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影視圈幕後人員工資較國外低?
在國內幹了幾年電影特效/動畫,現在跑來加拿大給迪士尼做外包三維電視動畫也快半年了,覺得可以和中國動畫(北京地區)的情況做個比較。因為我一直工作在一線製作,視野有限,參與的項目也一般,內容僅供大家參考。
收入:先講最實際的咯。
在北京的時候,我干過合燈光/渲染合成,裝過導演,合伙人,寫過PPT,支過綠布也畫過分鏡頭,狠起來和甲方掀桌也不是一次兩次。但不管怎麼折騰,我的年收入沒超過RMB 200K,但操的那份心起碼有1000k了,跑項目的時候一周一周地熬夜,生物鐘完全被甲方沒收,現在想想那些人真的是不在意你的死活,你們有空看我另外的答案就是了。
因為沒有北京戶口,車和房就別惦記了,所以吃喝方面是沒虧待過自己,月光族。
在加拿大,坐標大溫,我的現在的職位是Senior Ligher,生產線上的一顆螺絲釘而已,因為具備一些基礎的Python/Mel技能,有時候也幫幫其他組寫一些腳本,
剛應聘的時候,因為加拿大公司並不承認我在電影學院的本科學歷(其實他們也不care),雖然說起來我在國內有6~7年的工作經驗,但也得和所有junior一樣從實習崗位做起。赤膊工資起薪稅前加幣 40K/年,到手30k多一點,按匯率算和國內持平,按實際購買能力看,我覺得略有下降。
加幣40k是什麼概念呢,加拿大本科畢業生技術類工種第一份工作的中位數是50~60K,顯然我的起步收入是很低的,加上楓葉國稅還是挺重的,這點錢在大溫租房吃飯是緊巴巴的夠的,但胡吃海喝存錢買個好車啥的就別想了。不過因為是新移民,稅務局也怕我餓死,第一年還有窮人補貼,小1000刀,不多,但對於低收入人群來說,也不是一筆小錢。
三個月後轉正,憑著在國內和各路流氓練出的本領,幹掉了不少和我一起進來的實習生,拿到了一份Senior的offer,工資也漲到同級別水平。其實如果我去找老闆撒嬌一下應該還能拿到一些benefits,但礙於英語交流還不夠流暢,怕發嗲不成反被打臉。
你們可能覺得,這種收入在知乎上也毛毛雨嘛。嗯,但你們不知道一個大殺器:加班費。
地球上干動畫製作就沒有不加班的,這件事不分中外,入行前就得明白的道理。
加拿大工作日加班費1.5x起步,周末再1.5x, 法定假日再2x,所以每次我都會收到兩張支票,有時候bonus那張數字要遠大於基本工資,我見過有同事猛加班兩個月直接就出國休年假去了。
這倒不是資本家心善,法律管事兒而已,加班不給錢,一告一個準。這國內就真沒法比了。不過其實你也可以不加班,我們組裡一到6點拎包就走的人有的是,有人追求家庭生活,有人追求收入(如我),老闆不會,也不能強求。每次周末加班前,組長都會寫一份簡短但熱情洋溢的「建議本周末加一天班」的郵件,但再怎麼熱情,周末也就幾條單身狗和幾隻財迷拖拖拉拉地過來加班,如我還在摳腳寫知乎...
關於加班,我想多談一句,為什麼國內動畫行業超時加班等情況會特別嚴重:
一件事情,花10塊錢買技術或請更好的人手解決,和不花錢讓員工加班解決,中外資本家們在這點上不會有任何分歧的選擇後者。所以這時候就需要政府出來訂規矩:員工偷懶不稱職你可以開除,但你強迫員工加班就要罰款100。
勞動法大家都有的。
不嚴格保證員工福利,造成中國的公司招人很隨意,技術不夠人數湊,酒仙橋幾家動畫公司規模不要太哈人,反正人工便宜嘛,鏡頭有問題就roto硬擺平!結果就是,低水平的員工不被淘汰,高水平的員工不斷流失轉業,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老外確實不養閑人,能坐在辦公室摳腳的那也是因為任務完成了偷個閑。在我右邊的工位就剛空下來,之前的實習生走的那天,早上還高高興興來上班,被叫去辦公室以後就再也沒回來,一問是被fire了,理由? 哥們來的時候簡歷華麗,直接授予Senior 的抬頭,但發現手慢的不如實習生。
我覺得,能在北京堅持干這行的年輕人都是基於自己的情況,有點夢想的人,從小地方來的想在北京紮根脫離原來閉塞的小城,或想在這行出人頭地把自己的名字寫上字幕,甚至想成為中國的宮崎駿/拉塞特拯救中國動畫的也不是少數,這都是值得尊敬的朝氣,否則真就是在北京純吃苦了,而純粹的苦難沒有任何意義。
===== 贊多再補充 :P=====有位知友@劉澤坤拿匯率說事,這種比較方法比較粗暴...
