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Apple Watch 的底部要設計成尖銳凸起狀,佩戴是否會不適?

可以理解可能的原因是想讓四顆感測器更穩定地動作(貼合皮膚)。但是這樣又怎麼能夠保證佩戴舒服呢?糟糕,只是看著就很不舒服。難道 Apple 沒有考慮到這點嗎?起碼,未曾看到過這樣設計的其他手錶(突出的有,但沒有如此尖銳)。這樣的妥協,是可以接受的嗎?

Apple Watch: Looks Uncomfortable ??? DisplayBlog


謝David Chang邀請,我是新人很羞赧。

關於iWatch反面凸起狀的設計,從兩個方面解釋一下。

首先,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它的功能

這個功能當然是指反面的心率感測器了。

由於iWatch靠光打在血管上的反射來讀取心率,具體原理樓上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裡就不重複。

其實App Store里早就有類似的App了,有心的同學可以裝一個來試試,搜Instant Heart Rate就有:

試過的話你會發現要是手指按得不夠緊,測很久都測不出來,也不準。

而對於iWatch,我們來看看手的動脈血管分布(別怕,不血腥):

由於感測器大小的限制,不可能放在手腕側面去讀取

主要的兩條動脈,尺骨動脈和橈動脈,都在手掌這一側,也就是咱們平時「把脈」的位置,而作為一款手錶,iWatch主要的重量都在手背這一側,所以iWatch需要一個凸起裝底面,從而更準確地測到心率(沒發現光是斜著往外打的么)。

凸起裝的底面除了是為了測心率而存在的,當然也能更方便的被充電和實現「敲打」的功能,樓上都講過了也就不再重複了。

其次,難道凹下去就舒服了嗎?

凹下去的,真的不會更好...

樓上拿三星來舉例,我這兒就接著再用一下:

三星也用了類似的感測器,但人家就是凹的呀,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三星這樣是犯了人體工學的一個大忌...

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的手腕有不同的粗細吧,那是不是設計出來的形狀符合大多數人的size就好了呢?恰好相反。因為手腕粗細對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可以理解為SD比較大(反正與手相關的參數都屬於差異較大的,很多人個頭小,但是手掌大,也有很多人一個個兒不算矮,手卻比較細小,我就是一個),不像是瞳距什麼的(SD相對較小),那麼在設計與手相關的產品的時候反而不能去做一個自以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形狀。

如果像三星這樣是凹下去的,手腕稍微細一點點,都會覺怎麼都戴不穩,晃著不舒服,而手腕稍微粗一點的人,就會覺得卡著不舒服。

Smart Design有一句名言,叫Go for the extremes,就是這個意思。

(Smart Design是一家設計諮詢公司,它設計的各種工具的把手都符合人體工學)。

舉個簡單的例子:

這就是大忌

手稍微大一點或者小一點,拿歪一點,久一點或者緊一點,都會不舒服。

好的例子當然是Apple新花旦Marc Newson的把手啦

把手上沒有方便手抓的凹槽,是因為每個人手指寬度和每次握把手的位置都會不一樣,屬於差異性較大的參數。

而手指再大也不會打到那裡去,所以把手的長度只要能符合大部分人就可以了,不需要走極端。回到iWatch,略微凸起的底部反而不會讓它太貼緊手腕(不然容易出汗什麼的)。

那有人就會想,既然血管在手掌這一面,何不把感測器放在錶帶那個扣兒那裡呢...

如果那樣的話,Apple就得做兩款產品了,一個是智能手錶iWatch,一個是智能錶帶iBand,何苦呢...

所以,底面還是凸起來得好。

再說了,人家也沒凸的那麼誇張那麼尖銳吧...


謝邀

因為手錶空間太緊張了,要布置心率感測器只能凸起,否則整體就要加厚,雖然這個後蓋看起來很醜,但是還是要優先滿足功能的。

燈亮的截圖

「有一個處於藍寶石晶面保護下的特製感應器,它能使用紅外線和可見光 LED以及感光器來檢測你的心率狀況。」

原理是通過光源向用戶的手腕投射光線,由圖像感測器按照一預設的採集頻率通過光學窗口採集多幀血管的圖像數據,血液顏色由於氧含量的變化產生周期性改變,由微處理器將每幀圖像數據中所有像素點的紅色信號值進行累加以得到每幀圖像數據的紅色信號值,並根據在所述預設時間段內所採集的圖像數據的紅色信號值的變化趨勢獲得波峰數量,以確定在所述預設時間段內的心率數據(引自手錶、心率檢測裝置及心率檢測方法等)

其實這種原理可以做到的不只是檢測心率,還有可能通過靜脈成像,做到身份識別,因為獲取的是手背內部的靜脈圖像特徵,而不是手背表面的圖像特徵。因此,不存在任何由於手背表面的損傷、磨損、乾燥或太濕等帶來的識別障礙。

