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鐵壺到底牛逼在哪兒?購買應該注意些什麼?


市面上關於鐵壺的功效傳的神乎其神,對此拜松鼠教的香主雲無心曾撰文批駁。鐵壺神效中確實有不少是無良商家杜撰,但云無心採取的方式是——不論真假,統統打死。感興趣的可以搜索他的文章。

鐵壺實際上唯一對於泡茶有實際用途(拋開審美取向等感性因素)的作用,就是提升水溫這一點作用了。而這,也是為拜松鼠教的信徒所最為不屑的——水溫,不是只和大氣壓力有關么?換個鐵壺就能提升溫度?接下來的詞兒,也就是老一套的偽科學、玄學、神棍云云o(╯□╰)o

問題來了,照理說拜松鼠教的教眾們批駁偽科學,總要有些實驗數據支撐的,怎麼一到這個便僅憑理論就乾綱獨斷了呢?

不開眼的我們,還真就做過這個實驗,結果還頗為有意思。而且實驗還是在2007年做的。

實驗時間:2007.7.8 15:30

地點:昆明

實驗地點海拔:1907米(GPS測的)

兩張圖片均是測量鐵壺水沸騰時的溫度,圖片久遠有些模糊,左邊的是97.5℃左右,右邊約為98℃。都是開蓋溫度計直接插入水中且未接觸壺底。在這個海拔下,一般的燒水器具(如常見的隨手泡等)測試到的沸點不會超過93℃,甚至91℃以下。若是在冬天還會更低。

這鐵壺開著蓋子,咋就和高壓鍋一樣提升了溫度呢?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懷疑孤證不立、樣本數過少、測試儀器誤差,甚至數據造假啥的。不過能不能麻煩您在懷疑之前,也重複一下這個實驗呢?若姑且假設我的實驗為真,那麼這個與簡單理論推導結果相逆的東東,是否需要大量的可重複的實驗來證實or證偽呢?

最開始我在獲得這個結果時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這太挑戰一個工科生的慣性思維了。但是尊重實驗結果(後來在其它地方也重複進行過,結果都是鐵壺將水溫提升到當地當時大氣壓強之下理論沸點之上)並確定實驗中並無干擾結果環節的基礎上(僅以在下的水平而言)進一步思考,有了一個大概的猜測,希望在有更多朋友關心這個問題後拿出來與大家探討交流。

那麼鐵壺提升水溫有什麼用?只有一個,泡老茶。

老茶(主要指陳年普洱,包括生、熟)中的內含物質經過多年倉儲,活性已然不高,沒有高溫水沖泡,根本無法將茶品品質發揮出來。而這一點,也是需要實驗來證實的。而這個實驗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喝老茶。

當初雲無心文章一出,歡呼雀躍的除了拜松鼠教的虔誠信徒,還有一票綠茶、烏龍茶茶商在內。原因很簡單,綠茶沖泡不需要高溫,全國各地水的沸點都大於或等於(比如拉薩)綠茶沖泡所需水溫(姑且算個80℃),而鐵壺水並不適合烏龍茶類的沖泡(不知是不是微量析出的鐵的影響,確實會影響茶湯品質,起碼會壓香)。需要聲明的是,我只是陳述我個人的經驗數據,同時它並非是雙向成立的。

客觀的說鐵壺對於多數茶友而言是沒有意義的,畢竟老茶無論從成本還是偏好受眾而言都是小眾。同時還有價高、不易維護打理、假貨橫行等諸多缺點。但無論如何它都需要一個公平而客觀的對待。

鐵壺確實沒有無良壺商吹噓的那麼神奇,但它提高水溫的功效卻是存在的。希望有條件的朋友能夠重複兩個實驗(當然,第一個最重要):

1、實地測試鐵壺與普通煮水器(如隨手泡等)的沸點溫度數據。(鐵壺倒不一定非要日本產,但請確保是鑄鐵材質與傳統型制,真要是個隨手泡用的不鏽鋼壺我就太冤了)注意與測試時當地氣壓的理論沸點進行對比,測試時溫度計探頭不要觸碰壺壁,否則就成了虛高了。

2、測試鐵壺與普通煮水器沖泡老茶的功效。(這個有些強人所難,看個人條件,畢竟對於最終結果的呈現,除了鐵壺本身的真偽,茶品本身的真偽也有極大,做舊貨當然是不成的。另外,這裡對於老茶的標準暫定為30年以上,所以說這個成本么,,,,,o(╯□╰)o)

