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求不得」之苦中解脫出來?


對於自己的「所求」請保持這樣的態度:不執著但在乎,不放棄但放下。


好吧,我是昨天晚上看見這個問題的,但是,太困了,睡覺的慾望戰勝了答題的慾望。

樓上的答案都是教你要怎樣去放下,我猜,樓上的你們都沒有真正求不得的時候吧,那個烈焰世界,是沒有任何清涼菩提可以立刻提供效用的。

作為一個資深爬坑者,我可以簡單地總結一下,任何掉坑裡的人都會為自己掉坑的行為羞慚不已,覺得自己軟弱、沒骨氣、缺乏決斷力,進而迸發更大面積的負面情緒。所以我看誰掉坑裡我從來不去擠兌他,因為往往這種自責情緒就夠自殺好幾次了。

由於自己也覺得不對,所以有些人會拚命往坑外爬,但是自救的結果往往並不理想,劇烈掙扎導致血肉模糊並給自己帶來更大傷害的例子屢見不鮮(我指的是心理上的)。而且這種情況,越優秀理智的人,越容易自戕過重。

那要怎麼辦呢?

我提供自己的一點經驗吧。

先說我一個記筆記的習慣,就是在學任何一門新課程的時候,遇到聽不懂、理解不了的地方,我就會在這個地方打個三角符號,然後把自己的疑惑寫下來。

有些人會因為這個問題停下來,想盡辦法把問題解決掉,然後才有心情繼續學下去。

我呢,我把問題寫下來,我就繼續往前走了,沒錯,帶著問題往前走,但是不要停下來,不要去跟問題本身糾纏搏鬥,不要鑽牛角尖,不要一直想我要解決它我解決不了它我就學不下去了。

因為根據我的經驗,百分之九十九的問題,都會在你繼續往前走的過程中豁然開朗。

回到問題本身來,不就是求不得嘛,不就是因為求不得生不如死嘛,不就是因為生不如死所以想要擺脫嘛。

嗯,這是個蜘蛛網,你越想擺脫,越擺脫不了,你越掙扎,越陷得深,越用力,越無力。

想掙脫而不得,想自由卻畫地為牢。

放不下又如何,繼續背著往前走嘛。

那點痛苦,你承受得起。其實你不覺得這事挺讓人自豪的,你心裡可以象海一樣洶湧,又象海一樣沉默。

被反覆炙烤又如何,假以時日,這些都遠去了,你打破丹爐,跳出來,極目遠眺,世界清明的多,也清涼的多。

唯一需要的,是時間。

嗯,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共勉。


對一個人產生了長久的愛戀,求而不得。短暫地得到後失去,陷入放不下的痛苦。痛苦過後,愛戀得更加深刻,再次淪入長久漫長的求而不得。在漫長的單戀里,不再聯繫,只是單方面的相思。明白情慾這件事,要麼被滿足,要麼被壓抑,是人的本能,難以像佛教觀念主張的那樣,消除慾望。佛教的觀念本質上就是禁慾和出世的,以我現在的年紀和閱歷根本做不到。只能自我開導,世人能得償所願的沒幾人,大多抱著缺憾意難平活著,所謂的圓滿就是個補缺的過程。接受得不到這個現實,繼續過日子,若能得到個別的,也就知足點過吧。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不信,念念不忘只是對自己回憶與舊愛的珍視,不會有什麼迴響。最後送上一句看過的話,大意是我一生中有兩件最珍貴的事,一件是時間終於讓我把你放下,另一件是很久之前我曾遇到了你。


- 看開了?

- 嗯…

- 放棄了么?

- 沒有。


太令人髮指了,一堆的答案里,居然找不出一個靠譜到值得讓我點贊的答案,你們搞毛啊?

