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amic, porcelain 等詞在代指「陶瓷」時,有什麼差異?

問題字數有限制,完整的相關辭彙列表是:

1. ceramic

2. porcelain

3. earthenware

4. pottery

5. terra cotta

6. bone china

7. clay

8. stoneware


我來從詞源的角度答一發吧。

最早的詞是pot,出現在公元12世紀,指用土燒制的容器,現在多指茶壺或者咖啡壺。pot加er, potter,陶匠。我和鬼佬吹牛逼的時候特喜歡說I am a potter。感覺自己頭頂閃爍著工匠精神,以及,魔法光環。魔法你知道的,Harry Potter,harry意思是騷擾,potter是陶匠,那麼哈里波特的中文名應該叫陶騷。還有另一個著名的童話角色,彼得兔,作者也姓陶,Beatrix Potter。

古希臘陶罐

陶在中國也是姓,並非源於職業。陶姓起源於堯帝,《禹貢》說:「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陶唐氏」。陶本義為兩座小山,《說文》:「陶,再成丘也」,有兩個音,逃和堯,比如山西平遙,舊時寫作平陶。再比如《千字文》中,「推位讓國,有虞陶唐」,這裡的陶就讀作堯。那麼陶是如何發展出陶器的意思呢?

上古時稱陶為瓦,許慎說「瓦,土器已燒之總名」。用以盛放酒水的瓦為缶,許多器皿是缶傍的,比如罌、缽、罍、罐。《詩經》有「坎其擊缶,宛丘之道」一句,意為敲缶唱歌,《說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

缶是象形字,上面的午意為杵,下面的凵是有口器皿,指用木棍製作陶坯。做好的陶坯要放到土穴里點火里燒,這就引出了另一個象形字,窯。《說文》:「窯,燒瓦灶也。」清段玉裁認為,匋與窯都是缶傍,而且同音,是異體字。後來匋加上耳刀,表示匋器,就是陶,讀音也變成了逃。瓷從陶演化而來,在漢代成熟,這時出現了瓷字,形聲字,從瓦,音次。《玉篇》:「瓷,陶之至堅者」。

早期外銷青花,歐洲人稱之為克拉克瓷

Potter做的東西就是pottery,陶器的總稱。瓷器傳到歐洲後,人們不相信這種堅硬光亮的東西來自泥土,一度堅信瓷是用某種大貝殼雕刻而成,何以至此?容我抄一段《馬可波羅遊記》:「在那個省有一個城市叫景德鎮,生產世界上最美麗的杯子。這些杯子都是瓷的,除了那個城市之外,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生產這種杯子」。

馬可波羅說瓷器用的是義大利語porcellana,寶貝的意思。不是寶貝兒,是寶貝,許多古文明都有用貝殼做貨幣的階段,包括中國和古代義大利,用的都是這種東西。馬可波羅用寶貝稱呼瓷器,大概取其光澤堅硬和珍貴之意。雖然他並沒有到過中國,但杜撰的遊記確實在歐洲流傳甚廣,porcellana也就成了瓷器之名。文藝復興時期,porcellana傳入英語和法語,都寫作 porcelain。

梅第奇軟質瓷,16世紀

貝殼制瓷的流言破滅後,歐洲人開始嘗試燒制瓷器。最早的一批1575年出現在佛羅倫薩,模仿中國青花瓷,因為受著名的梅第奇家族贊助,故稱Medici porcelain,梅第奇瓷。這種瓷器徒有其表,光澤度、透明度、白度都不如中國瓷器,最嚴重的問題是軟,容易磨損。為了區別堅硬的中國瓷,歐洲人稱自己做的瓷器為soft-paste porcelain,軟質瓷。中國瓷叫hard-paste porcelain,硬質瓷。直到1710年,德國的梅森瓷廠才生產出歐洲的第一批硬質瓷。

中國的青花瓷在明代登陸歐洲,龍泉窯系的青瓷應該更早傳入。歐洲人稱青瓷為celadon,雪拉同。國內常見的說法是,一個叫Honore 的法國人,寫了部叫LAstree的小說,後來被改成歌劇,一度萬人空巷,主角Celadon是一個牧羊人,身著淺綠色長袍。歐洲人第一次見到龍泉青瓷,覺得顏色很像celadon的長袍,故而命名。問題是歌劇是1768年首演的,當時已經是清代了,而龍泉瓷曾經大量出口,最晚在元代就到歐洲了,時間對不上。

