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是否能與阿西莫夫相比較?

不吹不黑,我覺得大劉和阿西莫夫相差還是蠻大的


「劉慈欣是否能與阿西莫夫相比較?」

這是今天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問題。最近寫了幾篇阿老爺子的文章,為了確定銀河帝國系列幾部作品的創作時間,百度了一下阿西莫夫,看到的第二條搜索結果就是這個知乎上的問題。為了儘可能不偏激或者帶著民族主義或者權威主義的眼光看這個問題,首先先提出一下本人對於這兩位科幻作家作品的了解:

劉慈欣:讀過80%以上,其實我把我能找到的大劉的作品都讀了,但是我覺得肯定會有一些遺漏。幾部長篇《三體》三部曲、《超新星紀元》和《球狀閃電》都讀過,比較有名的短篇選集比如《鏡子》《時間移民》《2018》也都通讀過一遍。

阿西莫夫:老阿的作品太多,即使是只算科幻也卷帙浩繁,不過我自認為我讀過的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還是能達到讓我勉強能對阿西莫夫的寫作風格有一定的了解:《銀河帝國》總共15部,基地7部,機器人5部和帝國3部都至少讀過兩遍以上;長篇中《永恆的終結》是讀過的,《神們自己》倒真是沒讀過。另外還有大部分機器人短篇小說(《機器人短篇全集》);同屬銀河帝國系列的歷史體系的《MOTHER EARTH》和《BLIND ALLEY》雖然沒有通讀(英語太差)但是也知曉大概情節。

兩個人的作品確實存在著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對於長篇小說而言,都努力於構造宏大的世界觀和自洽的體系,都屬於硬科幻的範疇;對於短篇小說則一般取材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場景,通過加入自己的科幻元素的描寫來讓作品具有靈魂。他們的巔峰之作——《銀河帝國》和《三體》都在試圖描繪一個貫穿整部作品,並且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定意義的理論:對於《銀河帝國》是機器人三大法則和心理史學,對於《三體》則是黑暗森林法則。這兩個理論也都在現實世界中有應用;黑森作為一種社會學理論被提出和研究,並且也是費米悖論可能的解釋;而機器人三大法則則作為現代機器人學的一個理論,也是克服人類對於機器人科學怪人情結的可能辦法。(至於心理史學,至少就我對前衛數學研究的了解而言,目前這完全是空想,在此不提。)按照一些人的說法,這兩部作品在這一方面可能不相上下,但是阿西莫夫時代較早,所以阿西莫夫更厲害一些。這種說法有其道理,但是未免有些權威主義,而對這一部分開展深入探討需要很高的基礎科學姿勢水平,本人又達不到,故在此不多作討論。(有種說法是,《三體》的榜樣就是《基地》三部曲,毋庸置疑的是《三體2:黑暗森林》中大劉致敬了阿西莫夫。)

然而討論到人物塑造的方面,大劉的人物雖然也不能說是毫無自己的特色,但是確實有種感覺比較平淡和模式化:智慧老者霍金,萬年不變的科學家丁儀,還有平面化的冷酷的英雄和愛國戰士……當然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例如史強,雲天明也曾讓我眼前一亮過,然而大部分人物還是免不了俗。最差勁(本來要用「失敗」這個詞,但未免一棒子打死了,所以改用「差勁」這個口語化的主觀的詞)的人物當屬汪淼了,作為整整一本書的核心線索,竟然沒能給讀者留下鮮明的性格特徵,讀到第二部更是乾脆一筆帶過,也是黑人問號。相比之下,阿西莫夫筆下的人物就讓人覺得一顆賽艇多了:從以利亞·貝萊、機器人·丹尼爾·奧利瓦、機器人·吉斯卡·瑞文特洛夫這對3p(劃掉),再到後來的葛蘭·崔維茲、裴洛拉特、哈里·謝頓,甚至一些使用篇幅還不如汪淼的人物,比如基地的群英塞佛·哈定、侯伯·馬洛、拉珊·迪伐斯,乃至一些一筆帶過的王侯將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躍然紙上,彷彿就在我們身邊一般,真正平面化的人物少之又少。這一點上不得不說個人認為阿西莫夫是遠為成功的。