題主你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就是,當你體驗到「求不得苦」的時候,你其實已經在承受果報了。根據業果法則,承受果報這個東西是無法瞬間被更改的。也就是說,當你體驗到「求不得苦」的時候,就不要去奢求突然間聽到一個醍醐灌頂的大道理能讓你瞬間不痛苦之類的。那是痴心妄想,不要騙自己了,ok?這時所謂的大道理,包括佛語啊等等之類的話,頂多也就起到緩解的作用,根據個人體驗,我覺得其實緩解度也是相當有限的,一般情況下能緩解痛苦的程度不會超過20%。而所有亂七八糟各種各樣的能緩解你痛苦的道理都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保持正念!

你能做的就默默的扛下來,當然實在扛不住了,你也可以罵罵娘或者哭兩嗓子等等(對了,如果你比較了解業果法則,你連罵娘和哭都可以省下來,因為都是憂受,等於在造新的苦因,將來又會結出新的苦果),然後在你會記得這次苦的經歷,人嘛,經歷的苦多了,只要不是傻的可以,都會學著去避免造苦因(就是惹麻煩啦),遺憾的是,很多人其實對苦因是分不清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契而不舍的以苦治苦。如此反覆不斷。

因此,題主,你要學的最重要的其實應該是,怎麼樣分辨這是不是求不得苦?以及一個決策會不會導致求不得苦(苦因),如果會,就不要去做。在因上下功夫啊,在果上下功夫實在是沒啥蛋用啦!


欣於所遇,暫得於己~


求不得之所以苦,是因為人執著。

因此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不求,而是求而不執。

兩個辦法都不容易,但是第二個辦法最徹底。

人生在世,總會有追求,即使你追求的是佛法,佛祖也沒有勸人不要求法,只是叫人不要執著法相。因此不談第一種方法,談第二種。

如何才能不執著呢?最好是讓自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境地,得到了當然是好,得不到也沒什麼嘛,輸得起。怎樣讓自己處於這種境地呢?要麼發揮你的聰明才智,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要麼放低自己的底線。

舉個例子,你對一個妹子朝思暮想,覺得人生沒了她似乎就沒意思了,但是仔細想想,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去嘛,沒事到處逛逛,有空彈彈吉他,看著其他人在家庭生活中過得幸福快樂,也替他們感到高興,雖然自己沒有伴侶,但是自己精神上是自給自足的,生理的需求?大把途徑解決嘛。

如何做到精神自給自足?首先,要明白人的溝通是很困難的,每個人都想表達,渴望得到聆聽,你以為你善於聆聽會得到回報,讓你有機會也表達表達自己,但是最後卻發現這個世界的人的表達慾望實在太強了,根本不會感到滿足而給你空隙表達。即使你有伴侶了,很有可能情況依然不變,所以說遇到一個「合適的人」是多麼的難。既然與人溝通如此的困難,何必浪費自己的時間呢?況且表達只是使自己心情得到紓解,沒有其他用處了,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已經不需要用表達自己來使自己不感到空虛了,你就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了,能使你感到煩惱的情況就變少了。

因此,追得到這個妹子當然使你滿足,但是追不到,生活照樣過。

與別人攀比?沒事惹這些人幹嘛?他們惹我的話我當不認識他們就好了。

-


我堅信並努力做的一件事:使我的生命中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在15秒鐘之內無法拋棄的。

人生在世,一切周遭的環境都會過去,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父母,會老去會死去;愛人會老去會死去(自己死在愛人前面是根本性結束),自己也會老去死去。任何事情,恆星都能爆炸,宇宙都能變得寒冷漆黑,什麼不會過去。

