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羅輯思維》《飛碟說》這些主打知識科普的網路視頻系列可以走紅?

是不是現在大家都更浮躁,不願意看書學習所以只能看視頻學習了呢?


人們日益發展的文化需求缺口很大,只是沒有足夠的人為他們服務。


首先宏觀比較《羅輯思維》和《飛碟說》

共性:都是專業團隊製作,每一期有固定主題,都基於互聯網平台傳播(優酷、土豆、56、愛奇藝等),傳播內容主要為科普性知識,以社會化營銷和品牌打造為重點,善抓時事熱點,目標受眾以80、90後為主。

各自的特點:

  • 《羅輯思維》

每期節目都有一本書作為支撐,時長控制在45分鐘甚至更長,相當於一檔電視訪談的時間(比如《魯豫有約》的市場為42分鐘)。一方面他們追求系統地梳理書中內容,另一方面也會拋出羅胖自己的總結和看法。相對而言更追求個人化的理解、分享與傳播。

《羅輯思維》永「互聯網思維」作為賣點早已眾所周知,並且他也取得了相當程度上的成功。他對於所謂互聯網思維的理解得最「到位」的在於互聯網時代的網路形象塑造。

互聯網層面的「明星打造」核心就是,你要把你呈現在互聯網上的部分有機組合成為一個滴水不漏或者能夠自圓其說的、極具某種魅力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基於此讓「圍觀者」(網民)產生崇拜或者追捧心理,隨後利用這個形象去銷售某一實物或者理念。這也是微博網紅的思路。不同的是,羅振宇的確投入了更多的心思在做。能從讀書這個角度切入做出一個有影響力的節目,都首先是值得尊敬的。

但我也不得不說的是《羅輯思維》在形式上的呈現依賴性非常強。它從根部就依賴的是羅振宇的個人存在,也就是所謂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意味這個節目的權力結構是「集權制」的。在羅振宇立體的網路形象下,他的話非常有說服力和號召力,能夠快速地積攢人氣和收益。但是這並不見得穩定和長效。一旦羅振宇個人出現某些問題,整個團隊就將面臨危機。

  • 《飛碟說》

以「短」為特色,以動畫為視覺呈現,以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文案和配音為賣點,在知識性的基礎上包裹娛樂外衣製成最終的產品。所有飛碟系列內容都在10分鐘以內,其中有許多1分鐘左右的超迷你視頻。目的是照顧用戶的碎片化需求,追求信息的有效傳遞和整體節奏。他們的產品線非常豐富,始終圍繞「熱點」開闢篇章,試圖挖掘該熱門事件中的知識點。由於內容精悍,飛碟系列看起來更像是引人入勝的旅遊區風景手冊,每一個點的基本內容它都做出了比較可信的介紹,但是在他們的解讀之下,遊客依然有著廣闊的自我探索空間。所以,在我看來,《飛碟說》選材的重要性並不低於文案撰寫的重要性,因為這將更有可能成為一個「窗口」。

《飛碟說》採用產品經理制,通過商討給每個產品(《飛碟愛美麗》《飛碟冷知識》等)1-2 個月的試錯時間,根據流量、點踩比等數據決定是否砍掉一個項目。這種產品篩選機制比較健康,它的權利分散到了各個部門,最終決定各個部門價值的是他們自己做出來的產品,而決定權掌握在用戶手中。

目前來看,飛碟說主要的盈利模式還是原生廣告。@湯懷 在36氪的採訪里說,他認為原生廣告要兼顧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兩個方面。這一點我是非常欣賞的。因為不管是微信還是支付寶,不管是滴滴還是快的,大家之所以瘋狂地砸錢圈買用戶,原因就是大家在做互聯網的過程中,意識到了「生態圈」的重要性。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在一個好的生態環境之下,用戶和商戶才能實現共贏和長存。

《飛碟說》的原生廣告舉例:

當然《飛碟說》的問題也很明顯,IP單薄,不易更新,App尚未開發,規模化程度遠遠不夠,「無下限」口號在今天的互聯網環境下如履薄冰。但是綜合其發展速度,我覺得前景依然是樂觀的。

另外,對「原聲廣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簡單看看我這個回答:Buzzfeed 和 VICE 等媒體推行的「原生廣告」有什麼值得借鑒之處?