再討論到短篇小說,個人自己也寫過一些科幻短篇,雖然遠遠不能和本文討論的兩位大師相比,但也算培養了一點鑒賞能力,不會看到一個高科技設備就喊好好看了。取材方面劉慈欣的確比阿西莫夫廣泛一些,劉慈欣的短篇取材相當豐富,猶如一場逍遙遊;而阿西莫夫更多寫的則是機器人短篇。然而比較取材以外的東西而言,首先就像上面分析的,大劉的人物就是硬傷,阿西莫夫機器人短篇中寫的蘇珊·凱文和格里高利·鮑爾與麥克·多諾凡這對好搭檔都是後世科幻中經典的形象。還有一點是個人的感受,正是因為劉慈欣取材太廣泛、源於生活,導致了可能在短篇的歷史背景的架構上沒有阿西莫夫震撼和直接,這一點更是被一位讀者吐槽為「劉慈欣幾乎所有的科幻,除了《塌縮》、《朝聞道》這樣實質上的遊戲之作,都是在回顧過去,而非展望未來。科技進步在劉慈欣的小說里甚至都算不上核心,『科技改變世界』的主題弱得很。」我雖然不能同意這種太極端的說法,但是不得不說在某種程度上大劉的短篇確實有點這種傾向。

繞了一圈又回到世界觀的架構上。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歷史橫跨兩萬年,十分宏大,並且在最後又被提升到了極高的高度;但也是因為阿西莫夫最開始寫的作品是相互獨立的,到晚期才把它們組合成一個系列,故一些片段的聯繫可能有些牽強附會,並且會讓人感覺有人類這兩萬年科技在倒退的感覺;劉慈欣的《三體》則大部分場景取景於地球,到最後由地球和三體的毀滅提升到了整個宇宙命運的高度。(不得不說這和阿西莫夫《基地與地球》中最後把蓋婭星系提升到宇宙其他文明的高度有異曲同工之妙。)確實在「由小見大」之上,劉慈欣更勝一籌,阿西莫夫則始終在整個銀河裡轉悠;但是阿西莫夫的這一系列中既有《基地邊緣》放棄心理史學的絕情和理性,也有《邁向基地》這種在他晚年的人生感嘆之作,再加最後由心理史學再到蓋婭星系和河外文明的可能的升華,比起大劉的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的世界觀體系,各有所長,但是個人覺得還是阿西莫夫更勝一籌吧。

介於知識所限,本文也只能探討這麼多問題了。雖然本文一直避免提到權威主義,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阿西莫夫就是比劉慈欣的時代早半個世紀呀。有人說,大劉的成就再高,也只是建立在巨人肩膀的基礎上。這話其實有失公允,因為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阿西莫夫也是站在了凡爾納等巨人的肩膀上。因此,重要的是自己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有沒有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東西,成為巨人。而在這一點上,毋庸置疑,阿西莫夫是現代科幻這個規則和套路的創造者之一,具備開天闢地的貢獻;而大劉等作家,至少目前,還只是這個規則的遵守者,只能在巨人頭部的陰影下生存。大劉自己也從來不避諱承認這一點。

正所謂,什麼教父,什麼泰斗,什麼天才,什麼權威,在真正的神面前,他們都是凡人,都必須頂禮膜拜。

星辰再璀璨,又怎麼能和日月同輝呢。

——以上文字來源於我的公眾號,我就無恥地放個二維碼,歡迎關註:

http://weixin.qq.com/r/-Duvt3bEfisBrTLU927u (二維碼自動識別)


自己回想一下三體,不是,應該是現代科幻有多少銀河帝國的影子...


