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習魚骨圖分析法,有什麼好書or視頻?
一、特性要因圖的產生及定義
特性要因圖是日本品管大師石川馨博士發明,並於1962年由日本科技聯盟收集整理於QC七大手法中。
所謂特性要因圖,是指一個問題的特性在受到一些要因的影響時,我們將這些要因加以整理,使之成為有相互關係而且有條理的圖形,這個圖形稱為特性要因圖。因其外觀酷似魚骨,又稱「魚骨圖」。
注意:這裡的「特性」指的是一個可以量化和量測的問題,感性的東西不適於作為魚骨圖分析的對象。
例如:我們講「我們的產品競爭力不強」,它不能作為魚骨圖分析的對象,如果改為「為什麼我們的價格比市場平均價格高20%」,則可作為一個特性來做魚骨圖分析,我們要把問題描述清楚,這是第一步。
二、特性要因圖的架構
由"特性"、"大要因"、"中要因"、"小要因"組成,其基本架構如下:
注意:
1.一般來講:大要因由4~6根組成,針對製造業,大家常用4M1E作為大要因(人、機、料、法、環境、其它);
2.中要因由3~5根組成,小要因由3~5根組成;
3.大要因、小要因與水平線的夾角一般為60°,中要因水平,這樣便於記錄;
三、畫特性要因圖所要用的方法
1.分析問題的手法有兩種:一是發散思維,一是收斂思維,特性要因圖使用的是發散思維;
2.另外,畫特性要因圖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需運用團體的智慧進行腦力激蕩。進行腦力激蕩要堅持四個原則:
a.禁止批評;
b.自由奔放;
c.愈多愈好;
d.搭乘便車。
四、特性要因圖製作的步驟
步驟一:決定問題或質量的特性。
步驟二:決定大骨4M1E-人(Men)、機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和環境(Environment)。
步驟三:決定中、小要因:可利用因果關係將中、小要因區分出來。
步驟四:討論影響問題的主要原因,並圈出。
(1).注意盡量框可挖的主因,這樣才好下對策;
(2).在同一根上,框了中骨就不框小骨,框了小骨就不框中骨。
步驟五:填上製作目的、日期及製作者等資料。
六、繪製特性要因圖的原則
1.腦力激蕩,不可憑個人好惡影響討論人員的熱忱;
2.要因要「階層化",小要因造成中要因,中要因構成問題;
3.應質問「為何會有這種原因」,將原因逐一列出,如一張圖上列不完,可就一個重要的要因再展出另一張魚骨圖;
4.敘述要因對象應明確,內容需清楚描述(如何造成不良);
5.小要因原則上應考慮其可控性,確實可下對策;
6.由大要因到小要因進行討論,之後再由小要因往大要因追溯,以確認其相關性;
7.圈選可能重要原因時,搭配查檢表做數據收集。
七、特性要因圖的使用時機及注意事項
1.問題的整理及原因的探索;
2.追查真正的原因;
3.尋找對策:特性要因圖也可用來做對策整理用,這時魚頭的方向會剛好相反過來,又稱為反轉;
4.特性要因圖不能反映分布在不同主要因上的中小要因的關係(關聯圖)。推薦閱讀:
※Sqe 針對Iqc的數據進行spc 管理有意義嗎?
※質量管理有那些局限性?
※QC, QE,QA,QO的具體定義是什麼,工廠裡面個崗位具體職能又是?
※做軟體質量管理需要方面的知識,度量要如何開展?
※在項目中,如何能夠避免開發佔用測試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