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英語交流時,是否要改變中國地名的聲調?
因為之前看到一個問題回答說,外國人很難分清楚中文的聲調,所以在學習漢語的時候出現發音不準的情況。那麼在日常對話中,我們用標準普通話念出的地名(比如北京,上海之類)和用第一聲念出的地名(上面兩個地名用第一聲念起來像「杯金」和「箱海」)是不是對於那些外國人毫無區別呢?
其實我們外國人不是這麼「笨」的。
我非常建議中國人對外國人說好的普通話。
如果沒有人對外國人說正確的發音,那麼外國人就永遠沒有機會學會它們啦。
謝謝!!
**************************************
栗子的知乎答案索引:栗子樹
栗子的微信公眾號:E-Speller 或者 栗子英文 (只有精彩的原創)
**************************************
在英語口語句子當中, 插入我們的語詞/地名/人名時, 不需要用, 也不該考慮我們語言
單字詞音的 聲調(tone)的高低變化。這對其使用的語言並非聲調語的英語人, 在他們的語音意識跟耳朵聽來, 沒有分音辨義的功能。英語不是聲調語(tone language), 其單音節調值的高低變化, 不構成該音節本身詞意的變化; 亦即, 不會有如我們的字詞, 「買」跟「賣」, 「媽」跟「馬」, 「佳」跟「假」, 「收」跟「授」, 等等, 這種以音節本身的調值變化, 來決定,來判斷, 該音節是在指哪個詞/詞義。然而, 英語有句調(intonation), 用句子的句調高低變化, 來表達是平鋪直述, 或疑問, 或驚訝, 等等等口氣(那也是語意的表達)。
在講到該地名(或人名)時, 就請視其在您所講的英語句當中的位置, 該是什麼 句調(intonation),
就讓該地名(或人名)隨著該有的句調, 自然升降起伏, 便是; 莫考慮我們做為聲調語的字詞的聲調。
否則, 若在英語句中, 提到本土的地名/人名時, 硬要套我們語言的單字音/音節的聲調的高低起伏,
這對對方來說, 不只是多餘的音韻訊息, 那也會有可能造成讓單字/單音節的聲調, 干擾到您所說的英語句子的句調, 就怪了, 更可能影響到語意。我舉個例子:
設使是在英語問句(其一般的句調末尾, 會是昇起的句調)。假若您要提到的詞/地名, 是 甘肅, 而且是放在問句尾。而在普通話, 「肅」字音, 這個音節, 其聲調是高降調。在您的英語問句中, 末尾本該是揚升的句調, 若堅持將 甘肅 這個地名, 依照普通話的聲調來講,講到最末音節(肅su)時, 本該揚升的句調, 您卻要做降調, 那就會影響語意了(比如, 若語境不夠明確,對方有可能會誤解為, 您是在提供訊息, 而不是在提問題)。
我們的語言也有句調, 也有intonation, 然而, 是有可跟我們的單字詞聲調(tone, 在我們語言本身, 是很重要的分字音辨字詞義的元素), 來調節作調和的一套機制。但是, 不是聲調語的英語, 沒有這種機制。不同的語言, 跨語言, 就必須要作不同的考量。單純講話是無所謂,當然可以不變。
說到這想起李小龍的一段試鏡,李小龍懂粵語,英語,日語,那段對話當然是英文的,但中間有中文詞和日文詞,李小龍都是按照粵語和日語的正確讀音去說的。。。
我覺得可以按照這樣一種原則,英文廣為人知的外來詞,已經作為英文詞使用的,就按照英文去發音,英文世界沒有的,就按照原有讀音去發音。
兩種方式的目的是一致的,儘可能的減少誤解。
沒有太大必要。
因為這對後天習得二語的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有一定困難的事。
因為對於後天習得二語的人群,使用不同語言時,運動性語言中樞的活躍區域並不一致。換言之,看似只是一個詞,但實際上要發出這個詞的正確發音,大腦中的活躍區域必須進行瞬間的改變,這樣做,需要消耗更多的腦力和認知資源,除非刻意進行過相關的訓練,早已形成自動化加工。(所以同傳真的不是個容易的活啊,需要非常頻繁的在兩種語言間切換,也就意味著大腦活躍區域在不停的轉換,消耗的能量是非常驚人的)
比如當我說Welcome to Beijing時,我們在認知「Beijing」這個單詞時,實際上並不是當做漢語的「北京」在使用,而是一個純粹的英語單詞,此時活躍的語言中樞整個都是英語的區域,所以會發出類似外國人讀不準聲調的感覺來。
