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滴滴打車都燒了幾十億卻忍著不賺錢,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一片大草原上有很多很多羊,你是一個獵人,你想佔領這片草原,這樣你就可以得到所有的羊。突然你發現你對面也站著一個獵人,這個競爭者也想佔領這片草原。於是你想方設法對付這個競爭者,你向一個土財主描繪了這個意願,土財主表示願意把錢給你,於是買了一把槍。可這個競爭者也找了土財主,同樣也買了槍,誰也不怕誰。這時候你想,乾脆再花錢買個火箭炮,這樣就能打死他了。可沒想到他也買了一個火箭炮。於是你咬咬牙一狠心花錢買了一枚導彈,終於把競爭者打死了。然後你佔領了這片草原和所有的羊。然後你開始變著花樣搞生產,羊奶,羊毛製品,食用羊肉。。。你賺的錢越來越多,足夠把你之前買武器的錢都賺回來了,而且還在不停地賺錢。然後你又花錢在這片草原周圍建了高牆,把草原都圍起來了,其他獵人再也不可能進來獵取羊。你成為了這片草原的統治者,所有的羊都是你的,想怎麼賺錢怎麼賺錢。然後有一天,土財主來考察你的草原,覺得你幹得很不錯,於是土財主建議你,搞自己的貨幣流通,不用別的貨幣,就用土財主發明的東西,反正整個草原已經都是你的了。
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亦是如此。商業戰場同樣硝煙瀰漫,兩家背後有巨頭的打車軟體,不計虧損地投入巨額資金打商業戰。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會持續太長時間,最終將會形成老大佔領70%以上,老二佔10%,其他的零零總總的打車軟體佔20%的市場份額。當其中的一個打車軟體成為市場老大後,它就會開始變著法子賺錢盈利。以往計程車市場的常規商業形態就是計程車公司控制計程車數量和司機,而打車軟體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控制計程車司機,而且它還要掌握打車的顧客。當它左手握著司機,右手握著顧客的時候,計程車公司就會徹底淪為最底層的管道,打車軟體會把計程車司機和顧客圈在自己的利益鏈中,建立壁壘,把計程車公司和其他打車軟體隔離在牆外面。就像微信把移動聯通電信的簡訊業務打成了渣,然後藉助各種在線充值方式和微信支付,讓用戶不必再跑去營業廳充值,於是微信把用戶和運營商徹底隔離開來。運營商在這一塊業務就淪為了可憐的管道,一方面痛恨微信,另一方面又得好好供著微信,賺點流量錢和話費。但是運營商再也接觸不到用戶了,不知道用戶在想什麼,做什麼,只能眼睜睜看著微信取而代之。打車軟體同樣如此。這大抵就是打車軟體狂燒錢背後的商業邏輯。
======================================================================2015年11月24日更新:好吧,我承認當時自己有點水,很多東西都沒有分析到位,感謝各位不吝賜教,對原文作了一些修改和調整。現在滴滴和快的終於合併在一起了,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而我們過著再也沒有逆天優惠券的水深火熱的生活。有人講了故事,那我就說說術語,剛好今天,哦昨天我講的ppt就是關於市場定價行為部分的。
================================== 首先,這種行為的經濟學術語叫做 掠奪性定價,是企業的市場行為中的一種。掠奪性定價屬於長期策略性行為,其手段是通過壓低價格、減少盈利甚至虧損的經營方式將競爭對手擠出市場或嚇退潛在的競爭對手。
(老子就是這麼有錢就是可以燒錢不爽不要玩)題主一定聽說過壟斷會獲得暴利,除此之外現在幾乎所有有能力的大型互聯網企業都在試圖做平台戰略,因為大平台對市場有著相當大的統治地位,馬雲的阿里巴巴、馬化騰的騰訊、李彥宏的百度都是如此。
因此,在嘀嘀打車這個案例中,該公司使用掠奪性定價的行為目的就在於通過此舉打敗競爭隊手、擠佔市場份額,從而達到寡頭壟斷,制定市場規則、獲取超額利潤的目的。
(相似案例:餓了么VS美團外賣)
但是,相對於美團外賣和餓了么,滴滴打車這個不只是這麼單純,其核心除了汽車出租服務領域的競爭外,更包含了深層的含義。是移動互聯網支付端領域的陣地戰,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以下內容發布時間為2014年10月,摺疊2年了-----------------
各位北上廣的同學們,受互聯網思維、bat、移動支付之類荼毒太深了。有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和互聯網一點關係都沒有。
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觸手現在伸向各個領域,為什麼單單打車軟體這樣燒錢?
