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如何評價 Apple Watch 的交互與視覺設計?
手錶側面的旋鈕如今成了放大縮小按鈕,也可作為滾動菜單使用。同時它也是Home鍵,按一下就回到主頁。(圖片來自TheVerge)
更多設計詳情請見:Apple - Apple Watch並且Apple也推出了WatchKit 系列工具:
9月23日更新:Apple Watch UI Kit供大家研究UI界面,來自Dribbble的PSD源文件。界面字體用了Roboto ,貌似官方沒公布真正的字體是啥_(:з」∠)_Dribbble - Apple Watch GUI PSD by imPekable
////////////////////////////// 9月14日回答 //////////////////////////////
職位:交互設計師不考慮產品整體上佩戴的美感和舒適度,不考慮硬體的穩定性和續航能力。基於現有的官網線上展示,僅從單純的人機交互角度來回答問題。?WATCH以下簡稱AW- 對於AW產品定位上的理解
iP6和iP6+尺寸的增大導致從兜里(包里)掏出手機是一件麻煩而又不夠優雅的事情,AW的出現是對大屏手機在某些使用場景下的補充,在不掏出手機的情況下完成與別人交流的過程。
在這個場景之下,AW可以把交流的過程更加碎片化。用一些簡單的動作,回歸到最原始的交流方式。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加入運動健康和時間管理就是AW的全部了。- 輸入和輸出
輸入:小屏幕整體上不適用鍵盤輸入,而語音輸入整體上不夠穩定,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所以AW在整體上會弱化常規的閱讀和輸入的過程,尤其是文字輸入。通過簡化交流過程,盡量不使用文字,用表情等替換文字交流內容,來提高產品的可用性。在這個基礎之上,AW應該還會對Siri做很多優化和改進,再加入一些輔助動作,比如更加靈敏的動作感應,識別觸碰和感知觸碰力度。各種感測器可以更加精確的識別使用場景,從更多的維度來實現輸入的過程。數碼錶冠的設計實在是精妙,傳統機械腕錶的核心部件在這裡得到了良好的繼承,對於AW來說更是一種全新維度的輸入模式。它從根本上解決了在小型顯示屏上進行內容放大的難題,而且按下錶冠的即可返回主屏幕,iPhone的Home鍵的映射關係也在這裡得以體現,正如官方所言:這是AW使用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輸出:小屏幕的天生弱勢決定了頁面內容的承載量有限,閱讀起來效率不高,甚至是有困難。因此錶盤空間比手機屏幕更加珍貴,如何優化排版和簡化識別過程是及其重要的,哪怕是最微妙的優化也會影響使用的感受。為此AW提起手腕即可喚醒屏幕,圍繞簡單的手勢識別,簡化了人機交互的過程。AW還開發了一種新字體來提高閱讀性。AW還提供了音頻的輸出,Taptic Engine 生成的觸覺反饋。從視覺,聽覺,觸覺三個維度來輸出信息。自從 19 世紀手錶誕生以來,瞥一眼手腕查看時間,已經成了人們的習慣動作,而現在,有了 Apple Watch,這個習慣性的一瞥可以給你更多訊息。我們開發了 Glances,這個功能會將你查看最頻繁的信息進行精簡,為此,我們針對性地優化了許多常用 app。要查看相關訊息時,你只需用手指在表面上輕掃一下,就能立即瀏覽天氣預報,查看日曆上的下一步安排,或在地圖上查找當前位置。你可以通過手指輕掃來翻閱不同的 Glances 視圖,輕點其中一個,即可打開相應的 app 查看詳情。
通過Glances提高信息的可讀性,純粹就是排版技巧上的炫耀。難點在於多國語言的處理,不同語言信息密度不同,而且像阿拉伯語這種從右往左的閱讀習慣不知道看起來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結合常規應用分析AW的輸入和輸出的理念:信息:使用 Apple Watch 可以輕鬆收發信息。你可通過聽寫來錄入一條信息,或從預設選項里選取。Apple Watch 會根據你最常編寫的內容給出建議。你也可以不用語言,分享一個全新的動畫表情。
聽寫錄入、預設簡訊、AW給出編寫建議都是弱化輸入輸出的過程。不使用語言使用表情的功能就是簡化交流過程,甚至是提高交流的效率。
電話:藉助內置的揚聲器和麥克風,你既可快速聊上幾句,也可順暢地將來電轉至你的 iPhone,再慢慢細聊。你還能把電話從你的 Apple Watch 轉接到車載揚聲器或藍牙耳機。也可用手遮住 Apple Watch 的屏幕,將來電轉為靜音。
這個功能還是要真正體驗一下才能感受到,用手遮住AW的屏幕讓來電靜音倒是一個挺抖機靈的設計,有點意思。
郵件:當你收到郵件時,Apple Watch 會立刻提醒你。你可以閱讀消息,然後為它標旗,將它標記為已讀或未讀,或者移入垃圾箱。你還可以轉到你的 iPhone 上打開消息,編寫較長的回復。
郵件我相信大部分普通用戶使用的頻率不是很高,這個功能也沒有看到AW有什麼亮點。
除了這些,每一款內置應用都是針對輕量級的交互來進行設計的。你們之間有了一種新語言
無需隻言片語,只需通過 Apple Watch 配備的 Digital Touch 功能,你就可以 "腕對腕" 地聯繫其他 Apple Watch 用戶,享受生動有趣、隨性自如的溝通方式。
不使用文字輸入,通過原始的方式交流是AW的亮點所在。
傳個簡筆畫,傳一段聲音,遠程戳一下,傳心跳。這些簡直就是為逗比夥伴們量身定做的功能。傳畫這個功能比較有意思的是可以傳遞繪畫路徑的起末,但是怎麼選顏色,畫起來手指會遮住大部分可視區域,這個過程還有待真機體驗。傳一段聲音,不知道是一對一的呢還是可以群聊。不過微信語音起來倒是方便多了,不用把手機一會放嘴邊一會放耳朵上了。只需要像特工一樣對著手錶說話,把手腕再貼著耳朵就可以了。戳一下和傳心跳,這兩個奇葩的功能我覺得對於第三方應用來說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比如戳個莫爾斯碼來,心跳測謊啊blablabla...單從交流的角度來看,信息的時效性和內容量是兩個要素。對於時效性,AW比手機更便捷,因為手錶和用戶是肌膚之親,所以從接收到獲取的間隔時間更短,也就是更新鮮。這麼一來,溝通中一來一去的周期就能被縮短。對於信息量,AW天生不足,無法一次傳達富信息。所以AW本身就不鼓勵用富信息交流。它提供了更多的表達方式戳和畫和說。
這種機能上的限制就好比微博限制140字一樣,當用戶習慣這種表達方式之後就會自行提升信息密度,壓縮傳遞內容。這樣一來,部分富信息就會被壓縮。或者脫離文字的束縛,使用其他的表達方式來替換自己想表達的內容。 只要這個傳遞的過程,內容失真在可以容許的範圍內,用戶會自行界定是否需要通過手機。當輕量級的交流養成習慣之後AW就會寄生在你手腕上了。至於運動方面,覺得Jawbone已經走的很遠了,總的來說不會有太大差異的吧。而且個人沒有體驗過,無法評論。- UI層面(還是比較偏向交互)
現在能看到的內容實在是不多啊,就那麼點視頻實在是不夠看的。只有等拿到真機才能具體評論。
說點自己在視頻里看到的細節吧。前面交互層面已經提到過,優化排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從現有的界面來看,點擊一個icon至少佔用四分之一的屏幕區域,或許這才是最小點擊區域。視頻的1分38秒解釋了這個過程:It fluently zoom into apps.
