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歷史埋沒的超級天才?

可適當介紹人物成就和人生經歷,以及被壓抑的原因。


你能知道的,都不算被歷史埋沒的了。最多只是活著的時候聲名不彰,死後才光芒萬丈。比如梵高。

其實很多青史留名、生前也顯赫的大師,普通人也未必知道。普通人對大師的認識,永遠是來自教科書、大眾傳媒,接觸到了信息能否記住也是個問題。這是一種『埋沒』,但好歹專業內大家都知道。

另一種埋沒就是上面知友所提及的束星北,就算專業內知道的人也不多,這類人本能發出更多光芒,可惜生不逢時、生不逢地。但好歹也還有人記住,這是種『埋沒』。

真正徹底的埋沒是無聲無息的。


看社交網路 扎克說中國的天才比美國人口還要多 話太誇張 但是 我們真的泯滅太多智慧之光

有寧鉑的仲永之痛 有趙九章的黯然離世 更有姚桐斌的慘死

我想起了敦煌莫高窟:「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遭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裡?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只能讓他停駐在沙漠里,然後大哭一場。 」

我想說: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個若無縛雞之力的科學家,真希望他們能呆在國外,永遠不要回來能為人類多作貢獻,而不是慘死在造反派的鐵棍下!

但是對於一個科學家,不讓他的智慧得以施展是比死還要痛苦的事情

來源:http://www.gmw.cn/01ds/2010-05/19/content_1125862.htm

1906年先生出生於江蘇南通,1926年自山東齊魯大學考入美國拜克大學物理系,不久轉入加州大學。為探索和比較各種社會制度,他遊歷、考察了包括蘇聯在內的歐亞數國,深感社會問題複雜,理想與現實有著巨大差距,便更凝神專註於自然科學的探索。他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基礎物理和數學,在名師指導下,受到嚴格訓練,僅一年多時間,便以《論數學物理的基礎》一文而獲碩士學位。

1930年2月,又由名師引薦,考入劍橋大學,從師於著名的理論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博士。愛丁頓對物理學有著多方面的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利用日全食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他又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研究生和助教,1931年5月再獲理學碩士學位。在這裡表現了他敏銳、超常的科學創新能力。他主動與世界一流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對話、交流,參與合作研究,曾探索引力場與電磁場統一的理論,試圖衝擊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難題。可惜他在國外深造的時間不長,1931年9月,因奉母命回鄉結婚,從此便一直生活於戰亂紛擾和政治動蕩的祖國。

20世紀從30年代到40年代,先生雖有多處移動,但大部分時間是在浙江大學物理系任教授。這是浙江大學學術上嚴謹、求是之風盛行的時期,也是束星北學術上日趨成熟,行將脫穎而出的時期。在群星璀璨的學者群中,先生是當時公認的最傑出者之一。先生與我國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在浙江大學是同事。二人既是志同道合的摯友,也常是學術見解上的「對手」。《檔案》的作者寫到,二人同為中國現代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專業上各有所長,整體實力相當。

40年代初,他們在理論造詣上已進入國際物理學的先進行列,在國內分別建立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的基礎,並在物理學界培養造就出一批傑出人才,如吳健雄、李政道、程開甲等。先生是李政道的啟蒙恩師,在先生的影響下,李政道從浙江大學的化工系轉入物理系,二人切磋琢磨,遂成知己。先生除了在相對論等理論領域的創造性探索和發表論文外,還善於結合實踐,開展科學技術的創造,涉及激光、無人駕駛飛機、雷達(中國第一台雷達出自他手)、袖珍發報機等,在試驗中已有重要成果。這時期他真是「躊躇滿志,雄心勃勃」,其科研目標是追逐愛因斯坦、玻爾等國際大師的成就。1937年5月,玻爾曾來中國,到浙江大學作原子核的學術報告,先生與王淦昌相陪,並與之探討各自關心的學術問題,先生與玻爾還有過較多的爭論。玻爾後來對中國要求出國深造的人說:「中國有束星北、王淦昌這樣好的物理學家,你們為什麼還要到國外去學習物理呢?」如果在浙大當時的學術環境下順勢發展下去,束星北很可能作出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科學創新,為人類作貢獻,為民族添光彩。

  

然而,事與願違,形勢逆轉。由於40年代的一段工作經歷,建國後,束星北很快就被有關部門視為「歷史反革命」,1950年的鎮反運動中險遭逮捕。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束星北從浙江大學來到山東大學物理系。1955年全國肅反運動中,他一開始就被列為重點,受到嚴密監控,隨後在全校大會上遭到批判、鬥爭,並被抄家、逮捕,全家受到牽連。1956年,束星北的罪名本已得到平反,並有領導出面道歉。不料在同年助黨整風時,由於他表現活躍,大膽提出批評意見,在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中又被劃為「極右分子」,聯繫歷史問題,再度定為「反革命分子」,判處管制三年。這樣,束星北就被戴上三頂政治帽子:「反革命分子」、「三年管制分子」、「極右分子」,有如三座大山,長期壓在他的身上。1958年他與青島市1800名「右派」一起被遣送去興修青島市月子口水庫工程,進行強制性的「勞動教養」。這時他已年過半百。在長年累月的勞動改造中經受多種磨難,他刻苦自勵,誠心轉變「立場」,埋頭於「挖山」不止的工作,到1974年9月,才算「摘掉帽子」,但仍留有尾巴。完全搬掉「三座大山」,是1979年年底,徹底改正「錯劃」之時。這時他已年逾古稀,被壓在「山下」的時間,總共22年。

