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瞬間使你感受到互聯網的巨大影響?

1987年,中國向世界發送第一封電子郵件,揭開中國互聯網時代的序幕。在這30 年裡,哪一刻你覺得互聯網改變了你的生活?


早在好幾年前,我就已經在網上關注過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反擊樓上鄰居製造的噪音。

其實,噪音問題難以解決的本質原因,是雙方地位的不對等。樓上可以輕易的給樓下製造噪音,而樓下卻很難給樓上製造噪音。談判沒有籌碼,交涉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

那麼,通過什麼方法給樓上製造噪音,以達成一個威懾平衡,就成了飽受困擾的網友們,經常探討的議題。

2013年,我在百度貼吧,看到這麼一個帖子,講如何通過高音梆子,在天花板上模擬高跟鞋的聲音,以對樓上進行反擊。這可能是有關「震樓神器」最早的構想了。

這個構想的缺點很明顯:人工操作,太耗費體力,沒有持續性。

後來,天涯論壇上,也有人提出了另外一個解決方案:共振音響。

這個方案中,如何把音響貼在樓頂,形成共振,可能還需要額外的設計。

2014年,我在樓上噪音吧看到有人分享了另外一個方法,那就是在天花板上安裝一個小型馬達,通過馬達對天花板的震動敲打,製造噪音。這個時候,這種純手工diy,有點難度,但是效果很好。

早期網友手工製做的震樓神器

2016年,我樓上新搬來了一家人,有兩個四五歲的小姑娘,從此我家樓頂每天就好像打雷一樣,咚咚咚響個不停。我母親上去交涉過幾次,實際情況沒有任何改觀。

這個時候,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馬達震樓的帖子,於是想找到這篇如何在天花板安裝馬達的教程,找了一段時間沒找到。於是我打算直接去淘寶買馬達。

(較早版本的震樓神器)

而我萬萬沒想到是,在淘寶上一搜, 「震樓神器」早就已經量產,而且淘寶上銷量最高的,已經賣出了幾萬台。網路的力量和淘寶的強大,算是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識。

但是,我的故事到這裡,還遠遠沒有結束。我想說的是,互聯網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不僅提供信息交流,提供解決方案,集思廣益造出一款「震樓神器」,提供物品交易渠道,最重要的是,它還能提供價值選擇。

我在購買之前,還是有些猶豫的。因為購買震樓神器,意味者選擇了暴力對抗。這種對抗會以什麼方式結束,我心裡是沒有譜的。如果對方也購買一個震樓神器和我對抗,豈不是兩敗俱傷?就算她妥協低頭,以後大家都是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該怎麼相處呢?

我也想看看,這個震樓神器除了報復樓上,它能不能最終解決問題。於是,我開始瀏覽買家的評論。(下面的截圖是現找的)

評論區可以說是一片叫好,大呼痛快。但是,在這一片叫好聲中,我卻發現了一個例外。那條評論原話我已經忘記了,大概意思是:雖然我買了震樓神器,但我還是覺得,應該盡量用和平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可能我的內心,一直都在抗拒購買震樓神器的想法,所以當我看到這條評論的一瞬間,竟然有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我想了想,關掉了震樓神器的購買頁面,轉身購買了另外一個東西:零食大禮包。

我帶著兩盒包裝精美的禮盒,按響了樓上門鈴,當我說明來意後,兩個小女孩歡天喜地的捧走了禮物,而小女孩的媽媽,則一直在道歉。

她的原話:其實你媽媽來說過,我們真的一直都很不好意思。大的還好,小的那個實在太調皮了,我甚至都開始上手了(體罰)。其實我覺得這段時間她們已經在改了,希望你多給我們一點時間。

我想,我的決定是對的。

此後,樓上偶爾還會有吵鬧,但是已經很少了。而且,有了媽媽的那番話,我也覺得能夠理解她了。有一次在電梯遇到,媽媽指著我跟妹妹說,你還記得這個叔叔送給你的禮物嗎?以後要聽話,在家裡不可以跑,知道嗎?小女孩望著我,鄭重的點了點頭。

我想,這就是互聯網的偉大之處,提供給我們更多的解決方案,也提供給我們更多元的價值和選擇。(如果選擇購買震樓神器,也無可厚非)

任何偉大的發明,任何溫暖的故事,都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


今天我編個故事,大家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互聯網給我帶來的最大影響,除了各位說的東西,還有一樣東西:共享單車。

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共享單車的優點有很多,比如方便,比如環保,比如健康。然而對我來說,共享單車最大的意義卻是:

不怕被偷。

我比較喜歡騎自行車,很小的時候就學了自行車,那個時候的自行車還是家裡的主要交通工具,儘管是一輛二八自行車,但是真的是愛不釋手,只要父親不騎車,我就抽空去騎一下,然後牽著風的手,跟著感覺走。

那個時候,家裡真的窮,窮到一套新衣服往往買大一號,然後第一年過年穿完後馬上收起來,第二年過年的時候再繼續當新衣服穿,儘管如此,卻十分開心。

當我上了初中,為了省下一些費用, 於是選擇了走讀,這樣可以省下餐費和住宿費。當然,也會辛苦點,畢竟天氣陰晴不定,有時候也要風裡來雨里去。但當時的我卻不這麼認為,因為要走讀,肯定要騎車啊,而家裡當時的車已經分配給父母了,所以,必須給我買一輛新的車,這對於我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喜事。