重點在於zoom into,也就是說水平維度的操作是通過觸摸,垂直維度的操作是通過滾動錶冠。水平維度:菱形的網狀排布方式,中心的圓圈是當前選中焦點。垂直維度:本題目十分有趣,題指「交互」與「視覺設計」
邀請對象呢,是設計師。問題在於,比如一個頂尖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畢業高才生就算具備環境設計的知識和能力,但是否能夠馬上做別墅設計呢?答案在於:1-他/她是否有足夠豐富的別墅設計經歷2-他/她是否有別墅的居住經驗如果以上兩點都為否,則這個設計,會更傾向於裝飾,而不是實用。對於沒有住過別墅的旁人,也許看到這樣那樣的亮點,但業主對其設計不滿意的概率很大。回過頭來說手錶,當下的手錶文化,主流的更傾向於是奢侈品文化,這部分,對於普通設計師而言,是有相當距離感的。而手錶的交互,也在設定用戶應用場景時候,是全新的,當下設計師如果抱著電腦或者手機交互的想法,也是難以評價的。對科技界高度的關注的,一般都遠離主流高端手錶文化,對女性時尚及奢侈品文化的深度解讀也相對不足。
不用多說,我轉來一篇文章,本文原載於屎黃色論壇,原作者sephirothii,剛剛被威鋒論壇轉載,
此為一位鐘錶界收藏家,站在傳統腕錶業的視角,面對Apple Watch的挑戰的內心獨白!讓我們換個視角,看看他們怎麼說。此為三篇完整版!==========================================第一章:籠中金絲雀---信息時代的機械錶狀況漫談,寫在蘋果大會的光怪陸離之後不知不覺已經有好多個年頭,隨著時間推移,有關鐘錶的那點事,我個人也在逐漸成長。從年少得志時的一擲千金雜買雜玩,到經濟低谷時的按下葫蘆又起瓢,經歷不少感觸良多,所幸潮漲潮落終有期,在一隻腳邁入而立之年門檻時,算是從一個青年鐘錶愛好者,邁進了鐘錶收藏的專業領域,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某些領域小小的意見領袖和現實中諸多品牌的座上賓,也逐漸把興趣愛好轉變成了日常的工作,所以如今再談起鐘錶,或許會更謹慎一些。
昨天是中秋節後上班第一天,對於我個人來說是極其忙碌勞累的日子,晚上蘋果召開大會的時候,根本無暇觀看。早上昏昏然醒來,發現網路上的相關新聞已鋪天蓋地,才意識到不管腕錶的專業收藏界學界如何看待,至少大家要面對一個現實,智能腕錶正在自下而上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向傳統機械製表行業發出挑戰。無論這挑戰的聲音在當下看來,是否只稱得上蚍蜉撼樹或者各行其道,但自下而上的衝擊,恰恰與幾十年前的石英劫的起勢有幾分相似。製表行業歷來是自上而下的價值體系,每每遇到時代變革浪潮改道,自下而上湧起逆流之時,實際上都或多或少的動搖機械錶這棵古老大樹的根基-------因為機械錶業,如今已是籠中金絲雀,經得起頂禮膜拜的遠觀,卻遭不住從頭到腳的拔毛褻玩了。
今晚在主樓要做的,就是淺談機械錶存於現世的處境。
與媒體們喜歡娓娓道來侏羅山谷或是日內瓦湖的浪漫不同,我在開篇要說的就是,機械錶文化已經死過很多次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機械錶文化,是多次劫後餘生的文化,也是一種殭屍文化。
在前面提到了傳統製表行業是自上而下的態勢,而這個態勢就是解讀機械錶世界的鑰匙,機械錶從誕生之初,歷經了數次戰爭與民族遷移,直至上個世紀下半葉石英劫的毀滅性打擊,已經徹底在實用主義的舞台上謝幕,而伴隨著幾十年前的謝幕,傳統製表的自上而下傳統,卻愈發明顯了。
這個自上而下,說的透明一點,一方面是由高端客戶決定行業走勢,一方面是由頂級製表師頂級品牌決定行業走勢,這兩大特點在幾百年來的戰爭、蕭條、復興、重組中被磨鍊的愈發精純和顯眼。
自石英劫之後,瑞士機械錶雖走向復興,但傳統豪門卻心有餘悸,在大肆宣揚機械血統之高貴的同時,也難以忘懷石英劫所代表的科技勢力帶來的巨大傷害,暗地裡不遺餘力地進行著高科技與傳統機械製表的基因融合。電腦繪圖與CNC精密加工的介入,令機械製表打開了一番新天地,可以說在這兩樣相對機械文明而言堪稱神跡的技術面前,機械製表已經赤裸裸毫無防備也充滿了無限可能。二戰之前的大宗師級製表,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期間,藉助電腦繪圖與CNC精密加工,開始變得不再屬於玄學和天才的領域,任何一位精於機械設計的年輕人,都開始有機會打造父輩的神兵利器。
所以在那個時代,也是大部分水區眾剛剛出生或接受義務教育的年代,瑞士正在消化唾手可得的大複雜製表帶來的狂喜。
隨著日本富豪的崛起與美國剪羊毛後的更高崛起,全球高端買家在那段時間裡重新湧入了瑞士,享受著相對而言容易到手的大複雜款式與奢華款式,指點江山意氣風發,對瑞士製表提出了一個又一個,比複雜更複雜,比奢華更奢華的要求,而瑞士人有高科技神器在手,一供一求玩得不亦樂乎。
巨額的銷售給瑞士製表輸送了大量的血液,資本勢力也一如既往的秉承嗜血傳統,入主了昔日平**逸的瑞士製表,在全球牛市與資本控制的雙重刺激之下,機械製表對於新工藝和新材料的研發掀起了新的高潮。
於是在二十世紀末期和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十年,傳統機械製表向高科技儘力了敞開了大門,硅、碳晶、各種合金、各種航天科技與超精密加工等等百花齊放-----這就像一夜春宵的高潮時分,客戶提出越來越多綺麗要求的同時,品牌更是心急也自負的喊出:新花樣包你爽翻天!
但別忘了,前面說過,機械錶是一種殭屍文化,玩來玩去,玩過黑毛殭屍白毛殭屍,玩到了飛天殭屍鋼鐵俠殭屍的時候,買家與品牌突然如高潮奔至頂點後的賢者模式一般醒悟:high過頭了,再玩就過界了!
而這個過界,就是讀懂如今機械錶文化的密匙------機械錶文化,其實是一種活化石文化,古董文化,大家真正要追隨的,只是文化的包漿。-------在石英劫之後,世界的大部分領域也隨著電子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機械錶大佬們意識到,傳統的機械文明已經不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機械錶的實用性、精確性都幾乎在那個年代一瞬間變得毫無意義。機械錶的文明,就像三體中的降低光速的雞蛋殼保護層一樣,好像叫黑域(我忘記該怎麼描述這個了),只能在機械文明的遊戲規則下儘可能的發展,絕不能過界,不能試圖與外面的世界接軌。只要不過界,就是機械文明的自留地,就是水晶球裡面的夢幻空間,而過了界,面對早已飛天遁地的真正高科技,機械就是以卵擊石,幾十年前就證明過的慘敗,誰再玩一次,只能自討沒趣。
於是在二十一世紀之初,有著冷靜思路的大佬和頂級品牌們,逐漸褪去了狂熱,開始一步步封存甚至封印與世界接軌的高科技,開始客觀面對機械錶的現狀:將這短短几百年的機械文明保留好,盡量利用人的力量(相對電腦的力量),把機械文明這條天賦樹上的各個分支,重新做到極致,但機械文明之外的世界,不可越雷池一步。
就這樣,在當下,機械錶領域選擇的是重新回歸古典,回歸189X年到二戰之前的黃金年代,重新拾起鍾-懷錶-腕錶這條發展路線,把屬於機械文明最輝煌的幾十年重新演繹出來,當年失傳的,現在再研究出來,當年最輝煌的,現在用更極致的形式表現出來,當年未挖掘到底的天賦,現在盡量挖到底,挖到那個自製黑洞的邊緣為止。
舉個例子,現在最極致的機械錶打磨,不是激光也不是CNC機床,不談論微米還是納米,而是來自瑞士山谷的樹枝,用樹枝去打磨,用最原始的砂輪去打磨,冷兵器的時代,用冷兵器的手段來解決。
把日新月異的高科技放下,回歸人力製表,這樣做的好處非常多:顯而易見人是會死的,人的技藝和經驗是無法生而遺傳的,人的製作也是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所以極大提高了機械錶的稀缺性,訂單還在,人沒了,這就像每一件古董器皿或雕塑繪畫一樣,講的都是有跡可循的個體或歷史,拋開作者只談作品,則毫無意義。
很多圍觀群眾說,你們特么有病,放著全息投影什麼的高科技不去追,追一些瑞士農夫的體毛技藝。這就引來了另一個話題,受眾的選擇傾向。
---------毫無疑問,人類自古以來的財富分配都是不平均的,而所謂富人或者權貴階層,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他們的組成結構如何變化,作為人都擺脫不了拜祖情結與收藏情結。
所謂拜祖,便是發達之後,先要整理一份家譜,把往上數N代種地淘糞的爺爺祖爺爺都貼上金供起來,把別人家的爺爺祖爺爺引以為豪的東西拿過來搶過來,從此這是俺家的。
所謂收藏,便是發達之後,什麼稀有買什麼,什麼不讓買買什麼,稀有就是正義,失傳就是價值。
--------別笑人傻錢多,等你有錢了你也這樣,即便你是特立獨行,你的妻兒老小兄弟姐妹雞犬升天時也會附庸風雅,所以拜祖與收藏,是我們這個物種擺脫不了的習慣。
恰恰機械錶,尤其是古典工藝的機械錶,是最迎合這兩點習慣的,18世紀19世紀與20世紀是屬於西方列強的世紀,也是屬於世界上各種末代皇朝的奢靡世紀,在這三百年間,機械文明中的精粹就是王公貴胄的熱愛,是這三百年間的高科技之極致,也是越來越稀少的、越來越定向化圈養控量的產業,稀少與被圈養意味著高度的私人化,私人化永遠是財富階級熱衷的消費目標。
所以當你邁進一個老錢的府邸,無一例外的,主人會介紹這是明代的椅子,那是印象派那幫熱血文青的畫作,那是沙皇的餐桌,那是法蘭西的胸甲,那是元代的青花,云云總總,脫不開一個老字,即便是電影里鋼鐵俠那種未來派人士,也還有小辣椒幫他買買百年的名畫。
機械錶很幸運的也在這類消費目標之中,所以機械錶死了的那天,就是機械錶價值再一次飛升之時,在機械錶未死前,都是將古典價值一步步推向高峰的過程,今日的成就,便是未來的價格天花板。
當這篇文字的讀者看到了這裡,有心的便可以看看瑞士的頂級製表行業發展現狀。這個行業的整體規模並不大,其存在的價值並不是為了提攜人類文明的發展,瑞表一直都是為客戶的需求而存在的,當年美國大土豪亨利格雷夫一生只定製了17塊百達翡麗便於大蕭條年代拯救了百達翡麗。
當清王朝還是歐洲金主的年代,卡地亞和雅克德羅等當年的宮廷供奉品牌,盡心竭力的為遠東的皇室客人打造了符合東方審美的西洋鍾,大量的玉質結合了當時時髦的水晶材質,深得皇室喜愛。
當美國在十九世紀上半葉成為全球最大土豪暴發戶聚集地時,百達翡麗和江詩丹頓應他們的至尊客戶所求,以軍備競賽的姿態,研發定製了眾多極其複雜的多功能機械錶。
當日本資本於二戰後崛起時,土豪日本人席捲全球買買買,於是機械錶世界迎合他們的需求,轉攻極簡極精路線,誕生了一大批外觀簡約但工藝極其考究的款式。
當新世紀到來時,中東巨富與中國新土豪踏入瑞士時,富有異域風情的豪奢版本及時的出現在了產品清單之中,當下哪一款名表會沒有玫瑰金這個材質?而在瑞士製表業,玫瑰金的別名是中國金,中國人喜歡!那麼就可勁的做,准好賣!
