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小孩表現的油鹽不進怎麼回事?
我媽對我弟弟的教育一直呈現出一個比較嚴格,賞罰分明的狀態,全家人一直認為做的不錯。
就是,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向來事先說好,如果你違反了規矩,那就拿小棍子打手或者打屁股,做得好了,就獎勵棒棒糖或者零食,之前一直還很有效果,但是到了今年四歲多,感覺明顯無論是獎和罰都沒有作用了,脾氣非常暴躁,執拗。舉一次教育紀實:給他事先說好看一集動畫片,看完了,他說還要看。大人說不能看了,講道理,什麼維護眼睛,玩會兒別的再來。他不聽,砸滑鼠,砸凳子,扔顯示器。大人再次講道理,說你讀會兒書,就給你再看一集。無效,衝上來打大人,踹門,扔垃圾桶。我媽掏出棍子打一下屁股,打的時候說,以後還敢跟大人挑釁不了?他在被打屁股的過程中不斷喊:「就打一下,就打一下,輕點打,把棍子給我。」隻字不提認錯的事情。然後我媽去幹活,他再次重複扔滑鼠電池顯示器踹門。然後我媽很生氣,回來繼續用棍子打屁股,然後他還是表現出沒有悔過之意,只在挨打的時候大喊求饒,沒有任何改正的意思,不斷的想去從我媽手下奪走棍子,甚至要反打我媽,在遭到警告過後繼續挨打。我媽見狀無奈,只能連打三下屁股,終於他嚎啕大哭,基本失去抵抗能力。 哭半分鐘後我媽開始安撫,注意力轉移,一次教育結束。
為了避免誤會,我說明一下,我媽對弟弟的承諾,從來沒有落失過,向來是承諾什麼做到什麼,無論是吃棒棒糖,去遊樂場,逛超市逛公園逛書城,從來都是承諾了就會做到。但是我感覺我媽這套嚴格教育快失效了,他雖然在被獎勵的時候高興,懲罰的時候痛苦,但是完全不能跟行為聯繫起來。無論是獎賞,還是懲罰,完全不能達到引導行為的作用。怎麼辦呢?感謝大家的關注,我每條都看了,補充一些信息吧。首先,這個跟電腦沒有什麼關係,他沒有任何操作電腦的能力,我們也主要是用電腦給他看一些學英語的幼教片,在機頂盒上也給他看。
其次,他才入幼兒園一兩個月,適應不好。在家裡,在幼兒園都不愛吃飯,為此我們已經斷掉了他的全部零食,準備等到完全正常飲食再給零食吃,但進行了幾天沒有明顯效果,還是不吃飯。最後,情緒性管教(毆打)在我們家沒有,管教都有嚴格的分寸和說明,盡量不讓他形成跟父母情緒有關係的印象。
簡單寫幾句,相當於給自己做個記錄。
四歲妞的爸爸,基本算是主要教育者,規矩的制定和執行的主要行使人,所以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
首先第一條放大字的:賞罰分明的前提是大人良好的自我情緒控制能力。把孩子當狗養,套用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去教育孩子的人,實在是腦子進水的表現。
是的,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守規矩,明事理,能夠令行禁止不含糊,能夠適應家庭和社會的要求和環境,舉止文明,談吐有禮,這都沒錯。但是我要特彆強調一點我這四年來最重要的心得: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你的孩子對待整個世界的方式!
你可以教育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摔倒了自己爬起來,但是末了你還要加上一句,說了你不聽,你活該,你自找的,那孩子也會在家裡,在外面遇到別人摔倒的時候,面帶嘲諷的說一句,你看你看,你摔倒了吧!你活該!
你認為應該賞罰分明,做了和你意的事情你就使勁鼓勵,做了不和你意的事情你就大動干戈,本質上還是一切取決於是否和你的意。對於孩子來說,做什麼不做什麼,不是因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是取決於是否有賞有罰,這樣一旦賞不厚,罰不力,則該做不做,勿做非做,要知道隨著年齡的標準,賞罰的標準是會變化的,小時候是一顆糖,長大了就是一個包。不內化的規則,是代價成本最高的規則。
題主你看看,你的母親的教育,基本上就屬於上面三項了。孩童自然有差異,但是以頑劣貼標籤而覺得是應為小孩「油鹽不進」,那實在是成人,尤其是教育者最無恥的借口。反正不是老子的問題,這孩子天生是個劣種。
我也曾經焦慮過,我也嘗試過所謂的賞罰分明,我也承認我體罰過自己的孩子,但是我承認我錯過,半夜嚎的時候罵得她哇哇哭,哭鬧的時候要她自己靜下來我再理會她等等,這都是錯,我的錯誤就是沒有把理解孩子放在維護教育者的個人感受的前面。
什麼教育最有效,孩子哭鬧,不管什麼原因,平靜的看著她呼嘯,輕聲的告訴她過來,把她抱在懷裡,溫柔的說stop,然後告訴我為什麼哭,我再告訴你我為什麼要那麼做。小孩哭鬧,大人叫罵,你已經敗了,不管你多麼想說服你自己這是神馬有賞有罰,其實只是你自己崩潰了。
什麼教育最有效,孩子跌倒,不管什麼原因,先問一句,還好嗎,摔疼了嗎,需要幫忙嗎?沒什麼關係的話自己起來吧,把手洗一下。一切都可以很溫柔。然後根據情況,告訴她什麼地方要注意,避免下次摔倒。但是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你希望在你遇到同樣的情況,犯了同樣的錯誤的時候,從別人那裡得到的反映,不管這次摔倒,是不是你自己作死。
我家姑娘也玩ipad啊,想要令行禁止,注意點方法,不是生硬的靠打罵打壓出來的,你和老闆客戶打交道還注意方式方法呢輪到孩子身上你就簡單粗暴了?差不多覺得她該停了,提前5到十分鐘告訴她一下,問她能不能自己把她收起來。小孩子其實很好鼓勵的。還有姑娘很長時間到幼兒園都不敢和老師打招呼說你好,我就慢慢等,時不時和她談心,說打招呼多好玩啊,打完招呼大家都好開心啊。一段時間時候她就自己打招呼了。回頭想想,無非就是你願意等一等你的孩子,她自己想做的時候,或者知道自己不該做什麼的時候,比什麼獎懲都有效。
你想孩子不燥,不鬧,不急,先自己做個榜樣,表現些耐心出來吧。嚴格是對的,注意方法更重要,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自己教育好了,才有孩子的有樣學樣。
最後還要特別提出一點的是,有的人說,我對孩子嚴格,哪怕方式方法傷害她的自尊心,沒有尊重她的成長規律,也沒什麼啊,反正她進社會了也會遇到,對她是種鍛煉。這種說法基本就是一种放棄作為教育者提升自身修養的託詞了。是的,社會很殘酷,孩子們需要了解,但是人的學習,有直接經驗有間接經驗,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從她最親的人生上得到負面事實的直接經驗?如是說,那世上就真的「沒有不是的父母」了,父母做什麼都是對的,打你罵你摧殘你打壓你的自尊,都是為了你長大更好的適應社會。這種封建殘餘,戕害各位還不夠嗎,還要戕害下一代?憑什麼你要求孩子適應進步,你自己就不能進步一點點呢。
