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哪些我們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行為或事情,對孩子的影響卻事關重大?


謝謝邀請,@周丹列出的兩點我很贊同。我在這個基礎上補充一下。

一:當你要給孩子買東西時,例如衣服,你會根據自己的喜好給孩子打扮還是根據自己對孩子品味的了解挑選她可能會喜歡的?我看到的是很多家長按照自己喜好而給孩子買東西。長大之後,這些父母或許給孩子買了房子,找了工作,但唯獨不知道其實孩子最想要的是什麼。更糊塗的是,儘管知道了,要是自己不喜歡,還會以『為你好』的名義讓孩子不要為之。

二:當離開家要去辦某事的時候,你會在孩子知情的情況下才離開嗎?我看到很多父母都是想走就走,全然不顧及在玩的正高興抬頭髮現父母『消失』了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她可能會滿屋子的找你,甚至以為你不要她了。凡事有交待,這是向對方建立安全感的形式。孩子在『父母隨時都會不見了』的意識里,安全感何在?長大如何給人踏實的感覺?有的父母哀怨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行蹤不透明。這是誰養成的?

三:當你答應了孩子做什麼,你會努力兌現嗎?你會意識到實現這個承諾的重要性嗎?孩子對人的信任是從父母開始的,你願意成為你孩子敢於信任的第一個人?還是成為孩子學會不信任的第一個人?

四:孩子在研究一個事情該如何去完成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你是讓她主動去請求你的幫助還是你自己飛奔過去巴不得馬上幫他完成?當孩子遇到挫折情緒激動的時候,父母來到身邊安慰是能在當下解除消極情緒的。可是,這樣也會讓孩子養成『別人有義務來幫忙』的惰性。給孩子一個機會學會尋求幫忙,而不是坐在那等待哪個『看透他的人』從天降下。同時也讓孩子相信,世界上遇到了解你的人是僥倖,大多數時候是要讓別人去了解你的需求。


感謝邀請,再補充幾點:

  1. 在孩子專心玩或者看書的時候,不要打斷她,培養孩子的專註能力。

  2. 孩子經常提令大人奇怪的問題,認真對待這些問題,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答,從而鼓勵她對世界充滿好奇心。

  3. 孩子對家長說話時,家長要停下來手裡的事,專心聽,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

  4. 不要因為怕房間弄髒了還要收拾,而阻止孩子做遊戲,孩子的創造力就這樣被挫傷了。

  5. 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她的老師,孩子會受家長的評價影響對老師產生抵觸。和老師合作不好,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

  6. 孩子放學回家,不要問今天又挨老師批評沒?可以問有什麼有趣的事可分享的?孩子會把不挨老師批評當作好壞的評價標準。

  7. 不貶低別的孩子,抬高自己的孩子,比如說「還是寶貝你乖,比××強多了」。也不拿別的孩子來比自己的孩子,比如「你看你們班××成績多好,你可比不上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讓孩子多看到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優點。

還有很多,先說這幾點吧。


不知道下面這段話的初始來源在哪兒: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

如果孩子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衛;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卑;

如果孩子生活在寬容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大度;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信任

我記得還有一句:如果孩子生活在愛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分享

但是不是在這段話里的。最初看到這些是從10年前的雜誌上,網上轉載很亂,不見源頭,而且細節上也不同,有的亂改。

求出處,求原文


我只說三點:

尊重

尊重

還是尊重

-------------------------

絕大多數對孩子不當的行為皆由不尊重而來


1.父母常常會在孩子面前說其他家裡的孩子怎麼怎麼優秀。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這樣會刺激到自己的孩子成長,奮發圖強。但是,如果不能正確的表達的話,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的叛逆心理愈演愈烈。

2.孩子在和朋友發生衝突的時候,有的家長會站在孩子這一邊,指責對方的孩子不懂事,沒有教養或者連同對方的父母都一併帶了進去;有的家長則完全不理會孩子的想法,只責備自家的孩子。但是這兩種做法,都會對孩子帶來不小的影響。前者,本來很小的事情可能會放大化,影響孩子之間的友誼,並且會讓自己的孩子產生一種別樣的優越感錯覺。後者,會讓孩子覺得什麼事情告知父母都沒有用,會加大負面情緒。

