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在海里多年的文物暴露在陽光下會有危險嗎?

經常看見電視里播出的考古類新聞把從海里打撈上來的瓷器等晾曬在甲板 供記者拍攝

想問一下這樣不會對瓷器有損壞嗎 比如氧化什麼的


除了鹽分會腐蝕釉面,也許還有另一個問題,附著在瓷器表面的貝類死亡腐爛後,對瓷器的腐蝕更大。

我去過放海撈瓷的倉庫,那個臭啊,惡夢一樣。

另外@以趁 的答案我有不同意見,商討一下。

一,他說因為環保,不建議窯溫超過1300度。這點我是從沒聽說過的。

許多瓷釉必須在1300度以上才能發色,比如非常重要的銅紅、鈷藍等等。景德鎮的大部分窯在1300以上,但一般不會超過1360度。

從室溫燒到1300度已經耗費很多燃料了,再升60度就費不了什麼,沒必要因為這點搞環保。

二,「陶瓷隨著時間推移可以返回泥土形態」,這不科學。

陶瓷的燒造,就是很多種硅酸鹽熔化後重新結晶,是化學變化,形成了新的物質。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起碼自然力做不到。

你可以把陶瓷粉碎,得到的只是陶瓷粉末,絕對不是泥土。就像玻璃是沙子做的,但碎玻璃不是沙子。

不用說瓷器了,許多史前文化的陶器,燒成溫度只有800度,現在都保存完好,甚至上面的彩繪都清晰可見,就是一個例子。

三,『』釉上彩會消失『』,不全面。

釉上彩雖然叫釉上,其實在燒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顏色是滲到釉里的。

長期的使用,會磨損一部分釉上彩,但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所以五代的釉上彩瓷器,現在顏色依然清晰鮮艷。

再比如粉彩,常見的釉上彩,要用濃硝酸才能把顏色打掉,而且是連著釉一起腐蝕掉的。靠打磨去色是不可能的。


因為以前的陶瓷大多都是經過1300多度的高溫燒造而成的,稱高溫瓷,不會氧化,不會變色,景德鎮的人稱這種陶瓷是與地球共存亡的。現在提倡環保可循環,所以燒制的溫度不建議超過1300度,這種溫度燒造而成的陶瓷,經過加工或者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是可以返回到泥土形態的。還有一類陶瓷上面有花紋的,這種陶瓷也分為兩種,一個是釉上彩,一個是釉下彩,區別就是釉下彩是在陶瓷還處於胚體的時候,就畫上需要的裝飾圖案,結合著釉料經過1300度的高溫燒造,這種也是不可逆的陶瓷。(青花瓷就屬於釉下彩)釉上彩是在已經燒製成功的陶瓷上,用釉料在陶瓷上加以圖案裝飾,再經過700、800度的低溫再燒一遍或者多遍,這種陶瓷在自然環境的因素下,表面的圖案是會慢慢消失的,最後只剩下原來的陶瓷。

這個是結合我知道的知識寫的,如果有不正確的地方,也希望可以告訴我一下。


海里的瓷器是在飽水高鹽無氧的環境下保存的,從水裡打撈上來使文物脫離了初始環境,會使文物發生一些改變。剛開始照著太陽也沒事,釉面也不會瞬間灰飛煙滅,但時間長了一部分瓷器會有釉面變色,龜裂,脫落的情況發生(實際上好多也不會)。但為了水下文物的萬全,還是上來就泡到淡水池子里脫鹽比較穩妥


氧化不會,但是海撈瓷必須經過脫鹽處理,否則滲入陶瓷里的鹽分結晶析出會對釉面造成破壞。

"南澳一號"文物為何遲遲不上岸 脫鹽處理防龜裂


瓷器不會氧化但是在水裡會鹽化,如果不脫鹽,直接析出的鹽會損壞瓷器,不可逆的那種


推薦閱讀:

潮州陶瓷產業發展面臨哪些瓶頸及解決方案?
小米mix2陶瓷如果可以定製就好了。比如青花瓷版一體陶瓷?
古代人是用什麼技術方法把瓷土裡的鐵含量降下去,讓青瓷變成白瓷的?
什麼是骨瓷?

TAG:考古 | 陶瓷 | 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