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有什麼危害?如何在「快」與「慢」的閱讀習慣之間尋找平衡?


我能舉個微博的例子么 那以下的內容都是針對微博的使用的

微博的信息算是典型的碎片化吧 那你會發現自己看了太多像這樣短短140字的東西以後 還有耐心把14000字的內容看下去么?反正我是漸漸不太行了 從前我看書的速度是灰常快的 不是粗粗看過 而是確實吸收了書里內容 現在看長一些的文章會出現看著看著就走神了 好像我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40字 過了某個長度注意力就會分散 再者 會變得急躁一些 總想快點看完這篇長東西

所以說 像微博那樣的碎片化的散播細心的方式對閱讀能力影響非常非常大 從前可以毫無障礙閱讀打斷冗長的文字 現在沒辦法了 這樣的轉變一定是各種因素的綜合結果 但是從我個人的判斷來說 過度的碎片化閱讀方式是造成這樣轉變的主要原因

既然發現了這個問題 我就停止使用微博啦 到目前為止有快半個月 不管是心理作用還是確實如此 我是覺得比原先有耐心文章看完了

不可以否認碎片化的閱讀很高效 原來用微博的時候也是覺得效率非常高 短時間內可以獲取的知識遠比自己搜索找到一篇文章 再看懂那篇文章來的多 你所關注的人也許他們讀了很長的文章獲得什麼知識 總結成140個字 發到微博上 讓你看到 然後你只要負責吸收這140個字就好了 但是說實話啊 我覺得不可能靠著你的關注和一堆140個字就能真的學到背後的東西吧 支撐這140個字的東西可能是1400行代碼 140000字的paper 14萬字的理論... 碎片化的閱讀可能只是讓你「知道」某個東西的存在 當你想要「了解」這些碎片背後的原理的時候 還是要靠傳統的閱讀方式吧


這幾天和我們的產品經理聊天,他一直在強調任何人做任何事所處的環境的重要性。

很多人每天到處去聽取大量的講座,忙不迭地在朋友圈裡曬各種大會、論壇的現場直播(照片大部分都是比較靠後的位置),高談闊論各種熱門書籍,風口概念,但其實因為不知道分享者背後所處的當時「環境」,所以聽取的大多是皮毛。然後又拿著這些皮毛到處口若懸河。

我暫且把他的這個理念稱為環境決定論,對此我是十分認可的。

做一些延伸,在我的概念里,思維方式是決定一個人成事與否最為重要的因素,沒有之一。

思維方式會決定你思考問題的方法,看待事物的角度,進而影響到你是否可以在面臨紛繁複雜的信息時做出自己的判斷,在發現和分析各類問題時做出相對正確的決定,在與人協作的過程中更順暢地與人溝通。

而之于思維方式最為可貴的品質無外乎「獨立思考+兼收並蓄」。

每個人因其所處環境不同,經歷不同,閱歷不同,都在不同程度上鑄造著屬於自己獨有的「環境」,這是一個不斷持續著的過程,無論是你每天與別人的交談,閑暇時看的書、文章、電影,上班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有的這些,在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潛意識)的加工下,都在不間斷地形塑著我們的各自所獨有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身的意識(也即我所謂的思維方式)也在不斷地被塑造著。

而在這個過程中,大信息量和獨立思考,缺一不可。

見過很多人每天口若懸河,他的「環境」很大,看了很多聽了很多經歷了很多,但是說的東西基本都是冰山之上的那部分,人所共見,卻沒有任何冰山下的不為眾人所知的深度鑽研。如此這般,信息量很大,但是卻沒有什麼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最多是個活詞典,何況現在比信息量,再大你也比不過搜索引擎。

還有一些人,自認為自己很有獨立思考能力,對別人的言論從來不屑一顧。如此,他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確實有一些自己獨道的見解和思考,卻因為過於剛愎自用,沒有不間斷地攝取大量信息,終將淪落到一種鄙陋的境地。井底觀天,不識博大世象。

大信息量的攝取+獨立思考,協同鑄造著每個人所特有的「環境」,缺少任何一個要素,你的環境都會變得局限,膚淺。如同湖泊,如果你的水域很小,那麼即便周邊流進一股很小的水流,你也會很快被它污染,沒有足夠的稀釋能力。如果你的水域很大,兼收並蓄的同時又能不斷秉持本心,如此你自己則會變的愈加博大廣深。