- -!沒有整理完下次補充


此問題了了幾句,確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好問題。

那我也就就著我的個人想法和經驗簡單概括而回復之吧。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反而對孩子起著很重要作用的是————父母認識並改正或規避自己的弱點。

原因:性格確定人生,父母的性格決定孩子的性格。

論證:反省一下我們自己,不管我們組織能力強也好,敏感杯弓蛇影也好,自卑也好,自信也好,均和父母有關。

故,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我們大人蛻變的過程。

否則,不管我們有多少的理念,多少的想法,多少的論點都無濟於事。


正在看《教育者謬誤手冊》,很棒的一本書。從裡面摘取幾個觀點。

  1. 對孩子不理不睬,侮辱,蔑視,讓孩子承受超過他們承受能力的責任和工作,給孩子很大的壓力,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暴力。家庭中的緊張氣氛同樣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嚴重的傷害。
  2. 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時,如果大人們不是對孩子的成績大加讚揚,而是與他們一起分析討論他們剛剛完成的工作,這會更有益。
  3. 在孩子不聽話時,並不需要懲罰孩子,而是應當讓他去感受並覺察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這裡的重點在於孩子所犯的錯誤與他需要承擔的後果之間是存在邏輯關係的。禁止一個14歲的孩子看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是不合邏輯的,相反,應該禁止他下次在晚上與朋友一起去看電影。
  4. 為了讓孩子多吃飯,用點心做獎勵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孩子為了吃到自己想吃的東西,被迫吃下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事實上這裡作者的觀點是人體自身的饑飽調節已經足以保證孩子吃下足夠的食物,被強迫多吃的孩子會對吃飯產生恐懼,在長大後表現為挑食,厭食等。)
  5. 如果孩子被打,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不是自己錯了,而是別人錯了。因為打人的孩子還不理解社會中為人處事是有原則的,而這一點被打的孩子早就知道了。
  6. 孩子在賭氣的時候,父母應以盡量平靜的語氣和盡量少的話語去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配合父母,勸說沒有意義,因為孩子會感到恐慌而不可能聽得進去——尤其當父母兩個人同時來勸說的時候。
  7. 一個專門以愛搗亂,不聽話而出名的孩子其實是不快樂的。他努力尋找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但他並不知道怎樣才能在這個位置上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這裡的重點是,孩子搗亂的行為更多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而不是出於惡意。所以批評是治標不治本的,因為批評,責罵本身也是一種注意。
  8. 不要總給說「我很無聊」的孩子安排活動,不久之後他們會自己在一些本來認為無聊的事情中找到樂趣的。


1、稱讚孩子的外表。這個多數是對別人家孩子。常常看到大人誇別人家的孩子長得好白,好漂亮什麼的,每次我都心裡覺得怪怪的。被稱讚的孩子會覺得有種自豪感吧,久而久之就會有點優越感,可是這種優越感與其本身的努力毫無關係,但是他卻把這個作為自己的優勢,我覺得家長要對此給予正確的引導。不被稱讚的孩子,或者父母開玩笑的說,你怎麼長的這麼丑呀,對孩子的傷害更大,特別是女孩,很容易否定自己,沒有自信,甚至印象一生。

2、反覆無常。孩子昨天把蘋果扔在地上,你跟他說這樣不對,今天又扔了你很累,懶得管了,明天你又來說這個不對。孩子就會無所適從,覺得這件事可能沒什麼大不了的,怎樣都行。這只是舉一個例子,很多壞習慣都是這樣養成的。

3、不給孩子樹立「錢」的觀念。很多小孩都中學了,都覺得錢這種東西需要的時候就會有,完全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我覺得當父母的,應該在孩子比較小但已經懂事,的時候開始,就帶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哈哈,可以找自己比較忙的一天,讓他在一邊玩,看著自己做各種事,工作完了,拿一些錢,告訴孩子這個就是一天工作賺來的,然後就用這個錢去買點什麼吃的喝的。讓他知道,他所吃喝用的,都是父母在外辛苦工作才有的。