教育者自身的每一點進步,真的很快就會投射在孩子日常的行為之中。如上。我家兒子剛好四歲,一直自己帶他,試著答下。
不指之前的教育問題了,針對題主的例子,說點個人的建議。一、多用肯定性語言,少說「不該」。 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別提前預設「不該」的情境,讓孩子在正向的引導下,知道應該怎麼做。比如到電影院看電影,在進去之前,我會告訴孩子:請你好好坐在座位上,安靜地看電影,有什麼需要,在我耳邊小聲地告訴我。二、就事論事,少空談所謂的大道理。 很多家長都很發愁,「我給他講道理啊,但是他不聽啊……」想一想,我們小的時候,家長或者老師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大概只會把他們的長篇大論當成耳旁風啊,反倒也許幾句有力有意的話,就足夠影響我們一生了。道理不是講出來的,而是通過外在的引導,自己悟出來的。三、包容愛護,少賞罰分明。孩子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不符合家長預期的行為,沒有大問題的,家長就多加包容,允許他以自己的方式探索這個世界。
做對的事情,是應該的,實在沒必要再刻意的獎勵。 如果違背原則,觸及底線,必須指出,但請蹲下來,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地指出問題所在,但點到為止,把「以後應該怎麼做」作為重點,但也不要講太多,第一,第二……簡單說清楚,適當讓孩子在情緒恢復後,重複一下以後應該怎樣。四、親近接觸,少對立專橫。 當孩子不開心時,發脾氣時,由他發泄一會,平靜以後,抱起他,先不說話,就抱那麼一會,然後,對他的情緒表示理解,盡量讓他通過語言,平靜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覺。比如,看電視,媽媽可以溫和地說:「看久了對眼睛不好,我們一起來玩一個好玩的遊戲吧,歇歇眼睛,媽媽很想和你一起玩呢。」然後抱著旋轉一下,孩子會笑出聲吧,再和孩子說:「希望下次由什麼想法能直接和媽媽溝通,這樣發脾氣,對自己的身體不好,媽媽也會心疼的。」之後,請孩子把之前打亂的物品收拾好。五、允許孩子表達甚至實現自己的想法。 讓孩子試著說服家長,平和的,有理有據地說服,家長適當的妥協,讓孩子有種自我獲得認同的成就感。六、把棍子扔掉,拒絕暴力。 忍不住爆發或者想動手時,家長到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平復自己的情緒,不要帶著情緒跟孩子談教育。七、學會蹲下來與孩子平視,柔和地說話。我基本上就是這樣對待兒子的,雖然自己帶,但很享受,從來沒有被他氣到的感覺,反倒覺得每天和他相處時最開心最幸福的事了。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許多家長會習慣性的責備孩子,給孩子貼上很多標籤(比如題主所說的油鹽不進),但這是家長們逃避責任的一種方式,誠實的家長應該反思: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對了?
賞罰分明,聽上去很公平,但賞罰的制訂者是家長,所以孩子會覺得並不公平。賞罰是家長控制孩子的一種方式,孩子會反抗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要以為賞罰分明了孩子就不會反抗了。從好的方面來講,孩子反抗父母反映了親子關係質量尚佳:一個對母親非常害怕的孩子是絕不敢當面反抗的。作為家長,你是願意孩子成為一個乖乖聽話的順民,還是一個具有反抗與獨立意識的公民?
在親子關係中,鬥爭無處不在。父母為了讓孩子接受社會規則,總會對孩子施加很多要求,孩子並不會心甘情願的接受,因為處於原始自戀的孩子總想為所欲為。在鬥爭中,親子雙方都在不斷地發生了變化。處理的好,彼此都能發生有益的變化:作為父母,更能體諒與理解孩子了;作為孩子,更能心服口服的接受社會規則,不再那麼自我中心。而處理的不好,父母容易表現出施虐性的一面,對孩子產生心理創傷,導致病態性格的代際傳承。
不要想著一勞永逸的解除親子之間的鬥爭,這一方面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也是有害的,比如採取過份嚴厲的方式來阻止孩子的反抗只會導致孩子攻擊性的過度壓抑(變成過於乖巧與孝順的人),然後在青春期時以各種隱晦的方式來折磨父母宣洩怨恨。
因此,矛盾雙方同一性與鬥爭性的規律,也適用於親子關係雙方。要正確的處理親子衝突,作為父母很重要的是要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諒孩子的心情。比如,母親希望孩子看一集動畫片便不能再看了,孩子之前答應的好好的,但看完一集之後還想再看。此時,缺乏對孩子理解的母親往往會拋出:「你總是說話不算話,你剛才不是答應過只看一集的嗎?」 但其實母親應該去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還想再看。他是故意對著干?還是剛看一集興緻正高而不願意不看?如果是故意對著干,那意味著他對我有氣,哪這個氣又是怎麼來的呢?不能少了這個理解的過程,我發現很多父母忽略了這個過程。有了對孩子的理解之後便不會想當然的給孩子貼上一些無辜的標籤,母親可以理解性的回應,比如:「我知道你還想再看一集,但看得太多眼睛會痛的,所以我建議你過一段時間再看。」 或者:「既然你想看那就再看一集吧,但之後則不行了哦。」這樣的態度更能建設性的化解衝突。
同時,我們要去理解孩子的反抗。孩子為什麼要反抗呢?有時候孩子反抗的目的只是想給自己一種感覺:是我說了算而不是你!這種感覺對於一個擁有原始自戀的孩子來說是重要的,父母不尊重這種需要會反覆戳傷孩子的原始自戀,不利於原始自戀向健康自戀的轉化。比如母親要求孩子刷牙洗臉了,孩子會要求五分鐘之後再刷牙,孩子之所以提出五分鐘之後刷牙的要求,一方面是排斥刷牙,更重要的是給自己一種掌控感:不是你說什麼我就要做什麼的。雖然他知道他必須要去刷牙,但他爭取到了五分鐘的緩衝機會,他會覺得自己勝了。所以父母要學會妥協,要被孩子打敗,這會有利於孩子建立自信感與平等意識。
