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嗎?

中國人處理問題的規律

 對於近20年來中國生產的大多數歷史電影,陸川不敢苟同。他認為可以戲說編篡,但總有些歷史片應該以影像和視覺重新建構過去的時代,及那時代中人們的風貌,「可這20年來,我所看到的片子里,除《荊軻刺秦王》之外,再沒有人試圖去做這種事,我覺得很遺憾。」因而《王的盛宴》絕不是簡簡單單拍一個「鴻門宴」、拍一場刺殺,而是經過大量考證、推理,復原歷史場景,甚至找出歷史說了哪些謊。「御史司質問史官那場戲,就是排練中,我們發現《史記》對歷史的紀錄,在邏輯上構不成完整的鏈條。」

 《王的盛宴》的整個拍攝過程,陸川本人其實很像片中的劉燁——手持一把劍在森林中走。「大家都在找答案,但解決歷史問題很難,因為找不到真相。」

 所有好電影都有政治性,《教父》、《現代啟示錄》,以至《阿凡達》等西方例子都是如此,但陸川想做的是總結中國人從古人那裡繼承下來的「規律」,他認為這規律同樣在影響人們當下的日常生活。「微博上如果發生意見之爭,你會感覺只要手裡有槍,大家就能衝過去殺人。頭上信奉的是精神,內心、血液里信奉的卻是叢林法則。」就像電影后期發行中發生的風波與挫折。

逾越底限的惡意打壓

 《王的盛宴》在上映首日,內地的輿論就出於商業競爭的原因被完全控制住。據第三方公司的調查顯示,內地著名電影評分網站「豆瓣」,一天內新增了九千個新註冊帳號的「水軍」為片子打「差評」,而在「時光網」上,原本該片在多倫多放映五場時,留學生打出的平均分是8.8,但放映首日就直接被刷新成3分。其後各種批判該片為「腦殘電影」的平面報道登陸各大媒體,某受僱的「水軍」團隊更因分贓不均,公佈出該團隊與某公司簽訂的「評價《王的盛宴》的合約」,合約里明碼標價,寫明該使用怎樣的詞句「抹黑」該片。

 於是陸川選擇了站出來,《王的盛宴》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部公開承認因為迫不得已,要僱人反擊打壓、進行「口碑維護」的電影。

 電影發行的戰役做到這種地步,誠然讓人震驚,但對陸川來說,既然已知道這種惡性伎倆,「那選擇把事情公佈出來也好,這樣會讓大家明白,中國電影的營銷方式已經逾越底限,不可以這麼做。」

 陸川說:「已經過去了,當時的確很生氣,電影營銷可以各說各的、自誇自擂,但僱『網路水軍』抹黑別人的作品,左右視聽,基本已和經濟犯罪沒有區別。」更讓他憤怒的,則是這些留下負面評價的人大多沒有去探討電影本身。

以上內容來自Cinephilia迷影

這是2013/7/25的一篇文章,所以即使是影評,也望各位寫的是經過這麼長時間後所產生的新觀點。


今天蕭何來找我,說呂后請我赴宴,我知道我的死期到了。走在宮殿狹長的過道中,我回憶起了我的一生,這輩子快意恩仇,夠了。我知道陛下懷疑我,當年我為什麼會投奔他。

我和陛下其實早在鴻門宴前就相遇過,只是他不記得了。那天項羽華麗的鎧甲和魁梧的英姿讓陛下和我很羨慕,成為項羽的部下,是當時我最大的夢想,我想陛下也是如此想的,跟隨在英雄的身旁,做著偉大的事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我如願成為了項羽的持戟郎中,可是我不開心。他也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他是天生的貴族,帶著高高在上的姿態俯瞰眾生,我為他鞍前馬下,卻始終得不到個正眼,只能看著他遙遠的背影漸行漸遠,這種距離感讓我迷茫且屈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終於,他完成了滅秦的偉業。在秦王宮,他冊封諸侯,宣布回歸周代貴族封建制,過以前的日子。他怎麼就不明白呢,貴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貴族就是這樣,他們只能看到自己的光芒,忽略別人的慾望。我想起了那天讓我倍感親切的陛下,是時候換個活法了,我相信這個鄉下亭長,能做到貴族所做不到的事情: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之後的幾年,是我這一生最快樂滿足的日子。項羽到死的不會明白,當年這群他瞧不上的烏合之眾為什麼可以逼死他。陛下對我推心置腹,我也以滿身才華報答。項羽把我當衛士,不用正眼瞧我。而陛下拜我為大將,和我暢懷大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我推翻了一個王,卻迎來了一個皇。征服天下之日,也是我和陛下心生芥蒂之時,他關了我六年。我和陛下最大的不同是,我覺得天下應該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天生貴族們的天下,也不應該是一個人的天下。我幫陛下打下了半壁江山,又殺了項羽,只是要個齊王,就讓他記恨不安。張良努力的在向陛下表示自己有多老多糊塗,他也建議我這樣。他不明白,若不能做自己,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呢?他們都忘了我們當年的口號了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毫無意外的埋伏和栽贓,我的生命終於走到盡到。不知道不遠處的陛下,是否會有一絲愧疚。我腦海中最後的畫面,是當年逃離項羽時,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憧憬,這輩子,值了。

