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滿族人應該都會說兩種語言吧(滿語和漢語)?怎麼做到的?

現在會兩種語言就不錯了, 當年怎麼做到的?清朝皇帝私下裡說什麼語言,滿語還是漢語? 當時會說哪種語言有優越感? 比如現在流利英語讓人羨慕, 在小城市能說標準普通話讓人嫉妒.


這並沒有什麼神秘困難的,因為當時本來就是雙語教育。學識比較好的宗室、世家子弟可能會的語言更多。起碼清代多數皇帝得會滿蒙漢三語,比較厲害的皇帝可能還會藏語、維語,康熙說不定還會點西洋語。

順治以前就不說了,基本上滿人漢語不溜,滿漢大臣朝堂上交流還需要翻譯(即所謂「啟心郎」)。這些人入關以後的小孩們,就生活在兩種語言環境中,在這個階段,雙語是相對比較自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順治、康熙以及之後的各朝,都強調八旗旗分內部要強調滿語教學——所以翻譯了很多漢文典籍到滿語。這時候滿人已經入關,學習漢語的風潮已經(不得不)展開,皇帝們擔心滿洲子弟滿語會逐漸不熟練。比如康熙十二年,康熙曾說:

此時滿洲,朕不虛其不知滿語,但恐後生子弟漸習漢語,竟忘滿語,亦未可知。(——《清朝旗人滿語衰退研究》)

因此要求旗人親自寫滿文奏摺。

清代多數皇帝們都要求旗人的滿語能力,甚至有些被認為崇尚漢文化的皇帝亦是如此。比如雍正曾批評宮廷侍衛用漢語戲謔時曾言:

滿洲舊制,最重學習清語(註:即滿語)。近見挑選之侍衛、護軍等,棄其應習之清語,反以漢語互相戲謔,甚屬不合。且滿洲人等,俱系太祖、太宗、世祖、聖祖皇考之所留遺者……嗣後各宜勉勵,摒除習氣,以清語、拉弓及相搏等技,專心學習。

乾隆後期,少部分融入地方生活的旗人由於大環境的原因,滿語掌握的不好了。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深入漢地,周圍人都說漢語,慢慢小孩子也就不會講滿語了;另一個原因是科舉文試,只能用漢語答卷——這一點可能是最失策的。所以乾隆時規定,但凡是參與科舉的旗人,國語騎射(即滿語騎射)必須要合格,才允許進入考場。其早年也規定,各部院文檔需要滿漢雙語書寫,又下諭旨:

滿洲人等……凡遇行走齊集處,大臣、侍衛、官員,以及兵丁,俱著清語。

嘉慶時再次規定,凡是不會滿語的旗人,一律不準參加科舉文試。道光時再次要求各地駐防旗人學習滿語,還曾將回京述職的盛京副都統常文革職,因其違祖制用漢語上奏。道光二十年,宣宗乾脆下旨,不允許旗人參加科舉文試,一律考翻譯科目(滿漢對譯、滿蒙對譯)。咸豐帝編修滿文教材,有上諭:

八旗人員騎射、清文(註:即滿文)是其本務,即使於清文義理不能精通,亦豈有不曉清語、不識清字,遂得自命旗人之理?

所以說,在皇帝反覆強調之下,有不少人滿漢皆通也是很正常的。

然而在清後期,實際上多數北京旗人、多數駐防旗人的滿語能力已經不強了。基本上屬於只懂漢語,滿語磕磕絆絆這個水平。(新疆駐防除外)

所以皇帝私下說什麼語言,要取決於時代。一直到雍正乾隆朝,私下裡滿語的比例應該都是比較高的,之後就很難說。以前有幾個回答曾經涉及到這個問題的討論:

滿清皇帝上朝的時候說的是滿語還是漢語?

清朝皇家小孩的語言環境是怎樣的?

晚清宮廷滿語的應用到底如何,現有的資料很難判斷。宮廷私下裡可能還是有些運用的,尤其是皇帝與侍衛之間。如上文答案中提到,道光曾斥責侍衛滿語對答有口音;蘇勛丞在《我所見到的慈禧和光緒》一文中,也回憶說光緒用滿語說:「加步!加步!伊里加步 (yabu, yabu, ili, yabu)」指揮侍衛快走。

會說哪種語言有優越感?

其實我一直搞不太清楚什麼叫「優越感」……無論哪種語言研究得好,都屬於少數人,也都是值得讚賞的。但對於乾脆不通滿語之人而言,恐怕就是再著名的學者,也毫無價值可言,與如今英文的地位自然是沒得比的。

在同時代關注滿語的中外人士眼中,同光清語六賢在清末對滿語研究之深入,令人讚歎,從瀛生先生的書中即可見一斑,尤其是其多次提及上述諸位對滿語各地、各時代語音演變之研究,可惜這些手稿多在動蕩中散佚損毀,已是不可挽回的損失——但這些事情如今又有幾人在意呢?這些人有幾人知道呢(實話說六賢都是誰我都說不上來)?清末民初,革命軍毀了多少故宮文檔?把滿漢文檔案裝在麻袋裡論斤賣了、燒了,當時有幾人阻止呢?至今為止,滿文大藏經都無原版全本(清代刊刻散發全國十二套,每套108卷),幾乎全部毀於那個時代,當時又有誰在意呢?所謂「優越感」, 從這個角度而言,實在是無稽之談。


作為一個非常普通的現代中國人,我也可以在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切換,英語是從小學開始學的,沒有方言那麼利索,但是讀寫和對話都沒問題。

我在民族大學學習。身邊的很多少數民族妹子都可以流暢地使用朝鮮語、蒙文、藏文……

題主可以把這些人理解為現在的很多abc。

這些人在從小的生活中學到的是另一種族群的語言,但是家庭環境及民族身份的原因讓他們又自小接受本民族文化。但是隨著逐步的融入,他們的本民族文化漸漸淡薄,於是一種語言也就漸漸在這一群人中消失了。


這有什麼稀奇的。你也會。打比方,我自己是蘇州人,打小家裡人交流用的就是吳語,學校里學的,電視上看的都是普通話。所以你至少會兩種語言。


隨便說一點自己的見聞。估計跟問題沒關係,可以摺疊,但別生氣。我沒針對任何人。

前年去我朋友家玩。他是羅馬尼亞人,老家在羅馬尼亞農村離塞爾維亞很近的邊境上。

他住的那個村子在奧匈帝國時代是德國移民最先建立的,時間大概是150年前。但是那裡的德國人大部分由於長期近親通婚,慢慢地得遺傳病,不育,殘疾,弱智啥的就死了。

但是還是有一些後裔在村子裡住,大概8,9個人。基本上非畸形就是弱智。

進村了,我朋友見到一個德國人,拉著他聊天。那德國人一張弱智臉,眼睛還不好使,駝著背,一開口長著兩條舌頭。。。。

我朋友跟他用羅馬尼亞語聊了一會兒,然後指了指我說,這哥們會德語。然後那個弱智德國人瞬間轉德語跟我聊上了,眼睛都不帶眨。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恭親王奕訢的歷史地位?
古代妃子侍寢的流程是什麼?
怎樣評價清末的三位漢人大臣,左宗棠、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功過?
微博用戶@大清國今天完了嗎 是誰?
元朝和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怎樣的?是否清朝的政策溫和很多?

TAG:漢語 | 清朝 | 滿族 | 滿語 | 多語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