「留大城市還是回小城市」,能夠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嗎?
我相信這絕對不是我自己的,而是具有廣泛意義的困惑。
我有一些思路,比如:如果我所在的行業只有在大城市有機會,那麼我必須留在大城市。但是,如果我所在的行業在在大城市和小城市同時存在,那麼什麼情況下應該留在大城市什麼時候應該回到小城市呢?是否行業工資差距大,更適合回到小城市發展?如果行業職位的產異性大,更適合呆在大城市?是否還和我自身的能力有關,如果我是行業中能力在第一梯隊的人就更適合在大城市,如果自身能力中等更適合回到小城市?這些能否用經濟學思考呢?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離不開城市,歡迎關注討論。
有關人或企業的選址問題,當然是經濟學可以回答的問題。每個人的偏好(是喜歡熱鬧還是清凈)、職業(是普通公務員,還是金融金領)、約束條件(比如在老家是不是有老人要照顧)都影響你的選擇。具體請看下面這篇段解釋(世紀文景出版社《大國大城》一書的一節):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嚮往寧靜、悠遠、離群索居,另一種喜歡熱鬧、多樣性、在人群中扎堆。前一種人,好比中國的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好比美國的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看四季變換和螞蟻爭鬥,思考「我為何生活」這樣的問題。後一種人,不用舉例子,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屬於此類。對於大多數人,世外桃源,瓦爾登湖,都只是個夢,我們不是那裡的常住人口。
在一個國家裡,多少人生活在城市,多少人生活在大城市,從本質上來講,就取決於上述兩種類型的人的多少,這可能首先與性格[[1]]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職業。在農業社會,就算農民想住到城市裡,也不可能每天在農田和酒肆之間來回奔波,城裡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而到了現代社會,即便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和服務業在GDP當中所佔的比重也已經達到90%。在現代經濟里,越是富有的國家,知識(包括技術、信息和創意)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需要通過和別人的交往來傳播知識。同時,也從與其他人的交往中獲得知識,從而更好地成為知識的生產者。換句話說,從前,生性再喜歡熱鬧的農民,都不得不居住在農村與土地為伴;現在,性格再內向的都市白領,也必須在最低限度上與人交流和開會。
人的另一個天性,是喜歡多樣性,而不喜歡單調乏味的生活。只有城市,才可能提供這樣的多樣性,而大城市,才可能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和更多樣的消費服務。其中的道理在於,在一個有大量消費品和服務供給者的市場上,每一個生產者都可以僅僅針對某一細分市場提供消費品和服務,而不需擔心沒有生意做,因為在大城市裡,某一特殊偏好的消費群體數量也足夠多。這樣專業化的結果,既能使得城市生活豐富多彩,同時,也使得人們在專業化的生產中不斷積累經驗,加強專業化程度。而專業化程度又反過來提升了生產者的競爭力,以及城市生活的品質。
讓我們來想想,什麼是高房價?什麼是城市病?給定土地和住房的數量,給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房價和城市病就是消費者獲得大城市的生活所支付的代價。除了直接在購買消費品和服務時付的錢以外,人們還因為支付了大城市更高的房價,犧牲了某些維度上的生活質量,而獲得了接近於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的地理位置。換個角度來看,為了大城市的生活,住更貴更小的房子,卻節省了長途往返於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金錢和時間成本。
而在大城市內部,中心城區因為四通八達,一定是生活最為豐富的地段,大量的生產性服務業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也一定要搶佔市中心的位置,擠出中心城區的居住功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間來回奔波,本身也是獲取更好的工作機會所付出的代價。如果要接近工作地,就買更貴的房子;如果收入不夠高,就花更多的時間在路上。選什麼樣的生活,自己決定。總之,房價就好比是獲得便利性的「入場券」。
大量的企業在大城市扎堆,特別是集聚在中心城區,是為了交流的便利。那麼,有沒有可能,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面對面的需求減少了?部分是有的。比如說,人們可以在家辦公,通過遠程通訊方式與同事和客戶打交道。人們要與朋友交流,可以打電話,發微信,而不一定要每天見面。但是,事實上的情況是,線下和線上交流兩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補」的。比如,微信朋友圈裡都是見過面的朋友,剛開始會與一個人在微信里交流,接下來就是面對面的討論更有效率。在人力資源領域,面試是很重要的招聘途徑,這是打電話所不能解決的。
線上的交流實際上會產生更多的線下交流的需求,信息技術只是節省了與某個特定朋友見面的次數,但卻可能催生了與更多人見面的需要。更不用說,人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後,消費當中越來越多的比重是網路滿足不了的,包括聽音樂會、看戲和畫展,包括所有體驗經濟,即使和朋友喝咖啡這樣的消費也只有在特定的咖啡館環境中進行。市中心不可替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在於老建築和街道所帶來的體驗。你坐在那裡喝咖啡的時候付的錢只有少部分是咖啡的價格,絕大部分實際上是在購買那個「體驗」。人越有錢越會購買「體驗」,吃飯穿衣的需求都會趨於飽和,而體驗經濟的消費是不斷提高的。
一個正在全球範圍內出現的趨勢是,「消費型城市」正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個城市的生活品質正在成為對人口遷移的吸引力。永遠不要忘記,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後,新增加的消費更加需要見面和體驗。你將更多地去看話劇和電影,減少在家裡看電視和碟片的時間。你也更加多地出席化妝舞會,更多地去健身房,更少在家裡和朋友在網上聊天。一個人一天就24小時,當在線的活動可以取代一部分的線下活動時,節省出來的時候恰恰可以從事更多的無法被網路取代的線下活動。這其中的道理,就和當初電話的產生並沒有讓大城市消亡一樣。如果我說的是錯的,那麼,你就不會看到那麼多人願意花很多的錢,在下班以後帶著疲憊的身軀趕到商學院的課堂里去上課,而不是在網上看教授的視頻。如果我說的是錯的,你也就不會看到,在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往大城市搬遷,並且還要花很貴的房租,住在大城市的市中心。這些人並不傻,恰恰相反,他們是這個世界最聰明的人。
在我參加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一位加拿大的學者善意地提醒我們,不要天真地認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過程會終止。且不說中國仍然處在城市化剛剛超過50%的階段,即使在美國和加拿大這樣的發達國家,城市化過程已經基本完成,城市化的水平達到80%,人們仍然在不斷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國際大都市——如紐約和多倫多——仍然在繼續長大,而不是縮小。更重要的是,這些國際大都市的長大,不是因為外國移民的到來,而是因為大都市在本國人口當中所佔的比重在提高。更說明問題的現象出現在日本,日本的全國人口在下降,而東京都和東京圈的人口卻在上升。要了解其中的奧秘,只需要看看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就可以了。我剛才已經把其中的道理講了,越是發達的國家,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比重越高。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仍然願意居住在大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核心區。這樣,既滿足在工作中需要的信息交流,也滿足收入水平提高了以後對於生活品質和多樣性的需要。人們往大城市搬遷的趨勢恰恰說明,信息科技沒有強大到取代面對面的需求,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取代。100年之後會不會變化?不知道。對於我和我的讀者而言,100年之後的事,估計也沒什麼人感興趣吧。
[[1]] 經濟學家會更喜歡用「偏好」這個詞。
我來告訴你們吧,這個問題不用從經濟學角度,不用從社會學角度,也不用從心裡學角度考慮,因為沒有答案,具體情況因人而異!
我10年武漢某大學畢業,畢業實習進入一家銀行,半年後正式畢業,辭職後又進入武漢某企業做銷售一年,經不住老表的慫恿,說他想去上海發展,我說我可以考慮深圳,那邊同學多,機會也不錯,誰也沒能說服誰。後來決定購三天後的火車票,有去哪裡的卧鋪就去哪裡,第三天只有到上海的卧鋪,於是我們收拾了大小行囊,退了房子,離開呆了4年的武漢,踏上了去上海的路,那一年是2011年8月,我24歲!
