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小說?

關於《銀河帝國》看到最多的就是「有史以來最好看的小說」之類的評價,感覺很虛。請問如何系統而客觀地評價這個系列的小說?


不讀一遍阿西莫夫的小說群,人生是不完整的

評價完畢,終於為阿西莫夫寫下一個簡評了,也算完成了一個心愿。

本人讀阿西莫夫的小說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初接觸

是在本世紀初的時候,讀的是中文TXT版,但是對系列的認識有點亂,TXT排版也很亂經常錯,又讀的比較快,內容很多都沒有理解,所以當時只是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第二階段 封神

前兩年重新接觸阿西莫夫的小說其實開始是為了練習英語聽力,當時聽了一些很難的小說練聽力,有些受挫,就想找些簡單的,基地系列之前有接觸過,就重新聽了基地三部曲,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把基地後傳,基地前傳,機器人系列,銀河帝國系列,還有其他一些獨立小說,比如神們自己,永恆的終結,全部聽了一遍,聽的慢,可以細細感受,感覺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從此阿西莫夫封神,其實西方讀者早就把阿西莫夫封神了,我們接觸到阿西莫夫已經是大滯後,而且還有非常多不太合理的對阿西莫夫的批判,就不展開了。想像一下基地第一本出版於1951年,什麼概念?65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出版的科幻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的年代,那時候中國家庭的三大件還是手錶、自行車和縫紉機啊,那個時代寫的科幻小說到今天還是那麼的有欣賞價值,科幻的角度在今天也能讓人讚歎。阿西莫夫封神絕對是實至名歸。可惜大師的作品一直沒有被影視化,可能拍好的難度太大,只有一個I Robot拍了電影,但已經和原著沒有什麼關係了。

下阿西莫夫的小說為什麼那麼吸引人

1,語言簡練,

阿西莫夫是俄羅斯移民,他使用的語言相當口語化,非常容易讓人明白

2,情節取勝,

阿西莫夫的作品多是以對話推動情節發展,情節非常像偵探小說,最後一定會甩一個大包袱出來,之前就引著人一直跟著看,沒有覺得悶的時候。

3,想像力豐富,

心靈史學,端點星,基地,銀河百科全書,移動核武防護罩,蓋亞,機器人三定律,廣場恐懼症,銀河帝國,涵蓋了從現代機器人開始一直到人類太空殖民,太空人,銀河帝國,基地,Galaxia覆蓋了人類未來兩三萬年的未來史,世界觀之宏大無可比擬。

4Humanity,

阿西莫夫的思想里充滿了對人性的信心,他的作品總是可以讓人感動,但所有情節中最讓人感動的不是人,反而是機器人,在機器人和帝國中,當機器人R. Giskard為了挽救人類違背了人類主人的命令而創造了機器人0定律,裡面機器人表現出來的人性才最令人唏噓。

下面是阿西莫夫大系列的主要部分,現在中文翻譯成銀河帝國,其實是基地系列,有點亂,建議讀阿西莫夫的書還是按照發表的時間先後順序讀,這樣會比較和作者當時的思維同步。

機器人系列(加上短篇I Robots, 建議先看 I Robots, 整個系列基本上以Baley為中心,講述了人類向外太空殖民的時代以及機器人和帝國,基地系列的最後融合)

  • The Robot series:
    • The Caves of Steel. 1954. ISBN0-553-29340-0. (first Elijah Baley SF-crime novel)
    • The Naked Sun. 1957. ISBN0-553-29339-7. (second Elijah Baley SF-crime novel)
    • The Robots of Dawn. 1983. ISBN0-553-29949-2. (third Elijah Baley SF-crime novel)
    • Robots and Empire. 1985. ISBN978-0-586-06200-5. (sequel to the Elijah Baley trilogy)

銀河帝國系列 (相對獨立,可以分開單獨讀)

  • Galactic Empire novels: 銀河帝國系列
    • The Currents of Space. 1952. ISBN0-553-29341-9. (Republic of Trantor still expanding)
    • The Stars, Like Dust. 1951. ISBN0-553-29343-5. (long before the Empire)
    • Pebble in the Sky. 1950. ISBN0-553-29342-7. (early Galactic Empire)

