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的草藥功效是怎麼發現的呢?

例如說黃柏,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功效。還有那麼多的替代性藥物,又是怎麼發現的呢?在沒有做有效成分檢測的情況下,人們是怎麼發現川黃柏和關黃柏是相同可替代的?

我也知道神農嘗百草的說法,但是還是覺得嘗一下就能知道藥性這個說法也太玄乎了點,或者神醫們都鍛煉的對自己身體細微變化都能了如指掌?


那些說嘗出來的朋友,先揣摩一下古人嘗鼯鼠屎(五靈脂)葉明紗(夜明砂)的心路歷程好嗎,這兩個都不說了,特意去製作人中黃然後拿來嘗的人是什麼心態?

先說結論:很多中藥被認為有功效,是從中藥本身的特徵、名稱、稀有度等結合中醫理論附會出來的。

根據動植物特徵推測有效的所謂「以形補形」很好理解,跟民間(非中醫)認為核桃補腦是一個道理,核桃仁長得像大腦,所以補腦。也有因為植株的氣味、顏色等形狀推測其有效的,比如

1、廣藿香:中醫認為廣藿香能治病的原因是由於它氣味芳香。按照中醫理論,病疫以氣染人,從口鼻吸入,先到了胃,而芳香能助清氣、去惡氣,所以氣味芳香的廣藿香善行胃氣、醒脾,能治霍亂嘔吐(《藥品化義》《本草正義》)

2、烏雞:雞在五更時鳴叫,這時太陽在東方,是八卦中的巽位,在五行中屬木,所以古人認為雞屬木,但烏雞是黑色的,黑色在五行中屬水,所以古人認為烏雞得了水、木之精氣,其性屬陰,可以用來補血益陰(《本草綱目》、《本草經疏》),所以也就成了婦科良藥。

3、貝母:貝母在秋天採取,味辛,色白,五行中秋、辛、白都屬金,肺也屬金,而且貝母的形狀也像肺,凡此種種,就註定了貝母是潤肺化痰的良藥了(《本經疏證》、《本草經疏》、《本草崇原》)。

4、款冬花:款冬花是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款」的意思是至,這種植物在冬天開花,故名。款冬生長在水中,它的花能在冬天破凍而出,中醫認為這說明它「本為至陽之物」,所以能「以堅冰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本經疏證》),性溫純陽。但是為何性溫純陽也能像性寒一樣潤肺止咳呢?就因為它是生長在水中的,這叫「從陰生陽」,「稟水中之生陽」,所以就能潤而不燥,可以用來治「溫熱之邪郁於肺經而不得疏泄者」了(《本草崇原》、《本草正義》)。只要認定了它能潤肺化痰止咳,不管性溫性寒,怎麼都說得通的。

5、 苦杏仁:中醫認為苦杏仁的功效即來自其氣味,「辛則散邪,苦則下氣,潤則通秘,溫則宣滯行痰」,所以它既能發散風寒,又能下氣除喘,「凡肺經感受風寒,而見喘嗽咳逆、胸滿便秘、煩熱頭痛,與夫蠱毒、瘡瘍、狗毒、面毒、錫毒、金瘡,無不可以調治。」(《本草求真》)

6、澤瀉:澤瀉因為生長在沼澤邊緣,「性能瀉水」,故名,中醫因此比附澤瀉能「利濕泄熱而降腎濁」,主治小便不利、熱淋濕痛、水腫漲滿、消渴、遺精

7、夏枯草:夏枯草據說在夏至後逐漸枯萎,中醫理論因此認為它生來有「純陽之氣」,所以才一遇陰氣即枯,所以就可以用它來「補厥陰血脈」。

8、甘草:中醫之所以認為甘草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葯的功效,是因為甘草味甘,根據陰陽五行理論,甘屬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溫中」,而由於中醫認為凡毒遇土即化,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經疏》、《本草綱目》)。

9、牛黃:病牛膽囊、膽管、肝管中的結石,是因為天然牛黃產量稀少,因而被中醫認為很珍貴,自古就被認為「葯中之貴,莫過於此」(陶弘景)。中醫最早的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認為它「主驚癇寒熱,熱盛狂庢,逐鬼除邪」中醫認為牛黃是牛的心及肝膽之間有病凝結而成的,所以能治人的心及肝膽之病(《本草綱目》);而中醫又認為高熱驚厥、神昏譫語是因為心、肝有邪熱膠痰引起的,牛黃能進入心、肝清熱消痰,所以便被用來治療這兩種病證(《本草經疏》)