於是,在暑假的一天,父親帶著積攢了很久的錢,然後和我到城裡自行車鋪去買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多嶄新的自行車放在一個店鋪里,各種各樣的設計,多彩的顏色,不過,這些多功能的車自然不是我的目標,最後我們選擇了一輛基本上是最低價位的車,經歷了漫長的砍價,我終於騎到了人生的第一輛自行車。

樣子大概長下圖這樣子,可能在今天看起來這車太不fashion了,但是那個時候對我來說,這是人生最好的禮物。

猶記得騎著自行車一路馳騁,那種激動,有種「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當然為了保障自行車的安全,我還準備了兩把鎖,車鎖是我用一把鎖子和家裡的牛韁繩組合成的,大概是下面這樣子。

請原諒我的靈魂畫風

然而,好景不長,兩個月後,我的自行車被偷了。

現在我還記得那個中午,當我去停車地方準備騎車回家吃午飯的時候,卻驚奇的發現,我那輛帥氣的自行車不在了。我腦子裡瞬間一片空白,那個時候已經十一月份了,天氣也冷了,然而我卻渾身冒汗。我早就知道學校不安全,經常有各種丟東西的事情,但是我想著我自己都上了兩把鎖,怎麼會丟失呢?更何況是大白天的。

然而,我在場地找了好幾圈,卻依然沒發現我的自行車,那一刻,我明白,這種小概率的事情被我碰上了。

我悵然若失的在那裡呆了很久,不僅僅是因為自行車的丟失,更主要是,我不知道如何去和父母交代這個事情,窮人家的孩子,最明白錢的重要性。

最後,我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回了家裡,把事情和父母說了,看著父母的嘆息,我惶惶不安……

當然,後來,父母又給我買了一輛車,但是對車丟失的陰影,一直留在我心裡。

不過慶幸的是我初二的時候轉學到了縣城中學,從此做了住校生,所以,也就不用準備自用的自行車了,而我那輛自行車也自然而然交給了我弟弟。

就這樣,時間過去多年,我到了南京去讀大學,第一次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資金,我安排好日常用度後,跑去了漢中門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

從此,人來人往的金陵上,多了一個騎著自行車浪的人,儘管,沒人注意。

當然了,不久之後,這輛自行車也丟了。

於是,我省吃儉用,又買了一輛。

……

就這樣,大學四年,我一共丟了四輛自行車。

使得我對自行車有一種恐懼,就是丟失的恐懼,畢竟,對於一個大學生,這不是一筆小的開支。

但因為是自己攢下來的錢,所以,我誰都沒說,自己繼續吃饅頭鹹菜。

……

讀博期間,我又斷斷續續的買了3輛自行車,最後一輛,在國慶結束的時候,也丟失了。

當共享單車出現在了街頭的時候,我立即去嘗試了,儘管這個單車有很多不如意之處,比如模式單一,比如車把太滑之類的,比如不能變速等等

但是,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從此,我再也不擔心丟自行車的事情了。

所以,我喜歡騎共享單車,不僅僅是方便或者健康,最主要的是:

我再也不擔心丟自行車的問題了。

共享單車,這個新時代的四大發明,在我看來這個偉大的發明,是一個勇敢的開始。

而這個開始,對於我來說:

是免於丟失的恐懼。


1.以前我們都用現金支付,洋氣點的用信用卡,很多地方還不支持信用卡。

現在連開著貨車停在路邊打游擊賣水果的大師傅,和賣菜攤位上的老大爺老大媽,都能拿出一個二維碼讓你掃一掃,有的二維碼綁定了三方支付渠道甚至都能直接刷信用卡。

別說現金,連信用卡都很少用了,都是綁著微信和支付寶在刷,17年過年回濟南取的1000塊現金,到了17年12月份,還剩九百多。

表面現象是我們已經徹底適應了移動支付,移動支付讓我們的生活方便了太多,一台手機揣兜里就能出門,不用擔心找零,不用擔心丟錢。

這背後代表的是支付行業新巨頭的崛起以及傳統金融支付渠道的及資金流的話語權爭奪。

越來越多的支付商和支付中介為了能夠拉攏客戶,讓客戶的資金在他們的渠道里沉澱,不惜打著套現的擦邊球來鼓勵客戶使用他們的渠道,POS機免費送,t+0到賬比比皆是。

這是一場用戶感知微弱,但影響深遠的戰爭,勝者將成為新的壟斷者。

2.O2O的便利讓我們越來越便利,萬物萬事皆可上門,包括電視台不讓播的那種;

共享行業和物聯網的發展讓我們可以叫好車再出門,或者一出門就騎上單車,不用考慮車停在哪裡,也不用再擔心偷車賊,雖然有些押金讓人堵得慌;

物流業的發達讓我們網購成了主要剁手途徑,江浙滬包郵,全國範圍3天內必到,當然韻達除外。

表面現象是我們抬抬手指就可以完成以前要動動身子費費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生活大不一樣。

背後代表的是傳統行業實體行業正面臨著巨大的衝擊以及商業模式的挑戰,整個傳統商業的規則都在變,在全新的玩兒法下,新的挑戰者短時間就可以成為規則制定者,並且碾壓落後了一小步的人。

3.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隨時可以全球同步獲取最新的知識,閱讀最新的論文,看到最新的觀點。

社交網路的完善讓人與人之間無縫連接,隨時隨地與任何人交流。

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獲取也擺脫了課本書籍的桎梏,好學者有更大的自由去追求自己所學的精益。