在手錶產品上做指紋識別確實使用起來不太方便,而檢測手腕靜脈用於支付場合的身份驗證,可以做到比手機更快捷。

來自中科微光的投影式紅外血管成像儀,主要利用了血管中血紅蛋白對近紅外光的吸收率與其他組織原理不同的原理,通過對數字影像的一系列處理,將皮下血管原位投影顯示在皮膚表面,使醫生能夠清晰的識別患者皮下8-10mm的細微血管,幫助醫護人員進行精準穿刺,有望取代傳統的肉眼識別穿刺方案。不過也有人表示只靠心率就可以判斷身份

從已知信息來看,Apple Watch也是搭載了NFC模塊,支付時和商家的交互方式與手機雷同。但Apple Watch怎麼認知它的主人?對於這一點,蘋果並沒有給出官方的解釋,但是MasterCard的移動支付負責人Ed McLaughlin在接受採訪時透露,手錶可以手機其他身體特徵信息用以識別,比如Apple Watch背後有四個感應器去監測用戶心率。

「這種細緻精確的監測儀完全可以識別出你是誰」,Ed強調,「並不是所有的識別都需要依賴指紋」。

總之這次蘋果總算跟上了三星gear等產品的感測器,微軟的新版Kinect也可以在4英尺(約合1.2米)距離處探測並監控人體心率。甚至豐田都在嘗試在方向盤加裝心率感測器以應對「駕駛員身體狀況突變」。

另外apple watch後蓋也有磁性充電介面,我推測感測器邊緣四個明顯太厚的金屬圓圈就是充電觸點,這樣的設計確實比三星更加精緻。

轉載請私信聯繫


「Apple Watch 內部有個叫做 Taptic Engine 的小裝置,它是一個線性致動器,用來生成觸覺反饋,通俗地說,它會時不時戳戳你的手腕,感覺類似於輕拍。當你收到提醒或通知、旋轉數碼錶冠、按壓顯示屏時,手錶都會輕輕戳你一下,你可以明顯感覺到每一種互動產生的 "戳" 都各不相同。與此同時,特別設計的揚聲驅動器會釋放出細微的音頻信號,配合 Taptic Engine 共同與你的感官互動,帶來一種細緻而微妙的使用體驗。它讓你可以發現一些全新的、親密的方式,與其他 Apple Watch 使用者進行溝通, 比如悄悄地戳一下別人,當作打招呼,甚至可以將更私密的訊息傳給對方,例如你的心跳。」

另外這個區域還有感測器,還有充電模塊和磁鐵。

結合其他答案里也有其他表背凸起的設計,以及我認為貼合皮膚得到的感應效果會更好,

所以apple採用這種設計是可以理解的。

Apple - Apple Watch上有解釋


表背凸起的設計很普遍,舒適性上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以下是一塊 OMEGA Constellation 腕錶的表背,你體會一下。


不尖啊,直覺上我覺得有點凸的的其實比凹的和平的應該更舒服。


我還是覺得要先戴上手之後,一切才好說...


我能想到的原因是:

Apple WATCH 可以用旁邊的旋鈕完成部分操作,如果錶盤與皮膚緊貼,旋鈕旋轉困難,很難流暢操作。這個凸起是為了騰出空間。


第一次被邀答題,好開森!

A.W還沒實際使用過(這也不能怪我,還沒的賣),所以關於它的一切使用感受只能是推理,紙上談兵。

首先肯定的說,佩戴舒適度肯定沒問題。

1.三個等長點就能形成一個穩定的面,A.W的背面與皮膚接觸的還不止是三個點,接觸面較大,似乎還有點人體工程學的味道,故佩戴起來肯定不會有不適感的。

2.這種凸起設計有個好處:散熱透氣。以前很小的時候戴過一款手錶,背面全接觸,結果密封性不好,我又特別愛出汗,夏天水汽都跑到錶盤裡面去了,一層霧。(實際上這是因為背蓋與手錶介面縫隙直接浸到汗水裡了),這種凸起設計能有效的解決這種問題,即使背蓋密封性不好。

3.就是題主也說了,可能想讓感測器與手臂充分接觸。

再一次賤賤的說一句,被邀答題好開森!


佩帶舒適與否已經不是關鍵問題,一天一充的手錶真的很難培養出良好的佩戴習慣,這時候它舒不舒適早就不是用戶的關注點了.

凸起設計應該是為了sensor更好的貼合皮膚以增加數據的準確性,並且適配手錶的充電器.

又要數據好看又要外觀時尚,誰管你舒不舒服啦!(;′⌒`)

然後我來吐槽一下我們公司去年就出過類似款的了,本來很擔心,以為iwatch的外觀如之前諜照圖那樣是一個碉堡的手環,會影響今年我們的第二代產品,結果今早看發布會媽呀簡直像狂歡一下2333!!!!而且網上各種吐槽與評論讓我們覺得這次真的打對用戶的痛點了!中國廠商有希望啦2333!!!

