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軟物質物理這門學科?其科研和應用前景如何?
因為soft matter是mesoscopic level意義下的object,是coarse-graining後的一種effective theory,是emergent phenomena的locus,因此這種中間尺度下的物理本身就充滿了challenging,我對高分子物理了解的稍微多一些,所以簡單說說我的想法。事實上,1991年諾貝爾獎授予de gennes (soft matter一詞的提出者) 的原因正是"...從小分子中發展出來的物理同樣可以總在更複雜的分子體系中,比如聚合物..."。其實在當時,英國劍橋同樣有一個理論小組,以S.F.Edwards和M.Doi為首,將路徑積分與高分子構象建立起聯繫,隨後大量量子場論方法進入到高分子科學中,完全改變了這一領域的面貌,使得軟物質物理可以躋身於現代物理學陣營。然而諾獎恰恰僅授予de gennes一人,正是表彰其在研究複雜體系中所發展出來的簡單觀念,具體可以參看de gennes的論文集 《Simple Views on Condensed Matter》,可以看到臨界現象理論與高分子鏈構象統計,超導現象與液晶物理等等之間的緊密聯繫,這種類比,我認為,比發展一個新的理論,在某種意義下還要重要。軟物質(高分子)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在於multiscale(多尺度),而在傳統問題中,往往是單一尺度的問題,比如說,想知道為什麼地球上的水滴的直徑差不多都在幾個毫米左右,從來沒見過跟籃球那麼大的水珠?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兩種force之間的balance,是重力和表面張力的抗衡給你一個特徵尺度。所以這類問題通常是簡單的,只要知道了特徵尺度,問題就容易得到解決。但是在高分子問題中,由於是multiple-scale(至於為什麼會在polymer體系中存在多尺度,其實很容易想像,至少存在chemical bond的尺度,高分子鏈自身的尺度——稱為radius of gyration,還有中間尺度,比如說semidilute solution中的mesh size或者是bulk下的entanglement length,等等),所以對於高分子問題的分析就困難的多,當然你還是可以沿用這種不同force之間balance的這種精神,來確定特徵尺度,這在polymer physics中有一個特別的名字,稱為blob scaling theory,這歸功於de gennes,des Cloizeaux,Pincus等人的開創性的工作,在blob尺寸以上及以下,polymer遵循不同的statistics的規律,因此blob可以看成是某種elementary excitation,這種「元激發」的概念可以讓特徵尺寸的分析變得非常容易。
由於多尺度所帶來的另一個效應,就是polymer的dynamics可以非常慢,慢到有可能在實驗上直接探測。實際上這種例子在膠體科學中更普遍,比如你可以在顯微鏡下直接看到colloid particle的motion,或者你引入特別的相互作用,來看不同force之間導致的dynamics或者是equilibrium有什麼不同,Harvard的David Weitz在這方面有許多很好的工作。回到polymer system,我只想舉一個例子,來證明這種slowing down 的 dynamics的作用。在體系相變時可以用Cahn-Hilliard theory來描述(具體context自行wiki),但是這在傳統的簡單液體(例如金屬)中十分難以檢驗,因為需要嚴格的控溫,但是直到應用到高分子,才得到了相當好的檢驗,原因就在於polymer的動力學非常慢,以至於我可以quench在某個特定的態,從而研究體系的演化(另外一個原因在於mean-field effect)。
所以說在soft matter physics中有許多有趣的問題,比如biophysics基本上就是polymer system,只不過不是人工合成的,而是天然的大分子,比如DNA,RNA等等,另外大分子帶來的直接的長鏈拓撲結構的改變(會導致entanglement,另外環形高分子等),玻璃化以及非平衡態在soft matter中的體現(比如如果採用colloid system,可以直接看到jamming phenomenon)等等,在科學上有許多問題需要去解決,在實際中,我想,由於高分子所特有的良好的特點,比如質量輕(現在波音最新的787飛機機翼,完全是一塊高分子複合材料,有很好的抗衝擊性,並且非常省油),易加工(在二維電子器件設計、封裝)等等優點,以後會用的越來越多,所以無論從科研上,還是應用上,我想都是有很多問題值得去做。 touchhappy師兄和學校里給配的學業導師是做軟物質的,也在老師的組裡待了一年的時間(也就是每周日晚上開開組會什麼的),對軟物質也有了一些了解。
個人感覺(不一定對)德熱納提出軟物質這個概念之後就把軟物質做的基本差不多了,雖然現在還有很多東西值得去開發,但大體都跑不出德熱納的框架。
(我不是做軟物質的,以上內容只是拋磚)。Soft matter(軟物質)最初由Pierre-Gilles de Gennes在1991年他的Nobel Lecture里提出的概念。本質上軟物質屬於凝聚態物理的一個子範疇,主要研究的是那些結構可以隨著熱漲落(或相同尺度的外界微擾)發生改變的體系。簡而言之就是那些熵效應比較重要的體系,這和傳統的硬凝聚態完全不一樣,軟物質物理研究的是介觀體系,忽略量子效應,採用統計物理的研究手段。
軟物質涉及的領域很廣,是個非常交叉的學科,包括複雜流體、膠體、高分子、彈性材料、生物物理等。主要研究包括兩個方向,一個是用軟物質體系作為模型體系來研究統計物理里的基本問題,比如相變和非平衡態物理,另一個是應用的方向,利用軟物質物理的基本原理設計新材料,比如柔性電極等。軟物質物理研究的主流在歐洲,基礎理論和實用研究都很多,工業界也對其投資很大,比如聯合利華就一直在和大學合作研究凝膠問題,試圖設計出新的膠體體系(比如空心液體或平衡態凝膠體系)延長蛋黃醬的保質期:)。
美國的軟物質研究主要是做應用偏多(在美國軟物質叫軟材料),除了少數幾個大學的研究組(比如賓大、哈佛、紐約大學等)以外,大部分軟物質研究集中在軟材料。
軟物質物理在中國還是個很新的研究方向,以往集中在高分子物理、生物物理和電流變液等,近些年由於一些年輕物理學家的回國,軟物質在中國的研究逐漸發展起來了。
相對那些傳統的物理領域,這個領域並不成熟,所以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東西。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於這種不成熟,入行門檻較低,導致這個領域水很深。
恕我直言,兩年多的膠體物理實驗做下來,臨到畢業,真心是雞飛蛋打。
推薦閱讀:
※瀝青如果算作流體,那是不是其他物質也有這種緩慢流動的特性,只是我們察覺不到?
※為什麼魯伯特之淚這麼硬?
※怎樣理解 Hartree Fock Method?
※如何評價P. W. Anderson掛出的文章:Last words on cuprates?
※研究生專業選物理學還是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