在親子關係里,作為弱勢方的孩子,如果能夠體驗到這種掌控感,內心感受經常能被父母理解與尊重,那麼孩子便不會過於反抗與不合作,而是能夠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因此,要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愛比懲罰更重要(當然,懲罰也是需要的)。孩子會因為得到愛,而對父母充滿感恩,這種感恩讓他們更願意與父母合作,更願意去報答父母。而一個孩子過度的反抗與不合作,往往是他的心理需要總是受挫,於是他只能通過極端的方式來試圖找到掌控感或去報復那個缺少理解的母親(父親)。個人看法不同,我個人是很反感暴力教育的,小孩子做錯了,你打,就可能給他一種思維方式,暴力可以解決問題,暴力可以達到自己的訴求。
孩子出生到現在,也四歲,沒挨過打。我當年看見過玩沙子一個小孩到處撒沙子,他爹飛起一腳,但他爬起來就是反踢,最後當然被打的鬼哭狼嚎的,這種教育方式感覺太怪了我決定不用,我擅長堅持自己意見死磕,我和你對磕半小時一小時都沒問題,如果孩子哭啊打滾啊總之對第三方沒有傷害地就是死纏濫打要達到目的,那就在旁邊看,確保他自身沒危險的情況下他愛哭哭,愛滾滾,以逸待勞搞到你自己覺得沒意思,這個關鍵是不要急,自己心一急,嗓門一大,難免要訴諸暴力,孩子也是說變臉就變臉的,嚎滾了大半個小時會忽然拍拍屁股起來了說哦誰有道理聽誰的我們回家吧。
但是如果打擾到第三方,比如在相對需要安靜的場所就馬上抱了離開,去扔東西打狗就把他手臂拽住,拽了放,她要攻擊第三方繼續拽,其他和策略一一樣,堅持等到她想通和服從。
平靜的堅持主要是自己不累,時間是需要消耗點的,但感覺孩子也明白,而且孩子也會開始努力學習講道理,(雖然有時候她的道理比較搞笑),總之管孩子不要太注重立竿見影的辦法,你想我們大人都有許多自控力不強的時候,為什麼打大人犯法孩子就應該呢?你為了達到自己目的去打,這太過簡單粗暴了,每個孩子性格不一樣,反思方式也不一樣,教育效率也不一樣,但暴力是用在敵人身上,不是用在親人身上的,我還是比滿意目前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希望能夠繼續保持。關於打孩子的教育方法的影響,我覺得我這個回答已經夠解釋了。
打孩子屁股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嗎?當你家的孩子犯錯的時候,你是如何教育他(她)的?至於如何和孩子溝通,我昨天的回答可以參見一下。
如何與年幼的孩子愉快地聊天?另外,請停止使用自發理解的教育方式教孩子。人的教育是有科學規律的。別想當然的教育孩子。
在你的例子之中,和後面說明的內容。你想表達的是母親獎懲分明。但是,在整個過程之中產生問題的內容是:忽略對於孩子的感受的理解和尊重。同樣,他也就不懂得如何尊重和理解他人孩子沒有感受到為什麼要這麼做。將孩子的內在行為驅動力置換成了外在的獎懲。外在的獎懲不可能終身存在。
給孩子做出來一個用獎懲來控制與他人關係的榜樣。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實行暴力的榜樣。(在你說的的例子裡面他已經開始接受和模仿了)給孩子一種,我只要能夠承受這種後果。我就可以做的概念。看完題主表述,我覺得根本問題不在體罰,而在你母親的管教方式沒有彈性。丁是丁卯是卯,只要規定好的,就必須按這個來,沒有任何商量餘地,太強硬。
試想我們成人,追電視劇是不是也是看完一集還想再看一集,趴床上看小說是不是也是「再看一章」「再看一章睡覺」,成人都如此,更何況還沒有自控能力的4歲小孩。 你母親每次都在他興緻最高的時候強行打斷他,沒有一點商量餘地,時間長了脾氣不暴才叫怪。你弟弟現在這個性格,不是其他答友所說的「慣出來的」,而是在你們沒有彈性的管教壁壘下碰出來的。 你可能會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或者說妥協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不要有這個擔心,只要每次做到有原則地妥協,你弟弟會知道你們的底線在哪裡,不要小看三、四歲小孩的領悟能力,他們也知道見好就收。 另外,現在的小孩比我們那個時候聰明,有主見,脾氣也比我們那個時候要倔。很多時候我們要考慮照顧他們小小的自尊心,要適時地給他們台階下,在孩子討賞時,要不吝嗇及時表揚。我和三歲多小孩:
「媽媽媽媽我要抱。」「之前不是說好了嘛,今天出來不要媽媽抱,自己走。」「不嘛,我就要抱。」「媽媽穿著高跟鞋呢,不好抱。」「我就要抱。」「那媽媽就抱一下下你再自己走好不好?」「嗯!」然後剛抱上走了兩步,小孩就自己要下來了,然後仰著頭說:「媽媽,抱一下下了,我自己走。」 就這樣,小孩覺得她提出的要求得到重視了,獲得心理滿足,大人照顧到小孩情緒了,也完全沒受累,即使抱了兩步,但實施效果和之前約定的沒什麼兩樣,從上面也看出,小孩知道見好就收,也知道體諒大人。 以上所說,只是個人認為的題主母親教育彈性問題提些建議,對題主母親的其他教育方式比如賞罰分明,言出必行,我是認同的,甚至也是我要極力學習的,在此感謝。上電腦後更新兩句。
我說的主要情況是懂事記事以後的年齡,針對題主的四歲還是不很清楚。
賞罰也分聰明的和不聰明的,我家也會給我買書什麼的,但是總的效果回頭來看只能說不聰明。
對於上面回答到的絕對不打孩子的,我看了以後也很受益,也許等到真的為人父母也會考慮,但是有點無從下手啊,因為家母是小學老師,接觸的小學生年紀的男孩子比較多,感覺不做到賞罰分明,至少年紀大的孩子很難有記性。
我說得是最低的原則,我覺得是最次也得能做到這個,否則在我自己心中就是不合格的父母。
-------------------------------------------------
我對這種事兒有話要說。
從小我對我媽的教育方式一直心懷不快,非常非常的不快,但說不出個緣由來。叛逆期啊什麼的也過得很痛苦。
後來我暑期到我一個親戚家住了兩個月左右,震驚於她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的有效,同時一下子明白了至少是在我自己身上發生的種種由於父母教育的不快的緣由。
說簡單點,一句話。
管教不能隨心情。
有贊一定上電腦把這句話加粗。
我家裡,老爸是個老好人,除非我犯罪十惡不赦了,老爸總是淡定的旁觀,標準的放養流。
我媽就不一樣了,事必躬親,把自己的意志無限的強加於孩子身上,還有很多很多血淚史。其實這都不對症提主的問題。
我小時候也是一樣,看個電視,媽說別看了,寫作業去,我說,不嘛,再看一會,接下來就很好預測了,要麼是一番爭吵不情願的去寫作業也許還摔個門,要麼是再看了一會接下來又是討價還價與爭吵。
是我天生這麼個熊孩子脾氣嗎,必須不是的。
我那個親戚的孩子,可愛活潑,一周只能玩一個小時電腦,玩的時候開心不已,時間到了關電腦毫不留戀,從不討價還價。
我當時的表情。。說好的熊孩子呢!
