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三年設計師,技術都會怎麼做不好設計?

做了三年地產設計,到頭來只會抄,感覺什麼都不會,想重新學設計,該怎麼學習,怎麼了解設計,怎麼系統學習,有什麼推薦的書籍嗎


嗯,我看到你的邀請幾天了。最近有幾個很類似的邀請,都是詢問學設計的問題的。不知道我在這個問題裡面的回復他們能不能看到。

我不是一個懂得如何教育他人的人。這也是我一直都沒有選擇去教書的原因。但就我目前所看到的,我認為,設計教育裡面最大的誤區就是認為只要了解設計的歷史或者某種系統理論,就可以做好設計。培養好的設計師、或藝術家之所以複雜,就在於它需要的基本功並不在某種特定的理論里。我從沒有見過特別厲害的平面設計師喜歡跟人討論Helvetica和Arial的區別,那是只會出現在科普公眾號文或是知乎上的事情。

培養設計師最難的部分,是培養一種觀察的方式。你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敏感度,能夠對大部分人習以為常之事有所反應。這種敏感度最終會在各個方面回饋你。不止是在設計方面,你的生活也會改變。那麼要如何訓練這種敏感度呢,我看到你所說的情況,我想,也許就從你所說的「抄」開始,不要害怕這件事情。你要學會的是如何抄。我認識的絕大部分認為自己會抄的人,實際都不會抄。把他人解決問題的方式直接搬到你所參與的情境里,不叫會抄。你可以嘗試的是,開始思考他人解決問題的思路,他/她為何會這樣做?為什麼他/她做出了這樣的選擇而不是那樣?有沒有別的可能?如果按照他/她的相反思路去做,會出現什麼?你可以學習/抄,但不是去抄終端,而是抄起點。你會成長得非常快。

這是我此刻能夠想像出來的方法,希望適合你的情況。如果沒有,也請見諒。


千萬別做國內的地產設計。


其實題主的問題幾乎是每一名在中國經歷過大學教育都會面臨的問題,倒不是說中國的大學教育體制百害而無一利,但對於設計思維的培養確實在中國校園之內予以充足重視。

以下引用我同事的一些親身經歷與思考,嘗試為題主答疑並給出做好設計的些許建議:

文 | Jun.M

SODO建築學部 資深講師

UCL,巴特萊特建築學院,碩士

作品《那場謀殺》入選2014英國皇家藝術學會年度夏季展

2015-2017 度·聯體藝術設計機構 主創設計師

幾乎從事建築行業的人都知道Thomas Heatherwick的設計,他值得被譽為建築界的「達芬奇」,他主持的每一個設計,從小到大,都在概念、結構、形式與展示中不斷地突破和革命。

Autumn Intrusion, London

Thomas Heatherwick

每當面對建築的轉型與探索,中國學生們懷疑這樣的設計還算不算建築,建築師看到覺得無能為力,怨天怨地,怨機會、甲方和施工隊的時候,我都會思考到底為什麼中國沒有太多突破的具有真正影響力的項目。究其根源,也許要從中外建築教育和建築市場差異說起。

一、學生基礎

很多經歷過中國建築教育的同學回顧了自己的建築五年,似乎都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在大學經歷了一種類似於中學般的基礎教育,即五年一直都是被動接收一些基礎的知識,而且和十幾年前的建築創作思維差異不大,循規蹈矩,這反而與最近十幾年社會的大變革相差甚遠。但是這種怪象或多或少是不得已的教育安排,因為大學建築本科的招生從高考中選拔,建築和藝術專業的要求除了高考分數,就是最基本的繪畫功底,可以說會素描就行,沒有更多的表達或者更關鍵的思維上的篩選。而國外,想留學本科的同學都知道,大家在做——「作品集」!這個作品集就可以讓學生重視和尊重這門學科,提前進行自我審視和判斷,同時讓教育機構去衡量比較學生的水平。這種篩選機制會讓進入這個學科的人從起點更加專業和熱情。