大英博物館中的龍泉青瓷

還有另外兩種解釋,一是說celadon出自梵語,綠色石頭的意思。中國瓷器好像從未賣到印度,用梵語命名青瓷,而且傳到了歐洲,風牛馬不相及。第三種說法,celadon是 Saladin 的誤寫。Saladin就是薩拉丁,阿拉伯戰神,《天國王朝》里痛扁精靈王子的就是這哥們。薩拉丁曾送給敘利亞蘇丹40件龍泉青瓷,敘利亞人不知為何物,便以Saladin之名稱呼。那是1171年的事,當時正好是南宋,時間對上了。而且宋元時銷往歐洲的瓷器多由阿拉伯商隊運輸,celadon一詞便隨之傳入歐洲,我覺得這種解釋最可信。

骨瓷罐,英國斯波德瓷廠,1802年

骨瓷是英國人在在十八世紀末發明的,因為原料中含有40%左右的牛骨粉,故名bone china,或者fine bone china。英語china有瓷器的意思,其實這個意項很少用,基本只出現在bone china上。古代歐洲人稱中國為sino、sina、sin等等,來自波斯語,秦的意思。葡萄牙人最早將sina寫成china,1555年傳入英語。China起初只用於稱呼中國,到1579年才出現瓷器之意,1634年出現了chinaware一詞,也是指瓷器,大概用於避免歧義。中國古名窯瓷器,英語也用ware,比如汝窯叫Gu ware,哥窯叫Ge ware。

Earthenware是十五世紀出現的辭彙,陶器之意。pottery雖然也是陶,有時還可以指瓷, earthenware則是嚴格的陶器,特指燒成溫度在1200以下的、胎質疏鬆並且吸水的物質。磚瓦、花盆等等,都算earthenware。茶具咖啡具一類的日用陶瓷不能叫earthenware,而叫tableware。

兵馬俑叫 terracotta warrior and horse 簡稱 terracotta army

Terracotta是拉丁語的陶器,terra是火燒,cotta是泥土。這個構詞法很像古漢語的埏埴(shān zhí),埏是揉,埴是土,陶器之意,《老子》,「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terracotta十六世紀出現在英語里,有兩種意思,一是指陶質的雕像,比如中國的兵馬俑。二指紅陶,最原始的陶器,燒制時坯中的鐵元素被充分氧化,外觀呈鐵鏽色。

Stoneware,炻器。晚明到初清,中國戰亂頻頻,許多窯口停工,一些歐洲商人便把瓷器訂單甩給日本。日本一時沒有那麼大的產能,便降低標準,生產出一種介於瓷和陶之間的東西應付歐洲人。日本稱之為炻器,炻是日本漢字,1683年,英國人翻譯成stoneware。

英國碧玉細炻器,1981年

炻器的主要工藝特點是,燒成溫度低於瓷,高於陶。一些中國古代名窯的瓷器,比如汝窯建窯宜興紫砂,嚴格說都是炻器。炻器雖然不如瓷器漂亮,但便宜,現在大部分餐具瓷磚衛浴什麼的,都是炻器。做一個簡單區分,瓷,不吸水,半透明;炻器,不吸水,不透明,陶器,吸水,不透明。

最晚出現的詞最大,大到讓人覺得虛無。ceramics,指所有非金屬的、無機的、固體人造物。詞源為希臘語陶器keramikos,1850年首次出現在英語中。ceramics囊括了上文中的所有單詞,除了我們日用的瓶瓶罐罐,工業上的隔熱瓦、瓷刀、瓷軸承、水泥、玻璃等等,都算ceramics,這個用法應該對應漢語中的「硅酸鹽」。


-

首先,clay 這個詞是指代作為制瓷原料的黏土,並不是陶瓷的一種。

在其餘概念中,pottery 是指廣義的陶瓷器,凡是由黏土燒制而成的器皿都可以被稱為 pottery;取決於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細分為 earthenware(陶器),ceramic(瓷器)以及 stoneware 這三種。其中 stoneware 是一種介於陶器和瓷器之間的器皿,有「炻器」這種翻譯。但是這個概念在中文語境中使用得不如前兩者普遍。

ceramic 是瓷器的泛指。某些工業設備中使用的陶瓷原料要用這個詞。而 porcelain 常用來指裝飾性的瓷器;china 含義類似,是一種比較老的稱呼。其中 bone china(骨瓷)是一種原材料添加了動物骨灰的瓷器。在廣義的陶器中,terra cotta (陶瓦)是一個常用於裝飾的種類。

掌握這些概念之後辨義應該沒有問題了。如果題主對於具體的分類特徵感興趣,可以自己去查詢相關內容。

-


根據燒造溫度不同,陶瓷器分子間隙失水分子情況不一樣,導致陶瓷器在三個溫度區間有不同的物理性質,然而中文的分類基本上只區分了陶和瓷,並未對中間的一層進行區分,導致一些情況下與英文對應出現一些問題。

低溫燒造的為陶器,對應英文是earthen ware, 基本就是陶土捏成的陶器在開放的火堆上烤制,燒成溫度低,有一定吸水性,基本上看到的什麼仰韶或者古埃及的陶製品都為這一類