我一下子想到了小時候:
開開心心放假第一天我想玩電腦。不行!學習去!我。。
平時什麼遊戲都不準玩,考了第一名,我玩了一假期,隨便玩啥都當沒看見。那個假期倒真是開心。
考了80分,正趕著她心情不好,一頓臭罵加毒打。
考了80分,今兒心情不錯,解釋了兩句,風平浪靜下次努力。
做的好了理所當然不以為意,做的不好了大動干戈。
有次有門考了85,我怎麼解釋都不聽,打了一頓後,打電話問老師發現我是第一名。
放在今天看,我的心情肯定是,你tm在逗我!
再看我那親戚和表妹。
不能玩就是不能玩,跟你擺事實講道理,考的好了多發點零花錢,放假我們去哪裡哪裡旅遊。
萬事都是商量以後敲定,在這些可商量的事上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零花錢固定,買書買新衣固定,興趣班隨興趣,但是報了就要認真。
爺爺奶奶等絕不過分摻合教育的事情,也沒有爸爸媽媽一個要打一個要護的情況。
這些做法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
這讓他知道,度在哪裡。
看的我真是萬分羨慕啊,平時其樂融融,闔家歡樂,寓教於樂,做錯了事,講完了道理,讓她確實知道了錯,一頓好訓,再也不犯。萬事一個原則,絕無二話,絕不隨心情。
心情再好,做錯也不應該姑息,心情再差,孩子開開心心和你聊天,嗯嗯啊啊點頭敷衍總能做到。
其實這也是我希望將來有了孩子能夠做到的,我不相信很多小說里說的痛苦輪迴會一代又一代。
加油吧。
如果嚴格執行賞罰分明就可以當一個好家長,那教育心理學家們統統都可以下崗啦。
謝 @Li Liu 邀請。早上在地鐵上看見到這個問題,也是計劃著要來回答一下。把排名在前的答案都瀏覽了一遍,比較贊同 @neo hello 的答案。
在我看來,題主的媽媽在教育題主的弟弟上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沒有給孩子討價還價的機會。第二,獎勵和懲罰的手段過於單調。這兩點背後的心理機制都是:教育孩子太機械,缺乏靈活性。
而造成的結果是,孩子越來越叛逆,自己越來越失敗。賞罰分明是一種具體的教育行為,而這種行為背後的理念是:堅持原則,知行合一。理念沒有錯,但是原則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教育行為中,賞罰分明是一劑猛葯,管用時,效果是不錯的,但是如果不小心失敗了,就會讓自己沒有台階下,顯得很沒有面子,想像一下日本鬼子曾經是如何折磨我們永不屈服的共產黨員們的。所以,在下這劑猛葯時,一定要找一副中和劑,盡量保證賞罰分明不會失敗。
這副中和劑就是給孩子討價還價的機會。只要孩子沒有干嚴重傷害自己,或者傷害別人的事,適當給他說話的機會,給他自己作主的機會,你的賞罰分明的失敗率就會降到最低。也會激勵孩子生成內在的自控機制。
如果你怕這樣做你的原則就會被孩子當成耳旁風,孩子會越來越不服管,那麼我可以告訴你一個事實:在父母與孩子的鬥爭中,如果你一直把它看成是鬥爭,必須爭個你對我錯,你死我活,必須有人來承認錯誤,那麼父母將永遠都是失敗者(孩子一哭,放棄反抗,題主的母親只能去安撫,但是孩子還是沒有認錯,下次他還是不會改正),除非你有一天把他打死了,你就贏了。南京一父親打死13歲女兒 法院判其故意傷害罪。
所以,不如放下你的架子,想想怎麼跟孩子好好協商一下。
再說下獎懲的手段。獎勵與懲罰有很多方法,題主的母親用的方法是最原始、最缺乏創新的方法。關於獎勵,零食什麼的只能作為偶爾的獎勵,更多的獎勵要根據具體的生活場景來設定。比如,獎勵一個擁抱,獎勵他自己選擇一個出去遊玩的地方,獎勵他去超市選擇一樣自己喜歡的食物,獎勵他選擇一件玩具……
懲罰的方式當然也有很多種,「打」是最沒品的一種。因為打多了,你就會下手越來越重而不自知,為什麼有的家長會打孩子,而且是狠打不留情的? - 教育 。打死孩子的父母,從來都不是一開始就打得那麼重的。最開始都是屁股上輕輕拍一巴掌,然後越來越嚴重。就像集中營里被嚴刑拷打的犯人,都是從最輕的拷打開始直到折磨死的人酷刑,誰讓他不屈服呢。事實上,教育孩子中沒有什麼嚴格的獎懲分明。用什麼方法完全是看你將你和孩子的關係看成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權威,你就會激起孩子的反叛。如果你放棄自己的權威,就會讓孩子對你有恃無恐。
有時候你是他的父母, 有時候你是他的朋友。有時候你是他的領導,有時候他是你的領導。有時候你是他的老師,有時候他是你的老師……只有你理解了最好的親子關係其實都是矛盾的集合體,你才找到與孩子相處的最好方法。
我也在摸索之中。共勉。曹格在爸爸去哪兒第二季里的表現已經很不錯了,卻還是被grace弄哭了,昨天的那集連離家出走這種事都干出來了,多可憐。
但是曹格還是得回來跟兒子女兒講道理是不。小孩子剛出生以為整個世界都是自己,慢慢地才有了自我的概念,將自己與他人區別,前幾天有個題目問怎樣到達「天人合一」的境界,剛出生的嬰兒就是,只不過不是你們所期待的那種。四歲的小孩的還有將自我與世界完全劃清界限,同時也缺乏同理心。grace的心裡將自己跟爸爸捆綁在一起,但她多半只會以為曹格是自己,而不會把自己放在曹格的位置思考。在事情不如自己意的時候,連曹格都會生氣以至於失去理智離家出走,更何況是一個小孩。可是曹格冷靜以後,還是回去跟grace解釋,儘力讓小女兒理解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先將自己與女兒做個切割——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然後再捆綁在一起——我愛你,你也愛我。他要告訴grace:爸爸的感受跟你是不一樣,但爸爸還是愛你的,希望你能理解爸爸的感受。曹格昨天用蝸牛做比喻的做法就不錯,用蝸牛說事,既照顧到了小孩的自尊,又讓孩子知曉了道理。雖然最後被一直飛蛾給壞了大事,但是很值得學習。相比之下,你媽的做法就差太多了,其實就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種偷懶的做法,就算你弟弟照做了,也是治標不治本。不要把撫養教育當做一勞永逸的事情,你說一次,他懂了一次,下一次完全有可能再犯,有耐心點吧,看看曹格就知道了。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看電視的話,爸爸去哪兒真的是個好節目。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以四歲及之前正常小孩的智商,是無法真正理解什麼是「錯誤」的。也就是說他根本理解不了挨揍的真正原因,不論這個小孩在各方面看起來多聰明多懂事。有的時候看起來揍一頓有效果那是條件反射。
