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場零售模式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優勢?
菜市場指,一家一個攤位,每家賣的菜品都挺豐富,但是彼此大都重複。
個人覺得這會導致如下問題:1. 成本高。如果把所有攤位合併,相同的蔬菜也合併,就並不需要那麼多人手了。2. 蔬菜新鮮度低。比如,共10家,每家都進一箱黃瓜,10箱,要5天才能賣完。那麼有4天都是不新鮮的。如果大家合併,每天的進菜量很好控制。能賣2箱,就只進2箱。如果調度得當,也不會增加運輸成本。而且所需要的存儲空間也減少了。PS:和超市比,是新鮮的,這是因為超市蔬菜定位高,價格高,買的人少。但是不能說菜市場的新鮮。家裡種菜,新鮮度還是能看得出來的。3. 價格不透明,欺詐嚴重。都知道去菜場要貨比三家,因為每家價格都不一樣,而且不公開。如果統一成一家,沒有貨比三家的必要了,節省大家的時間。
有如此多的問題,為什麼菜市場這東西依然能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普遍存在呢?(不要說便宜,已經分析了,這種市場的東西成本其實很高的)
-
其實,就一個理由。很多食物,在超級市場是找不見的。只能在「傳統市場」中找見。若你開過餐廳,作過飲食生意,自然能知道這個道理。
禁絕傳統市場,就是將自己的生活,向「城市化」「西方化」投降。
超市商人,追求的是單一和多量。傳統市場,你才能找兒多樣而少量的食材。我們以前作廣告的人,每個週末都要紮在超級市場裏作調查,
看多了,真覺得超級市場,是一個讓人食慾減退的所在。不說別人,我現回台灣,一定跟八十多歲的老母親逛市場。
想著媽媽今天又要給我作好吃的,跟著後面,眼淚都會掉下來……。超級市場,哪有我媽想煮給我吃的玩意兒?
虱目魚心?鯊魚皮?豬血糕?……-"不可替代的優勢"
1 進駐成本低。(攤主經營成本)
小攤主賣菜者是沒有機會進駐大超市的,對每天考慮千元百元級別生意的"個體戶"而言,可以按月甚至按天交市場管理費衛生費防疫費是很重要的優勢,靈活多變一次性投入低,實在不景氣可以歇攤幾天(按月租攤主歇攤的日子裡"有機會向臨時日租客收租的),也可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換個市場重新擺攤毫無壓力。相比之下,要進駐大超市,半年租或年租費、裝修費、更多的管理費、水電費(菜市小攤通常無此項)、衛生費、、、為什麼高?因為大超市能帶來穩定的客流量和高消費意願的客人,正如火車站周圍人流大導致商鋪價高一樣,於是。。。
2 生活化的購物體驗。(用戶體驗)
。。。於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超市的菜價公開,但是你不能討價還價,這是社區大叔大媽們極大的生活樂趣。 逛完一家逛二家,哪家人多圍觀它,這種滿足感遠遠大於"買了就走"的超市體驗,更何況不用排隊結賬!3 管理成本低。(市場管理方)
圈塊拆遷地"拿紅筆地上一畫,就可以宣稱這裡是新規劃的臨時菜市,坐等收租,攤位費、衛生費、市場管理費、、、但是,見過菜市場養保安么?見過請專門保潔員么?(都是低工資環衛工)另外管理者也無需考慮中央空調消防疏散啥的。。出了問題當然因為這是"臨時市場"、"三無人員"、"老舊社區"、"整改地帶"。。。4 (最後但非最次要)菜市解決大量就業。
大超市要的都是年輕力壯"品貌端莊。。同時高效率的物流管理和成交系統使得人工參與程度低很多,需要的人數量少自然可以養更"優質"的員工。 大量下崗職工、外來打工者、老幼病殘,只能由菜市場來養活。他們在菜市賣菜或買菜。另外,撿爛菜維生的流浪漢是進不了大超市的。。 更別提菜市場的存在也養活了一大批包租公包租婆、摩的、蒼蠅館子。。。擁有固定場所,以此養活幾個人的小攤販,在經營上會展現出每個經營者獨有的「魅力」-也就是私人化的經營特色,儘管產品雷同,但每個人不同,有人送你蔥,有人和你聊兒女,有人和你談狗,有人誇你年輕。頓時,小菜場變得溫馨可人。不管你多久不去,他(她)總在那裡。去得多了,聊得熟了,小菜場會變為你廚房的延伸。這即是,不可替代的優勢。
N 年前,我在超市接受管理培訓。
一天,一位前輩帶我去看賣魚的櫃檯。前輩問我,「你知道賣魚最好的展示方式是什麼?」我說,「冷凍水產品是 -18℃ 低溫冷櫃,
冰鮮水產品是 -4℃ 冰台,冷卻水產品是 0—7℃ 冷藏櫃。標準 17cm 高純凈水自製冰台,覆 1cm 浮冰。每 30 分鐘區域整理並檢查浮冰融化程度,每小時添加新的浮冰,高峰時段每半小時添加浮冰。」
前輩說,「你錯了,是紅色塑料澡盆。」
當時真可謂當頭棒喝。
這麼土的東西怎麼是最先進的?那必須是 Thermo King 「色魔王」 超低溫大尺寸凍櫃,
加上 Carrier 「開利」 離心式製冰機啊。高帥富的硬體裝備才配得上國際水準的零售巨頭啊。現在我懂了。前輩說的沒錯。
紅色澡盆多好啊。- 廉價易得,
- 輕便靈活,
- 適用面廣,
- 顧客易接觸,便於挑選,
- 結實耐用,
- 可移動,可摞放,
- 省水省地,
- 清潔方便……
符合4c理論中的方便和溝通
總結成一句話,超市可以還價嗎???
