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盛世里普通老百姓平均大概什麼生活水平?


過年時能夠吃「白色的主食」,南方就是脫殼白米飯或米粉、挂面,北方就是大白饅頭、米飯或寬條白麵條。如果是封建社會的普通農民家庭,在過年時還能夠通過餃子、包子這一類食物讓家庭成員都能嘗嘗肉是什麼味道。如果運氣好還能去河裏撈點小魚小蝦當下酒菜。達到這個水平,基本是治世了。

平時的話,糠咽菜管飽。

以上僅限盛世(不含所謂的康乾盛世)。

其他時候只要不打仗,基本就是餓肚子暫時餓不死人。情況再嚴重就是賣地當佃戶,在惡化就得賣兒賣女,最後因貧絕戶。


當之無愧的盛世

一,漢文景時代,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史記?平淮傳》 就是說糧倉里堆的糧食太多都腐爛了,穿錢的繩子都斷了,普通百姓家家都有馬,道路上騎馬的都成群了,誰要是騎乘小馬或者母馬都沒臉去參加聚會。

二,唐李隆基時代,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通典》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

還有宋明兩代盛世就不詳細說了,宋的民眾生活水平已達登峰造極之境,夜宵就起源於宋,從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就能知道他們過的有多嗨,那叫一個滋潤,明比照宋差點兒意思,不過仁宣之治包括之前過的都還可以。

好下面介紹古代最牛的一個「盛世」,中國兩千年歷史中唯一一個皇帝自封(主要是康乾兩個厚臉皮)的盛世,當然了,也少不了一些臉皮更厚的大臣出神入化的拍馬神功。

三,滿清「康乾盛世」,

開元1793年,英使臣馬戛爾尼訪華,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僱傭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飢餓的盛世》

上面是橫向的對比,接著縱向對比下,以人均糧食量為準,秦漢人均985斤(是不是很吉利),隋唐988斤,宋代1457斤,明代1192斤,清乾隆780斤,請注意,前面都是整個朝代的包括治世和亂世的人均,清代的盛世也就宋代一般水準的一半左右,還有,秦漢隋唐宋明主食是小麥和大米等細糧,清乾隆那會兒可是玉米紅薯等粗糧(細糧大多是官員貴族特供)。

橫向比不過英帝,縱向又被前朝碾壓就這樣的水平都能自我標榜成亘古未有的盛世,這臉皮真不愧爾「野豬皮」之稱。開玩笑,沒有歧視只是調侃下。

綜上,除了滿清這朵奇葩之外,古代的治世人民生活水平還是挺不錯的。


想起一張照片,最近某一期NAAS插圖。


知道古代為什麼窮不過三代嗎?

誰告訴你,是可以發家的

其實是單身漢

你爺爺窮,你爸爸窮,你也窮

大概率你是結婚結不了的

所以沒有第三代,肯定窮不過第三代

這是當時英國來到清朝,在乾隆的時候寫的遊記

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僱用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兩岸的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盛世的時候,你看到歷史上隨便一個人,

都是有名人物

這種人放到現在最起碼是個區長,

你覺得是現實的生活嗎

一般人一年到頭,

有粗糧和青菜吃就不錯了,而且只吃兩餐

在春荒之際,要採摘野菜吃

一個不買兒女的就是一般中等家庭了

乾隆的時候,一個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

32兩什麼概念了?

乾隆時期因為時間長,後面貶值比較快

一般就算180斤大米

也就是說,乾隆中等家庭一年大概只能相當於

32*180=5760斤大米

看著很多是吧

但是古代一家人,一般最少6,7個

多得10來個

平均下來

所有支出1年有人均有800到900斤糧食算很好的家庭

但你不僅僅得吃飯,還有房子,還有穿衣

還有柴米油鹽醬醋,

比如

古代鹽可貴了,

為什麼是粗茶淡飯,因為沒錢買鹽

小地主,家裡有幾十畝田的,百餘畝這種的

一個月左右可以吃上一次肉

一般家庭,過年的時候,有個白菜肉餃子吃可以了

非常開心

許多家庭一年都吃不了一次肉

古代光棍比現在多的多(我說的概率)