是的,而且被低估的相當嚴重。

結合論壇,影迷,影評人口碑,本片略好鴻門宴傳奇,遠遜大明劫,屬於爛片。

票房爛得一塌糊塗,不提也罷。

而客觀的說,這片很有歷史的厚重感,演員發揮高於平均線,人物塑造飽滿,美術效果一流,劇情上很多地方把歷史解讀出了深意,整體而言應該至少是7.5分的片子。

這是一部非常有質感的佳作,國內要找到比它好的古裝歷史題材電影,也就《投名狀》和《荊軻刺秦王》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我認為這部片子是非常有史詩感的,這在國內是非常難得的。所謂史詩感不一定是說百分百還原歷史,而是極好的塑造的群像,講述了一個時代,並且蘊含對時代的思考和辯證。

這裡先澄清個事情,本人陸川黑,特別反感他在南京南京中販賣國難和自己扭曲趣味的事迹。

就其他答案幾個黑的,基本都是為黑而黑。文藝腔要看是不是裝的,如夜宴那樣確實非常齣戲,可這片子我是真沒感覺台詞跳,反而印象深刻,比如韓信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劉邦的「你敢反我」,「我的怒火被點燃了」,呂后的「不要成為項羽」等等,我認為不但不齣戲,而且非常精彩有戲劇張力,人物情緒到了,劇情鋪墊到了,說這話順其自然,還挺有意境的。

剛說的台詞,畫面也確實漂亮,構圖,服裝,光影,都是下了功夫的。服裝是否考究我不知道,但至少有質感和美感。而畫面上,項羽之死,子嬰之死,韓信蕭何跪拜,韓信最後一段路,等等,都讓人印象非常深刻。拋開劇情,單談這些畫面,你如果覺得不美那應該去看看眼睛。

然後劇情,我個人的看法是這片劇情屬於精品的,即使拋除個人喜好,也是准一流的。以劉邦噩夢開場,劉邦回顧他的一生,接韓信之死。全片緊扣一句話,我的一生有兩個噩夢,一個叫項羽,一個叫韓信。

人物非常的飽滿,有個細節,劉邦進了咸陽,在修車,張良衝進來找他,他先是不耐煩,然後又明白肯定是有大事,慌慌張張提起褲子見張良。這樣一段是非常寫實的。

特別是一些浪漫的情懷,把這片拔高了很多。蕭何罵史官那段,他特意以後人,我們所知道的歷史記錄為邏輯進行推斷,證明鴻門宴這段歷史有問題,非常嚴謹。

歷史的辯證:一個喜歡歷史,特別是秦末歷史的人,很難不喜歡這片子,因為可以在這部片中看到相當多歷史的思考和彩蛋。項羽問劉邦:聽說你是龍的兒子?劉邦答:都是我媳婦編的。簡單一句對比,懂得人會心一笑,既揭露了古代的迷信宣傳,也側面反應了劉邦媳婦不是普通女人。這是片中一個簡單的例子,還很多複雜有深意的,既尊重歷史,也解讀出了深度:比如蕭何看了史官寫的鴻門宴歷史後,大怒,以他們編寫的(既我們現在所讀的)歷史為基礎進行邏輯上的質問,1.赴會要上繳武器,那樊噲的盾和項伯的劍是哪來的?2.張良私自去賬外找樊噲,然後帶著樊噲去救劉邦,賬外300衛士為什麼沒有阻攔? 最後得出結論,這段歷史就是樊噲吹牛逼和史官忽悠的,真正情況是項羽陣營內部意見不同意,項羽安排了韓信秘密保護劉邦。這個結論也許並非是歷史的真相,但確有他的道理:鴻門宴項羽是頂著壓力放走劉邦的。