8月的上海出奇的熱,不遜色武漢多少,對我這個北方小夥子來說,悶熱很難熬,我們到之前我就在網上給一個女孩子打了500塊訂金,預定了她要轉租的房子,900每月,8平隔斷間,135寬的床,放下我和老表的行李箱和被褥等,只夠走路的。
到上海的前兩周只能用興奮來形容,我們都是愛闖蕩有志向的年輕人,血氣方剛的年齡也都看過有關上海灘一切的神話,基本上我們兩出門公交胡亂坐一通,步行各種暴走,印象深刻的一天,我們兩個從人民廣場一路步行走到了江蘇路。後來隨便找了路公交坐到浦東,又轉了一路公交,下車走了2公里左右的路才回去。那時候我們看到黃浦江興奮,看到東方明珠興奮,走到陸家嘴的高樓大廈面前興奮,走到久光百貨覺得興奮,逛了萬得城,體驗了一兆韋德,玩了三甲港,又覺得上海的便利店好多好方便。在小區門口剪了6塊錢的頭,一路狂笑,因為在老家我們理髮最低也要15塊,不禁感嘆,大城市真好,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窮人有窮人的方式。
好景不長,20天後存款在吃喝和付房租上全部用完,開始到體育館參加招聘會,第一次去面試了兩家企業都得到複試機會,其中一家讓我和老表都去,隔日周一我們兩去填了表格,和經理談過,兩人都被要了,從公司出來,老表說,上海機會這麼多,這個工作確實不錯,但是我覺得咱倆在一家公司不好,我在找別的吧。後來,我在這家公司呆了4年,是我在上海最美好的回憶,也是我這黃金年齡段得到最大提升和鍛煉的時候。
老表找工作一路不順,做過建材銷售,進過貿易公司,跑過白酒業務,做過電子商務公司的淘寶店鋪經理。然而都沒超過半年,中間還有想過去北京,想過去深圳,想過西安。老表動物醫學985,211畢業,俗稱獸醫。得益於他的專業,一直想開家寵物醫院,可是在上海,這太難了…做市場,他太舉棋不定,不是機會太多。終於在2013夏天,也就是到上海的快兩年時間,決定回老家省會城市了。
再說說我,我進的是一家家電企業,做銷售的,後來離開上海讓我失聲痛哭,讓我流連忘返的不是大魔都的美麗夜景,而是公司的那幫同事和朋友們。公司做銷售業務的,大都和我一般年齡,共同話題很多,我們曾一起做過很多事。共同努力拿提成,共同抵抗部門主管,一起喝酒擼串,一起打牌踢球看球吹牛逼,一起暢想未來討論過去,一起隨公司旅遊了祖國大江南北的好幾個地方,我們彼此是那麼的熟悉,清楚互相之間的家庭情況,老家哪裡,特產什麼,哪裡上學畢業,興趣愛好如何,和前任現任女朋友的戀愛史等等。
好似,我們除了年輕,除了奮鬥,除了揮霍沒有更開心的事了。我們的業績做得很好,我們成為公司最強大的部門,上海行業里首屈一指的團隊,部門從我進入的16人擴大到了40多人。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找到了歸屬感,在上海立了足。
時間真的很快,轉眼就快過去4年了,就像公司有一次的培訓大會我做主持,下午培訓開始我做小互動,我問下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什麼意思?
我就是想提醒大家,時光過得真的很快,在你想與不想中就悄悄的溜走了。
2014年底,過年回家,總共帶了有1萬塊錢不到,給老媽買了些東西,年三十,吃年夜飯,氣氛不太對,老媽問:你打算什麼時間回來?什麼時間結婚?什麼時候攢夠錢買房子?你還要在外面胡混到什麼時候?我只回嘴了一句,那天下午,和老媽大打了一架。當然,我主要是在躲避。最後嘴被老媽用掃把打爛了,右邊的一顆牙齒被打斷了半顆,脖子胳膊不同程度淤青。在老媽拿刀的時候我把廚房鎖了。要不誰知道知乎還會不會多我一個用戶呢。大戰結束,我穿好衣服洗了臉,到縣城一個花園的亭子坐著,哭了很久很久。我10個月大的時候爸媽離婚,和老媽兩人相依為命過了20多年,我有過很多童年時慘痛的回憶,也理解一個女人帶著孩子過了一生的積鬱和仇恨。她對我寄託了太多太多,而我,在外面一年又一年卻沒做出任何成績,她甚至不能在我們的親戚朋友面前肆無忌憚談論她對我的寄託。可是,我有我的命運啊,我並不想為了什麼而放棄我偉大的夢想,可,她是我的親媽啊。她想我儘快回來給我安排一份穩定的工作,儘快結婚能讓她給我帶孩子,儘快攢錢買套大房子。她認為我在外面做的一切都是無意義的。矛盾和對立面在我一天天走向成熟的時候變的更加無法調節,終於爆發。
獨自在花園做到快8點去了舅舅家,妹妹問我怎麼來她家看春晚,我說沒什麼,舅媽問我吃年夜飯了沒,我輕輕地回答,吃了。淚水差一點又奪眶而出。
舅舅舅媽他們看到我臉上的傷應該也猜出我和老媽打架了,不過並不清楚為了什麼有多嚴重,只是說了句,兒子這麼大了還打。讓我晚上呆她家不要回去了,但我坐到12點半還是回家了,回家時老媽已睡,其實我猜她應該是沒睡著的,或者,是為了我這個不孝沒本事的兒子哭著睡著的吧。第二天初一一早我起來收拾了行李,準備到市區做飛機回上海,不知老媽從哪裡衝出來,一把拉住我的行李箱,說你往哪走,我不讓你走。我看著老媽蓬亂的頭髮和憔悴的眼神,並沒有說話,嘆了口氣,說我去舅舅家拜年了,你自己在家裡吃吧,然後放下行李就出門了。後來到我過完年返回上海,這事在我和老媽之間在沒提起過,直到我在到上海的4月份的一天,那時候關係已經緩和的差不多了,她打電話給我說,兒子,媽打你是媽的錯,媽下手太重了,我就是希望你早點成家立業,這麼多年,別人家的孩子該結婚的該有事業的都有了,媽心裡急的啊…
那之後的不久,我和我的領導提辭職,是個比我大兩歲的女孩子,結婚但還沒有孩子,一直把我當親弟弟照顧,在公司幫我很多,生活中我們關係也一直很好,儘管因為工作我和她吵過很多次架。記得那天下午快下班了,但陽光還是能照耀她辦公桌的半邊,我拉了個轉椅,坐在她旁邊,她樂呵呵地問我:怎麼啦?啥事?我故作輕鬆的說:門門,和你說個事,我想辭職了。
她說:XX,你在幫我做一年,明年我懷孕了也會休息,我們都捨不得你走…一句,她的眼淚就出來了;一句,我的眼淚就出來了…我勉強著微笑,看著她紅紅的眼睛卻也還在強裝的微笑,過了一會,我起身:門門,那我就在幫你做一年吧。然後轉身就走了。關於我們,關於在上海的這些同事,我的其他朋友,甚至我的一些客戶,我們在這個大城市有太多的交集,太多的共性,和太多的甘苦與共。在懷揣夢想的路上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並肩一起走,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啊。想到如果某一天要離開他們,離開他們所在的城市,心都像被刀割一樣。
一年後,也就是2015年的2月,春節前夕,我按時辭職了。回家特地選擇了火車,幾十個小時,哭了一路。為什麼長大後會這麼愛流眼淚,是因為小時候太過堅強流淚少而補上的嗎?
後來,我在省會城市找到了一份算是不錯的外企工作,收入在當地算不錯。沒有合適的,未談對象,媽媽在催我相親,我不停的搪塞著。生活的節奏逐漸慢了下來…
在問以前的同事,自從我離開後,部門今年大變革,被總經理打壓,關係好的幾個老資歷陸續離開了。有的還在上海,有的也回老家了。一場刻骨銘心的交集告一段落。
年輕時我曾經想過,以我的智慧和才能,加上一顆自信的,奮鬥的,謙卑的上進心,在大城市一定可以發揮才能,尋找到屬於我的一片天,完成我的夢想,給家裡人一個鄭重地交代,然而現實總是太過苛刻,老媽已頭髮花白,我也快近而立之年,何對何錯,是去是留,誰又能給我答案。
微信是我今年從上海回家路上發的,真的哭的像傾盆大雨,止不住的悲傷和回憶……誠摯感謝各位點贊的朋友,祝你們將來都能生個萌女兒~
看看中國六線小城市現狀吧
新野隸屬南陽,與湖北襄樊接壤,擁有98萬畝土地和78萬人口,是傳統的農業縣,棉紡織業是其經濟支柱。
新野共有副科級以上幹部1013人,其中副科680人,正科280人,副處40人,正處5人。從籍貫上看,正科級以下基本來自本縣,副處級以上多為南陽其他縣人。
在這個副科以上幹部剛過一千的農業縣,具有血緣和婚姻關係的政治家族就有161家,其中,產生5個以上副科級以上的大家族21家,5個以下2人以上的小家族140家,這就意味著每十個幹部中至少有一個背後有家族勢力,有20%的幹部屬於官二代。
公眾開始聚焦的情況下,新野縣委宣傳部長潘自欽緊急赴京面見馮軍旗,希望馮暫時不要接受媒體採訪,已有部分政治家族成員給馮打電話,稱壓力很大,希望馮能體諒苦衷。
35歲的馮軍旗為河南汝南縣人,2005年考入北大攻讀社會學博士。2008年3月開始在新野掛職擔任縣長助理時,新野為其配備了一個單獨的辦公室,一輛汽車和一個秘書。
馮軍旗得以進入新野權力核心,平均每天要讓秘書通知三個以上的官員到自己辦公室座談,對於比自己職位高的縣領導,馮是到對方的辦公室談。
返回北大時,馮軍旗的兩個大箱子裝滿了訪談材料,在數百個訪談對象中,有包括縣委書記在內的161個黨政一把手。
2010年8月,馮軍旗進入當代中國研究所工作,將近30萬字的論文初稿給了《南方周末》,該報最感興趣的是其關於政治家族的章節。但馮並不想讓這篇論文儘快見報。
直到今年,地方政府進行換屆,新野縣委書記方顯中上調南陽市任職,另有幹部交流到其他市縣,馮才同意發表該文。馮軍旗說,網友對號入座後,學術論文變成了變相曝光,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
「我很糾結,新野養了我兩年,有感情在。」馮回絕了大多數媒體的採訪。
1、姻親葡萄藤
馮軍旗能搞清楚161個政治家族圖譜,除了參閱《新野縣誌》,《新野年鑒》和《南陽幹部名錄1949—2000》等資料外,還受到了兩個思想開明的幹部世家子弟的幫助。