以上文字來源於方舟子《常見中成藥的真相》系列。

在掌握了中藥的附會理論以後,我們也可以試著自己創造中藥,比如:

顯卡:歸肝膽經,稟純陽之氣,補目肝系之厥陰血脈,以陽治陰,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之功效。能補金水二臟,可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以英偉達出產之為上品,AMD次之

音效卡:歸脾、胃、肺經。有止咳平喘,清咽利喉,消痞散結功效。用於脾不化濕,痰涎壅滯所致的咳嗽氣逆。以南洋出產「創新」之為上品。

祝大家玩的愉快~


葯是一味一味嘗出來的,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嘗草的不一定是神農,但的確是嘗出來的。很多醫生在學習中藥的時候,都是靠嘗的,親自體驗之後,再組方就如臂使指了。有本《名老中醫之路》,裡面許多老中醫都記載了自己嘗葯的經歷。民國醫生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里》,記載有他通過親自嘗葯,品評性味,從而考辨出《神農本草經》里的人蔘就是今天的党參。

陰陽五行是古人總結出來的分類法,通過這些將葯進行分類,再以生克制化(這些都是有經驗依據的)的手段類比,葯的功效就能看得更為清楚,並且有理路系統可以遵循。

一味葯也是一個小乾坤,它的內部也有平衡,它的效力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發揮的,你把所謂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這味葯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它就不是之前的那味葯了,現有的藥效與原有的就不一樣了,因為它們不是一個東西了,它原先能治的病,現在就治不了。

中醫和西方XX科學的哲學思想是迥異的,他們各有特點,就像甲乙兩個人,他們長得不一樣,如果一定要認為甲長得才正確,要乙整容成甲的模樣,那乙之前的氣質就全沒了,它不可能達到與甲相同的氣質,甚至會變得醜惡。


有些是經驗所得,比如金雞納霜。有些是閉門造車,比如上吊的繩子,一窩的蟋蟀。總之,絕大多數不是由理論得來的。反而要靠理論的指導去看病,這個是一個很搞的邏輯。

而現代藥物,很多就是純理論的產物,並且很有效。


我記得似乎不僅僅是靠嘗,葯有四性五味,不是光靠嘗就能全部了解的。有些根據藥用部位進行判斷,有些依靠以治測葯來判斷,也就是針對某種疾病用某些葯。中藥的歸經就是這麼來的。具體未曾嚴格考證,某本書上看到還是老師教的已經忘了,希望能對你的問題有點幫助。


有一本古籍叫做《本經疏證》,裡邊有大篇幅講古人用整體觀發現藥物特性的論述,也就是取類比象,也涉及到陰陽五行的分析過程。對古人取類比象分析藥性感興趣的可以看看。僅供參考。我個人感覺有些牽強。有些個自稱道家丹醫的人還推薦看這本書。

很厚一本。

還有一本《本草問答》,清代的書籍,作者是清代留洋學生,也是講取象類比,真正的古代中藥思維。

  附:

  清代唐宗海的《本草問答》一書摘錄:

  根之性多升

  實之性多降

  莖之性多和

  枝葉之性多散(其實還有花)

  這裡邊就有五行。


我來拋磚引玉:神農嘗百草:通過實踐發現、證明。

此外還有「內證」、「取類比象」等。


謝妖,我個人認為,就是通過人體實驗摸索出來的。中醫的理論出現,參見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086645中張靠譜知友的答案,個人認為是比較靠譜的。所以,限制古代中國人的認知,中醫理論是有缺陷的,但不能掩蓋中藥有效這一點。也正因為中藥是用幾千年的人體實驗摸索出來的,所以一般來說,大多數藥物的急性毒性實驗是極少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說中藥沒有副作用的原因,但中藥並不是沒有副作用,限於古代的醫療水平,長期慢性毒性是很難觀察到的,而這一點才是現在研究中藥的人最需要注意的問題。


推薦閱讀:

中醫藥法通過了,對中醫藥作虛假、誇大宣傳,冒用中醫藥名義牟取不正當利益判幾年?
怎麼配伍方劑,會讓熬出來的葯不是特別難喝?
為什麼去醫院看西醫,卻開了很多中成藥?開中成藥需要中醫執業資格嗎?他們有中醫執業資格嗎?
抑鬱症醫生給開中成藥,能不能拒絕?
反正中藥都是要煎的,為什麼要先泡半個小時呢?

TAG:中醫 | 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