人物的塑造:不得不說,吳彥祖的項羽帥,有貴族氣質,但是演的並不算好,感覺霸氣沒出來。特別滅秦演講那段,那麼大的場面,各路諸侯都在場,說話還細聲細氣平平靜靜的,我就納悶真這樣下面人聽得到,你可沒麥克風。但是劉邦韓信張良蕭何,甚至樊噲夏侯嬰項莊,都是演出了風采和層次感。蕭何和張良,兩名頂級謀士確演出了完全不同的兩種性格,蕭何正直單純,發現呂后想殺韓信,不斷的喃喃自語「我要見陛下」,然後邁著小碎步就往寢宮走,像極了委屈的小孩。張良則是世故,一直自污想保全自己保全韓信,但被呂后交底後,哭著給呂后出主意殺韓信,把愧疚、恐懼和屈辱交織在了一起。

希望有一天,這部電影會得到公正的評價。


中國的好電影,很多都被兩樣東西給坑了

一樣是電影審查,這個自不用說,《活著》,《鬼子來了》,《十七歲的單車》,《藍風箏》,《色戒》。唉,燒一柱香吧

另一樣就是觀眾,被觀眾無腦黑或者看不懂的,導致票房慘淡,直到多年以後才發現其價值的影片也不少,可惜時移世易,就這麼被埋沒了。《荊軻刺秦王》,《南京!南京!》 《王的盛宴》,《一九四二》,《大明劫》,唉,再燒一柱香吧


還是挺同意大家的看法的。

雖然大家都說看電影是個人的事,人個審美不代表大眾審美。

但我個人覺得,中國由於城市化時間短,人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對電影藝術的積累,確實遠不及那些發達國家的民眾。

可以說是歷史階段原因。

這也導致一個問題,中國還在飛速發展,其他工業層面的商業電影,上面政府壓著,中間商學習模仿抄襲,確實存在大量質量不過關的工業產品。

但現在是互聯網的世界,稍為靠向電影行業的一票小眾觀眾,又都廣泛接受了發達國家的電影藝術,不管是工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

再加上其他原因,導致一個結果就是。

罵工業電影不行情有可原,但罵藝術電影很多時候,表示不太能理解。

比如同類型的西方藝術電影,看不懂,晦澀隱晦的就是有內涵,換成中國就神經兮兮變垃圾了,這在豆瓣上面相當明顯。

中國這幾年碰歷史題材作品的導演不多,說到《王的盛宴》,另外個人覺得還有一部,豆瓣評分也是相當理解不能。

《投名狀》

一部是《王的盛宴》,另一部就是投名狀了,豆瓣評分7都沒上,相當理解不能。

中國觀眾矛盾點很多,比如拍武俠,全是老一套。他們噴沒有新意,拍得太有實驗性,他們又噴沒有原來的味道。美學太過乾淨,他們噴不如西方寫實,拍得太寫實,他們又噴太丑。

如果一部電影把握不好,那麼還算情有可原。可我覺得,《投名狀》是各方面都非常平衡的一部佳作,劇本,劇情,邏輯,表演,音樂,美學,構圖等等製作方面。

再到所謂的內涵方面,不管你認同與否,導演陳可辛都放了自己的見解,絕對是值得肯定的。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講,比《王的盛宴》太過藝術,《投名狀》商業多了。

結果最後連7分都沒上,相當理解不能。

豆瓣在國內網站評分,確實有傾向性,一直都是如此。

那些外國的,動漫,特別是日漫,韓國電影,評分都非常高,也可能是中國電影參與的人太多,導致評分拉分比較重。

但有一些確實無法理解,比如動作電影評分,也非常的低。

《精武英雄》可以說是動作電影巔峰,結果剛過八分,《黃飛鴻》前面三部曲,八分都沒上。

成龍,李連杰,再到甄子丹很多電影,特別是那些經典巔峰電影,基本都在七分左右徘徊。個人覺得,動作明星也真的挺可憐。

年輕時拼死拼活,打出一身傷,在電影圈被鄙視,往往什麼獎項評選,學院派那票人嫌棄人家武夫,很難獲得什麼獎項。

像成龍這種簡直獨一無二

成龍演技算高嗎?

他們辛辛苦苦拍電影,還要被觀眾嫌棄沒有演技,到最後豆瓣這種評分網站,分數還都一點不高,真的挺心疼動作演員。

如果你要講全面,好多日漫後面都在崩,動不動幾百集,後面全是回憶,閃回,情節像狗屎又臭又長,但分數就能上九分。

如果說日漫是伴隨你們長大的情懷加成,怎麼這些動作電影就沒有了?

唉!

