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有多重要?
不客氣邀(我看了下邀請列表,很多問題都完全無人問津,所以其實不用「謝」邀,應該是被謝以後「不客氣」,我想這也算一種善待自己。)
這個問題本身屬於雞湯的材料,要熬多少都沒問題,看標籤是「人際交往」,那就限定在這個範圍內吧。
我想你應該經常碰到有人說,在他的生活里,總是覺得自己好似很努力經營某段關係——不論什麼樣的事情他都會跟對方說,把對方放在生活中重要的位置,感覺對方就是自己最重要最好的朋友了;但直到有一天,對方竟然在出遊/聚會/活動時,沒有邀請自己,這讓他突然間陷入一種困惑:在這友誼之間彼此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
對方並不是問過自己不想參加,而是問都沒有問。會被忽略,不就代表自己並沒有在對方的生活圈之中,也不一定是最優先的位置,不經讓人懷疑「我真的認識他嗎?」……回到自己身上,要是我想要辦一場聚會或是出遊,我鐵定會邀請對方。
這種沒有獲得相對應回饋的狀態著實令人受傷。
我們並不喜歡這種落差:階級上的落差,或者說是一種定位上的落差——也就是對方看得比較輕,自己看得比較重。這種不同步的狀態,總不是很好受。這或許根源於我們對於關係有一種最基礎的想像,就是一種互惠共生的想像,也就是當我喜歡你時,而你也等同等量的喜歡我。或許因為我們沒有讀心術,這種互相給與的權重有時候很難預料,但總是期望不要落差太大。如果是出遊沒有邀、甚至沒有告知,那這種落差就太超乎我們期望了。
什麼是互惠原則呢?
基本上在網路上,就是我關注你,你也會關注我,如果我時常對你的抒發有些表達的話,我也希望你在我抒發時也能給我一些關注;而現實生活中,則是當我把你看成最重要的朋友時,有心事跟你說,那我也會希望做那個第一手知道你內心事的人。
互惠原則是一種追求共生關係的基礎,也可以說是我們一種本能。
所以心理學研究也是這樣去探討這種特性,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懂得互惠的氣息,他就像人格的一部分一樣,是我們一種想要公平地對待別人,想要我得到多少,就回給對方多少的一種傾向。這無關理性與否,或是能獲得什麼樣的利益,這關乎我們就是在意關係的對等,超過於個人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說那些共享、分享、同理、友善、仁慈等等詞語的核心是什麼,可能就是互惠特質(reciprocity disposition)。因為唯有我們願意減少自己一定要獲得最大利益的想法,而把相互合作共同獲得對等的利益當作最大目標,我們才能夠達到那些互相受惠的狀態。
但我們也不能總是正面表述互惠這件事情,互惠也暗藏玄機,代表如果我們從對方身上遭致不幸,我們也可能會用對等的原則想要回給對方,這或許也就是復仇的根本。
心理學上對這種人格特性的研究發現,有些人對於互惠原則的想法,偏向正面的,他們容易看見別人對自己做的好事,而給予適當的回報;但也有許多人在互惠原則上是以負面現象為主,也就是他們或許比較相信以牙還牙的道理,自己或的什麼樣的錯誤對待,而自己也想要如此的回給別人。所以同樣的道理放大到人際互動之上,互惠與否還是我們許多人際關係考量的重點,也就是說當你願意對別人好一點時,可能很多人在關係中就會嘗試對你好一點,基於互惠的道理。但你對對方不好時,也別覺得你就可以輕易地逃過報復,因為各式各樣的不好的事情,也會因為你用不良的方式在關係中運行,而最終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在關係中,你是一個給予的人,還是一個常拿好處的人呢?
如果你常常給予,或許在生命中的許多時刻,人的互惠本能會讓你的給予為自己的生活帶來好處。但如果你是一個常拿好處的人,就如同開頭的例子,你對於關係感受到的對待落差,基於你過去在關係中總是想要對對方好一點的基礎來判斷,你一定是在乎互惠的人的。於是在被別人忽略後,你或許不會摸摸鼻子就算了,你可能也會想要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而友誼或感情的惡性循環或許也就這樣開端了。
所以你要問我們為什麼總是冤冤相報,在關係中惡性循環地錯誤對待彼此呢?或許就是在最開始沒有適當地尊重別人,而本於互惠原則,我們這段不良關係不會斷掉,而是走向了負面的互動。至於要怎麼終止這一切,唯有放下對他人期待的偏執。我覺得這就是善待自己。
說個我自己的例子,之前我在關於馮大輝的問題里說,被人黑是常態,沒必要掛懷(也導致了大輝對我一生黑),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前段時間有人圈我,過去一看,在某個回答的評論區里,好幾個人對我花樣黑,惡意的形容彷彿我是一個騙子、混子加傻子。
如果問我有沒有像前面提到的那般期望「互惠」,一定是有的。無數個夜晚查詢資料整理文章,被人當成下三濫,我想沒有人會開心。但就像剛說的,讀者這麼多,按照比例算遠遠不止這麼幾個人討厭我,「沉默的大多數」還沒有浮現,還遠沒到需要調動唯心修鍊的地步。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必須居於你個人的情緒幸福之下。我們的目標並不是挽回他人的心,而是挽回自己。
這就像是對禪的領悟,境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受用,而且這種受用是自受用,與他人不能共。
不止一個人跟我說,你寫的東西又臭又長又沒人看,為什麼還天天寫。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內心的快樂,也就是尼采所說的「快樂的智慧」。靈魂的騷動,寫作後才得到撫慰。
尼采、叔本華、海德格爾、荷爾德林、弗洛伊德、本雅明、老莊、禪宗……他們給我最大的啟示是,讓我認識人生、觀察生活,偉大的先哲們的那種先知先覺,對未來的世界有自己的洞見,引起我心靈的震撼。
從小我就喜歡獨處,晚上一個人站在陽台看月亮,雖然有些傷感,但也和月亮達成了一種默契。旁若無人地打字,是恢複本來面目,空曠中我渺小,也完整。自由自在,自求善待。
不要太乖,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絕,做不到的事不用勉強,不喜歡的話假裝沒聽見,你的人生不是用來討好別人,而是善待自己。
朋友可能會走散,愛情可能會傷人,親情總有逝去的一天,生活不易,總有那麼些時候幫你的陪你的不會失去的只有你自己。
推薦閱讀:
※大家來分享一下,讓運氣變好的方法?
※節食減肥的人特別餓的時候是怎麼解決的?
※你說過哪些連自己都相信了的謊言?
※政府出台限購令的目的是什麼?
※有哪些提高睡眠質量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