而到了如今2014年,瑞表在近10年的拍賣市場上觀察到,沒文化的土豪逐漸被洗出了金字塔尖市場,退潮之後還穿著褲衩的,都是懂行的,所以聰明的瑞士人趕緊打出了傳統大旗,復興懷錶年代的輝煌,腕錶懷錶化,工藝懷錶化,一切價值體系的標準,在急速且精確的轉向昔日黃金年代的技術特徵。因此冷眼旁觀的話,會發現瑞表的高端產業是在精心迎合著市場上真正有能力持續一擲千金的豪客的需求,你要什麼我來什麼,來的還比你要的更好更多,更好更多的同時還會給你提供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難入手式快感,包爽。
另外一方面由於資本在瑞錶行業的壟斷式話語權,大部分中端低端品牌,只需要分享頂級品牌的技術福利和發展方向就可以了,資本懂得如何賺錢,資本也有更充足的人力物力去調研市場,其實市場也很簡單,大部分入門級消費者是拜神的,拜金字塔尖的,塔尖在玩什麼,給下面做些差不多但是低成本流水線的東西就可以了,包賺。說了這麼多,我的意思大概也表達清楚了,富人不死光,古董不會亡,在第三次**前大概富人不容易大批量死光,所以這基本還是一個盛世買古董的時代,機械鐘錶文化很幸運的位列其中。真正會讓機械製表面臨死亡威脅的,是有朝一日高科技可以完美且輕鬆的打造出超越人手質量的機械錶,讓大複雜機械錶可以走入尋常百姓家,那時候富豪對這玩意就沒興趣了-----譬如現在的陀飛輪,藉助CNC可以說誰都能造尋常意義的陀飛輪,造的還都挺好,所以普通的陀飛輪早就在高級製表中失寵了,算不得什麼稀罕玩意-----這一點不得不拜服百達翡麗的高瞻遠矚,他們從不製作盤在面外露的陀飛輪。
最後上一點有說服力的乾貨,今年蘇富比的拍品,人類史上最傑出也是唯一的一塊超級複雜懷錶,估價1500萬瑞郎,9月7號8號的時候在北京預展,很遺憾晚宴時候我犯糊塗了沒來得及過去,沒能零距離觀賞把玩,只好之後拜託蘇富比的熟人在展場給我們私下瞧了一瞧。
之前開過帖子說這個,當年美國兩大土豪鬥富買表的最終之作,人類未發明電腦前的終極產品,24項功能,壕就壕在作為紐約土豪的定製產品,其盤面星空便是紐約中央公園抬頭所見的星空,其真太陽時便是土豪位於某某大道家中所看到的真太陽時。
有人說1500萬瑞郎,一億多人民幣,憑什麼,我說個簡單的數據,假如現在水區有哪位大壕有錢有天大的面子,可以拜託百達翡麗重新用人手做一塊這貨,那麼百達翡麗目前還有四個人能做這種級別的複雜產品,他們的人工是2000瑞郎一小時,當年這塊表從研發到裝配成型用了8年,現在算他們五年能做好好了,一天8個小時人工,一年做300天,光是人力成本就是2400萬瑞郎左右,這還是得四位大師都好好活著,歲數都不小了------這就是機械文明在2104年當下的含金量,真金白銀,願打願挨。
第二章:幼年金鱗的野望---拋開功能談設計,個人眼中的Apple Watch的腕錶設計語言前一篇已經聊了機械錶的前世今生,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跟大家來剖析探討機械錶還是電子錶這個簡單又複雜的問題,當這個問題算是暫且理清,大家能夠擺脫非黑即白的論調去看待機械錶或智能表時,就比較適合這篇要聊的話題:引發這番討論的核心原因----Apple Watch在手錶玩家眼中的意義。
把話說在前面,假如說昨晚的純機械錶話題我還有信心發布觀點的話,今晚所討論的Apple Watch設計只能算是我一家之言,沒摸過沒買過就發表的紙上談兵,在表圈向來是不作數的,文中會出現一些我覺得我以為我猜想,不對的儘管討論儘管噴。
有言在先,作為一個連繫統都不會裝的電腦白痴,我並不了解電子產品的性能優劣以及眼下時髦的各種軟體硬體,之所以討論Apple Watch,僅僅因為其作為一支腕錶推出,所探討的出發點,也是從一個鐘錶愛好者的角度來談論一支新銳腕錶。
綜合一些報道信息歸納起來,Apple Watch的設計在我眼中,是一次大膽且準備充分的創新,是有備而來試圖撬動水區所熱議之中端腕錶消費市場的戰略產品,或許日後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Apple Watch沒能達到目的,但這是一次應該被歷史銘記的嘗試。
毫不客氣地說,其他多數智能電子化腕錶(也沒怎麼深研究)在我眼中只是曇花一現的玩具或者geek裝備,原因很簡單,設計者以及更高層的發起者,本身專註於電子類功能及人機交互等科技類設計,而對於腕錶本身只是做了粗淺的、僅僅滿足基本佩戴要求的設計-----這也是為何網路上會因為這些產品引發了如此措辭激烈的爭論-----在完全不考慮腕錶設計規律的情況下,與傳統為敵,導致現有科技水平製造的智能腕錶確實看起來有那麼一點簡陋和玩具化。
不管機械錶是否已成為古董文化,其作為腕上重要配件確實存在了上百年且不斷進化,產生了其固有的一套審美傳統和遊戲規則。無視傳統和規則的簡單粗暴設計,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部分只出現在極低端產品線中。智能表作為備受爭議的新生事物,假如在誕生之初就一個不小心沾染上了低端產品的氣息,造成了與傳統腕錶用戶(基數其實非常巨大)的審美鴻溝,留下了低端的印象,毫無疑問將是這場遊戲很糟糕的開局。
所以我想蘋果注意到了這一點,他選擇的變通方式或許是來自東方人的智慧,在我看來蘋果沒有選擇對傳統徹底的宣戰,沒有急於劃界而治,而是選擇了一種看似中庸實則和平演變式的過渡設計,從人們不易察覺的角度設計了Apple Watch的整體和細節,將Apple Watch打造成了一塊兼具傳統高級腕錶和新時代智能腕錶特點的中間產品,了無聲息的彌補了傳統與創新間的巨大裂痕,既讓科技派用戶在不知覺中找到了時髦的感覺,也讓守舊派的腕錶玩家群體找到了「至少還有那麼點表樣子」的台階可下,我相信這一點不是偶然,而是處心積慮的布局。
前面講了這麼多,似乎太主觀太虛,馬上切入正題,我會從若干個特點+一個背後深層原因來試圖剖析Apple Watch的腕錶設計!