基地前傳 (寫作時間靠後,講述謝爾頓建立基地,說是前傳,不如說是為了謝爾頓寫的外傳)

  • Foundation prequels:
    • Prelude to Foundation. 1988. ISBN0-553-27839-8. (occurs before Foundation)
    • Forward the Foundation. 1993. ISBN0-553-40488-1. (occurs after Prelude to Foundation and before Foundation)

最經典的基地系列 (最經典就是最經典,應該最先讀這一套,銀河帝國的衰敗,第一基地的崛起,第二基地的發展,全部的精華都用一些短篇故事銜接成了一個整體,人物紛繁各有特色,情節最曲折)

  • Original Foundation trilogy:
    • Foundation. 1951. ISBN0-553-29335-4.
    • 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2. ISBN0-553-29337-0., Published with the title "The Man Who Upset the Universe" as a 35c Ace paperback, D-125, in about 1952
    • Second Foundation. 1953. ISBN0-553-29336-2.

基地後傳系列 (褒貶不一,畢竟世界觀最後放的太大,把控不容易了,不要太鑽牛角尖的話,非常好看)

  • Extended Foundation series:
    • Foundation"s Edge. 1982. ISBN0-553-29338-9.
    • Foundation and Earth. 1986. ISBN0-553-58757-9. (last of the Foundation series)

大師1992年就去世了,我第一次讀他的小說都是2000年,在同一個時代仰望都沒有機會,向大師致敬一下吧。

最後希望中國的科幻小說可以不斷發展,成為一種文化。


讀碩士的時候,導師講一門心理學的非線性動力學建模,我負責講了這麼一篇文獻,題目是利用差分方程解析並預測夫妻關係和離婚可能性,正確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多。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露出了迷弟本色,說我們今天的工作,完全受到小時候讀《基地》系列小說的啟發,我們讀到心理學史這個概念的時候非常驚嘆,我們為能夠在這個方向上工作而非常自豪。

足可見《基地》這個小說已經反過來影響了一些人科學研究的方向。

************************************************

因為要回去找文獻,讀了一下發現自己上述說法有些誇張了?直接貼上來吧。

Gottman, J., Swanson, C., Swanson, K. (2002). A general systems theory of marriage: Nonlinear difference equation modeling of marital inter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6(4), 326-340.


如果說劉慈欣是大牛,那阿西莫夫就是神。

看《三體》覺得大劉寫的真巧妙啊,奇思妙想真是鬼才。

看《基地》系列及其他,就覺得我了個去怎麼可以這麼牛逼?這怎麼可能?這是人寫的?在50年代?

然後再看阿西莫夫的巨量產出和作品題材涉獵之廣,作為一個自己有點寫作愛好的人來看,真是一種絕望,你知道你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那個高度。


小處見長

同時發表於發表於豆瓣:小處見長 (評論: 銀河帝國:基地)

目前正在閱讀中。以下評論僅針對小說本身,不針對作者本人。換言之,視角立足於21世紀10年代,而不是20世紀40年代。主要內容為吐槽。不喜勿看。

一、心理史學

首先說說這部小說中的核心概念,心理史學。謝頓,哦不是,阿西莫夫先生對心理學進行了嚴重過度的神化。小說的一開始就提到了一個細節,謝頓和蓋爾兩人在旅館裡的短暫談話,通過神速的計算,瞬間對心理史學的理論正確性達成了一致意見。

世界上能夠僅僅通過口頭討論就快速確立正確性的理論體系只有一種,那就是包括數學、邏輯學在內的符號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並非是「賬面上正確,於是必然正確」的科學,它至少要經歷假設、觀察、驗證三個步驟,才能夠確立其「本次實驗中未得出否定結論」的結論。換言之,如書中這種僅憑理論就可以言之鑿鑿的非符號科學,是不存在的。