希望有條件的朋友起碼能將第一個實驗完成,哪怕證明鐵壺真的於提升水溫無效,那它好歹也算是死的不冤了。

至於說到鐵壺的購買,正品日本鐵壺,若是當得一個「老」字,起碼也要兩萬起跳了(注意,是起跳)。這個價位的東西,實在不敢傳授任何「捷徑」、「竅門」,蓋因其牽扯金額過大。實際上鐵壺的購買、鑒定與茶葉類似,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特別是大量的見識過真貨和假貨,對其細節掌握充足後具備的能力。這也是我一貫反對有所謂「竅門」、「巧鑒」等關鍵字的問題的原因,對提問者負責,也對自己負責。

舉凡任何寥寥數筆就可寫出的辨識「特徵」,造假者們早就做好了應對的準備了。於茶如是,於鐵壺亦如是。

每一個想買鐵壺,又沒有靠譜辨識能力的人,先想想自己買鐵壺到底是為了幹嘛吧,除了裝X,總不至於是為了煮水泡麵吧o(╯□╰)o


作為身處其中之人,冒昧不請自來,想簡要說兩句。

我認為好鐵壺有兩大主要特徵。

1.重量

分量要輕,就是壺壁要薄。而製作輕量鐵壺需要更高工藝。

以鑄造法為例,上圖由於空間窄,不利於溶鐵流動,較難灌入,容易做出失敗鐵壺,所以要求技巧嫻熟,因此產量不高。

而如上圖由於空間增大,易於溶鐵流動,容易製作。鐵壺分量重,且可以較大量生產。

分量輕的好處之一是便於提拎,尤其對於女性而言,這很重要。

並且有這麼一種說法,壁薄的鑄造物(較輕鐵壺)比壁厚的鑄造物(較重鐵壺)傳熱性更快。

2.質地

江戶,明治,大正時期的煉鐵法是用木材來溶鐵,由於木材里不含硫磺,所以溶化的鐵里也不含硫磺,因此做出的鐵壺質地較好。

而進入昭和以後,石炭煉鐵慢慢成為主流,目前有些地區的傳統風箱煉法用的就是此材料。由於含有硫磺,因此難免會融入溶鐵中。而硫磺是鐵劣化的原因之一。因此製作出來的鐵壺也相對容易劣化。

明治,大正時期多產好鐵壺的原因之一就是質地好,可以使用至今,加之美觀的造型及附加的歷史價值,為其錦上添花。

不過就算同為日本制鐵壺,價格相差也很大。那麼日本鐵壺中較貴的壺,貴在何處?

相對便宜的日本鐵壺,用的是砂型法,無法表現精細圖案,體型較大且表面光滑,很少有凹凸層次感。且砂型法一個模型可以多次製作,因此價格不貴。

至於較貴的日本鐵壺,以我熟悉的復刻版鐵壺為例,它就是其中之一。復刻複製的都是以前的名家名作,用的是蠟溶法,一個模型只能作一個,因此每做一個鐵壺就要重做一個蠟模型,非常奢侈。

而蠟溶法的好處是可以表現出非常細膩的圖案,如花鳥人物等,因此有很高的工藝欣賞價值。

另外,用傳統工藝嵌入金箔銀箔,金絲銀線,名也會增加其價值。

以上都是我常年在"山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歡迎大家交流討論。此篇為原創,如欲轉載,請與我聯繫,謝謝。


說日本鐵壺牛逼,一直都是眾說風雲。有說鐵元素入水具有保健功效的,有說工藝的,也有說能有助於提高水溫的。當然,按道理來說,各種道理都不是別人胡造出來的,肯定或多或少有些科學依據。建議大家只要知道它好,那就OK。

說道購買,那就有的說了。前幾天逛了一圈兒北京國際茶業展會,茶器展位前面各種人頭密集,那些銀壺鐵壺們個個長得亮瞎了眼,身價動輒上萬,或者數十萬的也比比皆是,當然,這怎麼能讓土豪們卻步。

猶記得去年花重金買了一把假鐵壺,現在想起來心兒肝兒還痛,捶胸頓足後發憤圖強還惡補了陣兒鐵壺知識,再看看到那些哄搶鐵壺的兄弟,忍不住想和大家來聊聊日本的傳統鐵壺。希望當炮灰的,榜叔一個就夠了。