  一顆科學的亮星在孔子的故鄉隕落,一位傑出的奇才在政治的風浪中湮沒。這只是中國現代科學史、教育史上眾多悲劇中的一幕。

  束星北的一生,有一個明確而堅定的精神支撐點,那就是為社會為人民作貢獻。他始終懷著一顆對別人竭誠服務、慷慨捐輸的熾熱的心。在肅反與反右派運動中,全家受政治牽連,妻子挨斗受傷,長子被部隊開除回家,在政治上受冤屈、人格上受侮辱、家境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全家曾幾次考慮自殺,但束星北總是想到,無論如何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與才華,因為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生嚮往的事業還沒有完成。他夢寐以求的是,發揮自己科技上的優勢與特長,為社會作出重大貢獻。可是三頂帽子的重壓,沒完沒了的勞動改造,使他的願望無法實現,而年老體衰的現實,更使他日益焦急。當他聽到國內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和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的消息,不禁喃喃自語:「本來是我應該做的!」惋惜自己沒有出力。當國產第一台腦電圖機在上海製造問世後,輿論界把它稱之為「重大突破與貢獻」。束星北知道它在技術上的一些缺點,離世界先進水平還較遠。他向有關領導請求,讓他參與共同研究改進,以期「將功贖罪」,使這項成果真正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他的請求如石沉大海。

  束星北本可以在科學上自由探索,發揮潛力,作出大成就、大貢獻的,後來卻只能以「戴罪之身」,在技術裝修上作出些小成績。1961年底,青島醫學院一台腦電圖機,因機器損壞嚴重而長期沉睡,束星北帶病住進腦電圖室,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經過大拆大裝,使它起死回生,鬨動了全院。隨後,省、市級各大醫院和各部隊院校,遇到技術上的難題,有的是跑遍國內各大城市都未解決的難題,找到他,一般都能破題解困或手到病除。他登門服務的足跡,踏遍全省約50多個單位,經他修復、改造的設備,有X光機、心電圖儀、腦電圖儀、超聲波機、同位素掃描儀、水箱、保溫箱、電子共振器、電子生理麻醉儀、胃鏡、比色計,等等,甚至連變壓器、鍋爐、水塔、汽車和食堂用的鼓風機等,也在他的修理範圍之內。這些在束星北眼裡,不過是「雕蟲小技」。想到王淦昌在科學上的重大成就,如提出《關於探測中微子的建議》、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研製原子彈、氫彈,等等,始終站在世界前沿科學的制高點上。而他自己呢?只是在美國求學和浙江大學任教期間,有些高質量的文章發表在西方一些高水平的專業雜誌上。建國後,他曾被迫從物理學轉向氣象學領域,由於基礎寬,悟性高,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就有10多篇高質量的文章發表,但也不過是「剛剛跳進河裡,濕濕身子」,再往深處,就沒有機會了。至於專著,只在50年代寫成兩本教材,一本《電磁學講義》:本是高教部約稿,後因改用蘇聯教材而被束之高閣,隨著作者的命途多舛而在幽暗、潮濕的角落暗度其生,30年後,發現時已粘連腐爛,面目全非了。另一本《狹義相對論》,也幾經周折,直到1996年(離寫作近40年,離他去世也已13年)才正式出版。束星北與王淦昌,在學歷、學識、才能、天賦上,二人都大致相近,為什麼後來的命運與成就相差如此之大呢?關鍵就在於束星北政治上的罹難。本來科學上極好的天賦、素質、基礎,都被政治上的打擊、懲罰、壓抑給湮滅了;本來應當在教學中開展科學研究,進行科學創新的時間,完全被沉重的體力勞動、強制性的勞動改造佔據和荒廢掉了;本來應當總結科研成果,進行科學著述的時間,都用來寫「思想彙報」、「思想檢查」、「改造小結」去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束星北每周要寫兩次「思想彙報」;日積月累,代替科研成果、科研著述的這類滿紙「違心」話的篇章堆積起來,也真可說「著述等身」了。他演算習題、推演公式,往往是在打掃馬路的間隙,用小樹枝在路面上比劃。他思考問題,作邏輯分析,往往是在睡夢驚醒之時,或喃喃自語之中。為了爭取早日「摘帽」,早日為社會作貢獻,束星北便更加頻繁地向上遞「思想彙報」、「思想小結」,經常手捧小本,誠意地徵求對他「改造」的意見。在為各單位作技術檢修時,他拒絕禮品,但必索取寫明驗收時間和工作表現的「證明信」。「文化大革命」初期,他竟忘記「身份」而搭起梯子,爬上樹榦為紅衛兵安裝高音喇叭;他逐段逐句地背誦「老三篇」,隨後才感到方向迷惘而茫然。為了表明自己通過勞動改造來轉變「立場」的誠意,他由打掃部分公廁竟申請打掃青島醫學院的全部公廁,並要求長期打掃。同時,束星北還有過兩次說明「立場」轉變的重大「立功」表現:一是1962年春,他揭發了青島市一個企圖策動他叛逃的叛國集團組織;二是1972年底他為青島某部雷達站修好了損壞的雷達。此外,他經常拄著拐杖,帶病堅持上課;在培養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所有這些「挖山不止」的努力,在一般領導、幹部和師生的心目中,他早已不是「敵人」而是「功臣」了。然而,這卻並沒有感動「上帝」,沒有說服最上層的「領導小組」,因而在一批一批的「摘帽」名單中,並沒有束星北的名字,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那「三座大山」實在對他壓得太重、太久了。