因為打車軟體最大的敵人,從來不是阿里和騰訊,而是交管部門的交通運營牌照,交管部門分分鐘以非法營運的罪名整死你。滴滴、快滴,如果不砸錢玩的大一點,站在聚光燈下保護自己,早就被交管部門暗地叫停了。以送錢的方式綁架用戶,以用戶利益倒逼政府默許滴滴快滴的合法化才是背後的商業邏輯。移動支付的細分戰場這麼多,否則何必非要在這麼一個分戰場上大動干戈。移動訂餐、移動買電影票、移動買衣服、移動逛商場,哪一個比移動打車差很多嗎?ps:
互聯網時代最有價值的是什麼?
其實還是互聯網之外的東西。是牌照。互聯網只是起到一個放大器的作用。比如,阿里早期最有價值的是什麼?支付寶牌照。這一牌照帶活了淘寶,沒有支付寶誰上淘寶?騰訊在深圳起家的時候,前身也是電信企業。餘額寶為什麼這麼火?它基本等價於銀行牌照了。銀行牌照的價值就是,吸收公眾存款(想想吳英案,就因為吸收存款被怎麼判的)。再後來阿里直接自己拿到銀行牌照了。我的預測放在這裡:如果以後有互聯網企業拿到汽油牌照,搞出來汽油寶,那一定是阿里搞的。因為目前還是沒有其他互聯網企業意識到牌照的價值,都只是在盲目的尋找一個個無所謂的戰場罷了。
--------------被摺疊後又被折開又被摺疊的分割線-----------------
有人說陰謀論,我覺得陰謀論根本算不上。交管部門遇到打車軟體破壞原有的市場秩序,必然會出來施壓,投資人事先應該意識得到將來會有交管部門的壓力。這些是陰謀嗎?這些都是明擺著的事情。如果投資人事先意識的到,那麼肯定會有解決方案;如果投資人事先意識不到,我只能呵呵投資人的水平了。
我是局外人,說我是YY的我只能承認,但是評論中貌似有人與投資人接觸過。那麼請問,投資人事前意識到會有交管部門的壓力嗎?事先準備了解決方案嗎?
如果答案是:沒有,和沒有。那麼我承認,我是陰謀論了,我YY的時候太高看投資人了。
在營銷上有一種有趣的現象,當競爭的雙方鬥爭的最激烈的時候,市場會暫時忘了第三方、第四方...鬥爭的時間持續得越久,其它方就會逐漸被遺忘。
例如
一提到可口可樂,你會想到百事可樂,除此之外的可樂呢?一提到王老吉,你會想到加多寶,除此之外的涼茶呢?一提到58,你會想到趕集,除此之外的分類網站呢?一提到支付寶,你會想到微信支付,除此之外的第三方支付呢?......滴滴和快的做的就是這個事,大膽猜測,滴滴和快的的瘋狂砸錢可能是雙方商量好的,有預謀的。
目的是:1、用燒錢在短時間內快速培育市場,培養用戶使用打車軟體的習慣。
2、在佔領足夠大的市場和合適的時機時,兩家合併,形成壟斷。為什麼要燒錢?真的是在做虧本生意嗎?
如果只有一家燒錢,培育市場,曝光度低,成本極高,且見效慢。可能燒了幾億也不見得有多好的效果。而兩家同時燒錢,則會給市場一種「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錯覺,讓用戶在很短的時間蜂擁而上。事實是燒了很多錢,但它的廣告效應要比一家燒錢大多了。為什麼要這個時間燒錢?
打車軟體門檻低,在暫時市場領先的情況下,如果不燒錢保持住領先優勢,很有可能就像當年團購網站那樣,死傷慘重,遺屍遍野。再晚燒錢,可能燒得更多,還未必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而這時候燒錢,就是在告訴市場上其它正在追頭趕上以及正在躍躍欲試的打車軟體,知難而退。更大的風險時,Uber正在進入中國,即使在國內APP中領先,也不能確保Uber進來後仍能保持領先。為什麼要合併?