2015年中國片酬最高的演員是范冰冰,1.22億
同年美國片酬最高的是Robert Downey Jr, 8000萬美元,也就是5.4億RMB,幾乎是范冰冰的5倍美國電影業幕後人員工資跟中國比也跟5倍差不了多少吧…所以去掉匯率的話工資差其實並沒有多少…
小羅伯特出演的電影總投資多少,范冰冰出演電影投資多少...
業內總說國內製作幾個主演就拿走一半投資,個人認為這種配置是比較扭曲的。另外國內幕後製作人員工資,相對國內平均水平來說,高出很多。好在現在國內製作越來越重視特效和後期,投資比重在這方面也越來越大,演員演不到的效果可以CG追加,以後對演員依賴會變小。依賴演員也沒用... 再使勁砸錢演技也就那樣了。
作為理工科出身的人,我有個毛病,看什麼事都會想著能量守恆。一個狂堆大牌的電影,除非拿到了海量投資,給製作和後期的經費必然有限,爛片的可能性就更大。咳咳,貓香看島國動作片時都不愛看封面人多的。電影就倆小時,能塑造出一兩個鮮活的形象就不錯了,就需要那麼一兩個戲骨。每個大牌都得給幾個鏡頭,都得有點情節,一個人劇情起伏一點加起來就是驚濤駭浪,小船不翻才怪。
@yolfilm 游叔說的好萊塢來加拿大拍電影為了躲工會,其實他們主要目的是退稅,加拿大也是工會,但是相對美國來說便宜一些,加上最近加幣匯率跌成狗,來加拿大的製作很多。但是看製作列表,拍攝量跟美國本土比較還是小巫見大巫。
簡單說幾條吐槽下加拿大的工會。工資計算方法極其複雜,連續干多久必須休息15分鐘,休息完連續干多久就必須休息30分鐘,每個時間段工資還不一樣。有一次我們到片場設備要接電,電源就在邊上我們卻不能接,必須工會的電工來做。結果電工在另一個棚,等了好久我們才能開始調試設備,從那以後我們開始自帶備用電源了,至少自己能頂個30分鐘。
還有一次等演員時跟vfx supe聊天,他說他本來想自己弄個小烤爐在片場燒烤,結果只有工會的人可以在現場做食物(這個supe是美國來的)。你看歐美電影製作人員里,catering做飯的排名非常靠前。
有時候也得「感謝」工會,n年前一次美國特效行業罷工,不贊成罷工的vfx supe被逼到溫哥華來做項目,於是建立起了溫哥華特效行業的基石...