但每件事情都有雙面性,

由於社交網路和智能推送的發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反而讓人變得更加閉塞,而且每個人都在變得更加極端,人與人間的包容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差。

互聯網巨頭近乎(只是近乎,不是絕對)掌握了控制人心的能力。

因為你所接觸的一切網站和APP,都會在後台埋點計算你的行為,描畫你的性格,捕捉你的需求,然後精準推送,滿足你的需求。

從今日頭條,到UC,到各種新聞APP,甚至知乎,都有著精密的喜好演算法,全天在向你推送你感興趣的內容,號稱千人千面精準推送,實則讓人只能活在自己喜好的世界裡,因為只會給你推送你樂意點開的內容,畢竟推送機構自己都有閱讀量KPI。

長此以往,每個人都會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且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整個世界。

人和人的認知差距正在拉大,並且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4.互聯網從錢到物到心,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互聯網的特點是效率高,快,什麼都快,但是很多事情是快不來的。

支付變快,花錢更不經大腦,一張百元鈔票和移動支付給人的感官是完全不同的,消費越來越難以節制。

各種消費主義盛行不斷在給人洗腦,最典型的就是不買什麼你就不配叫XXX,XXX就應該對自己好,你值得更精緻的生活。

支付的那一瞬間高潮過後,是無盡的空虛與爆炸的信用卡賬單。

我們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依賴手機。

3天一個熱點,5天一個醜聞,我們圍觀,憤怒,聲討,然後忘記;再到下一個熱點,重複這一套動作。

快,什麼都快,但過快的東西不容易留下。

但這並不可怕,若有心人看到這些趨勢後的本質,鼓起勇氣,用於利用趨勢做一些大膽的嘗試,便可在這個時代中先別人一步,成就自己的偉大。

所有的偉大,皆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


說一說這幾年以來我感受到的互聯網帶來的巨大影響的一種:外賣。13年我剛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候在學校還沒有這些訂外賣的軟體,如果平常忙起來的話只有讓室友帶飯,宿舍里更是自帶了各種泡麵、零食,說是忙其實有時候是懶。

根據艾媒諮詢在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3.4%的在線外賣用戶是為了解決工作餐,51.4%的用戶因為不願意外出而點外賣。

1、餐館自己送餐

後來經常出去吃飯,認識了學校後面的一些小店家,這些店家看到學生的外賣需求,於是開始自己製作小卡片,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卡片聯繫店家預定,店家外聘送餐小哥,更多的時候是他們自己送餐。那時候點餐,大概兩個小時才能收到外賣,除了送餐時間問題之外。

因為菜單在小卡片上面,每次點餐都要把小卡片找出來,一個店家一張小卡片,在大學那麼亂的宿舍,找幾張小卡片是多麼的不容易,你一定是深有同感吧!

2、微外送的出現

後來,我的學長看到了這種需求,自己做了一個校園的微外送,他先是聯繫了學校後面願意合作的店家,把他們的店鋪和菜單信息都收集放到微信公眾號上面,學生可以直接在微信上面點餐,點餐之後店家可以在微信公眾號收到訂單信息。

微信公眾號的出現,讓我們不再需要收集小卡片在宿舍,隨便在什麼地方只有有一部手機就可以點餐,但是呢微外送仍然沒有解決送餐時間的問題,點個外賣兩個小時才能到,吃啥呢?更有時候為了能在下課回宿舍點個外賣,下午兩點鐘的課,結果外賣一點半了還沒來,你懂那個痛么?

3、外賣軟體的瘋狂湧入

微外送出來短短的一年時間(實際上早在微外賣出現之前,既有很多其他外賣軟體出來了,不過一直沒有大規模的推廣),更加方便的外賣軟體開始瘋狂湧入校園,在校園內鋪天蓋地的宣傳。

那段時間走在校園的每個地方,都能看到來自餓了么、口碑等等的傳單,那場補貼大戰,我們在那段時間就每天比較幾個APP哪個更划算,花三塊錢就能吃頓平常20+的飯,別提有多爽了。但是現在的外賣價格差不多已經回到改革開放前了。

4、專業配送團隊的出現

隨著各種軟體的出現,外賣信息越來越豐富,但是最讓人頭疼的配送問題依然沒有好轉,於是出現了專業的配送團隊,早期的配送團隊是由附近的一些店家聯合招聘的外賣員負責配送好幾家的外賣。

之後開始出現類蜂鳥配送的在線配送方式,系統自動派單,配送員接單配送。根據演算法選擇最合理的配送員、最合理的配送路徑,讓外賣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用戶手中。並且有各大商家承諾超時賠付。所以現在基本上從點一個外賣,出現在手中時間都是在40分鐘以內的。

在短短的幾年,外賣的發展十分迅速,2015年增速200%,2016年增速147%.正是這些新模式的出現、不斷的產品迭代革新,便利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然這只是互聯網時代,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方便的冰山一角。


微信上看到學生夾著顏文字或者表情問問題的時候。

這個事情對於很多大中小城市的老師學生而言已經司空見慣,但如果細想下去的話,挺有意思的。

首先,你要有一部智能手機才能完成這一系列操作,十年前蘋果發布了iPhone一代,重新定義了手機,在這之前,手機的主要用途就是打電話,發簡訊,看小說,自身的性能非常有限,真正的是「行動電話」,本質上就是一個能移動的電話而已。在功能機大行於世的時代,我也沒用它打過老師的電話詢問難題,因為當年的學校壓根不允許帶手機,而且我也基本沒有課餘時間,一天有十四個小時在學校裡面,有問題直接抄起筆記本進辦公室就行,偶爾會因為看錯或者算錯數字被噴_(:з)∠?)_。