你想一想所有支出折算起來,一年也就800,900斤糧食的算好家庭了

你覺得能怎麼樣

吃飯是大概吃不飽的


沒那麼寒磣,以不算盛世的明代中晚期城市居民為例

一個三線城市的暴發戶西門慶臨死時擁有不動產「對門並獅子街兩處房子」;實業:段子鋪、絨線鋪、綢絨鋪和生藥鋪,聯本帶貨四萬五千兩,債權:一千兩百兩。不完全統計,共四萬六千餘兩白銀。除了生藥鋪是祖產,其餘四萬多兩都是六年內的收益。明代一兩銀子約900元,西門慶年收入不少於600萬人民幣

《金瓶梅》中列舉的食品(主食、菜肴、點心、乾鮮果品等)達200多種,其中茶19種,酒24種。

「四十個大螃蟹,都是剔剝凈了的,裡邊釀著肉,外用椒料、姜蒜米兒、團粉裹就,香油炸,醬油釀造過,香噴噴酥脆好食。」

明代正七品縣官每月俸祿7.5石或一年45兩白銀,看上去似乎不多,但縣官、典史的住房、出行、皂隸人員、衣食花費基本由國家支付和補貼,筆墨費都是固定按兩算由國家撥給,新官上任,還可以先拿到40兩修理費。這還不包括不計其數的不正當收入。

給官員買柴燒水、干雜活的編外人員,沒有編製但是有工資,年收入20兩。

官員的公務司機也就是馬夫,在古代算得上是體制內技術員了,年收入40兩。

明代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給一升米,給魚肉油鹽,還可以拿到每月1兩白銀的廩膳費,如果僅靠國家福利勉強能維持溫飽。但感覺還是比現在的博士生津貼高。

街頭挑擔賣油的小販一年收入約20兩。馮夢龍在《賣油郎獨專花魁》中寫道賣油郎秦重只有3兩白銀的本銀,街頭賣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開支,還能剩餘16兩白銀。

「每日所賺的利息,又且儉吃儉用,積下東西來,置辦些日用家業,及身上衣服之類,並無妄廢。」

整體來看,只要不遭受饑荒戰亂,明代城市居民基本都處於溫飽線以上


吃雜糧能勉強吃得飽,逢年過節吃一兩次肉。


1,沒有抽水馬桶。

2,沒有下水道。

3,沒有冰箱和冷鏈運輸。

綜上,大概就是最富的人家你也不想穿越過去的感覺吧。

當然也會有些童鞋主張性享受大於生活享受的,但你們要知道古代婦女:

1,缺少護膚與防晒的意識,及工具。

2,沒有美瞳和無窮多色號的口紅。

3,沒有髮型師與科學健身體系。

4,服裝剪裁不得體,且著裝氛圍保守。

5,沒有化纖。

6,裹小腳。

以上六點有多可怕可以在模擬人生里捏一遍人體會一下。

7,使用中醫治療婦科疾病。

說了這麼多我都有點好奇古代人有什麼勇氣活下去的……


封建社會盛世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可能要比很多人想像的好那麼一點點。事實上,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農業社會由於產業結構單一生產力發展緩慢,不同時代的盛世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難說有多大區別。

1、婚姻

中國古代的男女比例一直都是接近120:100的水平,女性基本不存在終身不嫁的情況,而男性大概有20-30%在30歲時仍然沒結婚,有10-15%到40-50歲時仍然單身。換句話說,窮不過三代可能只是對男性而言的(從延續個人基因的角度講,生女兒可能作用更大)。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這種男性有部分無法結婚的現象並不只是中國獨有,幾乎全球都這樣。

2、熱量供應

拿民國來說,中國土地利用調查的結果顯示,1929-1933年間,農村成年男子92%左右的熱量消費源於種籽(穀物)及其加工品(植物油及豆類),2.35%源於動物,其中蛋類佔0.2%,每年每個成年男子平均消費8.35個雞蛋,雞蛋是一種奢侈品。

