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當一個線上服務是免費時,你就不再是顧客,而是產品本身」的觀點?
Tim 原話 「 When an online service is free, you are not the customer. You are the product. 」 顯然這句話若有所指, Mark Zuckerberg 立即表示反對。 大家是否支持 Tim 的觀點?這個觀點放在知乎上合適嗎?
----------------------補充一點,這個產品的定義是什麼?誰在使用這個產品?付費用戶還是服務提供者本身?
把 free 拿掉,還成立嗎?所有的 online service 的顧客,都是產品的一部分, 不管你是付費還是不付費。 ----------------------第二點補充,這個模式的成立的前提是否必須存在收費用戶?不然免費用戶的價值無法體現?如果沒有收費用戶,這句話還成立嗎----------------------第三點補充,這個模式對於 evernote,dropbox 成立嗎? evernote 的付費用戶是否從免費用戶身上獲得價值?Mark Zuckerberg: Tim Cook"s claim that ads turn people into products is "ridiculous"
誰掏錢誰是爺,線上服務的使用者如果不掏錢,就不是爺。
那麼掏錢的人是誰呢?掏錢來交換什麼呢?廠商必定要向掏錢的交付產品或服務,那免費使用者就是產品的一部分。
比如說谷歌提供免費搜索服務,怎麼賺錢呢?通過網路廣告,廣告主是掏錢的,他買的是什麼呢?你的注意力而已。我覺得就是,如果你是免費的服務,那麼顧客就會上你的平台。上的多了你就可以把這個作為籌碼賣給各種有服務但是缺少顧客的商家了。關鍵就看上的人多不多,顧客對你的平台的粘性強不強。
據我所知,這個觀點在2010年之前在網上就有流傳,並非所謂Cook提出。
類似的話比如「When something online is free, you』re not the customer, you』re the product」網上到處都是。這個觀點當時矛頭對準的不是FB,而是Google。
我覺得,這句話的確是對的。如果你不給商家提供直接利益,那麼你就是利益的間接提供者。題主補充了,我也針對的補充一下吧。
----------------------補充一點,這個產品的定義是什麼?誰在使用這個產品?付費用戶還是服務提供者本身?把 free 拿掉,還成立嗎?先把免費用戶當「商品」把,模型為:生產者-商品-消費者
以某酷視頻網站為例:S1:他們為免費用戶提供免費視頻,提供廣告位給廣告主,則對應關係為:某酷-免費用戶瀏覽廣告-廣告主
S2:為願意付費客戶提供無廣告的優質視頻內容,則對應關係為:某酷-無廣告視頻-付費用戶那麼如何把免費用戶升級成產品呢?那麼就是對用戶行為或者產生內容的精確劃分(我不是很懂這個,但意思差不多),比如通過對登錄資料(如性別,年齡)和歷史觀看記錄對免費用戶進行區隔(也就是包裝成供「消費者」消費的產品)
比如,韓劇觀看者多為女性,則在韓劇廣告位提供給美妝、服飾等廣告為主,美妝廣告主更願意將錢精準投放到韓劇上而不是投放放到戰爭片中。----------------------第二點補充,這個模式的成立的前提是否必須存在收費用戶?不然免費用戶的價值無法體現?
如果沒有收費用戶,這句話還成立嗎那要看網站的性質,商業還是非商業。
知乎多上點就能知道,但凡還沒收費的好應用或者好網站,都是在琢磨如何將客戶包裝成商品或者如何將自己包裝成用戶願意付費的商品。----------------------
第三點補充,這個模式對於 evernote,dropbox 成立嗎? evernote 的付費用戶是否從免費用戶身上獲得價值?