首先得從日本鐵壺的工藝說起

日本傳統鐵壺的製作和今天的鐵壺製作工藝完全不同,是金屬加工中最為原始的鑄造法,鑄造而成的鐵壺化學活潑性極高。傳統鐵壺的材質一般採用生鐵鑄造,官方來說生鐵就是指含碳量在2~4.3%的鐵的合金,又叫鑄鐵。

鐵壺最值得一提的工藝特色是它的銅壺蓋,多數鐵壺的壺蓋卻是銅質的,因為壺的鐵蓋一經沸水的蒸汽熏蒸較易生鏽。

(圖片來自網路)

壺蓋是非常講究的,一把好壺一定是原壺配原蓋,特別是名釜師的壺蓋,都是與壺身完美結合,渾然一體的。早期壺蓋材質中有一種由七種金屬熔鑄車制的壺蓋,通稱「七寶銅蓋」,這種銅蓋看上去有紫銅、黃銅等好幾種有色金屬的顏色,且有的還有凹凸肌理很是漂亮。

提一句,龍文堂就是第一家用銅來製造壺的蓋子的老字號,甚至可以說它家的興盛和如日中天的地位,就是這個銅蓋子帶來的。那會兒有的是人,只買它家的銅壺蓋。

這些鐵壺名家才是真的名家

明治時期是日本鐵壺的輝煌時期,星光璀璨。這裡一些真牛逼也是真昂貴的講。

1.龍文堂

龍文堂系統的堂號很多,比如金龍堂就是龍文堂針對高端客戶產生的,就像豐田裡的雷克薩斯。還有祥雲堂和大西家有關,正壽堂是京鐵壺中風格橫跨京鐵壺、南部鐵壺、地方系三個風格。還有一些其他的一些堂號很稀有,如鳳字輩的堂口。

龍文堂我必須狠狠多八兩句!它家是日本鐵壺史上第一家採用脫臘法精鑄鐵壺的,所以在日本老鐵壺的歷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名望影響日本甚至歐洲百來年啊百來年!倫敦大英博物館和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東宮博物館都收著它家的壺。

龍文堂最鼎盛的時候,一年所造鐵壺也不超過150把,你掂量一下是什麼價值,搶得簡直能鬧出人命啊!

2.金壽堂(素壺系統)

金壽堂有金青堂、金觀堂、金玉堂、金榮堂、金龜堂等。雲色堂、光玉堂、省鑄堂、松榮堂、三德堂是金壽堂系統五大支柱。光玉堂是素壺中的精品堂號(能做金工的堂號很少,名師也就是那麼幾個,光玉堂是其中之一)。

金工師茂光的作品價值,我這麼比方吧,堪比龍文堂系統的梅隆軒,全是業界巔峰水平!

3.金工系收藏熱點名人

梅隆軒(金工師),茂光(金工師),宗仙作(金工師傅),安之介(釜師),大國(釜師),上田照房(釜師),雨宮宗兵衛(釜師),雨宮宗(釜師)等等。

有他們名字的,就貴!

4.脫蠟法鐵壺收藏熱點名人

波多野正平、鈴木光重、梅泉、淡海秀光、西恆一瑳。

5.青銅器型、獸口、藏六型收藏熱點名人

藏六、井上、雨宮宗兵衛等。

那麼問題來了,一把日本傳統鐵壺該是什麼價兒?

鐵壺的價格年年見長。

三年前大約一把人民幣三、四萬元的壺,而今起碼得價值八、九萬甚至十幾萬元。越是精品極品壺升值空間越大。但目前普品鐵壺的價格相對穩定,一般在人民幣三千元至一萬元之間。

我再說細點兒,拿名家的壺舉例。一把安之介、藏六、波多野正平、梅泉的精品壺身價都要高達十幾萬元以上;高木治良兵衛、明越唱晴、大國壽朗、中川凈益、角谷一圭、長野垤志、上田照房、雨宮宗、雨宮宗兵衛等釜師的精品壺也需人民幣五、六萬元以上方可得。

這裡有幾個殘暴的例子。2009年底,在嘉德拍賣會上,一把日本「祥雲堂」造的「寶船賀壽鐵壺」以35萬元的高價成交。 2010年,一把大國壽朗的「蘭雅菊盛雕蘭圖銼金菊梁孔雀石摘鈕鐵壺」,在西泠秋拍中以95.2萬元易主,成為現今最貴的日本老鐵壺。

大拍賣公司乾的事兒,就是瘋狂的為鐵壺身價的飆升添油加火。

最後放個大招,超級乾貨!教你挑一把好鐵壺!