其次,你要有網,13年年底北上廣深等大中型城市開始鋪設4G網路,至於3G網路,我已經快忘了啥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反正現在沒有4G就和斷網一樣,沒有3G和4G網路極大的提升了信息的承載能力,你即使有微信也發不出動態表情或者試卷的照片。到現在,網路已經算是一項不亞於水電的基本資源了,一旦斷網,簡直令人抓狂,比如

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硬體基礎,每個人都可以發送/接受和處理信息,而我們對這兩件事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越來越快的網路,越來越強的手機,比如iPhoneX的性能已經可以和筆記本一戰了。

有了硬體的準備,才能有建立在其上的軟體,微信毫無疑問也是互聯網催生出來的,現在已經快成為手機的標配了。它遠比功能機時代的電話方便,不需要去記住一串毫無規律的電話號碼,可以發文字圖片,語音視頻,而且還不需要等到對方上線,極大的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對我而言,用軟體溝通而非見面或者打電話有兩個好處,其一,消除面對面交流的緊張感,微信畢竟是一種非正式的溝通工具,屏幕後的兩個人交流起來更加自在一些,學生也不會有我當年那種問問題最後被老師怒斥一番的顧慮,其二,沒有緊迫感,如果接電話,意味著你必須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當你在打遊戲的時候就知道有多痛苦了,當然我這種人節操很高,即使在吃雞的時候也會給學生答疑,蹲灌木和趴草地的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當然,落地成盒也是這樣養成的。

軟硬體都有了之後,互聯網逐漸催生了它的獨特文化,從顏文字和表情可以略窺一二,在QQ興盛的年代其實已經是表情包遍地走了,反正我自己經常發表情,大約是因為搞笑,搞怪或者可愛的表情可以降低此次會談的嚴肅性,也能讓兩個其實不太熟的人避免尬聊。學生似乎喜歡顏文字的居多,這大概就是代溝的體現了。不過對於老師這個行當而言,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契機,相比於我上學時代四平八穩的老派教師們,互聯網極大的降低了融入學生群體的門檻,通過模仿學生的表達,可以讓他們產生親近感。

但是,互聯網同樣帶來了獨有的煩惱,信息的極大豐富,發送/獲取信息的門檻極大降低,導致了信息的權威性不足,這就是為什麼學生仍然會問問題的主要原因,他們能在各種題庫軟體,甚至百度上找到形形色色的答案,然而其中的相當一部分不夠完善,甚至於有錯誤,於是他們會轉而求助於老師,尋求更可靠的解釋和更完善的梳理。


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改變了我和太多人的人生軌跡,分享三段個人經歷。

17年前的「易趣網」,改變了我對社交的理解

我生於1983年,那個左鄰右舍能互相借大白菜、幫著看孩子的年代,我記得我家一樓的老太太吃紅薯噎死後全樓的人都去她家哭喪。

所以,嚴格來說,我們這個年代的孩子,是第一批「沒見過面就有了朋友」的中國人。就在17年前的2000年,在那個滋滋啦啦撥號上網的年代,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聯網上隔空有人」,以及真的通過二手交易在線下見了面,交換了物品,是通過一個叫「易趣網」的網站。

易趣網的slogan很簡單「交易的樂趣」,所謂交易,說白了就是二手交易,只不過,不是通過貨幣,而是以物換物。那時候甚至OICQ都還沒有流行,我幾乎是第一批註冊了「易趣網」。你能想像那種興奮么?以往只知道可以在網上看看新聞,沒想到一根線的另一端竟然有那麼多「活人」,第一次在易趣網賣出東西的時候,我抱著難以置信的心情和對方約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門口,交換兩張CD。永遠忘不了當我在人群中通過衣服看到那個並不漂亮的女孩子的時候,我們手裡都拿著兩盤CD,毫不猶豫的說,那是初戀的感覺。

但並不是我與人的初戀,而是與互聯網。

第一次感受到從虛擬到現實,第一次理解互聯網是如何影響實體生活,第一次知道自己可以被除了身邊的人之外的人關注與需要,我想這就是互聯網的價值。整個高二都在瘋狂玩易趣網,賣了很多很多東西,給我成年後從事互聯網行業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心理根基。

▲ 一張 很寶貴的當年「易趣網」的頁面截圖

8年前的Google Reader,改變了我對信息的認知

第一次獨立裝修是在2009年,那年是我畢業的第2年,幫我媽裝修她的新房。當時為了搞清楚該把房子裝成什麼樣,我打電話給《時尚家居》和《瑞麗家居》的雜誌社,買光了近2年的所有過期的家居雜誌,當我全部看完後,發現根本不滿足我獲取信息的需要,而且我愛上了家居。

