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法的順序:華嚴,方等,阿含,般若,法華。出自哪?考古歷史能證明嗎?

rt,那為什麼小乘只能聽到阿含?


一、答題

來自天台宗所判的「五時八教」,但是順序是「華嚴時-阿含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五時順序的依據,在《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裡面有簡單提到:

初言次第者,《華嚴》初雲「於菩提道場,始成正覺」,(「華嚴時」)在初明矣。諸部小乘雖雲初成,自是小機見為初耳,據《信解品》(《法華經·信解品》)「脫妙著麤」,故知(「阿含時」[也就是「鹿苑時」])居次。《大集》(方等部經典)云:「如來成道始十六年」,故知「方等」在「鹿苑」後。《仁王》(《仁王般若經》,般若部經典)云:「如來成道二十九年,已為我說摩訶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後,亦知《仁王》在《大品》(《大品般若經》)後。《法華》雲「四十餘年」,《大經》(《大般涅槃經》)雲「臨滅度時」,當知次第有所據也。

括弧部分是我加的。這段話就是展示各經典中標明或者暗示說經次第的句子,來證明「五時」的次第是有依據的。但是證據肯定不止這麼一點,仔細學習天台宗就明白了(廢話)。我自己感覺就是,天台宗的邏輯非常自洽,各方面都可以佐證這個次序的正確。

關於考古,除非是用神通,否則沒有辦法。年代太久了,那時候印度對歷史又不重視,比如現在連釋迦牟尼佛的生年都有很多說法;還有就是需要通曉三藏,現在這樣的人是越來越稀見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相信那些超一流的古德吧。創立這套體系的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是親見靈山一會的人,後人稱「靈山親承」。《法華經傳記》記載,道宣律師問天人:當年慧思大師見到智者大師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智者與南嶽(慧思大師)到底是法華會上的誰?天人回答說是藥王菩薩(天台智者)和觀音菩薩(南嶽慧思)。不過歷代很多大德都認為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包括印光大師(還是蓮池大師?)。這些我們也弄不清了,反正特別厲害就是。

二、補充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通五時」與「別五時」的區分。(推薦閱讀《教觀綱宗科釋》來理清楚。)以上這種嚴密的次第,就是所謂的「別五時」。但如果只著眼於「別五時」,就會鬧笑話。比如說《方等陀羅尼經》云:「先於王舍城授諸聲聞記;今復於舍衛國祇陀林中,復授聲聞記;昔于波羅柰授聲聞記。……身子云:『世尊不虛,所言真實,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記。』」這就證明《方等陀羅尼經》說在《法華經》之後,那麼「法華涅槃時」在「方等時」之後就並非鐵定如此了。

所以在明白了「別五時」之後,還需要知道「通五時」。就是五時並非定死了時限,而實際上五時每一時的內容都貫穿在如來四十九年的說法生涯之中。因為佛陀說法,都是應機而說,對什麼根性的人說什麼法門。一個人如果適合聽《華嚴經》的道理,而他來晚了,佛陀能這樣說嗎——「對不起,我現在在講般若經典。請等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再去聽《華嚴》吧。」?

三、薦書

本來想詳細說說,發現天台宗很成體系,特別是「五時八教」又是大綱,要講清楚很不容易(不如說我水平不夠)。不如推薦一些書:

1.《天台四教儀》,諦觀大師作的經典書籍,後人解釋這部書,最為經典的是蒙潤的《天台四教儀集注》,集大成者是《天台四教儀注匯補輔宏記》(包含了《集注》內容,擴展了很多倍)。當代有普門講堂會性法師的《天台四教儀講錄》,也可參考。如果讀古文沒耐心就讀這部吧(網上還有錄音,如果連看書都懶得看……)。