歐美特效行業(所謂幕後)也有低工資的,例如MPC,所謂低工資只是相對同行來說較低,與社會整體平均水平來說還是高出一些。今年早些時候鬧得沸沸揚揚的MPC倫敦合成部要組建工會,現在又沒消息了。特效民工們被壓榨比較厲害,公司還不付加班費。這種事也就是鬧一鬧威脅一下,成不了氣候,領英上根本沒人分享,據說大大小小折騰過幾次了。特效公司之間人員流動也很大,今年在MPC明年可能就去Sony,後年再換東家,這種事太多了。大多數都是合同工,你在這裡扎刺以後誰還敢要你,出頭鳥都會死得很慘。現在MPC把倫敦部門的人往溫哥華趕,還專門拍宣傳視頻。
美國工會怎麼樣不了解,我覺得溫哥華的工會雖然某些方面麻煩,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平衡的,有助於整個行業發展,各種事物標準化操作起來非常專業。之前雖然吐槽了電工和廚師,但是工會專業管理從業人員不得不說是好事,片場這麼高壓環境出點小事就會蝴蝶效應爆炸,工會設立門檻有效保證了從業人員技術上的專業性,也保證了從業人員的利益。
國內要是弄個工會,是不是還得有個政委啊?-
這是個好問題,可以寫個簡單的文章。
下面文字,可以叫作:「所謂的『班費』」。
今天周末,說一點影史吧。
一、
要知道,陸港台的電影,根子底都在上海,民初的上海電影圈,大體上界定了後面一百年中國電影工作者的「世道」,比如各種拍片現場的器材,到現在陸港台叫法一致(最好的例子是「旗板架」)。又比如說拍戲的酬勞問題。
早年,港中台的電影圈,關於「酬勞」有個老說法,叫「班費」。
「一班」多少錢。
以前我們算演員酬勞,碰上大牌的,最直接的說法是:我一天拿「三班」、「五班」的錢。
小牌的,可能就是說,我一天拿「一班」加 500。那個「一班」到底是多少錢?……隨著年代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基數。
二、
這個所謂的「班費」,尤其在香港、台灣的電影公司、電視台的簽約藝人,早期跟所有的劇組談費用,都是一模一樣的談法,我初到大陸時,西影廠內部也是一樣的叫法。
西影廠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還有老規定,拍電影一天拍多少鏡頭是上限,拍鏡頭超了,廠里還會加發「班費」……,他們都以為是文革,或是長影廠(日本滿映)傳下來的老規矩(西影廠早年是長春電影製作廠的工作人員支援建起的)。
但我跟他們說,港台一樣,都是一模一樣的叫法,雖然內里的規定、細節變了,但,名詞還留下來。
「班費」。(其它的行業,哪有這個奇怪的名詞?……當然,民間現在也有「加班費」一說,但我們圈內人的耳中,其實是「加 - 班費」的意思,「加班費」三字,我一直認為是我們影視行業傳出去的。)
所以,我個人的推估,這些方法,一定是傳承自上海電影圈(不然,怎麼可能陸港台一致?)
「班費」二字既清楚,又簡單,而且非常公道,合理,並且聰明。為什麼要叫作「班費」?
我認為老祖宗們用「班費」兩字,就為了可以體現影視行業一個核心邏輯:
電影圈的酬勞,該由「倍數」和「比例」組成。三、所謂「倍數」和「比例」
比如你攝影師,拿的錢是助理的六倍?八倍?用班費來算,清清楚楚。
又比如,你大牌演員,主演,拿的是龍套的五倍、十倍。也是一眼分明。這是所謂的「倍數」問題。
再說「比例」,我們在拍戲作預算時,心裡都有個「比例尺」。
比如你全劇預算100萬,編劇大概就可以拿到 8 或 12 萬。
同樣比例下,導演就該拿到12萬7千500元 以上。(台灣廣告界很長一段時間,導演費就是預算的 12.75%,看,連廣告界都是一式一樣。)這種「比例」,是早期拉影視預算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核算公式。
演員佔多少?
職員佔多少?服化道和置景,又佔多少?
它有一套粗略的公式。
四、
可惜的是,現在國片的製作環境,整個「計算方法」崩壞了。
始作俑者,就是拿錢無度的演員。(演員帶頭胡搞,其它主創有樣學樣)。演員亂拿錢,最糟的一點,不在於他們拿多拿少?