打人的惡劣後果和把尿類似,會在成長的其他時間體現出來,一般在那些時候也不太會和之前的錯誤行為聯繫起來。小孩的主要行為都是按照他已有的大腦發育階段在學習模仿。
一般來說,小寶寶在行為之前就應該及時告知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以及怎樣做才可以。對一個從沒學過英語的人拋出一句hello他是不知道要如何回答的。絕大部分撫養者最大的問題在於糾結「不聽話」。「不聽話」的很重要原因之一是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並沒有被告知如何回應才是聽話,以及即使告知過但沒有反覆強調下一次忘記。
還有一些危險行為或者家長不允許的行為其實已經進行過多次,但是沒有及時糾正制止,已經養成了習慣。題中小朋友缺失的主要教育環節應該都在挨打之前,油鹽不進是結果。如果想改善,首先需要停止打人,威脅,拋棄恐嚇等。及時看到孩子的優點並客觀讚賞。停止貼標籤:油鹽不進,你怎麼記吃不記打,你這個壞孩子等等。給他時間慢慢改,只要有進步就及時讚揚。有可能的話看一點關於兒童心理學的東西。都是慣出來的。
你媽媽這個方式明顯有不對的地方。要麼讓他感受到最深刻一次的懲罰,重新建立起對自己言行的控制。要麼就放棄獎懲制度,不輕易打,也不輕易獎勵。讓他明白他對待事情的態度與獎懲並不是因果關係,他的行為並不是用來讓家人高興或者是生氣的。讓他感受一次他的言行所能達到的真正的後果,他才會開始思考是不是自己真的做得不對。比如說看電視的時間限制,甚至是距離遠近等等。你給他定條件定原則,他只會認為是你要他這麼做的。但是如果你跟他溝通,講道理,逐步引導他的思路。甚至是可以拿一張眼睛近視與否的前後結構對比圖給他看,小孩子不一定就完全理解不到。我真心堅持人從幼時開始就要學會思考問題,凡事都要多動腦思考。不只是犯錯,在看到別的事物,別的言行的時候,你不是幫他判斷或者是約束他的言行,你要讓他有自己的意見並學會自主分析,他的世界觀不需要你來指手畫腳,你可以提供參考,但是你不能武斷對待。畢竟每個人的三觀都有其局限性。當他有學會思考之後,再次犯類似錯誤,他就會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或許漸漸地他自己就只會看一個小時的電視了,再後來或許他會讓自己看個盡興但是其他因為看電視而完成時間受限的事情他竟然也能高效完成。因為他知道如何安排時間了。他思考的多了,你的很多擔心都變得沒有必要。不要只用獎罰來引導他的言行,不然他對於自己行為的思考和判斷也只能局限於獎罰之間。哈哈,同為姐姐的喵來跟你握爪~~~
其實你弟弟的問題出在「知道了底線」。「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向來事先說好,如果你違反了規矩,那就拿小棍子打手或者打屁股,做得好了,就獎勵棒棒糖或者零食。」(不好意思手機碼字)
這雖然是賞罰分明沒錯,但是,這也讓他知道了你媽媽的底線是什麼,頂多打兩下屁股。你說:他在被打屁股的過程中不斷喊:「就打一下,就打一下,輕點打,把棍子給我。」 他已經學會談條件了。
「哭半分鐘後我媽開始安撫,注意力轉移,一次教育結束。」
簡直跟我媽一模一樣!其實這是一種變相的認錯和妥協,也就表示,你弟弟的任性執拗成功了!你還說你母親對弟弟的承諾從未食言,我發現都是獎勵方面的。而懲罰方面呢?我妄自揣度下會不會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他受懲罰之後大哭大鬧,媽媽就開始安撫?
其實這就已經不能達到懲罰的作用了,反而會讓他覺得:沒關係,下次還是可以犯錯,只要哭下鬧下就可以了!然後媽媽一定那我沒辦法!下面說說怎麼辦。
其實我覺得把犯錯和打罵聯繫起來是不對的。打罵應該是最後才使出的大絕招! 比如他想看電視,而這時他應該睡覺了,開始可以跟他講道理。無果的話可以強行關閉電視,拿走遙控器!!!他一定會來求你啊,談條件啊什麼的。。這時候你有什麼教育的話就好說了,但是!!一定要堅持住,不能把遙控器給他,說什麼都不能給。就算他哭鬧也不要管他,當他發現這招不管用了,就會自己哭一會之後乖乖聽話的。這樣之後才會對你有敬畏感。否則無論做錯了什麼都是打兩下屁股,媽媽說不定還手軟,根本無法觸及到他的痛腳啊!總之就是要直接的阻止他想做而不能做的事,而非打罵。
而且在孩子的教育中,我覺得一定要有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好吧我就是那個唱紅臉的壞姐姐。。。)
一個讓他敬畏,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另外一個給他足夠的愛與呵護,讓他不至於冷漠無情。但是,紅白臉最好不要同時出現。。。-_-///否則。。。大致如此。我在此看到的問題是: 四歲兒的爸爸在哪裡? 一個家裡比較理想的配置是, 嚴父慈母,尤其是有男孩的家庭。賞罰分明這個事情,讓爸爸來做比較好,媽媽做那個耐心說服的人。爸爸如果有一板臉孩子就被震懾住的氣勢, 油鹽不進的事情比較少發生。媽媽做男孩的主要管教者的壞處是, 母親一般是比較愛兒子的那一個,從剛才還慈愛的母親,扭臉就變成了執法包公, 孩子內心接受不了這樣的轉變,會更想挑戰母親的執法權,把慈愛的母親找回來。他們大多忍受不了母親的雙重面具。
家中有這樣木氣過張的小孩, 大多是因為父親沒有在合適的位置上。不是母親過於強勢而父親好說話; 就是因為父親不喜歡管孩子, 把教育的責任都推給母親。小兒為木, 母親為水, 父親為金。母親涵養兒子的木氣,而父親給樹木建立規矩和框架,就比較平衡。沒有溫和堅持,一切都是白費力氣。
四歲娃娃的媽媽飄過,應該還是有點發言權的
我媽掏出棍子打一下屁股,打的時候說,以後還敢跟大人挑釁不了?
