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里的人工智慧那麼屌,還要人類小兵衝鋒陷陣是否合理?
似乎在很多科幻題材的戰爭電影/遊戲中,人工智慧技術已經高度發達了,但沖在前線的小兵卻還是人類……
例如:科幻遊戲系列《光環》里的人工智慧Cortana那麼屌了,還要人類小兵衝鋒陷陣幹嘛?解決失業率嗎?……
哈爾西博士為了製作人工智慧也是女主角cortana,人工智慧製造必須掃描大腦的神經結構來構架數字模型,在小說中委託軍方克隆了她的大腦足足10個,燒了9個人類大腦,才勉強製作出了女主角cortana,所以你覺得人工智慧的製作難度和數量真的大丈夫?
人工智慧的發達和傳統步兵存在與否並沒有實際上的邏輯關係
在光環的世界觀中,傳統步兵還是必要的存在。而從豐饒星的民用人工智慧可以同時操作大量農用機械以及更早出現的遙控自爆長劍來看確實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UNSC人工智慧的局限性使其取代步兵很難實現。UNSC的人工智慧製造必須要進行認知印象建模,這個過程需要掃描一個人類大腦的神經結構來構架數字模型,從源頭就限制了人工智慧的數量。只有7年的壽命更是讓大腦成了短期消耗品,更何況UEG政府又有Mortal Dictata法令禁止克隆。
整個光環的世界觀目前也就先行者在這方面搞的最好,除了自動化的聖堂防衛者外還有用意識精華製造的普羅米修斯,當然這也和對抗洪魔的大背景有關。不過偏見之僧的叛變也可以說是先行者徹底輸掉對洪魔的戰爭,不得不啟動環帶同歸於盡的主要原因。
有多個方面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答主都提到的,人工智慧量產能力的問題。人工智慧的製作實際上是掃描克隆大腦的產物,失敗率極高。而且也有7-10年的使用年限。人工智慧每次自我複製都會劣化從而減少本體和複製體的壽命,並且增加其不穩定性(就是會狂亂)。
其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硬體問題。只有艦載電腦和斯巴達能帶的動人工智慧(所以你知道斯巴達為啥這麼貴了吧)。如果是防守星球姑且還有可能性大量使用。如果是遠征的話,每艘船也就能帶的動一個人工智慧,而這個人工智已經負責了這個飛船大部分的信息收集,管理和操作,根本沒工夫操作其他東西。
第三個理由,星盟早期是根本沒有人工智慧的。這是人類少數幾個領先星盟的科技。考慮到工程師強大的逆向工程能力,人工智慧被俘獲的危險性遠大於將其投入地面戰場的收益。所以人類專門制定了科爾協定來防止人工智慧的俘獲和地球坐標的暴露。斯巴達里實裝人工智慧的也就沒幾個而且有死後自爆這個保險手段。(同樣是為了防止星盟逆向工程)。
此外,UNSC在人工智慧管理上是很小心的。因為人工智慧是有可能叛變的,先行者和洪魔的戰爭最後潰敗就是死於人工智慧的叛變。而在科塔娜之前並沒有成功的叛變很大程度歸功於人類的謹慎。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上看出。UNSC很多機密文件都必須視網膜由直接觀看從而避免人工智慧的竊取。
綜上,好鋼用在刀刃上。真正決定星際戰爭的還是戰艦對轟。而一艘船只能帶動一個造價超貴的人工智慧。所以把它用在決定性而且不容易被俘獲的太空戰中絕對是明智的選擇。
正如上面幾位說的。
光暈裡面的人工智慧是死去的人,自願捐贈大腦製造出來的。哈爾茜博士為了製作Cortana,讓ONI製作了20個自己的克隆大腦,才成功了一個;足見人工智慧製作的昂貴的代價。
另外,光暈遊戲里出現的人工智慧大多是大型艦船的聰慧型人工智慧,有強大的性能和自我拓展能力,其性能和性格也受之前的捐贈者影響。小說里出現的很多人工智慧,比如斯巴達二期致遠星訓練基地里的德雅,豐饒星地空軌道站的希弗,都是專業型的人工智慧,超出其能力範圍的事情,功能是受限的,缺乏應變能力。在壽命晚期,人工智慧的功能也會受到冗餘數據影響。
此外,人工智慧的壽命是相對很短的,只有7年,一旦啟動,又不能停機關閉,光暈戰爭1里的人工智慧賽琳娜在船員進入冬眠後耗盡了壽命,冬眠航行28年後,光暈戰爭2的開場CG里,只留給卡特艦長一句話,她的壽命早就結束了。
就像Cortana說士官長約翰: 你是劍,我是盾。因為人類便宜啊。
因為光環裡面的設定人類陣營像科塔娜水平一般的戰艦級人工智慧是需要捐獻的人類大腦,直接限制了這類足夠強大的人類智能的數量。就算是先行者中的普羅米修斯軍團很多也是古人類被重組化的意識。
那麼你也應該知道光環5cortana黑化了吧
拜託你有沒有認真玩光暈或者有空拜讀一下光暈的小說,戰艦上的人工智慧系統造價及其昂貴而且複雜,只有最棒的戰艦和艦長才可以搭載人工智慧,連UNSC的戰艦都沒有普及,怎麼可能普及到士兵,其次人工智慧機器人一定是比找個人訓練一下給把槍貴的多得多好嗎,聯邦政府連雷神錘盔甲都普及不了還人工智慧機器人大軍,不誇張的的說,UNSC斯巴達的規模能有ODST一半都能把星盟虐成渣,決定戰爭勝利的條件,理論,意志,裝備,三者所佔比重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浮動,但是裝備永遠都是最後一項(當然是在可接收範圍內的裝備代差),UNSC和星盟裝備存在巨大代差,但是UNSC軍事理論進步的快,星盟只是開局一把刀,裝備全靠撿,軍事理論遠遠落後裝備,扯遠了,最核心的問題,人工智慧類似科塔娜的優勢是強大的運算和處理能力,而單兵並不需要這種能力,你只要會開槍就行了。
AI只能用作輔佐,前線士兵全是機器人由AI控制存在極高的風險。
人類偉大的救世主、全能的機械神 皇帝 陛下已經向我們闡述了這一點。我總是想說,變形金剛里,人類總拿小步槍突突機器人到底是什麼毛病。火箭筒呢
這種問題就不要太糾結啦~畢竟對於大部分遊戲和小說而言,背景設定也是要為劇情和人物塑造服務的,假如採用機器人作為主力衝鋒陷陣,似乎就不那麼容易表現士官長英勇的主角形象了。另外官方也有過答覆,意思大致是UNSC生產人工智慧的技術還不發達,像小娜這樣先進的AI也是極少數的,沒辦法實現大規模的戰術應用――既然官方能夠合理的把它說圓,我們也就沒必要太糾結於這些細節了,體驗遊戲內容和劇情才是最重要的說~
還真就是解決失業率…光環裡面人類開拓宇宙的契機就是戰後大量軍隊養著沒用…
這個電影我沒看 但是我相信一開始人工智慧秒了人類 然後電影 10秒鐘結束 你是不會同意賣你50塊錢票價的人 如果是3d賣你70 你是不是就更傷心了
推薦閱讀:
※如何解讀菲利普·K·狄克的作品《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世界觀」這個詞該怎麼翻譯或解釋?
※《星球大戰》中,為何西斯(Sith)的光劍多是紅的,而絕地(Jedi)的則五顏六色?
※有哪些發明明明很常見,卻會讓你突然覺得只有科幻電影里才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