扯遠了,反正中國電影問題確實多,很多難以說明白。

反正又不能強迫別人,既然藝術電影是小眾人欣賞,就留在我們這些小眾心目當中吧。

說服嘲諷別人,沒有必要!


三個男主角的選擇還是不錯的嘛,劉燁的粗獷,吳彥祖的高貴,張震的傲氣,因為之後也找不出這麼屌的三個年紀相當且實力派的演員。如果能更深入點集中在這三人身上,會否更好點呢。。。


記得2012年的時候,和家人一起去電影院看的王的盛宴,當時就覺得很合口味,回味無窮,於是今天又重新看了一遍。電影投資了兩個億,據說票房只有七千萬,從商業上來說是失敗了。不是電影專業的學生,對漢史也只有一些粗淺的了解與理解。無法從專業的角度來評論,只得談談個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主觀感受。我記得12年的時候,那段時間情緒不太穩定,總覺得懷才不遇之類的,家裡邊的有些擔心我的心理狀態,抱著散散心的想法,家人就帶我去了電影院。有些人說本片不合史實,毫無邏輯,對於導演陸川的水平也是差評居多。我承認史實嘛是有很多不合的地方,演繹更多。可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前漢書 後漢書 史記也是後人所著,歷史的親歷者尚且無法絕對客觀描述史實,無論後人。邏輯嘛,我高中以來就學不太懂數學了,沒有資格評論。喜歡的點很明了,在於全片的歷史厚重氣氛,在於劉燁的表演,在於吳彥祖的顏值,在於描述劉邦從一個40歲還不得志的小人物到後來的西漢開國大帝,也在於對項羽貴族氣質行為的書寫的細緻。前面就說了,姑且不論是否屬史實,只從片中所看,劉邦很真實,有血有肉,作為小頭目時崇拜高富帥「項羽」,作為男人喜歡美麗的女人們,先入關中時有過膨脹,鴻門宴時有過恐懼,成為開國之君後又有對既得利益的保護和對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們的猜忌。而項羽則生來富貴,指著秦始皇的車輦敢大聲呼「彼可取而代之」,對於敵人寬容,承認人心的不同,希望恢復戰國時諸國就是諸國,諸國各有不同的分封制,扛鼎之力和帥氣的臉龐也是很重要的。還有齊王韓信的坐擁七十二城的帥才與政治天真,呂后作為與當時主流女人有所不同的「忍,狠,准」,項伯的貪與苟且,范增的「豎子不與為謀」不一而足。人物塑造的多樣與深刻,和場景氣氛的絕妙,在國內歷史電影和電視劇中實屬罕見,我只想得起《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走向共和》等短短几部可以與之媲美。人心和人心畢竟是有不同,有時候甚至會發現這不同是不可逾越的,所以永遠不要輕易故作深沉地說「我看透了他們。」他們甚至都不完全懂他們呢


細碎而散亂,像是片中宮女臣子的小碎步


沒有,學黑澤明怎麼了?黑澤明是BLM?寫一百遍就可以成神作?

中國觀眾在電影上的審美確實偏向寫實。但是不意味著你寫意都沒寫好就是觀眾看不懂。

關鍵是——他自稱要找出歷史真相!

問題是他根本沒有,其實多上上知乎也不會得出項羽是貴族,貴族放過劉邦的結論啊!

項羽當時就和剛剛北伐成功的蔣介石一樣。根本沒有絕對的權力!

利用巨鹿帶來的威望分割天下已經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了。而且馬上他就開始兼并其他諸侯了。怎麼會說出:「要用自己的文字,書寫自己的歷史」?

嘴上說著發現史官撒謊,其實還是在哪個謊言里看問題,以劉邦集團的角度看問題,才看不出當時是個群雄逐鹿的格局。

還煞有其事的研究韓信為什麼投奔劉邦……最後還找不到,只能歸功於一個饅頭

媽的又是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王的盛宴》為什麼會票房不理想,而導演卻自視甚高呢?且聽我一一剖析:

  文藝腔

  首當其衝的是全片無處不在的「文藝腔」,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一定會為陸川徹頭徹底的文藝氣質折服。從開篇的「噩夢,噩夢…」到中間劉邦神神叨叨的獨白,什麼「我感到巨大的危險在慢慢降臨」,什麼「有的人一生都看不透自己,比如我」,更不用說全片點題似的自我介紹「我叫劉邦,出生在一個叫沛縣的地方,我的一生有兩個敵人,一個叫項羽,另一個是韓信」。