接著我們聊聊網路傳播中的「知識性」

從兩檔節目對自己的定位來切入。

《羅輯思維》的口號是:有種有趣有料。

《飛碟說》的口號是:知識從未如此性感。

都是面向對知識有訴求的群體,前者更嚴肅,後者更活潑。兩者的定位都是80、90的年輕人,看起來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比起純娛樂的綜藝節目,似乎這樣的網路視頻更有進步意義。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商品的本質屬性是價值。而這兩檔網路視頻的價值其實是「娛樂」,而非「知識」本身。題主問的:

為何《羅輯思維》《飛碟說》這些主打知識科普的網路視頻系列可以走紅?

翻譯一下,其實是依託互聯網的娛樂方式細化和專門化為什麼會有市場?

麥克盧漢說得好:媒介即信息。深入了解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於會話的工具,在這裡這種工具是「互聯網」。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命題,隻言片語難以解釋,但是我很樂意來給大家背段書,來作為我對與該題的看待。

我不相信那些旨在提高電視節目質量的提議能有什麼成效。我前面提到過,為我們提供純粹的娛樂是電視最大的好處,它最糟糕的用處是它企圖涉足嚴肅的話語模式——新聞、政治、科學、教育、商業和宗教——然後給他們換上娛樂的包裝。如果電視節目變得糟糕起來,我們倒是應該慶幸了。《喝彩》之類的節目不會威脅大眾思想健康,但《新聞60分》、《目擊新聞》之類的無疑是一種威脅。

問題不在於我們看什麼電視。問題在於我們在看電視。要想解決問題,我們必須找到我們怎樣看電視的方法。我相信我們有理由說,我們對於什麼是電視還不甚了解,因為我們對於「什麼是信息」和「信息怎樣影響文化」這兩個問題還沒有進行過充分的討論,更不要說達成共識了。想到人們如此頻繁而熱切地使用「信息時代」、「信息爆炸」和「信息社會」之類的詞語,我們不難感覺其中的一絲可笑。

...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赫胥黎的警告》

不喜爭論。有必要的話,私信探討。


裝逼是剛需


1.電視節目無聊到一定境界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

2.看這種節目讓觀看者感覺自己在獲取知識,有價值感。

3.意淫,快速成功什麼的。


這是個好問題。這是個好現象。

大家還記得2005年、2010年、2013年最火的是什麼嗎?

《超級女聲》《快樂男聲》《非誠勿擾》《我是歌手》balabala~

我不否認現在大家過得比以往浮躁,但是更不可否認的是,人們的審美需求、精神需求都在提高。不管是《羅輯思維》、《曉說》這類知識類脫口秀,還是《飛碟說》、《壹讀》這類科普性短片,或者是娛樂氛圍更重的《最強大腦》《奇葩說》和《超級演說家》,都意味著人們的趣味有了提高,對家長里短的興趣在縮減,對無節制煽情在反感。近幾年來大眾媒體的風向已經清晰的表明了,你說是消費知識也好,裝逼需求也罷,人們都希望自己變得更有知識、更有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暴發戶現象和房地產瘋長,反智思潮席捲全國,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專業人士不斷被媒體污名化,那些年是知識分子的灰暗時期。「磚家叫獸」之稱,對博士尤其是對女博士的無節操調侃,無不都在這個時期興起,整個社會瀰漫著犬儒主義氣息。這樣瀰漫著農業社會的洋洋自得和小市民社會的市儈功利的文化環境一度讓我對這個國家的未來無比絕望,而如今這波浪潮,也許意味著中國傳媒文化終於要走向正軌了吧。

很多人認為《羅輯思維》之類的脫口秀,是知識的二道販子,只迎合了人們精神上快餐式的需求,這麼說也許並沒錯,但是要知道人們已經好幾年沒吃飽飯了,現在能吃各種各樣的快餐也是很大的進步。等到人們吃飽了,在老羅這些人的啟發下學會了一點點獨立思考,就不會滿足於二手的知識,那時候中國的圖書市場也許就恢復正常了吧。

謹以此文向那些不論為公為私為名為利,站在啟發民智第一線的知識人致敬。


快速消費 知識信息獲取越來越容易

人們是想要學習的 除了每天接受五花八門的新聞信息外

但又懶於自己去發現 或者說沒能力發現

這就像我天天看知乎 就是為了發現更大的世界


羅胖的節目是說書,他能在短短一期節目里把一些書里的比較特別的觀點提煉出來告訴大家,這是節目的精髓,因為現在的人太少太少能靜下心來去讀很多書的,而對世界的認知,不僅僅是像高那樣能親身走世界去親自體驗,更多地還是通過書籍,,我覺得羅胖的節目很贊。羅胖只是替你引路的人,拋磚引玉打開一扇門,你有興趣的可以深入去研究一下,沒興趣的聽過拉倒。有幾期特別感興趣的話題看過以後,我就買了他在節目中推薦的書,有空的時候也能讀一點,受益匪淺。