所謂機械錶愛好者和行家,觀察智能腕錶的第一條,多半集中在外形,前面一段也說了,之前很多品牌的智能腕錶,一看外觀就是不懂表的設計師沒花心思的產品,而Apple Watch則不同,它的設計語言,我相信是綜合了眾多懂表的設計師研究了百年來腕錶演變的美學規律之後權衡出來的結果。
我先拋出一個主觀的論點,Apple Watch的腕錶設計語言,是非常時髦的,時髦的點在於,其設計風格是相當古典的,沒有選擇當下最時髦的機械腕錶設計,而是選擇了在高級機械錶領域悄然升溫的復古設計,其復古的切入點,或許是在向80年代石英劫前後的腕錶設計致敬。
1, 方形圓角的殼體,一方面與蘋果現行產品呼應,更重要的是這個造型對於腕錶玩家來說,幾乎是一眼看出其濃厚的復古腕錶元素,往近了說與愛馬仕cape cod系列、積家翻轉系列的表款非常類似,往遠了說---或者說我個人最直觀的感覺,這種圓潤的方形設計,與百達翡麗上個世紀的3589、3587、2424等等設計非常非常相像,傳達出幾乎如同翻拍電影般的致敬情結,若說這是無意,我相信不可能,因為以當下流行的腕錶設計元素,大可以選擇具有體積感和雕塑感的大圓盤設計,但蘋果沒有這樣做,我相信除了功能上的考慮之外,也有設計團隊對未來時尚走向的一個判斷-----縱觀這幾年的幾大時裝周可以觀察總結出,時尚輪迴的年代致敬恰好與我所發的那幾款百達翡麗所代表的年代差不多-----蘋果在這方面的時尚嗅覺我可以斷定是其他廠牌無法比擬的,原因會在後面說明。
2,另外一個細節,線型表耳,這絕對是非常吸引腕錶玩家的一個設計元素,因為線性表耳是機械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設計,在如今的收藏界也比較受歡迎,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莫過於沛納海,沛納海款式中有半壁江山是採用了線型表耳,非常具有辨識度。對於Apple Watch來說,有太多更未來感更時髦的設計可以取代線型表耳,但我猜想大概是在設計可快速替換錶帶時的靈光一現,讓Apple Watch撿起了這個頗具復古味道的樣式----非必須且復古,這往往是高級玩意的一個潛在特徵,蘋果或許沒有標榜自己是高級玩意,但他太懂消費者心理了,給你一個高級的暗示,有誰會吵著鬧著說拒絕呢。3,下一個細節,錶冠,就是右邊突出的那個圓形按鈕(或許是按鈕?),這個零部件在傳統機械錶上是作為上鏈或調校裝置出現的,除了極少數底盤上鏈款式,絕大多數腕錶都會有這個配置----包括小孩在手腕上畫表也知道圓圈錶盤側面畫一個按鈕耳朵,Apple Watch不僅保留了這個部件,而且把錶冠特有的雕刻淺槽也做了上去-----我相信作為智能腕錶這個部件和這種細節都是完全非必需的,恰恰是有了這個錶冠,任何人的第一印象就都可以篤定這是一塊腕錶----這就是我前面提到彌補新舊事物代溝的設計把戲,毫無疑問是非常有效的,你看,這又是對於智能腕錶的非必須設計。4,再舉一個個例,積家的大複雜翻轉,其側面的錶冠及按鈕布局,Apple Watch可以說完全是有模有樣的照搬了一回----照搬積家,不但不可恥,反而很聰明,對於懂表的人來說,有幾個不認得積家翻轉呢?這感覺就像偶遇一個陌生人長得很像你的要好親戚,天生就消除了一段距離感。5,再然後是非常重要的細節,盤面,作為一塊靠顯示屏做盤面的智能表,Apple Watch與其他智能表一樣,可以說想模擬什麼機械錶的盤面就可以模擬什麼機械錶的盤面,但目前從網路搜集的信息來看,我覺得它又贏了。之前我所看到的其他智能表,對於顯示時間這一腕錶最基本功能的態度似乎都是非常隨便,夠大夠清晰的數字顯示或者簡單的大三針盤面布局就完事了,清晰明了是做到了,但與機械錶的代溝一下子也出來了,如何去優美華麗的顯示時間,一直是機械錶研究的重點課題,智能表之前對此的不屑,是招來機械錶迷惡評的相當重要因素。但Apple Watch在目前我所看到的網路圖片中,展示了一些非常經典的時間顯示布局,包括傳統機械錶的計時盤面布局,著名的米奇盤面等等,這又一項是非必須的設計,也又一次是讓傳統機械錶用戶在Apple Watch上找到玩趣的設計,好感度再加一分。6,表背的設計,機械錶愛好者都知道,機械錶的表背是玩味的重點部位,這次根據網路上的圖片(抱歉我沒看直播),Apple Watch的表背不是簡單粗暴的金屬平面,而是一個大圓套了四個小圓,我研究不深不知道這個表背是否也是屏幕或者是可動的,但至少在機械錶愛好者眼中,這是一件比較有趣的設計,有點像機械錶的透底,又充滿了新科技智能表的神秘元素,兩者居中的度拿捏的ok。7,貴金屬材質的引入,把這點放到第7點才說其實很不公平,因為實在是太重要了,只是考慮到屆時或許銷量微薄才拖到最後說。與之前的第三方定製版貴金屬iphone不同,這次似乎官方要親自推出黃金和玫瑰金版本了,注意玫瑰金這個字樣,這是如今在腕錶界最炙手可熱的材質。所謂機械錶的收藏,大多數是針對貴金屬款式的,換句話說絕大多數機械錶愛好者都已經習慣了對貴金屬腕錶的熱愛,這也是為何這群人對廉價的塑料材質智能表嗤之以鼻的原因之一,材料之間的質感差距確實太大了,就如同再好的尚酷也不可能拿來跟布加迪比一樣。Apple Watch很聰明的推出了貴金屬外殼版本,於是這給了那些猶豫的騎牆派機械錶
愛好者一個完美的台階-----我們既享用了最新的科技,又沒有放棄那種早已成為習慣的腕間沉甸甸質感。
8,也是我要論述Apple Watch之用心之野心的最後一條內容,錶帶。表再怎麼智能,錶帶目前都沒什麼可智能的,那麼為了讓Apple Watch更像一款傳統腕錶,蘋果甚至喪心病狂的推出了米蘭帶,常與我聊表的水區童鞋應該知曉我對米蘭帶的熱愛,這種古典且繁複的錶帶很完美的詮釋了機械錶之美,非常普通的表款(譬如萬國的波濤菲諾)搭配上細密編織的米蘭帶,頓時讓腕間文藝氣質十足-----讓珠圓玉潤的智能表搭配米蘭帶絕對是一筆妙招,咱們不去流俗說古典與創新融合,只需要滾輪上撥,看看我上面發的那些百達翡麗,就知道這種殼型搭配米蘭帶是有多麼優雅和獨特-----別忘了這不僅僅是獨特,還是踩著復古回歸節拍的時髦!面對這些特點,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你站在機械錶愛好者的立場上的過度解讀罷了,你這是吳閑雲讀Apple Watch-------關於這點我不做辯駁,請看看以下名單:TAG Heuer前VP Patrick Pruniau
Burberry前CEo Angela
YSL前Ceo Paul Deneve
這些曾經在時尚圈和腕錶界赫赫有名的大腕,尤其是像Deneve這樣跺跺腳就地震的老當家,都紛紛來到蘋果擔任了重要職務,這至少說明蘋果的產品設計里有在考量時尚或機械腕錶的影響,這就是我所謂設計背後的深層原因:由geek領導的科技項目和由這些時尚人精領導的科技項目,在出發點和側重點上,應該有著根本的區別,這些時尚界的帝國締造者,比任何一個普通消費者都清楚如何去勾畫產品線,在不知不覺間用心理戰術突破消費者的防線-----這就是我口中蘋果帝國的野心,讓最頂級的行家設計看起來最輕鬆的產品,用處心積慮來營造輕描淡寫,這種路數的結果便有很大幾率達到飛花落葉皆可傷人的境界。
今晚的行文遠不如昨天的純論機械錶流暢,因為畢竟是隔空談論自己並不熟悉的事物(並且也不是很感興趣),這篇也不是科普文,為了大家方便我在最後總結一下:
Apple Watch在蘋果高人團隊的指引下,選擇了一條似名表非名表的路線,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人類看到與自己類似相貌卻有強大法力的存在,會尊為神,天然產生了親切感,但看到與自己相貌迥異的強大存在,卻往往稱為妖魔鬼怪唯恐避之不及。Apple Watch選擇了人們習慣的名表模樣來接近腕錶用戶,這是一條非常巧妙的路徑,為了達到這一效果,蘋果為之付出的設計努力或許是非常非常巨大且專業素質頗高的。 單單從腕錶設計語言上的剖析我大概是想到這麼多,給它一個評價的話,應該是一條幼年的金鱗,至於是不是能夠化龍,這是每一條金鱗都不敢輕易回答的問題,但也註定是他們的終極夢想。
第三章: 「給我一個品牌,我可以撬動一個行業」 寫在中國鐘錶收藏協會內部座談會之後!
如題,其實為了一個我大概不會買的蘋果手錶,連寫三篇恐怕要破萬言的文字,對我來說是個很反常的事情-----連為朗格和萬國都沒廢過這麼多墨水,但既然前篇答應了回帖的各位,那麼就有始有終,以業界的聲音來一個收尾。
這三篇系列文字,第一篇是為了論述對於機械or智能之爭中我的觀點基礎,對機械錶的前世今生狀況發表一點主觀結論,信手拈來;第二篇是在蘋果手錶發布次日,結合一些網路圖片發表的個人猜想,不足為據;最終篇存在的意義,就是以官方會議為切入點,展示業內的考慮和聲音,重點不討論具體這個產品如何,而是試圖去解讀商業大形態的一些思考。
言歸正傳,下午在輕工樓如期參加了中國鐘錶協會收藏委員會進口鐘表工作組的內部座談會(這抬頭簡直不能更長),中瑞自貿談判代表汪**主持了會議。除了傳達討論了中瑞自貿中涉及鐘錶行業的一些協議內容和建議之外,三個多小時的座談會主要議題就集中在「蘋果來了」。
討論大概圍繞幾個方向:技術,設計,商業影響,市場遠景。談話的流水內容就不作細表了,我嘗試著總結一下業內達成共識的一些看法。
1,蘋果手錶的這次推出,是處心積慮的,不光設計處心積慮,推出的時機、真正面向市場的時機,都是有所準備的,蘋果毫無疑問是喜歡作為標準的制定者出現在世界面前,但它並不喜歡做一個中二的反派,所以他並沒有與傳統(手錶)市場劃清界限,沒有在科技方面放衛星立flag,可以說他最終交到用戶手裡的,都會是相對來說成熟的、它可以控制並加以利用的科技;蘋果非常善於布局、等待、預熱、再布局、再等待,一次次大小循環,直到尋得「大勢」,再做四兩撥千斤的事情,用一顆松子引發一場雪崩。這次蘋果手錶推出之前,蘋果公司本不是智能手錶領域的領軍者,它早早拋出概念,等待其他公司團隊去研發去摸索碰壁,它才推出試製品,再緩一兩個季度發售,再等對手甚至世界出一輪牌,是用時間換理念的高超伎倆------這一段說的比較含糊,但真果粉或者從業分析人士可以根據蘋果以往的商業軌跡來看看是不是這樣,在我個人看來是這樣的,它很善於玩這個套路,換個高大上的形容叫戰略。
2,承接第一條看法,蘋果手錶這次是非常模糊的定位,是手錶,還是互聯終端,還是可穿戴設備,還或者是什麼乾脆我也不懂的新鮮名詞,大家現在都無法有定論。模糊對於用戶來說是充滿無限遐想甚至爭議的,但對於業界來說,是非常可怕的訊號,它是人是鬼吃肉吃素是敵是友都不清楚,都不清楚就意味著只要它能力夠強,就可以用模糊的身影像史萊姆一樣膩歪整個市場----蘋果的實力強不強,大家心裡有數,鐘錶行業的龍頭swatch集團,市值大約是蘋果公司的十五分之一,資本的力量在如今是無窮的,面對這樣的力量對比,傳統行業沒誰敢真的大聲喘氣。我們有道理相信這種模糊依舊是蘋果的戰略,也依舊代表著它吞食天地的野心,根據某方提供的數據,蘋果將拿出十位數的市場推廣費用(不知是美刀還是RMB)用於推廣蘋果手錶,並且把重心放在中國人市場,而非中國市場-----這與傳統奢侈品的近期戰略是背道而馳的,傳統奢侈品在放棄以前一味推廣中國人市場,轉向建設中國市場,這是進一步強化品牌文化穩固品牌形象的策略----蘋果要的是中國人市場,鼓勵天朝瘋狂的人民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去購買蘋果產品,這是一種很有侵略性的戰略,作為快消類的電子產品,要的就是人頭,就是病毒式的市場佔有率,別整沒用的,這點蘋果比大多數品牌聰明。