在初創企業之間進行合併,成本要比巨頭之間合併小得多,容易達成合併目的。當企業做大時,再燒錢競爭,那可真的是「鶴蚌相爭漁翁得利」了,Uber趁勢進入,坐享其成。這可不像58和趕集,鬥來鬥去沒有強大的第三方搶市場。
比如優酷和土豆,即便合併了,市場上仍有這麼大的競爭。因此此時不合併,後來的局面可就不好說了,合併後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其它勢力。更重要的是,在短時間佔領市場,取得優勢後,需要保持住優勢。不能給對手機會,需要繼續在短時間內再拉大差距,提升自已的競爭力。也就是穩固住打車的市場份額後,進一步拓展專車、租車等與車出行等相關領域的內容。這些所謂的打車app不過是互聯網巨頭們爭奪天量的免息貸款一個子戰場而已。
打通了消費地圖上面所有的路徑之後,巨頭們已經擁有了銀行性質的權力。
他們不僅擁有了免息貸款,而且掌握了消費者的信息,而且擁有第一流的數據分析能力。
他們的能量比傳統的銀行還要強大,因為你人生所有的記錄都在他們那裡。
大家說了很多乾貨,我也說點自己的看法。滴滴和快的大戰的背後確實是巨頭騰訊和阿里對於移動支付、移動入口等等的爭奪,但滴滴和快的本身的商業模式還是有很多潛力可挖的,比如向代駕、拼車、二手車買賣等領域的延伸,還是有很多想像空間的。
搶佔移動支付市場呀!你以為兩大代王真看的上打車市場呀!再往深里說可能是聯合開發移動支付這塊處女地。以前的移動支付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以說他們燒的是未來,這也是谷歌等企業會花遠高於市場價去收購一個新興互聯網企業一樣。互聯網世界瞬息萬變,所以他們要搶佔未來
滴滴,巨頭,無所不入,無所不進,前段時間的跟快的的合併,然而,剛剛滴滴把支付開通為可以選擇微信與支付寶,那麼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訊息,滴滴打車接入了巨頭的支付體系,之前的傍大腿,現在直接跟巨頭牽著手走。
百度也有自己的支付體系,把百度惹急了,百度花巨資也來插圖滴滴這一杠子,按照中國的古老傳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足鼎立,到三足合作。
最近看了很多的報道,說關於滴滴這樣,滴滴那樣,你們寫的都很高大上,小編不才,俺是站在個人角度及市場角度去看這個事情。
滴滴打車:現在的體系有,計程車,專車,快車,順風車,及馬上要開通的代駕。
計程車,專車,快車不多談了,大家都有看過的版本不下80遍了,然而關於順風車的文章也是超多。順風車又是一個三足鼎立的時代,用戶前期不看你的品牌,平台有多大,而是關心我能得到什麼便宜。當然有部分用戶則關心你的服務怎麼樣。這就導致了燒錢大戰,聚用戶,聚流量,則是互聯網基本玩法,快速改變用戶思維模式,體驗到「懶」的好處,戳記痛點,沒有人跟錢有仇。
你的資金鏈怎麼樣,你能燒多久,你的服務怎麼樣,用戶體驗體驗怎麼樣,關係到一個企業的生存。
愛拼車:創始人楊洋,阿里出身,因為資金鏈的,融資沒有跟上,導致愛拼車在將在6月5日0時關閉伺服器。赤裸裸的錢。
滴滴馬上要開通代駕,那麼這是為了什麼?
