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電影一定需要一個好故事嗎?

如題,有不少電影在影評人/電影專業人群和普通觀眾之中的口碑差異很大,於是有這個疑問。好故事對於好電影而言,到底是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還是無必然聯繫?

p.s.「好故事」的說法確實略模糊,如果可以,也懇請各位答題者能講講自己對於好故事的理解,謝謝


不是影評人和影視工作者等專業人群(偽非除外)喜歡的電影不需要一個好故事,僅僅是他們和普通觀眾對「好故事」定義不同罷了。而且「好故事」的組成因素除了文本外,還包括剪輯、表演、視聽語言等,評價標準也不是單一的。

有些故事該有的人物有,該有的衝突有,但是沒講(講包括編、導、演、攝、剪)好,那就不叫一個好故事,頂多叫好素材。

這裡的普通觀眾僅僅是一個相對概念,約定俗成的非字面意思,誰要咬文嚼字上綱上線誰就是傻逼,我預防性先罵為敬,請對號入座。


當我們在說「故事」的時候,不同的觀眾其實是在說不同的事兒。

「故事」和「劇本」不是一回事兒,甚至和「Story」的涵蓋範圍也不同。

我一直在強調,如果我們要學習劇作,不能只看電影去反推劇本,而是儘可能去閱讀原始劇本,包括各個階段的各種版本。因為,電影里的故事,是大於劇本里的故事的,給普通觀眾留下印象的電影故事,是由包括劇本在內的多種因素複合構成的。但並不是所有的觀眾都能分辨出它們在電影故事中的構成。

如果非要給電影故事做一個描述,那麼電影里的故事,是由消逝的時光構成的。通常意義上的,劇本里所呈現的故事,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根據導演的不同、類型的不同、成本的不同、製作的不同,以及演員的不同等等因素,劇本里的故事有多少比例最後呈現和構成了電影里的故事,是非常模糊和不確定的。

所以,我們不能把電影和故事分裂開看待,也不應該對立看待。二者有聯繫但沒有必然聯繫。

而且,「好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主觀的表述,我們無法用如此模糊的表述去反推出這個結論。

例如,《大波殭屍大戰拉拉吸血鬼》這個虛構的電影,相信對很多觀眾來說會是個爛片,但對於特定的亞類型愛好者來說,它可能就是個充滿了Cult趣味的「好電影」。這個虛構電影中的故事,對於非類型觀眾來說就會是晦澀的無趣的無聊的,但對於類型觀眾來說,對傳統類型的繼承和創新,顛覆和雜糅,就會帶來全新的觀影樂趣,那它是一個好故事嗎?


這個問題聊起來特別容易撕逼.......

首先好故事的標準由誰來界定?

一直以來我發現一個問題,一個觀眾的智商,知識和藝術水平,往往會影響他對一部電影的判斷。特別在文本內容上有更高追求的非商業電影裡面,我們經常會看到下面的神邏輯:

【我看不懂的電影=爛片】

【片子里出現太過深奧的知識點=導演編劇傻逼】

人的自尊心很強,在看到自己看不懂的情節(知識點)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故事編的不好,而不是反省自己無知。不少觀眾持有一種觀點,電影是大眾商品,不應該曲高和寡,應該讓大部分的觀眾看得懂。問題是很多電影在製作的時候,就不是為了面向商業市場。有的是在做藝術探索,有的是為了記錄一段歷史,不應該因為他們沒有滿足觀眾,就把他們歸類為「爛」。

我舉個例子,庫斯圖裡卡1995年獲得金棕櫚的作品《地下》。這是一部需要結合南斯拉夫國家和民族歷史去觀看的影片,如果你對前南有個基礎的了解,你瞬間就能看懂片子里的許多隱喻。比如因為被欺騙而躲在防空洞20幾年的人們,結尾從大陸分離的宴席小島等。而不了解歷史的人,就會覺得裡面很多情節莫名其妙,故事完全沒有邏輯,活脫脫就是一場鬧劇。

這裡又牽涉到另外一個撕逼問題:一個電影如果需要事後解讀或者查資料,那到底算不算一部好電影?我個人的感覺是,某些電影承載著比賣錢更高的使命,他沒有必要為了照顧大部分觀眾,而去犧牲自己的創作。

好的,寫到這裡,評論區馬上就要有噴子上線批評我精英主義了。我想說,你們請便。自從太宰琰大師教我不要與傻逼爭高下之後,我已經看開很多了,做個佛系青年。

回到題主的問題,好電影一定需要一個好故事嗎?