  不過,「得道者多助」這句名言對束星北仍然適用。實際上,他先後所在的浙江大學、山東大學、青島醫學院的某些有識領導,都曾以不同方式對他作過寬容和保護。束星北在肅反中挨整後,王淦昌知道他心情不好,曾邀他去北京遊覽名勝。在束星北家庭生活最困難時,王淦昌儘力接濟,每月寄錢,從不中斷。束星北唯一可以出版的著作《狹義相對論》,曾幾度擱淺,最後由王淦昌寫序,並報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出版。他的學生王景明,不顧個人安危、利害,從政治到生活,始終與他站在一起,因而受到很多磨難,但卻給他很多支持。束星北步入老年後,幫人補習文化,支持發明設計,並修理各種各樣的家用電器和器械。他總是有求必應,來者不拒。由此他結識了一大批普通百姓中的朋友,他們之間推心置腹,互相關懷。在這些朋友的眼裡,「他是個好人、好老頭,正直、大度、風趣、中交」。每當束星北有困難、有急需時,便有人以各種方式伸出援助之手。

  李政道於1972年來到中國大陸,第一次與中國高層領導人見面時,便順勢提到他的啟蒙恩師束星北。以後又在重要場合多次提到他。這就在客觀條件逐漸成熟時大大推動了束星北命運的轉變,使他能在1974年開始搬動那長期壓在他身上的「三座大山」。李政道在為《檔案》所寫的「序言」中說:「我最早接受的啟蒙光源就是來自束星北老師。」

  束星北的一生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他最後還無私地留下兩個遺願:一是將遺體捐獻給青島醫學院,做解剖和醫學實驗用;二是將骨骼製為標本,供教學使用。對此他的子女和青島醫學院等單位本已互簽有關文書。可是,由於醫學院領導班子正值改選換屆,忙於行政交接事務,竟遺忘此事,致使遺體腐爛而無法解剖和製作標本,又增添了這最後的遺憾。

  正如《檔案》的作者在「代後記」中所說,束星北的這種特殊的「歷程」,「折射出了我們的民族、社會與歷史,折射出『昨天』的故事,也許仍在折射著『今天』。」瞻望明天,我們千萬不要遺忘束星北。

我去哭了,諸君保重


于敏,中國氫彈之父,他是真正被歷史壓抑(當然是為了保密)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軍委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第一個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並代表科學家發了言。」——這個足以說明他的地位,相信很多人之前根本沒聽過他的名字。

下面是轉的

==============================================================

氫彈功臣于敏小傳

  ●核武器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一是某些核大國的核戰略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過去是威懾性的,現在則在考慮將核武器從威懾變為實戰;二是某些核大國加緊研究和布置反導系統,防禦了對方的威懾,就成為新的壟斷。

  ●如果喪失威懾能力,我們就要重新受到核訛詐。但我們不能搞核競賽,不能被一些經濟強國拖垮。我們要用創新的符合我國國情的方法打破壟斷。

  「國產的土專家一號」

  于敏是一個神秘人物,曾經「隱身」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軍委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第一個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並代表科學家發了言。

  由於保密的原因,這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開發表,連他的妻子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不過他的傑出貢獻仍有蛛絲馬跡可尋,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張勁夫在《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中提到,「研製氫彈工作主要是于敏他們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也得過大獎」。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中,「于敏」的條目下寫著:「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今屬天津市)。他父親當時是天津的一位小職員。于敏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淪陷區度過的,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他留下慘痛的記憶。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以門門功課第一聞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進了北大工學院機電系。但上學後于敏發現,因為是工學院,老師只是把知識告訴學生會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訴學生根源。而他卻偏偏喜歡沉浸在「純粹」的理論之中,高深的物理學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他。1946年于敏轉到理學院物理系,並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他在理論物理方面的天賦很快展現出來,並以驚人的記憶力和領悟力贏得教授們的欣賞。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考取了張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張先生病後,胡寧教授擔負起指導之責。在兩位先生的悉心教導下,1951年于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不久,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這個所1950年才成立,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後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于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後,發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對此于敏有自己的見解,他說:「『土專家』不足為法。科學需要開放,應該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只有在大的學術氣氛中,互相啟發,才利於人才的成長。現在的環境已有很好的條件了。」