1.數據,大數據的集合,交叉及重複驗證
2.更多的現金流,沒人跟錢有仇
3.成為行業老大,一個行業只要第一沒有第二
4.拓展其他行業:如順路送包裹,接孩子上下學,其他的附加盈利模式
5.為某汽車廣告宣傳,一手宣傳渠道
6.一對一服務,直接切入旅遊行業
7.切入搬家行業,物流行業。
以上這些我們大膽解釋,互聯網沒有什麼不可能,只有你想不到,有錢,有人就爺。
滴滴野心不大,但是有錢,只能被迫去切入很多行業,不要小看滴滴,阿里,騰訊大背景,沒有什麼資源他是不敢涉及的,炭炭可危的傳統行業,說不定,你最大的對手不是你的競品,而是滴滴。
玩笑歸玩笑,假設歸假設。個人意見,求輕噴
打車,紅包,餘額寶,理財通,wecash ,足彩,騰訊投資京東,淘寶開始淘點點,全家支持二維碼支付。網購手機支付各種優惠,各大銀行手機端業務手續費減免,餓了嗎,美團打架,等等等等。
這些都不是孤立的。目的就是開通支付,綁定銀行卡,是用手機支付。然後成為通用的金融渠道。掌握了大量的現金流,最終部分實現銀行的功能。說壟斷後可以賺錢的,好好推理下,怎麼壓榨乘客或者司機?向乘客收錢?分分鐘卸載,一大堆別的等著呢,向司機收錢?一樣分分鐘卸載掉,反正揚招的錢也夠賺。為啥非這個勁。實際上,一個司機,平均約一周取錢一次。要是支付方便的話,可能更久。一個司機一周要有大幾千塊。僅一線城市,光快滴或者滴滴,就有多少錢存在支付寶和微信里。然後加上其他的支付,現在身邊的白領,隨便那個人,支付寶上沒有一百左右的餘額。出去玩AA,便利店買東西,給飯店支付,大家紅包轉賬,彩票,等等都要有一些零錢存在上面。那麼這個錢,就從銀行的賬上,滯留在了阿里和騰訊的手裡。然後他就可以做很多事了。這才是大頭,從用戶哪裡壓榨,除了趕跑用戶,才能有多少錢賺。做生意不是說一定是要扣除成本的利潤才算錢,這麼大的現金流掌握在手裡,又不用給利息。這還不夠嗎?而且這就像龐氏騙局,後面用的人越來越多,賬面資金越來越大,即便是沒有利潤,他們手上的資金也是源源不絕。再說了,拿了這麼多資金,還愁不能生錢?支付寶活躍用戶1.9億,按照每人餘額100元計算,就用190億的現金,滯留在阿里的戶頭上。讓活躍用戶進一步增長,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資金,滯留到阿里的戶頭上,這才是阿里真正的目標。
什麼叫忍著不賺錢?有錢賺幹嘛要忍,當然是沒錢賺啦!
參照我這篇專欄文章 談談供給側改革,聊聊賺錢的邏輯 - 李說專欄 - 知乎專欄 ,提一個觀點:有大資本,投資平台,創造環境;投入小,只有利用平台,依靠環境。那滴滴打車是在幹嘛?它乾的就是在造平台,造環境,改變租車行業的生態。這樣的投入,沒個上十億的資金,沒長期投入,做得出來?就像國家一樣,為了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有錢賺,有飯吃,它乾的事情,也不能以短期的盈虧做評判。還有京東,虧多賺少,那它在幹嘛,股東不造反?那是因為它也在構築中國電商的新環境,改變行業生態。直接引用我文章里的一段話:
環境,為你提供了一個平台,如果沒有這個平台,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你必須經歷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艱難發展。
然後,就是你自己的努力,對接社會的需求,開創自己的事業。
環境,在我看來,類似於基礎設施,雖然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但規模大,穩定。對於個人事業而言不可或缺,是社會成員過得好的保障。
而自己的事業,雖然規模小,不穩定,但是投入小,周期短,見效快。
環境,也就是俗稱的供給側,它是個人事業的依靠,但塊頭大,需要長期投入。
個人事業,也就是俗稱的需求側,它緊靠市場需求而生,規模小,卻有活力。