新野21個政治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張家。馮論文中的張家核心人物張泰康,實際是新野原組織部長,政協主席張以彬的化名,張以彬後來在唐河縣當過縣委書記,從南陽地區勞動局長的位置上退休。其妹張秀彬也做過新野的副縣長和政協主席,妹夫則為衛生局長。
張以彬有8個子女,兒子張新生現任南陽海關關長,大女婿張德寶為南陽市旅遊局長,二女婿賀利民是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四女婿王慶為宛城區區長。其妹張秀彬的兒子是南陽市急救中心主任,兒媳為宛城區工商局副局長,兒媳的父親也在新野當過縣委副書記和政協主席。張以彬大女婿張德寶的父親當過新野縣城關鎮教育組長,妹妹張平嵐現在是新野縣紀委副書記。
新野張家出來的副科級以上幹部有22人,其中一半在南陽市,一半在新野。另一大家族王家的第二代中,有現任的南陽市政府副秘書長,新野縣政法委副書記,人大農工委主任,航運局局長等。
除了21家大家族,還有15家4人型,35家3人型和90家二人型小政治家族,這161家政治家族幾乎把持了新野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門。今年,政治家族子弟有向紀委,組織,公檢法,縣委辦等核心部門聚集的趨勢,同時向外部延伸。由血緣和姻緣編織的關係網路能延伸到南陽,河南省會鄭州,甚至北京。
利用姻親關係編織關係網是新野官場的通常模式,一個流傳甚廣的經典例子是:王城(化名)最初是縣政府的通訊員,當時縣政府一女話務員和縣長關係密切,王城千方百計接近她,最終娶了女話務員的女兒,由此和縣長接上關係。王隨後被提拔上政府辦副主任,然後出任某局局長。在局長任上,王城給常務副縣長的侄女安排了工作,並鼓勵侄兒和該女談戀愛,成功聯姻。常務副縣長對王城關照有加,最終讓王出任了具有更大晉陞潛力的某鎮黨委書記。
新野在解放後的第一代幹部中,以部隊轉業和工農出身為主,由於子女和姻親形成了政治家族。對於「政治元老」來說,幫助下一代取得幹部身份是第一步,接下來是通過關係網不斷介紹子女情況,以提拔重用,馮軍旗同組織部長座談時,就幾次遇到「老幹部為自己的子女仕途說情」。
南陽組織部一官員如此理解政治家族的形成:「就像葡萄藤一樣,順著架會越長越大,越長越多,同時陽光和水分也更多。」
新野縣政治家族存在如下特點:
1,不少都是行業內或者系統內繁殖,具有一定的世襲性,比如岳父當過某鄉書記,他的女婿後來也在該鄉當書記,姐夫和內弟都在組織部副部長的位置上干過;
2,副處級以上的縣領導子女一般至少有一個副科,不少還是正科;
3,政治家族的大小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權利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權利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內出的幹部也就越多,同時和後代數量也成正比,後代越多,家族內出的幹部也越多。
政治家族最大的問題是形成了地方利益集團和勢力集團。該縣一位主要領導經常感嘆很多措施執行不下去,原因就是地方利益集團的阻撓和反彈,很多時候投鼠忌器,極端的時候自己都可能翻船。
2、家族子弟和「局外人」
政治家族的壟斷,令平民出身的幹部的不公平感與日俱增。
馮軍旗考察新野官場得出的規律是,普通幹部有股級到副科需要8年,從副科晉陞到正科需要3年,從正科晉陞到副處需要7年,從副處晉陞到正處需要7年,也就是說,1名22歲畢業的大學生,三十歲成為副科,33歲成為正科,40歲成為副處,47歲成為正處,然後在正處崗位上再干幾年退休,只有極個別的能成為副廳級幹部,這就是大部分縣鄉領導幹部的政治生命歷程。
但這只是理想的狀態,現實中能實現這一歷程的官員屈指可數,熬了幾十年才混到一個虛職副科職位的大有人在。一位1983年參加工作幹部用了20多年時間,只是把鄉里的各種委員幹了個遍,而一同上班的政治家族子弟早成為副處級,進入領導核心。
該幹部抱怨,每次幹部調整,他都被列入提拔名單,但「總是被有背景的人頂掉」,一開始,領導會安慰自己還年輕,以後有的是機會,後來又拿出如「群眾基礎不夠」等借口,意指需要花錢跑要才能調整職務。
據傳新野官場的行情是,根據升遷級別的大小從1萬元到5萬元不等,即使跑送無背景的幹部也不會調到理想職位,基本在虛職圈內打轉,比如從宣傳委員調為組織委員。
鄉鎮副科升到正科有8個隱形階段,從小到大依次為:綜治辦主任,工會主席,人大副主席,鄉鎮長助理,武裝部長,黨委委員,副鄉鎮長,鄉鎮黨委副書記,很多平民子弟會耗盡半生都走不出這八個階梯,而幹部子弟基本能夠通過「小步快跑」跳躍到正科位置上。正科向上升遷的通道是副處,這裡又依次排出縣政府黨組成員,縣長助理,副縣長,統戰部長,宣傳部長,政法委書記,組織部長,紀委書記,常務副縣長,縣委副書記等十幾個隱形階梯。有背景的政治家族成員可在短短几年內完成跳躍,最後異地調動在另一縣擔任正處實職(書記,縣長,人大主任,政協主席)。而平民子弟抱怨,這道大門幾乎已對他們完全封閉了。
政治家族子弟仕途上的暢通,使得平民子弟幹部感覺不公平。一位鄉幹部第N次失意後,將自己關在書房內,整整一天都在苦練書法,未曾進食。
以下是政治家族子弟晉陞實例:
李姓官員有二子,長子初中未讀完輟學,被安排到檢察院當司機,幹了幾年後又借調到財政局作一般工作人員,在這一期間,李又運作關係更改了兒子的檔案,花錢買了個大專文憑,用聘乾的指標將其轉化為幹部身份。因為新野人都知道其只上過初中,就將其調到南陽市,從某區辦公室副主任一路干到現任區長。李的次子中專畢業,通過研修大專的方式取得了幹部身份,先安排到一個鄉當一般工作人員,經三年歷練,作為第一梯隊推薦副科人選,進入幹部圈子,後借調南楊某市直機關。幾年之後,回新野擔任一正科實職不在話下。
上述運作模式,可用一句經典的新野土語進行概括——「磨活」,意指多方運作,窮盡關係網而求得上升。
3、日薄西山
近期的河南肅貪風暴中,新野一批科級幹部落馬,官場地震一觸即發。
馮軍旗的論文見報之前,新野副縣長高志科,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局長程文和曾當過六年財政局長的紡織集團副董事長高照陽先後因違紀被「雙規」。
坊間相傳,程文的落馬和人民路改造工程有關,該工程預算3000餘萬元,完工時實際花費達到8700萬元,在這一過程中程文通過弟弟程雷和具有涉黑背景的商人樊小超進行合作,並從中牟利,程文被「雙規」後,其弟程雷和樊小超均被控制。
一個官員的倒台,往往伴隨的是其家族勢力的瓦解。幾乎同一時間,原新野縣組織部長,已經調任內鄉常務副縣長的李玉芬被「雙規」,她涉入開封組織部長李森林案。馮軍旗曾經訪談過新野的10個女性正科級實職幹部中,幾乎每一個都出身政治家族。
耐人尋味的是,作為女性政治家族成員的佼佼者,李玉芬在接受馮軍旗訪談時曾說出驚人之語:「我跟你說,在家庭和事業方面,沒有一個女人能處理好的,女人幹事業都患得患失。我最後的觀點就是女同志要過女性式生活,青春愉快,養尊處優,不宜從政。」
一個趨勢是,政治家族在新野縣呈現逐漸衰落現象,計劃生育政策是根本因素。新野第一大政治家族張家,家族龐大的原因就是子女眾多,但現在幹部群體嚴格執行的「一孩化」計劃生育政策,對政治家族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另一個原因來自幹部交流制度,異地任職對於打破政治家族網路,起到了很大作用。再者就是就業觀念轉變和高等教育的普及。1980年代,很多新野幹部千方百計回家就業,不願意留在大城市。現在他們的子女就業時,則是千方百計留在大城市。隨著幹部子弟逐漸選擇中等以上城市就業,新野的政治家族可持性的繼承傳遞逐漸消耗,將融入更大範圍內的體制系統。
在《中縣幹部》的扉頁上,馮軍旗為中縣(新野)的幹部寫了一首小詩,題為《蒲公英》:
《蒲公英》
中縣的天空
飄滿了蒲公英
飄著的,是命運
落下的,是人生
新野的政治家族也像一朵蒲公英,在眼下大陸的整個政治和社會體制變遷的天空中飄動。落在地上的,則是那些沒有關係的平民公務員。近期,北京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馮軍旗的論文《中縣幹部》引起廣泛關注。
據媒體報道,馮軍旗為完成博士論文,於2008年深入中原腹地的一個農業縣掛職兩年,他借「職務之便」收集官員在年齡、學歷方面的造假證據,披露該縣改革開放以來的虛假政績工程,甚至搜羅了這個縣1013名副科級及以上幹部的簡歷,尋找他們升遷路上的「奧秘」,他還試圖還原官場晉陞道路上秘而不宣的「上貢體制」與「買官賣官」,並屢次接近「最為隱秘」的紀委官員,考察「摘帽的尺度」,以力圖在某種程度上還原這個縣乃至更廣意義上的基層官場生態。
隨著部分章節被媒體摘引披露,這篇已經完成一年有餘的論文進入公眾視野。依照學術慣例,論文中的人名與地名均應進行技術處理。馮軍旗將這個地方命名為「中縣」,意為「縣裡的中國」。「三農」問題專家於建嶸說:論文「道出了中國縣鄉政治的實情。」
有評論稱:這份基層政治研究論文,為中國未來的改革路徑選擇,提供了一個真實而殘酷的考察樣本。基層官場到底有多真實、多殘酷?