我又要拋出一個像是罵人的總結:很多人看過的電影,不過是電影100多年歷史上很小的一部分。傳統好萊塢的故事片給了觀眾一個刻板印象,就是電影必須要有強情節,主人公必須要有強行動線。但是有不少電影,其實只是在拍一種人物狀態,某種情緒,甚至只是某種氛圍罷了,就像文學裡有小說,有散文,有詩。

老塔的《鄉愁》,有不少朋友跟我反映過看得很痛苦,因為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故事線,主人公似乎也漫無目的,所以看片過程中一直在昏睡。但是在我看來,《鄉愁》是真正像詩的電影,導演表達的是「懷鄉」的感覺,而情節和台詞反而是次要的。鏡頭本身直接成為了語言,導演不需要藉助文本的力量,就能直接與觀眾交流。這是我覺得這部電影特別有魅力的地方,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解讀裡面的鏡頭,而沒有一個完全標準的答案。

再更極端一點的,Maya Deren, 寺山修司等人的電影,幾乎已經完全脫離了文本,而變成了用鏡頭語言來表達的電影。就因為沒有一個顯而易見的故事,我們就要否定他們的電影成就嗎?

以下屬於超綱部分,並有《我要復仇》這部電影的劇透。

不少答案都提到了故事,劇本,以及最終呈現出來的影像,其實是不一樣的東西。

朴贊郁的《我要復仇》裡面,有個鏡頭我特別喜歡。從最終影像反推,理論上這段情節應該是這樣的:

東勁見到了女兒的屍體後,坐在車上接受警察的盤問。東勁用沙啞的聲音回答警察的問題。

朴贊郁在處理這個鏡頭的時候,宋康昊扮演的東勁沒有露面,一直被車門擋著。我們不知道此刻他的表情是怎麼樣的,只能透過他沙啞的聲音去判斷他此刻的心情。這給觀眾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我感覺到此刻的東勁處在極度悲痛的情緒里,聲音里除了絕望,還是絕望。個人認為,比起國產片動不動就哭得呼天搶地,這種處理更有衝擊力和感染力。

一個簡單的片段,因為鏡頭選擇角度的不同,燈光設計的不同,美術置景的不同,導演處理手法的不同,就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所謂的「好故事」(講真的一般只會說好劇本),其實是在無數次的處理與選擇之後呈現在觀眾面前。所以刨開攝影美術剪輯等技術環節去聊電影,不能說不好,只能說有點舍本取末吧。

之前在跟朋友瞎侃的時候,我們大概聊了下「畫外空間」這件事。

Offscreen space is space in the diegesis that is not physically present in the frame. The viewer becomes aware of something outside of the frame through either a character』s response to a person, thing, or event offscreen, or offscreen sound.

大概的意思就是「畫外空間」是影片敘事中不呈現在畫面裡面的一個空間。觀眾通過角色對畫外的人或事物的反應,或者畫外正在發生的一個事件,或者畫外的聲音,進而察覺畫外空間的存在。

在電影里,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表現手法,而楊德昌導演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會非常仔細地經營畫外空間,而往往要看第二第三次的時候才能觀察到他埋下的細節。

為什麼我要舉上面的例子?我想表達的是,如果你不懂得欣賞畫外空間,楊德昌的「故事」在你這裡是缺失的。楊導的片,值得反覆看,因為每一次發現的新細節,都在讓我眼中的「故事」變得更好。然而大部分人根本沒有耐心做這件事,他們只關心故事的主線,然後急沖沖地在網上對某部電影大抒己見。

總結來說,我沒有否定「故事」在一部好電影裡面的作用,而是想說,「故事」不是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絕對標準。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能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一部電影。有非常好的故事,但是因為導演非常差勁,最後影片撲街是非常常見的事。

最後的最後,我個人認為電影存在客觀的好壞標準,就算你個人主觀不喜歡,也不能改變某部電影的評價與地位。

以上。


看到@張小北北叔回答了這一題,想來湊個熱鬧,交流交流——————

————————————————————

開誠布公,對於好電影與好故事間我個人最直接的認識——-

我從來不相信電影世界裡存在著絕對所謂的「好故事」!但我堅信世界電影里絕對存在能把所謂的故事講好的「電影」!