大劉的只看過三體,阿西莫夫剛剛開始看,其實不太資格回答,我就說說看了大家評論後的感受

我小學的時候看納里亞傳奇,覺得納尼亞傳奇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奇幻小說,然後當別人推薦了我看哈利波特時,我本能地排斥。

最後哈波還是太火了沒忍住看了,開始覺得納里亞傳奇實在是小兒科。

再後來有人推薦我看指環王,說比哈波好看多了,我又是護主心態,排斥不看,然後又沒忍住看了,開始覺得哈波也沒那麼神了。

再後來權力的遊戲又出來了,又是同樣的過程:排斥,接受,對比之前看的...懷疑

也許你說扯淡,你說的這些本來就是針對不同年齡層的,當然沒法比,那你有沒有想過,或許大劉和阿西莫夫的作品也更適合不同心理年齡層的人閱讀呢?(個人猜想)只不過這兩位作者的受眾群眾年齡差距不像權力遊戲和納里亞傳奇那麼明顯罷了。

也許你還會說我看的作品這麼少,有啥資格逼逼,但我經歷過這種你可能似曾相識的過程:滿足於已經看到的,但當真的接觸到新的,又無法避免地會對之前看到的產生懷疑。

人就是這樣,容易在「閉關鎖國」和「過河拆橋」這兩種心態之間搖擺。這個過程甚至可以推及到人的價值層面,接觸到阿迪,就會鄙視之前穿的阿迪王,來到大城市,就會嫌棄家鄉的落後,出了國,就覺得國內的啥都不行,等等等等。

所以這個問題下面,大部分人都不是在客觀評價兩個東西那個更好的問題,因為帶著主觀情緒的我們,根本沒法客觀評價事物,因此也說不什麼道道來。

就像上面的回答中,有沒看完阿西莫夫覺得大劉更好的,就像身在小城市,別人都在往大城市跑,自己開始糾結,然後為自己的家鄉做辯護: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好。

有人看完阿西莫夫,覺得甩了大劉幾十條街,就像來到大城市:鄉下簡直不能住。

我覺得作為讀者,我們不應該這樣喜新厭舊,過河拆橋,看了更好的,就覺得之前看的都是垃圾。或者「閉關鎖國」,本能抵觸新的,生怕自己厭棄舊愛怎樣。

另外,關於這類問題的回答方式,我覺得人喜歡一樣東西,其中摻雜了太多亂七八糟的情緒,時間會消減一部分,也會增強一部分,即便過了很久,以為可以客觀判斷的時候,可能還是情緒在判斷,特別是那部分被增強的情緒,比如童年的美好回憶總是會放大,或者因為一些自己都說不出原因的牽絆,情節。這就像對比第一任和第二任女友一樣,沒法比,你只能說你更喜歡哪個,或者哪個更適合你,僅此而已,你要說哪個更好,那你也太自大了,你憎恨的前女友,現在可能是別人眼裡的大寶貝。

所以我覺得對於這種問題結論真的不給為好,閱讀的心理過程和閱讀感受倒是可以多描述描述,比如你印象特別深的地方,為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等等,這部分是對於你自己和讀者都更為寶貴的部分。


群星璀璨不可與日月同輝


論短篇,阿西莫夫有一篇短篇我覺得可以秒殺大劉的所有短篇,叫"最後的問題"


螢火之光豈能與皓月爭輝 =.=

三體粉這麼說是要給大劉招黑的。

不過大劉還年輕,作為努力方向來看倒還不錯,阿西莫夫是寫了一輩子,寫到死的。


很喜歡HP系列,HP系列也確實很棒,但也斷然不敢用羅琳阿姨去跟托老相比較的。


在我有限的閱讀範圍內,對劉慈欣的科幻做一個總結,就是十個字: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

