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自我同一性狀態量表評分標準(EOM-ELS-2)?
通過該問卷可獲得個體在總體、意識形態和人際關係領域的四種同一性狀態的得分,也能根據被試在四種狀態的得分情況劃分個體目前所處的同一性狀態。
以下為劃分同一性狀態類型的標準:
在意識形態領域、人際關係領域或總體領域的自我同一性先分別劃分16種狀態,再將16種狀態歸入4種同一性狀態。Bennion Adams(1986)制定了劃分個體所處的自我同一性狀態的標準,以每種同一性狀態分量表的平均數以上一個標準差處為「劃分點」(M+SD),應用三條規則劃分個體所處的同一性狀態:(1)若個體在某一分量表上得分高於劃分點,而在其餘分量表上得分均低於劃分點,則個體就屬於某種純粹的同一性狀態;(2)若個體在四個同一性狀態分量表上的得分均低於劃分點,則個體就處於未分化的延緩狀態;(3)若個體在一個以上分量表的得分都高於相應劃分點,則個體處於轉變狀態。
最初可劃分出16種同一性狀態:
最初可劃分出16種同一性狀態:
1 = Pure Diffusion;擴散狀態量表分&>=M+SD,其餘三個分布量表均為&< M+SD
2 = Pure Foreclosure,早閉狀態量表分&>=M+SD,其餘三個分布量表均為&< M+SD
3 = Pure Moratorium ,延緩狀態量表分&>=M+SD,其餘三個分布量表均為&< M+SD
4 = Pure Achievement ;獲得狀態量表分&>=M+SD,其餘三個分布量表均為&< M+SD
5 = Dif-For Transition; 擴散與早閉量表分&>=M+SD,其餘兩個量表分&< M+SD
6 = Dif-Mor Transition;擴散與延緩量表分&>=M+SD,其餘兩個量表分&< M+SD
7 = Dif-Ach Transition;擴散與獲得分&>=M+SD,其餘兩個量表分&< M+SD
8 = For-Mor Transition;早閉-延緩分&>=M+SD,其餘兩個量表分&< M+SD
9 = For-Ach Transition;早閉-獲得分&>=M+SD,其餘兩個量表分&< M+SD
10 = Mor-Ach Transition;延緩-獲得分數&>=M+SD,其餘兩個量表分&< M+SD
11 = Dif-For-Mor Transition;擴散、早閉和延緩分數&>=M+SD,獲得量表分&< M+SD
12 = Dif-For-Ach Transition;擴散、早閉和獲得分&>=M+SD,延緩量表分&< M+SD
13 = Dif-Mor-Ach Transition;擴散、延緩和獲得分&>=M+SD,早閉量表分&< M+SD
14 = For-Mor-Ach Transition;早閉、延緩和獲得分&>=M+SD,擴散量表分&< M+SD
15 = Dif-For-Mor-Ach Transition; 擴散、早閉、延緩和獲得分均&>=M+SD
16 = Undifferentiated/Low Profile Mor:四個分量表分均為&< M+SD
Adams等人(1989)研究發現,處於由低到高轉變狀態的個體可歸屬於較低的同一性狀態,如,擴散-早熟狀態可歸為擴散狀態;未分化的延緩狀態和純粹的延緩狀態的個體在各方面表現上非常相似,都應屬於延緩狀態。因此,前面的16種狀態可歸為四種狀態,擴散狀態包括1. 5. 6. 7.11.12.13.15;早閉狀態包括2.8.9.14. 延緩狀態包括3,10,16,獲得狀態為4.
但Jones等人(1994)認為Bennion Adams(1986)的劃分標準(M+SD)導致一半的被試處於未分化狀態,為使被試分布更均勻一些,應將劃分點定為M+(SD/2)。M+SD 與M+(SD/2)都可以是劃分標準,用來劃分大學生所處的同一性狀態,在研究中可以自行決定。
四個維度每個維度記一下分。一個人哪個維度得分高,哪種同一性狀態傾向就高一些。參考文獻可以看這個王樹青, 陳會昌, 石猛.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狀態的發展及其與父母教養權威性、同一性風格的關係[J].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8, 2: 65-72.
請問郭金山修訂的自我同一性量表能用上述方法計分嗎?
您好,請問您後來有找到關於這個量表的計分方式嗎?
推薦閱讀:
※怎麼與他人愉快的聊天?
※「自殺式恐怖襲擊」對普通人造成的影響,有哪些是難以覺察但真實發生了的?
※一個自行設計的量表,驗證效度一定要經過驗證性因子分析嗎?
※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很不自然?
※有哪些英文的心理學入門書籍?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