求之不得,痛苦,這個前提是你假設了兩個立場: 1)我求到了這個東西我會變得更好,沒有求到我不會好 2)我要求到的東西必須是我的


只要明白「苦」本身即是求不得的。

以上是第二義,如果不明白,請看下面的第三義。

我把八苦分為求不得之苦和得所得之苦。

求不得之苦實際上已經是前六苦的總結,生老病死是對時間和健康的求不得,愛別離是對與愛人相伴的求不得,怨憎會是對與小人相離的求不得。

從另一個方面看,得所得之苦也是前六苦的總結,有生苦即已得生,有老苦即已得青壯年,有病苦即曾得健康,愛別離苦即已得愛人,怨憎會苦即曾無遇小人。

所以,求不得是苦,求得是苦,不得之得也是苦。求得後也無法保證舊得不去、新得不生。棄愛樂舍,還茲愛本。更別提有所求之心,更茲苦惱之本,苦惱之本還茲有所求之心,所以,人世之苦如此循環往複、遷流不息。

塵勞煩浮,循環顛迷。

心,須是得沉下去;身,還不快跳出來?


不止有求不得之苦。佛祖釋迦牟尼說人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會,就是和怨恨、憎惡的人或事物在一起,無法擺脫,是一種痛苦;愛別離,和自己親愛的人分離,是一種痛苦;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熾』,火熱也。盛,眾多也。陰,障蔽也。是說這五種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求不得,想得到的東西卻總是得不到,又是一種痛苦。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愛別離,求不得團聚;怨憎會,求不得解脫;五蘊熾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惱。

生老病死世人皆無可避免,只是這「求不得」之苦,應是可以憑主觀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來,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費盡心機,或使盡伎倆,或機關算盡,或明爭暗鬥,最終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東西,卻遠遠的只可觀,而不能走近,甚至觀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罷不能,欲求不得。情緒里不免傷心,焦灼和懊悔。


佛說一念煩惱,一念菩提,憂與樂,實在是一念之間,想想有句話說得好啊,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一件事情,你就真的能夠知道它是福是禍?所以說,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我們就不要貪求太多了吧,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佛家修身改命之言,可信,然行之不易,真正發心行善,不是說說而已,更不能心存行善之心而貪求功利福報,反求不得。

好吧,回到一念之間,既然萬事萬物都是因緣而生,你的一生都是前世註定,那你能幹點什麼呢?你能求得什麼呢?不若安心活著,在安心活著的同時想想你的下一世,如果不想那麼遠,這一世的剩下的時間足夠你用了,好好修行,做點善事,就行了,人在做天在看,是功是過自由神明,為善必昌,為善不昌,必有餘殃,殃盡必昌。

為惡必殃,為惡不殃,必有餘昌,昌盡必殃。

呵呵,寫的不好,一點自己的見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老闆說:「只要我每天20小時連續加班1個月,他就把寶馬借我開1-6天,扔骰子決定天數。並且這個機會只給了我,別人求他都不給。」

可我越想越覺得不划算啊!

借1-6天,不一定是幾天;即使最多借6天,6天過後就不是我的了,其實6天內也不是我的;

這不是表面上「求不求得到」的問題,而是本質上「得來終究一場空」

世間無常,佛身真常。

人身難得,求車求佛?


建議題主去看一下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可能會有所收穫。

大部分文章都基本圍繞這個或者與這個問題有關,求而不得我們將如何自處。

我有點忘記了原文,大概是這個意思:當我們面前有一堵牆,我們推不開,錘不破,它堵在我們面前,堵在我們心裡,我們懊悔我們掙扎,這堵牆沒有絲毫鬆動,那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應該接受它,而不要讓時光就此溜走,浪費再那懊悔和掙扎中。

大抵是以上的意思,或者我有所篡改,希望有機會拾起來重讀,重讀的時候我應該回來這裡再改嘍。

相同的問題,這次是推薦一首歌,李宗盛大哥的《給自己的歌》,這首歌也基本上是在描述和嘗試給出答案。

P.S. 覺得李宗盛大哥的詞真的沒有話說,可能真的是有時候曲只是為了詞而存在的一位音樂人(所以他的歌曲都像是在說話,O(∩_∩)O哈哈~)。華人詞作人我覺得可排第二,第一空缺。

