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門診最有效率?
我之前分享過一些挂號的小技巧預約挂號有哪些技巧? - 王小滿的回答,這篇就說說看門診時如何和醫生溝通。
作為學生,我經常會跟教授一起出門診,一來向他們學習,二來幫他們做些整理資料、記錄的工作,幾年門診下來,見識了芸芸眾生相,頗有感慨,這篇文章想向大家介紹幾個看門診時不應該做的事。之所以有「不該」,是因為門診醫生的時間太緊張了。一上午3小時,教授們一般不喝水也不上廁所,滿打滿算就180分鐘,常規來說專家號只能掛20個,但免不了有千里迢迢從外地來的患者,有複診的老病人,有各種關係戶,所以每次都要加號,按每次門診能看30個病人算,每個病人最多只有6分鐘的診療。而普通號更可怕,3個小時要看70個病人。
在這個前提下,大多數醫生不會表現出幼兒園老師那樣的耐心。所以,懂不懂門診時的溝通技巧,在最終效果的差別上就很大了。病人千辛萬苦掛上一個號,和醫生溝通效率越高,付出的辛苦就越值得。我總結了六件看門診時最好不要做的事。
一、別把看病當算命。
有個微博名叫「我的病人家屬是極品」,專講一些不會和醫生溝通的病人及家屬。有一條說:有個病人在看門診時,進來坐下一句話也不說,醫生問他哪裡不舒服,他說:「你不是醫生嗎?我哪裡不舒服你還看不出來嗎?」
我所在的肝膽外科一般看的病都比較嚴重,大多數看門診的病人都不是第一次,所以還算有點經驗,不會發生前文那麼離譜的事情。但我們確實經常遇到,病人想多跟醫生說說自己的病情,卻被家屬打斷:「你別說話,這麼大的專家一看片子就什麼都知道了,還用你說?」
中醫看病也講究個望聞問切,西醫診斷更需要各種儀器和數據的支持,不是看一眼病人的臉,或者看個CT片子就能準確判斷的。想要醫生正確診斷病情並得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一定是越全面了解病情越好。所以,要想治好病,一定不要吝嗇你的唇舌,多向醫生介紹自己的病情。
其實,很多病人在第一次看病時有所保留,是因為他們對醫生不信任,想要考考醫生能不能看出自己得什麼病。我覺得這是毫無必要的,在醫患關係如此緊張的今天,一個醫生如果沒有能力診斷或治療病人,一定不會逞能的。而且,如果病人的這種不信任被醫生感受到了,對後續的診斷治療也沒有一點好處。
二、別考醫生。
這也是不信任導致的。我見過有的患者,問門診醫生:「我爸爸這個病術後5年生存率是多少?」醫生說:「30%左右吧。」他馬上反駁:「你說的不對,我百度上查的是25%。」還有人問:「大夫,我看百度上說,我這個病可以用基因治療,不需要手術啊。」百度是個好東西,很多罕見病和稀奇的葯,我也要通過百度來了解。但是,百度不是用來考驗醫生專業性的試金石。
首先,5年生存率這樣的數據不像某年的離婚率那樣,是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它不可能追蹤所有病例得出一個普世的結論。醫生說的這個數字只是他臨床經驗以及綜合多個文獻得出的大概數字,百度上的數字也可能是這樣的,甚至更不嚴謹。其次,百度百科、問答等等是任何人都可以修改的,很難說修改的人是什麼水平或者出於什麼目的,反正真的大專家,手術都做不過來,誰有空去修改百度百科?第三,在百度上推廣某種療法或某種藥物,是不法醫療行業最常做的事,正規大醫院,沒必要上百度推廣自己。
所以,看門診前多查百度的目的,是讓自己更多地了解這個病,可以和醫生更有效地溝通。而用百度考醫生唯一的結果,就是讓醫生討厭你。
三、別害怕和醫生說話。
我有一次和C教授出門診,看了一個病人,他一進來就表現得十分緊張,C教授問他身體有什麼問題,他只說:「肝上長了個東西。」然後把片子拿了出來。教授看了片子說有腫瘤,可以住院切除。這時候病人又說:「我已經在地方醫院切除了,這是術前的片子。」我們都很無語。
很多病人,尤其是農村來的病人,不太擅長和人交流,也恐懼權威,所以不敢和醫生說話,經常是問一句答一句,或者說得前言不搭後語。在門診時間如此緊張的情況下,這種交流的結果就是失去了很多有效溝通的時間和機會。
所以在看門診之前,應該像準備演講一樣,把自己的病情該怎麼說在腦子裡演練一下,實在不行就寫一張紙讓醫生看,再不行就請一位表達能力強的親戚朋友陪你一起去。另外,如果看門診時有許多以前就醫的材料,應該按照時間順序分門別類整理好,這不僅是為醫生節省時間,也是在為你自己爭取更多時間。
四、別哭,別下跪。
之前說過,肝膽外科的病人一般比較嚴重,所以門診常會遇到哭訴和下跪的病人和家屬。哭訴就不多說了,這種情緒化的表達對看病沒有任何幫助。重點說說下跪。中國電視劇看多了,大家總會以為下軌是很震撼的事,什麼「男兒膝下有黃金」之類的,一般電視劇里,下軌後的結果總是很圓滿。
而事實上,醫生看到下跪的病人,第一感受都不是憐憫,而是警惕。C教授是科里有名的熱心腸,很多被別的醫生拒絕的重症病人,他都會接下來。但他也經常跟我說,下跪的病人不能隨便接。因為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下跪是有失尊嚴的事情,病人一跪常常就把自己跪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醫生必須救,還必須救活。而往往這樣的人,手術一旦有什麼問題,就是最能找麻煩的那個。很多人說《心術》這個電視劇不真實,但那個下跪救母最後把醫生告上法庭的人,確實存在,而且不少。