2.《教觀綱宗》,藕益大師作的,與《四教儀》類似,但是特別說了「通五時」內容,修補了《四教儀》偏向於「別五時」的缺陷。還有四教的「六即佛」(《四教儀》的「六即佛」為圓教內容),及四教的「十乘觀法」(《四教儀》的觀法部分為二十五方便的略說)。其解釋書籍最權威的是藕益大師自己作的《教觀綱宗釋義》(還有法師在《釋義》的基礎上擴充成了一部《釋義紀》,也很經典)。還有一部應該是最為經典的,因為現在佛學院學《教觀綱宗》幾乎都是選擇這部,那就是靜修法師的《教觀綱宗科釋》。還有諦閑法師有一部《教觀綱宗講錄》。

這兩部講的就是「五時八教」,讀通這兩部,天台宗就入門了。學習這兩部書可以參考公眾號「教觀總持」,我把《天台四教儀注匯補輔宏記》分成了92期發了92次,幾乎每期都有十個題目的小測驗。《教觀綱宗》也在發。

資料下載

四教儀:https://pan.baidu.com/s/1qX9MKxQ

教觀綱宗: https://pan.baidu.com/s/1hsLVoUw


歷史考古的話,只有阿含是佛說的。是所有佛教部派都共同承認的是佛說的經典。

至於大乘經,除了大乘部派以外,其他所有部派都不承認他是佛說的。

最早的大乘經是八千般若頌,大般若經等等。大約在佛滅500年後陸續出現。金剛經是其中的片段。

華嚴經更晚,是西元2世紀-4世紀的作品。法華經基本屬於同時期的。融入更多婆羅門教的元素。

楞伽經,據印順法師考證,早期印度流傳的楞伽就如法句經那樣是不成章落的詩歌形式流傳,5世紀流傳到中國後才逐漸成型。同樣的還有維摩詰經等等。

中土佛教的一部大經楞嚴經,是中晚唐時期國人創作的,同樣的還有圓覺經等等。

按大乘經典自己的說法,是因為「小乘」阿羅漢看不懂大乘經才沒有結集。

我們看阿含經結集的說法,第一次佛經結集的阿羅漢中,都是僧團公認最有智慧的500阿羅漢參加的,其中有不少是四無礙解阿羅漢,也就是法、義、辭、辨的四無礙,他們能理解一切佛說的法,這是大乘自己也承認的。

但是大乘又說,他們卻看不懂「佛」說的「大乘」經,為何大乘的說法如此自相矛盾呢?答案是非常明確的:大乘非佛說。

另外佛世並沒有大小乘二宗的說法。現在只稱上座部佛教。

勸,要學佛,只學南傳上座部就行了,無需接觸非佛說的外道。


慚愧,以下回答不是很準確,混淆了通五時和別五時,感謝@可修師兄指出,可修師兄主要研習天台,可以參考他的回答

======================

好像是天台宗的五時判教

且約一代,略判五時。

一代,謂一化也。五時,華嚴等也。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經卷之多,積若須彌。教義之廣,浩若煙海。龍宮海藏,此界他方。奚止汗牛充棟而已哉。多則多矣。廣者廣矣。諸家之判教者,多寡不定,乃至有判作十時教者。俱未挈其要,得其中故。智者大師,特出手眼,既中且要。於一代四十九年之中,而略分為五時也。此約別五時而論耳。

但順序應該是

1, 華嚴時: 先明通五時者,自有一類大機,即於此土,見華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滅。則華嚴通後際也。只今華嚴入法界品,亦斷不在三七日中。

2, 阿含時: 復有一類小機,始從鹿苑,終至鶴林,唯聞阿含毗尼對法。則三藏通於前後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執迷。

3, 方等時: 復有一類小機,宜聞彈斥褒嘆而生恥慕,佛即為說方等法門。豈得局在十二年後,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羅尼經,說在法華經後,則方等亦通前後明矣。

4, 般若時: 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即為說般若,故云從初得道,乃至泥洹,於其中間,常說般若。則般若亦通前後明矣。