  提前進入氫彈研究

  在我國研製第一枚原子彈尚未成功時,有關部門就已做出部署,要求氫彈的理論探索先行一步。為什麼提前研究氫彈?原來,原子彈和氫彈有很大差別,氫彈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氘、氚等輕核的自持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巨大能量,又稱聚變彈或熱核彈。氫彈的威力要大得多。1960年底,錢三強找于敏談話,讓他參加氫彈原理研究,于敏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他的一位老同事對記者說,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於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于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

  于敏開始涉足深奧的核理論研究工作。當時國內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論,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和于敏等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于敏沒有出過國,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惟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站到世界科技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因為國內當時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他是開創性的。」錢三強稱,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他拚命學習,拚命地汲取國外的信息,在當時遭受重重封鎖的情況下,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四年零三個月。主要一個原因就在於計算的繁複。而我們的設備更無法可比,國內當時僅有一台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於敏負責的氫彈設計。窮人有窮辦法,于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一篇又一篇的論文交到了錢三強的手裡,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轟動。1965年1月,毛澤東主席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遠景規劃設想的彙報時指出:「原子彈要有,氫彈要快。」周恩來總理代表黨中央和國務院下達命令:把氫彈的理論研究放首位。這年,于敏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9月,38歲的于敏帶領一支小分隊趕往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抓緊計算了一批模型。但這種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變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總結經驗,帶領科技人員又計算了一批模型,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于敏高興地說:「我們到底牽住了『牛鼻子』!」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裡去。」年底,于敏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研究中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解決了熱核武器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並在平均場獨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1967年6月17日8時整,空軍飛行員徐克江駕駛載有氫彈的飛機進入羅布泊空投區。隨著指揮員「起爆!」的指令,機艙隨即打開,氫彈攜著降落傘從空中急速落下。彈體降到距地面兩千九百多米的高度時,只聽一聲巨響,碧藍的天空隨即翻騰起熊熊烈火,傳來滾滾的雷鳴聲……紅色煙塵向空中急劇翻卷,愈來愈大,火球也愈來愈紅。火球上方漸漸形成了草帽狀雲霧,與地面捲起的塵柱形成了巨大的蘑菇雲。強烈的光輻射,將距爆心投影點四百米處的鋼板鑄件燒化,水泥構件的表面被烙;布放在八公里以內的狗、十公里以內的兔子,當場死亡一半;七百米處的輕型坦克被完全破壞,車內動物全部炭化;衝擊波把距爆心投影點近三公里、重約五十四噸的火車吹出十八米,近四公里處的半地下倉庫被揭去半截,十四公里處的磚房被吹散。科技人員把爆炸當量的數據送上來了——三百三十萬噸。當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新聞公報》,莊嚴宣告:「我國在兩年八個月時間內進行了五次核試驗之後,今天,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人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創造了研製氫彈的世界紀錄!後來,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同於敏晤面,稱讚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


謝邀。

我覺得李賀算一個吧。

因為才華而被同輩排擠,以父親的名字應當避諱的名義詰難李賀,使其不能參加科舉,雖然韓愈為其辯解而卻仍無望仕途。後因身體原因南遊未果,然後充任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幕僚三年,卻因藩鎮之亂而不得不返家。

二十六歲英年早逝,但留下的詩篇足以確立其文學地位了。


.

名字存於世上的,便不算埋沒。真正被埋沒的人,沒有留下名字。

比如詩經中諸多名篇的作者們,比如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比如唱著「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從孔子身旁走過的那個智者,比如唱著「滄浪之水清兮」告別屈原的那個漁父。

.


轉發我在另一個問題中的答案: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

人類歷史上測得智商最高的人。

  • 出生後6個月說:「Aluminum」,兩個月後指出地球的衛星為月亮。
  • 出生後18個月,閱讀紐約時報。
  • 2歲時自學拉丁文,3歲時自學希臘文。
  • 4歲時、可以用希臘文閱讀荷馬史詩,以拉丁文閱讀高盧戰爭。
  • 5歲時、設計了一種新的對數表,這種對數表以12為底數。
  • 6歲時、參加文法學校。三天升三年級,七個月後畢業。
  • 6歲時、自學亨利·格雷的格雷氏解剖學和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
  • 7歲時、通過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入學測試。
  • 在4歲到8歲之間、寫了四本書。包含天文學、解剖學、語言學、數學,其中天文學、解剖學已流失。
  • 8歲時、通過MIT的入學測試。
  • 8歲時、自學了八國語言,可以流利使用德語、拉丁語、希臘語、法語、俄羅斯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和亞美尼亞語,並自己發明一種新的語言,把它稱為Vendergood。
  • 8歲時、修正哈佛大學教授,E.V.亨廷頓數學教科書上的錯誤。
  • 9歲時、通過哈佛大學入學測試。
  • 11歲時、精通高等數學和天體運動。