[01]吃喝,官員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馮軍旗首先到一個鄉掛職副鄉長。他下到鄉里後,接連兩周時間,鄉里領導班子的十幾個成員輪番為新到任的副鄉長接風,酒量只有一兩的馮軍旗吐了半個月。有人偷塞給他兩盒「速效救心丸」和「丹參滴丸」,並解釋說,這是「官場必備良藥」。曾兵以為,接風宴肯定不用個人買單,而如此的熱情寬待背後,說明了吃喝已經成為官場的常態,否則,速效救心丸和丹參滴丸怎麼能成為官員保護自己身體的「必備良藥」呢?茅台等高檔酒輪番漲價,中國成為奢侈品消費大國,其中的原由大概就不說自明了。
[02]形象,官員絕不能混同於老百姓
在好心人的提醒下,馮軍旗特意買了兩件有牌子的衣服,同事笑著說:「哎呀,馮博士你這個穿著才像副鄉長嘛!」次年改任縣長助理,他迎來了一個秘書、一輛黑色的桑塔納3000轎車以及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官員應該是什麼樣?在澡堂子里,都脫得光光,分不出哪個是官,而穿上衣服就不一樣了。過去的軍官是四個口袋,現在官兵就更加分明。馮軍旗短暫的為官經歷告訴我們,官員絕不會混同於老百姓,官的樣子是衣服裝扮起來的,是車子、房子等待遇抬舉起來的,是前呼後擁捧起來的,像楊善洲沒有樣子的「傻」官真是太另類了。整天想著樣子、待遇,還有精力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嗎?
[03]成熟,上下有人才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現
某鄉黨委副書記通過曾任政府辦主任的公公做了縣委書記的工作,但競爭對手卻將招呼打到了同省的政協主席那裡。落敗後的她說道「我真是政治上不成熟,不知道潛規則的重要性,認為光從下面推就行了,沒想到還需要上面有人拉你。」官員職務晉陞歷來都是個變數,在沒有最後敲定之前,就可能發生令人無法想像的N種變化。曾兵以為,「上拉、下推」不乏抱怨的成分,但其形象比喻說明,官員的選拔任用與百姓無關,百姓喜歡沒有用,基層推舉也起不了多大用,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看上面有沒有人。有些人就是因為被領導「看上」後,才進步很大、很快,上面的集中打壓了下面的民主。
[04]年齡,官員越活越年輕
有一次,馮軍旗與一個科級幹部聊天,當問及年齡時,這個幹部脫口而出:「你問我檔案年齡還是真實年齡?」按照簡歷上的年齡倒推,這位幹部9歲就當上了民辦教師。在年齡與崗位掛鉤的硬性標準之下,官員讓自己越來越年輕,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從與坦蕩的一問一答中可以發現,更改年齡已經成為官場公開的遊戲規則。在為官即有特權的現實情況下,只要官員在其位,無論是否謀其政,但有車坐、有煙抽、有酒喝「一個也不能少」。難怪了,很多官員都挖空心思讓自己年輕,再活上五百年,原來是想為黨和人民多工作幾年。
[05]入黨,上升通道中必備的敲門磚
相比於年齡「杠杠」,黨員身份更是為官必不可少的基礎。在中縣的官場中,70%以上的縣領導在25歲以前就已入黨,而非黨員幹部普遍被視為「政策官」,不但沒有車子待遇,還受排擠。曾兵在想,當面對黨旗,信誓旦旦的宣誓時,有沒有捫心自問過,你究竟是為了誰!曾兵不禁懷疑有些官員,入黨到底是終生的信仰,還是以求上位特權的敲門磚?如果把入黨當成晉陞的台階、上升的通道,這樣的官員還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嗎?
[06]學歷,黨校是官員「文憑批發基地」
年齡要合格,政治要過關,學歷當然也要過硬。在中縣,各級黨校被很多幹部戲稱為「文憑批發基地」。被稱為「中專一代」的正科級一把手們,大多從這裡取得在職教育的本科文憑,為升遷「掃除障礙」。當學歷成為官員晉陞必須跨過的一道坎後,黨校作為官員培訓基地,有的公然製造批發「假的真文憑」,無論是什麼學歷、什麼成績,只要能交上學費,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混到一張本科、研究生甚至更高的文憑,為此,政府部門裡突然變得「人才濟濟」。奇怪的是,擁有一大批高水平官員政府部門,在有些地區卻連群眾的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
[07]實力,有財權的官員提升快
馮軍旗對中縣近10年來的副處級升遷軌跡觀察發現,不少縣委縣政府領導都是從鄉鎮黨委書記中產生,卻沒有一名是從縣直機關一把手中產生;在一次幹部調整中,一位到民政局做副局長的財政局黨委委員就大倒苦水,說某領導把他踢出財政局,是「往死里整他」。曾兵以為,縣直一把手根本拼不過鄉鎮黨委書記,說明鄉鎮經濟迅速崛起為建立維護上下層關係提供了財力支撐,使當政官員有了更大的話語權;而官員寧可不進步也要死守在「富衙門」,說明崗位的不同直接決定了「權力的多寡」,在制度不健全、不落實、不規範的條件下,管錢管物的位子,總是擁有著比別人更為優越的地位。
[08]追逐,對皇權的頂禮崇拜
在現行體制下,縣委書記的權力高於縣長。中縣有人戲稱,只有縣委書記算官,別的都不算官。2008年馮軍旗初到鄉里的時候,每逢時任縣委書記視察,鄉政府的領導班子都要列隊歡迎。有旁觀者感慨:「咱們中縣的皇帝來了。」在中縣,如果縣長接任不了縣委書記,那他的仕途就算到頂了。當地管這叫做「沒幹成」。從古至今,對皇權的追逐與崇拜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過去迎接皇帝是凈水潑街、黃土墊道,如今是列隊歡迎,夾道相慶。時代雖不同,方法雖有異,但追逐與崇拜皇權的心態沒有變。在如此的百般獻媚縣委書記之下,說明權力的誘惑力有多大,主政官員在組織內真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啊。
[09]霸道,悖逆一把手是死路一條
中縣有一個叫張南國的中縣公療醫院前院長。一次在路上看到為農業開發計劃而栽的蘋果樹,張院長隨口說:「陳書記真是胡球整,咱們縣氣候能長蘋果嗎?」幾天後,這句話傳到了時任縣委書記陳遵義的耳朵里,陳當即叫來衛生局長,限他在3天內免掉張南國。老人家曾說,言者無罪、聞者足誡。如今卻是不同,小民膽敢說個不字,官員大有「斬立決」的霸道。閑時莫談國事,背後莫論人非。上學老師告誡說:「人言似箭,豈可亂髮,一入人耳,有力難拔」,曾兵一直牢記於心。陳書記這「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法,在當地一定為權力的霸道拿分不少。
[10]送禮,官場的一道獨特風景
一次,計生委的一位副主任升任其他部門的一把手,馮軍旗前去祝賀,發現他的辦公桌上擺滿了羅盤、地球儀、銅牛等禮品。後來,馮軍旗才知道禮物各有寓意:羅盤象徵掌好舵,地球儀象徵前途遠大,銅牛則象徵穩健及對麻煩製造者的威懾。每逢中秋或春節,縣領導們便搖身一變成了送禮者,去市裡,去省會,甚至去北京。在這些「常規動作」之後,真正的關係運作往往發生在晉陞之際。曾兵身邊圈外人,這一次算是窺見了官場送禮的幾點門道。
一是要有寓意,祝賀前程遠大,步步高升。
二是逐級向上送,一直送到北京城。
三是要把握好關鍵時期。
曾兵想像著這一送來送去的景象,真是好不熱鬧。
[11]政治,一張血緣與姻緣構築的族網
馮軍旗在深入調研後發現,在這個副科級及以上幹部僅有1000多人的農業縣裡,竟然存在著21個政治「大家族」和140個政治「小家族」。在這個龐大的「政治家族」網路中,一些秘而不宣的潛規則變得清晰可見。有的官位「世襲」,或是幾代人,或是親屬連續穩坐同一官位;有的裙帶提拔,凡是副處級及以上領導幹部的子女,至少擁有一個副科級以上職務;普遍的規則是「不落空」現象,幹部子弟們的工作會隨著單位盛衰而流動。更為可怕的是,政治家族之間並不割裂,往往以聯姻或者拜乾親的方式不斷擴大,「幾乎找不到一個孤立的家族」。如此的門當戶對,如此的龍生龍、鳳生鳳,除了阻斷草根百姓的上升通道之外,政治家族化恐怕會使官場生態更惡劣。
[12]反腐,隔牆甩磚頭、砸著誰是誰
馮軍旗在對1993年以來中縣被查處的正科級及以上幹部名單進行統計後,他發現經濟問題佔了幹部問題的一半以上,但蹊蹺之處在於,其中卻沒有一起涉及跑官賣官問題。曾兵從已經曝光的馮軍旗論文點滴內容看,紀委辦案別有門道,也要遵守官僚共同體內默認的潛規則,進行有選擇、有區別的規避。
一是,封鎖「上貢」通道,在本級查辦中只認定收,不認定送,對於超出職權範圍的「上貢」不予認定。
二是,對於已曝光且影響大的問題是一定要查處,但官員都在「非法化」的生存狀態,紀委如何切割取捨成了一門技術。
三是,領導保或不保成為辦案的大前提。
一位紀委領導還透露,真正被「摘帽」官員大概可分為3種,一是貪腐問題嚴重,二是重大責任事故,三是處處結怨,得罪人「太多太苦」。對關係「生死存亡」的反腐敗這一重大問題,怎麼成了講究拿捏精準的技術活呢?反腐敗或許真驗證了那句戲言:「隔牆甩磚頭,砸著誰是誰」。
[13]女人,官員玩女人算個屁事
馮軍旗在調查中發現,中縣1950~1978年查處的幹部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作風問題,而近年來一個有趣的演變趨勢是,實際發生越來越多,但被查處的越來越少。自2005年以來,中縣沒有一名幹部因為作風問題被查處。2000年,大門鎮人大副主任狀告鎮長將其強姦,司法機關最終的判定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這種現象在諸多腐敗案中也可以看到,貪官被紀委請去「喝茶」之後,供出情人是他們最為爽快的事。重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文強被「雙規」後,就主動講述一些強姦少女、玩女明星的過程。杭州市副市長許邁永也是首先自己供認,與其有染的女幹部、女公務員多達兩位數。曾兵奇怪,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官員把玩女人看成是屁事呢?