想買一把日本傳統鐵壺,這幾個點一定死記硬背下來,當法則。

1.外型

選鐵壺就如同挑選對象,外型一定要順眼,真心喜歡它。

當然,繡花枕頭也不行。你得注意檢查壺內外是否有異常的地方,是否有破洞,有無用其他材料修補的,有否滲漏水。

2.破損程度

一把傳統鐵壺經過時間的淬鍊,必定會留下歲月的痕迹。從鐵質崩解的程度以及皮売是否完整,可以決定一把鐵壺的生與死。些微損傷還無傷大雅,但是如果壺身已崩解鬆散或大面積破損,就只能當場宣告急救無效。注意檢查壺的內部有否不正常的黑色,是否清理乾淨,有無異味。

3.落款

龍文堂、龜文堂皆為代表,但由於落款真偽眾說紛紜,因此不可一昧追求落款,需搭配其它方向來判別。如鐵壺的圖案、造型、細緻度等,這就是需要你的眼力和判斷了。

4.厚薄度

雖然說壺底並不是越厚越好,但是仍建議初學者選購壺底較厚的鐵壺。因為鐵壺經由長期的燒煮過後,鐵質容易崩解或是轉薄,因此在經驗缺乏的狀況下,厚底的鐵壺是較為安全的選擇。

5.工藝

壺把、壺鈕的造型特色、鐶付的完整與否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6.整體協調性

注意觀察壺把、蓋子、摘鈕、壺身是否協調,有否串蓋、串把、把手是否鬆動等。

7.量力而為

買壺切記這四個字「量力而為」!那些入迷痴傻拿壺當飯吃的人我也就不多勸了,但是打個比方說的話,真的不要因為一時口腹之慾搞得傾家蕩產或者青黃不接才好!說實在的歷史沉澱下來的美感沒幾個人可以抗拒,但是過分追求自己無法負荷的層級就真的流不完辛酸血淚了…


農民工,怯老趕。說兩句,幸勿怪。

日本鐵壺,既是日本物件。在書格網上剛好有三個古代日本茶人書籍的pdf。《賣茶翁茶器圖》、《清賞余錄》和《青灣茶會圖錄》。但我看那三位日本古代茶人燒水絕大部分還是用紫泥、白泥之類的陶土製品,僅有一位僅一次用了老鐵壺。其他金屬煮水器,銀壺用了零星幾次,銅壺一次。大概現在的人們喜歡鐵壺那古拙的造型,而且鐵制器皿經用,不怕摔打。但是那三位古代日本茶人不怎麼用這個東西。反而喜歡用些急須,保富良,帶把兒的,外型上非常像我們拿來熬中藥的砂鍋。

我雖然買不起鐵壺,但我用過鐵鍋啊。鐵鍋燉個肉燉個魚,有生活經驗的人,絕不會讓菜在鐵鍋中過夜,否則一宿過後,菜就會沾染上鐵鍋之中的腥味。熬煮中藥,大夫叮囑要用砂鍋,不鏽鋼鍋差可,不可用鐵鍋。想必也是避免鐵器中的成分融入水中影響藥物。用鐵壺煮水,水中或多或少會有一絲鐵腥味吧?用鐵制器皿燒水雖說是茶聖寫在茶經里,但畢竟唐代人吃茶和今人吃茶不大一樣,決不能奉為金科玉律。唐人吃茶口重還要撒鹽,明人自詡「本朝飲茶,天趣悉備」,又多張岱那種吃水的講究人,怎麼會容許一絲可能會影響茶水口感的細節存在?我看了兩本明清人書籍上,都不推崇用鐵器。

——《茶經述評》

——《長物志校注》

——《陶庵夢憶》張岱 還有一篇閔老子茶可看

以前在日本電影《忠犬八公物語》(好想吃狗肉啊)中,有日本人使用鐵壺的細節。主人公一邊取暖,一邊燒水。可能鐵壺更適合當時日本人家中用木炭採暖的生活方式,是大眾日常使用的器皿,而不是幽人茶人才有權(錢)使用的器物?