第二類叫stoneware,燒造溫度稍高,專業書上會譯作炻器,但中文中基本會分到瓷,對應我國南北朝至宋期間的器物,大部分(不是全部)屬於這一類。相對earthenware 吸水能力差(通俗說就是承水基本不會漬到外層)。

燒造溫度高於1200°C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Porcelain。這種器物幾乎不吸水,宋末的定窯部分產品開始達到這個水準,大部分我們日常見到的瓷器也都是指這種。

1. ceramic

泛指陶瓷器,是所有陶瓷製品的統稱

4. pottery

泛指陶瓷器,會偏向指瓶瓶罐罐,而非盤子或者瓷塑

5. terra cotta

其本意就是「baked earth」 也就是用土燒成。其實本質和earthenware沒太大差別,但是ware隱隱有一種家庭使用的實用器的意思,所以通常建築部件啊,雕塑啊什麼的就很少說是earthenware。

兵馬俑的翻譯是terra cotta army,這樣你大概能理解這指的是什麼樣的材料了吧。

6. bone china

骨瓷,是歐洲人在模仿中國瓷器時發現的通過黏土和高嶺土中再添加骨粉,達到增白的高溫瓷。現在日常用瓷幾乎都是骨瓷

7. clay

黏土

8. stoneware

炻器

最後說一下,全世界各地的陶瓷器的基礎都是黏土(Clay),因為黏土來源比較簡單,而且稍微烘焙一下就能成型,所以史前文明中廣泛出現。但後來中國人發現了瓷石(Chinastone),並在隨後發現了高嶺土(Kaolinite),兩種混合再加草木灰的配方使得中國的胎白,不透水,加上在釉和彩方面的不斷發明創新,使得瓷器遠銷海外。看翻譯就發現,瓷石和高嶺土都是音譯,現在無論哪一種瓷器,都只是混入了不同比例的瓷石和高嶺土,以及後來的新添加成分。這些發現是中國為世界瓷器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另外,推薦大家有機會參觀倫敦維多利亞博物館(VA)頂樓的瓷器展廳,其中一個廳中有全世界各國流行的陶瓷器的配方和對應的質感/顏色的標本,用手觸摸後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修改


1. ceramic

廣義上的陶器。陶製品不論胎質、燒制方法都可以使用這個,可以說是最大的分類了

2. porcelain

瓷器、又稱白瓷是陶瓷的一種,只有燒制溫度高於1200度的才能成為瓷器。瓷器的硬度和透光性都是高於陶器的。瓷器貌似是中國最早發明的,哈哈

3. earthenware

這個就是陶器啦,燒制溫度低於1200度的都在這類

4. pottery

陶藝,或者作為動詞可以解釋為制陶過程。這個也是一個很大的分類,通常來講pottery和ceramics是可以替用的,但(個人感覺)ceramic可能比較纖細?精緻一點。

5. terra cotta

赤土。在陶藝里這是一種泥料,因為含鐵量較高所以通常是紅色的,比方說兵馬俑就是這個做的,屬於eatherware。

6. bone china

骨瓷。原先是歐洲製作用來中國陶瓷的替代品的,裡面記得是含有牛骨灰。是瓷器的一種。

7. clay

泥,這個不用解釋了吧。

8. stoneware

低溫瓷,燒制溫度陶器和普通瓷器(高溫瓷)之間。


和陶瓷相關的辭彙,適合入門了解的是「陶瓷粉末」(ceramic powder),在粉末形態下,它在原子層面通常是無序的,因而散亂。可以通過熔化物質冷卻凝固等方法,使它成形為各種陶瓷原料 (ceramic materials)。

陶瓷原料通常有這些:高嶺石 (Kaolin),長石 (Fekdspar),二氧化硅 (Silica),白雲石 (Dolimite),滑石 (Talc),方解石 (Calcite)和霞石 (Nepheline)等。原料的選擇直接關係到陶瓷製品的性能,如強度、彈性、收縮率等,因此必須根據特定行業所需的粒度、顆粒形狀和其他要求來確定原料。

陶瓷原料都是礦物,它們需要用黏土 (clay) 混合在一起,成形為「生陶器」(greenware),它是未經燒制的軟土,晾曬之後就成為固定的物件,但是比較脆弱。

經過 800-1500 攝氏度左右的「素燒」(biscuiting)之後,「生陶器」會變成可以長久保存的物件,根據燒制工藝的不同,會變成「陶器」(earthenware),「炻器」(stoneware)和「瓷器」(ceramic),但是現實指代中,人們往往會把它們統稱為「陶瓷器」(ceramics)。通常來說,素燒之後這三類陶瓷器還需要經過上釉(glazing) 和 煅燒 (calcining) 的環節,目的是讓陶瓷器更加堅固,但不進行這一環節也是可以的。如果「陶器」(earthenware)就停留在素燒之後的環節,稱其為「陶瓦」(terracotta)。

