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中關於如何看待與評價十二釵替女學生赴宴的行為?

很多人對這部電影抱著負面的態度,覺得這是說卑賤的妓女用自己偉大的節操換來後世的貞節牌坊。原本反戰的題材卻被說成道德綁架這種惡俗的情節。我不知道導演這樣安排的初衷是什麼,用妓女和學生這兩種身份的確起到了明顯的反差,加強了戲劇效果,但似乎這身份差別成了這劇最惹人注意的地方。

宣揚提倡不等於要求,不高尚不偉大不等於下流卑賤,拿道德要求去綁架一個人的道德選擇,用高尚的和無恥卑賤的非此即彼的價值判斷來判斷道德選擇。無論導演本身意願如何,爭議的焦點都在導演個人身上而非社會文化上都是我覺得知乎的回答沒讓我滿意的地方。《金陵十三釵》中,12個年輕的妓女為了救女學生,替她們赴了日本軍人設的局,這算一種怎樣的精神?原帖鏈接

前幾天還看到日報上一篇文章諷刺文言小說里妓女妖怪倒追窮書生洗白身份的橋段,有兩點我很在意的東西。1是道德綁架這樣的事在我們的文化環境下大行其道,雖然有所意識但知乎上的討論幾乎沒有(金陵十三釵那題裡面,整個知乎上的討論還沒去了解過)2是女性地位和權益。關於這個討論知乎上還是有的,比如知乎上有轉載柴靜關於家庭暴力的文章,陳羚羊的攝影作品十二月花陳羚羊的實驗攝影作品《十二月花》,話劇陰道獨白等。女性權益需要去重視和保護是我的基本態度,女權的概念很多人理解不同討論起來製造成更多的爭論,我想知道是否有人真的在實踐在開展對女性權益保護的事情,這樣的組織發展情況又如何。

知乎有著一大批高素質用戶,期待高質量的回答。

我儘快把鏈接貼上

以上


昨天晚上才看了這部電影。影片上映後各種口水鋪天蓋地,輿論焦點是"妓女和女學生誰的生命更有價值",從這一點上來看妓女代為赴宴值不值得,對不對。

這麼奇怪的倫理爭論我真是被嚇到了,我的感覺是人性這麼多可挖掘的地方,導演偏偏選了個這麼個奇怪的點。著實不能看。

看了新出的《陸犯焉識》,對導演的印象大為改觀,然後發現《十三釵》竟然也是同樣的導演和編劇。終於下定決心看一看。

之所以觀眾不約而同把焦點放在"女學生和妓女的生命價值對比"上,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約翰說了句"眾生不是生而平等……"么?所以大家就推論成,是啊,應該是眾生平等啊,那麼妓女這麼做並沒有達到挽救什麼的效果,因為結果都是失去13個人。自然而然,關於生命價值的爭論甚至批判就開始了。

而問題就在這裡。約翰說那句話真的是在認真提出一個選擇疑問句么?真的在糾結代為赴宴"值不值得"的問題么?我覺得不是。首先,他並沒有為他提出的這個"選擇疑問句"

進行進一步分析,也沒有作出選擇的嘗試,他沒有去刻意推進這種代為赴宴的決定和意圖。因為在他心中,妓女和女學生是一樣的,女學生是白玫瑰,純潔無暇,妓女是紅玫瑰,愛憎分明。而社會並不是這樣想,從"商女不知亡國恨"到"婊子無情",都是整個社會對本已不幸的人的全方位鄙視於唾棄。這一點從書娟等女學生一開始的抵觸就可以知道。即使是純潔的女學生,也不會接受妓女。而約翰是把女學生和妓女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他的那句話的意義也在這裡。他的話的意義在於反駁社會大眾對妓女的輕薄,正視妓女。只是導演沒有料到在現在的觀眾看來,再進行這種思考已經是多餘,我們都已接受了眾生平等的理念。

再看妓女們為什麼要代為赴宴,主動承擔這種風險。是她們真的就覺得女學生的生命比自己高貴么?全篇妓女和女學生是從衝突開始磨合的。女學生嫌棄妓女,而妓女也予以還擊。所以在妓女心中最初是不存在這種"高尚"的種子的。妓女的心路變化是以玉墨為中心來描述的。最大的轉折點在日軍第一次入侵教堂時,書娟故意引開了搜捕軍隊,隱蔽了妓女,而女學生們自己卻經歷了慘痛的一天。我想,這裡突出的"善良"。而玉墨也在這一時刻心靈受到了衝擊。在妓女們一次談話中,玉墨說如果不是這群女娃娃引開了敵人,她們也早就死了。這個時候妓女們的反應其實表現了她們都知道是這樣。之後關係緩和。