因為邏輯思維給了我一個思考的路徑以及參考書籍,而我自己瞎摸走的彎路遠遠超過45分鐘。


感興趣的書太多而時間有限,所以讓別人看書然後給自己講這些書的精髓,效率會比較高。如果覺得這些書有進一步細看的必要,再拿來仔細看。


=。=,你知道嗎,看視頻「學習」(其實是打發無聊)的人,基本上不會去看書的,除了成功學。

正在初次聽羅輯思維……是這個:羅輯思維_20150116_數字的壞話

說句真話,像我這種人……聽別人的話很容易「聽不懂」,不如看書。

——————————————————————

不要說我沒聽過就亂說,我剛剛聽完一課了,現在評價。

(1)牽扯到的別的東西太多了……或者說他的目的就不僅僅是教授某些特定的東西。

(2)其實他追求的是娛樂性,最理想的結果是有趣和適度的搞笑……和知識的傳遞沒有關係。

說不出什麼話了,感覺大腦都被他的「閑聊」搗亂了……反正我覺得比起給觀眾學到東西,這個視頻更傾向於娛樂觀眾,就好像那些說書一樣。


全部看完《羅輯思維》110期,部分推薦書藉也看過,約其書單1/4。

關注羅輯思維公眾號,每天早上6:30起來第一件事聽語音看文章。

在其平台買過書。但未加入會員,未參加過線下活動。

關於《羅輯思維》說幾點個人感受吧:

1、形式

羅在視頻開篇即講他是「說書人」。

小時候聽說書非常如痴如醉,很多歷史都是聽書聽來的。

聽書一直是國人基本需求,只是羅將過去的歷史小說演義

改成講流行書、暢銷書、冷門書或專業書,說給大家聽,

聽的人自是從中索取,或長進,或一樂,或談資。

雖然羅出的是視頻,但音頻文件也是有的,碎片時間裡聽聽很有裨益。

所以,從媒體形式上講,只是順著互聯網發展,將大眾的聽書需求被新一次開發。

而關於看視頻浮不浮燥,個人以為與形式無關,而是內容方面的問題。

2、內容

羅的內容相當博雜,這必然導致在深度方面有所不足。

我個人金融背景,對其在金融方面傳達的知識就感覺比較易懂淺顯。

比如最近的《是非功罪說泡沫》里說的荷蘭鬱金香狂熱及部分投機原理,

金融科班一般都比較了解。

但羅前兩季的內容中,有很多是講中外歷史細節,這些方面我個人不是很熟,

所以聽起來就非常過癮,漲見識,有啟發。

比如《甲午悲歌》,顛覆了我個人對那段歷史的認識,從新審視失敗的原因;

《倭寇真相》從歷史細節出發,相信會對很多人關於那段粗淺歷史進行重塑。

還有一些新概念和其它專業,如《費馬大定理》、《3D列印》、《改變世界的箱子》、

《大數據系列》、《醫生的敵人》(《心外傳奇》)等,都擴展視野;

更有實用派:女神系列。

3、觀點

羅本人是有思想體系的,所講內容可以感覺到圍繞其思想。

其中部分與自己關於很多問題的看法與觀點契合,這是一種「正"激勵,

比如關於《傻帽悲觀派》中關於資源的問題;《正版進天堂……》、

《讀書人的新活法》中關於版權的問題。

而有一些言論與自己先前認知相左,聽了之後可以重新思考,

比如《教育難道的意外答案》。

而更多的是很多問題我沒有想過,聽了之後是對自己的增量。

上述三種思想與觀點的碰撞都是聽羅輯思給的推力。

我沒有錢和時間走萬里路,只能抽空聽萬家言看萬卷書了。

4、商業

作為門外人,看羅的商業如下:

(1)會員費收入,一般200,鐵杆2000(不知確切否);

(2)賣書收入。

(3)平台建設:微信關注300萬人……用戶在其上做生意。

(4)廣告。有道雲筆記等(我個人現在在使用)

5、感想

人的需求或固有,或被開發,那些積極、有創造力、勇敢、做到、堅持的人

去滿足了這些需求,他們即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名利雙收。

其實他與那些用道德、主義去到處丈量別人的人無關。

羅應該是個愛讀書的人,他將自己的愛讀書變成自己的事業還服務別人賺大錢,

而且賺得自在自得有尊嚴,這就是他的成功。


1. 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往往很少有時間去讀書、看報,系統性地去查閱資料

2. 人類原始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求

這些節目的存在既滿足了人們對知識的需求,同時又不需要人們自己花大量時間去搜集、整理、分析資料,也不需要自己去想主題,因此人們樂於接受。

其實有時候他們說的也不是很到位,但人們就是喜歡,根本原因就是:人類是一種懶懶的動物!