而在於他們「無視」劇組的存活。
1、當你一人拿掉了全劇的 1/3 的經費時,這劇還能拍好嗎?演員不管。
2、當你拍的戲,沒有收視,甚至賣不動,媽的,連宣傳經費都沒了,演員不管。3、更可怕的是,他們還不管交稅,以前是拿檯面下的錢,現在是拿檯面上,還是「稅後」。國內演員的一切問題,來自於多年來的電視體制,因為電視公司是官營的,電視台決定購片的,大體就是「台長」「總編室主任」兩人,也許再多加一個「廣告部的經理」。(說句丟臉的實話,我們這些拍電視的人,其實心裡並沒有觀眾,我們只在乎電視台主管的意見。)
早些年,電視閉著眼拍,只要選材、故事還行,都能有不錯的收視率,但作為製片方,我們為了加高售價,為了提高電視台的購買慾望,於是就有意識地放縱演員的酬勞。
(電影圈的酬勞,其實是被電視圈的惡習給感染,以前的電影圈,演員為了好本子,好案子,倒找錢給你拍都願意,大家還真別罵范冰冰,很長一段時間,她是那種為了好案子,寧可少要錢,都要爭取上戲的好演員……可,現在圈子的風氣敗壞透頂,大部份的演員,稍微有些名氣,一部電影動輒五百、一千、一千五百萬起跳,而他們的工作期間只有區區五、六十天。)
換言之,圈內人都知道,賣片時,只要有幾個名角,號稱一集拿100萬,甚至到後來,拍一天拿100萬,你就能說服電視台的那三個主管。
台長、總編室主任,廣告部經理。
也是因此,這一屆國家領導上來之後,為了要抑制國內演員的胡亂要價,只能祭出「一劇二星」的大法,你一部戲只能賣兩個台,一家電視台的營利空間是有限的,必然要從根子骨限制了電視劇的製作經費。
只有這樣,才能壓回演員的要價,不能再無序地飈高了。
(以前一個戲,可以賣六家、八家,現在只能賣兩家了,等同於市場縮水。)
五、
回來說另個問題。
國內的工作人員(職員),沒有「工會」,這也是造成酬勞失序的主要原因之一。
說到底,我認為國內行業的酬勞體制崩壞,其實不是「商業問題」。
它更可該是「非商業問題」,就因為電視台的官營身份,幾個外行領導(早年電視台的長官們,懂行的真不多),承擔莫大的壓力,要判斷電視劇的好壞,甚至要搶「預售」時,一掏幾千萬的購片費,成敗難料。說真的,他們只能追「明星」。
而「明星」們,打蛇隨棍上,要體現自己的價值,就在「我一天,拿一百萬人民幣」上頭。
因為「明星」被電視台的主管們,作為評估「一部戲的價值」時,適必壓縮其它人的酬勞空間。而「演職員」中,作為弱勢的「職員」一群人,因為沒有「工會」制衡,所以就一定會被「演員」侵害。
本來的「拍戲」時「硬性成本」,就被活生生下調……。
最壞的情況,比如整個攝影組,該有多少人,錢不夠了,砍人頭。砍了人頭還不夠,就是師父搶助理的錢,以前的圈子,攝影師拿的錢,約莫是助理的八倍,現在的世道,甚至拿二十倍的都有。
師父的錢變多了?……沒。是助理的錢變沒了。
那就是體制、倫理的崩壞……。
-中國明星少。幕後人員多。
---------------------
哎?怎麼改題目了?把明星部份去掉了?中國觀眾認明星臉。
各種綜藝大電影都能隨便上億。而國產高分電影和動畫大多票房撲街。下面這張圖是答主從貓眼上今年票房排行前100中 整理的所有國產電影 票房和豆瓣評分。
排除中港中韓各種合拍片後:8分以上的僅有2部:1.《百鳥朝鳳》 當時那一跪算是跪出了關注度, 票房還是止步0.8億。2.《我們誕生在中國》 迪士尼出品中美英合拍 , 票房0.4億。7分多的有5部:
《美人魚》 和《寒戰2》都是中港合拍。《驚天大逆轉》是中韓合拍純大陸製作的兩部:
1.《火鍋英雄》票房3.7億2.《精靈王座》票房0.2億6分以上的有11部:
除去中港合拍《葉問3》《不二情書》《使徒行者》《三人行》四部兩部國產製作:
《誰的青春不迷茫》 票房 1.7億《一切都好》 票房 0.1億剩下的5部國產動畫:
《大魚海棠》 票房5.6億 《熊出沒之熊心歸來》 票房2.8億《小門神》《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2》《神秘世界歷險記3》《搖滾藏獒》四部加起來也僅僅2.3億,還是不及《封神傳奇》的 2.8億。這是市場經濟進化不徹底,產業價值鏈條尚未理順調勻,消費者需求層次偏低造成的。靠明星刷臉就能賣的很好,對爛俗劇情高度忍受的國內影視圈是容不下一張給金牌編劇獨享的鑲鑽書桌的。因為沒必要。競爭層次太低,還用不著拼內涵。招待底層食客的筵席,只管往上招呼大魚大肉,大家就吃的很嗨了,你玩什麼飲食文化,用餐禮儀,敢跟食客找不痛快,食客就會讓你一輩子都不痛快。讓觀眾認識到只靠帥臉還不夠,給爛片眾籌這很low,是需要過程的。
以情景喜劇的開山祖師和自出生後就制霸劇壇20年的《我愛我家》為例,文學師梁左在其中的貢獻大約要佔七成。客串過兩集季春生,因北京躺在該劇首播20年後再度爆紅的的葛優,大概佔了半成,老爺子文興宇獨佔兩成。
不止影視圈,國內各行業對幕後研發人員的重視與激勵都是不夠的。但凡重視的都還不錯。比如國內的互聯網行業,華為逆襲愛立信,淘寶搞死亞馬遜,騰訊整垮MSN都不是沒有原因的。比如給了段子手廣闊舞台的《屌絲男士》,史上第N次證明喜劇的靈魂是編劇的《屌絲男士》,如沒有國內一線段子手們壓陣的強大編劇,只靠大鵬那張臉?能火成那樣么?