眾所周知,建築是一門複雜而綜合的學科,從未來工作的角度看,需要一名建築師滿足不僅僅對於建築形體、空間圖像和施工操作的把控,同時需要對經濟、地理、文化、法規等全面的掌握。但是在建築學科生源多數是理科生,他們對於前面有關形體的幾項是擅長的,但是對於後面幾項就相對較弱了,所以這樣的背景導致中國建築本科生在計算面積和統籌以及形體上可以達到比較高的水平,但是一旦到方案的深層含義以及倫理意義上就會完全缺失。特別是對於文學的理解深度不夠,導致像英國很多學校貫穿的敘事風格在中國教育中沒有用武之地。建築無疑要對社會及文化等各方面有深刻的理解,這支撐著一個實體建築的外延和內容,但是這些在建築本科招生以及後期教育中並沒有明確的體現。

以文學,政治和經濟為切入的建築方案

Freja Bao,The Bartlett

二、教材與理論體系

大學到底該不該有教材,是不是應該全面自學,這一直是一個值得思考和爭論的話題。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一點不假,國外也一樣,不論是英國院校還是美國院校,也都有自己的「教材」,這些教材更像是一些建築理論書或者相關學科書的節選和引用,還可能是教師針對當下環境提出的見解作為Brief(下文中會做更詳細的介紹),以此來啟發學生去思考究竟什麼是建築以及換個思維模式去探索建築的可能性。這些Brief經常會隨著每一年社會的變革,以及導師的思索方向不斷更新。

但是中國大學普遍的建築教材,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沒有太大變動,以北京的許多院校為例,仍是以中國建築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為主,配以導師自己為了課程而設計的案例PPT。

建築初步教材

這一系列教學資料更多是介紹一些對於建築的基本認知和技法,以及一些經典的建築師和建築案例,比如勒柯布西耶,但是並不系統和全面,比如對於稍早期的具有實驗精神的麥金托什就介紹的比較少,對於後期興起的諸多建築實驗團隊介紹幾乎沒有。

這樣的偏重導致中國學生對於幾位經典大師了解很多,而忽略了更多可能性和方向性的其他建築師。同時對於柯布的理念很熟悉,導致很多學生對於比例和住宅很感興趣,這種形式和功能的偏向性學習會忽視對於現代社會和建築行業變化的思考。

建築行業在世界範圍內近十幾年變化得太快,以Bartlett為例,已經出現了互動,參數化,實驗材料等新興的建築領域,這些已經越過了建築普遍性的功能與形式的單一可能,所以這種一貫的教材滿足的了基礎教育,但滿足不了時代的更新。

"MetaBall-ism", Mickey Matter, 2016

當然國外也同樣具備基礎教育,比如在眾多國外建築院校本科第一年往往稱為「first year」,是講述基礎知識更多的,比如平立剖面去繪製一個樓梯,用材料搭接處一個建築模型。

Bartlett Year 1 Installation Project

Soane Museum, 2011

之後循序漸進,慢慢開始思想的啟發,比如做一段敘事,並開始發展對於自己建築的研究。到了第四年和第五年,國外院校逐漸增加一些以理論和思考為主的開放式Brief,這樣的作用無疑是幫助學生理解並傳播關於此建築學院奉行的思維和理論體系。但是在中國,每個建築學院的風格並沒有特彆強烈的偏向和區別,即使有一些風格也是在技法和表現上,特別在某些院校,你可以畫出很漂亮的建築線條和大師般的草圖,可那並非是真正的思想和研究偏向。

建議:等著教材教,不如自學和擴大視野。教材只能幫助你最簡單地了解一個時期的建築風格,你需要接受更多的建築實驗者的引領,特別是最近十年內的建築師,可以獲得一些建築的可能性和更多轉型的機會。多花時間讀一些理論的文章幫助自己早日確立自己喜歡的方向。

三、中外教學課題對比

國內外做建築都會有一個前提和設定,國外稱作Brief,國內稱為任務書。

其實從題目就可以辨別:

  • 國外更像一個概述,一個引子,一個啟發,來引領學生開始新的一年的主題創作;
  • 國內更像是任務,類似工作,一個需要完成的工作。既然有任務就一定有要求,國內從大二接觸設計開始,一直到大四結束,雖然在功能上不斷地轉化,但是在任務書上的關鍵詞幾乎沒有變化——地點,功能,面積,指標,一張總圖。

