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方便的支付渠道和推送功能,你是否願意提前為高質量的文章付費?

1、如劉韌、Keso、程凌鋒的IT評論

2、如某領域裡的深度文章(金融、互聯網,需長時間深入調查)

3、價格可以像KickStart,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4、文章完成後直接推送到iPhone、iPad終端


請先告訴我一個在閱讀它之前判斷它是一篇適合我的好文章的辦法? 然後再告訴我我應該怎麼樣去判定這文章值得我具體去支付多少錢?


不會付費,因為行業分析文章不是稀缺資源。而且如果你知道市場內幕時,你會發現所謂牛人的文章很多時候都是狗屁。


不願意

前兩者的文章已經很久沒看見了,程的所謂IT評論很水

即使是所謂高質量的作者,他的大部分文章往往也是平庸的

付費閱讀,只可以接受捐獻制,一個牛逼到非要用戶付費才能讀TA的互聯網作者,TA的姿態已經讓我不再信任TA的意見


如果能夠保證內容質量足夠高,當然可以。參見《經濟學人》等刊物的電子版。

用戶在訂閱傳統紙媒刊物的時候,都是預付費的方式,這個習慣其實一直是有的。只是現在互聯網上有價值的內容推送不多,或者是還沒有建立起和目標用戶的連接渠道。我個人是願意為有價值的內容付款的,雖然付出金錢,但是節約時間,時間有時是比金錢更為稀缺的資源。


在這個時代,好的內容應該得到尊重和支持。英國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在進化論有個觀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指在大自然的競爭中,只有適應力強的生物得以保存下來,不適應者將被無情的淘汰。

這個規律同樣適用,只有強而有力的原創寫作者才能夠更好地生存,複製抄襲者將會被無情地淘汰。那麼,他們生存的依靠就是,依靠生產優質的內容,從而使客戶付費。他們得到客戶的支持後,會繼續輸出優質內容,再度吸引客戶付費。

那麼,聽完之後,什麼叫內容付費?我的定義是,原創者輸出內容滿足客戶的需求,從而產生付費行為。

這裡面有幾個點,分別是:原創,需求,行為。

原創,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完成創作而產生的作品。

這裡我為什麼強調原創?比如,大學生的論文都不是自己的,大多都是東抄一句,西抄一段。然後整合形成一篇看似完美有依有據的文章。

由於不是自己寫的,很多地方摘抄複製而來的句子和段落,都不能夠很好表達自己的意思。為什麼自己的意思要借別人來表述?這樣的表述,能夠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是的,確實與眾不同,因為大家都說人話,你卻要「借」人話來說。

這裡的意思希望大家不要誤解,引用其他人的話可以註明是誰說的,引用的資料也得註明是誰的,這樣的做法,還可以讓人理解。原創是區別於其他人的作品,也是你的優勢,讓別人知道你提供的內容是原創,是獨一無二的,才有下面的需求和行為。

我自己也會引用其他人說的話,畢竟自己水平不高,很多時候,別人講的很好,很不錯,我就會採納記住。把知識給包裝起來,放進自己的工具裡面,到時候,一有機會就進行傳播,分享給大家。

原創的我獲得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對這些知識地使用會更加深刻,這些知識就像肥料一樣,會讓我體內的知識大樹得到一個成長(簡書就是一個原創平台,提供作者寫作的空間)

需求,就是人的一種客觀需要和主管的慾望所組成的。

那麼,內容付費為什麼會付費,中間就是一個詞——需求。比如一手線上的資訊,付費下載的資料以及前面所說的論文,這些內容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屬於無形的需求。

一手線上的資訊可以讓人第一時間掌握資訊,利用這些資訊作出決策和利用資訊創作作品,滿足他們的需求。

付費下載的資料可以讓使用者獲得更全面的信息或者相對免費資料所得不到的信息,也是滿足他們的需求。

後面的論文,這個更不用說,中國知網裡面對這些資料都是需要付費下載,表示對知識創作者的一個尊重。

我這裡面所寫的東西,都是針對固定的群體,想要提升自己的群體,想要深入了解學習的群體而寫作的。

有人問我寫文章沒有盈利性嗎?錯,我當然有盈利性,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寫作,我真的干不下來,就算想干也是很累的。我不是功利化,我是實實在在地寫出文章,滿足部分人的需求,用正當的方式獲取我想要的利益。真的,這個邏輯真的一點也不過分。(好的文章應該贊或者點評,最好就是打賞作者)

不過,我目前的實力不夠,刻意記筆記,來提升自己。你們看著筆記大部分都是我整理的,是我用我自己的表達方式來告訴大家,這裡面是這樣記,這裡應該是這樣理解的。看完之後,大家有所思考有所幫助,那證明我所做的東西是有價值,有幫助,值得你們看的。

行為,這裡是指的用戶看完內容,做出付費行為。

大家看了之後,獲得幫助,增長見識,那麼,對於應該會對於作者一個肯定和價值觀的認同,會自發地打賞。我見過最多的打賞方式是,對於消費者有自我提升幫助的內容,也就是「乾貨」,讓讀者讀完之後利馬能夠利用的知識。經驗之談,也是非常有價值,這裡面的見解很可能是他們在一個過程中的得到關鍵觀點。另外,娛樂有趣的內容也是會讓讀者有所打賞。