一個在美國讀書的朋友推薦我用google reader訂閱一些國外家居網站。當我在各種各樣的網站上看到海量精美的家居圖片的時候,我記得那天晚上我幾乎一夜沒睡。那些網站多數是英語,但也有瑞典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等等,我甚至為了搜家居網站,學會了用上面三中語言寫一些關鍵詞,諸如:家居,室內設計。兩三個月間,我訂閱了兩三百個全世界各地的家居網站,每天都有幾十條新的文章可以看,我像吸大麻一樣吸食著那些圖片,無法停止。那也是第一次意識到,互聯網可以過飽和地滿足人們對某個專項領域的信息需求,更神奇的是Google Reader這種「聚合產品」顛覆了我對信息採集的概念,第一次理解什麼叫「互聯網產品」,第一次明白這其中「網」的含義。

▲ 當年Gooogle Reader的頁面(圖片來自互聯網),GR關掉後,又出現了大量替代性RSS產品。

3年前創業,才發現互聯網可以改變太多人的人生

* 真的不是打廣告,真的是太深刻的經歷體會。

2014年,我辭職創業,彼時已經做了5年互聯網新聞編輯。說實話,單純報道新聞,只是一種單向輸出,能看到的只是讀者的留言、評論,或是嬉笑或是怒罵,都只是一些情緒、一些觀點,但看不到任何用戶的生活,因為我們的工作,發生改變。也是因為這種迷失,我在那年放棄了新聞行業。

說實話,2014年創業做「好好住」的初期,我們沒想過會給用戶的真實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當時只是希望單純地去分享一些我們看到的好的家居圖片、實用的家居和裝修知識常識,那時候是一種單純的分享的心態。

一年後的2015年,我們發現好像很多好好住的讀者(恩,那時候還只是微信號,沒有APP)都開始樂於給我們分享他們家的照片,我們很快做了一個決定:做一個APP,讓用戶可以自由的分享和發布自己家的照片,並且交流裝修與家居的經驗與樂趣。

2016年1月1日那個寒冷的元旦,好好住APP正式上線。不到半年的時間,上千名住友(嗯,此時我們已經能稱他們為住友,而不再只是讀者)在APP上分享了自己真實的家,這件事是我們的計劃,但也遠超過我們的預期。

▲ 好好住APP上用戶的「曬家」,截至今天,像這樣的曬家,在「好好住」已經超過了10000個,每一個都是真實的存在,背後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與生活。

如果說改變一群人的生活還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那麼改變一群人的職業生涯與人生選擇,則是意料之外的意料之外。

在2017年,我們在好好住APP上線了一個新的功能:室內設計師可以建立並認證專門的「設計師帳號」,發布他們的案例作品和自我介紹,而看到的用戶則可以自由而免費地聯繫到他們喜歡的設計師,請他們為自己的新家做設計。

這個看似慣常的產品形態,帶來了一個讓我們沒有想到的結果:不到半年的時間,好好住平台上誕生了數千名認證室內設計師,他們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而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這裡面有接近一半的設計師,都是從各種設計機構、建築事務所獨立出來的獨立設計師。這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這些設計師在以往,只能給一家設計公司或者建築設計事務所打工,而現在,已經積累了相當經驗的他們,可以通過好好住接到設計客戶,獨立出來成立自己的設計工作室,做屬於自己的設計。

▲ 好好住上的設計師列表

▲ 在2017年秋天,我們舉辦了第一屆「好好住設計師大賽」,有近百萬用戶參與投票。這次大賽的舉辦,比我們之前設想的要提前許多,獲獎的設計師,基本都是對設計有追求、有堅持的獨立設計師/工作室。

▲ 一名好好住的認證設計師,她之前多年在建築事務所工作,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設計和施工經驗,從2016年開始,她開始在好好住上接觸客戶,辭職成立了自己的室內設計師工作室。

這個世界上許多的職業,都是這樣,如同細胞裂變一般,不斷分化、重組。


「互聯網」不再只是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而是改變了千百萬人的生活與職業發展。這就像是,你不再只能主導用戶的喜怒,你更能參與改寫他們生活的劇本。

許多事都是「憑空想想」很好理解,但只有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才能體會那種震撼。

今天在「曾鳴書院」的公開課上,曾鳴反覆說到:互聯網的重要價值,是協同。如果說一個人和他的家人是一維,他和他的同學、同事、朋友是二維,那麼互聯網提供的是三維甚至四維的關係模式。人與人不再是因為線下的社交關係而相遇,更會因為某種目的、某個關鍵詞、某些數值而相遇,並且這種相遇在一起協同產生了如同黑洞般的聚變。

於我而言,「internet」正如「net」所言,它的價值是因某個主旨而高效聚合相關的優勢資源、需求,並且網狀聯結不同的個體,你可以想像一個通了電的電網,電流在不同的節點間高速運動,整張網路因此而充滿了生命力量。這就是「互聯網」的價值,它用一種虛擬,級數提升了現實的效率。

易趣比淘寶還早打入c2c的互聯網社交易貨領域,Google Reader讓不計其數的網站重煥新生,互聯網影響著太多人的人生軌跡,荒漠與雨林之間,往往隔著一張「互聯網」,所有偉大,或許都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選擇開始,就是選擇改變。


謝邀。

所有的偉大,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

1987年9月20日從北京向海外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這封郵件標誌著中國互聯網的開始。

互聯網發展至今30周年,對於一個身處於互聯網時代的人來說,可能無法細緻感知道互聯網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但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做深入思考,會發現互聯網早已經將我們這個世界做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 互聯網對教育資源的再分配。

我上一家公司是做互聯網教育的,當我在思考互聯網教育跟傳統教育相比有什麼優勢的時候,發現互聯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將教育資源進行了重新分配,以目前比較知名的網易雲課堂、慕課網、TED演講為例,這些平台不缺乏優質的精品課程內容,而且價格也比較良心,甚至很多課程都是免費的。而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你是永遠也無法享受到的,它只會被上層社會所壟斷。

|注意看底部,有各個高校的網路課程。

也就是說互聯網讓教育資源變得更公平,而一個社會的公平性,首先體現在教育資源的公平性上,因為學習可以改變命運。所以在我看來,互聯網教育,給了底層社會,特別是農村的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2、電商改變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

在沒有電商的時代,我們整個社會的商品流通方式是什麼樣子的?