某大學圖書館建築設計任務書

在這種限定地點和功能的情況下(這和在工作中的前提是很接近的),做設計更接近於布置功能和平面,計算調整面積這些非常基本的建築素質,偶爾的興奮點是功能一直在變,從第二年小型建築功能到之後的公共空間,再到大四可能會涉及高層建築,但是設計步驟和內容幾乎是一樣的,一做就重複三年。

好處自然有——對於不同功能空間排布的理解越來越深,排布效率也會越來越高,很多其它專業畢業的學生就不具備這種優勢——從平面入手去思考空間排布的方法和思維,他們不容易去排布一個平面。

但缺點在於——不斷對一種建築邏輯的方式和數據處理的強化,並無思想和理論上的循序漸進。慢慢的,連建築學生自己都會認為自己就是繪圖的工具。

在國外,每個Brief基本上是一個開放式的話題,比如以一部科幻小說為切入去思考裝置的作用,以一段旅行為切入組織學生去一個特殊的地理、政治和宗教複雜的地帶,重新思考「神聖」和「禮儀」這些長久的傳統話題的。每一年思維模式會稍作改變,但是課題不一樣,內容、功能和場地都由學生自己去決定。所以很明確的,就是做概念和建築的思考,放在一個合適的場地去實現。

Brief, Unit 10, Bartlett, 2016-17

這隻說了Bartlett一個Unit,其實每一個Unit都會有自己的主題和思維導向,這也就構成了國外院校繁榮的盛況。國內做的功能多數是常見的功能,為了未來工作的需求而培養。國外的功能不受限制,很多冷門的功能都會出現,表現一個學生特殊的觀察與思考。

Brief, Unit 15, Bartlett, 2016-17

建議:不要僅僅滿足任務書上的要求,那忽略了建築最重要的環節——概念和選址。思考你的概念是什麼,可以關聯什麼,可以實現什麼。

對於任務書要有自己的見解,比如一個同學和我提到過,這是一個有關藝術家工作室的任務書,裡面提到有些房間容納十個藝術家,可是有哪些真實的環境是存在這樣的可能的呢,藝術家難道不是多數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嗎?所以對於任務書的內容要不斷地質疑,修改任務書本身就是一種思考建築的提高。

四、實驗與跨專業——在形式以外的創造

在建築歷史上,義大利是建築教育的先驅。早在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在其所著《建築十書》中,就對建築教育提出一系列要求。在該書開篇,他已經強調建築理論和實踐同等重要,建築師除擅長繪圖技巧以外,應通曉各種學科,包括幾何、音樂、歷史、哲學甚至天文等多種學科。

以近現代幾個知名的建築學院為例:

麥金托什建築學院在建築師麥金托什的帶領下早在19、20世紀之交就走向建築、藝術和設計結合的路線,這種學科間的交叉形成創造力的興盛時期,而且即便是麥金托什本人的設計獨具特色,形成高度裝飾味道的風格,他的設計很大程度是受到日本的浮世繪的跨學科的影響。

Students working in studio at Glasgow, c.1900

庫伯聯盟是為建築、藝術及工程學科所設,學生齊聚一堂,共用討論室。建築學院自己以與藝術學校為鄰為榮,因為可以獲得許多重要的觀念。建築學生不僅僅設計建築物,他們的作品包羅萬象,甚至包括一張郵票。所以這對於建築而言是廣義的。

Public art at Cooper Union architecture

巴特萊特建築學院,英國公認的最強建築之一,在十幾個Unit的帶領下,進行著敘事,哲學,互動,歷史文化,繪畫等多角度的思維發散,從Workshop里的學生穿著基本看不出是做建築的學生。

Students working in the Bartlett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Exchange workshop

除了以上三個典型的建築學院,在國外幾乎每個學校都或多或少地在以跨學科入手來探討建築的本質和可能,這會大大摒棄了建築從形式出發的單一方向,而且讓建築可以延展的可能性擴大,無疑建築本身研究的就是關係,所以關聯其它學科是自然的。