縱容孩子去嘲笑別人,對孩子強調「被人嘲笑是丟人且恥辱的」。

我覺得「嘲笑」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噁心的行為。

你縱容你的孩子去嘲笑那些你以為錯誤的行為,你覺得你的孩子會就此明白對錯,不會去成為一個被人嘲笑的人,其實呢?你的孩子有可能會成為跟在孤兒身後丟石頭、罵人野種的那群逼崽子的其中一個,你的孩子會成為學校里被凌霸的同學身後說風涼話戳脊梁骨的那群王八蛋的其中一個,而在未來,你的孩子會成為千百萬個網路暴民無腦噴子中的一員。你的孩子將需要不停的通過貶低別人、鄙視別人和嘲笑別人,才能找到自身的存在感甚至優越感,這種人在當下,我們稱之為傻逼。

你以被人嘲笑是丟臉的事情來警醒你那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你以為ta會因為臉皮問題而嚴於律己,不去作惡,不去給你丟人犯錯,其實呢,你的孩子有可能永遠不會有內心強大的那一天,ta的世界將無比喧鬧,ta會在意任何一個角落傳來的任何一個聲音,ta會躊躇不前,猶猶豫豫,一生就像走鋼絲,即便有夢想,即便敢堅持,ta內心所承受的那些他過於在乎的「別人的意見」也會對他造成巨大的困擾,甚至有一天,他會被那些嘲笑的聲音逼瘋,變得極端,變得暴躁,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有兩條路,一條碌碌無為夾著尾巴過一生,永遠讓別人怒其不爭,另一條則會在某一天終於承受不住那份太關注別人看法的疲倦,成為一個外表有著老子天下第一不管不顧的假象,內心脆弱敏感,極端而又孤僻的人,這種人,會因為一些不經意間的誤會而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

告訴你的孩子,當他看到別的小朋友的臉摔進了牛糞里,他應該做的是拉他起來遞給他紙巾,而不是站在那裡嘲笑。當他不小心把自己的臉摔進了牛糞里,要感謝那些拉他起來的人,同時把牛糞甩在嘲笑他的人的臉上。

最後強調,我所說的這些話,全都建立在概率這個詞的基礎之上,人性很多元化,童年盯著一個滴水的龍頭看了一會兒,有可能在成年後讓人變成物理學家,童年無小事,每件事都可能會造成蝴蝶效應,希望你的孩子安好,有明媚的未來和強大的內心。

以上。


覺得換位思考,和把她當大人是核心


自己不以身作則!


人長大以後就很容易忘記了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自己童年的心理活動狀態象被格了八百遍的硬碟一樣刪得精光,這也算是一種[忘我]吧!

小的時候無論說什麼教育、習慣、講道理、尊重對我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在我的童年記憶力對於我份量最重的只有2樣東西:玩具與遊戲

玩具是我自己可以玩的,不撇什麼培養創造力云云的大道理了,有童年的孩子都知道玩具的[誘惑力],它就是好玩嘛!扒拉出根木頭棍子當它是拍著屁股就能騎的馬、撿個木頭塊就推來推去當它是不用油沒輪兒的車、尋摸著個細管就是嘴裡突突突架在胳膊上的槍。完全不是開發想像力創造力智力什麼什麼的……那是專家這麼想然後調查取樣下結論云云的;對於兒童就是好玩!

遊戲是可以和別人玩的,不說啥協作啊,互動交流團結曰曰的,跟小朋友玩遊戲那叫一個瘋,汗摔八瓣脖子全是泥就是瘋!隨意瘋!扯塊紗巾就當自己是仙女或公主、弄個布口袋仨屁孩蹦躂一下午、來點雪那就是戰場啊。別說友愛互敬鍛煉身心……那是幼兒園阿姨受了洗腦掉皮牆上才這麼寫;今天打完架吵完嘴明個還扎堆玩,對於孩子就是瘋唄!

自己腦子硬碟里那曾經的內心世界能恢復多少是多少!回憶出曾經擁有的那個小小的內心再捧出來面對孩子吧!

…………………………………………第一次用分割線這玩意……………………………………………

另轉一個義大利攝影師 Gabriele Galimberti 的私人拍攝項目,記錄了世界各地孩子自己最鍾愛的玩具,沒收集全,好像這個攝影師還在繼續這個項目,哦,對了(天朝孩子有特色)。

附上 Gabriele Galimberti 的網站:gabriele galimberti

要是有個版權啊、肖像權、法律這權那權啊啥的,趕緊通知我,我立馬刪了!