他在被打屁股的過程中不斷喊:「就打一下,就打一下,輕點打,把棍子給我。」隻字不提認錯的事情。然後我媽去幹活,他再次重複扔滑鼠電池顯示器踹門。然後我媽很生氣,回來繼續用棍子打屁股,然後他還是表現出沒有悔過之意,只在挨打的時候大喊求饒,沒有任何改正的意思,不斷的想去從我媽手下奪走棍子,甚至要反打我媽,在遭到警告過後繼續挨打。我媽見狀無奈,只能連打三下屁股,終於他嚎啕大哭,基本失去抵抗能力。哭半分鐘後我媽開始安撫,注意力轉移,一次教育結束。以上的過程,基本上是:娃鬧-&>媽媽打-&>娃哭,想辦法逃避,但是堅決不道歉-&>媽媽打的更厲害-&>娃娃哭的更厲害-&>媽媽服軟
娃屁股疼了幾下,沒道歉,事情也就結束了,還得到了媽媽的安撫。
小朋友知道做錯事情的代價就是被揍幾下,如果他不怕揍(抗揍能力應該會越來越強),下次就可以繼續搗亂。反正搗亂的代價在他願意承受的範圍內。看到題主說,「我媽對弟弟的承諾,從來沒有落失過」,後面描述的都是獎勵。我的猜測是,媽媽對弟弟的懲罰,一直是不疼不癢,對弟弟不造成威脅。
我們家孩子4歲多,從出生到現在沒打過他。懲罰的辦法是:
小時候time out,幾歲就time out幾分鐘。具體方法是坐一個小板凳上,面對牆,不許走開。期間不許說話,大人也不理他。這個方法是跟幼兒園學的。如果時間沒到就走開,那麼從頭開始time out。大一點以後time out不太起作用,就有其他懲罰方式。比如玩具玩完了要收拾好,如果沒收拾,媽媽看到了直接扔垃圾桶。一般威脅一下就好。也有過把他沒收好的lego扔進垃圾桶(lego一盒幾百片,扔幾片其實不影響玩兒。但是娃心疼的不得了)如果批評了孩子,他撒潑打賴,大人根本不理,裝看不見。如果在地上打滾,就直接從他身上跨過去。相信我,他會哭哭啼啼的過來和你說對不起的。總之,獎勵要獎到他開心,罰也要罰到他心疼,而不是肉疼。雖然我小時候挨打還挺多的,不過小學之前真的基本沒挨過打啊,三四歲正是小孩子最可愛的時候,怎麼忍得下心打呢~
我覺得對於小孩來說嚴厲的懲罰是需要的,但是打這個方式真的不是很好。小學到初中是挨打很多的階段,對於挨打,我自己的印象是,有時候我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我會和他們一直對著干,直到被打的受不了了才口是心非的認錯,但我心裡並沒認為我錯了,我只是承受不了疼痛。如果有下一次,我可能會選擇的是 不讓父母知道我做了這樣的事或者一開始就騙他們說我錯了來避免疼痛,而非避免錯誤。我是一個比較倔的人,特別討厭別人逼我。我也非常反感父母動不動就動手這一點,我從來不會因為他們打我而真的覺得自己錯了。如果認為自己錯了,只會是他們說服了我,或者我覺得了這樣會讓他們沒那麼喜歡我;長大一些之後我自己內心也有對行為對錯的判斷,自己發覺的確錯了。至於除了打還能怎麼做,之前看過一本書《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裡面介紹了一種【一分鐘批評】的方式。具體內容是:
首先,要想好你想通過「批評」達到什麼目的,然後才能決定做什麼。其次,一定要提醒自己,孩子對自己行為的看法和他們對自己本身的看法是不同的。孩子和大人一樣,如果被人指責,就會把批評與自身的價值等同起來,從而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在開始批評他們之前,要記住,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但他還是好孩子。表達在行動上就是,就算你對他們的行為非常生氣,也一定要對自己的真正感受有清醒的認識。如果你愛你的孩子,就會同時有感受:真的很生氣,也真的很愛他們。所以,要將這兩種感受全都說出來。先注視著孩子的眼睛,非常清楚的說出他做了什麼,越具體越好,這隻需要幾秒鐘;接著要明確的告訴孩子,他的這種行為帶給你怎樣的感受,要毫不掩飾的表達出來你的真實感受,要誠實、充滿感情,但是要記住孩子不是出氣筒,不能沒完沒了的發火;然後停一會兒,讓孩子感受你的情緒,最好讓這種不愉快的沉默保持一段時間,這個時候的感覺是非常不愉快又讓人難受的;接著,你需要穩定自己的情緒,用眼神和肢體語言告訴他,你始終站在他這一邊,然後平靜的告訴你的孩子另一個事實:他是個好孩子,你非常愛他。在這之後,這件事情過去,以後也不要再提起。具體實施方式可以和這個有變化。暑假的時候去山區教小學生,那邊的孩子也是很機靈調皮的那種,很多時候上課坐不住,不少行為也分不清對錯。我知道我自己很難凶的起來,真的有一次凶了別的老師也說我你那哪兒叫凶啊- -所以大部分時候我就是學的這個方式。每天做完操或者放學的時候我會在班上說他們今天哪裡表現的好,哪裡表現的不夠好,但是我相信這只是他們不夠認真,明天一定可以做的更好,接著放學。當時每天集合做操都是要求他們按照防震演練的要求把板凳放進去、抱頭快速撤離,一開始做的稀稀拉拉的,這樣幾次之後的確是做的越來越好了的。上課有時候他們也有會總是說話啊、吃東西啊這樣的行為,除了罰站之外還會跟他們說:你們這樣讓老師覺得很不受尊重,我準備了這麼久給你們上課,你們卻自己說自己的無視我,這讓我很傷心。是不是你們不想聽我的課?是不是你們覺得我講的很糟糕?然後他們都會說不是,收斂一些。不過小孩子這方面的記性不算好,要不停的提醒才行。
還有就是這個肯定不是絕對有效的,一定還要有唱黑臉的男老師。他們就會很兇很嚴厲的訓斥(但不是吼)他們,但也會先說他做錯了什麼,讓他自己來說有沒有做這樣的事 ,是不是錯了,還會不會再犯,再輔以罰站(站軍姿的那種)。雖然說的話大同小異,但是嚴厲會讓孩子畏懼並重視你說的話,有時候太溫柔他是真不當回事的。要說的一點是他們自己的老師比我們最凶的男老師也還是要凶並且還會打他們的,但是我們的男老師這個程度已經夠管理他們了,也是因為首先他們是有基本的接受、喜歡我們,內心裡還是希望我們也喜歡他們的,而這一點對於父母親人來說是絕對具有並且有更大的優勢的。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當你生氣的時候不要發脾氣,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一定是你其實已經冷靜下來、不生氣了的時候。不給也有個例外,剛好是我帶的二年級就有一個油鹽不進的小孩,無論怎麼做都就是跟你耍痞啊做鬼臉啊,就是不聽你的。因為我們呆的時間也只有26天,並不算太長,第一周他還比較聽話,後兩周本性暴露了有過兩次較量。第一次實在生氣了我沒法管了,就帶到教導主任那裡去挨了一頓訓,乖了兩天在倒數第二天的時候又讓人忍無可忍了,拖著他又去找主任,開始還嬉皮笑臉的,到最好真的要進辦公樓了知道逃不掉了就開始坐地上哭了,主任下來坐他邊上他就一直哭不停下來,後來還是女老師跟他講了下道理最後自己來認錯了(態度比較誠懇的)。這說明再調皮的孩子其實他內心也是有畏懼的(哭就是他躲主任訓的一種手段)。可以利用他的畏懼心來震懾他,但是不能總是用,用多了就沒有效果了。比如說打,打多了只是越來越皮厚越來越不怕打了而已。而且還有一種償還心理,做錯了事其實心裡知道也有愧疚感的,但是被父母打了之後就有種感覺,「我已經挨打了,已經償還了,所以錯誤就沒什麼了」。所以其實打併不見得能讓孩子不再犯錯,而更可能是養成「犯了錯只要挨頓打就好了」的心理。當然以上所說只能說是參考,每個小孩都不一樣,要試了才能知道怎樣實施更有效。