這種跨學科甚至影響整體設計界和藝術圈的學術氛圍,各學校間的以及不同專業的交流很緊密,知識和學術在於分享。像AA——非常開放的建築學院,它每周都會有大大小小的講座,同時其它院校其他專業的學生也可以過去聽,經常爆滿搶不到座位。這個在國內一些院校是有改觀的,但是普遍還是不夠。同時AA也會在網上公開自己講座的內容,這種學術傳播多於商業傳播的行為非常普遍。

Lecture Videos in AA Website

但現在國內多數院校考慮的關聯學科很實際,比如結構,法規,仍是以一些平面排布和立面設計為主,這些均與概念脫節。這種並不是以概念作為切入的,理論的考量就更少了。另外任務書的限定比較多,創作時間比較短,時間的分配多為貢獻滿足其中的要求,達到評判標準即可。說到標準,下文繼續討論國內建築學的評判標準問題。

中央美院建築展

建議:做建築其實就是尋找自己,發現自己喜歡什麼,把這些內容作為自己的收藏品,慢慢變為自己的系統和研究內容。很簡單的一句話,你應該變為你喜歡領域的專家。

五、作品評判的標準以及對工作的培養

學生作品的整體質量一定和評判標準有著直接的關係。在國內,首先需要滿足任務書的所有要求,缺項少項的立馬扣分,雖然學習的本質是為自己,但追求分數也並沒有錯,所以學生通常是以任務書的要求為主進行設計。教師通常會統一要求上交方式——比如,排好三張A1展板,必須有什麼樣的圖紙,甚至每張圖紙的要求都會說明。

在概念不明確的情況下,基本就是以平立剖面圖的表達以及整體效果技法來評判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來到SODO學習的所有學生都關心技法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學建築學院課程終期作業評圖

林間巧築2016,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課程

這裡必須再強調一下建築設計的核心不是技法,那只是輔助你來實現自己想法的,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概念和邏輯。在國外往往是表達清概念,你所做的努力都可以往牆上貼,如果你的圖多,這面牆就是你的,這種方式鼓勵和激發學生的熱情,往往幾張A1圖紙拼成的巨幅圖紙在評判日會經常出現。

An open crit at the Bartlett

The Bartlett Summer Show, 2016

多數從事建築教育的老師或多或少經歷過中國的建築行業,他們其實清楚什麼樣的培養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獲取更多有利的機會。之前提到,在這種限定地點和功能的條件,與在工作中和甲方溝通得到的前提條件是很接近的,只是工作後更苛刻,需要更成熟地思考甲方需求和雙方經濟利益,城市與建築法規,以及實際工程與施工細部,讓一個建築真正建起來並適應現在的中國發展趨勢。

所以因為沒有理論支撐,單以類似工作和完成任務的方式來對待是埋沒潛力和智慧的行為。整體而言,學校更應該是聚集大膽的想法,嚴謹的研究的地方,而非僅僅為工作輸送定向人士的地方。

建議:希望同學們理解傳統院校老師的苦心,但勿忘在項目初期發現自己的核心概念,一個真正有野心的概念,一個說出來別人不信的概念,然後做足研究去實現它,最後力爭在完成任務書的基本項目的同時花篇幅表達出自己的概念。另外在最終表達上,尋找到自己獨特的方式,建築畢竟是一個創造的行業,並不是一味地模仿,它不能教你創造,就像Zaha的Drawing表達,那種極端透視的傾斜的狀態,這又是誰能教出來的呢?

六、建築大環境——需求量過大和整體的浮躁度

提到中國教育不得不提中國的建築行業現狀。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我個人工作期間,碰到甲方不少,當時我們做一個產業園區改造項目,甲方覺得我們設計得不夠好,原因是沒有一個「具體形象」,隨後他又明確地解釋了一下這個「具體形象」的含義,就是「外號」。其實後來我們懂了,甲方一直需要的就是一個「大褲衩」。再深一層想,這個外號正代表了當代從事商業行為的甲方的普遍想法,一個浮誇的形象,一個便於快捷傳播的形象。這個形象強過於建築自身的空間形象,強過於建築的概念。