以上條目來自維基百科:威廉·詹姆斯·席德斯

威廉從小所做的一切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得到父親的賞識。但是他的父親只是把他作為一個教育的實驗品,從來沒有讚賞過他,並認為他所取得的成就任何人都可以取得。因為他父親固執地相信,小威廉的成就是教育的結果,並且只要教育方法妥當,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天才。威廉成年後鬱鬱寡歡,46歲死於腦中風。

順便說一句,一個丹麥作家經過多年調查,根據他的故事寫了一本小說,如今已翻譯成多種文字並在多個國家出版。此作家是我的一個朋友,如有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願意將此書引進中國,歡迎跟我聯繫。


首先發明「十二平均律」的是一位中國人,叫朱載堉。

是明朝的一位皇室後代。他用珠算開方的辦法(珠算開12次方,難度可想而知),首次計算出了十二平均律的正確半音比例,其成就見於所著的《律學新書》一書。很可惜,他的發明和中國古代其它一些偉大的發明一樣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很少被後人所知。


有名字留下來的, 就不算被歷史壓抑的天才。

悲催的是,只有少數的天才才會被所謂廣泛傳頌。如同運動員,演員,尤其是美女演員,沒有露頭是正常和普通現象,出名的,留名的才是例外。


推薦下伽羅瓦.

摘自《數學大師》

阿貝爾死於貧窮,伽羅瓦則死於愚蠢。全部科學史上,極度愚蠢戰勝不可抑制的天才的例子,再沒有比埃瓦里斯特·伽羅瓦過於短促的一生所提供的例子更全面了。關於他的不幸的記錄,很可能作為一切自負的教書匠、無恥的政客,以及驕傲自滿的院士們的一個不祥的紀念碑而豎立。伽羅瓦不是「無用的天使」,但是面對大群愚蠢的人聯合反對他,就連他那非凡的力量也被粉碎了,他在同一個接著一個的不可戰勝的蠢材的鬥爭中,耗盡了自己的生命。 (在告別人世的前夜)整個晚上,他把飛逝的時間用來焦躁地一氣寫出他的科學上的最後遺言,在死亡之前(他預見到死亡能夠追上他)儘快地寫,把他豐富的思想中那些偉大的東西盡量寫一些出來。他不時中斷,在紙邊空白處寫上「我沒有時間,我沒有時間」,然後又接著塗寫下一個極其潦草的提綱。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後幾個小時拚命寫出的東西,將使世世代代的數學家們忙上幾百年。他一勞永逸地給一個折磨了數學家達幾個世紀之久的謎,找出了真正的解答。這個謎就是在什麼條件下方程是可解的。但這只不過是許多事情中的一件。在這項偉大的工作中,伽羅瓦極其成功地用了群論。伽羅瓦的確是今天在全部數學中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這一抽象論的一位偉大先驅者。 伽羅瓦把他的遺囑委託給他忠實的朋友舍瓦利耶,全世界都應該感謝它被保留了下來。「我親愛的朋友,」他開始寫道,「我在分析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發現。」然後他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著手寫出大綱。它們是劃時代的。他結束說:「請雅可比或高斯公開提出他們的意見,不是對這些定理的正確性,而是對它們的重要性。我希望以後會有人發現,辨讀這一堆寫得很潦草的東西,對他們是有益的。滿懷激情地擁抱你。E·伽羅瓦。」 1832年5月30日清晨很早的時候,伽羅瓦在「決鬥場」與他的對手相遇。決鬥是在25步的距離用手槍對射。伽羅瓦倒下了,腸子被射穿。沒有醫生在場。他被丟在他倒下的地方。9點鐘的時候,一個路過那裡的農民把他送到科尚醫院。伽羅瓦知道他快死了。在不可避免的腹膜炎開始以前,在他的神志仍然完全清醒的時候,伽羅瓦拒絕了一個神父的祈禱。也許他記起了他的父親。他的弟弟,他的家人中唯一得到通知的一個,流著淚趕到了。伽羅瓦努力以一種堅韌精神去安慰他的弟弟:「不要哭,」他說,「我需要我的全部勇氣在20歲時死去。」 1832年5月31日上午,伽羅瓦在他生命的第21個年頭去世了。他被埋葬在南公墓的普通壕溝里,所以今天伽羅瓦的墳墓已無蹤跡可尋。他不朽的紀念碑是他的著作,共60頁。


évariste Galois

中文譯為 伽羅瓦,法國數學家,現代群論的創始人,「伽羅瓦理論」 已成為近世代數的一個主要分支,他還是一個激進的共和主義者,成果終生不被理解的少年天才。

1831年,伽羅瓦兩度因政治原因下獄,也曾企圖自殺。

1832年3月,他在獄中結識一個醫生的女兒並陷入狂戀,因為這段感情,他陷入一場決鬥,自知必死的伽羅瓦在決鬥前夜將他的所有數學成果狂筆疾書紀錄下來,並時不時在一旁寫下 「我沒有時間」,第二天他果然在決鬥中身亡,時間是1832年5月31日,時年21歲