環境投資,類似於基礎設施,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但規模大,穩定,重要,而且一旦能夠充分服務於個人和小企業的創新創業,那它的收益可真的不小。
總之,小錢有小錢的賺法,利用平台,依託環境。大錢有大錢的賺法,創造平台,改善環境,服務中小主體。歡迎大家關注我微信公眾號:lishuozhuanlan(李說專欄),為年輕人提供正能量!因為知識經濟的馬太效應很強,要麼全贏,要麼全輸,這種博弈局面除了驅動創業者不計後果的去佔據市場,也綁架了背後的投資者,已經投入這麼多了,如果就差這一口就讓對手通吃,輸錢又丟人啊,於是我們看到了滴滴和快車的血拚,不同的是,兩家背後的金主實力都很強大,所以戰役規模變的很大。
其實,整個商業邏輯背後的贏家應該是兩家的創業者,能綁架投資人也是一種賺錢模式,特別是能綁架土豪,那更是不用去考慮盈利問題,只要戰爭還在繼續,只要土豪還有錢,這個商業模式就可以繼續維持下去。就我印象中,京東商城是第一個把這種商業模式運用的爐火純青者。沒有牌照一切都是浮雲
很簡單啊,先搞死所有對手,這個領域只剩自己一個就可以壟斷了,之前花的所有錢都可以撈回來,還可以賺好幾倍的錢。當然,如果輸了就一毛錢也沒有了,只能賠得光屁股了。不過這年頭誰也不會光屁股,反正賠得也不是自己的錢,或者說並非全都是自己的錢。
什麼佔領市場什麼的,沒誰講的特別透,其實,當你佔領市場後,哪怕只是半壁江山,他也有上市資本了。
上市後,誰在乎你盈利?燒過的錢,乘以10乘以100乘以1000的回本。參考阿里上市造富計劃。當然,這錢不是白讓你燒的,有對賭協議,如果沒有上市,你要賠償投資人巨大的損失的!參考汪小菲她媽,張蘭被清出俏江南。投資人也不是傻子,給你燒錢是看中的你上市價值,上不去,你丫滾蛋我接手,我讓他上市!簡單答一句
反對@徐晨鵬的高票答案計程車行業是重資本行業.參考租車市場,神州租車雖然是個互聯網企業,但是根基還是重資產.就現在來看,互聯網企業很難撬動這些重資本行業,尤其是二三線城市.(Uber是例外,但顯然這嘀嘀打車沒有提出Uber這樣新的資源利用模式)說句計程車司機和計程車公司的OS"老子的錢,老子的車,大爺天天跑的累死,哪有閑工夫聽你BIBI,用這些無七八槽的唉皮皮"所以我更覺得這像是兩個公司的打了一場小戰役,碰掉戰場選在了打車市場而已.
感覺和@徐晨鵬的評論還挺有價值的,在這裡貼出來:=========以下我的觀點====我反對的東西可能和題目有點偏差.其實就是反對一句話"當它左手握著司機,右手握著顧客的時候"
打車APP很難做到.或者悲觀一點,能夠輕輕的捏住顧客這一頭已經很不錯.染指司機幾乎不可能.
微信能夠把電信企業打得淪為下水管,是因為新的通信資源(3G/4G)出來,這些資源能夠去替代老的通信簡訊,所以就把電信打趴了.而計程車市場,根本是運力的買賣,本來中等城市,一個有經驗的師傅閑置的時間就已經很少了(而且非常累),換句話說的士運力實際上在現有一車拉一單(不拼車)的情況下,已經接近滿負載.而打車APP即沒有想神州租車一樣注入新資源,又沒有提出新的資源利用方式的情況下,提出的僅僅是一個新的買賣方式而已.OK,也許有人會說就是這個新的買賣方式顛覆即有市場,提供了完美用戶體驗(每個扯淡的互聯網企業都是這麼忽悠人的).理想的情況下,小麗工作了一天,想去城南的一片小店喝杯咖啡.隔壁的小張今天陪客戶去了,沒了司機,又不想糟蹋自己去擠公交.於是拿起手機下了到城南的訂單.收拾好桌面,下樓時司機已經等在樓下,一切都那麼舒心.現實是,1.不加錢的士司機永遠不會等人!!2.忙時,全程的計程車都是滿載,而且不少還是拼車,誰會賺這個小錢閑時分情況說說小麗的地方是個繁華地區,分分鐘就能打上車,毫無壓力.小麗的地方十分偏僻,不好打車.不好打車就意味著這地方,打車的人很少,至少從很長一段時間上少,所以一輛的士過來意味要空車跑很長一段路.你又沒給我補貼這段空車距離,我憑什麼給你跑.有人會說說我給你加錢啊.