從生產商到用戶手裡,中間渠道商層層加價。

但是在有了互聯網以後,整個交易的流程扁平化。如圖所示:

圖有點糙,將就著看。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很多人在對比騰訊和阿里的時候會站台騰訊,但如果讓我做出選擇我會更願意支持阿里。原因很簡單,如果你失去微信,QQ,你會失去失去什麼?也許什麼都不會失去,也許你還會更加勤快的給家人,朋友打電話,更加珍惜親人在一起的短暫時光。但是如果沒有淘寶、天貓呢?你再也沒有剁手的權利,因為很多東西你根本買不起,你也根本就沒有剁手的時間,因為買個東西就要跑好幾公里,甚至坐好幾個小時的車。

1999年,馬雲和18羅漢在杭州成立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將交易的流程扁平化,再也沒有一層層的渠道商加價,產品價格透明化,直接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最終得利的還是我們這些底層老百姓。當然,我並不是說騰訊就沒有什麼好處,只是我更傾向於阿里而已。

3、互聯網本身構成了另一個世界。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書籍(或者說是小說)給了我們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腳步到不了的地方,我們憑藉思維和想像力可以到達。

而在有了互聯網之後,它本身構成了一個世界。在我高中的時候,大人們常說不要沉迷於網路世界,虛擬世界。而到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說了,因為互聯網本身把虛擬的東西變成了現實。拿起手機與放下手機,那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可以白天很辛苦的做報表,做提案,跟乙方撕逼;而晚上回到自己的小房間,打開手機來一盤農藥或者是吃雞,身心皆爽。

回到題主的問題,在哪一個瞬間能使你感受到互聯網的巨大影響?

正如同我此時此刻,坐在電腦面前,書寫著我的想法,而網路另一面的你,卻能夠看到我的文字,與我交流,分享到我的情感、思想、甚至體驗。

在每一個瞬間,我都會感謝這個「自由」的世界。僅以此文,向一個偉大的互聯網時代致敬。

———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截圖———————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我們可以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This is the First Electronic

Mail from China to Germany」


99年從電腦城買了一塊56K貓回來插到電腦上以後,互聯網無時無刻不在改變我的生活。

這不是網卡,插的不是網線而是電話線,如果一定要說哪一個瞬間感受最深刻的話,

請看右上角那個蜂鳴器,相信很多80後和之前的朋友都懂的。

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接感受一下,請打開聲音或者帶上耳機。

數據機撥號音視頻

所有的偉大,源於一次又一次勇敢的開始,每一次上網聊天都新註冊一個5位QICQ號的我,是不是錯過了幾百億?


上周我跟我還在老家讀高中的表妹微信語音,她告訴我他準備在網上借現金貸去整容,然後開啟她偉大的網紅事業。

每次看到傳統行業因為插上互聯網的翅膀而產生了質的飛躍,我都會暗自感嘆互聯網的影響力,就像那個段子說的,高利貸不叫高利貸叫P2P,乞討不叫乞討叫眾籌,八卦小報叫自媒體,用個excel就叫大數據分析,地推發傳單的用上了群發軟體管自己叫互聯網公關,貼牛皮癬的搖身一變成了精準廣告投放。街頭賣藝也不需要風餐露宿了,喊個麥一不小心就成了網紅。而那些做老年人免費體檢和零團費旅遊的則笑而不語,什麼互聯網免費思維,不都是你祖師爺我玩兒剩的嗎?可見,互聯網給這個商業社會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名頭上的變化,騙錢效率也是因為互聯網而提高了好幾個數量級。

傳統乞討需要出賣的是自己的尊嚴,還要裝成缺胳膊少腿,翻一天白眼,以博取人們的同情心,受盡屈辱非常辛苦,絕對是個體力活。而互聯網乞討則不需要,比方說,誰也沒想到自稱有先天性心臟病的知乎大V「童瑤」女神在屏幕前面居然是一個摳腳大漢,動動手指就騙走善良的知乎網友15萬大洋。這些可恥的行為透支了人們的同情心,傷害了公眾的感情,而那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卻可能因此得不到及時的救助。當然了,移動互聯網也給線下乞討帶來了革命,以前還能說自己沒帶零錢,現在人家直接掏出二維碼,你還能說什麼。

不過話說回來,吐槽歸吐槽,我現在越來越覺得互聯網較之金融行業真的是一個適合屌絲逆襲的行業。因為不管怎麼樣,在網上吸引一個人的注意力,還是遠遠比在線下把肉身吸引過來容易得多。在線下人潮洶湧的地方如地鐵站等,一般都是寸土寸金,而在網上不管你處在什麼犄角旮旯里,都有可能突然一瞬間就被人火爆圍觀。有人說現在的淘寶就像一棟1000層的超大商廈,你不買流量那麼就好像你在1000層的角落裡租了個鋪面,根本不可能有多少客戶。不過幸好的是,在互聯網上你有的是辦法從一樓修一部直達電梯把流量引過來,而在線下的實體這基乎不可能,你只能僱人或親自出馬到一樓進門出去拉客,就像華強北常見的那樣。