這個問題我想了挺長時間,最後再看看問題,「習以為常、視而不見」這8個字太厲害了!我猛然覺得答案就在問題中,即幾乎所有我們家長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因為,潤物細無聲。如果孩子跟我們生活在一起,那麼符合習以為常、視而不見這類特質的行為都肯定會被孩子效仿到。

問題里的另一個詞「事關重大」,也超級厲害,基本就是答案。試問什麼事是事關重大的?我不得不說到下面這些詞(無論看到的人的感情色彩如何,我們不能忽略其重要性):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將我啰嗦的理解簡化:那些反映了家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甚至無須經過大腦深入思考就能做到的行為和事情,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都事關重大。(好吧,還是很啰嗦)

下面列舉我想到的符合上述特徵的行為或事情:

1、直接表達出對某些人物形象的喜好或厭惡。發生場景舉例:看電視的時候,家長無意地評論「我最看不上這樣的人」,」我最討厭這種人「。

2、家長出於對未來的焦慮而表達出恨鐵不成鋼這種情緒的言論。發生場景舉例:過年拜年,孩子不喜歡叫人,家長一邊跟客人道歉,一邊責備,或者類似自言自語:」這孩子怎麼辦呢,將來?連個話也不會說「,」跟ta爸一樣沒出息「,」看你將來怎麼辦?「……

3、抱怨。世道不好,小人當道,倒霉,出身不好,領導無能,嫁的老公不好,諸如此類吧。總之就是以抱怨的形式來表達不快情緒。如果末了再加上一句,孩兒呀,媽可全靠你了,你就是媽人生希望之燈塔。這就算完,孩子沒被毀掉是天大的幸運。

4、把行走人世的不得已之事跟孩子說,你不懂,或者說,你長大了就懂了。如果不想讓孩子知道,就應想辦法避免讓孩子知道;既然孩子已經知道了,敷衍說你不懂之類的,除了造成神秘感之外,還會激發孩子探求慾望。那些事,孩子是否越早知道越好呢?家長要想清楚,沒想清楚的話,不要隨便說你不懂,長大了就懂之類的話。


一、成人經常對孩子進行的否定。成人對孩子所採取諸多不適合的教育方法,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兩點:一是否定孩子本能的自愛、上進;二是過於相信自己的經驗,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正確的。事實上一位優秀的家長可以是也應該是一位優秀的教育者;但一位優秀的教育者必須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時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行當;另一方面,優秀的家長應該對孩子抱以更多的信任和鼓勵,藉以產生教育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即以積極向上的暗示讓孩子享受更健康的成長。

二、家長與孩子應該共成長。「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的成長特性取決於基因、環境等因素,因此家長必須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注重自身的言行一致。我們很難想像,一位隨處扔垃圾的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當然,人無完人,家長自身也存在非常多的不良習慣,所以家長必須「放下身段」與孩子共同改正不良習慣,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諸如打針等),家長的責任在於幫助孩子客觀、理性、勇敢、成熟地戰勝困難,而不是採取任何負面的方法,例如(欺騙、恐嚇、強制孩子打針)。家長要相信孩子都是非常懂事的,把打針的痛苦和好處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當然要用孩子能懂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勇氣和力量,鼓勵孩子積極面對困難,才是正確的方法。

四、家長要正向引導孩子的犯錯行為。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意識到錯誤的根源,同時引導孩子慢慢學會在犯錯中成長,最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這需要家長擁有一顆包容的心,同時要有相應的正面引導。一方面,擔心孩子犯錯而替他考慮周全,這種方式從長遠來看是給孩子幫倒忙的。另一方面,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便使用打罵等暴力形式解決問題,這也是在污染孩子的成長氛圍,更是在「逼」著孩子說謊,藉以逃避父母的懲罰。


剛看到微博上的分享,忍不住要過來在舊牆上塗鴉,把剛學習過的公開課分享一下:

一、最最重要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通過一些日常小事情,開始培養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養成通過控制自身行為可以獲得更多益處的習慣。這個遠比教孩子唱歌、背詩、雙語、算算術更關鍵,如:17:20告訴他咱們家17:30開飯,現在只有一塊餅乾,如果他能堅持住不吃,10分鐘後可以吃到更好吃的東西或者更多的餅乾。這個性格的好處不言而喻,簡直就是理性天才孵化器。而事實證明,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培養這樣的性格,稍大些就再沒有機會了。