[14]聖人蛋,抨擊腐敗者為官場所不屑
1、兩年的調研讓馮軍旗深感困惑,「越是與幹部晉陞有關的制度,越是失靈和異化。明規則與潛規則並存,大家心照不宣。」他對一個鬱郁不得志的縣委黨校副校長印象深刻。這個「明顯被邊緣化」的幹部痛恨腐敗,還常在公開場合抨擊官場弊端。在私下,幹部們不屑地稱他為「聖人蛋」。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才德全盡」之人。在聖人後面加個蛋是什麼意思呢?曾兵百度了一下,原來「聖人蛋」是河南的特產辭彙,用於形容那些腦子裡缺根筋、行為上欠火候、裝模作樣拿腔拿調、不按規矩出牌、無法以常理度之的人物及行為。反腐敗者成了「少根筋」的異類,這就是帶領百姓奔小康的官員嗎?
2、馮軍旗在論文的引言中寫道,「縣鄉幹部,作為中國幹部隊伍中數量最大的一個群體,其狀況直接關乎國家的穩定與改革的推進。」「改革開放30年中,基層中國的政治精英是個怎樣的群體,這個群體的內部經歷了怎樣的變遷,他們內部又有著怎樣的政治生態和遊戲規則?」曾兵知道最底層的草根百姓怎麼想,曾兵想不明白的是,我們尊稱的父母官咋變成了這副德行?
3、回到學校的馮軍旗,已不再是中縣的幹部,也沒有了專車與秘書。敞亮的三居室變成了10平方米的集體宿舍,菜單變成了學生飯卡,「馮縣長」也變回了「馮同學」。馮軍旗稱,他「確實失落過好一陣。」然後不好意思說:「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人想當官?」曾兵在想,假如官員沒有特權,還會有人為此打得頭破血流嗎?
2、馮軍旗在論文的引言中寫道,「縣鄉幹部,作為中國幹部隊伍中數量最大的一個群體,其狀況直接關乎國家的穩定與改革的推進。」「改革開放30年中,基層中國的政治精英是個怎樣的群體,這個群體的內部經歷了怎樣的變遷,他們內部又有著怎樣的政治生態和遊戲規則?」曾兵知道最底層的草根百姓怎麼想,曾兵想不明白的是,我們尊稱的父母官咋變成了這副德行?
3、回到學校的馮軍旗,已不再是中縣的幹部,也沒有了專車與秘書。敞亮的三居室變成了10平方米的集體宿舍,菜單變成了學生飯卡,「馮縣長」也變回了「馮同學」。馮軍旗稱,他「確實失落過好一陣。」然後不好意思說:「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人想當官?」曾兵在想,假如官員沒有特權,還會有人為此打得頭破血流嗎?
創建於 2016-02-14著作權歸作者所有經濟學這麼高端的東西誰邀請的我?
我談談我的看法。如文所說,如果你的職業只有大城市裡有,那麼你根本沒得選。
如果你的職業是大小城市都有,那麼考慮的東西就很多。
一、你的父母在小城市,你又沒有能力在大城市買房的情況下,只能不停租房的時候。你如何贍養父母?方案1、不管不顧,一年回家一兩次。方案2、回小城市裡贍養父母。方案3、把父母送進養老院。4、把父母接到陌生的大城市裡。二、你安家落戶準備落在大城市嗎?
問題1、你買得起房嗎?問題2、你夠買房資格嗎?(北京可不是你有錢就能買到房的)問題3、沒房的情況下,女孩子願意跟你結婚嗎?三、這個職位大城市小城市都有的話,薪資差別大嗎?比如一個工作,小城市只給三千,大城市可以給到三萬。
然後計算,小城市裡的房子一平米約6000,兩個月工資(稅後)可買一平米。大城市的房子一平米是五萬,這樣不需要花完兩個月的工資,一樣可以買到一平米。明顯大城市比較划算。四、你有信心和毅力在壓力巨大的一線城市生存下來嗎?一線城市人才眾多,你一個懈怠,後面兩百來個本科生穿著西裝革履手拿簡歷準備替代你。你需要不斷努力學習變的無法替代。如果你很悠閑,很懶散,那麼在這樣的壓力下,你會開心嗎?
總結:想要在大城市裡生存(包括安家落戶),必須要考慮到房子的剛需(不然丈母娘不答應啊)。先問問你的工資,包括未來的頂薪有沒有可能幫助你在大城市交個房子的首付?如果有父母支持的話,除了交月供,還有沒有多餘的錢夠全家人的花銷和孩子的上學錢?
如果在父母幫你出首付的情況下,你的工資剩餘連月供都交不起,或者交完月供就只能吃鹹菜過日子了。那麼回到小城市可能會更好一點。
當然,唯一的問題就是你的兒子以後說不定也會在知乎發同樣的問題。如果知乎能活到那個時候的話。我記得之前在知乎看到過一個回答,不記得問題是什麼,但那篇答案這麼幾年過去了竟成了我努力到現在實現財務自由的動力。願與大家分享。
以下是作者親身經歷作答:
在手機上看見這個問題,於是到電腦前來怒答,因為感觸實在是太深了。我估計我會寫很長。中間夾雜了很多個人感情,結論在最後。
答主男,2008年某三流西安民辦大專畢業,懷揣了2000塊錢,我買了一張火車票,來到上海。這裡沒有任何親戚,朋友,甚至因為蹺課,當時的學校暫扣了我的畢業證。我到上海唯一的理由,是喜歡互聯網。在這裡,我合租在有9個人合租的一套房。小單間月租金650塊錢。房間里只放得下一張床和一個筆記本電腦。
7月的太陽實在太熱,求職問路基本靠12580。每周末去上海體育館的招聘會,遇見突如其來的暴雨,渾身濕透根本不是個事,每天奔波而惶恐,我連畢業證都沒有誰會要?