另外,「心理史學」作為一門試圖對人類社會發展進行長期性預測的科學,絕不可能在一代人之內被大體完成——這並不是說,一代人「人數」太少,或者「智能」不夠。無論彙集了多少最高智能的人才,這種學科都不可能在一代人內做到,因為它需要基於海量的,長期的數據收集才有可能做到。時間跨度才是硬傷。

二、銀河帝國的衰亡

人類歷史上已經有過數個黑暗時代。眾所周知的有,比如說,希臘黑暗時代,歐洲中世紀。它們所共有的特性是:前一個黃金時期亡於蠻族入侵。換言之,只有在統治階級變成了不懂得珍惜文明成果的蠻族時,文明才會迅速衰落、倒退。而絕大部分戰亂、分裂,尤其是近現代的戰亂分裂,非但不會使得科技水平倒退,反而很有可能使得科技水平突飛猛進。一二戰中各國令人瞠目結舌的科技進步就是一鐵證。科技發展,並不是需要依靠一個普遍繁榮的社會才能夠達成的,而是依靠於一個由政府供養的科研團隊和機構便能夠完成的事。而科學技術的保存更是並不費吹灰之力。尤其是那些已經經濟民用化的科學技術,想要失去都難。

反倒是「基地」,作為一個連金屬資源都無處可尋的行星(我實在想像不出來會有哪顆固體行星居然會匱乏金屬元素,就拿鐵來說吧,一顆鐵元素匱乏的行星完全無法想像好嗎?連鐵都沒有的行星還能剩下啥?難道這是一顆半導體行星?!好吧,扯遠了),它怎麼來進行科研?科研又不是坐在桌子前面讀書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基地」的崛起,取決於兩大重要條件:一個是外界阻撓力量的分散,基地發展的唯一阻力是一個正在不斷分崩離析的帝國(四王國時期的四王國,也是帝國內部的一部分,而不是外來入侵者),而沒有統一的,富有活力的競爭者;第二是除基地以外的世界的科技的停步甚至於大規模倒退。

而那些分裂出來的小王國居然能夠與科技水平高出它不止一個時代的母體進行對抗,則更是匪夷所思。蹩跟我提蘇聯,沒有燈塔國背後撐腰,沒有和平演變,蘇聯再過一百年也不會解體,即使解體了,俄羅斯一時興起幾場戰爭,照樣可以妥妥把前蘇聯成員國吞併下來,毫無困難。

三、除了主角都是傻逼的「歷史必然性」

且不說它的發展歷程,「心理史學」這個概念很有趣,它試圖通過大規模人群整體的心理動態規律來對歷史進行預測。然而在第一、二次謝頓危機中,我簡直無法看出基地的存續有何必然性。

第一次謝頓危機中,除了力排眾議,獨具慧眼進行斡旋外交的哈定,絕大多數人並不具備這樣的膽識。換言之,此次危機的解決並不有賴於社會心理學。尤其好笑的是,將「心理史學」及其關於銀河帝國的衰亡編入《銀河帝國百科全書》的理事會,居然不相信銀河帝國會衰亡。這個有點不能忍。

而第一次到第二次謝頓危機之間,哈定這個偉大的英雄更是發展出了技術宗教捆綁輸出,並且最終統治四王國的巧妙模式。這五十年間的如此巧妙安排,更不是任何社會心理學所能夠預測的,而是取決於一個個人,一個英雄的偉大創造。

第三次謝頓危機所帶來的由宗教統治轉向商業統治的過程中,阿西莫夫總算想到提起一下「民意的作用」。這次危機的解決,其實完全不依賴於個人,而是依賴於以下幾個重要的,該歷史階段下第二帝國應該要達到的目標:1.帝國實力足以抵擋第一帝國中偶然對第二帝國產生興趣的殘部;2.帝國所生產的商品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足以支撐其商業殖民。在這兩個條件成立的前提下,馬洛存在與否,並不會對歷史進程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第四次謝頓危機顯然是參考了羅馬帝國的末世時期,將領不斷弒君自立的情形。參考人類到目前的歷史,第一次謝頓危機的解決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燭之武退秦師便是一例;第二次謝頓危機影射的是中世紀基督教的作用;第三次謝頓危機影射的是大航海時代。