以上討論來自個人今年早些時候關於La La Land這部電影的感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663197/answer/146047913

—————————————————————

~~~~~~~~~~~~~~~~~~~~

1. 真的有好電影嗎?

不存在!是的……你沒看錯!我表述的很堅定———不存在!這世界上不存在好電影,最負責任的說法是——「不存在絕對的好電影,但存在著相對的好電影」

只要是一部電影,你絕對可以找到瑕疵,而這些瑕疵也可以成為部分傻閪抨擊的點……知乎上的奇葩就不說了,如果你看過 Youtube 上CinemaSins 頻道出品的 Everything Wrong With~~~系列電影吐槽,你自然會接受我———「不存在好電影」的認識。

2. 真的有好故事嗎?

好故事是有的。但如果這個問句擴展成「真的有適合改編後拍攝成電影的」好故事嗎?———我還是會認為不存在!

———眾口難調……觀影就想吃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是什麼味兒的!

————現實的來講,很多事都是可遇不可求!電影就是概率作用的產物…………既然是概率作用的產物……我覺得分所謂的好電影,壞電影,好故事,壞故事!實在太小孩子般的稚嫩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沒必要定義好與壞,電影應該屬於個人。

~~~~~~~~~~~~~~~~~~~~

3. 電影屬於個人

而且是雙向的———電影即是電影人的電影,也是觀影人的電影。不管你的電影有多好總會有眾口交詈,不管你的電影有多爛,總會有眾口交贊…………(這是一段不必要的煽情)

~~~~~~~~~~~~~~~~~~~~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

一部好電影不一定需要通過講述一個「驚天地 泣鬼神phenomenal breathtaking galvanizing 」的故事來定位。

同樣的,

一出好的故事(素材)也不一定能演繹出一部「frame by frame Nice Pacing —— Scene Shot Take make the Way」的好電影。

完。


答案是,不一定需要,你看過《愛樂之城》嗎?

再看看我這個東北版。

《愛樂之屯》

我們的女主人公是從農村來的翠花,她從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個演員。帶著夢想,20歲那一年,她隻身來到橫店電影城,希望得到成為演員的機會。但世事很少有一帆風順,為了生活,在她成為演員之前,她在電影城的豬肚雞店裡做服務員。

有一天翠花放假,就和朋友一齊去K歌,後面覺得朋友們都不咋樣,很無聊,就提前離開了。不過糟糕的是,停在KTV的電動車被城管拉走了。失落的翠花只能走路回家。

在途經張三燒烤時,突然聽到一首充滿深情的《我的滑板鞋》,扭頭一看,原來是流浪歌手狗蛋在燒烤店裡賣唱。那憂鬱的眼神,稀疏的鬍渣,還有那沙啞失聲般的演唱,赫然是翠花心中的男神形象。

翠花正想上前投下欣賞的10塊,結果狗蛋被燒烤老闆叫走了。燒烤老闆怒斥狗蛋,人家點的是華晨宇版的《我的滑板鞋》,你不會唱就算了,你還TMD這麼深情哭喪似地唱出來是干X啊。隨即炒了狗蛋魷魚。狗蛋也氣憤於沒有知音,氣沖沖地收拾好樂器就和正好上前打招呼的翠花擦身而過地離開了。這是他們的初次見面。

其實狗蛋是一個搖滾青年,夢想是開一家自己的搖滾酒吧。但是90年代以後,國內搖滾早已無人問津,但狗蛋深信自己的才華,認為現場搖滾還是充滿衝擊力和感染力的,有屬於他的市場。

過了一段時間,翠花和朋友在泰國餐廳吃飯,當歌舞隊來到跟前跳舞時,翠花發現了躲在後面彈吉他的狗蛋。這次翠花沒有浪費機會,拿著個椰青就和狗蛋撩上了。

所謂「姣婆遇上脂粉客」——一拍即合,好上了的兩人互相傾訴著夢想。狗蛋帶著翠花去他欣賞的酒吧聽搖滾,翠花也在閑余時間找到了可以傾訴自己辛酸的朋友。兩人在暢談夢想之時,還規劃著屬於兩人的未來,到麗江那裡開個搖滾酒吧,那裡打人還不怕被搞,那個很搖滾的城市。

翠花的試鏡一直被拒,狗蛋的收入又微薄,兩人都開始為生活茫然。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在酒吧的男廁所,狗蛋碰到了同村的網紅大蝦。現在他在東北的倒霉直播間做直播,混得還挺好的。他知道狗蛋會玩樂器,自己也正好想搞點新意思,便邀請狗蛋加入自己的葬愛家族。