而如果要使用正確的普通話發音來發出「北京」的正確發音,需要Welcome to 還在用英文時,立刻轉換到漢語這兒來發出「北京」的音。
也就是說,在腦子裡,Beijing和北京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詞,雖然他們具有相同的意義。但前者更容易在激活英語區時調用,而後者則在漢語區被激活時更容易被注意。甚至相較而言,Peking與Beijing的關係比Beijing與北京的關係要更緊密,即使他們在發音上的差距似乎更大。
還有就是,在這兩個區域內,即便有發音完全一樣的存在,無意識下也是很難注意到的。
比如四川人的話,你可以試試看用普通話發出「鋼筆」這個的發音,如果沒有人提醒你,你根本意識不到,這個發音和四川話里的「港幣」一模一樣。
不過一切都不是絕對的,大腦的可塑性很強,只要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使這種聯結自動化,那麼提取和運用也就很自然了。但這也是針對專業人士而言,對於普通人,這樣的訓練的付出和收益實際上入不敷出,所以也就無甚必要了。
英語中發音規則和漢語相差還沒特別特別大,用去掉音調的發音表示地名大多時候說英語的外國人還能聽懂。 如果面對其它語言為母語的外國朋友,去掉音調也不一定聽得懂。 比如上周剛剛發生的例子,我和兩個巴西朋友一起吃飯,提到了「上海」, 我帶著音調去掉音調都說了一遍,他們也不知道是哪裡,後來他們才反應過來是「上海」,不過以他們巴西葡語(或者就叫巴西語?不太清楚具體名字)的發音規則,他們一直叫做「上 矮「, 貌似是因為」h「不發音 同時和前面」shang"的「ang" 連讀。這種情況去不去掉音調他們也都不好理解。
所以具體在運用中要不要去掉音調來表達中國地名,我個人來說是不喜歡去掉音調的,因為這個地方的地名就這麼叫,讀音+音調共同表示這個地名。這是中文賦予它的意義。外國朋友聽不懂,我願意去解釋,去掉音調再說一遍。
強答一發。不同語言所調用的腦區是不同的。這會導致你在說不同語言時進入不同的pattern. 具體說來,沒有學過漢語的English speaker在念中文地名時雖然沒有按照聲調念,但是也是遵循了自己母語的規律的。比如兩個字的北京上海一般是先升後降。三個字的漢語人名則是第二個音高於第一個音,第三個音比第一二個音都低。熟悉英語的話你會發現這是符合英語列舉時的聲調pattern的。反過來,很多政治會議上,同聲傳譯英語的中國翻譯在念到我們自己的地名時會用漢語聲調。 如果你稍加註意,在同一句話裡面切換到聲調模式是必然要費那麼一點力的,而不可以完全靠下意識地flow fluently and natually。而且一句英文突然來兩個整兒八經的漢語發音顯得突兀。綜上,你既然要說英語就完全按照英語的pattern來吧!
一個英國人剛剛告訴我,比如說一個中國人英文介紹知乎,你用普通話說zhihu(1,1聲調),他就會覺得發音非常奇怪,因為外國人覺得zhihu(1,2聲調)更符合,所以他的建議是和外國人說就是你說的那種沒問題的。
我的想法:國人覺得你聲調奇怪的,中國人還這樣發音的,裝之類的,不要在意,
或者是你自己覺得這樣說不好,那就沒辦法了,還是標準普通話吧。否
或者你什麼都用外文吧
英文:Peking Nanking Shanghai Canton Port Arthur當然別忘了俄羅斯語:Дальний (哦對了你可能看不懂呢 拉丁化:Dal?nij)當然還有民族團結大過天的 維吾爾語:
啊 豎著寫的女真怎麼能忘了呢:
還有:
?????滿語給你弄成圖了免得你打不開 :)
不過恐怕你也看不懂吧?
—————答案—————
英語:
北京 南京 上海 廣州 旅順俄語:大連維吾爾語:烏魯木齊滿語:哈爾濱阿拉伯語:西安(對 我就是故意的)藏語:
拉薩可以以兩會翻譯為標準
推薦閱讀:
※中國城市名用日語該怎麼說?或者中國城市的日語名是怎樣的?
※為什麼其他省或地區的英文名都是拼音,內蒙古的英文名里卻可以有「Mongolia」?
※有沒有人走過my litter airport歌里所有出現過的地名?這是什麼體驗?
※有什麼以地名命名的病,類似香港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