目前看到第五次謝頓危機,姑且把以上吐槽作為一時的讀書筆記。如果站在作者寫作的時代來看,這本書的科幻水平是很優秀的(除了把「核能技術」當成尖端技術以外,畢竟在作者寫作這部作品的年代,核技術就已經開始出現了);鑒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現代的科學思想幾乎還沒有成型,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還完全處於一個半神棍半科學的狀態,並不能對作者(但不是不能對讀者)在科學哲學上的造詣作什麼要求;在歷史人文方面,作者對小段歷史的仿寫、模擬是相當優秀的,每次謝頓危機如果獨立出來作為一篇短篇小說,實在異彩紛呈,但對於歷史片段的洞見和再現並不能遮蓋作者對於整體歷史背景解讀能力的短板,比如文明何以盛極而衰,戰亂何以會導致文明的衰退,科研發展所需要的基本質素等等,作者的認知都很淺陋。整部小說,反倒有點像是科幻和古代史傳奇的古怪結合體。


這裡簡單地與《三體》做一個對比:

目前來講,三體系列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國產科幻小說;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在世界科幻史上的影響與地位,很可能超過了三體之於中國科幻史。

二者成書年代不同,根植的文化背景不同,所涉及的科技也不同,總體而言,在具體的技術細節上,基地的處理風格更「軟」一些,你不會讀到長篇累牘的科普小短文,壞處是某些設定感覺不是很科學,比如核能手槍之類。

在我看來,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核心觀念的分歧: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

在三體系列中,幾個關鍵人物毫無疑問對歷史進程起了重大的作用,像雲天明,羅輯,章北海等人甚至是以一己之智力挽狂瀾,將個人英雄主義發揮到了極致。

而在基地系列中,心理史學的規律才是終極主宰,謝頓只是洞察並利用了規律,他阻止不了帝國的覆滅,只能減少未來混亂黑暗年代的時間。其後各種大人物,小人物,將軍,官員,商人,他們或聰明或愚鈍,或善良或邪惡,都只是歷史漩渦中的一顆小水滴,即使強悍機智如騾,也沒能扭轉乾坤,國家會如何發展,科技會怎樣進步,一切的一切,在謝頓說出「吾事已畢」時都已經註定,這不是謝頓的功勞,是心理史學的定律,相比而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當然,這兩種觀點各有千秋,孰優孰劣不好評價,我個人覺得作為科幻小說,英雄造時勢則情節跌宕,蕩氣迴腸,可讀性強一些,而時勢造英雄則更蒼涼厚重,引人深思。


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是一部史詩級別的科幻作品,讀來非常受震撼。

在故事的起點,人類已經在銀河系的2500多萬個住人行星里建立了無數多個文明,這些文明構成了一個統一的帝國,即跨越了十萬光年的銀河帝國,這個帝國里生存著兆億的人口。

心理史學是一門奇特的學問,可以通過評估群體的心理活動預測歷史的軌跡,算出準確的概率。銀河帝國建國後的12020年,最偉大的心理史學家哈里?謝頓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判斷,料定銀河帝國會在三百年內傾覆,然後歷經三萬年星球混戰的黑暗時代,最終由新的世界和政權統一為一個新生的銀河帝國。

謝頓以保留人類歷史上所有的科學為由,將帝國首都川陀的三萬名學者轉移到了銀河邊緣荒蕪的端點星上,他過世後的五十年里,端點星上的人都以編撰《銀河百科全書》為首要工作。然而在度過端點星第一次的政權危機後,謝頓留下的影像出現在穹窿中,五十年前的謝頓說,他早已預測到了這次危機,他將三萬人轉移到這裡並非只為了編撰一部百科全書,最重要的目的,是讓這些人和他們的後代,以最完整的科學為基礎,去建立一個新的銀河帝國,結束混戰的黑暗時代,將三萬年縮短為一千年。

