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鍵盤最先是由中國人發明的,它可能是什麼樣子?
機械打字機的結構比較複雜,但如果不是設計用來打字的話,中國人可能會發明鍵盤用作某些特別的計算器或控制機構,而這類鍵盤所使用的符號系統,我認為非常有可能來自於麻將?
標準麻將42種花色,表意已經相當豐富了,可以用於控制複雜的機械裝置,輸入複雜的指令,只是對於數萬漢字來說或許不如大鍵盤方案容易設計機械打字機。
相比其他答案里的羅盤,麻將的圖案直觀易記,即使不識字也可以學會操作,而且民間流傳度廣,普及成本低,鍵位也較少,設計機械結構也較為容易。
與此同時,這種方案對於西文鍵盤兼容性也比較好,只需要設計類似日文的「變換/無變換」按鈕就可以和常用的西文鍵盤兼容。再加入各類控制鍵,就可以用在各類電腦終端上。
上面的示意圖只是麻將/QWERTY鍵盤結合的一種方案,另外一種方案是將中文中較少使用的空格鍵縮短,將四風三才放進QWERTY空格鍵的左端,或者四風+中發,將白板和西文的空格放在一個鍵上。
當然使用這種鍵盤方案可能會對輸入法設計帶來一些影響,由於字元鍵每行由十個變成九個,所以「五筆字型」可能會從25鍵變為16鍵?但更明顯的變化就是形碼輸入法會增多,使用拼音的輸入法會減少。
舉個栗子:麻將輸入法草案(供同行討論)
以起筆+筆畫數來輸入偏旁,起筆分為三類 橫豎為條(橫平豎直),撇捺為筒(行雲流水),拐折為萬(千變萬化),逐個部首輸入。
如輸入「知乎」,知為矢+口,即五筒+三條,乎部首為丿剩下部分丶起筆4畫,即一筒+四筒
思考題:上面的輸入法只用了筒條萬,鍵盤利用率不高,而且重碼比較多,如何改進?
========我是穿越噠分隔線========
只聽著欽天監一聲令下,整個觀星台頓時熱鬧起來,連著神算機的有兩排二八一十六個踏板,兩邊8個童子一個個臉通紅,鼓著氣的使勁的踩著踏板,聽美利堅的傳教士說,他們管這叫「有氧運動」,另一邊則是四個太學生,圍著一張大八仙桌,各自擺弄一盒麻將,卻不見長城壘起,反倒像是撥弄算盤,口中還念念有詞:「梅花,九筒,四萬,幺雞,東風,紅中……」讓人看著滑稽卻不敢笑出聲來。神算機的一面掛著八個大羅盤,分別指著八個方向,隨著機關的運轉,羅盤的指針也左搖右晃,一會兒功夫,牌桌那邊就逐漸安靜下來,帶頭的太學生忽然站起來,喊到:「已錄一千五百二十八籌,運籌開始!」
神算機嘩啦嘩啦響個不停,傳來一聲清脆的鼓聲,踩機器的童子們就停了下來,太學生領來另一隊童子,接替之前的一批,神算機就又響了起來。聽美利堅的傳教士說,美利堅萬國通商機械會館的新款神算機已經是蒸汽動力,不再要人踩了。
兩個時辰里鼓聲響了十多次,每響一次剛才輪替下來歇息的童子就再回去踩,太學生們盯著神算機的羅盤議論紛紛,欽天監則趴在牌桌上打起盹來了。
忽然神算機傳來「鐺」的一聲鐘聲,剛才還熱鬧的觀象台里頓時鴉雀無聲,欽天監揉著眼睛從桌上爬起來,瞅了一眼神算機上的羅盤,卻像被蜜蜂蟄了似的跳了起來,旁邊的太學生則一個個大氣都不敢喘。欽天監對著羅盤端詳了半天,戰戰兢兢的吐出八個字:
五行缺贊,明年大旱!
參考資料:計算機漢字鍵盤設計「三原理」(六)-王永民八十年代,中國人確實用過自己發明的漢字鍵盤。不過現在看起來比較可笑。這個真的是鍵盤,幾千漢字一個字一個鍵,按音序排列。最下面一個區域應該是是常用字,模糊地看出有「部委廳局」、「省市區縣」(果然不是給我等草民用的)」里丈尺寸「、」零壹貳叄「、」一二三四「(還比較好理解)」「的中主我以……地國……不為」(知道五筆輸入法的一級簡碼是從哪來的了吧)
總之一只指頭慢慢找去吧。
它的改進版,200多個主鍵,每個鍵上9個字(或16個),再用另一個九宮格輔鍵盤選字。這個類似林語堂那個打字機,256鍵,用部首拼字。這個是有答案的。鍵盤會是台織布機。也就是織布機電腦。+這個也不穿越。電腦是1804年誕生的雅卡爾提花織布機的後代,核心元件是雅卡爾打孔卡片。1836年,計算機先驅查爾斯·巴比奇製造了一台木齒計算機,用來計算很多數學難題,並利用雅卡爾打孔卡片的原理為這台計算機編程。然後就是1942年IBM的「製表機」了。再然後就是偉大的馮·諾依曼,把「0和1」的哲學方法塞進了製表機的肚子里。現代計算機誕生了。
現在鍵盤的敲擊方式,則來自另一位巧匠為盲人女友的設計,是一個典型的觸感設計(實際上打字機也是現在觸屏的先祖),而非繪寫設計。