3,假如說前面兩條是猜測和粉成分居多的話,第三條要說的則是數據相關。根據業內數據,目前中國人每年購買腕錶總量在1億上下,成交額在千億上下(或許不包括海外部分大額購買),而這其中大約350億成交額來自中低端的電子錶石英錶-----這個數據在我看來就像一桶冰塊,要狠狠砸在很多抱著機械錶智能表你死我活觀點的童鞋的頭上-----這一部分人應該明白,不管蘋果手錶在遠期是否會徹底干擾傳統腕錶市場,但是眼下的事情是,它一定會強烈擾動電子錶市場!真正正在坐立不安甚至已經開始削減產量和產品線的,也正是傳統的電子錶功能表製造大廠,再專業的功能表比如松拓比如一些跑步表登山表,他們所具有的性能優勢(防震防水等),都屬於比較傳統的工業製表工藝,沒有難度!而在蘋果近乎無限可能的APP面前,只要硬體適當支持,或添加部分外設(譬如類似相機的專用水下抗壓防水殼),蘋果手錶的功能性專業性在可見的未來或許不會遜色於這些功能表-----這種衝擊的烈度和直接程度,遠遠不是所謂高端機械錶與智能化的衝突能比擬的----高端機械錶與智能表之間的衝突大約是王思聰和網路公知在微博上罵起來了的烈度,而智能表與傳統電子錶的衝突是兩條北方漢子面對面「你瞅啥?瞅你咋的」級別的刀光劍影。對於智能腕錶空降之後的市場紛爭,大家的結論是,整體(傳統腕錶)不會滅亡,局部必有傷殘。
我想蘋果公司高層的辦公桌上,上面可能擺著一本戰國策,上面赫然寫著「..王不如遠交而近攻..」
4,機械錶與智能表的問題。雖然前面說了這兩者其實也沒什麼太激烈的衝突,但半瓶水的媒體(你懂的)還是會拿這個反覆做文章搏眼球。關於這件事,我要借用奢侈品及腕錶界營銷第一人、N多成功造神運動的始作俑者老Biver先生的一次私下談話「選擇機械錶,你會知道自己是誰」,我來替他補上後半句「選擇智能表,你會知道世界的樣子」。機械錶的未來,大家大可以相信我的預測,作為一項已經喪失了源動力的行業(一如傳統紙面布面繪畫),機械錶將走向更高端、更強調齒輪發條結構(原始技法)、更窄眾的收藏層面,遠景的趨勢是單價越來越高、機械技藝越來越極限化,也將在商業形態上越來越靠近珠寶玉石一類的固然存在卻缺乏實際應用意義的玩物藏品。所以在這個趨勢下,蘋果像一位身家億萬(指用戶基礎)的青年新秀,選擇了恭恭敬敬面對行將就木的資本家老前輩,穿著一樣風格的衣裳,操著一口同樣口音的腔調,只為了借老先生這張皮,再多給自己鋪鋪路,最不濟的,也不至於因為木秀於林而遭致老先生出手打壓。蘋果手錶與其他智能手錶的不同之處,其具有一定的時尚度和高級感,於是或許有機會在有門檻的場合佩戴於時尚新秀(也是年輕人的意見領袖)腕間,登堂入室,獲得與各種老錢老資本家收藏家共桌吃肉喝酒而不遭鄙視的機會。這就是我所謂的遠交,只有傻嗶才會對根本企及不到的對手張牙舞爪,既然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卻又實則沒什麼交集,與之交好,何樂而不為。
5,鐘錶協會其實並不是一群熱血年輕人,別說一塊蘋果表,就算哪天pp倒閉了,也還是三小時散會聚眾吃酒。既然已經論述了蘋果手錶所代表的智能表的真正目標--電子錶,反正在座的你也不是卡西歐,他也不是松拓,那麼我們更該思考的,是如何在這個大趨勢下,贏利,扶持中國產業。這點我相信或許對部分水區童鞋也是有現實意義的。蘋果手機的app造就了一大批新富豪(包括席間有人舉實例女兒的同學中學生靠做app賣了幾千萬走向人生巔峰),外設也創造了巨量財富(保護殼什麼的),假如蘋果手錶可以正式吹響智能表抵達戰場的號角,或許對於國內創業者從業者來說,是一件莫大的好事。相對於動輒百年歷史積澱的瑞士名表,智能表重在智能兩字而非血統,同時流水線工藝也是天朝強項,這樣便意味著人們不會像追逐愛馬仕或者百達翡麗一樣去狂熱崇拜品牌,而會相對更加註重實用性和功能性,只要中國人夠快夠多的開發出適應市場的智能手錶類產品(包括手錶本身及軟體和外設),就可以在這輪智能表浪潮里搶佔一片灘涂------正如日本人在石英危機時所做的一樣,都是利用了本民族的製造優勢,乘著新科技的東風,終結了一個時代。
寫在最後,今天距離蘋果大會上手錶發布,只有三四天時間。三四天時間,各個國家的鐘錶協會,已經分別與斯沃琪集團歷峰集團LVMH集團等等巨頭通過電話,也各自召開過內部會議,這種效果雖不能斷言為空前絕後,但也不禁讓我猜想是否當年廣島被轟了**之後世界也是這樣一刻不停交頭接耳。智能手錶蘋果不是第一家,之前三星也好摩托也好,他們發布智能手錶,傳統腕錶行業內屁的動靜都沒有,根本就沒當一回事,連呵呵都懶得呵呵。而這次蘋果發布了一款可能尚未最終定型的手錶,卻實實在在的引起了行業輿論的地震,我想這就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痕迹,蘋果用自己做支點,已經撬動了整個星球----當我們不再以會議的上帝視角看待問題,把眼光回歸現實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會議桌上的蘋果手機,恰好每人一台,型號新舊不一,其中最年長的用戶,汪**,已經是古稀老人。比起錶冠的設計,我其實更加感興趣的是另外兩個硬體按鈕。
第一個按鈕匪夷所思,錶冠下方呼出聯繫人的按鈕。與好友互動這個功能在發布會上第一次介紹時著實讓我摸不到頭腦,我的直覺評價是噱頭和小把戲。可能這個評價受到 Android Wear (谷歌智能手錶操作系統)的直接影響。
Android Wear 實際上可以認為是顯示在手錶上的簡化版的手機通知中心。谷歌在設計規範中也反覆強調,手錶應該只在必要的時刻提醒用戶,而不應該讓用戶分散過多精力。我認為 Android Wear 的兩個關鍵詞是碎片化和被動,考慮到手錶的實際使用場景和通知中心在移動生活中越來越舉足輕重的地位,谷歌對於手錶的定義是合理的。
然而顯然蘋果覺得這樣定義手錶還不夠,相對於 Android 手錶的被動使用場景,蘋果專門在手錶中加入一個聯繫好友的功能,這無疑是一個需要我們主動使用的功能,而且為這個主動功能加了一個硬體按鈕!在蘋果眼中手錶是什麼呢?我也只能猜測了。除了手錶本身屬性外,Apple Watch 是和 iPhone 平起平坐的個人數碼設備(除了需要依賴 iPhone 來通訊這個事實以外)。我們會認為 Apple Watch 屏幕太小了,把那麼多功能塞進這麼小的設備是否還「簡潔」、「克制」、「極致」……
換種思路,iPhone 和 Apple Watch 作為移動設備,區別在於,前者可以離手,後者和我們形影不離。說的過分一點,Apple Watch 帶在手上你不想用都得用……如果這麼想的話,那麼 iPhone 的部分功能經過重新設計,放在 Apple Watch 里確實是合理的,而且一個符合邏輯的推論是,Apple Watch 需要這些功能。
第二個按鈕令人興奮,好吧它不是按鈕只是連接手錶和錶帶的卡扣……但是我真心覺得這是個相當偉大的設計。卡扣設計使換錶帶變成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一方面一塊表配兩三款錶帶變成一件很正常的事,另一方面是給第三方廠商帶來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想想 iPhone 4 引爆的手機殼產業……不多說了。原本是打算接著如何評價 Apple Watch?這一問題寫的,現在換了思路,算是另外一篇了。
一、蘋果的設計思想對於Apple Watch交互的批評,常見的觀點如下:
1、使用情境的考慮,Apple Watch不該以應用中心,而應該效仿於Moto 360,以通知為中心;
2、數字錶冠的設計增加了按鈕實體,交互上沒有做減法;
3、因為應用為中心的思路,小錶盤放多App,太密集恐懼症;
4、界面設計上抄襲了Windows Phone
回應這些觀點之前,讓我們首先辨析一下,Apple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從它的產品線來看,iPod和Apple TV 可算一類;Mac、iPhone和iPad可算另一類。前者有明確的內容需求,不太要求多功能計算。後者功能多樣,邊界模糊,構成了Apple 的主系列產品線。以後者來定義,Apple可算是一家智能計算設備公司。
智能計算設備的共同點為:
1、功能上以應用為中心,設計上以圖標為入口;
2、首要滿足基本計算用途;
3、提供設備自身的殺手級應用,但更多的交由第三方開發來完成。
我們再進一步辨析。其中,Apple TV相對iPod,功能更多,更加偏向於智能計算設備,所以以內容和應用為雙入口,其中應用仍然為主要入口,[蘋果模式還是亞馬遜模式(智能電視UI系列之一) - 表面 - 知乎專欄]這裡有更多分析。Mac同樣是雙入口,除了應用,為增強桌面計算還有文件夾入口。
有了上述辨析,我們就可以在新產品類型出來時,為它的交互情境提供坐標。
Apple Watch不可能像Mac,也不可能類似Apple TV和iPod。它不滿足明確的內容需要,所以需要提供多功能計算來補足。
另外這兩年有一個趨勢值得注意,不單移動設備在削弱PC,iPhone也在擠佔iPad的市場份額和使用時間,便攜性成為使用情境中的優先因素。如能增加Apple Watch的功能,它將會成為高頻率使用設備。
Moto 360以通知為中心的設計,簡化了交互的同時,帶來的問題是交互情境過於被動,影響用戶粘性。而且,去應用中心的設計,使得第三方應用深埋在主界面下,不利於生態發展。
與其相反,Apple Watch發布會上仍然介紹了一堆基本功能App,電話、簡訊、圖片、地圖。而它的殺手功能我以為是通知、健康和Digital touch。Apple Watch的可能性不止這些,第三方開發者在未來可以提供更多想像。
我們在討論蘋果的設計思想時,常教條主義,把它的「簡化」和「減法」按字面意義理解。
比如我們說iPhone之於Mac,是對滑鼠、鍵盤等硬體的簡化;但我們忘了,iPhone之於傳統手機,它的MutiTouch屏增強了交互能力。
我們說Home鍵相對於安卓的三鍵位是種簡化;但我們沒意識到,界面上的返回按鈕和Tap欄,界面上的交互設計為硬體簡化提供了條件。
所以蘋果的邏輯不是為了交互情境來簡化功能,而是尋找到適合情境的交互方式來增強功能。
上述兩個例子這些都是用界面來簡化硬體,現在只是反過來了,以硬體來簡化界面。但兩種方式的核心訴求都是一樣的:提供強大計算。
按照這樣的思路,數字錶冠和屏幕壓感,都通過新的交互形式,來給屏幕交互減負。
數字錶冠的設計是了不起的。倒不是因為它照顧了傳統,而是因為,錶冠本身可算是「原型」設計,是手錶這種形態上最恰當的實體按鈕——它的位置,它的形態,它的操作方式,你能找到別種替代物嗎?