  沒錯,你沒看錯,這台詞不是郭敬明寫的,導演也不是安妮寶貝,但只要你坐下來看了十分鐘《王的盛宴》,就一定會被撲面而來的《最小說》氣質迷暈。

  腹黑范

  陸川一定是黑澤明的粉絲,這點從他一開始最愛的中國導演是張藝謀也能猜出來。

  在《王的盛宴》中,自打劉邦一出場,就是各種髒亂,各種粗獷,各種戰國范兒(日式古裝戰爭服化道氣質)。劉邦的獨白,加上項羽的獨舞,無不充滿獨具識別度的話劇風格。而這些形式上的細節,都在為編劇+導演+製片人三位一體的川川服務,因為他想要的是一個腹黑的顛覆故事。

  蕭何給史官講史,道出反轉劇情;韓信卧底鴻門宴,頗具《無間道》感覺;張良出招制服韓信餘黨,雖為自保實屬無奈但心狠手辣;呂后歷經磨難,卻招招致人死地——無論是對韓信、對項伯、對戚夫人、對劉邦的兒子。

  陸川手下的楚漢之爭,沒有英雄與小人,沒有好人與壞人,只有贏家與輸家。

  歷史癖

  不過,相對來說,全片在歷史細節上的考據癖還是值得一說的。

  從一開場的宮女匍匐弓行,到蕭何入宮時的三叩九拜;從長樂宮裡鐘樓工地的階級分明,到呂后滅燈時對宮廷禮儀的暗示;從秦王宮裡戶籍制度的歷史重現,到項羽楚軍的盾牌、劍舞,可以說,《王的盛宴》在歷史細節上的認真,是相對嚴謹的。

  不過,可惜的是,這也是本片為數不多值得一書的亮點。

  意淫犯

  更多時候,觀眾會在電影院里如坐針氈,因為導演一廂情願的「意淫范兒」。

  在陸川的《王的盛宴》中,韓信因為一個包子而鍾情劉邦,不惜拋棄大勝暴秦的項羽,去投奔狼狽而歸的劉邦;項羽則養虎為患,明知道劉邦背信棄義卻放虎歸山——導演居然說這一切都是項羽幕後策劃的;蕭何訓史官一段,則可以看出導演的良苦用心——作為曾經的網路影評人,陸川深知某些打著擦邊球的段落,一定會成為影評人熱議的話題,或者借著「過度解讀」的發酵,會有人為了借古諷今而把這些段落奉為經典。

  但是,弄巧成拙的是,除了最後蕭何的怒髮衝冠與韓信的回憶往事,全片大部分段落是劉邦的瘋瘋癲癲和呂后的陰沉腹黑——他們倆真的不招人喜歡,而且演繹風格太話劇了。

  秉持著文藝腹黑的風格,放開手來意淫歷史的川川,這一次栽倒在「王的剩飯」上,如果真如本片英文名「the last supper」一般,這是導演在電影界「最後的晚餐」——那麼,還真有些可惜。畢竟,這頓飯不是那麼好吃。


是的,本人還因為這部電影對豆瓣的評分有了很強的質疑

五萬八千人的評價,只給了5.3分。說實在的,作為一個影迷,很氣。居然比同年同題材的爆米花電影《鴻門宴》還低了一分。

(與之類似的還有成龍的神話,雖然劇情有缺陷但是你摸著良心說真的只值這點分?)

當初看到它的評分簡直不想看,可是我從小就是歷史迷,對楚漢這段時間的歷史也是蠻喜歡的(哪個男孩沒有過當楚霸王這種豪傑的夢想的)。所以當時還是做好打瞌睡的準備去看了,沒想到很精彩啊!一直看完了。

作為國內最權威影視劇評分網站,豆瓣還是很公平的,一人一評,但也有一種蜜汁優越,和知乎裝逼是一樣的。一些好電影也沒有獲得相應的位置。最為讓我可惜的就是這部《王的盛宴》

陸川錯就錯在拍了一部歷史題材文藝片,卻騙人以為這是一部商業片。就像一群平時只去過八大胡同嫖「白面口袋」的進了李師師的房間,發現這騷娘們穿的整整齊齊的在彈琴,心裏面自然是很氣的。本來文藝片就是小眾的,但是這部花了投資人2個億的片子,文藝市場肯定收不回本啊!陸川拍電影總有這種文藝風格明顯的問題。《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王的盛宴》一脈相承,我覺得與之相似的是王競,兩個人都是憑本心拍電影,最後都是賠的底褲都不剩,近幾年都沒有機會當導演了。(對不起,我錯了。陸川最後向市場妥協,拍出了一部像屎一樣的《九層妖塔》,票房還挺好的)

