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做出來的青銅器(非仿品)應該是什麼顏色的?


青銅其實是個非常含混的概念,它本意指的是表面鏽蝕為青綠色的銅器。由於在青銅時代舊大陸各個地區含錫的銅合金(也就是銅錫合金或者錫為主要合金元素的銅合金)是最為普遍的,所以過去青銅也常被用來直接指代含錫的銅器。實際上紅銅,也就是純銅質地的銅器,鏽蝕後也會有綠銹,也可以叫青銅,其他古代常見的銅合金,比如銅砷合金甚至銻,鉍這樣的合金鏽蝕後都可能出現綠銹,都可以叫青銅。

所以為了區別起見,一般用錫青銅,砷青銅,鉛錫青銅等等來指稱不同合金類型的銅器。我們見到的青銅器在剛生產出來的時候,它表面的顏色主要由它合金類型以及合金元素的配比有關。

這裡面問題比較複雜,拿錫青銅舉個簡單例子,這是以前一個答案里用過的圖,左邊的銅刀是銅錫合金的,但錫的含量不高,右上一排是對它取樣拋光後的外觀。下面的六個試塊是錫含量不同的銅錫合金剛鑄造出來的顏色,總體上來講,錫含量越高,顏色越亮白。這種情況在銅砷合金上也有近似的趨勢。

因此就這個問題簡單而言,剛製作出的銅器,如果質地為紅銅,就更偏向純銅的顏色,如果是各類合金,那麼銅以外的合金元素(如錫、砷)含量越高就越發白。

我們已經有一些比較明確的證據表明,不同人群或文化對某種類型銅合金的偏好很有可能並非與合金的機械性能有關,而是由於這個人群更加偏好某一種顏色。古人對一些特定的器物類型所需銅料的選擇有時也源自這方面的考慮。

再答非所問的多說兩句。

另一種影響古代銅器外觀的是銅銹,剛製作好的銅器都會經過打磨拋光,但保養不當時間不長就有可能生鏽。無論是傳世的銅器還是經埋藏後發掘的器物大部分都是有銹的。

當然銅銹也不會只有一種類型,下面這圖是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一件春秋時期的銅壺,它的外觀就非常典型,我們可以觀察到它的本體,紅色、黑色,綠色以及漂亮的藍色鏽蝕。

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鏽蝕類型和生成情況,簡單來說有下面這些:

1. 赤銅礦,氧化亞銅(Cu2O)

非常常見的腐蝕產物。一般是寶石紅、桔黃、紫或者栗色都有,緻密有光澤。這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礦物,但是傾向於轉變為銅的碳酸鹽,形成穩定的能起到保護作用的銅綠。

2. 黑銅礦,氧化銅(CuO)

黑色、有光澤、緻密而且十分穩定。

3. 氯化亞銅(CuCl)

黃色/灰白色,半透明和蠟狀。這是青銅器上非常嚴重的病害。要優先去除。

4. 左-孔雀石、石綠[ Cu2(OH) 2CO3]

5. 右-藍銅礦、石青[ Cu3 (OH) 2(CO3) 2]

這兩種銅鹽具有多樣的色調,從天藍色到深藍色都有,上述兩種鏽蝕是青銅器表面青綠色的主要來源。

6. 左-鹼式氯化銅

有兩種同分異構體:氯銅礦(Cu2(OH)3Cl),綠至墨綠色;副氯銅礦(Cu2(OH)3Cl),淡綠色。

這種銹也是要不得的,從保證銅器安全和美觀的角度都需要儘早去除。

7. 右-這是一大類,銅的各類硫化物或硫酸鹽,常見的:

水硫酸銅Cu(SO4)(OH)6,綠色-淺天藍色

塊銅礬Cu3(OH)4(SO)4,綠色-天藍色

銅藍CuS,綠-黑色,粉末狀

這類鏽蝕是暴露在受污染的空氣和酸雨之下的青銅器上十分普遍的病害,我們常見的戶外大型古代銅器,青銅塑像都很容易生長此類鏽蝕。

通常情況下,大家在博物館的青銅器上是見不到3、6、7這幾類鏽蝕的,因為從保證青銅器安全和外觀的角度來說,它們是有害的鏽蝕,已經被去除了。尤其是氯化物,這種病害會持續發育,有著複雜的腐蝕機理,這是個坑,略。

總之,一般青銅器在外界環境影響下所形成的腐蝕產物是一種由內向外包含CuCl、Cu2O、Cu(OH)2CO3或CuCl2 · 3Cu(OH)2的層疊狀結構。

形象的示意圖是這樣的

實際情況可能更為複雜:


前幾天剛在微博上看到。

上課時老師也講到,銅在古代被稱作金。


金黃色。


推薦閱讀:

如何解析青蒿素的結構?
青蒿素的分子式為C15H22O5,為什麼植物能製造它,卻沒見過人工合成?
如果真有噴火的龍這種生物,那麼可能的科學機制會是什麼?

TAG:化學 | 收藏 | 青銅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