希望能有所幫助。


各位師兄說得都很多,可能都是佛陀教法,遺憾的是沒有老師\師兄的陪伴,我們一個人在紅塵打滾,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嘛。

不如老實認了,自己做不到,和這種有求的心老實相處,你給它八個小時,它也還你八個小時,慢慢會融洽的吧。


內個

這是周杰倫說的啊:

追不到的夢想,換個夢不就得了。

珍惜一切就算沒有擁有。

其實我有獨特的自我安慰技巧,

在這世界上除了血脈至親,其餘的任何事物角色都能在餘生中遇到很多,順勢這樣不咸不淡的活著,總會忘掉和記住。我曾經也以為人生啊,要嘗一回痛快淋漓的風景, 寫一篇杜鵑啼血的文章, 與一個賞心悅目的人相守,這麼多年求啊求啊都沒求到。後來發現,睜眼視線所及,何處不是風景?杜鵑那麼多,哪有那麼多會吐血的?而所求之人,跟我一樣不過凡夫俗子,會等閑變卻故人心,會巧令辭色,會自私自利。風景文章和良人不是原因,那些自己所執著求的「痛快淋漓杜鵑啼血賞心悅目」才是令我痛苦的,而這些定語,我完全可以自己掌控,來調整我的喜悲。

說到底,一切都求不得之苦,都是自己內心作怪,本題下面所有回答的色彩灰濛,口氣奄奄,我知道活在紅塵這樣不對,笑鬧入紅塵,無欲進空門。我也知道失去慾望是抑鬱症端倪,可是度一切苦厄,只能無心,無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意識界。用所有喜抵所有悲,變成不容易開心,也不容易傷心的人。你願意嗎?我願意的。

乾坤宇宙黃泉碧落都無窮盡,而我們一生所經歷的時間空間都有限極,怕什麼?急什麼?求什麼?執什麼?


美好的事物要追求,不要苛求。


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

分別對應著,貪,痴,噌。

因為貪心沒有限度,求不得永遠也得不到滿足。造成總是有東西求不得的假象。

因為痴心,認為真的有愛,有得到,有愛者,也有受者。但是因為沒有真的得到,世間的本質就是無常。例外也沒有受者和愛者。所以造成愛的人總會別離。

因為嗔恚,所以以為有我,所以為了維護「我」的利益。怨恨別人。生活中以自己為中心。所以無論怎樣都會有一點冒犯。造成了怨恨的東西一直在身邊。

真是苦啊。

倘若尋著這些東西的苦,而不去發現造成的本質。那麼猶如緣木求魚。不得解脫。


從個人經驗來說恐怕思維無常是最好的方法。思維所求之物的無常,如夢幻泡影,剎那破滅。思維自身之無常,百年之後一堆黃土。思維自身之所貪愛的這種感覺完全是因緣而起,並無自性,比如一張美女圖片,你能對它生氣貪愛之感是因極其複雜的因緣而起的,人物本身的美、攝影師的技術、光線、角度、服裝、欣賞者的審美觀。。。諸多因素缺一則貪愛不可生起,甚至可能變成令人生厭。經常如此思維,自然能明白此美並無自性,不可常駐,逐漸可對治求不得之苦。


上升到真主闕前。那時你便以主的手抓拿,主的足行走。

寂滅在真主里,到了最後沒有主,也沒有我。然後再去俯瞰著這個世界,色世也不復存在,一切卑微的煩惱,都一掃而空。


我從能不能改變事情的結果角度看:

一、自己無法改變結果,既然無法改變,那憂心何用?

二、自己能改變結果,既然能改變,那又憂什麼心呢?

上面兩個結果最終都無需憂心。


推薦閱讀:

學佛的人會經常去寺廟捐錢供菩薩嗎?
去除妄念該如何理解理解?
道與佛的區別在哪裡?
從佛學上講貢高我慢對人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要學佛 有哪些必須戒的?

TAG:佛教 | | 生活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