水稻種植區要比小麥種植區好一點,就肉類供應來說,水稻種植區的熱量消費大概3.6%來源於動物,相較之下小麥種植區只有1%。

所以說,很多人所謂的「古人平時都吃糠咽菜」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沒有根據的個人YY,古代普通人平時的主食種類其實和現在沒多大區別,吃糠咽菜主要發生在饑荒時代。

事實上,對比中國土地利用調查得到的1929-1933年的數據、中央農業實驗所於1937年的調查數據以及馬鳳樓、許超等人的研究就可以發現,就熱量和蛋白質供應來說,古代的盛世甚至可能要優於建國後前三十年。

當然,上面這兩張表裡不同時期的數據來源不同,但是作為參考還是可以的。

其實仔細想想就能理清其中的邏輯,新中國建國後的人口數是6億,而民國時期的人口只有不到5.3億,而從民國到新中國建國這段時期糧食畝產很顯然不可能迎來飛躍。換句話說,民國時期的生活水平和建國後前三十年差不多甚至超過前三十年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前三十年要發展工業搞工農剪刀差,農民的壓力可能只會更大不會更小。


這個從一些市井小說可以窺探一二:

最底層的:

一輩子就混個百八十兩白銀存款算是小戶(有門手藝或者說長工一類)的常態。(飯食靠公家、討老婆蓋新房什麼的奢望)

底層:

而自耕農這一類的雖然不一定吃的了白米飯,小米這類當主食還是管夠的。偶爾(1-3月內)能一兩吊錢買買肉食打牙祭。婚禮聘金蓋房這類的和現在差不多都屬於大出血級別。

中流砥柱的鄉紳望族:

吃食相對來說更精細,不過以現在來看估計也就溫飽以上。聘金蓋房一類的大型支出看自己家底幾百兩到幾千兩不等。逢年過節還能接濟鄉里就算不錯的了。主要的公共設施基本靠這層組織以及操辦。

這三層所謂「普通」大概「所謂盛世」佔比在2:5:3左右。


不知道其他地方如何,我這地方還不錯:189×年往後,我太爺的父親輩時家裡大地主,有大約1萬5000多畝良田和幾座山山地(種果樹,放羊用),家裡有長工幾十人,還有武裝槍隊(附近山上有土匪,護衛用,當然也算「惡霸地主」吧),舊式中國教育,勤勞、誠信為本,但凡家裡長工勤勞、本分、憨厚的,過得都還不錯——每天幹活加餐時,家裡會做飯,然後長工們過來吃飯:粥隨便喝,麵條、饅頭花點錢,從月薪里扣——和地主吃的一樣一樣;夏季會煮一種植物的葉子(不是茶),來消暑,和地主也喝的一樣(西北內陸,茶葉金貴這呢);婚喪嫁娶都會去幫忙籌辦(太寒摻以後誰家長工來你這裡幹活);逢年過節也有紅包,以過年為例:會殺幾頭豬,每人分些豬肉(按長工家裡人數來分,每人分量固定,家裡人多就肉多,人少就肉少),一定一家一副豬下水,豆腐十斤(爺爺說的時候,我就記住了豆腐是十斤,因為我很喜歡吃燉豆腐)、布若干匹,紅包若干;也沒有怎麼壓迫過長工:家裡在縣上威望很好,組織帶領全縣修過路、引涇河水灌溉,這些都有縣誌可查;所謂的階級歧視也感覺不怎麼嚴重:我太爺、我爺爺的拜把子兄弟都是長工家的同輩的孩子,我兒時回家過年遇到還要叫爺爺,我爸叫人家「伯或叔」,過年回去只要人家方便也會去百年——和現代公司差不多——我爺爺也一直認為他小時候家裡就是個小企業


傳至萬曆,不要說別的好處,只說柴米油鹽、雞鵝魚肉、諸般食用之類,那一件不賤。假如數口之家,每日大魚大肉,所費不過二三錢,這是極算豐富的了。還有那小戶人家,肩挑步擔的,每日賺得二三十文,就可過得一日了;到晚還要吃些酒,醉醺醺說笑話,唱吳歌,聽說書,冬天烘火夏乘涼,百般玩耍。

這是明末清初的小說寫的,當時不少經歷過的人還活著,應該不是當面吹牛。


我無法拿出具體資料來回答,就發點兒想當然的個人偏見。

歷史上的盛世,普通老百姓不餓飯,不流浪,就是盛世。

這個不餓飯,不是指一定有米飯吃,是指一年到頭,都有吃的,不論是吃糠咽菜,還是吃米飯,反正餓不死!