缺少大信息量的攝取,不能兼收並蓄,如此可謂無明。盲人一般,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去粗取精,如此可謂無智。機器一般,所謂不思則怠,囫圇吞棗。


首先我認為碎片化閱讀沒有什麼危害,只是攝取的知識的利用價值有多高。

如今,知識碎片化逐漸呈趨勢,關鍵是能否對這些零碎的知識進行整理,並也能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

待知識的廣度達到一定的程度,再去挖掘一個專業領域,細細研究。

這個時候就不可依靠碎片化閱讀了,去看書,即所說的"長",如此構成"長,短"的平衡。


我只回答我觀察到的碎片化閱讀的危害,至於第二個問題,我還回答不了。

看了上面的一兩位哥們的回答,結合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長期的遊盪式的沒有目的的碎片化閱讀會讓你在讀長文時浮躁,降低你在閱讀時的注意力。並且我在接連幾天的碎片化閱讀後感覺自己的大腦已經停止運轉很久了。

走馬觀花和駐足體會是不一樣的,它們對應著在網路上各種刷的碎片化閱讀和完整地讀完一本書,也對應著信息的獲取和知識思維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要由碎片化閱讀獲得讀書的素質恐怕是非常困難的。


碎片化閱讀相當於食用快餐。

當你把閱讀當作信息的攝取的時候,碎片化 快速閱讀對你有很大幫助,當你把閱讀當作增加知識儲備被予以利用的時候,如果不是天才神童,朋友,還是靜下心來慢慢閱讀吧~

個人拙見。


在互聯網+任何事的條件下,專業與專業之間的門檻已經低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掏出手機隨手一搜,就可以獲取大量信息。但是,這雖然降低了我們獲取知識的難度,卻也提高了剔除無關信息的成本。

就好比,我們的生活是水,那知識就是投入水裡的鹽,鹽多了,浮力就大,浮力大,就能讓我們不容易沉到水底。鹽更多的話,成了死海,毫不費力就能浮於水面。但是如果鹽太多了,多到這些水不能再將其融化,因此就產生了——「知識型網紅」?(這麼強行比喻沒毛病嗎)

一、碎片化閱讀是把雙刃劍,因此這篇文章要說的其實有兩件事:

1. 利用碎片知識快速入門某一專業知識

2. 盡量降低碎片化閱讀帶來的不良影響

二、針對第一個件事,可以拆分為4個步驟。如果能夠保持專註的話,做好這4步,2周的時間,就足以入門當下的各類專業知識。

1. 找到興趣點相關的關鍵詞。用上1天的時間,躺著也好、坐著也好,不論採用什麼姿勢,好好想想自己目前感興趣的、想要涉足的領域是什麼,找出這個關鍵詞,它將會影響你之後構建知識體系的細分模式,因此我將它稱為元關鍵詞。要注意的是,這個關鍵詞的切口必須是很小的,是一個「知識點」,非一整個學科,這個定位非常關鍵(劃重點)。一時興起隨意決定的關鍵詞,詞叔用我的性別保證,十有八九是會半途而廢的。

2. 利用碎片知識串聯關鍵詞。要打破專業門檻,首先得認出這個門檻長什麼樣。將元關鍵詞輸入你能夠接觸到的各類網路平台中,瀏覽一些質量較高的相關內容。這樣,你將會迅速發現與之有關聯的大量專業辭彙,我暫時稱它們為橫向關鍵詞。但是,這些內容都是以碎片化形式存在的,因此你需要在這個階段做2件事:一是略讀相關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以元關鍵詞為中心,將這些橫向關鍵詞串聯起來;二是再讀相關內容,並對橫向關鍵詞進行取捨,只保留與元關鍵詞關係較為緊密的一些。其他引起了你注意的關鍵詞,就留到下一個主題再深入學習。這時候,這些留下的橫向關鍵詞,就成為了你進入該領域的「門檻」。這個過程可以控制在3天左右。

3. 進行主題閱讀或專項練習。用不少於7天的時間,從元關鍵詞和橫向關鍵詞出發,對於知識性的關鍵詞,開展大量相關著作、論文的閱讀;對於技能性的關鍵詞,就找到相關的課程進行動手練習。等看完大概20來篇論文的量,恭喜你,你已經跨過了這個專業門檻。技能性的所需時間要更久一些。