談點個人想法。
我估計即使在美國這樣高度商品化的社會也可能存在菜市場。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麼多資金來開蔬菜水果大超市,所以有KA大超市,也有雜貨店。既然是做生意,只要有利潤,就有各種經濟形態。
對於樓主說的成本高、新鮮度低、價格不透明,我反倒認為這都不是問題。目前在菜市場賣菜的很多都是菜販子,只要控制好迴轉率,他們進貨的價格不見得比超市高多少,而且由於每次進貨量少,迴轉率高,新鮮度可以有所保障。而關於價格透明度,我反倒是認為這對那些經常去買菜的人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此外,菜市場存在很多優勢:
1、方便。菜市場比大超市更加接近住宅區。2、可以討價還價。價格不透明,但也意味著有很多議價空間,這甚至是家庭主婦的樂趣之一。3、品種多。不知道樓主在菜市場是否會買到那些土製的產品,比如自家的腌鹹菜、土雞蛋等等,這是大超市買不到的。綜上,菜市場有其存在的價值,而且會長期存在下去。大致上把所有評論都看完了,都挺有道理的,說真的,你們分析的都很到位。這麼肯專研,細究的精神我很佩服。菜市場的存在,事實上不是必須的,還是傳統思維下的觀念導致它一時無法消失。因為它沒有一個很好的質量監測系統,安全保障不大,再加上菜式重複率很高,每個蔬菜攤位都大同小異,確實浪費了總的成本。要注意,是總成本,不是每一個單一商家付出的成本,對於單一商家來說,成本是比較小的,但是商家多總成本要大。它的包容性也很大,什麼樣的菜式都有,商家之間產生競爭,想方設法的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導致菜價可以很低,很難被壟斷,對於買菜的人來說,這是最大的優勢,一旦全部被統一管理了,那就是最近最流行的壟斷說法了,市場自己有了定價權,老百姓利益被剝削。這其實就是專業批發市場的概念。裡面的學問挺深的。可以去參考下專業批發市場是往哪個方向升級的,將來的菜市場也差不多會像那個方向發展。希望可以幫到你。
事實是,從經濟效益來說, 菜市場這種蔬菜銷售模式沒有什麼不可替代的優勢;唯一說得上是優勢的,就像1樓描述的那樣,是一檔一檔熟悉街坊帶來的人情味,是喧鬧的生活氣息,還有包含回憶的感情,這些種種感性上的優勢。從食材(很多找不到的食材恰恰是年輕一代正在忘卻和淘汰的食材)、價格、質量、購物環境等理性因素來講,菜市場都在喪失優勢,生存空間逐漸變小。以香港為例,由於地點便利性和政府保護,傳統街市即使依然存在,但在與超級市場的較量中已經處於絕對下風,超市單一產品(如今年年初的豬肉降價)的促銷措施輕易就可以給街市帶來很大的衝擊。只能說,在市場化的經濟環境下,大商家對小商戶的優勢會逐漸擴大,但在「各大中小城市」超市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各層人民的所有需求,街市依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間,但在和超市的直接競爭中獲利將被超市侵蝕。
"不要說便宜,已經分析了,這種市場的東西成本其實很高的"。很奇怪會有這樣的判斷,提問者肯定是不怎麼買菜的人。何種更便宜,這個不需要分析來得出結論吧。
其實便宜,恰恰是菜市場最大的優勢:1、就生鮮的銷售渠道而言,常見的是:流動攤販、菜市場、生鮮店、超市的生鮮區。運營成本孰大孰小比較容易判斷的。通常而言,菜市場僅高於流動攤販。
2、菜市場攤主很多就是生產者,物流成本小,且沒有中間銷售環節的成本。3、菜市場是典型的自由競爭市場模型,其價格競爭是最充分的,減少了產品溢價。菜市場價格高過超商,我覺得有兩種情況:1、本地原產的生鮮,菜市場有絕對的價格優勢。外地產的生鮮,超商因為有集中採購配送的規模優勢,價格可能會低。2、生鮮區作為人流最大的區域,在超市促銷中起到重要作用。部分商品超低的促銷價,可以拉動人流的。看過一些回答,但覺得都觸碰到了皮毛,但卻不能解決我心中的一些疑惑。所以試著自己分析一下。