於是,數字錶冠構成一種新的「原型」,就像滑動解鎖之於觸摸屏一樣,後來者無法繞過,也很難突破。
二、天體隱喻數字錶冠旋轉的方向屬於z軸,順時針放大內容,逆時針縮小內容,這種聯繫非常自然。在小屏上放大內容非常重要,只是因為錶冠的設計,焦點固定在屏幕中心,這引起了一系列的結果。它意味著,當應用界面縮小為圖標,圖標應處於屏幕中心,並成為其他應用布局的中心坐標點。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為了減少點擊按鈕,Apple Watch的交互有很多左右滑屏,而且是多頁面連續滑動。(比如後面要談到的Glances(一瞥))這與常規的主頁滑屏在交互形式上容易混淆。
上述條件促成了新的主頁設計:應用圖標的布局中心對稱,導航依賴滾動而非滑動,並因此取消了分屏的概念。
根據Apple Watch的上手視頻,我們可以用簡單圖表來說明交互的空間結構。
【真機】Apple Watch 上手體驗視頻2視頻點亮手錶即呈現它個性化的表面設計。向上劃屏進入Glances,左右劃屏切換內容,看起來像是iOS上的通知中心,但其實是各種應用留在這裡的快捷菜單。向下劃屏,則退出Glances回到表面。
按一下錶冠,或者逆時針旋轉錶冠,表面縮小,成為居中的表面圖標,進入到主頁面。表面被設計成一個應用,來保證入口的簡潔統一。同樣道理,我們也可以從其他應用中按動錶冠回到主頁。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應用之間的導航,需要將相關應用拖移到中心,或者接近中心的位置以便於觸摸點擊。而如果要使用錶冠的旋轉來打開應用,則必須把應用對準到中心,然後旋轉錶冠放大。
正是因為始終要強化中心的位置,所以應用才被設計得大小不一來區分內外,就好像,近大遠小的空間透視被扁平化的表達。
同時,在主頁的任何位置上,按動錶冠,都會讓表面應用再次回到中心定位點,這種體驗,加上滾動和放大縮小,近似於地圖應用。準確的說,這是一幅星圖。
而我們擁有了一種上帝視角,滾動圓形的天體應用時,就好像,《三體》里的歌者在翻閱坐標數據似的。無論我們航行到哪裡,最終總要回到中心,回到我們的居所——我們在宇宙中的定位點。
太陽系主題的表面設計,構成了這個天體隱喻系統的核心意像。我們對於空間的認知、對於時間的測量,都是通過地月關係和地日關係而獲得的。不同天體的切換,表現了空間坐標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也體現了自我和宇宙的認知關係。我們將自己作為宇宙的中心,但要檢驗自我和宇宙的關係時,又必須從我們的星系中超拔出來,以上帝的視角(也即第三人稱視角),來俯瞰宇宙。這合理的解釋了Apple Watch的UI,為何已經有了應用主頁,卻可以時時將表面呈現在前,而作為系統的第一頁面。因為這不過是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的區別。
我在評論iOS 7已經隱約意識到,放大放小的動畫與天文的關聯性:
「我將壁紙換成星空,壁紙在放大時跟著放大的動畫,不免讓人聯想起Snow Leopard的時光主題動畫,動蕩的、時光穿越的場景。或者,是天文望遠鏡里的視野。」([如何評價 iOS 7?])
在寫作[空間深度與鏡頭運動——iOS7的圖層邏輯 - 表面 - 知乎專欄]一文時,我開始用鏡頭運動來解釋空間深度:
「圖標放大的動畫我們可以理解成鏡頭與圖層之間的相對運動。鏡頭向圖標圖層運動,距離變小,於是在鏡頭視野中圖標放大。」
現在看來,對比Apple Watch的設計,iOS 7裡面的天文鏡頭沒有固定焦點,因為靈活的手指就構成了焦點。所以放大動畫是從圖標位置開始放大。Apple Watch將放大焦點固定在中心,交互上的受限卻獲得了更明晰的空間秩序。
回頭再看扁平化潮流,扁平意味著對於界面外觀擬物化的消解,卻也意味著對於z軸空間的擬物化表達。當我們通過隱喻來處理空間關係時,我們就理解了:應用界面是視野拉近的圖標,臨時圖層是當前界面的前景,壁紙是當前界面的背景,應用內部界面之間,是紙張的疊加關係。現在,我們還獲得了整個空間秩序的隱喻,就像被萬有引力組織起來做有序運動的天體,並把我們的自我嵌入其中成為坐標。
從z軸發展的脈絡來看,天體隱喻系統不僅僅是歷史和文化上的語境指涉(如同我在上一篇文字所著重討論的),它還有著UI進化的嚴肅內核:以更合理明晰的方式來組織信息。我的解讀也絕不是附庸風雅和牽強附會,儘管我陶醉於該隱喻的迷人氣質——文化與理性(or「人文與科技」)的結合竟然這樣機智。
三、樣式關於具體的界面樣式,現在獲得的資料不完整,只能把能看到的散點稍歸攏一下。
1、布局
方形屏幕,圓形表面,之間的空隙也就是屏幕的四角,於是形成中心加四角的布局。但四角畢竟不容易觸摸,只在相對少的地方,比如天文錶盤的設計中起到交互作用。
2、黑色底色
黑白灰色為主調的配色搭配有著簡單的規律,即選取臨近色階。如iOS 7的設置App里,白色和淺灰色搭配。CarPlay用黑色為主調,黑色為主調的漸變色階用來區分不同的功能區。 [如何評價CarPlay的界面設計 - 表面 - 知乎專欄]
Apple Watch以黑色為底色,配色類似於Car Play。
3、菜單
黑色為底色意味著很多問題。
首先是類Material Design語言的失效,因為紙張疊加關係(陰影)無法表現。甚至,你都不能賦予頁面一個「實體」的感覺。因為在電子屏幕上,白色是有(紙張隱喻),而黑色是無。
CarPlay的部分界面以灰色為底,這種形式對於Apple Watch來說不夠輕盈。而Windows Phone式的純文字菜單又過於簡陋。
蘋果找到了一種中間形式,深灰色的按鈕和菜單作為「實體」,形式醒目而吸引觸摸。另外「實體」暗示著可以被滑動移開,這樣在滑動屏幕時心理感受上有所依據。
菜單按鈕與菜單按鈕之間用縫隙而非線條分割,這是因為:連紙張的「實體感」都不復存在,那麼紙張上的線條更是突兀的。
4、負形
臨近的均勻色塊,這形成了類Modern UI的語言。其形式感既依賴於色塊的整飭,也受益於色塊之間負形的秩序。值得注意的是,圓角的運用使得負形在秩序之中也獲得圓潤的感覺。雖然圓角的弧度大小可能受圖標影響,和縫隙之間的尺度關係顯得不夠嚴謹,這種形式的捏合我認為仍然表現了蘋果的功力——設計語言的熟練度,和不拘於固定樣式的自由度。
它不是一個輕率的樣式,而依賴於創造力的挖掘。我曾幾易其稿,前後花了一個月時間才找到同樣形式。而後為了確認負形間距大小和圓角的比例參數又陸續花了幾個月時間。下面是我設計稿里的一些局部截圖(非最終稿)。
除了菜單按鈕,某些場景下的圖標設計,我們也能看到和Modern UI的相似之處。比如這裡,同樣在利用負形。
5、導航標題
既然不存在背景紙面,導航欄也不必做成紙面的效果去疊加在背景層上。之前的設計是為了區分底面,暗示它是可交互的區域,並因疊加關係而處於邏輯的上層控制台。
於是簡化成文字標題,又是Modern UI式的語言。
6、滑動頁面
同樣道理,標籤欄的形式也被取消。它的分類功能被分散到不同頁面中,依賴滑動切換。這成為Apple Watch的系統性語言,無論是應用內部頁面,還是表面之上的Glances。
7、圖標動畫