在這以後,每渡過一次危機,謝頓的影像都會出現一次,他準確的預見到未來的軌跡,漫長的一千年正在逝去,端點星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生死攸關的時刻。

這部書我剛剛看完第一部,讀下來總有種莫名面熟的感覺,於是想起了《三體》。不敢百分之百保證的說,《三體》的創作曾受《銀河帝國》影響。《三體》中有《銀河之外的往事》,《銀河帝國》里有《銀河百科全書》,這兩部「書中書」有著類似的作用,作為某些情節的總體概括和提示以上帝視角呈現在讀者面前,構思精巧且節省筆力。哈里?謝頓則是一個章北海式的人物,他的堅定和睿智更勝於章北海。

有人評價《銀河帝國》與《三體》一樣人物形象過於扁平化,我想說的是,在一部以宇宙為背景的科幻小說中,機器和技術是冰冷的,大筆一揮,就有成千上萬的人死去,在這樣宏大的敘事中,個體的興衰並不能作為重點去刻畫,顧此即失彼,科幻小說要是按照《紅樓夢》的筆法來描寫人物,恐怕沒有幾千萬字不能寫完。對於科幻作家來說,他們關注更多的是人類和人性。潛藏在高度文明中的貪慾和邪惡,複雜的人類通性永遠是最好看的戲。

直接copy了我一個以前的回答。看到有答主說沒有《銀河帝國》系列,應該是《基地》系列,這個不太清楚,我買的書書名是《銀河帝國》……


最近剛剛讀完七冊的《基地》系列,後續會繼續讀完《機器人》系列。

發現並讀完基地得益於大劉,大劉在訪談中反覆提到阿西莫夫,言語中無不流露出崇拜之情,大劉對自己科幻迷的定位真的是精準,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夠在中國科幻走的這麼遠,從計算機工程師到中國科幻一哥。

《基地》系列可讀性很高,點子不如三體那麼密集和腦洞大開,但劇情更有張力,其中某個設定的影響也很深遠,系列成書於不同時間,但仍能保持很好的一致性且相互呼應,實屬不易。

最重要的是他的點子簡單、宏觀和哲學,從而導致現在看來仍不落伍。

能夠超越時間的內容已經是經典了,更何況是科幻文學。


小說生動解釋了什麼是領導力:領導力就是精神控制能力。精神控制力小的能當個老闆、當個小領導,精神控制力強的能當政治家,能開創一個帝國。

小說中的騾,什麼也不會,只是因為精神控制力強,開創了控制銀河系的大帝國。

在現實中,國家的統治集團除了用武力維持統治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控制。

許多國家在法律上聲稱言論自由,然而,到底自不自由大家都知道。真正言論自由的國家,根本不需要聲稱自己的國家言論自由。

明明言論不自由,統治集團為什麼還要宣稱言論自由?這主要是為了實現精神控制。

實施精神控制的統治集團,它們的統治不具有民意基礎。許多時候,民眾沒有正式通過政治手段,軍事手段表達自己的意見。通常,民眾只是通過嘲笑政治人物來表達自己。在民眾眼裡這些政治人物只是小丑。

小說里的騾,是精神控制力強大的帝國元首,然後,在民眾眼裡騾只是讓人發笑的小丑。

------------------------

銀河帝國的鄙視鏈:

人類在未來建立了一個統一銀河系的大帝國,叫銀河帝國,它包括數千萬個住人的行星, 數兆億人口 。這個帝國簡直強大的難以想像。

然而,在小說中,銀河帝國是最弱的。只有十萬人的第一基地輕鬆打敗了銀河帝國。基本上兵不血刃。

第一基地被一個叫做騾的人打敗。基本上兵不血刃。

第二基地打敗了騾。基本上兵不血刃。

騾是蓋亞的叛徒。蓋亞行星上每一個人都象騾一樣強大。蓋亞同時打敗了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基本上兵不血刃。