其實任何商業本質做的都是流量的生意。線下一個大房產商可能會壟斷一個城市裡的大多數黃金地段,因為地太貴,只有他們買得起。而在網上,也隨處可見把持流量入口的各類大型互聯網企業。不過,跟土地資源不一樣,線上流量入口仍然存在著無限可能,但凡可以吸引人注意力的,都可以創造流量,互聯網說白了還是一個媒介工具,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現在到2020年是自媒體和知識付費的風口,只要你的內容有人願意看願意聽,慢慢的就會積累人氣和客戶,而且互聯網的流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找到一條流量的大河,挖條小渠引水來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能活得很好了。

我一個師兄最早是線下開小貸和典當行的,一直小打小鬧做不大,12年開始搞線上P2P平台,到15年也一直半死不活。然後時來運轉,學人搞起了現金貸,趕上了風口,就在幾個論壇和QQ群發了幾條廣告,一個月就湧進了十幾萬用戶。不過,他現在自有資金已經全部撤退,專門給其他現金貸平台引流,倒賣流量無風險套利。他說一年前很多用戶徵信拉出來一看還是比較乾淨的,現在的用戶大部分已經在十幾家甚至幾十家平台借過錢了,很多用戶的征往光被查詢記錄就好幾頁,感覺系統性風險正在逼近。不過現在但凡有點流量的網站、平台不是在搞現金貸,就是走在搞現金貸的路上。今年A股多少上市公司就指望著現金貸業務來扭虧了。

不過,真正讓我切身體會到互聯網影響力的還是知乎。這些年在知乎上面認識了很多同樣是做金融和地產方面的朋友,還合作成功過好幾單業務,賺了點小錢。知乎上認識的朋友遍布所有的34個省市自治區,包括港澳台,還有很多身處國外的知友。五年前當我在知乎上略帶激動地敲進第一個字起,我也沒想到會通過知乎認識這麼多人。我想,這就是互聯網帶給大家的緣份吧。


大家還記得那個電子郵件的內容嗎?

Across the 「Great Wall」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1987年,我所在的村子裡,電視機依然是比較稀罕的物件。至於互聯網,整個村子的人都沒聽過。

1997年,我第一次聽到鍵盤這個詞,並且是在高考英語的閱讀理解中。

1998年的9月份,我第一次從一個大學同學那裡知道了因特奈特這個詞。

1998年的年底,我第一次和同學一起走進了網吧。

那時候,上網比較貴,而且經常需要排隊。那時候,有了自己的第一個email,卻不知道可以寫封電郵給誰。那時候,網路聊天室比較流行,上網除了看新聞,就是在聊天室和別人有一搭沒一搭的瞎聊。

1999年,在網吧老闆的推薦下,註冊了自己的第一個QQ(那時候叫OICQ)號碼,開啟了自己的網路新世界。

2000年,第一次知道了「BBS」的存在,開始在當年比較火的中青論壇上瞎逛瞎寫。在這個論壇上,知道了和菜頭、李方等牛人。通過這個論壇,自己瞎寫的一些帖子變成了鉛字,有了人生的第一筆稿費。

2001年,第一次通過網路尋求治療病痛相關的信息。當我坐在醫科大學的老教授的面前,告訴她我是通過網路了解到她的相關信息的時候,她覺得不可思議。即使當時已經是2001年。

2002年,通過網路,走進了中央電視台《對話》的欄目組。雖然只是個打醬油的群演,但對於沒見過市面的我而言,高興了很久。

2003年,通過網路,認識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女朋友,也是最後一個女朋友——我現在的孩子他媽。

2004年,辦公室的小姑娘開始在淘寶上不停的買衣服,而我卻對淘寶無處不在的廣告煩不勝煩。

在這一年,我開始使用電驢下載一些不可描述的電影。

同樣是在這一年,我也千方百計弄到了一個Gmail的邀請碼。

2005年,通過淘寶,有了第一次網路購物的經歷。

2006年,通過網路,第一次被《越獄》和《迷失》等美劇所震撼。那時候,經常加班畫圖。乾的比較煩躁的時候,就開始看美劇。

2007年,有了自己的房子,開通了第一條屬於自己的寬頻。然後,下班後,就開啟了和老婆一人一台電腦,她看電視我刷論壇的生活。

在這一年,註冊了大眾點評的賬號,寫下了自己的第一條點評。那時候,大眾點評不像現在這麼水。

2008年,在長沙的某五星級酒店,第一次體會到了10M寬頻的網速。看著電驢的下載進度條,暢想著100M寬頻會是什麼樣子的。

2009年,註冊了自己第一個微博賬號。那時候,3G網路才開始慢慢普及。那時候,很多人的微博還處於自說自話的階段,不像現在有那麼強的媒體屬性。

2011年6月份前後,開始使用微信。當時,覺得微信最吸引我的是可以發語音。

2015年,我開始使用網約車軟體。那時候,可能真的沒有想到,網約車對出行的影響會有這麼大。

2016年,我開始使用各種共享單車。沒有想到的是,共享單車會泛濫成災。隨著寡頭的出現,馬路兩邊的共享單車應該會越來越有序。但是,同樣因為寡頭的出現,對於用戶而言,不會再有免費的午餐。