在iOS 7里,應用圖標放大成為應用頁面,暗示著二者同一,只是形式的轉化缺乏更巧妙的聯繫。
Apple Watch的圓形圖標和圓形內容有著更好的聯繫性。
在這麼小的錶盤上,圖標的尺度大小就足以構成醒目的形式元素,於是讓圖標作為通知樣式,隨後縮小並帶出信息卡片。
上述幾例,圖標的動效都是通過對視線的導引,來表達信息的行蹤。菜單按鈕也有類似的表現,在此不贅。
8、頁面切換動畫
回復簡訊通知時,頁面切換的動畫採用了類似於iOS6的翻轉動畫,背景層從後面翻轉到前景。初步猜測是把簡訊通知視為臨時圖層,而回復調用的是簡訊應用,但為何不處理成iOS式效果——通知圖層回彈,應用放大?這個特殊效果必定對應著特殊的空間邏輯。更深入的解釋只能在實際使用之後再作體會。
9、彩色
用漸變色是iOS7對於彩色運用的標誌性手法,在[iOS 7 預裝應用圖標的顏色漸變是必要的嗎?]這個問題里有了很好的答案,是為了「活力和氣息」。
iOS7里的漸變色除了亮度的漸變,還經常摻雜著色相的漸變,整體上還是相對克制的,比如音樂應用的橙紅到粉紅的漸變。
Apple Watch里的色相漸變,得到更鮮明的運用。我覺得是因為小錶盤的極簡設計需要更多的「活力」來平衡,比如各種擬物的動畫(心跳、日冕、蝴蝶、獎章……)。
而且這些鮮艷的色相因為黑色底色的對比,會顯得格外鮮明,之前在Beats的界面下就有過類似感受。
綜上,Apple Watch根據特殊的交互環境,打造了極簡但不乏味的界面設計。容易受到的詰難是風格與Windows Phone的Modern UI頗為相似。我不會將它描述為簡單的模仿,甚至我都不想用借鑒這個詞。不是說沒有借鑒,而是,我覺得這裡面蘊含著複雜的生成邏輯,用一兩個日常應用的「熟語」不能揭示這個邏輯。
和朋友討論風格承繼和創造的關係,我經常舉下例說明……這裡掉下書袋,不保證你們一定看過哦。
楊過睡了半夜,次晨一早起來又想。七日之中,接連昏迷了五次。說要綜納諸門,自創一家,那是談何容易?以他此時的識力修為固然絕難,那更不是十天半月間之事。但連想數日之後,恍然有悟,猛地明白諸般武術皆可為我所用,既不能合而為一,也就不必強求,日後臨敵之際,當用則用,不必去想武功的出處來歷,也已與自創一派想差無幾。想明白了此節,登時心中舒暢。
金輪法王經這數日運功自療,傷勢愈了八九成,已可行動如常,這日見楊過突然神情平和、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知他於武學之道已進了一層。
——《神鵰俠侶》
「諸般武術皆可為我所用……不必去想武功的出處來歷」,這只是風格創造的前提,也即是說,首先要有一套經驗和技術資源,審美上也就是「樣式庫」的積累。
接下來有兩點特別重要,基於如下兩點才可能卓然成家,創造出自己的黯然銷魂掌。
首先是生成邏輯。 Hi-iD之前發的長文[意義的危機,以及 Smartisan T1 - Keep It Tight - 知乎專欄]我最有感受的就是這一點,我按照自己的理解簡述一下。
無論是創作還是評論,我們都不能只從結果出發。看到iOS 7的細字體和毛玻璃,判斷其為成功標誌和潮流,隨後在此基礎上刪改,即為模仿甚至抄襲。因為丟棄了自身的語境(Andriod Design、品牌、設計傳統)和系統生髮邏輯。
同樣,我們批評設計,也不能只從結果出發。比如認為Apple Watch是在模仿Windows Phone就是粗陋的看法。因為根據我前面的描述,有大量的生成邏輯促使得出如此的風格選擇。
有了自身的生成邏輯,深入本質的生成邏輯。還有著新鮮而豐富的思路,就足以擔保創新的樣式。通過兩篇談Apple Watch的文字,我想我揭示了這些生成邏輯。
PS上篇回答被群氓圍剿,也收穫了很多支持,包括很多點感謝但不敢點贊的同學們……唔,關於Apple Watch的文化屬性和天體隱喻,我找到了一些證據支持。所有這些,未來的日子裡大家慢慢領會吧。
1、在這篇《商業周刊》的訪談(《商業周刊》專訪庫克:三年再造蘋果帝國)里,進一步揭示了Apple Watch和鐘錶文化的關係。
該公司邀請了一系列專門研究手錶的歷史學家來庫珀蒂諾演講,包括法國古董手錶專家多米尼克·弗雷舒(Dominique Fléchon)。弗雷舒只是表示,「當時的溝通包含了計時工具所蘊含的哲理。」……
47歲的艾維一頭扎進了鐘錶歷史的研究中。鐘錶起初掛在城鎮中心的鐘塔上,後來逐步進化,體積不斷縮小,然後出現在皮帶扣和項墜上,甚至放到了褲兜里。最終,這種計時工具在手腕上安家落戶,最初是為了方便船長在開船時隨時了解時間。「有趣的是,人們花了好幾個世紀才找到手腕這樣一個理想之地,之後,便再也沒有更換位置。」艾維說,「可以說,手腕正是這種技術的完美歸宿。」
2、重看發布會,注意到kevin lynch在給觀眾講解Apple Watch的時候,用星體和宇宙來形容主頁的應用布局設計:
「這些應用成了一個不同星體的形式,就像宇宙一樣。」
2014蘋果秋季發布會:Apple Watch 發布會現場演示(中文)視頻從第20分鐘開始。
3、Apple Watch的亮相(reveal)視頻([http://www.apple.com/cn/watch/films/#film-design]),開頭將Apple Watch和地球並置,這是在上篇回答中談到的。如果你注意觀察,會發現結尾處,白色背景前大量Watch出現的畫面,模擬的仍然是星空中的失重圖景。
It"s Not For Your Eyes Only.
系統交互肯定是做得足夠好了!
不過我比較在意的是它的「待機」界面——能抬起手腕直接看時間嗎?還是說需要按個鍵,才能從黑屏恢復。
如果是前者,讓屏幕始終保持時間顯示,會不會太費電。電子顯示的手錶的液晶屏在通常狀態下是不發光的,很省電。
如果是後者,會不會太不方便。另外,如果大多數時間是一塊黑不溜秋的屏幕戴在我手上,我也會覺得很難接受。
用動作感測器不是太好的設計,誤差率太高,畢竟抬手不是為看錶的情況太多。
不知蘋果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評論中有知友說蘋果採用的是上面第三種方案——抱歉發布會我看的不是視頻直播,網路條件暫時不允許,但請允許我對 Apple Watch 平時就是一枚鑲了一大塊黑玻璃的手鐲表示遺憾 T__T
另一個問題是,手機不在身邊時,它怎麼工作?
最後說一句,搭載觸摸屏的「智能腕錶」其實挺讓人抓狂的,因為一年四季中的三季,它都藏在袖子里,蘋果官網的宣傳圖都只用夏裝,太狡猾了,請想像一下穿秋冬裝的時候戴這玩意的情形——我總不能把Apple Watch綁在西裝袖子外面吧……Apple Watch大篇幅介紹工業設計如何優秀,各種錶帶和製造工藝。在我看來,這是錯誤的方向。顛覆傳統手錶行業,靠的是在交互上改變用戶使用習慣,而不是在工業設計與其他老牌手錶廠商比拼。Apple Watch的設計思路比三星Galaxy Gear高明不了多少。
1.Apple Watch是iPhone的附屬設備,像小屏幕的iPhone。能用手邊的iPhone完成的操作,用戶為什麼要用小屏幕Apple Watch去完成?Apple Watch甚至集成Twitter等APP的主要功能,而不是像Android Wear那樣只有通知功能,用戶真的要在手錶上發Twitter嗎?