為什麼人在囧途火爆,港囧這部續集就尷尬無比?因為演員的臉盤還在,喜劇的內核沒了,是後台的問題。
這種票房的退步恰是行業環境的進步,我們應該感到欣慰。不是
因為觀眾欣賞水平不高,看影視劇,只認明星,其他方面差一些也無所謂。
一個去美國發展的朋友告訴我,他是做剪輯的,周薪兩千刀。在北京做剪輯,累死累活,一個月上萬的還都是成熟剪輯師,新來的小孩長時間不能出活,而收入卻是以成片計算的……這也是老夫轉行出影視製作領域的原因,每天起早貪黑給你賣命,不是不可以,但你要給我賣命的錢,不是其它行業實習生的錢!
女A:聽說最近出了一部電影特別好看,要不要一起去看呀?女B:沒意思,都是些爛俗的劇情!還是在家睡覺好了!女A:聽說是你家陳偉霆演的男一號哎!女B:真的呀,好棒!走,買票去!啦啦啦!!!
作為製片,我想這個我是有發言權的~~
第一,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導致的沒有衡量標準。一個工作人員的勞務應該是多少,我用過500一天的攝影,也用過25000一天的。差異在哪裡?!我只能模糊的說,經驗,名氣,技藝的好壞,大概的等級(比如說經常參與什麼水平的製作,經常跟那些導演合作),但是並無明確的水平等級之分,也就是說沒有說明這名工作人員應該是多少錢的勞務。這就催生了一些亂象,比如瘋狂的壓低新人的勞務,周期長的活兒壓價也很厲害。
第二,沒有人限制低水平的惡性的競爭者(聽說,老外有工會??!!)這個方面,有的活的目的就是交差或洗錢,客戶當然想花的越少越好,不花最好~~於是就有各種草台班子往上湊,水平呢,畫面別拍成黑的就行~~主要是把價格壓下來,回扣給人家備好,姑娘多介紹下~~這種的危害太大了,弄得好多人覺得片子很容易拍,也很便宜,惡果之一當然就是工作人員的勞務沒辦法保障啦~~~
第三,國內整體的文化環境差,文化產業(尤其是製作業)環境更差。這個說法有點大,我淺淺地說一下,很多客戶根本沒有最基本的知識,不懂美術,不懂攝影(我是說基本知識,還不是說專業技巧),那他們怎麼知道哪個好,哪個貴呢?我們的觀眾沒什麼審美的,中國基本上是文化沙漠~~~更深層的,選材和審核上的,國家政策神馬的,就不說了,省得你們看不到這個答案
對於從業人員,我只想說,賣的是手藝,不是命!!!不僅是影視業,任何一個行業的非直接盈利部門的收入都不高。
不僅是中國,好萊塢不也經常看到幕後人員的抱怨和罷工嗎?娛樂相關行業從業者,說兩句。
接觸的藝人團隊分為2種: 1、有自己獨立工作室 2、簽約經紀公司1、有自己獨立工作室
工作人員的薪水up to 藝人了,過年時候朋友圈看知名藝人工作室工作人員曬一桌子的年終獎鈔票也不是沒有過…2、簽約經紀公司
這類的工作人員薪水up to 公司。從業人員水平高低不予置評…關於工作人員:
接觸過的明星工作人員標配有:經紀人、執行經紀人、宣傳人員。一般外出標配會帶6個人,坐滿一個保姆車。以上回答不是指影視向,而是單純說我國明星。下圖挺好玩的笑笑就好因為有大量只看臉無視技術的觀眾。
罵體制的,罵明星的,都罵錯人啦。
明星要價高是因為單單靠臉就可以把連續劇賣出去。劇本啊編劇啊導演啊都是次要的,你就是拿一手機拍小學生作文選都有哄搶的。既然如此,資方為了確保賺錢當然是先緊著明星那一份唄。
至於真有拍的好的,那隻能說人家是四有青年,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最鮮活的例子,WOW第一部電影,國外票房慘敗,國內無腦情懷刷了十幾億。我作為一個公測老玩家,一刷陪老婆看了4D,二刷陪基友看了IMAX,二刷我直接睡著了??
