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季羨林所說的學外語就像鯉魚躍龍門的理解?
01-08
季羨林先生說過學外語就像鯉魚躍龍門,在躍過龍門之前,一段時間不學習就會退化的很快,躍過龍門之後才能保持比較持久的語言水平。好 現在問題來了:
這個龍門到底是個什麼標準,用什麼直觀的方法來判斷是否躍過了龍門? 要達到這個水平,有哪些比較好的方法?望對外語學習有所研究和領悟的朋友作答
我對這種說法有同感。
我感覺我的日語、韓語都是已經躍過了龍門的。我在大三、大四的時候韓語用得很多,但來美國讀研之後,韓語就用得少了。但後來又認識了一些韓國人之後,我覺得我的韓語能力很快就又被激活了。相反,我的法語就感覺一直沒有躍過龍門,有些知識(比如不規則動詞的簡單過去時),反反覆復地學過幾次,但因為沒有經過足夠的訓練,總是學了又忘。
如果要說如何判斷一門語言的水平是否已經躍過了龍門,我覺得要看你是否能夠以一種類似本能的方式進行聽說讀寫各項活動。如果你仍需要思考才能理解或造出句子,那就說明水平還不夠,還要練習。各門學問技藝都有這個「龍門」。
我學詩詞,在寫了四五年之後,突然感覺「悟」了,也可以說是一通百通。自此之後,看一首詩,短小的如律絕之類,自覺看一遍就能大體把握詩中所用手法,作者想表達的思想,以及詩之優劣好壞。進而有種一通百通的感覺,說句大言不慚的,感覺自己也可以談談藝術了——這是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
當年上學時,也是類似,就是突然開竅。看一本書,看了很久,突然某一天就覺得懂了書里是在講什麼,能從宏觀上把握整本書。即使有不知道的,也不過是細節,自覺這點缺失不礙大局。
後來我輔導一個妹妹,又讀到五柳先生傳里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以及說諸葛亮的「惟觀其大略」,突然一笑,頗有些與古人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儒家所謂登堂,佛家所謂頓悟,俗語所謂開竅,大概都是這個意思。
相信各個行業里的專業人士也有類似的經歷。千錘百鍊應可達到如此程度。我不想說境界。
賣油翁說,無他,唯手熟爾。
一名外國語學院的學生,目前進行英語階段的學習。注重辭彙的積累和語句語法的反覆錘鍊,而且最好是在無意識下進行。當你能用外語寫出美文,基本就鯉魚躍龍門了
我猜連你心理活動都是那門語言的時候應該就是了吧。
推薦閱讀:
※沒有一點粵語基礎,怎麼學習風繼續吹?
※韓劇韓綜無字幕生肉資源去哪找呢?
※季羨林學習語言的方法是否有效?
※錢鍾書是如何學習外語的?他是通過什麼方法達到了精通N門外語的水平?
※古今中外一些語言天才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