比如李叫獸對於營銷的重新定義,告訴用戶什麼叫科學的營銷,科學營銷是有規律的。

最成功的案例應該是羅輯思維的演講會,在2015到2016年的跨年之日,羅振宇舉辦最大的個人演講會「時間的朋友」,並把自己連續20年的演講會給賣出去了(我真的不敢想像,演講會可以這樣賣,聽說2016年的最後一場公開課,在邏輯思維裡面賣到2500)。他們的粉絲大都是自願地付費參與,可見羅振宇的影響力是多麼強大。

我這裡講下個人遇到的一個事情,就是我的公眾號裡面有粉絲和我交流的時候,她也在經營自己的公眾號,我看了她的公眾號,感覺文章的排版和風格還不足,沒有打造個人的風格出來,但是文章有自己的專業知識。我提建議,把這些排版和風格都統一起來,讓別人感受到你的專業性。

另外,我對她關於寫作方面得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議。沒想到,得到她的認同和肯定。現在也有人上門找她,希望合作配合。我想這個機會,只有基於她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地整理成文,推送到平台裡面,才能夠獲得這樣的機會,你看起來她毫不費力,是因為她非常努力得來的。

這裡面對於辛苦寫作的朋友說一句話,不要以為你所堅持的寫作東西沒有意義,有沒有意義是用戶對你內容的肯定和判斷。當你所寫的東西正好切中他們的偏好,補充他們的新知識,提升他們的能力。

記住原創,瞄準需求,激發行為,內容付費一定是必然的。


簡書那樣看完了鼓勵一下的方式我能接受。


我先申報立場,我是寫作人,又是出版人,先天對於內容有價是贊同的。個人是願意為我需要的內容付費(而不一定是所謂的高質量)。


現在不會的,互聯網上免費的可看的東西那麼多,我沒有必要選擇一個付費的文章去看。


阮一峰的付過幾次了。


懸賞解答吧。

用戶需要什麼樣的文章資訊? 到什麼程度願意付費?願意付多少?這個需求的時限?

由用戶自己來決定,在提出問題的時候預扣費。

你只要搞一個知乎這樣的問答平台就可以了。


同意@RAN TAO 所說的必須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讓人知道文章質量的方法,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得知道我不能通過某些免費的途徑獲得這些文章。

拿iphone的應用打個比方,app store里每個軟體都提供評論和截圖,這為購買者提供了參考信息;但另一方面,諸如越獄以及現在流行的快用等方法導致用戶可以免費得到同質量的app,這必然導致store的消費量大大減少。

如果以上兩個問題都解決的話,那麼我願意為專業內的高質量文章付費,可能就是你說的第二種。第一種的話,沒有剛需,而且同類內容太多,因此基本不願意花錢看。


如果真的有用的話,還是面向企業用戶來做比較合適,相當於是諮詢了。如果企業用戶都看不上,拿來給普通用戶看有什麼意義?又用不上。


在飯館,傳統的是先吃飯再付費,現在也有,先付費再吃飯。而如果比較成熟的支付系統和預付機制能夠成立,那就也就有可能成為後者。

考慮道吃飯為必須,讀文章不是必須。傳統的紙質書籍、紙媒,而今的電子書基本能滿足閱讀的需求。所以單獨為文章的閱讀而產生的付費,即使存在,所佔份額也會少之又少。


阮一峰這麼干過,以失敗告終。


如果不能試讀,為什麼要付費?如果只能讀半截,為什麼不去讀免費文章?如果可以全文試讀,為什麼不截圖列印?如果付費為了酬謝作者,在支付上應該便捷,且需要讀者自身有一定的經濟能力。


不願意。就算高質量的文章多,但是適合自己,自己能讀懂並覺得有用的文章非常少。

就像我用錢買了覺得不錯的app但是用了2天就不用了一樣,浪費錢還不能退貨。

如果我真買了高質量的文章,而且很貴的話,我一定要截圖下來和別人分享。否則我買的文章就沒有價值了。

除非是想FT英文網那樣的包月式的倒是有可能。【我曾經幾度衝動想買年費但是考慮到自己是學生黨話的是家長的錢就停手了。】

【我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說的,一般公司學者想看一篇文章怎麼都會花大價錢買下來的。】

中國人暫時沒支付的習慣。我覺得

而且,而且文章不是小說,不是會讓青少年上癮的東西,不是需要等待結局的東西。讀文章的人一般都有豐富的閱讀經驗,加上寫文章的人不是強到擁有獨一無二觀點的人,既然在別的地方可以看到類似的文章,為什麼一定要付費看呢?

--------------------------------------------------------------

想找盈利方法請看人大經濟論壇 很多有價值的提問和資料就要付費 人大經濟論壇-國內最大的經濟、管理、金融、統計在線教育和諮詢網站

當然呢也是給不差錢的小眾。


推薦閱讀:

5萬粉絲的自媒體就能有營收?主要是廣告嗎?大概收入多少?
如何評論《人間世》現在的大肆宣傳,自己《急診室故事》的默默無聞?
醫患糾紛中,媒體和政府統一口徑偏袒醫生、嚴懲患者,這種現象的成因是什麼?醫患問題,能否通過制度解決?
農民因採伐承包地樹木獲刑3年,能否翻案?
路遇邪教組織成員宣傳怎麼辦? 招遠一案…?

TAG:媒體 | 付費閱讀 | Kickstarter | 內容運營 | 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