4. 梳理總結構建起知識體系。用3天的時間回顧總結主題閱讀的東西,以能否輸出作為輸入是否有效的衡量標準。有點自主學習能力的人,基本上都可以依樣畫葫蘆寫出一篇比較像樣的文章。

三、針對第二件事,叔的建議是牢記以下三點,從此做個穩紮穩打的掃地僧:

1. 思想上,要認識到碎片化閱讀這把雙刃劍,砸開的是專業門檻,不是專業天花板;

2. 行為上,與專業人士交談時,多閉嘴、多請教;

3. 實踐上,盡最大的可能,去進行縱深的主題閱讀或專項練習。


新聞等短、快的文章時效性強,適合此類。而對於一些經過時間洗禮留下來的,適合慢讀與品味。

至於說到危害什麼的,哪怕是一句話,如果起到作用引起思考,也不算是壞事吧。


碎片化閱讀只是一種閱讀方式,方式本身是無所謂好壞的,關鍵是看讀者動不動腦子。過去科舉數十年寒窗苦讀,一樣有人讀傻掉了。


警惕:碎片化閱讀,你「上癮」了嗎?

原創 文/姜超 微信公眾號:七稜鏡

曾有朋友問我,「你每天工作不算輕鬆,回家還要管孩子,而且晚上十點就準時睡覺,這些公號上的文章都是什麼時間寫的呢?」

「路上寫的呀。」我回答。朋友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你是說上班下班的路上寫的?換成我可絕對做不到,刷一會兒朋友圈時間就到了。」

家住北京五環外,在二環內上班,我每天上下班有三個小時的路程。我的文章大多是在上班的公交車上,用手機敲出來的,包括現在這一篇。

當初決定在遠郊買房,周圍的人紛紛搖頭,「太遠了,太辛苦了。」「把時間都消耗在路上,簡直是浪費生命啊!」但我覺得,屬於自己的時間總量是不變的,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路上,只要能夠好好利用,就不存在浪費問題。

在公交車上觀察周圍,多數人都在刷微信、玩遊戲、看影視劇,是啊,上班那麼累,空餘的一點時間,還不好好放鬆、娛樂一下?有段時間,我也一路刷朋友圈,越刷越停不下來,雜七雜八讀了一大堆,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最後腦子卻空空的,除了別人的熱鬧狀態,並沒有真正記住什麼。而寫作,讓每分鐘都變得充實起來,幫我擺脫了刷朋友圈時那種類似「上癮」的感覺。

那是一種被控制了的感覺,不舒服,卻掙脫不掉。一個同事曾對我說,她不管在做什麼,總是時不時拿起手機看看,即使是在做一件緊急而重要的工作也是一樣,「明明知道刷朋友圈會浪費時間,心裡也急,但就是戒不了。」

在我周圍,有這種問題的人不在少數。這種通過手機等便攜設備,實時獲取、閱讀信息的行為,現在被稱作「碎片化閱讀」。那麼,這種閱讀為什麼會讓人「上癮」呢?

我看過一篇心理學達人Lachel寫的文章,大致是說,人們之所以不知疲倦地刷朋友圈,至少涉及三個層次的心理機制。

一是信息。我們已習慣了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想因不懂得新辭彙、不了解熱議話題而顯得落伍,大腦習慣了不停地尋找新鮮事物的刺激,一旦一段時間沒有獲得這種刺激,就會陷入一種莫名的信息焦躁中。

二是距離。通過刷社交媒體,了解別人的生活狀態,人們能感到「我跟別人還有著聯繫」,從而避免與群體拉開距離。

三是反饋。人們的大腦中存在一個「獎賞迴路」,如果我們做出一個行為,立刻就能獲得好的反饋,大腦會鼓勵我們重複這一行為,反之則要求我們放棄。刷社交網路、打電子遊戲的過種中存在大量的「即時反饋」,因此人們樂此不疲,而學習之類的行為則無法產生這種反饋。

2008年,美國學者海爾斯發現,人類閱讀文化史上出現了一種全新的認知模式——超級注意力,它對印刷文化傳統的深度注意力模式造成了強有力的衝擊。深度注意力的特點是注意力長時間集中於單一目標之上,偏好單一信息流動,在維持聚集時間上表現出高度忍耐力。超級注意力的特點是焦點在多個任務間不停跳轉,偏好多重信息流動,追求強刺激水平,對單調沉悶的忍耐性極低。