然而,第一基地和第二基礎,再加上蓋亞,一起上也打不過機器人「機·丹尼爾·奧利瓦」。因為,丹尼爾,通過 哈里·謝頓,建立了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丹尼爾還創建了蓋亞。丹尼爾基本上兵不血刃就能同時打敗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再加上蓋亞。

丹尼爾並不是最強的,它受機器人三定律的制約,任何一個人類都能打敗丹尼爾。

上面一連串的制約,形成了一個循環。

然而,最後,丹尼爾和一個能自我繁殖的雙性人合體組建了第二個蓋亞,第二個蓋亞不受機器人三定律的制約。

大家一定以為,第二蓋亞一定是最強的。但是,小說最後說,銀河系之外還有可能有外星人,人類為了保護自己必需把銀河系建成一個生命體,也就是蓋亞星系。


阿西莫夫沒有寫過《銀河帝國》系列小說,「銀河帝國」是阿西莫夫小說中最知名的背景設定,所以國內出版商讀客為了包裝阿西莫夫的作品,在營銷宣傳提出來這個噱頭,把阿西莫夫的重要作品如《基地》《機器人》等等納在同一個「書名」下,如果把《銀河帝國》換成《阿西莫夫全集》這個名字我想你就能理解了,但是如果真的叫《阿西莫夫》全集,我覺得銷量一定會少很多~~~


只看過基地系列,談不上「系統而客觀地評價」,不過確實挺震撼的。

印象很深刻的一點是阿西莫夫塑造的這個宇宙真的很迷人。個人感覺這個系列很大程度上是靠想像力和邏輯推理取勝的,不僅能對自己創造出的一套心理史學進行很流暢的自圓其說,而且很可貴的是每一部都能開闢新的視野和格局。

總之,作為科幻史上無法忽略的巨著,群星的盡頭,並非徒有虛名。

(我說看過基地系列,回過頭來第二次刷三體,看第一部都感覺很生澀,你們會打我嗎)


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層巒疊嶂,每一部的宏大精巧。後一部作品的顛覆和包攬。

第一基地的興起。

騾的出乎意料滅掉第一基地,悖離預言。

第二基地與騾鬥志斗勇,似乎謝頓預言回歸。

第一基地與第二基地禍起蕭牆。

蓋亞出現,解釋騾對心理史學語言的悖離。

第一基地的科學昌明,第二基地的萬古和平,蓋亞的有機和諧,萬年的未來繫於一個人的身上。

回歸地球,蓋亞的創造者,丹尼爾,神一般的存在。

一手創造了蓋亞,另一手促成了心理史學。為人類的幸福,導演了幾萬年的歷史。

最後的伏筆,外太空星系其實已然滲入。


?極為優秀的科幻歷史類著作,通過科幻類比的分析了羅馬帝國整個衰亡史,並探討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同三體類似,包含歷史分析與未來假想,洋溢著對人類宇宙探索的終極關懷。

?哈里謝頓,銀河帝國的耶穌。預言了第二帝國的復興。

邏輯,面對高級文明,人類的樂觀態度。保持自我發展。

?銀河帝國側重分析傳統文化對發展的影響利弊,地球人對於太空族是傳統文化,太空族對於銀河帝國是傳統文化,銀河帝國是第二帝國的傳統文化。每次歷史躍進時,傳統文化既提供了發展動力,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最後丹尼爾在月球評論可知作者希望能突破傳統文化的束縛,探索宇宙文明

?三體側重分析不同級別文明之間的關係,對比分析了高級文明對次級文明發展的利弊。弊端可能帶來次級文明的毀滅,優點可以促進次級文明的發展。從最後邏輯復甦後可以看出作者偏重促進作用。同時還對人類文明內部矛盾表示擔憂。人類文明的毀滅更可能是內部矛盾導致。

?基地系列按照順序手法描寫第二帝國的建立過程,機器人系列則通過一個探索過程倒敘解釋銀河帝國的建立過程中機器人丹尼爾的作用。

?丹尼爾,傳奇機器人。

?閱讀順序


統觀整部《銀河帝國》,其實並沒有什麼很驚艷的設定,除了——心理史學。

這部小說遠不如阿西莫夫《神們自己》設定嚴密,邏輯緊湊,到處都是令人驚艷的設定,社會學寓意也更為深刻。

然而這其實是一部翻版的歷史故事,被稱為銀河版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也不是無稽之談。