2.為了實現複雜的操作,Apple Watch賦予錶冠更多功能,核心思路並不是如何簡化用戶的操作,智能手錶的界面可點擊區域要控制在一定數量內。
通常情況下,扭轉錶冠,用戶需要把手錶從手腕上拿下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Apple Watch並不是居中排布,但預計這樣的錶冠操作的體驗不會太好。
3.與之前的產品不同,Apple Watch居然沒有考慮到使用情景。Apple Watch是Apple的炫技,在工業設計上的高超造詣,交互層面思考很少,創新不足,出發點與Android Wear有明顯的區別。
Apple Watch對瑞士手錶沒有威脅,頂多是iPhone用戶的高端玩具罷了,眾多手錶廠商中多了Apple而已。
原文地址:曉生 | 和他的小夥伴們
接老羅的梗。說到密集恐懼症,還好吧,老羅的八十一宮格不也是挺密集的嘛,也很好看阿。說回AW,彩色圓點遠觀其實挺美的,不同的app聚攏在一起可以呈現不同的色彩和變化,縮放帶來寬闊的延展,好像見微知著,從心理上覺得小錶盤是無限的空間。回頭看之前正方nano的界面,是一個個四面圍牆的密閉房間,想想都覺得幽閉恐懼症。
手錶是小物件,蘋果用宇宙和星球的意象做界面的流轉,比google ware 那種卡片式的處理靈性太多了。
手錶都是有錶冠的,看到錶冠就會不自覺去擰,這是直覺的設計。而且蘋果對於錶冠的形狀和大小有易用的改良,他尺寸剛好,不必兩個手指捏起來抿,一個手指就可以推轉。當錶冠小小的在旁邊轉動起來,界面從「小點」鋪張成一個「很大」的應用界面,會有一種小機關觸發龐大機械的得意,這是一種細膩,四兩撥千斤的喜悅。
唯一擔心的是,這種機關式的觸動是否瞬間的流暢。看網路上手視頻說到這個錶冠有停鈍和延時感覺,這就不好了。
我想,有時候我們買一塊名表,透過鏤空的錶盤,看到從錶冠的轉動經由無數精巧的齒輪組,傳動到指針的旋轉,或者日期的跳動,體會到一種神奇的滿足。如果AW的數字錶冠能夠帶來更多的這種滿足,無疑是比雙指縮放更完美的交互。要知道手錶是小物件,小物件就要配上細膩的交互。
至於force touch,聽起來有點暴力點壓的意味,沒有實操,想像不到體驗如何。據說現在iPhone6+採用雙摸(2 taps)觸發下拉懸停,原本的雙擊(2 clicks)依然觸發多任務。那麼所謂force touch之於tap,是否像click那麼明確的有別於tap,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不單單是學習成本,甚至是識別率的問題,弄不好就成了差的交互。
至少目前字面來看force touch是touch,問題就來了,表面是否產生物理的凹陷或下沉;否則的話,和手機觸屏的長按的區別是什麼。
所以很期待可以上手實際感受。
注意,我不是錘黑,我是錘粉和果粉。
有沒有留意到,從數字錶冠上方看下去,由於旁邊還有一個像電源鍵一樣的長條按鍵,AW看起來非常像當年第一代iPhone。
不管怎樣,這是第一代AW,以後的路還長著呢。
上市必敗之,當然是最便宜的那款。
多啰嗦一句,怎麼可能moto 360比AW好看呢!單是圓角一個噁心的小黑邊就足以讓強迫症患者死一百回了,而且圓形界面絕對是錯的!
到底手錶天然是圓形的,還是天然是有錶冠的!
我想我有點激動了,就這樣。
作為產品經理來說一下它的界面設計。
作為一款應用場景比較局限的產品,它的交互必須十分專註。可以看出Apple Watch的設計理念和iOS 7一樣:內容至上,交互讓位於內容,沒有多餘的擬物裝飾。另外要提一下,Johny Ive在Apple Watch的介紹視頻中提到的兩個關鍵詞:
Light Interaction(輕交互)
Subtle(微觀)Light Interaction這個理念貫穿在它的界面設計里。
Subtle 是他在提到互相發送心跳、塗鴉這個功能時說提到的。他說科技往往忽略或抑制這種細微的互動,而不是使之成為可能。看下圖,整個界面呈現十分的「Windows Phone」。
感嘆微軟在10年就提出了這個方向,並打造出了wp,只可惜生不逢時,放在當時還是擬物化如日中天的大環境,顯得太過激進了。Windows Phone的審美哲學脫胎於機場的指示設計和雜誌的大小字體對比的排版設計。這種從零開始創造的交互系統架構和美學理念,比起Android僅僅專註做一個iOS的cheap mock-up,實在是偉大太多。WP最大的特點就是扁平,不管是界面還是交互方式。它遵循一個原則:內容即導航。在iOS上你可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圖標來輔助用戶理解,如性別:Female,在iOS上可能會以♀來呈現,而在WP上則直接是Female。
引用某位知友的說法:微軟的審美領先業界5年,蘋果領先業界1年。
不過理念的超前≠最終產品的好用。所謂審美領先,是說這個產品的探索性開拓,對整個行業都有推動作用,並不是說WP有多好看。
PS:當你完成某項任務時,會獲得勳章,這些勳章(不曉得是不是全部)的設計是擬物的,見下圖:利益相關:不是誰的黑也不是誰的粉。Logo
看到Apple Watch的Logo就跪了,這是誰的神設計?特別有20世紀的黑科技感覺。Watch
對於Apple Watch的機體,評價是至少圖片無法讓人一眼就能被打動。也缺乏Apple產品的可識別度。如果邊框的曲面區域沒有除了外觀之外的任何作用,平的不是更好嗎?這裡到底為了突出新的設計語言,還是對內置晶元厚度的妥協?按鈕沒有對稱設計,看來是不考慮左撇子的感受了。右側的按鍵,看起來是對交互的妥協+拒絕強迫症。
對於交互的妥協在於,增加了一個物理按鈕,對應不同的交互模式。而不是堅持One button的理念。
拒絕強迫症在於,也許三個按鈕更容易識別和操作。但是,這不是太像Google的Android產品了嗎?
根據Apple的介紹,運動款重量更輕,可以在運動期間無需摘下。這是一個很體現庫克對於這款手錶期待的設計。
疑問是,這款手錶到底能夠待機多久?
錶帶
提供了多種錶帶,至少從視頻上看,比目前常規的手錶錶帶,更加容易佩戴。
男生恐怕一開始會拒絕用Apple Watch代替自己手腕上的Tissot、MIDO、Cittizen,女生就不會。
UI和交互
記得iOS設計的一個理念就是回到零點,從觀察嬰兒的動作,來設計交互。
Apple Watch的設計相對於iOS來說,的確有非常大的轉變。演示視頻體現的和物理按鍵的結合,縮放和展開等等。
但距離iOS給用戶帶來的那種發自內心的震撼,似乎還是缺少了什麼。也許我們的口味比之前已經提高太多。
從這一點上來說,我認為單物理按鍵、三物理按鍵、錶盤邊緣滑動觸控(這要求Apple Watch必須是圓形),可能都會比現在的方式更加有趣。
個人更加喜歡在圓形錶盤的外圈,增加一圈可感受觸摸、滑動的區域。通過這種滑動來觸發表盤內的交互。
這是一種佩戴了圓形手錶的人,在無意識和沉思的時候,會做出的下意識動作。如果技術可以支持,應該比手指旋轉位於側邊的按鈕,更加悠美。
健康的顯示,看起來很像一個半成品。在狹小的表面上,充斥了大大小小的,各種顏色的數字。
有人說發布時間應該是2015年,從這一點來看,似乎很有道理。
帶有的震動功能非常不錯。是一個成功的手機交互反向移植。
功能
不得不說類似Yo!的對話功能,還是非常有趣的。可惜Apple沒有就這裡繼續深入下去。輕觸表的表面,是佩戴手錶時很容易做出的動作。也是更容易打動使用者內心的功能。
藍牙耳機並非每個人的標配,在不到2寸的屏幕上導航,直覺是山寨公司的主意。
既然這款手錶無法獨立於iPhone而存在,信息在手錶和手機之間的聯繫,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打磨。
總體來說,功能顯得太多,而且重點不是那麼明顯。也許體驗真機之後,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開頭先說一句送給部部分「設計大佬們」
【設計不是給懂設計的人看的】apple watch沒有真機之前,說什麼都是徒勞。不過有一點我很擔心,就是蘋果把太多的功能添加到了手錶里 Apple 面,作為一款手錶,或者說即便是智能手錶,我相信它存在的意義更多是輔助用戶(看時間,看日期)
蘋果顯然把一堆電子產品應有的功能都塞到了手錶里,要知道功能越多操作和交互也就越複雜。就那個數碼錶冠,我就已經有點看煩了,什麼按一下轉幾下啊,拜託那是手錶,不是手機。我需要的就是看時間,高級一點能給我地圖導航,就夠了,別再添些亂七八糟的功能了。
那跟青蛙卵一樣的界面在一個瓶蓋大小的屏幕上真的沒問題。。?不談UX和UI,這個必須得實際上手用過才能發表看法。Apple Watch在ID設計上中規中矩,但是可更換且異常方便的可替換錶帶設計,讓我想起佩納海的營銷策略。未來Apple Watch肯定會出更多的錶帶,而越來越多的廠商也會加入其中。而進一步猜測,為了迎合廠商們的積極性,未來Apple Watch可能會採取更新錶盤設計,統一錶帶介面的方式迭代更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品位。其實不需要一篇累贅的長文,只需要幾副圖片就能說明一切。以下是果殼電子,Geak Watch 的十萬人UI開發大賽優秀作品賞
難點在於多國語言的處理,不同語言信息密度不同,而且像阿拉伯語這種從右往左的閱讀習慣不知道看起來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按鈕沒有對稱設計,看來是不考慮左撇子的感受了。右側的按鍵,看起來是對交互的妥協+拒絕強迫症。
對於交互的妥協在於,增加了一個物理按鈕,對應不同的交互模式穿戴式設備的確是未來世界的大方向,但是手錶是時尚領域,iwatch始終太過冒險。作為消費者寧可選擇它更新幾代之後,產品成熟了再去購買。
我是右手代表的設計師,要我評價我肯定差評,連鎚子都知道對稱設計。
交互設計師對視覺美感無力
視覺設計師對交互無感
題主別鬧了故意來拉仇恨的嗎推薦閱讀:
※Apple Watch 有哪些令人驚喜的功能特性?
※可穿戴計算 wearable computing 的未來是眼鏡還是手錶?
※利用watch series 3和一部iphone能否變相實現雙卡雙待?
※Apple Watch 是不是一個為了最終取代 iPhone 的新品類?
TAG:蘋果公司AppleInc | 交互設計 | 用戶界面設計 | AppleWat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