北京人在過去,沒有集中供暖的時代,家家戶戶點煤爐子,那時候北京人家中都備一個玩意兒,謂之水汆兒(兒字連讀,不要用南方話說兒化音)。長高腳,用鐵皮或銅皮製,或尖底,或平底,清早捅開爐子,把水倒進裡頭,插進爐膛里,一會兒水就燒開了,沏早茶,刷牙洗臉,趕趟,合用。可而今沒人點爐子了,沒人用了。我覺得真要用鐵壺,水汆不比鐵壺強?鐵皮一彎才幾個錢兒?

沒必要非得追求鐵壺,用個304不鏽鋼電壺燒水,真心簡捷方便。

日本茶人燒水器物——


首先我反對一下單大寶回答中的一個不妥之處。

他說了這樣一段話:「原因很簡單,綠茶沖泡不需要高溫,全國各地水的沸點都大於或等於(比如拉薩)綠茶沖泡所需水溫(姑且算個80℃),而鐵壺水並不適合烏龍茶類的沖泡(不知是不是微量析出的鐵的影響,確實會影響茶湯品質,起碼會壓香)」

綠茶沖泡不需要高溫的觀點是如何得來的?既然以工科生自居,能拿出綠茶沖泡不需要高溫的數理證據否?不要說憑口感判斷云云。日本鐵壺在原產地難道是為了泡老茶才被發明出來?搞笑嘛。日本全國都是一直在喝綠茶。單大寶又說鐵壺水不適合烏龍茶類的沖泡,因為會壓香…………真是莫名其妙。

最後,回到正題,說一下我自己關於鐵壺的觀點:個人向來性情疏懶,沒有某些工科生滔滔不絕論證的精力和激情。我能投機取巧一下嗎:如今市面上用不到10000元就能買到一把純手工製作、銀含量在99.99%的純銀壺,為什麼要去用動輒幾萬元甚至更貴的老鐵壺?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飲食科學》期刊上雲無心的文章:老鐵壺的忽悠。

雲無心:清華大學生物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農學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科學松鼠會成員。

很多行業都流行炒作,茶行業是個中翹楚。近年來越來越熱的一項炒作

是「老鐵壺」——一把燒水的鐵壺,幾萬元算是平常,幾十萬元也不罕見。在某拍賣中,甚至出現了近百萬的天價。

在對老鐵壺的介紹中,經常提到這些特殊之處:1. 能夠提高水溫,而且蓄熱能力強。2. 軟化水質,能夠釋放出二價鐵離子,形成山泉效應。3. 鐵壺受熱後會釋放出大量的二價鐵,與茶中的單寧酸、茶多酚等作用,能補充人體所需的鐵元素。

然而,這三條「特殊之處」都是忽悠。

首先,燒水能夠達到的溫度是當地水的沸點。而水的沸點由當地的大氣

壓決定,跟燒水壺用什麼樣的材質沒有關係。通常說的鐵壺能夠達到的溫度比自動控溫的電熱水器高,發生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原因,就是自動控溫的電熱水器跳閘溫度設定低於沸點,用它燒的水實際並沒有達到沸騰。不管用什麼材質的壺,只要放到火上去燒,開水的溫度都是一樣的。

至於「蓄熱能力」,取決於壺的傳熱係數和厚度。與玻璃、陶瓷等材料相比,鐵的傳熱係數要更大——也就是說,如果壺壁是同樣的厚度,那麼鐵壺散熱比玻璃壺和陶瓷壺都要快。所謂的「蓄熱能力強」,不過是一種心理感覺而已。何況,如果要比「蓄熱能力」,這些會降溫的壺與具有保溫設計的電水壺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各種茶有不同的適宜水溫來沖泡,水溫並非一味地越高越好。比如綠茶,就需要遠低於沸騰溫度的水溫。而傳說中老鐵壺「適合」的普洱和紅茶等,固然是需要高溫,但這些種類在「老鐵壺」的聖地日本並非主流。要說日本人發明「提高水溫」的鐵壺,是為了去沖泡並不需要高溫沖泡的茶,實在是有點匪所思。