如果是由中國人發明鍵盤,必然的,所有字元都將會是織出來的,就像它一開始那樣。中文字書寫本就是畫圖符的方式。其實,當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我們和機器也都是在以極快的速度做著編織的工作。既然有人問,就修改一下多解釋兩句。難道每個字都是織出來的嗎?是的。那會很慢嗎?顯然不會。對於字元,這種「織」指的是給軌跡命令,例如「橫-平」、「豎-直」,指令既沒有厚度,也沒有顏色,換成機器的二進位語言,「0」是空白,「1」是動作,輸入就完成了。你飛快地寫,它也飛快地錄,人能快過機器嗎?接著說遠一點。所以有個曾經知名的科幻小說叫《機器人夢見電子羊》。電腦後來有了智能,它覺醒了,它總在想自己的祖先到底是誰?如同人類找到了猴子,機器人夢見了電子羊。不知道為什麼,它總是在夢裡聞到一股羊毛味。答案就在這裡,它的祖先是織布機,這是基因問題。當然,這樣的電腦免不了會大一點。不過依我看,還挺生態的,這是件多酷的傢具啊。以上。讓我們一起努力織布吧!如果是鍵盤,而不是打字機:
- 根據發音:如果沒有注音,我認為會是依照反切[1]法的注音方法,在鍵盤上布置聲母和韻母的常見字,然後用反切法選字。
- 根據字形:把字拆開,跟林語堂的打字機差不多[2]。
如果是打字機的話,那就是林語堂的打字機了。
[1]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5%88%87[2]http://www.google.com/patents/US2613795不如就裝個八卦盤吧,用發電報的形式打字。
鍵盤的最重要功能是把我們腦中的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因為英文是可以分拆的成字母,所以就有QWE鍵盤『。英文的書寫順序恰好是按字母輸入,因此當老外想到把信息輸入時分拆成字母理所當然。
換個角度,如果我們的先人發明了電腦,面臨的問題也是如何把腦中的信號輸入。輸入的理想順序是按照書寫順序。 那麼最理想的工具應該是觸屏手寫輸入。但是手寫輸入法其實是通過軟體分析形狀來完成的,這種進一步的運算顯然是對開發尤其是在發明階段是不可能的。
那麼回到書寫順序的這條路上來,目前大家用的筆劃輸入效果是將筆劃編碼化,然後把所有漢字編碼化,通過不同的編碼輸入從字型檔中尋找漢字。這其實能比較接近計算機的工作思路。但是考慮到漢字的特殊性,若我們的先人發明了鍵盤,不太可能會舍簡就繁創造一個類似於QWE鍵盤的那麼多字母的輸入工具。 由於計算運算的需要,我們的先人可能會需要一些基礎的運算符號或者代碼。創造一些「元」或「基準」,這些的作用類似於QWE鍵盤中的字母。前面有朋友說易經八卦可能會融入鍵盤,筆者認為這是相當有可能的。這一些「元」或者「基準」(以下代稱「元")可能會以八卦命名。某種程度上這些元會代替一部分的筆劃,然後八個鍵的外圈可能會有天干地支,負責字碼的進一步篩替。這種鍵盤可能會是一種類似於八卦盤的樣子。 由於中國的文化和文字都是非代碼化的,而且比較喜歡到哲學宏觀層面是闡述,比較容易看清世界的一些深層的規律,但是不利於現代科學(指通過已知事物或規律探索未知事物的科學方法)的發展。在鍵盤上可能還會韞藏一些宏觀的設計。而與我國相反,西方的語言和數學以及以其為基礎的物理都是代碼化的,大大方便了現代科學的發展以及輸入工具的設計。也提高了對大規模運算的實際需求。信息技術起源於西方,本身不是偶然。因此本文討論的更多是基於當時中國文化發展大大超前於世界,對大規模計算的需求已經成型的假設。 漢字與眾不同在於他是真正的書寫文字,生命力在於不同形狀的組合,編碼雖然方便了漢字的調用,但是也限制了漢字的自由。造字,避諱,合字等很多漢字的特點沒有辦法來實現。也許只有打破目前通過編碼在字型檔中找字的方法才能真正實現。筆者也相信有一天會有聰明的中國人設計出一套真正的能夠解放漢字並且適用於國人的輸入方法。這樣應該能覆蓋常用字了。
-- Google 2010-4-1
//下面的腳踏板大概是為 emacs users 準備的。
以筆畫輸入為基礎的鍵盤,比如『a』是『橫』,『s』是『豎』之類的
沒準是這樣的
應該差不多這樣就夠了吧。
我覺得如果是中國人應該壓根不會發明鍵盤,字母序列這東西和中國人的思維差距很大的。
電腦普及以前,有些字典就有「四角號碼」查字法。可以理解為一種輸入法。
羅盤蠻好玩的。
這個問問鍵盤俠比較清楚。
用四角號碼,只要數字就可以打出絕大多數漢字了。
會有多種「鍵盤」,百家爭鳴,最後由統一成一種。另外,我相信中國人才不會去把漢字粗暴地拆成現在的五筆這樣子。很可能會是塊手寫版這樣的。
看完以上題注的回答我覺得腦洞開了合不上。我個人覺得其實手寫+手勢操作比較合理,直接取代鍵盤
如果誰看到這個問題能回想到打字機(林語堂之借鑒),再想到活字印刷,再想到語言差異,就明白題主這個問題之無意義。
推薦閱讀:
※既然剪刀是達芬奇發明的,那麼為什麼會有「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句詩?
※一些改變世界的發明/發現最初是如何被貶低和嘲笑的?
※歷史上有什麼東西一直被擺在不重要的位置,後來突然發現它的用途,而後被廣泛使用呢?
※中國在軍工上有什麼驚人的發明?
※歷史上這些發明是不是冥冥之中早就註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