狗蛋看了看錢包,想了想翠花,便加入了葬愛家族,跟著大蝦,去了位於東北的直播室。後來狗蛋由於真的會彈吉他,那純熟的指法在標清的直播里也顯得異常的靈動,使得葬愛家族大受歡迎。自己也有打賞,開始有了人氣。

而翠花沒有接到戲,就打算自己租一個劇場,像黃子華一樣,說個單口相聲,希望表演能得到大家認可,走上人生巔峰,踏上康城之路。結果也就只有幾個朋友和幾個吹空調的人零星地坐在台下。這裡面甚至沒有來吹空調的狗蛋。

這時候,翠花回到家就不太高興了,對狗蛋說,你是有音樂夢的男人,你是讓大家聽你的音樂,不是看你彈吉他的手指。你變了,不再是我認識的你了。然後轉身收拾行李回了老家。

因為翠花老家信號不好,收不到電話,所以劇組打電話打到狗蛋那裡了。原來有個導演看了翠花的相聲,覺得還不錯,想讓她來試鏡。狗蛋認為這是個找翠花的好借口,就馬上收拾行李,坐上長途巴士來找農村找翠花。

翠花知道自己有試鏡機會後,竟然沒什麼興奮,反而開始回想過去,失去了信心,扭捏了起來。硬是要狗蛋說了幾句好話,灌了幾口雞湯,最後留下一句狠話「明天我8點在你門口等你半個鐘,多一秒都不理你。」翠花這樣才願意跟著狗蛋參加了試鏡。

郭導演對翠花說,我看過你的相聲,覺得你氣質挺像吳君如的,我這正要找個要挖鼻屎的女主角,吳君如我又請不到,所以想找你來假裝吳君如。

翠花聽了,覺得自己是新人,也不能講什麼條件,但是要答應了,起碼要知道為什麼劇本要自己挖鼻屎。

郭導演又對翠花說,我偶像可是王家衛,都是現場才想齣劇本的。你放心,這次的取景在新疆,海拔很高,我一天到晚腦充血,想劇情肯定也會很快的。

翠花目瞪口呆地點了個頭,心中一句,「嚇?!」還沒說出聲,郭導演就說,點頭那就好了,來簽個名,這戲估計拍三年,簽完名就可以走了。翠花也反應不過來就簽了名走出了辦公室。

因為一個在東,一個在西,相隔太遠,翠花簽完約以後,也正式和狗蛋和平分手。雖然互相有情,但在說了兩句祝福後,為了各自的理想,只能轉身離開了。

幾年以後,當上演員的翠花和老公在麗江度蜜月。正逛著酒吧街,卻發現前面路口又有人打架,於是老公也領著翠花轉進了最近的酒吧里。

這熟悉的搖滾風格和烤串味道,讓翠花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原來這酒吧剛好就是狗蛋開的酒吧。剛演唱完的狗蛋一眼就在人群中認出了站在門口的翠花,那興奮的情緒瞬間凝結了起來,隨後順了順頭髮,再次拿起了吉他,來了一段SOLO,帶著深情的憂傷,唱起了那一首屬於他們倆的主題曲《我的滑板鞋》。

「有些事我都已忘記,但我現在還記得……」

「她說將來會找到的,時間,時間,會給我答案……」

「我給自己打著節拍,這是我生命中美好的時刻,我要完成我最喜歡的舞蹈……」

「我告訴自己這是真的,這不是夢,摩擦,摩擦,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

正如歌詞所講,人生可能真的是那麼的光滑,讓人吃力不討好,用不上力,但時間會給我們答案,按著自己的節奏,做喜歡的事,用力地在名為人生的路上摩擦,擦出屬於自己的火花。

——成長的步伐不同,我們沒有在一起,但我還是喜歡著她,我們沒有在一起並非不好的結局。留住心愛的人,不一定能留住心愛的感覺。所謂「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狗蛋和翠花在《我的滑板鞋》的歌聲中,幻想了各種的如果,然後釋然地向對方作了最溫柔的道別。

怎麼樣,你覺得這個故事拍出來有人看嗎?

電影是影響情緒的藝術,《愛樂之城》的劇本也就這樣,但是導演那出色的節奏調控和具有滲透力的畫面,讓這部電影成了名作。


如果「好故事」指的是故事立意新穎、思想深刻、構思巧妙,那一個好電影並不是必須要有「好故事」,如果把一個平淡的故事「講好」,也可以算是一個好電影。就好像,狼來了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但是講好這個故事就看各人的功力了。


商業電影所謂的好故事就是按方抓藥。好萊塢套路三幕劇。寫起來拍起來都不容易。但是觀眾看起來就很容易。因為,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連塞牙的位置都一般無二。

看到中間結局誰死誰活都能算出來。

但是商業電影之外,電影還是藝術。

