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佛教徒應如何理解看待《佛說長阿含經》中的如下經文?

爾時。未有日月。眾生光滅。是時。天地大闇。如前無異。其後久久。有大暴風吹大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使令兩披飄。取日宮殿。著須彌山半。安日道中。東出西沒。周旋天下
第二日宮從東出西沒。時眾生有言。是即昨日也。或言。非昨也。第三日宮繞須彌山。東出西沒。彼時眾生言。定是一日。日者。義言是前明因。是故名為日。日有二義。一曰住常度。二曰宮殿。宮殿四方遠見故圓。寒溫和適。天金所成。頗梨間廁。二分天金。純真無雜。外內清徹。光明遠照。一分頗梨。純真無雜。外內清徹。光明遠照。日宮縱廣五十一由旬。宮牆及地薄如梓柏
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寶鈴.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金牆銀門。銀牆金門。琉璃牆水精門。水精牆琉璃門。赤珠牆馬瑙門。馬瑙牆赤珠門。車[(王*巨)/木]牆眾寶門。眾寶牆車[(王*巨)/木]門。又其欄楯。金欄銀桄。銀欄金桄。琉璃欄水精桄。水精欄琉璃桄。赤珠欄馬瑙桄。馬瑙欄赤珠桄。眾寶欄車[(王*巨)/木]桄。車[(王*巨)/木]欄眾寶桄。金網銀鈴。銀網金鈴。水精網琉璃鈴。琉璃網水精鈴。赤珠網馬瑙鈴。馬瑙網赤珠鈴。車[(王*巨)/木]網眾寶鈴。眾寶網車[(王*巨)/木]鈴。其金樹者銀葉華實。銀樹者金葉華實。琉璃樹者水精華實。水精樹者琉璃華實。赤珠樹者馬瑙華實。馬瑙樹者赤珠華實。車[(王*巨)/木]樹者眾寶華實。眾寶樹者車[(王*巨)/木]華實。宮牆四門。門有七階。周匝欄楯。樓閣台觀.園林浴池。次第相比。生眾寶華。行行相當。種種果樹。華葉雜色。樹香芬馥。周流四遠。雜類眾鳥相和而鳴
其日宮殿為五風所持。一曰持風。二曰養風。三曰受風。四曰轉風。五曰調風。日天子所止正殿。純金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門。周匝欄楯。日天子座縱廣半由旬。七寶所成。清凈柔軟。猶如天衣。日天子自身放光照於金殿。金殿光照於日宮。日宮光出照四天下。日天子壽天五百歲。子孫相承。無有間異。其宮不壞。終於一劫。日宮行時。其日天子無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娛樂。日宮行時。無數百千諸大天神在前導從。歡樂無倦。好樂捷疾。因是日天子名為捷疾

  日天子身出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業功德。故有此千光。是故日天子名為千光明宿業功德云何。或有一人供養沙門.婆羅門。濟諸窮乏。施以飲食.衣服.湯藥.象馬.車乘.房舍.燈燭。分布時與。隨其所須。不逆人意。供養持戒諸賢聖人。由彼種種無數法喜光明因緣。善心歡喜。如剎利王水澆頭種初登王位。善心歡喜。亦復如是。以此因緣。身壞命終。為日天子。得日宮殿。有千光明。故言善業得千光明


。。。。。太長了省略

  佛告比丘。月宮殿有時損質盈虧。光明損減。是故月宮名之為損。月有二義。一曰住常度。二曰宮殿。四方遠見故圓。寒溫和適。天銀.琉璃所成。二分天銀。純真無雜。內外清徹。光明遠照。一分琉璃。純真無雜。外內清徹。光明遠照。月宮殿縱廣四十九由旬。宮牆及地薄如梓柏。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寶鈴.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

  其月宮殿為五風所持。一曰持風。二曰養風。三曰受風。四曰轉風。五曰調風。月天子所止正殿。琉璃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門。周匝欄楯。月天子座縱廣半由旬。七寶所成。清凈柔軟。猶如天衣。月天子身放光明。照琉璃殿。琉璃殿光照於月宮。月宮光出照四天下。月天子壽天五百歲。子孫相承。無有異系。其宮不壞。終於一劫。月宮行時。其月天子無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娛樂。月宮行時。無數百千諸大天神常在前導。好樂無倦。好樂捷疾。因是月天名為捷疾

  月天子身出千光明。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業功德故有此光明。是故月天子名曰千光。宿業功德云何。世間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施諸窮乏飲食.衣服.湯藥.象馬.車乘.房舍.燈燭。分布時與。隨意所須。不逆人意。供養持戒諸賢聖人。猶是種種無數法喜。善心光明。如剎利王水澆頭種初登王位。善心歡喜。亦復如是。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為月天子。月宮殿有千光明。故言善業得千光明

   以何緣故月宮殿小小損減。有三因緣故月宮殿小小損減。一者月出於維。是為一緣故月損減。複次。月宮殿內有諸大臣身著青服。隨次而上。住處則青。是故月減。是為二緣月日日減。複次。日宮有六十光。光照於月宮。映使不現。是故所映之處月則損減。是為三緣月光損減