作為羅胖的粉絲,算不了鐵粉,但是基本每期節目都看了,還有每天的語音和推薦的文章。

就個人體會來說,喜歡羅胖的節目並不是不喜歡讀書,反而應該是相對讀書比較多的才是。

對我來說,羅胖的節目主要有兩個作用。第一,現在是一個信息過剩的社會,而羅胖的三觀和我是相對接近的,所以他推薦的書籍我也一般都還認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充當了一個信息篩選的功能。第二,一本書中真正喜歡和欣賞的東西也有限,有人幫你梳理一遍,而且多方聯繫擴展比較,也是一個很有效率的方式。

當然,以上都是說得內容方面的問題,如果只是這樣,羅胖和傳統的節目也沒什麼區別。

羅輯思維最大的創新應該是社交的玩法來做節目和賣東西,也就是羅胖一直標榜的互聯網思維。從最初的會員制和後來的各種串聯,成功的分化出一群互相認同小眾,這群人是邏輯思維商業化的根本。這個玩法和小米有些類似,粉絲自發的維護和推廣產品。從某種程度來說,和傳銷有些類似,三觀一致後,賣東西就好說了。


對。就是懶。

看視頻不一定是不學習,但你要說看羅的視頻就是學習那肯定不對。

獲取到一定的新鮮信息(正誤不明)

跟「學習」

跟「理解並應用」

跟「掌握並創新」

是完全不同的四個層次。

懶就是懶啦!大致相同的群體還說過一定要找到對象/減肥成功/早睡早起/環遊世界呢


因為大家都喜歡聽段子


人向來就會傾向於更與廉價的獲取某種東西的路徑。


開車時太忙了,沒法看書,只能聽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鴻觀這類節目有那麼紅嗎?占著優酷主頁推廣,這麼大的流量,播放量也就200W左右,裡面有多少水分就不清楚了,搞個綜藝節目,可以秒掉幾條街,綜藝節目投入的多,明星效應,那你可能還忘記了電視已經首播了。那好,暴走大事件,輕鬆編輯部呢?中國網民多少?按比例一算你就知道少的可憐了。人們看視頻還是以娛樂放鬆為主,沒指望能在他那得到什麼升華,我個人幾乎每期都看,個人感覺如果他的觀點有趣好玩,我可以拿過來借鑒一下,拓展下我的思路,作為一個談資。更何況有些觀點我根本不贊成,比如羅胖子說他不相信中醫,就隨便舉個栗子,雲南白藥算中藥還是西藥?以他沒到50歲的閱歷,世界這麼大,他的認知又能有多少?看這種視頻也是一種娛樂視頻的心態在看而已,就像有的人喜歡看爸爸去哪兒,有些人喜歡看報告老闆打發時間而已。把這種視頻說成科普知識視頻就有點標高了。類似飛碟說就不需要評價了。同樣是自媒體,個人脫口秀,更喜歡曉說奇談,也就是曉說,現在轉到愛奇藝,播放量不到300W,但按平台換算的話,也感覺高出邏輯思維和鴻觀好嘛?講故事講的有水平。內容立足點也不一樣,羅講互聯網思維,講各種書中觀點,他到底懂多少互聯網思維,有多深的認識?我持懷疑態度,書中觀點,首先那書我不一定感興趣,如果我感興趣我會自己去看,其次他一周一本的速度,讓我就很懷疑質量了,因為他確實還搞了很多副業,他有團隊有內容策劃,但那就不是他的觀點了,他到底能表達出多少?而曉說說的是一些我所無法涉及的領域,講了很多書本上不曾記載的一些野史,也可能是正史,和他所見所聞所感。

節目我都很喜歡,也都會看,也希望越來越好,沒有黑任何節目的意思,只是感覺都是种放松娛樂的選擇而已,真要想有所學習就去網易看公開課吧,你看看那的播放量,少的可憐。


裝文化人有快感


反正我喜歡看 傲嬌臉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得到」App中的《雪楓音樂會》?
《羅輯思維》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羅輯思維會員感悟?
看完羅輯思維的2016-2017跨年演講,你有什麼收穫?
羅輯思維所說的「線」的時代過去了嗎?

TAG:媒體 | 互聯網 | 學習 | 羅輯思維網路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