我覺得超市和菜檔的確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但其實對於不同的規模的菜市場,菜檔的經營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買菜的體驗也會存在細微的差異。所以這裡拋磚引玉的分析一下。大超市的缺點:粗放的管理,貨物都是隨便挑的,所以就算是精貴的蔬菜瓜果也是開放式銷售的,損耗基本不可控。這也是超市為什麼菜貴的一個因素。剛說過大超市的優點是貨源廣,但話說回來,大超市會優化供貨渠道,減少供貨商的數量,所以比如說會西紅柿,進貨的渠道很可能就只有是一間大型的蔬菜生產基地。近來的貨物新鮮的和不新鮮的會混在一起賣。感覺有點像價格偏貴的食堂,都是大鍋菜,解決問題還是可以的,但卻少了選擇的空間,也不存在以質定價的相對更加公平的定價體系。
於是乎只有在菜市場已經關門的時候,或是逢年過節,陰雨連綿對蔬菜價格造成短時間波動的時候。我會選擇去超市購買蔬菜。其他的情況都是在菜市場解決的。菜市場的不同經營模式:
1.同質化的菜檔,這種模式適合於小規模的菜市場,本來就幾個檔口,只有每個檔口買盡可能多的種類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並保證每個檔口都有接近穩定的收入。這種模式一般來說幾家菜檔會一起進貨,這樣才能稍微降低採購成本。銷售方式也以總價去零頭,或是送一把蔥什麼的來吸引消費者一次性購買多種蔬菜。當然這類的小型菜市場的進貨貨源相對單一,服務會相對熱情。但因為是同一進貨,所以遇到某種蔬菜不是很新鮮,幾家就都不太新鮮。想吃就一定要買,總會讓人覺得有些不舒服。2,批發型的菜市場,這類菜市場規模比較大,無論從蔬菜的種類還是數量都非常多。譬如說豬肉檔就有30間,如果我想買豬腰這樣比較少且冷門的商品,只要時間不是太晚買到的機會就比較大。而且如果拿捏好豬肉的進貨時間,可以買到當天剛宰殺的新豬,並可以挑到自己喜歡的部位。如果對食材的價格不是很敏感,這樣的購物體驗基本上已經達到買菜的極致。最新鮮的食材,可以自由的選取部位和大小。
因為這樣的菜市場人流基數比較大,所以商家就算進比較低頻消費的蔬菜,也可以保證銷量。在這樣的環境下商家會主動去尋找好的貨源或是根據需求進一些比較不常見的貨物。可以行程某個垂直領域的壟斷,保證了自己的利潤。但相對也有滯銷的風險。總體來說豐富了商品的種類。而且商家都是獨立進貨的,所以根據不同的銷售能力及位置因素。同一種蔬菜在不同的甚至在同一檔口也能出現不同的價格。這樣也能滿足對商品質量敏感,或是價格敏感的消費者的需求。這種感覺就好像在逛一條餐飲街,高中低檔餐館都有,不同的業態,不同的口味和價格。想必這樣的餐飲街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是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感覺還沒說完,組織一下晚些再續。無論是哪個國家、地區、民族,叫賣總比商店更加直接與便捷。 我覺得菜市場有這麼幾個無法替代的優點: 1.主觀選擇購買權 這種權利不僅僅是可以肆意拿捏各種蔬菜進行同類比較,重要的是消費者相比較商家而言,更具有主動性,可以在一堆蔬菜里選擇自己想要的,而不像超市裡各種封好的小盒包裝,別人擺什麼你只能買什麼 2.商業競爭機制 菜市場的存在,構成了小的競爭機制,蔬菜新鮮、質量上乘的小販出貨量就大,刺激了小販們對於蔬菜品質的嚴格篩選,保證了市場上蔬菜的供應品質。當然,天朝各種蔬菜作假也是一個問題,屬於檢驗機關的職責能力問題,不過側面也證明了小販們在主動迎合市場需求的心態。 3.允許特色經營 超市畢竟是庫存式販賣,存放期短的商品沒法販賣,造成超市經營過於單一,像豬血這類不能存放的食材,就只能在菜市場銷售。超市由於單一銷售存放期長的商品,也失去了地域特色,竹林多的地區最新鮮的筍尖、靠海地區的晨捕魚、季節性的時令蔬菜,終究還是要在菜市場出售而不是進庫存放的超市。菜市場保證了各地飲食文化的特色食材需求,無法被超市替代。 4.聲望 這個詞是從遊戲里引出來的,很多主婦都喜歡固定幾個點選購蔬菜,一方面各個小販的菜源有差別,常去菜市場的主婦都會精挑細選,比較出哪個小販的某種蔬菜同類比較最好;另一方面,長期在某個小販那裡買菜,混的臉熟,自然聲望也就略高,算便宜點、多給一兩個這種小實惠還是很討主婦的歡心的。