工業革命與各種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西方建築也在很早就進行著更新與洗禮,新功能不斷出現,所以對於現代功能,西方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改革開放後,整體現代化的進程催促著中國建築的更新,中國也開始引入西方更多的理念和需求,追求全面大發展的新生與改造,導致建築需求量迅猛擴大。

甲方希望早些獲得經濟利益,希望多快好省,不考慮設計周期,最常聽聞的就是甲方訴說「我們十一要開業!」,然後不斷地壓縮設計時間,催促施工方的介入。

施工方那邊更希望多快好省,往往配合度非常差,因為他們還有其它的業務,也在趕工期。同時在不理解你的設計的情況下會提前按自己的理解施工,經常與設計相距甚遠,比如一個樓梯的扶手是設計過的,施工直接購買接近的現成的,這當然會引起很多糾紛與摩擦,但對於他們挨罵就挨罵了,掙錢就行。基本上在中國即使有幾成好的設計,如果不配上好的施工團隊的話,設計變異的幾率太大了,而碰到好的施工方的幾率真的很小。這裡提到的是普遍現象,好的是近些年有些年輕的甲方慢慢越來越專業,也開放,提供更多機會讓建築師去創造。

但是在大趨勢下,為了滿足甲方的功能和形式,從建築到建築,從形式到形式的基本法則應運而生。為什麼,快啊!直接抄,這種方式在中國幾乎遍布大大小小的設計院和事務所。這種懶惰的方式也嚴重影響了之後的建築工作。雖然能學習到國外的建築,但往往也停留在表面形式,抄西方導致中國建築的盲從。

補充一點,國外很多建築師在實踐和教育中尋找到一種平衡,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工作室,同時很多著名建築師也在大學任教,他們經常辦講座出理論書分享給下一代的青年。中國的建築界也出過書籍,多數是一種成果的商業展示和里程碑式的記錄,作為一種自身的宣傳和傳播。

The Manhattan Transcripts, Bernard Tschumi

建議:建築行業應該扮演著設計先鋒的角色,能夠以專業的角度去對待甲方,把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對於建築研究和教育更需要有一種力爭預測未來建築發展和傳承傳統的責任。

07

社會大環境——審美、標準與話語權

最後要提一下,整個國家對於文化和審美的認知趨勢。不可否認,中國歷史上出現多次文化斷代,也經歷過戰爭,所以很多藝術瑰寶都隨著一次次地流失和滅亡,這些文化傳承到現在其實並不多。談起過去的建築,可以滔滔不絕,從元朝宗教建築的興盛,到唐朝的木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又到宋代建築的空間層次和裝飾色彩,再到明代的傢具和材料的多元,之後是清代的皇家園林以及特色民居,中國當時一直保持著本土建築色彩。

《營造法式》內頁

但是轉而再想想中國現代建築,中國經歷了而且經歷著一個信息爆炸,物質爆棚的時代,就好比對於信息的認識不足但已經接觸信息了,就這樣缺乏一定的判斷力,學習西方還要保留東方,最後抓不住核心建築的概念,變為形式的雜交體。

湖州喜來登溫泉度假酒店

建築師和設計師整體的審美還相對偏高,但是在這樣一個經濟年代,普遍性的甲方——擁有權力——在市場中由於建築師的妥協,他們反而擁有了更多的建築的話語權和審美權。所以整體上,是一個全民審美的問題。教育家葉聖陶曾一直推行的美育教育在如今看來是至關重要的。這個問題似乎是從小學就應該推行的,但是卻是最沒有被重視的,包括在大學的建築教育。

總之,建築既然作為一種藝術與設計,需要有不停的追求和持續的不滿足,相關的學習與教育一定探討的是建築的未來和可能,但是中國多數院校的教育還是在考慮建築的現在和實用。

中國曾經有著很輝煌的文化和建築歷史,也許從古建和民間中參考和學習不失為一種保持建築文化屬性的一種方式,至少在日本對於古建築的專題和研究非常多。中國建築教育可以往前向西方教育靠攏,也可以往後尋根創造一種本土的構建世界觀,但是就是要改變,不要停滯,因為時代在變,相關領域就在變,機會就在變。