是啊是啊,我也覺得這樣很對.但是政府不讓啊....所以,作為一個從小和一堆司機混的人,我實在不能贊同這句話.另外可以肯定,以後會出現一個新的模式能夠平衡乘客和司機.不過就我自己來說,不太看好現在打車APP的模式.加價打車肯定是個好模式,但是現在政府還沒鬆口.只能看以後了其實我還想說一點,很多人都提互聯網思維,卻忘了數據思維.當一切量化之後,數據化,模型化的思考解決問題,這可能是下一場革命.=======下面是徐晨鵬的觀點======Part 1.我贊同你後面這段看法,對於這塊你算是比較熟。作為答題方式的話,我針對作者的提問來回答,基本的市場規律就是這樣。至於我說的一手司機一手乘客,是一種理想的解決方式,並不是定論,而打車軟體也恰恰希望做到這種程度,然後你所說的不論是計程車行業的重資本,重資源,滿負荷也好,還是其他的原因,都會被打車軟體兩手掌握的資源倒逼著去進行改進,另外一方面不斷砸錢培養乘客和司機的移動支付習慣以及移動互聯使用習慣,再配合現階段各式各樣的紅包獎勵,從資金流通渠道上進行割裂,也是一種向計程車公司倒逼的方式。
那麼問題來了,打車軟體憑什麼能一手掌握司機,一手掌握乘客?既然你也提到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這是最理想的解決方式,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是打車軟體背後的巨頭在這個市場上開火,除了移動互聯入口之爭外,我想它們應該也在探索如何用移動互聯的方式去改造傳統行業,創造更大的價值空間,那麼如何去抓司機和乘客這兩端,也是需要探索的。凡是無絕對,以後的事兒誰也說不清,能否染指司機,拭目以待就行,爭論過多無益。其實我接觸過很多司機,都不反感打車軟體,原因只有一個,他們用打車軟體可以要更多錢,等車的錢,加價的錢,空跑損耗的錢,送話費送流量。。。老百姓能額外有這樣的一點利益,他們其實已經很滿足了。
Part 2.
車聯網物聯網,數據驅動變革這種東西,未來商業形態都在探索中,所以我不贊同現在一切都扯到僅僅是什麼移動支付,騰訊高大上上面。
一、騰訊、阿里巴巴做的是生態圈、是平台,滴滴打車只是其中一個環節,這個環節虧本不要緊,其他環節賺回來就行。
二、沒有燒幾十億那麼多,還是能通過份子錢、廣告(蒙牛、現代等等都在滴滴上打過很多廣告)、支付手續費回籠不少資金的(具體多少不知道,接觸不到這些數據)。
至於生態圈,我在其他提問里回答過:
接觸過4家汽車金融公司,他們讓我知道的信息:
1.這4家公司2014年汽車租賃規模加起來有大概14萬輛,2015年預計能翻倍;
2.這些車超過50%的租賃對象是——滴滴打車;
3.這些車基本上用3年就會按照買入價的75%賣掉(也就是2016年開始會有滴滴專車變成二手車賣給大家),3年的租金大概會佔新車價格的40%-50%(我覺得他們給我提供的這個信息不真實,這麼算來汽車金融公司年均收益率才4%,還是沒算扣減經營、納稅成本呢)。
4.他們準備發ABS債(2014年9月國務院批准汽車金融行業發ABS債),就是借錢來買更多車然後租出去,自己從借來的錢裡面收提成,發了ABS債之後他們2016年的租賃量估計會再翻2014年的一倍。
5.他們都和一家互聯網企業有關聯,有商業合作或者被參股,這家企業就是騰騰騰騰騰騰騰騰,不用說第二個字都知道是誰了吧?
6.他們包裝的ABS產品會放到互聯網上賣,例如包括騰訊的微信理財通。
而市場需求上:
1.車齡2-3年的二手車最受市場歡迎,但是明顯供不應求,二手車市場掛牌的2-3年車齡汽車,不到5%(當然,考慮售出後不斷新掛牌的流動性,實際應該佔30%左右),但成交量中,2-3年車齡的汽車佔30%,最受歡迎(2-3年的車看起來還很新,功能上也沒什麼問題,滴滴司機又幫你磨合好了,維保又方便)。
2.國內二手車市場魚龍混雜,定價混亂,供車為散客居多,又沒有AutoCheck、KBB這樣的評估定價機構,而來自汽車租賃公司的車會更有保障,畢竟是大公司大批量供應,而類似AutoCheck、KBB這樣的平台,自然會有騰騰騰騰騰騰騰騰……這家公司來解決,先把大的汽車金融公司拉進評估定價平台,你們散客也自(被)然(迫)要進來(Duang!這就是我們設計的商業模式,你們也必須按照這個商業模式)。
3.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是很容易改變的,看國內的日系黑、大眾黑、國產黑就知道,發些槍手文、水軍文就行,特別是像騰訊這樣的傳媒巨無霸。
一個生態圈就出來了:
騰訊你特么玩噻啦!通吃啦!