可惜王競的《大明劫》雖然輸了票房但是還有口碑在,陸川是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其實兩個人是一樣的

我們再來談談《王的盛宴》吧!雖然只看過黑澤明的《影子武士》,但是還好他的《亂》太出名了,再加上他的攝影風格鏡頭語言那麼明顯,我一看開頭就知道陸川是在模仿黑澤明。

(亂)

劉邦這造型一看,活脫脫一文字秀虎的樣子嘛,還有那神經兮兮的模樣,像得不要太多。對了本片審美是《權力的遊戲》那種亂糟糟髒兮兮的審美,不是近些年來國產劇那種纖塵不染窗明几淨,眼波流轉毛孔全無的審美,說實在的我蠻喜歡這種的

搞得我都在懷疑打光組是不是請的外國人了

話說即便是肆意貶低這部劇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電影的美學很到位,道具精美(考究還是算了)

鏡頭到位,採光很好

最終導致電影失敗的是在故事和故事的講述上面,第一點,陸川沒有打算過按照史實拍,而是按自己的想法給歷史注入了自己很有突破性的見解,這引起了考據黨的不滿。

劇情:年老的劉邦身體日漸衰弱,在死亡線上徘徊的他常常做噩夢。在噩夢裡面他他開始回溯自己的一生,當年只是為了活下去而起兵抗秦,後來卻在秦皇宮打開了自己慾望的大門。項羽在鴻門宴沒有殺死他,讓他最後取得了勝利。可是身居皇位以後,他已經不能相信任何人了。此時,在牢裡面,關押多年的韓信將迎來自己的最終歸宿,而在劉邦的心頭,關於過往,還有種種謎團沒有答案。

第二點,故事的講述上面,是採用各種閃回啊!人物對白啊!對大場面的帶過啊!典型黑澤明風格。說實在的這種風格要是在商業片吃香,黑澤明後來也不會窮的靠好萊塢一幫崇拜者幫他集資拍電影了。慘了,人家興緻勃勃來到電影院,結果你的燈光那麼暗,故事講得沒有一點波瀾,除了膀胱腫脹前列腺受壓迫,腎上腺沒一點分泌物。觀眾自然會有氣。

哎!所謂曲高和寡,這種片自然是會賠錢的,沒想到口碑也輸得這麼慘,我想這是陸川沒有料到的吧!但我覺得這是我看過的對楚漢那段歷史描繪得最好的電影了!誰說歷史就得按書上那樣一點不改的拍的。

只是浪漫的時代過去了而已,歷史或許會給這部電影一個正確的位置,也許永遠不會。

另外:本人只是一個平日里喜歡看劇的工科學生,對於電影行業藝術種類風格沒有什麼了解的,如果本文說錯了什麼,接受批評,但謝絕網路暴力。

求大v點贊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http://www.zhihu.com" data-hash="6ea0387be9c1bac9b2a2f5c7787f41b5">@風千里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http://www.zhihu.com" data-hash="9c809f979c2af9513509e7430658f94e">@王陶陶


今天終於看了這個備受嘲諷的片子。讓人驚訝的是,這麼一個精心製作的片子豆瓣評分只有5.2,比山寨它的《鴻門宴》還低1.3分。我扒了豆瓣影評,又扒了知乎,終於明白了陸川的失敗。

陸川想給大家看一個《史記》記載的鴻門宴,這個高中語文課本收錄的「宴」,前前後後還帶著《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韓信列傳》《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

可惜,陸川忘了,大部分觀眾的歷史是橫店教的。說場面吧,觀眾要看十萬楚漢大軍穿著唐代或宋代的鎧甲殺個天地玄黃,最好再來幾個火炮打打城樓。說人物吧,大家要看虞姬的艷與血,項羽的英雄氣短莽撞自大,要看劉邦像劉備一樣扮豬吃虎,以及呂雉的嫉妒與狠毒。如果陸川肯設計一個虞姬劉邦青梅竹馬結果造化弄人的梗,最後劉邦屌絲翻身為紅顏,沒準豆瓣評分能上8。說情節吧,觀眾喜歡的是10分鐘倒敘,90分鐘直敘,間有20分鐘插敘的故事,別和電視劇差太多,不然他們看著累。看著累甚或沒看懂,他們就會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就要罵導演傻※。沒看懂的人多了,導演於是就成了傻※。