撇開其他一切不談,這套書裡面的諸多設定真是無比超前。粗略回憶了一下,裡面的角色屬性都有:

絕對忠誠的機器人基友——機·丹尼爾·奧利瓦;

堪比綾波麗一般無口無心無表情還戰鬥力爆表的機器人老婆——鐸絲;

被誤解和懷疑的獨闖異星的孤膽警探——貝萊;

看似流氓實則擁有拯救世界的能力的Madao——崔維茲;

還有一個我記不清楚名字的貝萊的後代,和他祖先貝萊的情人(嘉蒂雅)有過激情一炮(現在亂倫情節也有了)…

以及裡面各種各樣的CP,以及各種CP在不同階段的不同CP關係。總之這套書不僅僅只是一個科幻小說系列,這其中涵蓋的內容簡直太廣。各式各樣的友情和愛情,宮廷式的勾心鬥角,銀河裡的運籌帷幄,機器人學的超前概念…

尤其是其中的很多情節的確是讓人中二情結爆表血脈噴張…

這絲毫不比羅輯當時獨自一人對抗三體軍團更讓人覺得熱血啊~

總之如何評價《銀河帝國》的話,真的只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

神作


換個角度來看,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和基地系列都發表在人類的製造工藝進入小型化時代之前(發表於20世紀40年代早期,而計算機出現在1945年,到1965年才提出了摩爾定律),那個時代甚至還可以歸入蒸汽時代末。閱讀他那個時代的小說,體會著文明的變化,也是蠻有趣的事。他所描寫的銀河帝國仍然會存在公共圖書館,然而我們現在已經在面臨紙質書的漸漸消亡~


虛嗎?那是你沒看懂,比三體好看多了


銀河帝國系列單獨看確實沒有很出彩 一般的批評家會說阿西莫夫完全只是把羅馬帝國興衰史搬到了銀河的舞台上 但是阿西莫夫真正了不起的是他把自己所有的小說全部歸納在一個宇宙之中,一個伏筆可以用在好幾部書里 這種cross reference才是大家把他封神, 說他是最好看的小說 當你看到最後,發現之前的書竟然對劇情還有影響的時候,那種震撼感完全是不同的。而且他的宇宙自洽性很強,對比現在的同宇宙作品(漫威這類,一旦整壞了重開一個世界),他在一個宇宙內寫出如此文章 實在了得

至於和三體之間的關係,我個人認為三體是比不上(阿西莫夫的系列)的。一個是阿西莫夫的廣度比三體大太多,再一個三體到最後有點玄,個人不是很喜歡


看完三體愛上了看科幻文,後來看了基地系列,分分鐘想改志願(當然不可能的啦)


裡面的科技終將成為現實。能在那個時代想到這些,。。。。。。。。


整個系列還差三本沒讀完,我對銀河帝國印象最深的就是它劇情的精彩和曲折,拋開其硬科幻的框架仍然是非常精彩的故事。例如到最後揭示真相或者人物的真實身份時,真的讓我目瞪口呆,所以讀起來特別爽。銀河帝國系列另一個讓我印象很深的地方就是阿西莫夫對人類未來設想的邏輯性和合理性。每一個社會走向和事件發展都有其原因,不會讓人感到突兀。我讀的科幻並不多,銀河帝國是我目前讀到的裡面最精彩和consistent的小說。


推薦閱讀:

應該按照什麼順序閱讀阿西莫夫的作品?
如何評價短篇科幻小說《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野獸》?
菲利普·K·迪克有哪些好的作品?
如果機器產生了意識,它(他)說的第一句話可能是?
小說《三體》中,人類為什麼無法從黑域中逃離?

TAG:科幻小說 | 艾薩克·阿西莫夫 | 基地三部曲 | 銀河帝國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