一個月之後我遇見了我工作的第一任主管,那天我求職時迷了路,步行走了一公里,找到面試公司的時候滿頭大汗。整個衣服濕透的,頭髮上的汗跟洗過了一樣,中暑幾乎站不穩,他遞了我一杯水,然後讓我聊了聊對SNS的看法,估計是他可憐我的落魄,他給老總打電話說暫時不要我的畢業證,先看看我的工作表現。
我進入到一家非常優秀的國內優秀的互聯網公司,雖然工資只有1800。但我絲毫不介意,第一次參加例會,身邊有了一堆來自迅雷,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的同事,知道了產品經理的這個職位,那人比我小兩歲,是公司從盛大挖來的,他會用Axure,會用思維腦圖,開會時能迅速提煉精髓,有著清晰的產品分析能力。分析互聯網比我透徹的太多,遇見了正規軍的我第一次明白,天外有天,我那點以往炫耀的知識根本連入門都算不上。
早晨6點半起床,擠地鐵,為了節約,基本中午不吃午飯。別人去吃飯的時候我就一個人上頂樓的天台,對著上海的高樓大廈發獃。租住的住所衛生間的浴室龍頭需要9個人共用,每天晚上做飯需要排隊,上廁所的馬桶只有一個,時間長就會被室友罵,電淋浴器的熱水,別人用完了你就要等好久。每天到家寫分析報告到夜裡兩點,困得不行就把鬧鐘設置到早上六點,然後睡覺。四個小時睡眠對我來說足夠。噹噹滿300-150的的時候,買了一大堆互聯網的書狂補,周末,參加各類的產品經理聚會,不敢說話,只坐在最後安靜的聽。聽他們分析,講一堆我壓根不明白的詞,然後記在本子上,回家用百度查。
國慶長假,離家近的同事都回家,我一個人替全部門的同事加班,3倍工資的待遇讓我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買了第一部智能手機——魅族m8。
幸運的是我遇見了我一輩子的兩個好哥們,公司里的一個PHP程序員和一個廣告銷售,我們三個人就像《中國合伙人》中的三個人那樣一樣形影不離,他們倆都是上海人。銷售在我眼裡算半個富二代,但特別努力上勁,比我在上海見過的很多外地人都要努力,這哥們與人打交道的人,各方面想法都更真實,本地人也有底氣,他幫助我在各種情況下度過難關。經濟,事業,感情......為了我們的項目,他甚至住在公司里過,程序員是個特別老實有點內向的男孩,執行力強很適合做程序員,總之,我們三個好的穿一條褲子。
付出當然要有回報,2010年,團購剛剛興起,我們開始負責公司里的團購導航,這是公司的一個很重點的項目。我們三個每天都像打了雞血,那時候從沒有考慮過是否和公司給的待遇對等,我們都抱著創業的理想做。銷售去北京出差,我倆聊產品從晚上8點打到12點,四個小時的長途,他會將訪問客戶第一手的資料給我,我迅速做產品要求,然後提交程序員,程序員加班當晚就做產品迭代。有時候半夜兩點我們會突然想到點子,然後我會打電話討論,加班到夜裡三點是太經常的事情,張江滿滿的路燈和空無一人的街道,然後擋車送下屬回家,再回家睡幾個小時,接著趕到第二天公司上班。有時在夜裡一點發現一個頁面bug然後打電話給技術。他也會立即起來改正。
這是上海工作的人對工作的執著,絕大多數的人,只要是他份內的工作,你多晚打攪他都不會怪你,而且很負責。三個人的拚命很快有了回報,幾年的時間,我變成這個項目的經理,我有一個近十人的小團隊,他倆也都是各自業務的骨幹,
上海的生活節奏很快,你感覺自己有一天不努力就會落後,這讓你有了動力拚命學習,她的配套設施很好,張江樓下的便利店有很多24小時服務,你能在加班到半夜三點餓了的時候下樓鑽進任意一間吃關東煮或者讓店員用微波爐加熱一個雞塊便當給你。
職位和收入上來之後,生活狀態也變化了,周末可以去田子坊和女朋友逛街。從世博會看各國風光,去ChinaJoy找萌妹子拍照,去崇明島抓小螃蟹,去陽澄湖吃大閘蟹,去松江大學城喝咖啡,坐在小店裡看日落。自由的自己帶著女朋友干自己想乾的事情,去想去的地方。我的工資可以輕易的買得起IPAD,IPHONE,網購的東西基本第二天就到了,而且包郵。
我也遇見了很多我這輩子都佩服的人,他們是各個領域的專家。他們知識淵博,彬彬有禮,充滿智慧,穿著時尚得體,說話恰到好處,做事井井有條。男男女女都好聰明,遇見他們你就會覺得,我也要努力變成這樣。
再後來,搞銷售的哥們開始帶著我見客戶,吃飯聊天,教我克服自己的弱點與人交流。過於內向是我的弱點,有了他的幫助,內向的我敢在公司戰略會議上發言,為團隊爭資源,爭利益。團隊有一個正牌的復旦大學的中文系碩士和上師大的新聞學碩士。是的,作為他們的經理,我是西安一個三流野雞民辦大學差點沒混上畢業證的大專生。
離開的時候。月薪10k。每年14個月工資,我知道這個工資在上海並不算高,但,其實,我覺得她對得起我自己的努力,至少我所在的公司,節假日3倍工資,晚上加班有額外工資,餐廳有免費的麵包餅乾速食麵咖啡火腿腸,免費早餐。各種制度嚴格執行。
周圍有同事收入比我高,但他們也確實比我強。學歷,工作能力,為人處事。我輸的心服口服。然後只要快速學習就好了。
上海是個神奇的城市,她不問你的出生,學歷,不會鄙視你家庭條件,她只看你是否努力,真的。
——華麗麗的分割線——
2013年5月,母親查處患肺癌,胸腔積液止不住,幾乎丟了性命,我為了母親離開上海,回到家鄉,在這座並不算小的,我曾生活了20年的城市,我發至今無法適應。
家裡的條件並不差,父母早年做生意,遭遇火災,但我的生活還是並不拘謹的。作為獨生子,家裡父母自住一套房,05年給我買了一套房結婚用,去年家鄉公務員分房又買了一套出租。加上早年購買的在外出租的幾個商鋪,當然,這些東西,每一分,都是父母這輩子的血汗錢。我在上海的拘謹,只是因為我始終有一個信念,就是不願在畢業後花父母的錢,事實上我做到。
家鄉屬於三線城市,經濟上並不是落後太多。但回來後的我還是很不習慣,公共車基本不準時,服務人員沒有服務意識,辦酒店入住,我在等房卡,兩個服務員在商量中午吃什麼。等辦好了進到客房,才發現上個客人走了房間沒有收拾。要知道這並不是小酒店。小鎮忙的時候,吃一個菜要催三次以上,服務員一臉的不情願,餐廳服務員的服務讓我時刻有種想要投訴的衝動,想起在上海的紅辣椒,普通的川菜館,服務員時刻觀察你的舉動,幫你脫掉大衣,幫你倒茶。這個城市裡的每個人都在很認真的生活,於是,有些時候,開始對家鄉失望。
首先是沒有合適的工作。
回到家鄉後,我的職業工作並不好找,家鄉因為物流和互聯網落後,電商落後不是一點點。後來,母親不顧我的反對,送禮托關係把我搞到了機關,事業單位。一年以後可以拿到事業編製。上班,沒完沒了的上班,維護穩定。上班基本沒事做,有食堂有宿舍,所有的東西都不用花錢。就是不讓你回家。好幾天回一次家,只能在家待一天。有時候感覺自己像在養老院。你不需要太好的電腦知識,會重裝windows設置印表機和路由器,在這裡就是專家。會淘寶,簡直就是大神。
其次,能力是個屁,人際關係和家族勢力基本就是一切。
每天,機關服務大廳都有一些不滿意的群眾,有的吵架有的哭鬧,我剛去的時候非常驚訝,但同事都習以為常。甚至好心的提醒我:不要管。管了就是你的事。
機關的小領導很勢力,給我安排各種工作,在這種機關單位,你有能力,那你就多幹活,沒有能力你就混日子。反正月底大家拿的工資一樣,一段時間後她知道我是某個領導的親戚,對我的態度完全變了,什麼都不用我干,還立即給我評了先進,讓我哭笑不得。
你必須承認,這就是小城市的工作現狀,你努力上勁根本沒用,因為,誰該受到重用和提拔就是領導說了算,人脈和後台就是一切。
於是,新來的非編製臨崗合同工,拿著全機關最低的工資,干著沒完沒了的活。大部分拿到編製的,日復一日的工作就是遊戲,吃飯,睡覺,聊天,上網。
再次:你的仕途完全是巴結和拍馬屁,而周圍的人都勸你說:這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
新上任的機關領導,每天的工作就是鬥地主,每天中午都和某上級下派領導聊天,然後幫領導洗碗獻殷勤,三個月後,他迅速升成了主任......回家後我詫異的跟母親提起,母親說很正常。反而認真的找我談話,說我太死板,不懂得溜須拍馬。我無法辯解,三觀崩潰。
最後,所有人判斷你是否成功的標準,就是公務員。
我有一個親戚,托關係進了警察系統。35歲的他收入4000多元,開著20多萬的車,,單位有食堂而且伙食很不錯,卻永遠和一堆朋友去外邊吃,用他的話說這就是人脈。因為看上一套別墅但父母不給買就和父母吵架。經常問父母要錢,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母親無比羨慕,認為他很優秀,他是公務員,出門有排場,有灰色收入,生活有保障,這一切深深的傷害著我的心,我有時候特別想離開家。只是,我捨不得化療後身體虛弱的媽媽。一方面她年輕時候一個人干著兩份工作,白手起家到給我準備了兩套房子若干間商鋪,把這輩子的一切都給了我,另一方面卻又在試圖更改我的價值觀,告訴我要在機關時刻防著別人,要學會溜須拍馬。她不許我做生意,不許我找私企的工作,只想讓我進機關吃大鍋飯。
這真的不是我家的個例,是幾乎這座小城所有人的價值觀。任何的事情都要靠關係。
而且,這裡有一群,是一大群三觀基本一致的親戚,茶餘飯後的話題就是誰家條件好誰家孩子收入高誰家媳婦抽了婆婆一耳光。參加家庭聚會沒完沒了的教育你學會溜須領導,要圓滑處事,要多懂點腦子不要那麼善良,你不參加家庭聚會就是你不懂事你不合群。
除非你完全按照他們的意思辦。
其實我知道,原本兩個世界的人,他們看不懂我的內心的想法,他們沒有經歷。也許我也不懂他們的良苦用心。我回來的半年幾乎沒有跟父親講過話,因為他一直固執的覺得,那麼多人在北上廣打拚,有幾個人拼成功了?還是回家鄉做個公務員吧。
他們要的就是你回家,有份鐵飯碗的公務員工作,找一個能照顧你的善良姑娘,趕快結婚生個孩子,過他們眼中完美的生活。生活本來就該是平庸的。
如今的我就生活在這種種不如意中,在看似富足卻有些苦楚不安的狀態下生活,我知道,我永遠不會為了升職而去拍領導馬屁給領導洗碗,我無法成為自己原本最看不起的人,我在機關單位永遠沒有前途。
我更知道我有一天會回上海的,哪怕會變成房奴按揭。我不在乎自己是否有房,因為我有理想。留在上海,讓我的後代有更好的生活,已經是我此生最大的理想。
回答你的問題:
我也知道家鄉安穩,衣食無憂,在家鄉我不需要一分錢貸款,買輛好車拉著姑娘過平凡的生活。吃吃飯看看電影。每月1號的時候穿著大拖鞋到租客那裡收租子。
我也知道北上廣房價高也許要做一輩子房奴,買杯豆漿還要排隊,坐地鐵擠得像漢堡包,買輛車還要搖號,一個破車牌8萬塊。
那年幼稚的為了省錢不吃早飯的自己付出的代價就是如今每年體檢都要觀察隨時準備切除的膽囊上的息肉。
你以為我不解親情,為了一點錢放棄家鄉到4000公里以外的城市拼的昏天黑地,看不到父母日益的年邁,就是為了回來過年聚會的時候喝著咖啡笑著告訴你我收入比你高?