他的朋友 Chevalier 遵照伽羅瓦的遺願,將他的數學論文寄給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與 雅各比,但兩人都沒有認識到論文的意義,甚至可能沒有看懂。

直到1843年(伽羅瓦死後11年),才有人類讀懂他的理論,由劉維爾肯定伽羅瓦結果之正確、獨創與深邃,並在1846年將它發表。

伽羅瓦使用群論的想法去討論方程式的可解性,整套想法現稱為伽羅瓦理論,是當代代數與數論的基本支柱之一。


天才的成功,不需要理由

其實天才根本不需要成功,天才只需要存在,不需要證明。

昨天百度了一下巴爾扎克的生平,發現他從法律專業大學畢業之後,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走向了寫作之路,然後,持續N年,沒有成果,還欠了一堆外債。

但是後來,他成功了。

如果這是一個勵志故事,我會說,他在失敗時的堅持,導致了他的成功。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因為他並沒有成功。成功不過是世俗的評價標準,不適用於天才。

天才不是為了成功而堅持,他來到世間,做自己該做的事,不為什麼。

對於盧梭拋棄親生孩子,巴爾扎克求包養,福柯玩SM,尼采居然OOXX,我都不認為是偉人的污點,當然,也不認為這反倒更襯託了天才的與眾不同。

而是,他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存在先於感知,換句話說,事實先於對錯。

我之前所受的教育,總是把評價體系作為前提,面對諸如盧梭拋棄孩子,巴爾扎克求包養之類的事實時,總預先認為:這是不對的,不好的。

既定的評價體系,已經成了心靈的枷鎖,奴役著我們。

直到有一天,加繆站出來說: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記得了。

加繆說,一個不贍養母親,不知道母親的年齡,甚至不知道母親哪一天去世的人,為什麼就不能深愛著自己的母親?

愛一個人,一定需要表達嗎?

一定需要「符合常理」的表達嗎?

加繆說,這個世界能把任何一個在母親葬禮上不哭的人判處死刑。

這就是這個世界的荒謬。但是明明荒謬的是整個世界,但是真正「正常」的人卻成了「局外人」,被判處死刑,或者如福柯那樣,被概率定義為「變態」。

大腦發育健全的年輕人哪,你應該記住,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所有的理性判斷,最終皆是虛妄。

因為人為什麼而活著的問題,它的答案可以很簡單:不為什麼。

蘇格拉底說,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蝕,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來到這世界上,我會掃除塵世污垢,直到生命被塵世耗盡。

來到這世界上,我負有出生的使命,我不會讓生命虛度盡。

來到這世界上,我相信真理只一個,生命在終極真理永存。

這恰如《黑客帝國》里,Smith一遍又一遍地問Neo:Why Mr Anderson why?

而對方只是簡單而鎮定地回答:I`mNeo。

Smith很難理解,面前的這個人類,明知自己會因此而死,卻義無反顧地向前。並且,他絕對不是為了神馬扯淡的世界和平,不是為了所謂的理想。

那麼,他這麼做,究竟是為什麼?

答案我已經說過了:不為什麼。

認識自己,你會看到命運一直都存在,無論你信或不信。

荷爾德林有一首《致命運之神》,寫的情真意切:

權威的命運啊,只要給我一個夏天,

加一個能讓我的歌成熟的秋天,

讓我的心嘗夠這甜蜜的遊戲,

那時,我就死而無憾。

這顆心,活著沒享受神的權利,

死後在泉下也不會安寧;

可是,我相信,心中的聖物——

我的詩一—有一天會得到成功,

那時啊,歡迎你,陰間的寂寞!

哪怕我不能帶著琴下去演奏;

我已像神一樣生活過了,

我不復有更高的要求。

百度百科對此詩的評論,讓我發現,原來中國還是有真正懂得詩歌,了解靈魂的人的:

身負天命的詩人,沐浴著神明的光輝,接過神賜予的豎琴,為不幸和盲目無知的人們彈撥出曲曲憂悒的哀歌。哀歌中有詩人的愁緒,詩人的熱愛,詩人的溫柔,還有他對人類未來無比純真和熱切的期待。詩人的歌化作了溫暖柔和的縷縷青光,灑向睏乏蒼白的人間。儘管芸芸眾生中還無人感知這縷縷光明中飽含著詩人的多少愛和柔情,儘管陰間的寂寞將是詩人最後的故鄉和歸宿,在那兒詩人依然像活著時一樣享受到了最純真的遊戲所帶來的一切歡愉和甜蜜,在獲得和神一樣的權利時,將心中的聖物——詩,獻給自己受苦的同類。詩人自信自己的詩一定會獲得成功,那是因為他對人類的未來世界懷著無比信心。他相信,大地會在這詩的啟明下,以及在喚回一個又一個神靈之時,迎回春天。而最終,詩意地棲居於這塊古老大地上的,將是充滿了才德的人類。