2017年,家裡的寬頻變成了100M。山頂賣水的阿婆開始用二維碼收錢。家裡的電腦慢慢成了擺設,手機變成了越來越重要的互聯網終端。


之前抄水表,抄電錶都是每家每戶的跑,現在方便了

評論里竟然有人猜出了我的工作性質,你是怎麼做到的,

水表和電錶都在樓道的小箱子里,什麼時候抄表這個真不知道,但是每個月的水電燃氣費都是支付寶搞定。

我們這個小區97年建成,20年了,地地道道的老小區,


在這問題之前我不知道啥是凱迪拉克 說明互聯網的影響很重大


日本nhk電視台,在2016年推出一部名為《新映像的世紀》,紀念影像技術發明一百年。

紀錄片總共分為六部,記錄了影像技術誕生以來記錄的世界。其中最後一部的標題為《你的隨手一拍改變世界》。

在互聯網誕生之前,信息的傳播多為媒體所掌握。信息多為一種單向傳播。然而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溫州動車事故,新浪微博上大量的用戶不停的刷新微博,獲取第一手的圖片資料。


有事著急出門,隨手攔了輛的士就走了,一路和師傅談笑風生,到站後開門就走。師傅說:——

「小夥子,你還沒付錢呢」

微信一不小心重裝了一邊,聊天記錄全丟失。打開一看——

兩千好友有一半以上記不起上次聊了什麼。

開通Apple Pay以後——

錢包里少了三張銀行卡。

翻開記賬軟體,看到4年前剛畢業的每月開銷,歷歷在目——

換了五六個手機了,都沒有丟。

網盤裡翻到和初戀一起出遊的照片,後來看到網盤關閉的通知——

嗯,那就讓它留在那吧。

跟朋友去一個不常去的mall去逛,一不小心手機進水了,匆匆忙忙道別後準備去修手機——

出商場以後,沒有地圖,一臉懵逼。

越來越覺得公交卡很礙事——

甚至為這個,動過換Android的念頭。

中午三五人出門吃飯,決定那個偏點的小店。半路想起小店只收現金,問:「帶錢包了嗎?」——

大家面面相覷。

印象中,除了開卡、辦一些手續以外,一年也就去兩三次銀行櫃檯吧——

包括ATM

小學的時候,路過證券公司,人山人海——

去年摸索了一下,下載了兩個APP就開通了。

下了個記錄手機使用時長的APP——

平均至少打開手機4小時(這還不包括使用電腦的時間

衣食住行都能在網上解決——

200的現金大概能用半年吧。

一個月能用掉快6個G的流量——

家裡公司都WiFi,也不看視頻,不知道用到哪了。

忘了帶移動電源出門,那麼手機必沒電——

不過離開手機的時間裡,效率會高很多!


好久之前,初中小學的時候,爸媽給我買衣服還是在縣城買,400 500 600,現在...一說要買衣服,爸爸就說,去淘寶,別超過200...


現在 手機3G=沒網


互聯網對我最大的影響,應該是精神和思想層面上的吧。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在貧困縣上掙扎的農村95後,小鎮上的人的思想基本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對於互聯網還停留在妖魔化的那一面,加上經濟比較滯後,所以牽寬頻是很少時髦家庭才有的事情。

一直到12年時,在這個手機大爆炸的元年,也是我初中畢業上高中的這一年,我真真正正的接觸到了互聯網,這是一道分界線吧,線的前後彷彿就變成了兩個人,12年之前的那個是無知、落後與鼠目寸光的我。當徹底接觸到互聯網之後,開始接觸到了主流的審美,開始聽到了從前沒有人和我講過的道理,不知不覺提高了我的見世面和眼界,學會了與人相處的基本道理,可以說互聯網徹底「改造」了我,對於我來說,這一切都很奇幻,尤其是看到了小學初中好多同齡人早早出了社會後,彷彿他們走的路,就是原來那個我走的,確實判若兩人。

很慶幸,我成長於中國最美好的時代!


初中高中用筆記本寫日記,現在各種雲筆記

大學給同學寫信,而現在隨時可以微信聯繫

大學沒錢了必須去atm機取現金,現在從來不用現金,微信支付完全可以搞定

以前過年打麻將看春晚,現在過年看手機搶微信紅包

以前只能去商店買東西,現在基本是網購

以前坐火車必須得去火車站排隊,有時候排一天還不一定能買到,現在直接用搶票軟體在公司就能買票

以前主要是戶外活動,現在基本宅在家看電影或者玩遊戲


06還是07年的時候,很多網站突然都不存在了時,我才發現原來網路世界那麼大,那麼小,所謂的自由原來可以被限制

也是這時候和之後的日子,我才發現網路正在被慢慢重視,成為人們發聲的主要工具,一種名為輿論的力量悄然成型

可惜我現在用的這件發聲工具里很多功能被人鎖死了,其他的一些聲音傳進去還會被變聲器給換音,想要解鎖功能板塊還得學會特殊操作


推薦閱讀:

飛信被分拆成4個項目,你怎麼看?
互聯網真正的力量是什麼?我們能夠如何利用這種力量?
新浪QING輕博客要關閉了,寫了這麼久的博文搬去哪比較好?
如何看待最近爆火的語音助手Magic?
如果家長也在社交網站上,會發生什麼事?

TAG:互聯網 | 凱迪拉克Cadilla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