對於學生自身,以上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議,並且分享了至少像AA公開講座這麼好的資源,但筆者仍相信即使看到此篇文章的同學,也未必能花時間去深入了解,所以提升自己對於建築的熱情動機和好奇心才是能做好建築的根本。


不是你不會做,而是你選了一個沒有拓展餘地的飽和行業,公司和項目。


題外話,題主不是少數,我招聘設計師,3年左右的個個都和應屆生沒什麼區別。基本上3年開始淘汰,5年淘汰完畢,所以撐夠5年才算進門。


有過設計從業經歷現在轉項目經理的人說一說

一開始做設計是從學習ps、cdr等軟體的操作開始的

對設計的看法是,要把東西做的好看

認為設計的作用是把一個做的好看的作品讓客戶滿意並未此買單

那時用鍵盤快捷鍵操作80%以上的軟體功能覺得自己挺厲害的

但是始終有一個問題

90%的客戶都會讓你改千百遍

你覺得很好看

客戶說總覺得差點意思,要不你再改改?

於是設計界慢慢開始吐槽

每個設計師的背後都有一個指點江山的大神

客戶虐你千百遍,你待客戶如初戀…

於是開始懷疑職業意義

認為自己只是客戶的一個畫圖工具

後來自己不再執著於所謂提高軟體操作能力或是研究設計原理

(ps.答後會寫一些我讀過的設計類書籍名字)

我把自己打開了,開始接觸更多設計以外的世界,金融、營銷、策劃、品牌…

兩年不做設計,恍然回頭,再思考有關設計的意義。反而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

設計的本質不是好看,也不是一味讓顧客滿意。

設計的本質必須是解決問題

如果你給一個自己都不知道要什麼的顧客做設計,是徒勞無功的。

設計者在動手做前,應該了解設計的目的或產生的價值,引導你的顧客也探究清楚這些因素。

因為好看或不好看實在太因人而異,消費者也不會單純因為好看而選擇你的商品。

就像人,外表的氣質源於內在的力量。

說了這麼多,還有一個重點,希望你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職業追求是否非設計這條路不可。

然後是理解職業在社會中的作用或地位及可以為你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一些看過還不錯的書:

《設計中的設計》原研哉

《設計心理學》唐納德·A·諾曼

《一個廣告人的自白》大衛·奧格威


個人還是覺得國內某位資深設計師說得好,最起碼在國內,別把設計太當真。

也許國外各種好,但在國內,最起碼就目前而言,都沒怎麼把設計當成一回事。就拿室內設計來說,大師們都感嘆,全世界的設計行業,都沒有像中國這樣,就一家搞室內裝修設計的公司,一年的總營業額可以到達上百億,而且全都是零散的家庭裝修,裝修風格用幾個套餐就能通用,全世界首見。

後來,我從室內轉行了,做了兩年銷售,再轉到了web前端開發了。如今,有時還會玩玩設計,有時看到時機允許,也會幫朋友設計一下,或者給點意見。但是,真沒想過再回去當設計師了。

當然,以前積累下來的乾貨還是有的:想當好設計師,選好平台很重要。與其在一家爛公司休閑娛樂五六年,還不如在一家知名的公司辛苦勞作一兩年。爛公司往往天天跟你扯經濟效益,好公司則會往往跟你講哪裡哪裡怎麼設計、注重什麼要點會比較好,很少講什麼經濟效益。因為好公司都會知道,先做好事情,利益才會自然並且合理地來。


進一家原創設計作品多一點的公司吧~普通公司,接到業務第一反應是找案例讓你抄。。。然後多多站在受眾的角度去看這個東西~


那要看你是把設計作為你的工作還是你的職業生涯。

我跟樓主差不多,我13年畢業的,從事地產相關設計行業。到現在能做的事情也是非常常規,每次著手工作之前會找很多很多參考。雖然有些時候我也會想這麼多年了都在「抄」,很挫敗,但是目前也只能這麼做了。

這樣的工作模式下相對於開始提到的兩種態度,也是有區別的。若是當作一份工作的話,這麼做已經夠用了,不久你就會成為一名熟手,要是還能帶項目,就已經很厲害了。但是到最後在設計上想有質變也不是太有可能了。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總監,他們能解決很多問題,能說服甲方,能帶項目組,但是他們在設計上的功力停留在能解決問題的層面。相信樓主心裡是並不想做一個普通設計師的吧。。。雖然我自己目前也做不到普通設計師的水平- =