下面三張圖分別對應經過素燒之後的陶器、炻器和瓷器。

經過素燒之後的陶瓷器就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如果想再多一些裝飾,就需要「上釉」,即為陶瓷器覆蓋一層硅酸鹽複合物的漿,具有和玻璃類似的質感和強度。「陶器」(earthenware)上低溫釉,而「瓷器」(ceramic)上高溫釉,上釉之後就再進行一次燒制即「煅燒」,使液體釉漿變成固體玻璃。

經過上釉煅燒的陶器,其表面光澤度就高得多了。

而瓷器,是在上釉煅燒之前,會在經過素燒出爐的器具上進行繪畫、填彩等,之後的上釉煅燒主要是為了保護顏料,避免其褪色。

Pottery 一詞特指陶質地的盛物器皿,主要是一種對外觀的描述,碗、壺、罐等陶器均可。

Porcelain 一詞特指具有收藏價值的瓷器奢侈品。

Bone china 是一種工業化的瓷器,譯作「骨瓷」,通常是和東北亞瓷器相對而言的,區別在於東北亞瓷器是用黏土混合高嶺岩礦物作為陶瓷原料,而「骨瓷」是黏土混合動物的骨粉,其質量更輕更薄,但是不耐高溫,是良好的工業瓷器,但不適合藝術創作。

參考資料

[1] What are Ceramic Materials and Their Uses?

[2] Pottery, China, Porcelain: What is the difference?

[3] Ceramic glaze - Wikipedia

本答案是自答。因為想寫一篇關於青花瓷的文章,但是發現自己對於瓷器工藝並不了解,翻看英文資料時遭遇一些困難,所以提出此問題。感謝 @Alexius 在本問題下的啟蒙回答,對我理解這些辭彙幫助頗多。如有值得補充或糾正之處,看到答案者可在評論區指點一二,謝謝。


這幾個詞確實很容易混淆,之前有查過一些,稍微整理之後過來回答一下。歡迎指正。

1. ceramic

陶瓷,從中文看來可以算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是範圍最大的一個詞。是一種無機非金屬的固態材料,可以包含金屬、非金屬等元素,主要由共價鍵和離子鍵結合。

傳統陶瓷材料常見的陶瓷材料原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新型陶瓷材料主要以高純、超細人工合成的無機化合物為原料,採用精密控制工藝燒結而製成。其成分主要為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2. porcelain

瓷器。白色黏土(主要是高嶺土)在1250℃以上燒制而成。玻璃化更徹底,緻密無孔,會形成高鋁紅柱石,呈現透明化的效果。

3. earthenware

陶器。上釉或未上釉的未玻璃化的陶器,在低溫(通常1200℃以下)燒制而成。包含了terra cotta。不透明,質地較軟,多孔,製作時塑性更容易。

4. pottery

廣泛意義上的陶器。Pottery也可以指陶器廠。這裡的陶器可以是earthenware、stoneware或者甚至porcelain。美國試驗材料學會對於pottery的定義是「任何包含了黏土的成型後燒制的陶瓷器物,除了科技、結構、耐火產品。」所以這個詞主要是指一些傳統工藝製作的物品。

5. terra cotta

赤陶。屬於earthenware,主要用作一些塑像或器皿。由於其含有高含量的鐵離子呈現偏橙色或紅色。兵馬俑的名字裡面就是這個。

6. bone china

骨瓷。屬於porcelain,是一種軟胚(軟指的是燒制溫度相對硬胚更低)瓷器,因為原料裡面有骨灰(一般是牛骨)而得名。它是傳統陶瓷裡面硬度最高的,含有30%以上的磷酸鹽因此呈現半透明的效果。一般是白色。

7. clay

黏土。這個很清楚,主要是製作陶瓷的原材料。

8. stoneware

炻瓷。黏土在1200至1400℃燒制而成。

包含了燒制溫度相對較高的pottery和其他一些ceramic。從歷史上來看,stoneware在earthenware之後porcelain之前被發明出來,所以是介於兩者之間。玻璃化或半玻璃化,但都是無孔的。相對porcelain來說透明度更低,玻璃化程度更低。這個詞在亞洲這邊很少用。

結合下面這個圖應該更好理解:


推薦閱讀:

此器物深得我心愛不釋手!外觀素雅,內有乾坤。想請行家鑒定此杯品相如何可有價值?細節高清圖可私傳?
為什麼洗碗池是金屬的,洗臉池是陶瓷的?
一般常見的做舊瓷器的手法有哪些?該如何辨別?
如何學習陶瓷設計?
陶瓷刀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TAG:藝術 | 英語 | 手工藝 | 陶瓷 | 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