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樂中的採樣是怎麼做到的?
電子音樂家常常會在其他唱片中採集音源,經過後處理之後加入作品,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們拿到的唱片都是一個整體, 鼓、貝斯、吉他、人聲都是在一起的,他們要把不想要的軌過濾掉。 我在網上找到的過濾人聲的工具效果都不是很好,他們如何精確的把想要的部分採集出來呢?
對採樣的收集、整理、變型處理是電子音樂創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藝術家通常都會花大量時間準備聲音素材。
把其他成品作品片段直接使用在自己作品中,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太多見。成品音樂一般相對完整,音區、配器、頻段等比例相對平衡,如果拿到自己的作品裡,和現有聲部再一疊加肯定又不平衡,並且聽起來會非常亂。常見的做法是截取片段,過濾一些頻段,再進行一些修飾(那些鼓貝司織體人聲已經填的非常滿的部分,非常不適合作為採樣使用),要麼和原作者關係不錯可以直接要音色要分軌,或者乾脆需要哪個聲部自己重新做。
比較知名的電子音樂藝術家都不太會直接引用別人的作品,他們都會自己去找採樣聲音(Deep Forest)甚至自己做音色做效果器(Kraftwerk)
「採樣」是什麼意思,簡單說:
它可以是個名詞——聲音素材
可以是個動詞——收集聲音素材(實地錄音、截取別人/自己成品都可以)你說的「去人聲」這個意圖不在採樣技術範圍以內,那是處理聲音的範圍。
網上能找到的音樂當然是合成一整軌的商品,目前沒有任何技術可以非常準確的去掉人聲。首先人聲的頻率範圍大多數樂器都要摻雜,加上還有泛音,所以一般採用的濾波器技術是不可能做到乾淨利落的。
另外鄧世擇答案最後一句有點錯誤,直接引用別人作品作為採樣跟是不是知名、是不是好、是不是原創都完全沒有關係。如果是為了音色而採樣,那自然是實力欠佳的偷懶行為。不過引用什麼採樣和怎麼「玩兒」採樣本來就是很值得探討的。嚴肅一點的有大友良英採樣革命京劇、粵語片、開國大典聲音,或者john oswald的「掠奪採樣」,直接引用大量商業音樂成品,而且還故意讓人聽的出。以及那些玩黑膠打碟的,怎麼就沒有好人了?
「自己做音色做效果器」在現在看來也完全和是不是知名、是不是優秀無關。kraftwerk的合成器確實是專屬的,但是krautrock里用moog、korg的好樂隊也數不清。在現在來看,軟體的更新導致——大多數跟電子有關的創作者都會自己創造音色,其中就包括採樣之後調變,但是裡邊不乏不知名、不好、不優秀的靈長類。推薦閱讀:
※求世界頂級混音師的作品分享,有了解的人嗎?
※為什麼孫燕姿新歌《跳舞的梵谷》網易雲評論增長迅速?
※曾軼可的歌詞好在哪裡?
※怎麼理解陳奕迅的"如果我聽歌可眼紅,何以待你好偏不懂。"?
※很想知道關於Marianne Faithfull的事以及你們對於她在音樂方面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