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說話講究字正腔圓,英語口語卻講究語流、連讀、有「失去爆破」「含混音」這些概念,這是矛盾的嗎?

如果有人同時練習中文朗誦和英語口語,會不會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得?


-

漢語里一樣有這些規律。

如果你準備過普通話水平測試,就會要學到感嘆詞「啊」在不同位置轉變為「呀」「吶」等音的規律。那些規律的話,如果死記硬背,反而頭大,其實記住這個「啊」字是和前面一個字的韻尾連讀就行了。所以「你啊」要讀成「你呀」(「呀」的聲母來自「你」字的韻母「i」),「天啊」要讀成「天吶」(「吶」字的聲母來自「天」字的韻尾鼻音)。

所以漢語里一樣有連讀,只不過,漢字里「可以引起連讀的韻尾」和「以母音開頭的字」比較少罷了。

有的方言里還有「m」韻尾,對這一點更能體會。比如粵語里的「啱啱」(「剛好」之意),當外地人聽起來覺得像「阿媽」的時候,其實是懶音和連讀的雙重影響結果。因為懶音,「ngam」讀成了「am」;因為連讀,「am-am」讀成了「a-mam」——於是不懂粵語的人會覺得聽起來像「阿媽」了。

註:這個「啱」字的本字存疑,所以其實並不確定「ngam」是否為本音。一說本字為「恰」,「am」為本音,「ngam」為訛讀,此說若不虛,則上面的「啱啱」一例僅為連讀,而無懶音。

題主說的「失去爆破」「含混音」就是漢語里的懶音。網路流行語「醬紫」(「這樣子」的懶讀音)、「女票」(「女朋友」的懶讀音)等詞就是懶音的記錄。

可能你會覺得懶音是不上道兒的,那——

傳統曲藝算得上最講究「字正腔圓」的領域之一了吧?你可以注意聽相聲藝術家的表演中說「多少錢」的時候那個「少」字的發音,輔音「sh」就被「懶」掉了。

所以,題主說的這些東西其實並不是人為設置的規定,而是語言學者從人們的說話方式中總結出來的規律。而這些規律是自然形成的,所以不會給練習者帶來障礙。如果你覺得有障礙,多半是因為你發錯了音。比如國內很多地方的英語口音習慣將單詞尾的輔音補上一個母音,比如把「sharp」讀成「霎普」,或者將單詞尾的輔音砍掉,比如把「iPad」讀成「挨派」(可以讀一下「this iPad is sharp enough」感受一下自己有沒有讀出四個連讀,並思考一下為什麼)。如果單詞的發音正確,連讀是不需要刻意去練習的,因為連讀本來就是最自然的英語說話方式。

所以「同時練習中文朗誦和英語口語」的話,不會「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得」,因為它們之間沒有半點衝突。

-


不會。 看看大山


咦~~~~~啊,京劇沒聽過?


我們來從語言特點上分析。

從小學漢語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漢語分聲母跟韻母。單獨的聲母是不發音的,我們為了好學,聲母都是帶著韻母讀的。單獨的韻母是可以可以發音的。同樣,英語里也分母音跟輔音。所有的語言都會有這樣的規律,包括方言。這是發音的基本構成。

而漢語跟英語有兩大區別,第一是漢語絕大部分都是以韻母或者說母音結尾的。而英語可以由母音結尾,也可以輔音結尾。當第一個單詞結尾跟第二個單詞開頭相同的時候,如yes sir. 或者第一個單詞結尾是輔音,第二個單詞開頭是母音,如love you. 等等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就會有含混音的感覺。

第二個區別是漢語漢字都是單音節,而英語單詞是多音節單詞。

由於以上兩大特點,漢語跟英語相比,會有字正腔圓的特點。

當然日常口語話漢語也會有失去爆音的情況。比如喜歡說成宣,h沒發音。也會有含混音,比如西安說成先,大愛說成呆。

總體來說還是喜歡漢語字正腔圓,感覺承諾重很多。結婚時說的「我願意」比「yes I do」要深情。


誰跟你說英語得說的很含糊,articulation是什麼意思?懂嗎?


這是什麼想法啊,口語是口語。正常日常說話誰要是句句都說得字正腔圓,別人怎麼看?


推薦閱讀:

英劇中出現頻率很高的bloody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在什麼地方讀英語練口語啊 ?
還有一個月如何備考雅思口語?
沒有被晉陞,因為口語不夠專業,怎麼辦?
口語中get/got有哪些常用地道的用法?

TAG:發音 | 英語 | 英語口語 | 口語 | 朗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