你還說我虛榮我自私我價值扭曲?
我知道,再也遇不見那個陪我住650一個月的房子,給我做飯學削土豆皮弄傷手指,我發燒時整夜跪在地下給我換毛巾的女孩子了。
我再也遇不見為了一個頁面的用戶體驗幾個哥們爭得面紅耳赤約好下班吃火鍋邊笑邊罵對方傻逼的鐵哥們了。
再也沒有在辦公室被經理罵的狗血淋頭然後回到家努力改一個用戶體驗報告到半夜2點半的自己了。
那些放棄了家鄉富足生活去一線城市打拚的,都是有理想有希望的孩子,他們才是這個國家各個領域改變的希望。
大城市奮鬥的孩子和那些小城市養尊處優的孩子,到底是誰才是價值扭曲的?你倒是說說看?
Ps:我不是原作者,找不到知乎原鏈接,百度了一下關鍵詞就複製過來了,只為和大家分享,歡迎指正。
財富積累=收入-成本。
收入是你未來30年的總體收入。對於普通人,主要來自於工資收入。工資收入取決於幾個因素:所在行業、所在公司、職位高低。
成本對普通人而言,主要指的:食品住宿服裝出行娛樂消費等可用貨幣衡量的成本。
大城市財富(大城市收入-大城市成本) &> 小城市財富(小城市收入-小城市成本),那麼選擇大城市。也就是:
如果你在大城市能進入更好行業、更好公司、更高職位,未來30年總體收入,比如400萬;食品住宿服裝出行等成本支出,食品每年1.5萬、住宿每年5萬、服裝出行每年1萬,30年就是225萬。你工作30年總體財富積累為:175萬。
如果你在小城市未來30年總體收益為:120萬。食品住宿服裝出行等成本支出,食品每年1萬、住宿每年1萬、服裝出行每年1萬,30年就是90萬。你的總體財富積累為:30萬。
這裡只是舉例計算,個人比照自己情況衡量成本收益。總的來說,如果你在大城市財富積累顯著高於小城市,你應該選擇大城市。反之你該選擇小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行業所有職業都適合大城市,比如清潔工,大城市生活成本更高,但收入不一定比小城市高多少。而互聯網相關職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之外,小城市幾乎沒有,肯定是選擇大城市。
首先我的觀點是:
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大城市也好,小城市也罷,你獲得更大的成就或者擁有更自由的時間,無非都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一些。然而選大城市還是小城,每個人資本不同能力不同,前路不同退路也不同,我想就很難有一個準確的答案適合每一個人。所以,還是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更重要,然後,隨心吧。
喜歡安逸就待在小城市,機會處處有,地方小不妨礙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喜歡打拚就去看看大世界,願意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去承受許多落寞和曲折。而如果你每天都是混混沌沌的,就不要費勁做選擇了,因為其實到了哪裡都一樣。我是更喜歡安逸的小城市,但是現在身處帝都,想的是趁著還算年輕出來看看吧。可能有人覺得獨闖北上廣是一件挺勇敢挺刺激的事兒,是一場懷著巨大的理想抱負去探索未知城市的奇妙旅程。可我認為,一個人要放下所有心氣在一個小城市和某個姑娘過簡單平凡的日子其實需要更大勇氣,平凡生活何嘗不是一場華麗冒險。
古人說的「大隱隱於市」大致如此。
況且,在我看來,一線城市現在發展的機會不如三線城市,一線城市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生活節奏快,交通狀況差,污染嚴重。相比之下,很多三線城市(比如京津冀地區中的一些河北城市),有更大發展的空間,這些慢慢繁榮起來的小城市更像是幾年前的北京,充滿了機遇、空間、平台。
我想最終我是不能習慣漂泊,而是厭倦了漂泊,某天我會回到那個溫暖的小城市,帶著很多的故事,慢慢講給某個女孩,開始平淡的生活,騎自行車上下班,安靜的停下來等紅燈讀完最後一秒,回到家聞的到油煙的味道,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兩個人。
------------------------------------------------------------------------------------------------------------
PS:本問題在最初回答的時候沒有「經濟學角度」的字眼,故答案和現問題所述的「角度」上有所偏差。------------------------------------------------------------------------------------------------------------最後分享兩首小詩,前者來自虎撲,後者來源我不清楚。
其一你在池塘里活得很好 ,泥鰍很醜但會說喜慶話 ,
癩蛤蟆很馬虎但很有趣 ,田螺是個溫柔的自閉症 , 小鯽魚是你們共同的女神 。有一天你聽說, 江河湖海 ,哪個都要更大 ,更好 ,你跳了出去。 遇見了美麗的海豚 ,雄壯的白鯨, 婀娜多姿的熱帶魚 。的確都是好的 , 就是偶爾覺得世界很空 ,生活很咸。
其二
如果你沒有跑出去,
希望喜慶話永聽不厭,有趣不會變成無聊,而女神始終二八年華容顏不老。也或者你跳到了江河湖海,海豚白鯨熱帶魚都是你的好友至交,世界再空也不會讓你感到寂寥,海水很咸,但生活剛好。總之,無論你在哪兒都希望世界會溫柔待你。你最愛的同樣把你放在手心當成寶。
說句難聽的,你以為做一個「好」的選擇就萬事大吉了嗎?
問這種問題的人,都是在大城市過得不如意,有退意的。所以,如果有機會去小城市並且待遇不太低的話,堅決走吧。在大城市,比你起點高的人比你還勤奮、你要拼了全力才能立足,但很難獲得幸福。
謝謝邀請。
我不知道鄭州是不是算大城市,反正我在鄭州過得很一般,混日子那種。這跟大城市小城市沒關係。在知乎的眾多大神,牛人外面,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的,普通的,能力不那麼出眾的,內心又脆弱,不擅長掙錢的普通人。即使我回老家,小城市,仍然也是混日子的小人物。因為,我從小被教育「隨遇而安」。這種狀態當然不好。所以,如果在哪裡對你都是混日子(或者生活方式差不多,區別不大那種),那麼,建議回小城市;如果你想有一番作為,就在大城市。理由其它答主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大城市大家都相對自由,沒有那麼多的限制和關係。
總之,你選擇拼搏,那就去大城市。你選擇平淡地過日子,就回小縣城。
不管怎麼選擇,不要為這個選擇後悔。
這個很重要。謝邀請,很激動。
個人來說大城市的好處:1、相對簡單的人際關係;2、比較好的服務態度;3、相對文明的規範;4、較多的工作機會,更多的可能性;5、相對比較好的環境;6、落戶了,能給小孩一個比較高的起點,對,說的就是高考;7、開闊眼界,吃不到豬肉的情況下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豬跑。簡單來說,大城市可以給一個人想要成長的沃土,讓人相信天道酬勤這句話。
我覺得大城市適合那些有理想、能承受壓力、能力不差、心態好的青年!
小城市適合那些有關係、想安安穩穩過日子的人。老婆孩子熱炕頭,誰不想呢?