我個人不覺得編劇傻導演傻,我覺得他們很用心。這個電影叫王的盛宴,實際是要講鴻門宴中出場的這些主要人物在秦漢之際的糾纏,這種糾纏,以往的戲劇影視已經從故事敘事上把一些東西說爛了,這就是老梗。陸川要講一個老故事,但他不可以用老梗,所以他要從精神上的糾纏來講故事。他從將死的劉邦那裡開始講故事。一個將死的人有什麼特色?就是他的回憶基本都是篩過的,重要的,直指人心的東西了。他沒有什麼可欺騙,也沒有什麼需要隱藏。反正已經是最後了。於是故事就從這裡展開。

真的這個電影5分鐘就征服我了。侍女的髮辮,呂后的白髮,蕭何顫抖的手,以及呂后說「事兒辦完了」而劉邦獃滯地反問「什麼事」。

漢朝是中國第一個久治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它的開國故事,充滿各種陰謀詭計悲歡離合,鮮血淋漓到有時無法直視。正因如此,才有穿越時空的文化魅力。陸川就是要把這核心的魅力挖出來給大家看,可惜大家不要。這是一個只要看視覺衝擊的時代。是不是符合歷史不重要,有沒有人文關懷也不重要。一群沒文化的文藝青年棒殺了陸川。其實,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秦漢歷史電影,甚至是最好的歷史電影。可惜,陸川卻說,這個電影是他的滑鐵盧。在票房為王的時代只希望陸川別放棄初心。(九層妖塔票房還不知道,但陸川已經低頭於類型片了。)


有兩類人吧,一類是本身就喜歡爆米花式電影的觀眾,註定不能接受這樣一部電影;另一類應該是從來沒有懷疑過歷史的人。


看到這個問題時距離提問應該很久了,但還是很想說兩句。

當時兩部鴻門宴電影幾乎是同時上映的,鴻門宴傳奇稍早於王的盛宴。兩部放在一起比的話,我不想說高下立判,因為畢竟風格不同受眾不同,但的的確確是後者更合我口味的。

王的盛宴起碼在三個方面做的很好,第一點就是它探討歷史的態度和深度。

就項羽這個人物來說,歷史告訴我們他有萬人敵之勇,但政治上十分幼稚。兩部電影拿到的是相同的食材,卻處理地完全不同:

鴻門宴傳奇里借范增,虞姬二人之口反覆給項羽定性:他是個孩子,敗在天真。而王的盛宴則以劉邦的視角指出,項羽是個貴族,敗在體會不到底層人的慾望,所以輕放了劉邦,埋沒了韓信。他只滿足於舊貴族,諸侯領袖這樣的榮耀,必然敗於由一次次勝利充盈起無限慾望和野心的劉邦,韓信。

我認為後者挖掘地深刻多了,不止在這兩部電影中,作為嚴肅的歷史討論來看,這個觀點也很能立住。

當然了鴻門宴傳奇的漫畫式的人物和敘事是其自己的風格所決定,當做一部武俠片來看倒也很有味道,特別是范增張良盲弈,樊噲咬斷小指爭先手的情節,正是金庸天龍八部中的情節。放在10年之後的武俠片中來看,可以算中上之作。

但是論探討歷史的誠意和深度來看,它就遠遠不及王的盛宴了。

王的盛宴第二個強項在於人物塑造,前面說了項羽,而這部電影起碼認真塑造了七個人物,劉邦,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呂雉,項羽,項伯。范增的存在感較弱,樊噲只簡單按照史記所述在鴻門宴上亮一次相,算是電影容量原因放棄的人物,但七個人物各有性格特色已經不易了。其中最出色的還應該是劉邦。

整部電影是以劉邦為核心展開的,從一開始向項羽借兵時的猥瑣,到跟項羽兄弟相待共同抗秦時的意氣風發,到進入秦王宮的野心膨脹,到登上皇位一統天下時的豪邁與不安,其中還穿插面對妻子時的狡黠敬畏,真實感人。此處應該配圖,很多台詞很有意思,有時間吧。

第三點可說見仁見智了,就是王的盛宴的美術和鏡頭風格。

但是說起弱點,王的盛宴在全片故事情節組織上偏瑣碎,陸川或許想的是中國人對於鴻門宴,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已經很熟悉了,在一些傳統情節上幾個鏡頭略過,著重挖掘電影創作者自己的意識。因此顯得有點意識流。但是坦白說,陸川的能力似乎不足以駕馭這樣的敘事。同樣的手段,讓姜文,或者程耳做出來,可能會更自然更有逼格。