劉慈欣幾乎所有的科幻,除了《塌縮》、《朝聞道》這樣實質上的遊戲之作,都是在回顧過去,而非展望未來。科技進步在劉慈欣的小說里甚至都算不上核心,「科技改變世界」的主題弱得很。

從這個角度來講,《三體》甚至算不上科幻。

所以,不要比,沒什麼可比的。


心疼大劉


知乎標準回答 —— 這是阿西莫夫被黑的最慘的一次了~~~~~~


自己寫了很長時間的科幻小說,從小訂閱科幻世界,很早就看了阿西莫夫,高中就看過劉慈欣作品。

說一句實話,劉慈欣是偉大,阿西莫夫是成功。

劉慈欣的小說像是小說提綱,阿西莫夫則是寫小說的專家。

就小說而言,阿西莫夫遠勝於劉慈欣,小說的主要任務是刻畫人物,劉慈欣沒做好,阿西莫夫牛逼。

就科幻而言,劉慈欣略勝一籌。

勝在那百分之一的天才。

沒有阿西莫夫,歷史上遲早會有。我喜歡《銀河帝國》,但是我不覺得機器人定律什麼的了不起,感覺就是他編的。

沒有劉慈欣,應該就真的沒有。王淼是誰我都忘記了,但是黑暗森林理論,一想起來就冷氣冒心,到現在我還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對於我這樣一個科幻小說學習者而言,阿西莫夫是學習對象,是夫子,是老師,劉慈欣高山仰止,學不來,一學就走彎路了。

愛科幻小說,愛阿西莫夫,愛大劉,別比了,去看吧。


很多人連劉慈欣這三個字都打不對……


別比,心疼…


沒有任何可比性

這個問題就像你看到哪個高中學霸物理考滿分就拿來和牛頓比較一樣

各種意義上的無法比較


只有看過這兩人的作品才有真正的發言權,別被膚淺的輿論所誘導。

我看過阿西莫夫的「神門自己」,這還是一部獲得雙獎的著作,而且還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一開始講一個電子通道磨磨唧唧講了很久,接下來講外星人搞3P也是顛三倒四,後來講去月球和月球人導遊談戀愛,拖沓得要命。人物不多,而且關係及其單純。就這點情節寫了幾部書,有騙稿費的嫌疑。 最後,最後,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但是還是硬著頭看了下去。我覺得可能是這部小說不符合我的胃口。那我就去看了阿西莫夫的長篇巨著「銀河帝國」的第一部基地,還有最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的那篇,畫風一樣,看到一半看不下去。情節拖沓得要命。把一些簡單的情節和人物關係磨碎了講,感覺就像聽一個老奶奶在嘮叨。

後來覺得也許我太武斷了,就把這部小說推薦給我的朋友看,我朋友只看了開頭就連喊看不下去。但是他看三體的感覺跟我是一樣的,除了驚嘆就是驚嘆。

劉慈欣的三體是越看越著迷,越看越值得思考回味,彷彿打開我心靈深處的另一扇大門。第一部腦洞打開,引人入勝,特別是三體遊戲當中的幾個人物,秦始皇,牛頓,孔子,墨子,商紂王。。。歷史結合幻想,惟妙惟肖,第二 部是三體最好的一部,宏大的世界觀,嚴密的邏輯構想。面壁者的構想之巧妙,可謂神來之筆。特別是對黑暗森林的解讀,不管對不對,至少邏輯推導是完美的。大劉學計算機出生,雖然文章有科技方面的硬傷,但是不影響其數學推導邏輯的完美性。 直劍人隱喻的軍事戰略中的核威懾,把這個軍事問題分析得很透徹,可謂震撼人心。第三部腦洞開到無限大,降維打擊,自我製造黑洞,時間跨度從幾百年到幾千萬年,把地球作為宇宙塵埃的一個顆粒的角度思考整個宇宙以及人類和宇宙的關係,可謂心曠神怡。有種爬上了高山,看到大海全貌的感覺。