我們公司做傳統的金融IT系統的,汽車金融公司所需要的系統不是騰訊擅長的,騰訊不會浪費成本去做這塊,我們現有的系統架構很適合,能快速開發。
根據這些我做出了判斷,寫了報告給領導,還簡單地設計了系統功能、UI,然後是領導「嗯」了一聲就沒有然後了。。。
鬱悶之下我就把這些都寫出來把,既然領導不要,那我就無所謂給誰看了,以後要是發現競爭對手已經全面佔領這塊細分市場,莫怪我當初沒做工作。
當然這個模式不會是亘古不變的,當汽車保有量提升之後,需要滴滴打車的人也就少了,汽車金融公司對營運租賃汽車的供應量也會減少;可能的發展前景:向二三線城市轉移,或者擴大傳統的買車貸款服務。
而且不只是汽車金融的生態圈,滴滴以後還能擴展為旅遊、出行嚮導、智能生活(預約汽車相關服務)等等多種功能,涉及多個生態圈。
三個層面:
1:產品和品牌之爭。
BAT天天打架,不多說,拼爹。2:入口之爭。
稍微挖深些大家也能想到,有2個入口。1是工具型應用入口,每個人手機上不會裝太多同類應用,必然要搶奪入口。2是移動支付入口,大家討論的最多。但不是我想說的重點。3:浮動車數據之爭
這個有意思,也是藏的最深,離老百姓有些遠。前面2個層面是單兵戰,這個層面是集團作戰了,產業鏈的打架。
先聊聊其它的,快的歸阿里戰線,嘀嘀是騰訊戰線。
阿里團隊中有個高德,騰訊團隊有個四維,這兩家從國家設定地圖測繪牌照後,一直掐架,邊打邊成為國內的寡頭壟斷,各自在BAT中找爹後,繼續在業務層面競爭。地圖APP地圖不都免費了嗎?確實,面向老百姓2C的確實免費了,但面對商業應用2B的地圖導航實時路況始終是他們主要盈利來源。賣給誰呢?前裝車廠。
你購買轎車時,隨車會有車載導航產品,這部分是車廠每年要花錢從圖商購買的,裡面的地圖導航軟體是要錢的。
那麼問題來了……
這2家和打車軟體有個毛線關係?
給老百姓看看地圖?給司機導航?錯,沒人會這麼用的。
核心是浮動車數據。
什麼叫浮動車數據?即在城市交通的大框架下,每輛在路上跑的車,如果採集到車的位置,速度等數據,加上其它數據,經過建模分析,就可以測算出道路的擁堵情況,也就是實時路況。也就是大家在導航軟體中看到的綠線是通暢,紅線是擁堵。
大數據分析中的最小數據點,一般叫浮點,結合在這裡就稱之為浮動車數據了。而所有車輛中,計程車數據是品質最好的,24小時在路上跑,那最熱鬧往那跑,主幹道上一直跑。
思緒拉的好遠,聚焦回來。
是的,這兩家在到處收集這些浮動車數據,用來支撐他們的地圖應用。
到處花錢去地方運管處買,到處花錢去車輛運營商買,到處花錢全國買買買,有時候想花錢,人家還不賣。想買到還蠻有難度的
等等,花錢買數據,花錢,花錢,花錢!為什麼不把要花的錢給司機,讓他們一直開著手機,直接來採集他們的數據呢?
好吧,支付的,打車軟體的,有錢的爹,一起干吧。天生是一個爹的錢,天生要花錢買數據,幹嘛不換個說法,補貼給司機呢?
咱老百姓看到的是補貼,其實這錢原來就是要花出去買數據的。
這就是他們砸錢的原因,本來就要花錢,加上前2個層面的競爭,幹嘛不砸。
以上3個層面分析結束。
工作關係,和高德,四維這兩個月都面談過購買浮動車動態數據的事情。
各位坐計程車的朋友,車上所有設備都是計程車公司或運管處指定安裝的,不允許的一概不讓裝,你想裝任何東西都要談錢,錢不是給司機的,是給運管部門的。
有一做行車記錄儀的廠家想做在計程車上,市級運管開口500萬。
為什麼要禁止打車軟體,動了某些人的蛋糕了。是賺不到錢吧?哪兒有忍著不賺的
支付寶對戰微信錢包,都是老馬家的撕逼不體面也不好看。所以就變成了嘀嘀對戰快的。
推薦閱讀:
※怎樣理解「有錢一起賺」?背後是否存在商業原理?
※我準備去賣燒雞,大概一隻能掙四塊,賣十三塊錢一隻。請問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父母開的小吃店今年不景氣,怎麼辦?
※除了賣身還有哪些一本萬利跟無本萬利的事?
※怎樣到東南亞或者印度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