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座部是"有去無回",那麼大乘的"能去暫留""忍而不去""有去有回"究竟能否實現?

這裡的"去"指證入涅槃,"回"指乘願再來,是從修行角度問的,即大乘的"留惑潤生""忍而不證""乘願再來",究竟能否實現?


首先,準確的說,佛陀教法的涅槃並非是「有去無回」,因為沒有誰去,也沒地方去,只是五取蘊因為貪愛止息的緣故而止息。這個是肯定要先強調的。

「有去有回」、「乘願再來」是基於有身見而衍生的24k純邪見,如果哪部佛教題材的文學作品記載了這種邪見,建議燒掉;

「留惑潤生」倒是完全沒問題的,畢竟沒有親證四聖諦就算是想不留也不行;然而自己都有疑惑,潤生的能力也有限,搞不好自以為在留惑潤生,實際上在禍害人間,斷人慧命,誹謗正法。不過至少這種精神是積極的;

「忍而不去」、「能去暫留」,這個主要是看「能去」的標準是怎麼定的。一般而言,如果「能去」的標準是有餘涅槃,即阿羅漢尚未舍壽前的狀態,那麼的確當阿羅漢願意的時候可以「暫留」,因為修行四神足就可以讓阿羅漢擁有住世一劫的能力。據說佛陀囑咐大迦葉尊者等待彌勒出世,以及囑咐四位阿羅漢護持正法直至正法完全滅盡方可般涅槃。但是也僅僅是暫留,永遠的不般涅槃那是不可能的;

其實這事並不複雜,從是否有色身存續的角度,涅槃分為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


為什麼對於留與回的癮頭這麼大呢,這先是一個讓人絕對難以涅槃無餘的邪見啊!


謝邀。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吧,這就像把一個皮球從高處扔到地上。

這個球肯定是要彈起來的,不停的彈起落下,然後逐漸平靜,正式著陸,這個過程就是來來回回。

此過程涉及到開悟後初地到八地的修行過程,當個知識面了解即可,具體還是要從基礎開始實修。

說實話,禪宗破三關,都需要艱苦的實證,文字義上探究是毫無意義的,最多成為一個談資,但無法真正的解脫生死。

涅槃從狹義狀態來講就是指如來藏、思維的根本狀態。

也就是開悟證入如來藏之後,因為有一個習氣的作用,它讓你還有一個出與入。進入涅槃狀態,然後出離這種狀態,有時候住於涅槃狀態,有時候將來你還會回到現在住於這個妄心狀態。

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涅槃和這種妄心狀態的對立。這是剛到這種層次,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逐漸逐漸的走,進入八地的時候,完成這種沒有出與入,就沒有這種這樣二者的對立,不存在一個真心、妄心的對立,所有的妄心當下就是真心。

八地以後,物質境界的改變,使用的是意生身,處於這種無出入的狀態。「那伽常在定,無有出定時」,完成這個非出入的問題。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才回歸什麼?達到真正的涅磐。

真正的涅槃是沒有真妄對立的,也不住這種生死裡面,「不住涅槃,不住生死」,這才叫真正的涅槃,真正的達到諸佛的境界。

所以八地以下,達到初地的人,初地的人是這樣,怎麼樣?回歸思維根本狀態,初地。初地的人完成一個任務,是信不退。

所以在「八地」這個地方,就完成這樣一個任務,沒出入。只要你到了這個地方,一定是諸佛馬上讓你怎麼樣?諸佛馬上彈指,那麼經典上講的很清楚了:「彈指,不讓入滅」。為什麼?還要完成這個救度的、普法救度、弘法救度.

所以這個時候就是,八地大菩薩們,他還有一個任務要完成,就是什麼?還要刻意的、還要留一絲煩惱。

因為他本身煩惱斷了,怎樣留?他就是平時,在這種觀人們,怎樣生氣啊等等等等,他學、學習人們的這種情況。

再繼續向上走的時候,到八地的時候,完成了涅磐和妄心這樣對立的、這個差別徹底的消失,不存在這樣的對立,也不存在這樣的出入。沒有出定、入定,也不存在真心、妄心,當下的一切統統都是真心。所以這個時候是真正的涅磐,也沒有這種彼岸與此岸,沒有這種煩惱與菩提的對立,沒有這回事。這同時也就是,禪宗有句話,就是「踏破紅塵,方為禪」。

