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的嵌入式軟體開發怎麼確保很低的bug發生率?

本人現在主要從事量產ECU軟體的測試和維護工作,正常的開發流程是按照具體功能變更的點按照V模型做測試,因為我們現在主要做功能增加和變更,實際代碼量很小。我的問題是在ECU軟體開發從0到1的階段,或者說代碼量比較大的階段是如何做測試的呢?同時國內現在很多公司開始做新能源汽車他們是怎麼做測試的呢?會按照流程嚴格執行嗎?


嵌入式軟體的質量保證,有人說是需求保證,有人說是測試保證。 兩者都有不同的應用場景。

嵌入式軟體又分為應用層與底層。 應用層的質量保證 偏向需求保證, 底層的質量保證偏向測試保證。

對於質量保證,每個公司有不同的流程,但是同時有一些公共的標準,ISO2626-雖然說是安全,但是也是對質量的一種保證。過程式控制制ISO15504,還有大家所熟悉的V模型!


那要先來說道說道bug產生的原因。

原因1. 客戶/系統/軟體需求不明確,不完整,軟體工程師對系統需求/軟體需求的理解不到位或者有誤解,造成軟體設計錯誤;

原因2.需求和設計變更引起的bug。變更影響分析不全面不到位,變更流程有缺陷,變更過程管理不到位,造成軟體變更錯誤或者遺漏;

原因3.軟體工程師自身能力所限,建模/編碼風格迥異,測試驗證方法不規範,工程經驗欠缺,例如對於時序的理解,資源的分配,任務的調度,不充分,造成軟體設計bug;

原因4.軟體硬體介面規範定義不清晰,軟硬體工程師交流溝通機制不完善,硬體設計對於軟體的需求未能正確充分的傳達給軟體工程師,造成軟體設計bug;

原因5.軟體開發和測試工具自身bug帶來的軟體設計bug.

知道了原因,就可以對症下藥.

一方面從流程入手,一方面從工程師自身能力入手。

我們只談流程。談談個人對流程的理解,我把流程廣義化了,即:

流程=過程流+工具鏈+方法論。

過程流就是定義清晰每個開發活動的輸入和輸出,責任人,過程活動的要求。

工具鏈包括管理工具鏈,開發工具鏈和測試工具鏈。

方法論指的是活動的模板和指南。

1. 運用專業需求管理工具,管理客戶需求、系統需求、系統架構設計、軟體需求、軟體架構設計、軟體詳細設計和單元實現整個開發過程,需求與設計的雙向傳遞,將客戶需求層層傳遞到設計層面。

2.運用專業的方法論,為保證需求的正確性完整性可實現性可驗證性,需要運用專業的需求分析方法例如use case,IPO等;為保證架構設計的可讀性、易理解、合適的顆粒度、介面的複雜程度等要求,運用半正式化語言來描述;詳細設計和單元實現,為避免手工代碼的弊端,可以採用建模和自動代碼生成。總之無論開發還是測試,都有一系列的專業方法論來避免系統性bug。

3.模塊化開發和復用,持續集成,這個不用多解釋。我不是干軟體的,也解釋不清

4.故障矩陣,軟硬體介面規範的重視。作為嵌入式開發中兩份最為重要的交互文檔,必須制定模板和指南來指導這兩份文檔的制定。

5.全面的測試,針對代碼的靜態動態測試,針對模型的MIL SIL PIL測試,針對架構的集成測試,針對需求的HIL測試,通過自底而上的系列化測試,在不同層面儘可能探測出軟體bug。

6.開發工具的使用。不要相信人,人總有犯困的時候。燒錢買工具,建立開發和測試工具鏈。當然還要買置信度高的軟體。

7.支持過程的完善,配置管理,變更管理,文檔管理,評審,等等,這一系列支持類流程,都要持續的改進和完善。

以上,都是ASPICE的要求吧

如果是新入汽車行業的公司,要建立第一個汽車電控產品的軟體基礎,必須按照流程開發,才能進入一流車企的供應商體系,車企才敢相信你讓你供貨。一旦建立了第一個產品軟體基礎,後續就是在現有架構上優化,刪減增加模塊,集成,後面會輕鬆很多。萬事開頭難,古人誠不欺我。


嚴格地按照V過程進行分層次的需求輸入,設計和驗證的閉環。

具體V過程,請自行百度或GOOGLE


推薦閱讀:

汽車座椅的頭靠為什麼不做的給頸椎支撐,而只是給後腦勺支撐?同理也問辦公椅子?
為什麼知乎用戶不喜歡大眾車?
日本車普遍省油並且相對安全,作為中國消費者你怎麼看?
家用汽車發動機剛啟動的那段時間裡,為什麼水溫的上升速度比油溫上升速度快?
發動機溫度是否受季節溫度的影響,是否直接影響了油耗,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TAG:汽車 | 軟體測試 | 嵌入式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