其次,關於老鐵壺能「軟化水質」、「釋放出二價鐵離子,形成山泉效應」這種說法,且不說鐵壺能放出多少鐵離子,即使它能放出足夠的量,也無法起到這兩種作用。水的軟硬由其中的鈣鎂離子決定,任何軟化水的操作,都是去除鈣鎂離子。而鐵離子的引入,絲毫無助於鈣鎂離子的減少,也就不可能「軟化水質」。所謂「山泉效應」,是一個不知所云的概念。礦泉水有國家標準,定義是「鋰、鍶、鋅、硒、溴化物、碘化物、偏硅酸、遊離二氧化碳和溶解性總固體中,有一項或多項超過規定的最低標準」。鐵並不在其中——也就是說,能否釋放出二價鐵離子,都跟礦泉水搭不上邊。

第三,老鐵壺「受熱後放出大量的二價鐵」「補充人體需要的鐵元素」或許是對愛好者很有號召力的一種說法。人體的確需要一些鐵,大多數人也的確是處於缺鐵狀態,如果一種飲品能夠補充鐵,甚至可以算得上「功能飲品」。然而,且不說「受熱後放出大量二價鐵」的「大量」到底是多大,即使放出來了,也很難被人體吸收。茶中有大量的丹寧與茶多酚等多酚化合物,會與二價鐵離子結合,形成「鐵 - 多酚複合物」。在複合物中,二價鐵被氧化成三價鐵,不僅它自己不能被吸收,還連累了多酚化合物。本來,通常說的那些「茶的活性成分」,主要是多酚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如果鐵壺真的能釋放出「大量二價鐵」,結果卻是「不僅鐵不能被吸收,還把本來的活性成分給拐帶跑了」,簡直可以用「偷雞不成還蝕了一把米」來形容。

當然,鐵壺燒水,多少會有一些鐵離子遷移到水中。這些鐵離子對於茶也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它本身可以促進多酚化合物的氧化,從而改變它們的顏色和味道。這對於茶是好是壞,取決於個人的主觀感受,不能用科學標準來判斷。只要個人喜歡,也無可厚非。在泡茶時,一般是使用軟水,盡量減少水中的礦物質離子對茶的影響。如果鐵壺燒水帶來的鐵離子能對茶的外觀、風味和口感有提高的話,那可以算是與「軟水沖茶」背道而馳的做法。


沒有什麼區別


工藝。歷史。不可複製的特性。


日本自古因資源稀少,所以器皿基本用的生鐵,但是,日本人把生鐵提得很純,包括沙鐵,所以說,日本鐵壺的第一步:生鐵原料就是非常純的;

其次,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很牛,比較執著,會為一把壺而付出很多心思和時間;

再次,鐵壺有山泉水效應,而且裡面的相對較高的氣壓能提升水的沸點,由此適合沖泡重發酵的茶葉,尤其是普洱茶;

最後,收藏價值,以及一定的商業投資價值。


看完了,想罵人,打破了我的神秘臆想,總結一下:1、鐵壺也是古董字畫類的投資品,普通人玩不了;2、如果錢不是問題,從藝術的角度,弄個玩玩未嘗不可,泡茶怡情養性,挺好(弄個幾百元千把元的,豈不是糟蹋了茶,當然肯定很多人會去買,不然那麼熱,所謂的熱,都是不明所以的人弄起來的,可悲);3、淘寶就算了。


昨天才在裡頭日(NITORI)看到一個看相不錯的鐵壺,170多塊RMB……可能我眼光不行,我覺得挺精緻的。當然,未必日本產、肯定非純手工。然而,是否日本原產,和是否手工,對於茶味道的影響應該也沒什麼關聯吧?


這種東西可以看一看就有感覺了,接觸是了解的第一要務吧。可以上淘寶看看相關的店鋪再結合著他們的介紹看,剛好我最近在研究鐵壺,也是通過這樣的途徑來實現的。鐵壺之迷,壺痴,還有不少店鋪都是不錯的。建議樓主可以研究一下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千利休說的:「想像一下沒有茶的生活,如果和現在有區別,那麼你就不懂茶。」?
怎樣才能把鬥茶描寫出江湖感覺?
用玻璃杯泡茶,先放茶葉再倒水和先倒水再放茶葉有何區別?
泡茶時將第一泡茶水倒掉,這個洗茶環節或者醒茶的步驟,從科學的角度講洗掉灰塵或一些不好的東西,有必要嗎?
有哪些茶葉方面的書籍值得推薦?

TAG: | 茶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