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600ml的可樂賣3塊,而300ml的可樂要賣2塊5?背後的定價機制是什麼?


你買的是瓶子,可樂不值錢!

2塊瓶子+0.5元/300ml可樂=2.5元/瓶

2塊瓶子+1元/600ml可樂=3元/瓶

2.5塊瓶子+2.5元/1500ml可樂=5元/瓶

這樣是不是好理解些!

有人會問瓶子大小不同為啥是一個價格,我的用意主要在講明原理,數字都是杜撰出來的(不過個人覺得貌似還挺有代入感)。瓶子也許真的就是類似的價格,因為其實做瓶子的塑料本身是不值錢的,大瓶和小瓶可能只差幾分錢,瓶子的附加值是因為生產工藝而產生的,就好像飯館裡素菜15,葷菜18一樣。主要成本不是原材料的成本,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定價。

所以最後可以大膽假設一下,其實無論大小可樂,原材料成本和生產成本都是極低且極為接近的!價格的不同,來自實際的運輸成本。因為運輸是看重量的。原材料的運輸,以及之後商品的運費導致了可樂價格的不同!雖然你喝的是可樂,最後主要付出的可能都是油錢!


刺激600ml可樂的銷售.


因為罐裝的成本高,

其次,從口感來說,罐裝的比瓶裝的新鮮,

再者,可樂公司賣罐裝比瓶裝賺錢,


我想問下,什麼地區300的賣2.5元!?一般可口可樂的600毫升售價是3塊,300的pet包裝是賣2元。聽裝是330毫升,才賣2.5。我只想說,你買貴了。。。。


對胖子要仁慈一點。


邊際效用遞減啊。

0~1的效用最大,1~2的效用就要低一些。

效用決定價值,價格體現效用。


一個瓶子2元 每300ml可樂0.5元


實際上市場上的軟飲料的最大成本來自於瓶子。倒不是說瓶子本身,而是開製造瓶子的模具的成本。而內容物的成本相較之下則可以幾乎忽略不計了,此處的成本在於「櫝」而非「珠」,但多數消費者關注的卻是「珠」,所以才會有看似離譜,實則合情合理的定價方式。


300ml兩塊五,600ml居然才三塊?賺到了!我買600ml的。

這就是我看到類似情況時我的選擇。


不是該專業的,試著回答下,希望有專業人員回答下,不正確的地方還望輕拍。

也許很多人看到的是容量,但我覺得影響定價的主要因素還有產品線。

根據我了解的,瓶裝300ml的可樂售價在2左右,600ml在3左右,1.25L在5左右,2L在6左右,容量和售價並不是線性增長的,而是隨著容量的增加價格的增加幅度在減少。個人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無論那種容量的可樂,都是同樣佔用一條生產線的,也許在單位生產時間方面會有小幅的差別,譬如300ml的可樂灌裝迴避2L的要快一些,但在整體的生產時間上,這點差距很小。所以,同樣生產一瓶可樂,也許300ml主要成本是1元(比方,非實際成本),原料成本3毛,其他成本7毛,那麼2L可樂的原料成本也許只有2塊,其他成本8毛,總體成本2.8元。(所舉例子並非採用非真實數據,只是列舉一個模型)


這一切,都要從可口可樂的營銷目的入手。

可口可樂的營銷永遠只有一個目的:讓更多人來買可口可樂。對於快消的外企,Market Share,Volume Sales, Sales Value是幾個很重要的數據。多賣一些,市場份額自然會高。

那麼當你看到一瓶售價2.5元,凈含量300ml的可樂,和一瓶售價3元,凈含量600ml的可樂,你會選擇哪一個?

毫無疑問是後者!

因為我只需要多掏五毛錢就可以多喝近一倍的可樂,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所以,售價2.5元的可口可樂,其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在於讓你更想去買售價3元的可樂。

更何況,售價便宜的可樂,更容易吸引到你的眼球。

具體來說過程是這樣的:

買個什麼可樂呢?百事可樂還是可口可樂?

這個2.5元的可口可樂似乎更便宜啊?

不過既然有2.5元的可口可樂,貌似3元的可口可樂更划算啊?