  復以何緣月光漸滿。復有三因緣使月光漸滿。何等為三。一者月向正方。是故月光滿。二者月宮諸臣盡著青衣。彼月天子以十五日處中而坐。共相娛樂。光明遍照。遏諸天光。故光普滿。猶如眾燈燭中燃大炬火。遏諸燈明。彼月天子亦復如是。以十五日在天眾中。遏絕眾明。其光獨照。亦復如是。是為二因緣。三者日天子雖有六十光照於月宮。十五日時月天子能以光明逆照。使不掩翳。是為三因緣月宮團滿無有損減。復以何緣月有黑影。以閻浮樹影在於月中。故月有影
(出於 《佛說長阿含經》(卷二十二 )太長了省略一部分)

其中說太陽是方的,月亮上有人等。

問題1 現代佛教徒應如何理解對待這些經文

問題2 上面經文出自《佛說長阿含經》但是阿含經南北傳也是存在差異的,很好奇巴利三藏中有沒有提到如上的經文,我在長部中暫時沒有看到,也希望有對上座部有了解見地的朋友從南傳佛教的觀點來看待


長阿含是法藏部所誦持的,可以去了解一下法藏部的特點,其傳承雖然出於上座部系統,但卻是一個持有理想佛陀觀、神秘主義傾向和普世救助思想的部派,據稱其持五藏(三藏外另立菩薩藏和咒藏)、提倡供養佛塔、誦持佛陀的本生故事,可以稱之為大乘思想的萌芽之一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漢傳三壇大戒中的比丘戒四分律,就是來自於這個部派的傳承。

和大乘經典中的某些經文一樣,可以把它們看成弟子們出於對世尊的懷念、與外道對抗弘法的需要,在超越於六處的「世間」之外,為了發揮演繹世尊「無所不知」的智慧,又去演說我們這個世界的結構。當然我們今天自是知道世界的結構並非如此了,大可以一笑置之,不必為了它們去附會強圓其說。而長阿含中其他有利於離苦之道的經文,對於每個穿越歷史洪流而儘可能保存哪怕一丁點佛陀住世時候教導到現今而作出過努力的僧團,都值得我們尊重。


這一段有幾句關鍵句子並沒有貼出來,反而貼了許多類比之詞。

此段之前有一句:此世天地還欲成時。有餘眾生福盡.行盡.命盡。於光音天命終。生空梵處。於彼生染著心。

釋:所謂光音天者,無明也。故以念為吃。一念不覺,無明即起。

此段開始有一句:如是展轉甞之不已。遂生貪著。

釋:此是無明而起的貪毒也。

省略後一段描繪月亮處,開始也有一句:佛告比丘。心當如月。清涼無熱。至檀越家。專念不亂。

釋:即心即佛,佛即覺也。這裡是說我們的覺心。我們所說如手指月中的月也。此段結束處有描述云:故月有影。即指出這非月體,乃是月之第一影也,亦即第一義也。

此結尾之處,有一句:長阿含具足。歸命一切智。一切眾安樂。眾生處無為。我亦在其例

釋:這裡直接指出,這長阿含是如手指月,欲長夜安樂,應處無為。我亦無為,即無我也。

結語:依文解意尚且三世佛冤,這依文解意都解成這樣,波旬都三世魔冤了。


維摩詰經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凈,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凈,而汝不見。

以此類推,業緣力故,則不見日月宮殿。

譬如餓鬼見杯中是濃血,人則見水,天則見瓊漿。又如餓鬼見大河乾涸,人則見滔滔連綿,福德業因緣故。不是沒有,而是不見,不見不等於沒有。如此而已。


佛教徒也應該有科學常識,不值得相信的,就不信它!


月都就是高天原啊,需要擁有扭轉陰陽的操縱境界之力才能進去,月球的荒野在鏡像中對應的是繁華的月都天庭。不過自古以來就連小孩都知道那只是神話傳說。

不過我有一個猜測:我們看到的太陽,和實際存在的太陽其實不是一個東西。恰如我們看到的世界和實際存在的世界不是一個東西。


佛弟子應該相信佛說!佛這麼說,就該這麼觀,心誠的話自然就看見了。。。

問出「太陽是方的」這種問題,說明你基礎太差了!(別跟我說你從小到大都是住圓房間的)

所以還是從遠離五蘊學起吧!菩薩大乘境界,不是你現在以世俗邪見能明白的。


太長沒看,大約是最後一品世紀品?當童話故事看唄,學佛是學的境界和思想,不是文字和色相。


十七世噶瑪巴說:

岡底斯山在印度教和佛教的宇宙觀中極為重要;古印度和西藏的典籍中,宇宙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中心——須彌山,指的就是岡底斯山。

一般人去崗底斯山,顯然是看不到帝釋天宮殿、各種天神的。但是須彌山這個傳說地點已確定了。所以問題是在於普通人的感知能力有局限有障礙。

須彌山的問題不能以普通人肉眼所見作為評判標準。從屬於須彌山那個世界結構系統的日天子宮殿、月天子宮殿,自然也是同類問題啦。看不到是因為普通人的肉眼在這一方面不管用。


推薦閱讀:

什麼叫做佛教裡面的尊敬?
如何能系統地學習戒律而不被繞暈?
南傳佛教弟子在知乎佛教版塊靜默了,他們的到來給佛教版塊哪些思考?
依照佛教原理,如何看待佛教版塊拉黑人的現象?
阿含經說的涅槃是常還是無常?

TAG: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學 | 佛經 | 佛教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