天才者,天生之才,他們身負天命,卻同樣身為個體,嘲笑著所謂命運。雖然嘲笑,但是他們知道自己躲不過。

尼采,薩特,都在早年認識到了自己的命運,然後一邊笑著,一邊完成自己的使命。

我曾經認為,普希金死於決鬥,是很不明智的。因為從他的小說里,明顯可以推斷出:與君主制伴行的榮譽,限制了太多的靈魂。

然而普希金生活的時代,在孟德斯鳩之後,孟德斯鳩早就提出:君主制的核心,就是榮譽。

普希金聰明一世,難道竟不身負天命的詩人,沐浴著神明的光輝,接過神賜予的豎琴,為不幸和盲目無知的人們彈撥出曲曲憂悒的哀歌。哀歌中有詩人的愁緒,詩人的熱愛,詩人的溫柔,還有他對人類未來無比純真和熱切的期待。詩人的歌化作了溫暖柔和的縷縷青光,灑向睏乏蒼白的人間。儘管芸芸眾生中還無人感知這縷縷光明中飽含著詩人的多少愛和柔情,儘管陰間的寂寞將是詩人最後的故鄉和歸宿,在那兒詩人依然像活著時一樣享受到了最純真的遊戲所帶來的一切歡愉和甜蜜,在獲得和神一樣的權利時,將心中的聖物——詩,獻給自己受苦的同類。詩人自信自己的詩一定會獲得成功,那是因為他對人類的未來世界懷著無比信心。他相信,大地會在這詩的啟明下,以及在喚回一個又一個神靈之時,迎回春天。而最終,詩意地棲居於這塊古老大地上的,將是充滿了才德的人類。

明白這一道理?

然後當晚看到「沒有幸福,只有自由與平靜」的詩句時,我知道,普希金也是懂得命運的。他的死,不管是我之前聽說的死於決鬥,還是小說集前面講的死於肺病,這些都不重要。

一代天才普希金,與世界相遇,與世界相蝕,在掃除了塵世污垢之後,被塵世耗盡。

天才來過,在這個並不美好的世界上,詩意地棲居過。

天才的落寞與孤寂

南方周末:你願意成為王小波那樣的公共知識分子嗎?

  韓寒:想起王小波是很難受的一件事情。王小波生前寫了那麼多文字,苦口婆心講道理說常識。後來他死了,人們才假裝發現了他作品的價值,覺得他寫得不錯,是個優秀的作家。如果王小波沒有死,到今天的話,他在人們口中應該算是那種一天到晚炒作的人吧。炒作和冒著一定的風險發表觀點是有很大區別的,也是非常好分辨的。只可惜,大家似乎都分辨不了。

在這個國家,做一個憂國憂民的人是最傻和最痛苦的,國家不樂意,國民不在意。我不要做那樣的人,我只希望自己60歲時是個被年輕姑娘喜歡的深沉的老頑童。

人們都這樣誇魯迅:先生不僅無情地解剖國人,也無情地解剖自己。而王小波則說,雜文的一字一句,都是在打自己的嘴。

所以,魯迅是個普通的雜文作家,只是因為大眾實在太過庸俗,所以才反襯出了魯迅的高大。

韓寒近乎刻意地保持著幽默,所以才會說「我不要做那樣的人」,因為在「公知」二字被曲解到近乎公敵的時候,韓寒毅然決然地站出來說:我就要做個臭公知。

這分明是打自己的臉,但是,他必須這麼做。否則,不死何為?成為公知,是韓寒生命的意義本身:他天生就是要做公知的。

王小波想做詩人,但是他老婆李銀河說,他一輩子,小說中唯一寫過的一行詩是在《三十而立》里:「走在寂靜里,走在天上,而陰(和諧)莖倒掛下來。」

看上去很是傷風敗俗,但是,這隻能證明風俗的荒謬與可笑。

北京大學的張競生教授,曾經因為這樣的「傷風敗俗」被開除,然後即使他考開書店過活,也仍舊堅持自己心中的真理:書店起名叫「美的書店」,只招美女作為店員。

直到1987年,布羅茨基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台上說出「美學是倫理學之母」,張教授的在天之靈,才算得到了些許告慰。

天才的一生,常常窮困潦倒,默默無聞。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很多天才死後不久就聲名鵲起。

當然,張競生教授的名字,截止到目前,還不如王小波出名。

張競生教授當年,不滿30歲就成為了北大教授,可謂意氣風發,年輕有為。但是,他以一部《性史》驚天下,於是頂著傷風敗俗的罵名,離開了北大。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張教授依然會如此選擇:天才的一生,總是執著於真理本身,相比而言,那些神馬風俗神馬傳統,都是扯淡。

對於想了解我的人,我一再說,美國電影《絕命調查》很合適:一個家庭美滿,工作順心的哲學系主任,為什麼要故意背負強(真和諧)奸乃至殺人的罪名,把自己整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他腦子抽風這麼嚴重么?