在玉墨的很多戲份中,表現了她對自己成為妓女的悲傷,以及對純潔的自己的哀念。在畫學生妝的時候她就說,畫成十三歲的樣子,這正是她純潔美好的時候。其它妓女在和女學生交流的時候也表現出了很多對純潔的自己的回憶,以及女學生這個身份在她們心中的意義,純潔,才華,地位。

妓女們主動提出代為赴宴,主動是她們自己的抉擇。女學生對她們來說並不只是和自己不相干的小女孩,而是她們心中希望的化身:

純潔

善良

以及過另一種生活的希望

不管是避難到教堂,想要逃出南京,以及代為赴宴,妓女們都是在追求同樣的事情,就是守護希望,生存的希望。

其實還有,如果說討論生命的價值,那那些犧牲的戰士怎麼能被忽略?妓女們也說出了當時社會對戰士的看法:男人就該戰死沙場,躲避炮火就是懦夫。難道在眾生平等中,不包括士兵么?士兵戰死就那麼理所應當么?

而這些士兵並沒有思考這樣的問題,即使只有幾十步就出城,他們依舊在離生存只有一步之遙的地方死去。這樣的選擇不是他們也認同"士兵理所應當戰死"的觀點。他們的戰鬥不是為死亡而戰鬥,是為了希望而戰鬥。那些在炮火中跑過來的學生,是他們為之奮鬥的,要保護的對象。是他們戰鬥的意義。所以,李教官在生命脆弱如草菅的戰場上還能帶回女學生遺落的一隻鞋。即使自己已千瘡百孔,也要守護希望的完整。

浦生,李教官帶回的受傷小戰士。對李教官來說,死亡並不可怕。而小戰士,他還這麼年輕,這麼充滿希望。他想讓他死在溫暖的地方。從這裡看到影片並不是在強調保護拯救"女學生",可能被解釋為知識分子形象的生命,而只是強調年輕的生命。因為同樣年輕的喬治犧牲自己挽救同齡的女學生。所以浦生是證明希望的載體並不在於"學生",而是在於充滿希望的生命。妓女豆蔻為了送別浦生慘遭殺害也表明了這一點。這些妓女並不是在保護"學生"身分,而是在保護希望。妓女們由最初的奚落士兵轉變到為之犧牲,表達的是和約翰一樣的感嘆,眾生生而平等,沒有人是為死而生。只是她們並不懂得基督教教義里早已這樣說明。

所以,妓女們代為赴宴,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低賤的生命相對於女學生來說命不足惜。影片明確點出了"眾生生而平等",再談價值有什麼用?妓女們以代為赴宴作為她們的戰鬥方式,來守護希望,就像是戰場上的士兵一樣。


我是知乎的低素質用戶,剛被刪了條評論連理由都沒給我。所以本答案的質量有限。

同時因為知識有限,不知道這史實究竟怎樣。

戰爭是極容易造成道德困境的,首先不能歌頌戰爭這件事。之前好像還看到一個戰爭藝術的問題,回答裏默默貼了很多廢墟殘骸的圖,我只能默默走開。

我不知道創作者爲什麽要挑選/採用這樣的素材,如果是真,這當然是一個充滿了劇情逆轉的故事(twist),一些在道德上被社會否定的人站上了道德的制高點。但這樣的情感烘托,本身倒是加劇了這些人原本的社會身份。假如她們不那麼做,她們就依然什麽也不是。反差手法,不也是所謂最後越偉大,之前越渺小嗎?而這樣的對比,是通過職業這樣一個媒介來完成的,倒也禁不起細想。我覺得這個電影,本身故事主線非常無趣,毫不吸引人。

至於女性地位,我在別處反復講:社會歧視女性,部份男性歧視女性,就連不少女人,不少號稱的大女人,也歧視女性。任重道遠,就連倡議保護女權的人都可能歧視女性,所以,默默祝福只能。