而且經常聊聊天也能成為普通朋友,曾經親眼見過廠里某個大媽在菜市場暈倒,她常去的那個菜攤老闆讓兒子騎三輪車把她送到附近醫院去急診。雖說不上社會人心很冷,但這種事情發生了,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圍觀吧,頂多打個電話叫120,好歹菜市場的小販還跟別人有個生意往來,這種人情事還是能多做一點的。遊戲尚且還知道聲望不同買東西折扣也不同,更何況是人類社會。 5.人際交際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現今的住宅越來越注重私密的時候,人的社會交際空間就會被壓縮。過去的住宅都是院落式,有一個院子用做交際空間,相互串門交換信息都是在院子里完成的。現如今,人的社會交際空間已經固定為幾個區塊,工作場所、交通場所、休閑場所以及交易場所。在這些區塊範圍之外,人很少會和別人發生社會交際。 菜市場是一個很普遍存在的交易場所,人流量大,信息交換也就多,八卦、內幕、流言、觀點,都在不停的交換,無論是認識或者不認識、有意聽或者無意聽,各色的信息都會匯聚到這裡,被人分享。以前殺頭都會把刑場設在菜市口,不僅僅是熱鬧,稍微透出點口風,就能在菜市場里形成各種信息、流言,甚至是威脅,並且迅速的傳播到全城各個角落,而傳播消息的人也不會留下任何證據把柄被人追查。 菜市場畢竟是購買日常食材的重要渠道,也是人際交際的重要場所,僅以這兩個原因,菜市場就沒法、也不可能被其他場所替代。
個人覺的分析並不一定成立都合併了,選擇明顯變少,一旦選擇變少很多東西就會改變,看看兩桶油吧PS不管你如何分析,顯示中我所經歷的菜市場的菜就是比超市的便宜,沒有人會關心如何分析的,只關心菜的質量和價格
怎麼沒人說菜市場便宜?怎麼沒人說菜市場可以送一點點東西,比如一小把蔥之類的,因為有時你就只需要一小把。怎麼沒人說侃價很有成就感。
@邱勇 的答案很全面了,我想就第一和第四點再補充一下。
菜市場相對超市進駐成本低,幾乎沒什麼進入壁壘,這意味著超市有一定的市場勢力,而菜市場沒有。在一個沒有菜市場存在的市場,超市是有實力將價格哄抬到較高的水平,犧牲消費者換取高收益的。而菜市場這種靈活、隨時可介入的形態,對超市形成了制衡,平抑了物價。
再有,菜市場勞動力內卷的特性,使得它能夠在總量相對固定的情況下,以更為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不斷吸收勞動力,不需要這些勞動力有過多技能、智識上的投入,也就自然而然地分擔農村就業壓力。相對而言,超市儘管也是勞動密集型,可無論是前台銷售還是後台運作,都要求有更高程度的專業化運作水平,與農村勞動力有更大的距離,更難承擔吸收勞動力的作用。
"菜"是個非標準化的產品,需要個性化營銷、根據客戶喜好新鮮程度等等進行靈活的定價,超市靈活性顯得不夠。
根據關於新鮮的問題,我認為菜市場的新鮮度,遠超於超市(個人經驗)
一定會有一些地方,超市把菜市場淘汰,也一定會有一些地方菜市場會把超市頂死,關鍵不是模式,要實事求是,看你乾的怎麼樣,如果超市可以體現出全而優惠的規模優勢,肯定理論上講,菜市場不是對手,但是生鮮經營之繁複,不是隨便一家超市可以玩的好的,玩不好別說淘汰菜市場,活下去都是問題,所以說呢,尼瑪都是廢話,我的也是廢話。。。
購物環境差
品種多,有的挑,能買到小眾食材。去的早菜夠新鮮。每周末都要早起跟老婆去逛菜市場的說!
推薦閱讀:
※我是做銷售的要怎麼才能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員工老不開單也是個問題
※在銷售產品的時候,如果總是感覺不懂這個行業的客戶需求,怎麼辦?
※你們身邊成功的生意人有哪些特質?
※對生活迷茫的時候,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擺脫困境?
※P2P 理財從業者在面談客戶時,除了專業知識以外,說點什麼話題才能和客戶拉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