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產品架構能力?
PM的能力有很多面,比如:設計能力、運營能力、規劃能力。唯獨產品架構能力是最難的,需要自身具備極強的專業能力以及行業經驗。 各位產品大牛是如何提升自身的產品架構能力的? 從全局上去設計產品的整體架構,規劃未來的發展道路以及整合整個產業鏈。
業務的熟悉程度,對PM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這也是為什麼PM會出現細分,如「電商產品經理」、「反垃圾產品經理」、「數據產品經理」、「廣告產品經理」等。
當一個產品經理跨行業換工作時,就需要快速了解這個行業。
例如電商中有SKU管理 、品類編輯、訂單系統、對賬等,到海淘又有匯率、砍單、清關等等內容。而廣告行業,CPD、CPC、CPM、CPA,DSP、DMP這些都是什麼,如何運作。餐飲中,餐前、餐後、餐中營銷都是什麼,商家更在意引流、客單價、翻台率還是別的什麼。
這些東西都需要學習,書、博客、知乎、前輩、競品,都能提供很不錯的參考。
最後還需要實踐來趟坑。當你熟悉了這個行業的種種,了解了自己公司在行業中是一個什麼位置,有大量標準系統的積累,自然而然產品架構能力就提升了。
目前比較通用的系統有:
賬戶系統,訂單系統,積分系統,數據分析可視化系統,反垃圾系統,計費系統,內容管理系統(標籤、SKU、品類、文章等)
第三方授權系統。根據業務邏輯,把這些系統像組件一樣組裝再一起,就完成了產品架構。
結果,當你自信滿滿地完成了一套完美的產品架構時。回過神來,又看了下手中幾個人的團隊,默默神傷,哈哈哈。建立產品架構能力都是很難的事情,別說提升了。具備產品架構能力,有個前提要具備足夠的權力。貼一篇自己的文章部分:
瓊恩·啥都不懂·雪諾帶著不可理解的情緒倒在雪地上,儘管廣大觀影民眾對他的死亡紛紛表示不滿,這一場權利的遊戲里,無人能夠倖免。
產品其實同樣是一場「權力的遊戲」,小到一個地方的一句描述文案,大到整個產品的功能架構,系統里的每一個組件,都是人的決策結果,需要這個負責人位置的權力支持。
剛開始工作的PM,其實做的是產品設計師的工作,設計功能、設計策略是最常見最基礎的工作部分。這裡的「設計」不像交互、UI那樣是視覺化形態的結果呈現,而是整個產品架構中的功能組件、邏輯規則的制定。
大部分公司培養產品新人,都會賦予他們限定範圍內的權力,在整體產品中負責某一個方向或具體模塊,這種由部分到整體的介入模式,對產品發展而言是一種相對安全的形式,對產品新人也是一種常規有效的鍛煉方式。
但是隨著PM的成長,業務的發展,當PM負責範圍內的產品資源無法影響產品發展時,結果是做了很多版本、功能,用戶行為沒有變化,數據也沒有明顯改觀,這時PM會感覺到無力或迷惑,俗稱遇到「瓶頸」。
有點追求的PM,會自然延伸思考「權力」範圍外的問題,為什麼產品做不起來,是自己需求把握不準、抑或產品架構不合適、還是根本市場方向就不對...
當意識到自己無法決定產品生死層面的問題後,一些人會心灰意冷覺得「學不到東西」,萌生去意;另一些人會嘗試提出一些零散的業務、架構層面想法,與自己的上級或團隊溝通,試圖去「挑戰」更高權力職責的工作。
...
完整原文:做產品是"權力的遊戲"
最近也在思考產品架構這塊的東西,借這個題順便記錄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對「產品架構」的理解,就是在充分理解面向用戶的需求之後,從0開始設計完整產品體系方案,並將其實現的過程。這裡面包括一個產品形成的全過程,包括數據層的資料庫表、後台數據處理平台和運營維護平台、前後端數據交互體系,前端的基礎產品框架等一整套系統的構造和運轉邏輯。這也就是所謂一個產品可以誕生之前所需的「骨架」。當這套骨架完成後,大家熟知的前端功能、數據介面等等實體性質的產品開發才正式開始。
有兩點可以概括產品架構的特點:
1. 架構最大的特點在於,眼中沒有產品形態的概念,只有數據流轉的過程
產品架構的工作本質是在梳理數據流。如果梳理的順,那麼未來產品會做的非常順暢,用戶需要的功能可以快速實現,產品的穩定性也很高,同時可以有效支撐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業務發展。而界面只是對數據的窗口或者入口而已,那是未來各位前端產品經理或者後端產品經理考慮的事情。
2.需要深刻理解不同崗位的職責,以及他們工作的內容,也要深刻理解最終的用戶
簡單來說,如果開發、運營、產品、市場的目標都是打造好產品,那麼架構師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這幫人打造出好產品。知乎經典問題「產品經理是否需要懂技術」,並不是需要產品懂寫代碼,而是理解技術對於實現需求時的優勢、劣勢、風險。同樣的對於運營、市場、銷售各個環節都是一樣的道理。
現在回到問題:如何提升架構能力?