商業電影給你畫個裸女大胸,你對著擼就可以了。它是一個最大圓。但凡你有點性意識你就get到。藝術電影給你個莊稼農婦。你對著畫面滿目瀟然,滿心的侮辱。只有懂得的人才看著看著忽然淚流滿面。它是一個作者圓。只有能進入作者半徑的人才能知道那個農婦,那片莊稼在講述什麼。

經典的藝術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不那麼經典的藝術可以在作者與觀眾之間搭一道窄窄的橋,你在這邊他在那邊,指引我,通向你。

故事是通向你的那條路。

它可以寬如宇宙,也可以窄如盲腸。

但是,寬窄並不能決定這個作品是不是一個好電影。再寬的路也可能是斷頭路。再窄的路也可能是新幹線或者直接是傳送門。

最好的藝術是傳送門。

不需要什麼(故事)路。

懂得就是一種抵達。


反正我去飯館吃飯肯定會要求店家把菜的味道做好的。


咱一個普通觀眾,為啥總強調故事的重要性?不是為裝逼,顯擺自己有水平、懂電影啥的。只是因為看電影,看的是個共情,說白了就是代入感。

看武俠,要跟著主人公一起憋屈,復仇時才有快感

看超級英雄,要明白英雄的委屈,後邊兒人家自我犧牲,咱才能感動。

看喜劇,看懂了小人物的心酸,後面才能真正笑得出來。

你要讓我有代入感,首先人物就得立得住。故事講不好,人物行事沒有邏輯,前後性格不連貫,這看電影的代入感,就大打折扣了。


「故事」只是一個構成電影的一個部分,並不是全部。與之對應的,還有畫面、聲音、攝影機的運動、表演、剪輯等等。故事對於寫作者來講,可以是劇本;對於投資人來講,可以是一個IP;對於導演來講,他只是表達的載體之一;對於觀眾而言,不同的觀眾理解的故事完全不一樣。

巴茲·魯赫曼(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導演)講過一句話,我深以為然:「大部分電影,都是講我愛你或者我要殺了你,區別是如何講出來。

所以重要的不是表達什麼,而是如何表達。有的電影就如同巧言令色,也許會感動/震懾年少無知的你,但經不起時間和見識的推敲。如果有一種表達方式觸碰了你,隔很多年,依然有她第一次觸碰你的感覺。恭喜你,你發現了一部好電影。

至於為什麼有人會非常強調故事呢?因為故事,或者說情節,相對於構圖、攝影機的運動、表演等等,是最容易被觀眾感知的。大眾的感知是遲鈍的,不要太高深——這是好萊塢電影發展幾十年總結出來的經驗。所以他們把故事放在首位,其他畫面、聲音一類的東西全部為情節服務。全盤模仿美國電影工業模式的創作者們,也會在潛意識中把故事放在首位。為什麼?因為這樣才好賺錢。拍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東西,光靠專業人士或者影評人給捧場嗎?君不見,豆瓣TOP250的共同特點就是能抓住觀眾眼球,類型以雞湯故事片或者燒腦懸疑片為主,那些被業內雜誌和職業影評人捧為聖經的大師作品全都被歸類到「冷門佳片」當中。

創作者為了利益考慮,可以這麼想,可以絞盡腦汁考慮故事。但我們作為觀眾可以這麼想嗎?我不覺得。但恰恰就是很多專業人士給觀眾洗腦、有些吃著快餐的觀眾也站在資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把故事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導致整個行業產生了一些怪胎。

怪在哪裡呢?出來一些把劇情按進展複述一遍的影評,然後借電影里的故事輸出一點雞湯或情緒,美其名曰「觀點」,要是能現身說法就更好了,可以用自己的故事增加共情。但這跟說書有什麼區別呢?沒區別呀。這就是把電影和故事等同起來的後果,發展到最後,就是各種「3分鐘看完XX電影」的短視頻。不要恕我,我要直言:這就是說書,不是影評;是為了討好那些只願聽故事,不愛「看電影」的讀者。而這類把故事等同於電影的文章、視頻,絲毫不能提高讀者的審美,對觀影樂趣的提升,也少的可憐。

所以,真正愛看電影的人,你是願意始終做一個感知遲鈍的觀眾,只能通過故事去理解電影,還是願意做一個敏感、能夠儘可能多的感知導演表達意圖的人呢?如果你選擇後者,作為一個剛入門的電影愛好者,我可以毫不虧心的說,將來我們在看一些大師作品時,觀影樂趣會得到幾何倍的提升。

因此,讓電影歸電影,讓故事歸故事。喜歡聽故事的,不一定真的喜歡看電影,別誤會自己。