養小孩容易,教育小孩難。不是一套規矩就能把小孩從小教育到大的,是要因人而異不斷改變的。家長們總是希望老師因材施教,對於家長自己也是如此。不要拘泥於死規矩,錯了就大棒對了就糖果什麼的太死板了,總讓人想起訓練什麼動物啊……這樣不好,不好。如果希望能好好教育孩子,就耐心一點,發現孩子的特點。我記得之前帶我的老師就說過,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手段,她的孩子怕寫作業,那罰抄作業就很有效;3班的孩子喜歡玩,不讓他們上體育課就瘋了;5班的孩子特別喜歡吃,做不好就晚吃飯(其實也就幾分鐘,真還是餓不著的)……對症下藥才有療效。再舉個我表弟的例子,他正好是嫌死狗的年紀,也是很難教,特別喜歡看電視也不愛寫作業,對自家長輩也很沒禮貌(這個真是慣出來的)。但是他其實也很體貼人,會很細心的給我們夾肉,吃完飯給我們發餐巾紙,出去玩會記得給兩個姐姐帶禮物,記我的專業年紀屬相什麼的比他媽媽還有外婆準確得多……哎,到底是自己的弟弟,真是體貼起來愛的不得了,耍起橫來又煩的不得了。不過他對長輩的關心明顯不如我們兩位姐姐,即使我和他的年齡差很大(和他一樣大的小孩公交上都會叫我阿姨了,真是夠了T T)。主要也是大人總是不接受他的體貼,比如說夾雞腿給外婆:「你自己吃自己吃」,倒開水:「我來我來你別燙了。」我和妹妹就會很坦然的接受,然後在別的地方報以其他的關心。另一方面小孩對於兄弟姐妹的確也是有種別樣的親近,長大了長輩的話會有逆反心理,但是哥哥姐姐的話就比較聽得進去,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題主也要加油做個好哥哥姐姐哦~(咦怎麼後面跑題那麼遠了orz……)你老媽是華生的信徒,採用行為主義訓練法。但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和大量的案例都主張或證明,良性的情感互動、和諧的關係是培養正常人格的必需條件。
首先,你母親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任何時候都不能體罰兒童。說實話,我看到一個四歲兒童說:「就打一下,輕輕打」,真的很心痛。孩子對處罰是有適應過程的,剛開始,打手心可能很有效,但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很快就會適應這種痛楚,比如現在你家孩子已經不怎麼怕打屁股了。於是為了有效懲罰孩子,體罰的力度勢必越來越重,但一旦孩子長大到一定程度,體罰最終失去效力,甚至激起兒童反抗。因此,你們家小孩執拗、暴躁,恰恰是體罰的結果
第二,四歲的孩子理解力有限,因此,你和他講道理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成年人也應該成熟,不能因為自己的失敗,遷怒於孩子,打孩子,以強凌弱,是最大的不講道理,是最壞的示範。
第三,兒童智力發育不全,對情緒的控制力弱,因此,一旦受到挫折,哭鬧,大喊大叫是正常的。但成年人的智力是正常的,應該有更強大的情緒控制能力。但很多人,孩子情緒崩潰,自己也跟著崩潰,大喊大叫,打罵孩子,於事無補,反而講雙方的情緒進一步弄崩潰。打孩子,壓根不是懲罰孩子,而是自己情緒崩潰的表現。
批評完了,下面提建設性意見:
第一,更換懲罰方式。嚴禁體罰孩子,孩子犯錯,可以罰站或者罰坐。孩子幾歲,就罰站幾分鐘。懲罰前,告訴孩子罰站的原因,懲罰之後,重申原因,擁抱孩子並表示原諒,要記住,懲罰孩子目的不是給孩子造成痛苦,而是建立規則,因此,要避免所以懲罰或者制定孩子不可能遵守的規則。這方面,具體可看美國電視節目超級保姆,很有益。
第二,學會妥協,甚至要允許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挑戰自己的權威。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有秩序的民主。賞罰分明,是專制,不是民主。比如看電視,孩子要求再看,可以妥協,同意再看一集,但妥協要有底線,再看一集,無論孩子如何哭鬧,堅決關掉。妥協也有技巧,比如,你認為孩子只能看30分鐘電視,二十分鐘時就告訴孩子不能看了,然後再妥協10分鐘,孩子容易接受。
第三,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哭鬧,家長不能情緒失控而打罵孩子,這隻會加劇孩子的情緒緊張。孩子情緒崩潰,家長要格外冷靜,安慰孩子,同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哭鬧著要看電視,你可以給他展示圖畫書,或者吃一顆糖,孩子很快會冷靜下來。
這樣做效果如何?我的孩子三歲,至今沒有挨過任何打,我們的處罰方式就是罰站,甚至近半年他都沒有罰過站,因為他已經很好的適應了我們的家庭規則。
並且,孩子沒有挨過打,沒有任何攻擊行為,迄今為止沒有攻擊過小朋友,在公共場合舉止也比較得體,極少會在大街上大哭大鬧。
我曾對自己經許下很多諾言,能履行的不多。但絕不打孩子這一條諾言,我做到了。1、嚴格不等於使用暴力。嚴格也不是嚴厲。嚴格的核心在於溫柔地堅持。
2、在教育中懲罰措施有時候是必要的,但必須明白的是,懲罰教育是一種極為高階的教育技能,掌握起來很難,所以,如果可以的話,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不輕易動用暴力或非暴力的懲罰措施。
3、賞罰分明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具體怎麼施行,卻很有講究。怎麼賞,怎麼罰,要遵循哪些原則,要經由哪些步驟,其頻率,其妥協度該怎麼掌握,如果這些問題家長在心裡沒有一個明確的意識的話,就容易導致兩個極為嚴重的問題:一是賞罰過於輕率濫用而失去效用,二是由於賞罰大權在握而不斷滋生的權力欲。
4、教育行為中,一旦出現了親子間權力的爭奪,情況就會變得越來越糟糕,雙方的對抗會一路升級,直到最後徹底失控。而根據題主有限的描述,題主母親有兩個表現正好說明了這一點。一是題主母親在打孩子時說的「以後還敢跟大人挑釁不了」這句話,二是題主有提到「我媽很生氣」。
這兩點,前者表明題主母親心裡真正在意的,已經不再是對孩子的教育,而是自己的權力受到了挑戰。後者則表明題主的母親太容易被激怒,失去了對情緒的控制,這同樣是親子間在出現權力爭奪時的表現。
5、在教育小孩子時,控制情緒是一項最難做到,卻又極為重要和嚴重的事情。顯然題主的母親無法做到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而根據題主所用「油鹽不進」這四個字,說明題主也帶著情緒。
6、怎麼控制情緒?