還有一種就是經營自己的職業生涯了。這樣的人我在我的第一家公司遇到過,他並不是那種被項目歷煉出來的熟練工,而是利用項目實踐自己想法的設計師。每一次接到項目的時候,他會去把項目相關能用到的書籍,儘可能的做一遍瀏覽。這樣的做法會花很多時間在項目前期準備上,但是思路清晰的情況下,整個流程會順利很多。加上他很善於和總監以及甲方溝通,所以他一個項目下來成長非常快。

所以說了這麼多,還是要看樓主你自己的態度。抄也不是壞事,至少你在抄中能達成學習的目的。但是設計來說,還是要多積累和多思考。設計師是解決問題的,而項目的類型形形色色,問題的類型更是數不清楚,這條路並沒有那麼好走。與樓主共勉!


看到這個問題,我剛好想起我一個朋友也問過我,她還沒畢業就開始工作做設計,之後畢業了無縫連接到高強度工作狀態,她告訴我她懷疑自己了,覺得自己畏手畏腳愈發不會做設計了,問我怎麼回事。

我想了半天,只想到唯一一個差別――玩。

她不會玩,她非常看重「如何做好設計」,於是看很多書,思考很多。但這給了她很多的條條框框,愈發不敢邁出自己的一步。

我覺得看書是二次咀嚼,所有的設計,美都來自現實,放輕鬆,看你所喜,玩你所愛。

美會讓你愉悅,上癮,記住這個感覺,這就是靈感的源泉。

就像為什麼會有酒店睡眠體驗師,去全世界各大酒店睡覺,只有自己去體驗了有感受了,才能做好酒店。

設計也一樣,要自己去感受了美感,喜愛了它,才能設計出。


不請自來,如果說的對,對您有幫助您就贊一下。說錯了,您置之一笑,不要過腦。

首先我們在迷茫的時候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就是回過頭來看看事物的本質,或許會得到新的啟發。那麼設計的本質是什麼?或者說對於設計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是你手上的技術嗎(軟體應用能力?畫功?)?是天馬行空的創意嗎?我個人覺得都不是,對於一個設計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是【滿足需求】。設計是為了滿足需求而存在的,所以好的設計師不應該是僅僅滿足於手上的技術,理論上的追求。應該是充分了解受眾的需求之後的思辨能力。

所以您自己分析一下,您現在遇到的是手上的問題?還是頭上的問題呢?


學設計,不要停留在學習軟體使用、把別人的效果做出來這樣淺顯的表面上。也不要只知道抄優秀作品,而不知道別人為什麼做的好、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如果到站酷之類的網站找參考,用別人的配色、排版方式等。運氣好,套用一個適合的,效果就好。要是套用到一個不怎麼適用的,就怎麼看怎麼彆扭。導致設計發揮不穩定,時好時壞。

————————————————————————

商業設計,是有目的的(或許是製造焦點、或許是為了刺激購買慾望、或許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既然有目的,就需要一些方法論和設計思維。

跟做菜一下,會用刀切菜、會用鍋碗瓢盆、各種廚具是基礎(軟體使用)。但是,要做得好吃,則需要掌握更多的精髓(設計思維和方法論)。

建議:

1,如果基礎不好,就先學基礎——三大構成,特別是&<色彩構成&>和&<平面構成&>。(想必你軟體已經使用精通了,重點可以不放在軟體上)

2,理論知識有了後,結合實際應用,學習一些設計方法和思維,幫助你在不抄別人作品的情況下,也能配出好的顏色、做出好的排版。

推薦:

a. 梁景紅的三本色彩書:&<寫給大家看的色彩書1 設計配色基礎&>,&<寫給大家看的色彩書2:色彩怎麼選,設計怎麼做&>,&<梁景紅談 色彩設計法則&>。掌握這三本,基本自己也能配出優秀的顏色了。

b. &<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 對於做規範化的設計,很有參考價值。

c. &<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比較基礎,就講4個法則:親密性、對齊、重複、對比。如果你都知道了,可以跳過不看。看的設計書越多,越會發現在不同領域,將這4個法則融會貫通是很重要的。

d. 推薦兩本日本的:&<日本版式設計原理&>、&<版式設計原理 提升版式設計的55個技巧&>。有大量的實例,幫助設計師發現設計中的問題,學習實用設計技巧。而且,日本的文字,跟漢字類似,關於字體選擇和排布的,也很有參考價值。