5, 法華涅槃時: 復有根熟眾生,佛即為其開權顯實,開顯本,決無留待四十年後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聞。故智者大師云:法華約顯露邊,不見在前。秘密邊論,理無障礙。且如經云: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如是法者,豈非妙法。又梵網經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等。豈非亦是開顯本耶。 復有眾生應見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議。且大般涅槃經追敘阿闍世王懺悔等緣,並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八相見法數,有大小之異,出沒之差,各具之別,茲不繁錄。懺悔等緣,見涅槃經。蓋部收阿含,事在涅槃。故云並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以上引諦閑大師遺集 第三編 教觀綱宗講錄

按照裡面說的, 某部分小乘根器的人, 最初只能接受阿含教法, 接著才能逐漸步入大乘, 所以不是只能聽到阿含


朋友,智者大師的「五時判教」是不能從歷史考證的。

因為這是智者大師在定中,從《法華經》經所悟的佛說法的次第,實際最後的「法華時」,以佛的」密行「來說,還沒有完全的到來,所以想從歷史的角度去考證,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如果想知道智者大師如何知道的,就看朋友的禪定功夫了,相傳智者大師曾到靈鷲山聽過釋迦摩尼佛講過法,如果朋友也能親自去聽釋迦摩尼佛講經說法,就多少能知道,智者大師為何如此判教了。

小乘之所以只能聽到阿含,是因為其當前的根機就是如此,就像如今,同樣有正信的法師在講授大乘佛法,但是有些人就是不願信受,這是強求不來的。


如王小野所答,是天台五時判教。但要求考古史證明,是不太合適的。考古本身也是一種解釋方式,和佛教內部的判教是兩碼事。比如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的,宇宙里沒見過須彌山。那可以直接判斷佛教是錯的嗎?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世界呈現的樣貌,和眾生的業力有關,也就是說,你看到這個世界是這樣,因為你有這樣的業力。所以,考古學者眼中的佛教史,和信徒眼裡的佛教史肯定不一樣,因為大家業力不一樣。

要求一個證明另一個,或者證偽另一個,在邏輯角度來說,是個偽命題。


這個屬於天台宗的判教,出自智者大師「五時八教」說,華嚴宗判教形式上不同於此,但也基本認可這個順序。

佛教不同的門派有不同的判教方式,不同宗派關於佛陀說法順序的認識也不是一致的,這是大乘各宗彌合衝突,建立宗眼的需要,並不是一個文獻學層面的問題。

判教是大乘佛教特有的問題,小乘宗原始經典,否認大乘為佛說,所以不需要回應佛陀說法先後問題。而從大乘立場看,大乘當然無法否認小乘,但判教的潛在邏輯是,佛陀只給小乘講《阿含》,因為小乘只配聽這個。