而對於電影創作者而言,如何兼顧電影的商業利益和藝術追求,一直是一個難題。為了商業考慮,而放棄一點藝術訴求,這可以理解,這世上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成大師的。但也不要把所有的觀眾都當豬看,以為有一個好故事,有一個好IP就行了,最後把電影做成一盤豬食。好萊塢電影雖然重視講故事,但所有為故事服務的編導、攝影、剪輯等都是過硬的。

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妖貓傳》的口碑分化而生的。那就借題發揮一下,也算點題。

馮小剛一直都是故事先行的,我在知乎還幾次為他說過好話;陳凱歌向來都愛搗鼓點藝術,我在答案中也不諱言他不是我的菜。故事和電影並非矛盾,但並不等同。但如果非要說有一個好故事才叫好電影,《妖貓傳》因為沒有講一個好故事就是大爛片,那一定是被豬油蒙了眼的。《妖貓傳》如果有不好,陳凱歌如果夠不上大師,那也是因為陳凱歌掏心掏肝想表達的心跡太直白了,而不是故弄玄虛。


不需要。

電影本身的類型就很多,不是每一種都依賴劇情————比如動作片、比如怪獸片(^_^)。

關鍵的是在各自類型裡面,表達到位。劇情片就要細挖情節,秀表演的就要飆戲,動作片就要打的到位。舉兩個例子,《環太平洋》毫無邏輯但是在機甲片怪獸片裡面就是絕對的良心;《虐童疑雲》情節超級簡單,但是演技飆到飛起。換句話說,任何領域都有自己的標準,做到了就是好樣的。

我們的編導的缺點就是,心比天高,卻不肯腳踏實地。例如口碑上佳的《雙旗鎮刀客》,其實就是個典型的西部片,按照這個套路接著拍下去的話,完全不成問題,可惜編導們很容易就放飛自我了,何平後來拍的那叫什麼鬼。表面上看是情節失控,本質就是學了半吊子就自以為是。《戰狼2》很特別嗎?你拿西部片的套路、好萊塢傳統動作英雄片的套路,去衡量他,就會發現是「非常工整」的,幾乎每個橋段都是經典套路,喜聞樂見,有什麼不好呢?要票房就去學習經典套路,不丟人。

啥,你說你搞藝術片的,就是要突破類型邊界。當然可以,風險自負啊,你看藝術家們都是死後成名的,人家抱怨什麼了嗎?問題從來就不在於冒險,而在於「成年人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要麼才能卓超,比如黑澤明大師可以兼顧藝術和通俗,《七武士》真的做到了雅俗共賞,內行可以看門道外行可以看熱鬧;要麼就板凳坐得十年冷,觀眾看不懂也別抱怨。最無聊的就是一面埋怨觀眾水平太低,另一面還想要觀眾捧場?你們都不理解我,錯的是整個世界、為什麼不快來表揚我......這種滿地打滾的中二情節,真的不適合成年人。

以為我在說某大導演咩?沒有沒有,我說的是《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啦~~


有的好電影甚至都沒有故事或者只是寥寥數語就可以講清的故事,代表人物王家衛,比如整個東邪西毒全片的台詞能直接寫在百度百科裡,沒幾句。這類電影表現的就是一種情緒一種氛圍。


好電影不一定需要好故事。

但這不意味著沒有好故事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就跟吸引姑娘一樣,你沒錢ok,那你長得帥也行,長得不帥,你對姑娘好也行,潘驢鄧小閑,總得佔一樣吧?都不突出,綜合素質好沒短板也行,要啥啥不行,姑娘腦子是瓦特了跟你在一起?

好電影故事不行,視覺效果得驚為天人吧?視覺效果不行,演員演技驚為天人也行,演技不行,攝影驚為天人也行,攝影不行,剪輯驚為天人也行,都不驚為天人,綜合不錯也行,要都不行,觀眾腦子瓦特了浪費時間去看你這電影?

在車上手機打的,話糙理不糙,一個電影故事不行總是個短板,要別的地方超預期的好才能彌補,做不到超預期,請老老實實講好故事~陳凱歌不是誰都能模仿的。


很多人特彆強調一部電影最基本的是講好故事,這個沒毛病,但我覺得那是對一般電影而言,因為很多導演連最基本的講好故事都做不到。

但我覺得這個不適用於大導演,比如陳凱歌,《霸王別姬》已經證明這個人不是僅僅講一個好故事水平的導演,他更多的是要自我表達。舉個例子,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不看原著或解讀的話,講真看不懂故事是什麼,但不妨礙你被震撼,不妨礙它影史經典的地位,所謂視聽語言、電影語言的極致。

我更喜歡一部電影的「感覺」,或者叫「氛圍」,《陽光燦爛的日子》、《羅曼蒂克消亡史》、《降臨》、《銀翼殺手2049》、《妖貓傳》,我都是覺得它們的感覺、氛圍營造的很好,在我看來,如果說導演是造夢師,那麼最重要的不是夢有多好,而在於他能精心營造出屬於他的「夢的氛圍」。