好吧就拿一瓶3元的可口可樂好了。

然後你心滿意足的拿著一瓶3元的可口可樂走了,留下了百事可樂在櫥窗里的傷悲。

所以,定價其實是一種心理戰。

就醬。


可樂的價格基本上是 瓶子(物料成本)+運輸(物流成本)+廣告(營銷成本)構成,飲料本身成本忽略不計。然後:

把問題倒過來,就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為什麼300ml可樂A賣2.5, 600ml的可樂B才賣3塊?

因為營銷成本是一致的,運輸成本甚至還會降低一些(我瞎猜的,有沒有數學大神算一算),物料成本我看也是相差無幾(略高略低都有可能),所以兩種飲料定價完全一致也是無所謂,也就是邊際成本幾乎為0了,這個時候定價就不是成本考慮了,還是出於用戶行為學考慮。多那麼一點點錢就多那麼多量,那我買大容量吧。對於商家來說賣大容量比賣小容量,多賺5毛。

以上。


隨便寫下~罐裝上價,1.7左右,賣2塊誰賺錢?瓶裝上價2.25左右,賣3塊有利潤,並且大眾對瓶裝定價有固定概念,就像在飯店你賣4塊不會覺得貴,零售店賣4塊說店家黑一樣

,至於為什麼定價就這樣?問廠家啊!!!他們一紙批文我們有些東西直接漲價,不在其位,不懂其事。


一記洛陽鏟

簡單說是口感問題,很多味覺靈敏的朋友都發現玻璃瓶裝的比罐裝的好喝,罐裝的比塑料瓶裝的好喝

喝可樂重要的是那「氣」,沒這東西不是喝糖水嗎,而這東西「壓」進去多少就關係到瓶身的硬度了

其實也跟銷售有關係,但這應該是原本的理念


爆米花效應。影院那些小桶的爆米花,只要加2塊錢就能更換成大桶的,人們當然覺得買大桶的合算,還覺得佔了不少便宜。然而小桶和大桶爆米花的成本其實是差不多的。

可口可樂同理。


賣的東西不同。

600ml的可樂賣的是容量(當然還有更大的,我是指這針對300ml和600ml的可樂來說)。比如剛打完籃球的人。

而300ml的可樂賣的是便攜,有些人不想喝完600ml可樂而且需要方便隨身拿。比如女生。

這就跟LV賣錢包差不多,長款和短款差不出多少(都很貴),但一個賣的是容量另一個賣的是便攜。


銷售商定價策略是把消費者區分開,讓對價格不敏感的高價買,讓對價格敏感的低價買,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有些價格不敏感的可能都不知道還有600ml裝的,當他想多喝時買2個300ml的而不是一個600ml的,對價格敏感又能喝的如果沒有600 ml裝的可能就只買一個300ml而不是2個300ml的,也正是300ml的高價補貼了600ml的低價才讓銷售商能賺所有人(包括對價格敏感和不敏感的)的錢。


首先,2.5元的那個是330mL的。300mL的官方標價是2元。此外1L的是4元。

其實你覺得他不合常理是正常的因為

從你的角度來看:因為3元600mL所以300mL應該是1.5元。

從商家的角度來看:因為300mL2元,600mL應該是4元,但是消費者已經接受了600mL3元,so that(這樣從低往高推應該覺得划算才對,別的商品也是如此,只不過可樂先有的600才有300,無意識的讓人從高往低推,從而才會有了好像不划算這種想法)

第一次打這麼多233,手機回答就不配圖了,還有個超大瓶的好像是4.2L也可以依次推算,商家這麼做無非就是想人多買點。


說明扣去瓶子包裝運輸人工等等,剩下的一塊錢就是可樂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只有1元的瓶裝可樂和2元的罐裝可樂才是一種文化符號。這是一個價格基準,同時也存在著文化溢價。桶裝的可樂本身流露出滿滿的廉價感,他的推出本身就是為了滿足追求高性價比的那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推薦閱讀:

恆大冰泉和農夫山泉到底哪個好?
市場調研公司的調研是作假的嗎?
市場營銷、公共關係入門有什麼好教材推薦?
對於北京珠寶展會上的冷清,能不能表示中國珠寶行業現在處於寒冬?
產品經理做市場調研與市場預測,和市場部的職能不是衝突了?

TAG:可樂 | 市場 | 銷售 | 快速消費品 | 定價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