舉個簡單例子,這個生氣煩惱,你看大街上有人吵架,有人吵架,平時人的用,他就是在真真正正的吵架,真真正正的心處於非常激烈的波浪中,但是那個過來人,他知道這種心境是怎樣產生的,他也可以學、學你這樣生氣,並不是說那個大師他就是整天他就不發火,他也可以學發火,但他轉身就、馬上和你的心境那個根本就不一樣,他心中不會動那樣的念,他只是一個什麼? 咱們說的這個,是一種示現、然後是一種學習、模仿,咱們用這些詞來表示,所以這個就是恆沙妙用。後面咱們再看, 「隨事應現,悉皆具足」,也就是說所有煩惱境界那個可以同時應用,但他的應用和你又不一樣,你的應用是隨波逐流, 也就是於生死中隨波逐流,但他的應用不是這樣的,他的應用完全是一種表現。尤其是在八地以下,八地以下他要留一絲煩惱。有的人他就認為是看經典,因為他不證,他就完全靠理解,就說八地菩薩人家還有煩惱啊、還有一絲煩惱,這個就是完全就是,大家可以說看過很多視頻的, 在電腦上搜過的,很多視頻的, 有的地方就這樣講的,這完全就是胡說的,初地的時候一切煩惱就解決了,他為什麼這個地方留有一絲煩惱,這就唯識學上講的非常非常清的刻意的去留、去學、去模仿。

——清涼月老師

在思維本體學的以往的答疑中也有人經常問起這個過程,去喜馬拉雅搜索一下聽聽,看看運氣好能不能找到相關音頻。


謝邀。

能,但條件苛刻。

條件一:修行到離成就阿羅漢果只有一步之遙,決定能證到。

條件二:遭遇佛住世,生起圓滿佛果之心和願,轉而放棄證阿羅漢果。

條件三:蒙佛授記為菩薩。

滿足了這三個條件,就是菩薩了。然後在往後至少四大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的時間裡,在輪迴中修六波羅蜜,直至圓滿。

在修六波羅蜜的過程中,菩薩並不知道自己是菩薩。但能自覺性地保持修行不間斷。

這是條件一、二所致。當初在聖位(修行到快接近阿羅漢了,肯定是聖者)生起圓滿佛果的願力強,足以支撐四大阿僧祇和十萬大劫的輪迴。

這就是所謂的乘願再來。

注意,這是上座部的說法(我所理解的)。

北傳可能就不需要這些條件,凡夫也能發願,不遭遇佛和沒有蒙佛授記也能發願。

這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如果涅槃可以"生",必然就可以"滅"。

一切能生的,必然都是能滅也一定會滅的。

顯然,這有生有滅的玩意兒,一點兒都不涅槃……

你本身就涅槃著呢。還問啥有去有回的啰嗦哦……


涅槃,指苦的止息,一切煩惱的滅除。

有去無回:意即一切貪嗔痴煩惱止息,順帶造成了五蘊滅盡,不受後有。

能去暫留,忍而不去:都是自認為能滅除所有煩惱,但是自己先放著不斷,因為還有度眾生的慾望要實現。問題是:沒法證明自己真的能滅除所有煩惱。

是真的「能去暫留」?還是「堅固我執」給自己「不想去」找的借口?鬼知道!

乘願再來:此理論固然完美。但已經滅除的五蘊,如何重生是個問題。願,度眾生的慾望,屬於想蘊。而涅槃,如果不受後有,自然「願」也不會存在了,怎麼辦?

只能是把涅槃理解成化城,一種特殊的有時間限制的定境,八萬大劫後還得回小向大,才說得通。

然後再在五蘊之外另立可以儲存願力,並重啟輪迴的不生不滅的自性,才能完整。

可見,為了完善乘願再來理論,我們已經犧牲了涅槃的原始定義,並生出了佛所反對自性見。


這個沒必要糾結,想學哪個就學哪個吧。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只能是白費力。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所以沒有涅槃可以證入,也沒有所謂的出。


看到題主的問題,首先要讚歎題主的佛學知識非常豐富!因為題主提到的名詞本人沒有聽過,或許是本人的修行或者機緣不夠吧。

也非常感謝題主能提供一個機會,可以讓我發表一點本人對於修行的淺顯看法,或者說對於初學佛者,以及剛剛接觸佛學者一點建議:

1,初學佛者以及剛剛接觸佛學者,大多對於各種經、論,以及高僧大德的著述都懷有濃厚的興趣,大都喜歡閱讀相關書籍。這是非常值得讚歎的事情。

因為這會加深初學佛者,或者剛剛接觸佛學者對於佛學的認識,使得他們更易於發起慈悲心。

2,很多高僧大德,很多專著,以及身邊的善知識都提到:在沒有一定境界以前,不要過多的去讀經、論、著述。

這些經、論、著述都是為了弘揚佛法,教導修行沒錯。但是想要真正讀懂這些書籍,是需要一定修行基礎的。沒有一定基礎,就是有高僧大德在旁講解,我們都是無法真正理解的。我們所讀的只是表面文字,並不能真正理解這些經、論、著述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不讓過多的閱讀,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找到一個真正的佛學師傅,選擇一門契合自己的法門,然後去切切實實,老老實實,如法地修行。

為什麼呢?

因為對於佛學修行來講,最根本的是要「真修實證」,自己去真正修行,自己去體會,體悟!

請注意:是「體悟」!不是「理悟」!

什麼是體悟,什麼是理悟呢?

體悟就是自己真真切切的修行,去「真修實證」,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證得。如果自己不去真實的去修行,連佛陀都沒有任何辦法幫你精進,更別說證悟了!

理悟就是,像我們平時讀書一樣,研究、理解這些經、論、著述字裡行間的意思。這樣不單對於精進修行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產生很多「所知障」,妨礙日後的修行和精進!

3,在初學佛時,或剛剛接觸佛學時,弄清楚一些基本的教義和含義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知乎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和接受知識的的平台!

但是,做為一個接觸佛學已經有一些時間的人,我想在這裡非常鄭重和懇切的建議各位初學或者剛剛接觸佛學的師兄:

就像談論成功並不能使你成功一樣,談論或討論佛學或佛學知識以及佛學名詞,並不能使你精進或者證悟。

我們怎樣才有可能成功呢?

制定目標和計劃,然後去行動!

同樣的道理,我們怎樣才有可能精進和證悟呢?

找到真正的佛學師傅,選擇契合的法門,然後行動,也就是「真修實證」!

佛學不是用來研究的,不是用來理解的,更不是用來討論的。偉大的佛陀,無數的高僧大德,浩如煙海的佛學書籍,都是在教導我們應該怎樣修行的!

修行,才是我們的根本!

修行,才是我們通往證悟的唯一路徑!

希望這些淺陋的文字對各位師兄的修行能夠有所幫助。


阿羅漢死後是無餘涅槃,佛菩薩的是無住處涅槃。不一樣。


佛陀成道以後立即可以入滅,因為梵天祈請才住世說法。


什麼去?什麼回?

X,不生不滅,不去不來。

去了又不來的是什麼?有生有滅 者。

如果X無始以來,就應該不去不來。

如果說有去無回,就像說無生有滅,一廂情願罷了。


大兄弟,你提的概念,我實話告訴你,是不是釋迦牟尼本人親口說的,都沒法考證,所以不要想著怎麼樣了。

你先每天按時起床,給家人分擔家務,工作負責,用功學習再說吧。

這種境界 就是階級論 釋迦牟尼這 只有覺悟和還沒覺悟的。

至於覺悟多少 這個奇葩的概念,提出來的人真的其心可誅。

你見過學會1+1=2 然後再做會錯的正常人嗎?

同樣的道理,你覺得 真正覺悟了的先行者 1+1=2 倒過來還不是1+1=幾?會有那麼多分別嗎?

別被忽悠了 要是詛咒能殺人,人類早滅絕了。要是真有神通,唯物論的共產黨怎麼獲得革命勝利?


推薦閱讀:

現代佛教徒應如何理解看待《佛說長阿含經》中的如下經文?
什麼叫做佛教裡面的尊敬?
如何能系統地學習戒律而不被繞暈?
南傳佛教弟子在知乎佛教版塊靜默了,他們的到來給佛教版塊哪些思考?
依照佛教原理,如何看待佛教版塊拉黑人的現象?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