再舉個例子,去年的《路邊野餐》,讓人震驚的不是它的故事多好,而是那種獨特的電影語言。

當然,這只是個人觀點,我記得《銀翼殺手2049》上映的時候評價也是頗為兩極,批評者認為它在前作的基礎上並沒有多大的改進,讚美者認為它的攝影、美術都趨於完美,當時我看了一篇影評,頗為認同,大致的意思是,科幻電影最重要的是世界觀的營造,《銀翼殺手2049》很好地營造了廢土世界的世界觀,這就是它最成功的地方,我是很認同這一點的。

需要說明的是,我的觀點是——好電影「氛圍感」比故事更重要,但要是故事一塌糊塗,那肯定是不行的。套用高中政治書上的話,前者是主要矛盾,後者是次要矛盾,雖缺一不可,但地位不同。


好的電影和好的文學作品是相通的,像一個桃子,都包含著一個錘不爛砸不扁煮不透的內核,在這個內核外面,包裹著一層汁甜水蜜的肉瓤,肉瓤就是作者講故事的方式。

「內核」即「母題」,母題是一切作品意義的種子,從古至今的一切偉大作品,都是由母題生髮而來,譬如弒父、戀母,又譬如對生存的詰問、對死亡的思索,還譬如愛、希望、幻想、毀滅、悲憫、情懷等等一些含有終極意味的概念,母題是一切敘述技巧得以依附的枝幹,是作品意義生髮的源泉,不論作者想在故事中講述什麼,不論讀者或觀眾在作品中看到什麼,都與母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在技巧上,梁實秋先生說過一句話——文字需要剪裁的功夫。對此我的理解是,好的作品一定離不開好的敘述技巧,能把故事講得層層遞進絲絲入扣引人入勝,這是硬橋硬馬的真功夫。

回到問題,好電影一定需要一個好故事嗎?

這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好故事」。

如果「好故事」指的是極盡獵奇、宏大、反轉、悲愴的故事內核,但敘述技巧上卻乾癟、乏味、令人昏昏欲睡。我以為這樣的「好故事」是不足以成就一部好電影的,因為觀眾可能看到一半就已經睡著了。

但同時,即使在高度流程化的電影工業體系的主導下,擁有了嫻熟、完整、飽滿乃至風格化的敘事,也不足以成就一部偉大的電影,這樣的電影,只能叫及格。因為它沒有一個閃閃發光的內核,讓觀眾在故事之外,感受到點兒別的什麼,不論是共鳴、觸動還是反思,甚至於在此基礎上引起現實世界的改變。這些隱藏在敘事技巧之下的更為深刻的東西,才是內核的營養,也才是一部偉大電影的本質。


不是,參考《極盜車神》


好電影當然不需要一個好故事,甚至不需要一個故事。許多電影里根本沒有所謂的故事、情節,比如早期的超現實電影,那時候超現實還不是嵌入敘事中的,大多數先鋒電影都反對敘事,挑戰觀眾的觀影習慣。但的確有一些出色的先鋒電影。

還有一些電影也沒有什麼情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講了什麼?雖然我也看不下去,但它確實是影史經典。《聖女貞德蒙難記》就是一群人審問,不斷給你大特寫。

再如好多電影其實就是幾個人叨逼叨,沒什麼主線情節。年代比較近的《人咬狗》、《瘋狂店員》,遠的就多了。

當然一部故事片需要故事,但好故事不是必要條件,還要看你怎麼拍,如何用形式去表現內容,電影中的形式和內容是一體的。爛故事一樣可以拍成好電影,奧遜·威爾斯曾宣稱能把任何爛故事拍成傑作,《上海小姐》就是一例,原著是個乏人問津的三流小說。好原著拍爛了的也有,同一部原作有多部改編的,就能看出其中優劣。

其實好電影的概念是十分模糊的,普通觀眾、資深影迷、專業影評人、電影製作人心裡的好電影都是不一樣的。不用糾結那麼多,大多數人看電影不是為了當導演或寫論文,吸引你的打動你的就是好電影。

現在的電影越來越趨向於講個好故事了,都是好萊塢帶起來的。《看不見的陌生人》是公認的好電影了,但充其量只是一個精彩劇本罷了。


早就有把拍攝電影比作用筆寫作,1948年,法國電影家亞歷山大·阿斯特呂克倡導的「運用攝影機寫作」,就像寫作一樣,詩歌、散文、議論文、雜文、小說等等。也就是說,早在1948年,關於電影的邊界和可以做什麼都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對應這個問題,電影可以講故事。

好的電影也可以講一個好故事,也可以不講。

一般而言,大多數人都喜歡看小說,很少一部人喜歡看詩歌、議論文,更少的一部人喜歡看哲學。從這個意義而言,大部分人都喜歡看主要是講故事的電影。

所以談論存在和人類嚴肅命題的電影很少被歡迎,注重於渲染和表達的電影很少被歡迎,旁徵博引的論文式的電影很少被歡迎。