模式對於evernote等也適用,如果沒有免費用戶,很難直接產生付費用戶。換個方向,免費用戶只是免費試用期比較長而已。某些場景付費用戶也能從免費用戶上獲得價值,唔,比如,比如比如現在的秀場,是1v1買煙花、豪車、飛機這種付費道具來得爽快,還是在一群屌絲面前給女主播送上一大波道具來得爽快?秀場(女主播)-屌絲-土豪本人銀行從業,不是很懂這一些,只將自己的理解口語化,輕噴~我非常支持這個觀點。同時我要強調免費的產品並不是互聯網時代的概念,正是古以有之。
古代人賣藝,說沒錢的捧個人場。這些沒錢的圍觀群眾就是賣藝者的產品。這個產品叫人場,用以吸引有錢人來圍觀掏錢。下面一個個回答題主的問題:1 .要說具體這個非付費人形成的產品的定義是什麼,我覺得應該這麼定義:由非付費用戶形成的對產品本身價值的提高。
使用這個產品的當然既包含付費者也包含非付費者,還包含生產者本身。2.把free拿掉也成立,比如掏錢買票的觀眾,本身他們付費了,在付費的同時還提高了電影票房,這又提高了電影價值,吸引更多人來看電影。免費的產品並不是online service專屬的,只不過由於online service有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的特徵,所以免費概念特別明顯。免費概念成立的有兩個,一個是邊際成本極低,第二是付費用戶的存在。否則沒有利潤生產者喝西北風去啊。3. Evernote和dropbox 的付費用戶表面上看沒從免費用戶那裡得到什麼,但是我仔細想了想正是因為有那麼多免費用戶,才促成了evernote 和dropbox產品功能的持續迭代改進,這算間接使付費用戶受益了吧應該。感覺好多互聯網的名言其實不會脫離經濟學原理的。仔細分析下都不能脫離規律。免費也是這樣。首先我想區分一下用戶和客戶的區別。用戶使用公司提供的服務,而客戶為公司的行為買單。
價值鏈條類似於:公司免費服務—用戶免費體驗—公司基礎資本積累(如構建生態)—用戶價值轉化客戶需求價值(商業模式變現)—客戶價值交換買單—公司提升服務能力—用戶體驗提升。其重點部分在於商業模式變現這一步,而讓自己的用戶轉化為客戶需求價值方式有很多種,並且仍在蓬勃發展,不斷創新(如各類互聯網入口等等)。
回想一般公司創造價值收益的方式就是通過轉換自身資源創造並滿足客戶需求價值。那麼在上述價值轉換鏈條中,用戶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公司產品。
個人認為這一類說法的現實意義在於【為商業模式的創新,剛需的探索而提供新的思路】,而非糾結於【老子怎麼可以是產品,媽蛋被利用了!】這種心態中去…具體請參見知乎。
互聯網的盈利模式無非是對企業收費,對用戶收費,或則對企業對用戶同時收費。不管怎麼收費,都是要拿出一個產品來,讓用戶心甘情願的為此付費! 接下來我分類討論下: 對企業收費有兩種,一種是提供向企業提供服務,解決方案。比較出名的就是淘寶,淘寶整個的開店流程,直通車等廣告服務都是在為企業進行服務。一種是對用戶免費,將用戶群當做產品「賣給」企業,解決企業推廣問題,如百度,谷歌。 對用戶收費,各種遊戲,如英雄聯盟,大部分的玩家都是免費玩家,而部分的玩家確實購買了皮膚的付費玩家。那麼對騰訊來說,這些廣大免費的玩家只是那些付費玩家的玩伴,通過購買皮膚,付費玩家在遊戲中找到了與眾不同,高人一等的滿足感。所以他玩的不是遊戲,而是滿足感,那些免費的玩家也成了產品,還有微信。 對用戶和企業同時收費的,這種混合的收費模式比較常見。如QQ空間,用戶買黃鑽,企業買推廣。QQ等,今後的滴滴打車,快的打車也是。
庫克指的是他家iCloud吧,就特么這麼一個免費的,還特么讓人黑了。。。女明星照片都成了色情網站的產品…
拿QQ來舉例,免費的,但是他對一些廣告商是收費的,用戶就是被騰訊賣給廣告商的產品。同樣適用於各大視頻網站等,用戶就是被賣給那些視頻開始廣告商的產品。
哈哈,傳播學入門知識「受眾商品論」,斗膽試著一答。我記得知乎有過類似話題的討論,不過這個題目更貼近些。
這不是新鮮的觀點,上個世紀傳播政治經濟學家達拉斯·斯密塞(Dallas Smythe)就提出了著名的「受眾商品論」,不只是庫克所說的線上產品,只要是媒介所生產的免費內容都適用。這些內容不是其主要產品,他們的作用只是吸引受眾而提供的「免費午餐」,被其吸引而來的受眾們,才是媒介真正的產品。
這樣,媒介把受眾作為商品打包賣給廣告主,而受眾自己作為商品卻渾然不知,享受媒介的過程變成了為媒介創造價值的勞動,還要再被媒介賣了……斯密塞的批判色彩很濃厚呀。
注意,「媒介」這個詞不是狹義的媒體機構,任何形式的可以傳遞信息的事物都可以稱為媒介,而對應的消費者也可以被看作信息的受傳者,比如庫克所說的,當下各類新媒體……當受傳者數量龐大的時候就變成了受眾,就有了部分大眾媒介的屬性。所以,只要掌握了受眾,你就可以把受眾資源變現啦~(比如企鵝)
不同的是,現在可以賣給第三方的不只是受眾的注意力,還有數據等等,但本質受眾還是你生產給別人的。
另外,認同樓下@王梓翔 同學的觀點,這種把顧客和產品二元對立起來的觀點有些武斷(高明),理論只是實際的簡化,提供一個模式作為參考。關鍵是現在有的服務,付錢了你也不是它的顧客,還特么是它的資源和籌碼
好像這話以前在知乎上看過。對了,在這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34166/answer/17734091
以免費網遊為例吧,許多的不花錢的玩家,對遊戲公司的意義只是為了陪著大R玩而已,讓花了很多錢的大R享受秒人的快感。所以免費玩家是產品的一部分,用來吸引付費玩家。
我覺得這句話的大意可以接受,讓人感到違合的地方在於:
這句話把人擺在要麼完全主動,要麼完全被動的位置。
而事實上,不管是商家提供優質服務吸引你買,還是中間商提供免費服務吸引你加入,他們針對你的信息分析,匹配別的有償商家或是別的付費模式,這都是一個雙邊或者多邊多次交互的過程(只是有些交互--比如你的喜好的收集,創造數據的所有權的轉移--的進行變得後台化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
某公司提供某個付費的服務給用戶,但是價格較高,然而他們的平台所能產生的合法數據讓其他公司產生了興趣,然後對這公司說:你們繼續提供服務,顧客的費用由我們來支付,以此實現三贏。 而顧客此時要做的,只是確認更新的服務條款(承認自己在該公司服務中產生的數據歸該公司所有)。好,有人願意幫你付錢購買一個付費服務!而且你也主動確認了(雖然我知道你們都不會去看服務條款)!那麼你現在到底把自己當成顧客還是產品?