餓不死就是盛世!


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世代為地主耕種,家境是貧苦的,和我們來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實實的貧苦農民。

母親一共生了十三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八個,以後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裡是多麼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母親把八個孩子一手養大成人。可是她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佔去了,沒法多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里爬著。

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餵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

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里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

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可是由於母親的聰明能幹,也勉強過得下去。我們用桐子榨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趕上豐年,才能縫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產出來的。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布,染了顏色,我們叫它「家織布」,有銅錢那樣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還穿不爛。

勤勞的家庭是有規律有組織的。我的祖父是一個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會害病,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地里勞動。祖母是家庭的組織者,一切生產事務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接著聽見祖父起來的聲音,接著大家都離開床鋪,餵豬的餵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親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因此,雖然在這樣的大家庭里,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母親同情貧苦的人——這是樸素的階級意識,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她自己是很節省的。父親有時吸點旱煙,喝點酒;母親管束著我們,不允許我們染上一點。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朱德的母親

但是災難不因為中國農民的和平就不降臨到他們身上。庚子年(一九零零)前後,四川連年旱災,很多的農民飢餓、破產,不得不成群結隊地去「吃大戶」。我親眼見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所謂官兵一陣兇殺毒打,血濺四五十里,哭聲動天。在這樣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難,僅僅吃些小菜葉、高粱,通年沒吃過白米。特別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壓佃戶,要在租種的地上加租子,因為辦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脅著我家要退佃,逼著我們搬家。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從此我家被迫分兩處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災,莊稼沒收成,這是我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因為我讀書了。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我念過私塾,光緒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舉,以後又到更遠的順慶和成都去讀書。這個時候的學費都是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二百多塊錢,直到我後來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


更正一下 解放後才變成四勺白糖的 解放前估計是紅糖

早餐 一個雞蛋 四勺白糖

我太奶清末小吏的女兒

至於普通老百姓 吃不吃都是個問題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寫在安史之亂前,開元盛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憶昔村民千百家,門前榆柳蔭桑麻。

鳴雞犬吠滿深巷,男舂婦汲聲歡嘩。

神宗在位多豐歲,斗粟文錢物不貴。

門少催科人晝眠,四十八載人如醉。

憶昔神宗靜穆年,四十八載唯高眠。

風雨耕甿歌帝力,邊廷遠近絕烽煙。

轅門大袖酣歌舞,海內文人恥言武。

馬政屯田久廢弛,禁兵糜粟空充伍。

物力太厚天時豐,十錢斗粟羞為農。

健牛肥馬村巷滿,鳴雞吠狗桑麻通。

即窮巷婦女稚子,皆有生氣爾。時斗米伯三十錢,民間不見所苦。垂白之老,喜談朝政。大行詔下,莫不欷歔掩涕,如喪考妣,果有此事。

百姓爽得一比


建國至改開這段時間,以古代標準,三年自然災害時算正常,其他時候放古代算盛世。

1960年中國人口6.67億,三年餓死的人最黑的數字是2000萬,姑且按這個算,且全當他是一年餓死的,0.2/6.67=0.0299,一百個人餓死3個,這數放古代太正常了,何況這演算法的數據是黑子們給的最大數值且算在一年之內了。

以上。


這個要看朝代,比如明朝的小老百姓就活的相對不錯。清朝元朝宋朝的就很慘。


為什麼那麼多人在說解放後之類的,算不算封建是一回事,算不算盛世不是很顯而易見的嗎。


推薦閱讀:

穆斯林如何看待死海古卷?
漢族和滿族目前在哪些方面還有不同?
地上文物看山西,真是這樣嗎?山西在這方面相比於其它省份的確有比較顯著的優勢嗎?
有沒有什麼關於古埃及的紀錄片推薦?
中世紀結束時間是1453年準確一點?還是1492年準確一點?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