對於絕大部分觀眾而言,我也是其中之一,喜歡講故事的電影是一種天然,所以就希望能看到一個把故事講得好的電影,這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好的電影可以講一個好故事,也可以不講。

在導演個人表達和講一個好故事之間,有相當一部分導演試圖將兩者融合起來,當然,可能失敗也有成功的,畢竟把電影兩個方向的力融合在一起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經典作品稀少的原因。僅僅追求講好一個故事,就比上述問題容易了。

好的故事遍地都是,從人類有文字記載開始就存在了,不過是需要根據時代的需要將其調整符合時代審美需要的故事。


個人覺得從角度出發也是好電影,編織不一樣的角度上的故事。

比如最近大火的 嘉年華 ,如果只是以警方的視角敘述故事,可能效果沒那麼驚艷,只是普通的案件敘述。然而這部片子卻走的是兩個未成年的視角,反而更加真實,更加有觸動。

畢竟警方不是當事人,也不是所謂的上帝視角。


我認為,好電影並不一定呈現一個好的故事,一個好的故事,也未必就能從成就一部好的電影。

隨手先寫點,這個問題值得查閱資料分類仔細論證,但目前沒有條件展開來寫。

先來討論一下什麼是好電影?

一般人說一部電影「好」或者「不好」,取決於他身份的區別。普通觀眾還是影評人還是電影行業的從業者,看重的指標會有很大差異。以大家都喜歡的超英片為例,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只要特效精彩、劇情正常、笑點不尬可能就已經覺得很「好」了。但在影評人看來,考量的因素也許會更多,比如說,這部電影和前作相比是不是換了導演,風格有沒有區別?超級英雄元素背後有沒有深層次的內涵和背景可以挖(如社會、歷史、宗教等)、和原著相比的還原程度如何?創新或者修改的點是否合理?這都是影評人要考慮的。至於電影從業者要考慮的就更多了,不贅述。

所以,如果要提取主流人群對「好電影」定義的子集,我認為至少應該是票房(或者說觀影過的人數)不能太少,放映前後能帶動社會討論熱點(不是吐槽),如果是老片子,要能入選電影教材或者成電影從業者學習、參考指南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說完「好」電影,我們再討論以下內容。

1、「故事好」但形式不突出的電影。

2、「形式好」但故事不突出的電影。

3、「故事」和「形式」都很好的電影。

「好故事」的電影,我們以2017年的熱門院線片為例吧,比如:《摔跤吧爸爸》《尋夢環遊記》《嘉年華》這種,都屬於故事特別優秀的電影,在塑造人物、展開衝突、細節描繪(不管是心理細節還是場景細節)等方面都十分優秀,但他們沒有採用特別明顯的拍攝技巧或是剪輯技巧或是敘事技巧,等等,導致這些電影在「形式」上不突出。但是不妨礙他們是一部好電影。

而「形式好」但故事不算出彩的電影,也有很多。例如著名的《恐怖游輪》。這個故事有意思嗎?沒有意思,挺無聊的。《羅拉快跑》《心迷宮》《記憶碎片》《鳥人》《殺死比爾》的故事很有趣嗎?也不見得。但是,他們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電影藝術的魔力,玩結構,玩蒙太奇,玩一鏡到底,甚至玩銀幕畫幅,玩配樂,總之,他們在形式上的出彩,掩蓋了故事可能的相對平庸。但他們都屬於好電影,這是毋庸置疑的。

至於故事和形式都很贊的電影,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了。個人認為,《盜夢空間》《阿凡達》《搏擊俱樂部》《銀翼殺手》等等,屬於此列。

那麼有沒有故事挺好但是電影不好的呢?當然有,把一個好的底子一套好的卡司……一手好牌打爛的電影可以說非常常見了。如果說《挪威的森林》電影版可能很多人沒看過,

那《正義聯盟》你肯定看過(攤手)


推薦閱讀:

張藝謀新片《影》開拍,問問張藝謀在中國的電影界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
有哪些電影配樂,在響起的時候會讓人心頭一震?
瘋狂動物城大老闆是什麼小動物?
如何看待電影《建軍大業》關閉豆瓣評分?

TAG:電影 | 娛樂 | 影評人 | 觀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