而現實中絕大多數免費服務的情況,只是上者的簡化。
所以,硬是要把不同商業形態中都很普通的一環——用戶——用「不是顧客就是產品"的對立方式,引導人們貼標籤,並下意識對某一類商業形態產生抵觸情緒,是這句話武斷,同時高明的地方。
當然,我相信這話不這麼說也就不會引發傳播時的爆點,我們也就不會在這裡討論這個問題了
另外,以上論述對不遵守法紀,道德和行業規章的公司不適用,他們恐怕真的把用戶當成產品了。顧客和產品看針對誰和怎麼理解。 對於facebook,用戶都是免費註冊,沒有花錢消費,看著不像顧客,而facebook依託龐大的用戶群獲取巨額廣告費,這個廣告費和facebook流量成正比,免費用戶越多,廣告費收得越高,這樣來看,可以理解為扎克伯格把他的龐大用戶當做產品賣給廣告主,用戶成了產品,庫克說的是對的。 從另一方面看,扎克伯格反對庫克也沒錯,因為facebook的用戶雖然是免費註冊,但是他們看了facebook的廣告會促使自己消費,廣告主拿著一部分從消費者賺來的錢去找facebook投廣告,facebook獲取利潤,這個錢其實是來自這些免費用戶的,只不過中間隔了個廣告主,但是從這個角度看免費用戶是facebook的顧客,沒有他們,廣告主就不存在,facebook也無法盈利。扎克伯格也沒錯。 有一句話說的好,免費其實能獲取最大價值,看國內的bat360等互聯網產品都是免費的,但是他們都是巨頭,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就是題主說的那些付費軟體什麼的,我想主要是ios系統的緣故,美國人喜歡版權,軟體得花錢買,所以就有付費軟體。安卓市場就沒有。
舉個也許不是那麼不恰當的例子,知乎不就是這樣?
我們泡知乎並不需要付費,但我們同時也提供了問題、答案、評論、贊、反對、感謝等等,因為這些內容而豐富了知乎,所以我們不是知乎的顧客,因為知乎本身沒有提供給我們這些資源,we are the product,這些我們來知乎享受的資源也是由別的我們而提供的。
如果知乎是一個許多許多大牛組成的專業解答團體,我們來提問,大牛來回答,並由知乎收取諮詢費,那就是知乎提供給我們的服務,知乎是product而我們是顧客。線上服務的公司不可能不賺錢,不然就無法維持服務的供應。而這些錢是怎麼來的呢?在收費模式下自然很好理解,用戶交錢給運營商,然後運營商提供服務。但是在免費的模式里,不存在用戶使用費。那麼運營商通常通過往頁面加入廣告的形式賺取廣告費。廣告的收入和訪問的人數是有正關係的,也就是說來網站訪問的人越多,網站的廣告收入越高。在這種形式下,廣告商是在「購買」網站的來客,那麼自然網站就可以把訪客當做一種「產品」來對待。
看廣告也是一種付費
大多數網遊中的平民玩家和土豪玩家
免費是你能付出的最大代價。
推薦閱讀:
※有哪些免費的中文字體?
※芥末網、51offer、柳橙網有何區別?哪個好?
※如何看待泰勒斯威夫特的歌不再免費提供下載了?
※對用戶來說,「免費」的定價模式真的好嗎?
※電影院電影為什麼沒有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