不過世界這麼大,我也想看看。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都是圖中的豬,你會怎麼辦呢?自從來到北京,這個問題我已經思考半年了。說實話,昨天吃飯的一瞬間才想明白。北京這座城市對我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工資比家裡要高一倍,(雖然現在工資也挺少),各種休息制度都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工作機會確實比小地方多,而且好。在這裡我看到了更多優秀的人,他們總給我一種特別想努力的動力,特別想把自己也變得那麼美好。當然,也承受著房價高,沒有親人,甚至連一個能說知心話,出去好好吃飯的朋友都沒有的孤獨和難過,一旦不工作了剩一個人在家就很手足無措。我是一個特別戀家的人,還會有那種離了親人就不能活的感覺,但又是事業心很強,總想在事業上做出一番成就。綜合考慮之後 ,忽然明白,真的應該趁年輕,在大城市待幾年,好好工作,多多學習,把不甘心的都去嘗試過來,內心舍不掉家人和朋友,已經說明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帶著大城市學來的經驗和堅強的心態,回家安安穩穩的看看父母,聚聚朋友,陪陪身邊的人。不要等到自己年齡大了,父母走了,朋友遠了,即使再回去也無濟於事了。無論選擇哪種,都要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如果總是委屈求全,這輩子就真的白來了。不能虧了這一生。
留大城市,除非你在老家是二代。你要經濟學上的說法?這麼說吧,中國走的是日韓式城市化路子而不是歐美式的,日韓城市化典型特徵就是資源高度集中在少數大城市。在米國德國的小城市附近,你可以找到頂級的大學,在中國不可能。走日韓式城市化的路子,結果就是人口高度集中,韓國目前過半人口集中在首爾圈,至於日本,雖然人口負增長多年,東京的人口,依舊在增長。
未受邀,但也說說話,因為曾經看過一期節目專門討論這個,兩方爭執半天,主持人拍板說了句:看自己所需,看自己所想。首先談談第一個對於發展。人為什麼都喜歡往大城市跑,我特地研究了一下,絕不是因為這個地方機會多,工資高。當然得看對什麼人來說,比如各行業真正的人才,比如想自己做出一番事業的人。這類人相對而言,大城市機會是多於小城市的。但是觀大城市的人流,百分之九十九都得從上兩類中刨除掉,這部分人屬於慕名而去的。這部分人支撐起了大城市的經濟,但是自身難有多大發展,當然這裡還是說大部分。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前一類,並且你還年輕,你有闖蕩的資本,那你應該待在大城市好一些。如果你是後一類人,我建議還是小城市好點。原因有兩個。第一,活的輕鬆自在,如果在小城市你的工資是兩千,大城市你的工資也就是四千過,差距不會太多。不會有上樓說的三千和三萬的差距。當然,談未來發展那個差距可能都不值十倍了。小城市三千你吃完喝完剩兩千,大城市假如六千,你吃完喝完省著點可能也剩兩三千。但是,大城市房價和小城市房價不會是兩倍的差距。第二,機會。假如在十年前,我是堅決支持不管如何你待在大城市都好的。但是現在是十年後,到了如今大城市的發展已經開始趨於飽和。國家的未來戰略不會像以前那樣繼續傾斜在大城市上,未來向小城市戰略轉移是必然的結果。你待在小城市,一年兩年沒有發展,但是三年五年未必了。在大城市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有多少自信能夠在幾年之內成功呢。記得那期節目有幾個小夥子上台,他們是在北京待了五年,學到了一些經驗以後,決定回小城市發展。而結果便是,發展的非常不錯。這裡就是一個年齡問題,如果是三十歲以前。大城市對你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但是當你有了一定的經驗,一定的技巧以後並且不再年輕。這時候,就該考慮是不是一定要待在大城市了?
謝邀。過去的二十多年一直能希望來到大城市,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認為挑戰自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來到這裡,發現和我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陌生的領域,陌生的一切;從一個熟悉領域的優秀人變為另一個領域的最差的人,南北的差異……不止一次的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如果繼續當初熟悉的領域會怎樣。但是也只能想想,現在只能向前走,我告訴自己要做好自己當前的事情,無論我喜不喜歡,都要去做;可是心理上是抵觸,無所謂了,曾經的夢想對於現在的我是無所謂了,我不知道現在的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默默的在操場哭泣,之後擦乾眼淚還要回實驗室)。
大城市就那些個(姑且定義為北上廣深),所謂的小城市是哪裡呢?舉個栗子,上海是大城市,溫州是小城市,但溫州的物價水平一點也不比上海低。橫向比,沿海的小城市房價都不便宜,物價也不便宜。經濟角度分析,同樣的錢,我寧願去上海花。但終究,大部分人沒去擠魔都是因為那不是一座屬於我們「鄉毋寧」的城市,你要想到一個城市首先是歸屬那座城市原有的居民的。沒有人脈,沒有資源,硬生生去一個大城市闖,真的得基於你原先的城市和大城市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去了就一定會犧牲點什麼,這點犧牲換來的回報能不能彌補這差距。像大多數浙江人跟上海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空間距離又不算遠,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選擇,在我自己的眼裡,不算什麼大問題。這樣的小城市並不會禁錮我的腳步和思維,想去大城市的圈子交流學習也是容易的。
如果說內地,小城市的圈子和大城市(北上廣深)的圈子是完全隔離的。作為年輕人不妨去試試,跟經濟學更是沒什麼關係。更多的是鍛煉了一種思維能力,競爭意識。起碼這是目前很多小城市不具備的氛圍。當你帶著這些隱形技能回小城市,我覺得多多少少是一種優勢。
還是要回到上面提到的觀點,一個城市首先是歸屬那座城市原有的居民的。想去嘗試大城市生活的人,抱著嘗試的心態會好點,回家沒什麼不好的,隨著大城市邊際效益遞減,很多大城市承受人口接近飽和,逆城市化也會隨之而來,從國家政策可以看得出來。當你覺得自己有能力(主要是錢)留下來置業,再討論別的方面。錢可以這麼算,買一套什麼價位的房子。首付靠自己攢能多久,父母能給多少。月供你能承受多少。你的工資漲幅是多少。更重要的是,你能堅持多久?人是最複雜的動物,今天你拼了命想留在城市,明天也可能被一些事物所影響心態。但家,終歸是人最不容易變心的心結。所以,在你還沒有在大城市成家立業的時候,什麼都不好下定論。就是盡人事吧。努力把當下的工作和生活過好,迷茫的時候不適合做選擇。我是比較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城市沒有糧食供應就會崩潰,鄉下的農田自然會值錢起來,工廠再多不能交換到糧食就會崩潰停工,失去存在的意義
怎麼邀請我回答這個「經濟學」問題?
從經濟學上來說,我是真不知道。
我只知道從短期的生活質量來看,絕對是小城市。但是從長期來看,大城市給你的東西,無論是生活的豐富程度,還是見識和視野,都是小城市無法比擬的。前提是你夠努力。題主應該是很年輕,年輕的話我覺得還是去大城市待一下,畢竟大城市還是年輕人的城市,年輕人成長速度快,接受新概念的速度快,在大城市會成長更快。人的根本屬性就是社會性,在大城市,可以找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夥伴,這個在工作上無疑是個不小的幫助。
關於工作能力。年輕人誰上來就有很強的工作能力,都是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增加經驗,不斷反思總結,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我覺得在大城市競爭更強,所以成長會更快些吧。當然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的。
最後感謝題主的邀請。其實這個中國式難題完全就是因人而異,我認為自己喜歡的且能生存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有的人喜歡小城市慢節奏的生活,喜歡熟人社會覺得這有安全感那回家鄉小城鎮生活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這個人喜歡慢節奏,但是卻非常缺乏小城市的人脈,那回小城市生活是非常痛苦的事情發展也會受限。反之亦然,大城市的快節奏高效率陌生人社會你喜歡,想留下,那就要看你有沒有那個能力了。要是一個月拿大學生平均工資,畢業三年沒有提升基本上就被大城市的生態系統淘汰了大城市的優勢對你而言毫無用處。如果一畢業就進了名企平台一年月薪翻倍三年升職或跳槽,那基本上大城市能提供的優質資源你都會逐漸掌握了。再說行業,如果你所在行業是新興產業,那你基本上沒有退回小城市的可能,畢竟家鄉不存在你賴以生存發展的行業。最後我看到很多人談小城市父母養老的問題,你丫回家鄉工作還要父母跑腿走後門才有口飯吃的喊盡孝這事是騙鬼呢?
我喜歡大城市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只要在大城市裡你才能感到你的不足,你的渺小,你才會比別人更努力。我相信一切貴在堅持,當你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什麼都會有。其實你往上一代數數,又有幾個是本地人?反而很多本地人父母創造的條件好,有車有房就有惰性,安逸。但是外來人沒有哪種可以有惰性的資格,如果清楚這點的外來人,會很努力地去,就算現在感覺一無所事,但是又有幾個是在年輕的時候一步登天,我認為不管再怎麼,還是得堅持得學習得多接觸外界,不要半途而廢。一切在於堅持,總會有翻身的機會。小城市的確很安逸,父母關係什麼的都在那裡,可是城市小,消息相對閉塞。會局限人的思維和遠見,趨於安逸的生活會使年輕人產生惰性。其實不管城市大小,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有部分年輕人自家有幾套房或者突然拆遷賠了房,一下子就優越感倍增了,因為比那些沒房的人好太多了。一天就是玩遊戲或著打麻將再或是泡妹子,無所事事的,父母給安排個工作,安安穩穩地結婚生小孩,然後一邊領著工資一邊啃老。但是不是所有這樣的行為代表你有惰性,如意你追求平穩安逸,最好還是待在小城市裡,大城市裡競爭大但是機會多,不過的確得自己拼,但是只要有技術或者頭腦然後再堅持,我認為肯定會有出頭之日。每一步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待在大城市裡的外來人(我也是)可以選擇在空閑的時間去提高一下文憑(並不是文憑多重要,可是這也算是身份吧,多讀書總有好處)或者是再修一門語言或是其他技能。一身技能,不怕沒人要的。如果你愛拼就來大城市,喜歡安逸哦穩定就留在小城市。我也是一個在拼年輕人,現在一無所有,但是我一直在學習,我相信厚積薄發這句話。想生存就必須讓自己足夠有能力了,當我為人處事這點也很重!
推薦閱讀:
※20 萬、50 萬、100 萬年薪的演算法工程師在能力素質模型上有哪些差距?
※女性的教育回報率是高於男性嗎?如果是,為什麼?
※最先會被機器人代替的幾個職業將會是什麼?
※有哪些證據可以反駁「亞裔學生錄取率低不是因為歧視而是因為『高分低能』」?
※為什麼一些職業收入低,一些職業收入高,根本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