但是我依然挺陸川,挺王的盛宴。因為我喜歡這樣能引起人思考的電影。


確實被低估了,抱歉,這部電影我沒看懂,但就是喜歡,我覺得中國的電影人需要這種新的嘗試,拍幾部自己想拍的電影,比起那些常年拍爛片,一直想賺錢的爛導來說,不知好多少倍


怎麼說呢,貝多芬和瓦格納的作品放在當代照樣無人問津。在這個快餐時代,陸川卻試圖以電影闡述史記,註定會失敗。但我相信,僅這部電影的場景藝術性,足以跨越時代。

因為鄙人看了這麼多楚漢片,只有這部電影,能夠讓我感受到——「高帝眼中只兩雄,淮陰國士與重瞳。 項王已死將軍在,能否無嫌到考終」,究竟意味著什麼。所謂黑澤明也不過如此。

這TM才是真正的藝術,其他都是垃圾!!!


我想是的。

《王的盛宴》豆瓣上的評分只有5.2,而馮紹峰和劉亦菲主演的《鴻門宴傳奇》評分為6.4。當然水軍和狂(nao)熱(can)粉也是人,不能就把他們視為牲口,所以我覺得從橫向比較上來看確實是被低估的。


所有看得見情懷、讓人思考的電影都是好電影,王的盛宴絕對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至少我看了之後一晚上想了很多東西


沒被低估,相反,是陸川低估了市場的接受度和觀眾的審美水準,高估了自己的個人能力,同時試圖以姜文式的居高臨下指點江山來教育大眾。簡單說,就是沒那金剛鑽,卻想攬瓷器活。搞砸了之後一副怨婦相,說他「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都是誇他了,好高騖遠用在他身上都是褒義詞。

他最大的問題,是試圖利用民眾的憤怒,和已經得到普遍認同的對中國人國民性的批判,用夾帶私貨的方式進行投機,可惜手藝不精的同時居然還自大加一點,結果當然就是被輿論和市場同時拋棄,徹底的失敗。

一個創作者,眼神中透著臭屁,徹底的自負都不可怕,只要你的臭屁和自負是有底氣有真材實料的,像姜文,大眾骨子裡對這樣的天才都是膜拜的(即使不承認,甚至用攻擊的方式打壓,那其實也是一種用嫉妒的方式膜拜),只要你稍微做出點靠近大眾的姿態(不用真心,大眾分不清),大眾就會忙不迭地上來跪舔。而陸川,這位作為導演來說算得上一表人才的文二代,典型的有大師的野心卻沒有高手的絕學,因此只能耍花槍,這就像《還珠格格》中小燕子的三腳貓武功一樣,看起來挺像那麼回事,實際上就和程咬金一樣,不過就是三板斧罷了。

以上評價僅限於他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本身,不涉及個人人品和八卦。陸大導演八卦不要太多。


陸川的電影被一些不熟悉真正歷史的觀眾低估了,也就是陸川高估了絕大多數觀眾對歷史的了解程度。

其實整部電影對歷史的還原程度還是較高的,對劉邦早年那種痞子無賴形象以及到晚年的猜忌刻畫的也算入木三分吧。


是的,這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電影。

這部電影我看了不下5遍,根本找不到明顯缺陷反而亮點非常多。

中國能拍出如此考究精良的歷史片,卻被如此詆毀,實在是悲哀。

這個時代配不上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每一幀都可以做桌面背景

這個橋段,將韓信難以掩飾的傲氣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根本就不屑於與世人爭天下。二人層次格局高下立判。

所謂雙重標準,不過如是。除了七武士,黑澤明的任何一部村長械鬥片在這部電影面前都要拜下風。


我們都知道,在國際單位制里,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質量的基本單位是千克,電影導演才華的基本單位是陸川。例如,已知馮小剛=50陸川,張藝謀=100陸川,李安=200陸川,易得:李安-馮小剛=150陸川,張藝謀+馮小剛&<李安。

  一般認為,大於等於10陸川的才能叫導演,大於等於50陸川的可以稱為有才華的導演,大於等於100陸川的是天才般的導演。問題來了,大於等於1000陸川的是什麼?是電影大師嗎?不,很遺憾,不是。大師是質變,他們是區別於導演的另一類物種,不能用陸川做計量單位,一億個陸川也不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萬瑪才旦導演的新電影《塔洛》?
那些大導演都有巨大的閱片量嗎?
爛片產生的原因,劇本、導演和演員哪個更多?
導演和演員在拍梔子花開小時代這樣的片子的時候究竟是一種什麼感受?
究竟什麼樣的導演才能被稱為大師?

TAG:電影 | 導演 | 陸川導演 | 王的盛宴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