當然不是的,他有自己的堅守,有自己的命運。

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很多很多。


葉企孫。

他是清華大學的老校友,理學院的創始人,是一位好老師,更是賞識華羅庚、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的伯樂。最後因其學生遇害間被牽連,受盡凌辱、含冤而逝。

附上柴靜寫的這篇文章———

《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好吧被知乎查水表了……全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0ifeq.html

----------------------------------------------------------

P.S.題主這個問題所指的不僅僅是葉先生一個人,更是一群人,沒被報道沒被發現沒被後人重視的天才依舊存在,甚至再無機會知道的。

P.P.S.不論作者,這篇文章很大程度宣傳了葉老師,我喜歡,僅此而已。


民國,朱生豪


尼古拉.特斯拉


托雷·馬約拉納


束星北!


林恩·馬古利斯( Lynn Margulis)

美國生物學家,卡爾·薩根的第一任妻子。

1966年完成論文《有絲分裂細胞的起源》,(The Origin of Mitosing Eukaryotic Cells),被15家科學期刊退稿,最後由《理論生物學期刊》(Th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接受。當時生物學主流並不接受共生思想,其理論遭到駁斥。雖一直為主流生物學所不容,但馬古利斯依然堅持推行內共生學說。她於1970年完成《真核細胞的起源》(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s),進一步的描繪了有關於胞器起源的理論。

直到8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在粒線體及葉綠體兩種胞器內,藏有屬於它們自己DNA,且與細胞核內的DNA不相同,才使得林恩·馬古利斯於1966年提出的內共生學說,在近20年後才得到主流生物學界的認同。

英國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評論馬古利斯:

「我非常欽佩琳·馬古利斯在內共生學說上所表現的十足勇氣與韌性,並帶領這個理論從異端走入正統。我認為關於真核生物和早期原核生物之間產生共生的構想,是20世紀演化生物學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我因此對她感到欽佩「

之後馬古利斯提出,

發生在不同界或門之間的生物共生關係,是驅動演化的力量。

她認為遺傳變異的存在,是源自細菌、病毒以及真核細胞之間的訊息轉移。此理論可解釋人類基因組中部分DNA序列的來源。因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發現,人體內藏有許多可能是細菌或病毒入侵時嵌入人類基因組中的DNA。這種現象類似於寄生,可能是人類與其他生物的遺傳物質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馬古利斯持續強調共生與合作在生物演化上的重要性,並認為所有生物之間存在共生現象

來自維基百科

同時馬古利斯與英國生物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合作發表論文,確立蓋亞假說的綱領: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和一大部分非生命物質形成了一個複雜整體,維持著一定的環境條件,使得生命可以在其中生產。

更簡潔但也更有爭議的表述是:「地球是活的」。

直到林恩·馬古利斯於2011年11月22日去世,她的理論只有內共生學說在歷經懷疑後得到承認。但她認為蓋亞假說不過是對內共生學說很自然的延伸。

如果她的理論得到證明,將衝擊到現代生物學的「新達爾文主義」根基。

也許林恩·馬古利斯算不上超級天才,但她應該算得上是一位被歷史和主流學界壓抑的傑出生物學家。


劉希夷。


他有個舅舅叫宋之問,自然比他出名的多。為武后時一代寵臣,與杜甫的祖父杜審言交好。著有詩作《送杜審言》

卧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此詩依然是言辭曉暢,感情真摯。宋之問對詩的聲律化改進作用甚大,晚年詩作也是清新坦易,暢美如畫,除意境略輸之外,實已不下王維。


或問,劉希夷天才,與其舅何干?其舅盛名如此,而其甥聲名略遜,蓋因希夷英年早逝。何也?文壇奇案,「因詩殺人」。


據《唐才子傳載》,希夷成詩《代悲白頭翁》(一稱《代悲白頭吟》),其舅見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意欲佔為己有,希夷不從。之問大怒,使人以土囊壓其身,殺之。時年未及三十。


之問政治不通,品行不端,不排除後人毀謗。然劉希夷英年早逝,只一名作,實乃詩壇憾事。

不謝邀,請點贊,勿感謝。


看到《神秘博士》中梵高回到現代的小短片。當梵高親眼看到藝術館中的人們欣賞他的畫作、親耳聽到有人對他的讚譽,頓時熱淚盈眶……


休·埃弗萊特 (Hugh Everett III)平行宇宙理論之父。


推薦閱讀:

「藝多不壓身」有道理嗎?
歷史上有哪些劇情特別反轉的故事?
如果拿破崙贏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會是怎樣的?
二戰時期中國的橋樑有可能通過當時的坦克嗎?
歷史學者費正清說:中國人使用的鐵器、戰車、馬匹、麥子、家畜、象形文字,全都是從近東經由中亞路線傳入?

TAG:歷史 | 冷知識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