二、很重要的,誇獎和激勵,可以幫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中,永遠不要誇獎其先天的屬性,「你好聰明」,取而代之地要強調他後天的努力,「你真勤奮」。因為「聰明」的孩子辦錯事情後只會覺得是自己笨才搞砸的,會滑向沉淪;而「勤奮」的孩子則會更努力。因為先天沒法進化,後天可以培養。

三、很重要的,共鳴和愛。小孩子內心的感情很豐富而極端,陪著孩子因為一些小事情而傷心,而不是把大人的理解告訴他。你真的以為他能聽得進去道理嗎?他只會覺得他在傷心的時候你沒有傷心,會覺得他的這種傷心感覺是錯誤的,開始要懷疑自己。在孩子稍大些的時候再關注三觀的培養吧。

總之,就是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做好對的事情。


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而非獨立人


說謊,言行不一,都是別人的錯,不講理。

ps:補充maggie姐第7條,也不要貶低自己的孩子,抬高別人的孩子 = =,話說每個媽媽的腦袋裡都曾經有一個神秘而nb的人物,他無所不會,無所不能,他的名字叫,別人家的孩子= =


難道這個世界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了么?

如果是兄弟姐妹一起成長的話,父母們和准父母們要格外注意的一點是——公平!

一次無意的微不足道的偏袒會影響孩子多年的生活(切膚之痛啊!不只是我自己,與哥哥姐姐們的多次交談後,我知道他們也一直備受困擾)。

我知道父母們無法避免所有的偏袒,但是有很多方面確實是可以輕易避免的。

具體情況每個家庭都不盡相同,但我推薦父母們和准父母們去看王安憶的《憂傷的年代》,相信會很有幫助。

就這一點,說完了。

希望天下的孩子都不會在多年以後45度仰望蒼穹回首往事時對父母們有所怨念……


俺補充一點:自信心。

自信心應該從幼兒時期開始逐漸建立、培養;慢慢長大後遇到再大的挫折也不會輕易自暴自棄。而很多自卑的成年人追溯自卑的原因,往往是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肯定。厄,其實其他很多方面亦是如此。

自信心來自於成就感,成就感,成就感,以及成就感的逐步累積。

1、可以試著讓他幫你一個小忙,或者完成一件件小事,再慢慢給予較大的事情。肯定他努力付出的過程,以及讚揚、獎勵事情完成後的好結果。如果做得不夠好,也先肯定,再和他一起改進。且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感。

2、多看到他的優點,肯定他,鼓勵他,支持他。看看世界上的偉大的成功人士,他們都是把優勢發揮到極致的人,而非把缺點全部改正的人,事實上缺點也是改不完的,否則世界上完美的人不要太多。

不是說忽視缺點,而是在相對的程度下,更應重視優點,引導他學會發揮優勢。缺點不足在一定的範圍內即可。


父母如果把否定、批評、指責孩子視作家常便飯常卻沒有給予應該的讚賞和鼓勵,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和悲觀消極的思維方式。

拿我自己來說,在我印象里,父母對我說你太不自覺了沒禮貌不懂得感恩沒時間觀念之類的批評就像喝水呼吸一樣平常,而表揚讚賞的話語卻如同金子般吝惜,難得被表揚,後面也往往跟著一句但是xxxx。似乎無論我做什麼都能從中找到毛病而對閃光點永遠視而不見。這其實也是很多老師家長的通病吧。

比起直接的指責、否認,更常見的是另一種人們熟知的形式——作比較。

成年之後仔細想想,自己真的沒有什麼好自卑的,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有人羨慕。但也許從小已經養成了被否定的思維習慣,無論做什麼做得怎麼樣,彷彿總有個聲音在耳邊說這不對這不行,無論看見誰,總覺得我不如他,出了差錯碰到問題,也習慣性地覺得是我的問題是我的錯儘管有時並不是。

總覺得別人帶著一種嘲諷否認的眼光看待我,因而總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推薦閱讀:

家長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侵犯行為?
別人(包括領導、客戶)家熊孩子來我家玩,破壞我家孩子玩具怎麼辦?
孩子厭學,自閉,有暴力傾向,該怎麼辦?
在學校上自習出去打羽毛球,回來班主任把桌子搬走了,我該怎麼向父母說這個事,求大神指條明路。我該怎麼辦?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