我們把這兩人的歷史地位拋開不談,但論作品,阿西莫夫和劉慈欣的差距可不是一條街兩條街的問題。但是因為此人已經享譽很久而且是屬於西方主流科幻體系,所以這些頭銜都蒙蔽的了其作品的真相。

可能還有人會說,阿西莫夫的作品多產生於70年代,劉慈欣比他晚了30年,這三十年的科技發展是阿西莫夫不可預見的。可是我要說,從理論物理的角度來講,70年代和現在沒什麼差別,量子力學在100年前就已經奠定了基礎,到現在並沒有爆發新理論。雖然有弦理論等等這些新理論,但是都沒有得到真正的認可。所以在對宇宙認知的水平上阿西莫夫和劉慈欣是在一個起跑線的。接下來的就是工程上的差距,其實工程上的差距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想像的。 打個比方,現在的人就能想到以後手機會投影出3D圖像,脫離屏幕的限制。雖然不能現在實現,但是10年20年以後肯定能實現。這說明在認知世界方面只要理科上處於一個平台,大家差不多。 不過其實我更要說的是想像力,這一點絕對是大劉的強項。他對宇宙以及人類的思考要比一般科幻作家深很多層,而且不光光是科學技術方面,更多的其實是哲學方面和社會學方面。不相信的去看大劉的短篇「贍養人類」,「鏡子」這些都是精品科幻小說中的精品。

說實話看過大劉所有短篇以後,感覺「北京摺疊」就是小兒科作品,能得獎簡直就是呵呵呵。北京摺疊這種水平的作品能得講,那麼大劉的每一部短篇都應該得雙獎。

退一步講,不要說是三體,就算是「球狀閃電」都可以秒殺阿西莫夫的「神門自己」。

所以你們別人云亦云,好好對兩個人的作品進行獨立思考,排除干擾,你就知道差距在哪裡。

最後我要說,阿西莫夫和劉慈欣根本沒得比!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阿西莫夫奠定了近代所有機器人科幻的基礎,主題從機器人毀滅人類到機器人的人性情感各方面都有(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機器人短篇小說最後一篇。在刻畫尋求自由,尋求被認同為人類的機器人的同時也在刻畫著人類)更不提阿西莫夫一輩子對人類與機器人乃至科技之間關係的探索,從三定律到晚年思量出的第零定律,阿西莫夫的小說是連貫的,從始至終探求的東西是類似的,對於阿西莫夫而言,一切的基礎都在於機器人/當然基地三部曲這個特殊的稿費產物另當別論/,思考的越久不如說相應在這個領域就想法越深。相比之下大劉的作品雖然都非常地優秀,但畢竟還是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更像是機器人科幻作家,不說比不上,更不如說是不太有對比的價值。


豆瓣讀書里自己檢索下阿西莫夫好不好啊。

不要因為三體粉遷怒大劉,黑大劉好么?


我們這一代人的想像力已不再是想像力,因為有一個叫阿西莫夫的人!(以前一張英文報紙上看到的,話是有點狂,但足見阿西莫夫的影響力)


都好看,都過癮。只不過都看過了這麼久,回頭想回味的,還是《銀河帝國》系列


我看完他的小說才知小時候看的太空科普書是他寫的。

————

要捧劉也不用黑莫呀

另外,竟然有人覺得銀河帝國是艾西莫夫的代表作....哈哈哈

基地是氣勢大,但有點不耐看(後來的,前傳比後傳好。前傳寫出了什麼是科學研究,又有人味)

機器人系列才是真愛呀(長短篇也很愛)

什麼把時間連起來,這個設定也許時代意義大。艾氏根本不用靠這個。

其他的,日落,永恆的終結....你們真的有看過嗎?(諸神和復仇女神未看過,不說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伊藤計劃三部曲?
如何評價《華氏451度》?
科幻作家與科學家,誰的想像力更強?

TAG:劉慈欣作家 | 艾薩克·阿西莫夫 | 科幻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