如下摘錄唐君毅先生《中國佛學中之判教問題》——

中國佛學家最大的一個問題即是判教。判教的問題是印度佛學傳入中國以後才生起的,中國佛學的派別亦見於其判教之不同,故我們亦可由不同之判教去看各派佛學之不同。

判教表現了中國人對於外來佛學的消化吸收。當佛學傳入時,即有許多不同的派別。各派皆為佛法,皆傳為佛所說,但是其間卻有許多相互衝突、不一致的說法。佛所說是不能有錯的,為了消弭衝突、避免矛盾,即以判教的方式將各種說法融和消化,而謂各派皆為佛所說,只是佛在不同時,對不同根器的人說法,故有種種不同。印度原先即有三時判教之說。戒賢所傳之三時教,是釋迦佛首言有教,待有教出了毛病,就講空教,空教又出毛病,再講非空非有之瑜伽之教;智光所傳之三時教,是釋迦佛原先說空教,空教出毛病,而後說有教,有教出毛病,而後說非空非有之般若之教。依此判教之說,則釋迦說法之次第是由於前一時的說法出了毛病,為了消除流弊,在第二時即換一種說法補救。這樣一來,凡是佛經中有衝突不同的部分,皆可分別安排為不同時中釋迦所說,使其不顯衝突。有如早晨言起,晚上言卧。同時說起卧即矛盾,分開來在不同的時間說,則不矛盾。凡是矛盾的說法,可分在不同的時間來說,即不再矛盾;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對各種不同的人來說,各人的問題不同,修行的進程不同,缺點不同,則釋迦佛對各人的說法,皆可有所不同。例如釋迦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一切人皆可成佛,一種是說有的人永遠不能成佛,或只能成聲聞、獨覺。這兩種矛盾的說法在佛經中皆有記載。若是用判教的方式處理,這兩種矛盾的說法是可以並行不悖的;即說一種是專對某些人的方便說、權說,而非究竟說、實說,另一種才是實說、究竟說。照唯識法相宗承《解深密經》而來的說法(玄奘、窺基即如此說),言眾生有五種姓,只菩薩種姓、不定種姓者,可成佛。聲聞、獨覺種姓,只能成聲聞、獨覺。一闡提種姓,則永不能成佛。故謂釋迦佛之言一切人皆可成佛,除對菩薩種姓外,乃是對不定種姓的一般人的鼓勵而已。為了要鼓勵此不定種姓的一般人,才說人人皆可成佛;即如老師告訴學生說︰你們每個人都能考取狀元,這話只是為了鼓勵學生用功讀書,事實上,不是人人皆可成狀元的。是以照唯識法相宗的看法,說人人皆可成佛,只是對不定種姓的人之方便說;說有的人不能成佛,有菩薩、聲聞、獨覺之三乘之別,才是實說。

但是照天台宗、華嚴宗承《法華經》、《涅盤經》而來的說法,則恰好相反;他們以為佛說有一闡提人不能成佛,說有聲聞、獨覺、菩薩之三乘之別,只是權說,乃為有的人覺得由菩薩行而成佛的路途太遙遠,然後釋迦對這些人說聲聞、緣覺為究竟,而有三乘之別。其實只有由菩薩乘至佛乘之一乘法,才是究竟法。此涅盤、天台、華嚴的看法及唯識法相的看法,是相反的。但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卻有著同樣的精神,即是把看似矛盾的說法,當作是對不同的人來說,即是不矛盾了。事實上,對不同的人,說法也應該有異,說法應視不同對象而分別應用的。例如老師說學生永遠考不取時,有的學生會因此刺激而奮發,有的學生則會因而沮喪氣餒了,這時必須要換一種說法,鼓勵他,而說他一定能考取。釋迦佛之教眾生,即如同老師之教學生,許多不同的說法實際上只是教法的不同,或是於不同時對不同人而說;這些不同的說法,分在對不同人、不同時來看,都是可以成立的。若照我們現在歷史學的眼光來看,為了經典內容的不同而作判教的工作,可是不必要的。佛經中的種種說法不一定都是釋迦佛所說的,或是釋迦佛的弟子說的,或是弟子的弟子說的,不過假託釋迦之名,其間說法自然有種種差異。此是一現代之觀點。但是以前中國人則不採取此種歷史學的觀點,卻肯認這些佛經上的道理,都是佛所說的,都是不會有錯的;基於這種信念,中國人用了判教的方式著意安排,以消除諸佛經間的矛盾。但是佛經如此之多,欲將印度傳入的佛經皆予一適當的地位,在判教的安排上,自有許多可斟酌處。於是,對於諸佛經如何運用判教的方式安排妥當,就產生了中國許多不同的判教理論。


推薦閱讀:

完全無師無壇的情況下可以先誦大輪金剛陀羅尼之後誦密宗心咒嗎?還算盜法嗎?
細微上講,強烈的孤獨感本質是什麼?
在唯識學中,真如能作為種子生起出世之法嗎?
關於佛是否是至高無上的以及喇嘛教是否歸屬於佛教?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學 | 佛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