產品架構與傳統產品經理以用戶為中心的基本精神雖然是相通的(只不過這裡的用戶不再是公司產品的用戶,而是公司內部的運維團隊、產品團隊甚至是技術團隊),只不過因為系統的複雜程度和擴展性要求,比起做一個支付流程、做一個評論功能來說大得多,所以一般的產品經理很難有機會接觸到。除了產品經理的常規能力要求外,還有幾個重點感悟想單獨拿出來說說:
1. 好奇心,主動性。
比如負責做註冊的,至少可以接觸到註冊的數據存到了哪裡,怎麼入庫的,中間經過了哪些技術實現環節,增刪改查可能會有什麼場景,未來其他部門或功能哪裡會用到用戶信息,一般會有哪些使用維度等等。這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數據流程了。理解數據流程後,再進一步思考業務發展點,比如未來運營部門可能會用到這部分數據做用戶運營,比如會有精準的運營內容推送,就涉及到數據關聯,那麼用戶數據這塊他們如何調用可以最高效合理。帶著類似的問題去和相應的開發或運營部門去溝通,不經意間也許就可以蹦出啥火星子來,領導覺得考慮沒準就讓你去牽頭搞了。。。不關心?那除了每個月的工資其他都和你沒啥關係了。。。不主動,上哪兒知道這些東西去。。。2. 對於養成考慮極端情況的習慣。
現在的產品經理設計功能的時候,都是正向思維,正常場景下沒有問題,但是對於一些極端情況很少考慮。這也是開發讓產品懂技術的一個主要原因。int不能為空值,最大數量上限多少,主鍵這些基本的概念如果產品懂一點的話,未來產品的穩定性可以大大增強,需求返工的概率也大大降低。而這些細節往往是資料庫架構、介面規則制定時必須要考慮的。3.一定要懂數據一定要懂數據,一定要懂數據,一定要懂數據。只要能把一個產品還原回一個動態的數據形態和流轉過程,就可以去架構師的副本去練級了。1、如果產品項目面向的是新商業/業務領域,建造過程才會涉及一個較為完整的周期:架構-設計-建造-運營。
2、現實中產品領域的從業人員大部分都對應後面三個工作領域。從0-1的參與機會有多稀缺,我想是不用解釋的。
所以,提升產品架構能力的第一個前置條件是:在一個開闢性的產品項目里擔任早期核心決策角色。得到這個機會後,為了解決項目早期的問題,除了傳統的產品研發能力外,自然會要求你去解決項目面向的問題定義、邊界的確定、業務架構設計、要素規劃、開發模式設計、設計原則設計等等對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工作項目。。。需要提升這面能力的人=已經獲得稀缺機會的人,要麼是大公司的項目,公司裡面應該有牛人帶吧,跟著牛人學;要麼是自己創業的,圍繞實際問題干中學吧。所謂架構,概而言之,分為幾個層次:1、概念階段:需要利益干係人達成一致的草圖,可以簡單勾勒,但必須達成共識;2、業務架構:詳細的需求分析文檔(流程、頁面、規則),原型,場景故事等3、應用架構:系統、模塊、功能、以及之間的關係4、數據架構:。。。。。。。
1.抽象建模的能力。
2.分清楚「真正的需求」和「實現需求的具體方式」這兩者的區別。
3.有空再更,先睡覺-_-!產品架構:
1.從宏觀上, 要看到行業的發展情況和可以預見的趨勢,如果能夠前瞻5-10年,可能是非常好的產品架構了,很多頂尖人數屬於這一個層面的。(如:比爾蓋茨,30多年前,讓每個人的桌子上面有一個電腦,馬雲15年前,預見電商。馬化騰,應該不算層面上的,他只是見步走布,一路走到路上)。2.產品層面的。2.1 要搞清楚產品的目標,為什麼人服務,解決哪些人的問題。是解決剛需的,沒有很不爽的問題,沒有會死的問題,而不是一大堆偽需求和功能堆疊。這個層面上,QQ,微信,是順應時代很好的例子,解決網上交流的需要,讓人人交流更加方便。沒有的話,大家還是Email,電話。2.2產品的生命周期,什麼階段的產品,怎麼規劃。初創階段,拉升階段,還是成熟階段,還是留存階段,這個時候可以用指標來算(活躍度,ROI,留存率,每個用戶的收益,等等指標量化)。2.3 產品的業務架構,實現產品階段目標的功能點和流程,原型。 入門產品經理必備。
當然對於不同的產品階段有不同的對策,如初期是驗證可行性,中後期是數據運營管理。沒有驗證的產品,一大堆想當然的偽需求,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程序員就業。去架構產品
永遠在腦海里構思產品下個一個形態,你會得到各種不同的想法,再將這些想法由抽象不斷具象,不斷的排除和優化,你會做出出色的產品架構
架構是業務的映射。
不遺餘力地提升業務能力。推薦閱讀:
※非技術與設計背景出身的人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學習技術和設計類基礎知識來達到初級產品經理的要求?
※沒有技術背景的情況下,怎樣從零起點成長為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
※PM如何擁有產品架構能力?
※什麼叫做產品架構?
※作為產品經理,如何培養考慮周全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