聽見了嗎,這些釣魚巷裡出來的女人們管女學生們叫「妹妹」。

不見得多麼情誼深重,但總歸是一種看著不諳世事的小女孩的作為長者的心情。

從她們進入教堂,到她們離開教堂,她們從未真正的不喜這群女孩,即使不喜女孩們的所作所為。

她們當然不想去赴死,她們也並非無所畏懼。

只是,當一艘援助的小艇載不下那麼多人的時候,人類的道德準則告訴我們,請讓婦女兒童先行。

在日本兵的脅迫面前,比起「姐姐們」,這群女學生更像是弱勢群體,就像玉墨說的「她們要怎麼面對?」又像約翰說的「她們很強大」。

在這個時候,這些「姐姐們」擔當起的是保護者的角色。如果她們不是出身釣魚巷,只是來自某個平凡人家的「姐姐」,情況也不會有太多不同。只是故事不再那麼令人動容。

所以,「姐姐們」的行為展現的是一種責任感與道義,與任何普通人無甚差別的責任感與道義,只是當這兩者在那紛飛的戰火中依舊沒有被消磨的時候,人們會為人性的偉大而動容;當這兩者展現在被人們所唾罵和不齒的窯姐兒身上的時候更令人慚愧與內疚。

嚴歌苓不過是想告訴我們,窯姐兒與這世界上的其他女孩兒也沒什麼不同,不會更偉大,也不會更骯髒,只是更不幸的面對了命運的捉弄。


竊以為,用妓女換學生,其重點是在學生啊,為什麼非要揪著妓女不放呢?你說這部影片是在暗示學生比妓女高尚,那我覺得其實這種觀點是根植在你心中的,而不是電影告訴你的。

妓女換學生跟泰坦尼克里讓老弱婦孺先走有什麼區別?!!!!不過是你只見著妓女而已。


一群大人保護了一群有文化的孩子而已。


這部影片,讓我彷彿身臨其境,在那個戰火硝煙的時代,手無寸鐵的脆弱的中國百姓,物資匱乏武器低級的中國士兵,面對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科技軍事各方面都遙遙領先的日本軍隊,南京淪陷,是必然的。

最嚴重的是當年日軍中還在進行慘無人道的殺人比賽遊戲,在豆蔻香蘭回妓院找尋東西時,鏡頭特寫的是,在街道上,一具具屍體,隨意擺放,有的白嫩的身軀赤裸著暴露在街上,身旁的鮮血和泥土與之對比,多麼刺眼。除了殺人遊戲,當時日本軍隊里還流行的就是,強姦,輪姦,尤其是少女,未經人事的身體他們覺得最為鮮美。這也就是第一次教堂被攻陷時那些日本士兵看到一個個少女高興的大叫著:都是處女!處女!的興奮了。

除了最簡單的性,最想釋放的便是獸慾了吧,少女是什麼,是新鮮,是未被採摘的弱小。人類的原始祖先就是動物,人總是帶著一種獸性,而日本侵略中國時,這種獸性就完全被爆發了出來,憑本能的慾望他們殘忍對待女性。

女性在歷史中一直佔據著弱勢地位,劇中的妓女們在淪為妓女前也是正當花季的少女,被人糟蹋才淪為至此。在青樓里,初夜開苞的少女也總是賣做高價,這就更說明了少女的珍貴。不是說那層膜的寶貴,而是未經人事的懵懂,純潔,就像白蓮花一般,值得世間的美好對待。劇中拚命保護少女們的人們,也是為了保護心中的那片純潔吧。

在金陵十二釵換成學生裝時,彼此好似回憶般呢喃著:我媽要是看到我這樣,得高興死,我是個女學生了之類的話語。都是對那份曾經的純真的回憶吧

所以我覺得,金陵十二釵所做的,除了對之前女學生們在第一次教堂對峙日軍時保護她們的感激,還有的就是保護純真了吧。對於自己過去的回憶,對純真的留戀。


士兵們不也是為了老百姓們去赴戰場嗎


如果單從女性主義和道德綁架看待這種行為,我覺得是降格的。

這些妓女在知道面臨的是虐待甚至死亡的前提下,選擇了犧牲自己拯救他人——這難道不是民族大義嗎?


評論里什麼保衛處女,道德綁架,純潔下賤的真很可笑,影片里借美國人的口不是告訴你了嗎,女人和孩子讓他怎麼選,最後大人選擇了保護孩子,因為在她們心中孩子是弱者,何況這群女學生還救過她們。


我沒看到什麼平等不平等,我只看到了中國人的血性和光輝


求別黑梁邊,他都多久沒回答了


為了保證你的潔凈優越

我就必須下賤


推薦閱讀:

無厘頭和低俗的區別是什麼?
「爸爸」這個詞是從哪來的?
北京天壇和地壇為什麼只設鐘樓不設鼓樓?
歷史上有哪些看起來很強卻只是打了個醬油的名人?
奢侈一次是什麼感受?

TAG:電影 | 文化 | 女性主義 | 金陵十三釵電影 | 道德綁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