都說醫生是硬心腸,因為見的病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生大病對於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是災難,但對於醫生來說,看病就是日常的工作,不能要求醫生每天都為病人難過或感動,這也不利於醫生冷靜地下判斷。所以,不要把寶貴的門診時間用來發泄,更不要用下跪來作為自己獲得更多醫療服務的籌碼。
五、別狐假虎威。
我跟教授出門診的時候,經常會遇到某病人自己掛了號過來,先粗聲粗氣地說一句:「我認識你們院長。」碰到這樣的人,我們心裡都會冷笑一聲。
首先我要承認,在好醫院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在中國人情社會的氛圍下,我們科有很多病人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關係介紹來的。從上級領導、院領導,到醫生之間,都會介紹一些社會關係來看病。不過,這種介紹都會提前跟門診醫生打招呼,或者直接把病人帶來,不會讓病人自己挂號自報家門。所以,總強調認識誰誰誰,也只會招致醫生的反感。
六、別過分謹慎。
門診時也經常會碰到一些老學究,思路清晰、溝通順暢、和藹禮貌,但唯一的問題是,他會把醫生說的話都記下來或者錄音。或許他的目的不是抓住醫生的錯誤,只是想回去多聽幾遍作為參考。但在醫生看來,面對這樣的病人就必須出言謹慎,沒有100%把握的話一概不說。比如前面說的5年生存率這種全憑經驗沒有標準答案的數據,如果是一般病人醫生可能就把自己的經驗數據說了,但面對錄音機,醫生只能說不知道。所以,想讓醫生跟你說點掏心窩子的話,就不能顯得太精明,這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
看個病而已,沒必要考慮那麼多1、主動講清楚你的癥狀,哪裡不舒服,想到什麼說什麼。剩下的細節,醫生自己會問,如實回答便是。2、不要因為敏感的問題,就不好意思回答,這樣只會讓醫生沒了解到足夠的信息,會影響診斷,害的是你自己。3、信任醫生。既然你來看病了,對方也是專業的,就盡量信任對方,積極配合,主動溝通,切莫輕易起衝突。不信任是許多醫患糾紛的起因。然後就診後拿葯回家,就這麼簡單,言簡意賅。
工作上的原因,最近常常近距離接觸醫生的門診。我大概算了一下,通常一個專家上午普通門診至少要看40個病人左右,平均6分鐘一個。
但是,有些基本的看病常識,很多人都沒有做到。
1、提前做功課 如果不是大的毛病,在沒有做過任何檢查的情況下,最好不要找專家。先找普通醫生(比找專家方便多了)初步判斷病情,把需要做的基礎檢查都做完。外地患者建議在當地正規醫院提前檢查,哪怕是基層的醫生,多找幾個問問,綜合判斷。我看很多人根本就沒搞清楚病情,大醫院的專家又都是專科坐診,所以連挂號的科室都搞錯。在看醫生之前,建議大家提前在網上看一些疾病的常識。不需要太專業,但是至少得弄清楚患病的部位在哪,在身體中起什麼作用,跟哪些器官有聯繫吧。不過,如果沒有基本的分辨能力,不建議在百度去搜索疾病,通常搜出來的結果能把自己嚇個半死。如果是在電腦上用,推薦用好大夫網站,好大夫網站很多醫生親手寫的醫學常識文章;如果在手機上推薦丁香醫生APP,上面的科普文章都是專業醫生寫的,而且經過醫學編輯潤色之後,普通人很容易能看懂。
2、帶齊資料 經常看到很多病人跑到門診跟醫生一通哭訴自己的感受。一問到以前的檢查呢?沒帶... 看門診(特別是首診)要帶齊所有檢查報告和病歷,可以節省病人很多不必要的口水。保存過往的病歷、病情每個階段的檢驗指標、X光/CT/MRI/B超檢查報告單和原片(有些醫院還提供電子版本需要自己去拷貝)都很重要。如果有些必要的資料沒帶,那就得麻煩再重複做一次檢查了。大醫院的MRI和B超排隊時間可都是按周計算的。 3、不要讓醫生討厭你 醫生跟大家一樣,也喜歡講得清楚道理、舉止得當又文明的人。 每個醫生都不希望被打斷看病過程,就算你是拿報告去複診,也不需要亂闖診室。等上一個患者看完下一個患者還沒開始的時候再進去,不會耽誤太長時間。進到診室,先向醫生問好,順手把門也帶上,看完記得說謝謝。門診的時候,醫生會問一些問題,但是病人自己的主訴也很重要。只要能按時間順序講,就能做到條理清晰容易記住。如果比較複雜,想問的問題又多,可以記在本子或手機上。門診的時候難免心情緊張遺漏關鍵問題。所以,從這個點講,建議帶家屬陪同前往,多個人就多接受一份信息。
同樣病情的病人,可能得到醫生的信息量是不一樣的。如果怎麼都講不通的,醫生肯定只敢說最保守的情況;如果是素質高心理承受力強的病人,醫生倒是有可能多說一點病情可能的發展情況。
這些都是常識。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19歲女生稱遭到為其做整容手術的上海九院余東醫生性侵一事?
※如何看待浙江長興某醫院患者家屬開顱術後三天向院方索要毛髮?
※同事在醫院把患者打了我自作主張讓他和解賠了5000塊錢,被主任批評,下次再有這樣的事我該怎麼辦?
※有什麼途徑能夠跟蹤監督醫生的診斷和處治嗎?
※醫生職業在生活中不喜歡和朋友普及醫學知識,這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