答案很簡單,你只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就夠了。那就是:孩子出現的任何行為,其實都是很正常很正常的事情。拿題主說的那個例子來說,小孩子想要多看一會兒動畫片,這何其合理啊。難道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可以內心陽光地面對這個熊孩子了。
7、教育是一件對某些人來說極簡單,但對另一些人來說極複雜的事情。而當我們深入研究就會發現,這是一件需要精細操作且長期堅持的事業,如果你沒有耐心,也不夠專業,那麼我的建議是,儘可能地減少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的教育行為。
而這一點,也正是我想對絕大多數中國的家長說的:不會教育孩子,那你就儘可能少教育孩子。
8、關於賞罰分明,再多說幾句。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金庸先生寫的《俠客行》,那裡面有一個俠客島,玩一個很有意思的行為藝術,叫賞善罰惡。結果怎麼樣,張三李四一出,整個江湖都給嚇得戰戰兢兢風聲鶴唳腥風血雨。而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了么,完全沒有。所以啊,賞罰分明這事聽起來很誘人,但做起來可就問題多了。
另外,我在所有關於教育問題的文字里,都不會用賞罰分明這樣的詞。我會用的詞是獎懲措施。很顯然,這兩個詞語有著本質的不同,不知道題主是否明白。
9、綜上,給題主及題主母親的建議:- 任何情況下,不要再動用暴力。
- 教育孩子時,可以假裝生氣,但永遠不能真的生氣。或者,至少不要在氣頭上教育孩子。
- 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比規範他的行為更重要。
- 建立規則,而不是規矩。溫柔地堅持,而不是強制執行。
例:題主說的看動畫片事件。
孩子的問題:
不恰當的方式(砸東西)爭取看動畫片的時間。(這裡需要注意,孩子的訴求本身是沒有錯的,錯的只是他的表達方式。理解了這一點,就會對他擁有同情之心。這很關鍵。因為如果家長沒有明確這一點,就會讓孩子誤會,以為家長要剝奪自己看動畫片的權利,從而心有怨氣,讓對抗升級。)
應對方案:
步驟1:擁抱。(緩解對抗,同時阻止破壞行為。)
步驟2:了解情況。(家長可能會覺得情況已經很清楚了,其實不是,你並不知道孩子具體是怎麼想的,你得明白他真正的想法。題主說「給他事先說好看一集動畫片」,這裡就會出現問題,這個「給他說好」是單方面的指令,還是雙方都同意的約定?而孩子對此又是怎麼想的?)
(當然,話說回來,孩子的想法我們不用問猜也能猜個大概,但讓孩子講出來,一可以宣洩孩子的情緒,二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到了這一步,如果孩子平靜下來了,就可以進行下一步。如果孩子無法平靜,還是要砸東西,那麼,就可以把孩子抱起來,換一個地方,與孩子溝通(此處注意心平氣和,不要表現出不耐煩或者生氣)。直至孩子平靜下來(他總會平靜下來的,只要你足夠有耐心),再進行下一步。
步驟3:指出孩子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切忌帶著情緒。語氣一定要溫柔一些。在措辭用語方面可以靈活,但需要明確,讓孩子理解他不應該用砸東西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步驟4:確認接受。(注意這裡需要確認的,不是要孩子保證下次不會再犯,而是確認孩子聽明白了你的話,並知道了砸東西是不好的行為。或者孩子並不認同,僅僅是知道了你認為砸東西是不好的行為。也算達到目的。)
步驟5:注意力轉移。(隨便找個事情,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過去。這個事就算結束了。而如果孩子還是沒有忘掉動畫片的事,還是堅持想要再看的話,這時候再妥協,就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砸東西的手段奏效了,所以本來妥協一下無所謂,但現在卻不能隨意妥協。可也不能生硬回絕,而是要溫柔地堅持。保持和孩子的交流,比如讓孩子自己列舉理由說服你。理由足夠的話,就讓步。)
-----------------------------------------
在教育領域,給出具體的操作方式,其實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上面給的應對方案只是一個粗略的框架。並沒有把每一種情況都考慮進去,只是表達兩個最簡單的思想:
1、溫柔地堅持。
2、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而關於更多的教育精細化操作,可以看我在下面這個問題下的回答:
如何評價《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中幾個孩子和爸爸的表現,以及有什麼可以借鑒的教育方式?從你的舉例來看,我覺得家長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給他事先說好看一集動畫片,看完了,他說還要看。
大人說不能看了,講道理,什麼維護眼睛,玩會兒別的再來。他不聽,砸滑鼠,砸凳子,扔顯示器。大人再次講道理,說你讀會兒書,就給你再看一集。————家長這種做法就有問題了,原本只讓看一集,孩子鬧後家長就讓步了,這會讓孩子覺得:只要我通過鬧的方式爭取,家長就會讓步。所以孩子自然會繼續鬧,下面也證實了這一點無效,衝上來打大人,踹門,扔垃圾桶。我媽掏出棍子打一下屁股,打的時候說,以後還敢跟大人挑釁不了?他在被打屁股的過程中不斷喊:「就打一下,就打一下,輕點打,把棍子給我。」隻字不提認錯的事情。————這應該能看出來,家長之前打孩子的時候就是存在可以討價還價的餘地。而且孩子並沒有道歉,說明孩子根本不認為自己做錯了,這樣根本就沒有起到教育作用,但是家長至此就放棄了。然後我媽去幹活,他再次重複扔滑鼠電池顯示器踹門。然後我媽很生氣,回來繼續用棍子打屁股,然後他還是表現出沒有悔過之意,只在挨打的時候大喊求饒,沒有任何改正的意思,不斷的想去從我媽手下奪走棍子,甚至要反打我媽,在遭到警告過後繼續挨打。我媽見狀無奈,只能連打三下屁股,終於他嚎啕大哭,基本失去抵抗能力。————再怎麼哭鬧,結果又如何呢?家長在此過程中一再妥協,孩子不需要道歉,哭一下就好了哭半分鐘後我媽開始安撫,注意力轉移,一次教育結束。————孩子至始至終沒有說對不起,沒有說自己錯了,家長就過來安撫。這隻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沒做錯什麼,哭鬧完了家長還是一樣愛自己會遷就自己。所以,整個例子就是:孩子通過哭鬧的方式不斷爭取,家長偶爾暴力但不斷妥協的一個過程。或許獎罰分明的規矩定的不錯,但是執行的時候卻不怎麼樣。
這種例子在《超級育兒師》(不論美國版還是中國版)里很多,解決的方法很簡單也很有效,建議全家觀看一下。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判處一個少年犯死刑?
※作為家長,遇到一個天資愚鈍的孩子該如何應對?
※兒童牛奶真的好嗎?
※被拐賣兒童一般有哪些去向?
※為什麼拐賣兒童不改為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