3,市場營銷及用戶心理學的書籍。

比如:&<設計師要懂心理學&>、& 等。幫助你從用戶引導的角度,升華自己的作品。我還會看些進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東西。但跟平面關係也不大。如果你專攻商業平面的話,可以多看些消費者心理方面的書。

P.s.

其實參考別人的作品也未嘗不可,在自己做不出來的時候,也算是一種拓展思維的方法。關鍵是要分析別人好在哪裡,設計邏輯是什麼,什麼能為自己所用,什麼不適合當前的作品。不要優點、缺點全搬過來。


最主要的是思維而不是技術。


平面設計五大要領

一、視覺識別

二、通過視覺識別達到自我想像力的訓練

三、通過自我想像力的訓練達到自我發現力

四、自我發現力達到構成運用力

五、設計人格

我的老師曾說過任何元素的構成都有可成立性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它,全部將它一一摧毀了。


做不好設計:

講道理設計就是抄,抄夠了才能有自己的產出。但在這之前,設計師還是要麻醉自己:我在干很有意義的事情。話雖這麼說,我自己還是沒能堅持下去…… 跑園藝企業里種花去了……

技術都會:

技術這個事,總有前沿的。比如現在的bim、參數化設計、大數據分析,題主會嗎?說不定學學新的技術,會對題主有所啟發。話雖這麼說,我自己就是掉技術坑裡了,才跑去專門搞園藝……


你真的技術都會?你看的足夠多?你才3年而已,嚴格意義上都不算設計師,會用軟體不過是入門而已。

或者說你還沒明白設計師工作的意義在哪裡。

同行也是做地產設計的,如果你真的技術都會,那你就搜集參考學會分類,提高工作效率,想辦法提高過稿率,簡化工作流程,弄快你的電腦,教實習生用軟體等等。

因為你所謂的設計做得好是需要閱歷的,設計本來就不是技術活兒,你所說的做得好的能力絕大部分是來自於設計之外的涉獵,除此之外你還要對你的職位負責,設計能力沒有提升之前先提升一些職業能力吧,這些做好了,設計自然就好了,當然要成為大師是需要天賦的,成為一個專業的平面設計師應該只要勤奮就可以。當你做好這些的時候,再說吧。三年真心不算久,加油吧少年。

推薦一本秒殺所有平面設計教程的書,但願你找得到《平面設計基本原理》亞歷克斯懷特寫的,看完之後絕對很大幫助。至於想要設計做的「好」,那你看看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吧。

但是關鍵還是多看別人做的,學會分類,了解項目,了解客戶需求,或者加入一家牛b的公司。


好多做了快十年的也是只會抄 不過抄的比較有水平


這樣的人很多,猜測題主不是科班出身,不知道什麼是這個專業的好。後期補是可以補的,有很多專業書籍可以慢慢看慢慢學,但是很多也補不了。錯過就是錯過了。祝好。


多玩兒多看。玩兒好設計就好了……抄很正常都抄能抄好也是好設計師。


你太關注作品呈現的效果了,設計師的能力也包含了項目管理,溝通能力,等等。


可不可以看看你的作品


雖然有廣告之嫌,但還是想說,有一本書《年輕設計師必修的七堂課》完全適合你現在的情況。讀了之後如果覺得完全沒幫助,回來找我。


推薦閱讀:

設計師,你們是如何提昇平面設計的審美能力的?
如何評價原研哉為講談社重新設計的 logotype?
如何評價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2016年本科生畢業設計展海報?
我國紙張尺寸的「正度」和「大度」兩個系列是如何確定的?
零基礎學習平面設計,如何開始?

TAG:設計 | 設計師 | 平面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