這片子不談情懷就是一垃圾,奈何國內粉絲壓根不計較,你還不能說壞話,一句話能引來一堆噴子。
就這環境,你怎麼能指望大家好好拍片子?反正刷臉刷情懷就能大賣特賣了,這明星要價能下的來嗎?這個問題非常好。
簡單的說,這些現象說明了我們國家產業處於落後階段,還有分配不合理。
中國明星收入超過很多發達國家甚至超越美國日本大多數明星,幕後人員工資還沒有發達國家最低工資高,說明了我國電影行業的落後和分配製度的畸形。
電影行業如此,房地產如此,足球如此。投資也有這個苗頭。2014年,橫店集團副總裁邀請去橫店鎮參觀,我當時非常憧憬。因為一路走來,身邊不少浙江人,數浙江東陽人令我印象深刻,
待續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自己人坑自己人。
在這裡剛出道不久都要靠人介紹活,這個所謂的「中間人」油水簡直多的不行。之前接的一個活,小成本,拍三天,投資10萬,聽起來還行,心想應該不會太坑。
結果這個所謂的「中間人」跟人談的時候信誓旦旦要用紅龍+MP頭。
用這套設備燈就不會少,結果器材費佔了大頭,花掉一大筆。我原本是攝大助,然後因為沒錢了,攝大助被迫兼職花絮拍攝,還是用的自己帶的佳能6D。
說好的拍3天,結果零零碎碎搞了10天,還不是連續的,總共佔了我20天左右,其他活都接不了。這還沒完,時間太趕,剪輯搞不過來,結果預告也是我剪的。
就這樣簡直三個崗位,最後你猜我拿多少?
3000。日均300做三份活.....最尼瑪不爽的是,現場老有人跟我說:「你年輕,多鍛煉鍛煉」。這種屁活能學到東西才是見鬼了。可能有人這時候會誤會這只是個不知名公司才會搞成這樣,你就太naive了。甲方,承包方都是世界知名企業,呵呵。然後這個「中間人」,就來了1天裝裝逼,其他日子都去做自己的活,穩拿1萬。這還是他說的,中間有沒有坑掉更多我就不知道了。
這不是孤例,我們的群里天天有人吐槽被坑的,還有人跟了某大製作兩個月只拿了1000塊的,車馬費都不夠交。跟到一半不想跟?1000塊都不給你。反正我們拍電影多的是情懷,吃夢想就可以飽了。演員要什麼演技,只要長得好看就OK。後期隨便搞搞,浪費那錢幹什麼,反正長得好看就OK。要什麼劇本,長得好看就OK。我很美,我很美,我很美我很帥,我很帥,我很帥然後每年幾億到手
大牌的明星,歷盡九九八十一難,不知道吃了多少啞巴虧,不知道睡了多少糊塗覺,不知道走了多少冤枉路……
小牌的明星,熬……,看天賦看人脈看勤奮看運氣……
幕後人員,你不幹一大堆人搶著干炒作一個人比炒作一群人容易
中國大多數職業薪資都比國外低,特別是需要技術的職業
推薦閱讀:
※如何在看到最近被熱抄的主播年薪千萬,淘女郎年收入千萬的問題時不要讓自己浮躁?
※月入一萬有怎樣的生活質量?
※金融、it等高薪行業的從業者比其他行業成就感更高嗎?
※為什麼有的大學老師可以開幾十萬的豪車?有的買不起車?大學老師收入差距是怎麼形成的?
※年收入上千萬的人都是怎麼過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