對此,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所所長周憲指出,數字化電子閱讀建構了我們全新的閱讀習性,雖有其優點,但導致了閱讀「專註力」的明顯衰退。人們必須對數字化電子閱讀的局限性和問題有所省查,並注意加以提防。

專家的說法,印證了我對「碎片化」閱讀的防備之心。我發現,如果任由這些「碎片」牽著走,我的大腦就不再思考,我的生活,尤其是工作八小時之外的生活也會變得碎片化,失去了目標和完整性。而八小時之外的時間,看似零散,卻是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發展自己的愛好、構建獨特自我的重要時間。即便每天只有幾分鐘,十幾分鐘,只要好好利用,一點一滴積累起來,也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時間如金。碎片化閱讀中當然也有養分,但若沉迷上癮無法自拔,則是對生命的巨大浪費。那麼,在這個數字化網路化的大時代,我們到底該如何做呢?最近讀了美國「時間管理之父」阿蘭·拉金的代表作之一《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結合書中的觀點,我覺得有以下幾點不妨實踐——

1. 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並確保每天都會做一些事情來推進這一目標。拉金說,他會把自己的目標寫在卡片上,每天提醒自己。我覺得這個目標可大可小,比如一個月讀十本書,一星期背50個單詞等等都可以。我的目標是每星期更新一篇文章,當我用每天的空閑時間來推進這件事時,自然就減少了碎片閱讀讀對我的吸引力。

2.要做好時間規劃。拉金建議人們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按重要程度分為ABC三級。「盡量只做A級活動,少做BC級活動。」仔細想想,一天不刷朋友圈,並不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不良後果,這屬於可有可無的C級活動。這類活動做起來更為輕鬆,但做多了,往往就擠佔了A級活動的時間。拉金說:「我總是不斷問自己,我現在最應該做什麼事情?」當你的碎片閱讀時間過長時,可以試試用這句問話來提醒自己。

3.培養自己長時間集中精力的能力。「一次只集中精力處理一件事情。」每天早晨上班路上,我會用一個小時來專心寫作,頭腦清醒,心無旁鶩,效率極高。試著在做一件事時遠離手機,不要被那些即時信息打擾。

4.對於新聞、社交網路信息,有選擇性地閱讀,並限定時間。拉金說:「我很少會讀報紙和雜誌,但我會在報紙攤上掃描一下頭版標題。」在信息爆炸時代,你不可能讀完所有信息。選擇那些有營養的、能引發思考的信息。我規定自己每天用半小時來瀏覽新聞和刷朋友圈,並監督自己,不能超時。

5. 善用過渡、等待之類的零星時間。魯迅先生曾說過:「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拉金說:「如果你能夠利用每一分鐘空閑時間,利用它們來從事那些有助於你實現人生目標的A級活動的話,你就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6. 不要用碎片閱讀代替休息。休息也是很重要的事。你可以利用空閑時間來休息,比如活動一下僵硬的肩膀、閉目養神、聽一首歌曲、散步等等。有人覺得刷刷朋友圈也是種休息,但如果時間過長,停不下來的話,最後只會更疲倦。

7.把「無聊」二字從字典中摳掉。有些人沉迷於碎片閱讀,是因為「無聊」。這是一種更值得警惕的心態。人生那麼短,需要追求的美好事物那麼多,哪有時間「無聊」呢?只有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的人,才會感到無聊;這種人更容易在碎片化閱讀中「上癮」,越陷越深,最終成為被時間控制的人。

碎片化閱讀也有傳統閱讀方式沒有的優點,我們需要警惕的,並不是這種閱讀方式本身,而是被它所控制,浪費了本來不該浪費的時間。當我們敞開心扉,感受數字化時代洶湧的信息巨浪時,我們也要站穩腳跟,始終葆有寶貴的專註力、判斷力和安靜思考的能力;如論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此文內容為作者原創,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公眾號:七稜鏡

http://weixin.qq.com/r/80nO1i-EA3J8rWu19xzh (二維碼自動識別)

創建於 2016-12-04


推薦閱讀:

梁文道和羅振宇哪個看的書更多一些?
怎麼在吵鬧的環境下看書思考學習?
「年輕人你渴望力量嗎」系列都有哪些?
如何利用文字激發讀者的想像或者情感?
白落梅的書怎麼樣?

TAG:閱讀 | 閱讀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