#利益相關#顯而易見我是果殼的

果殼智能圓表真機圖亮相 質感十足點贊


謝邀。

關於材料,蘋果官網給出的描述是

On the back of the case, a ceramic cover with sapphire lenses1 protects a specially designed sensor that uses infrared and visible-light LEDs and photodiodes to detect your heart rate.

這裡提到了cover的材料是ceramic,也就是陶瓷,中文官網給出的官方翻譯的是"氧化鋯",這在醫學上是做牙齒的材料,貼合程度很好,不會擔心由於一步兩步摩擦摩擦而造成皮膚不適。

再來看形狀,如果有稜角或者凸起太多,往往會硌的人皮膚疼,而仔細觀察iwatch則會發現它圓潤可愛,微小的中部剛好能夠契合手臂的中部凹陷,附前臂解剖結構一張(戴著表的地方在尺骨橈骨之間,箭頭部分),瘦人可以把手背向上看看自己。

其實辯解這麼多,背部凸起的最主要原因,無非就是技術需要:

想像一下,把感測器,GPS,心率感應器,wifi功能外加感應式充電設備,一口氣全都塞到了背部,能不大么?不過,個人認為還可以接受,畢竟沒有誇張到像老式的大屁股電視機和最早的台式顯示屏那樣。

再仔細看一下官網中的左圖,基本是平的,沒有想像中那麼丑,也不會太妨礙手臂(當然有一定的拍攝角度問題)。

當然,現在說體驗還太早,到底怎麼樣還得試了才知道。

以上。


我只想說,題主您對尖銳的理解有點問題。


裝逼的說一聲謝邀先。不過不邀會更好。

我不知道,不在乎,不關心它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我不會戴這種傻逼電子玩意。無論它是99還是2999,什麼穿戴設備,之前還有更傻逼的手環,再之前還有更更傻逼的硅膠的不知道有什麼功能的手環和頸圈,我都不會戴。

我看到數字顯示,液晶指針就想拿鎚子來砸。

如果有一天,手上戴的東西想電影里那樣,可以投影出屏幕來,我才會戴。


可以解決空氣流通問題


謝邀,存在即是合理,參考樓上的官方解釋。


謝邀,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要讓感應器能夠儘可能的貼近皮膚,用過胸腔心率帶都知道那個其實要貼的更緊。既然Apple watch 要記錄佩帶者一天的運動心率等等信息,必然需要保證接觸穩定,另外提醒的裝置也是需要較好的接觸才能夠悄無聲息的給予佩戴者提醒!至於佩戴是否舒服,相信不會太差,這個側面看起來是錐形,但是實際弧度很小,應該不會太影響舒適度!為了提高功能性略降低一點舒適度也是必要的


我來說說,其實都沒說到點上,只是copy一些圖片不如說說佩戴感受,沒帶過卡地亞,個人最貴的一塊表示sunnto 的頂級 ambit系列,背部全部是有凸起的,個人猜測是擴展電池的空間提升續航能力,佩戴起來其實沒什麼不舒服的,運動腕錶尚且如此,其他表更不用考慮舒適性這個問題了


謝邀。

1、增加接觸皮膚的緊密程度。有感測器,腕錶用上耦合劑顯然不合適。

2、充電定位。這樣很討巧啊。


我們來看看卡地亞藍氣球:

這是背面,導購MM們會告訴你這是最人性化的設計,戴著真的很舒服。


個人覺得兩個原因:

1、可能是為了磁力MagSafe插頭,支持無線充電的技術,凹凸機構可以使得接觸更緊

2、Apple Watch 內部有個叫做Taptic Engine的小裝置,它是一個線性致動器,用來生成觸覺反饋,通俗地說,它會時不時戳戳你的手腕,感覺類似於輕拍。當你收到提醒或通知、旋轉數碼錶冠、按壓顯示屏時,手錶都會輕輕戳你一下,你可以明顯感覺到每一種互動產生的 "戳" 都各不相同。


我認為可能有以下幾點:

1.這塊表很可能是會發熱的,也許這種設計有利於散熱

2.利於充電槽

3.敲擊功能的組件可能比較厚,為功能做的妥協


實際體驗來講,背部是平整的手錶盤的邊緣反而會更擱到手腕,手臂兩根骨頭中間剛好有一點點凹陷。另外與其擔心錶盤擱到,倒不如擔心下錶帶扣合處的問題。apple watch的錶帶感覺真的是很人性化,佩戴很舒服。

(第一代沒買,現在第二代出來了,更完善了。啥時候去試試先。)


我不會帶這種設備,越是傳統越是簡潔才是我要的,喜歡機械錶走字的聲音,嗒嗒的,方能感覺到時間是流動的


推薦閱讀:

蘋果手機和手錶裡面的直線驅動器結構是怎樣的?
Apple Watch我應該買運動版(鋁合金版)還是不鏽鋼版本,體驗有什麼差距?
怎樣充分利用 Apple Watch?
Apple Watch 的上手體驗是怎樣的?
Apple Watch 能不能在平時檢測實時心率,並在心率過高時提供報警功能?

TAG:工業設計 | 智能手錶 | AppleWat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