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哲學來思考人生是否有害甚至易患心理疾病?
有人說看哲學對人沒好處,以大部分人的悟性和經歷,看哲學、思人生,反倒是一種有害的行為,使人虛偽、詭辯、使得事物反倒複雜起來了,甚至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各位以自己的經歷怎麼看待這一的問題呢?
各位以自己的經歷怎麼看待這一的問題呢? 是人動機不純還是悟性太低?
我覺得(我生活圈子裡除了專業內同學之外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哲學是什麼吧。不知道提問者以「大部分人的悟性和經歷」是怎麼來的。他們都看了些什麼哲學書呢?
如果是教科書,我的回答在這裡,昨天剛有人問: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08880/answer/13321726
如果是哲學的普遍意義,我的回答在這裡: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80830#414451
我的哲學理想不是求真。我認為理想的哲學是讓人擺脫偏見和固執,發現更多看問題的視角,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更加開放和包容,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相互理解。但這不是哲學的現狀,但哲學的現狀可能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糟糕。俗話說:傻子最幸福。如果你追求的東西可以輕易得到,自然比較容易滿足。哲學也好,宗教也罷,這些本質上都是對「知」的渴望。這種好奇心、渴望是人類的原動力之一,是促使社會不斷發展的一種內驅力。就我個人而言,有一些問題可能窮我一生之力都無法找到答案,但我並不因此會停止,因為我將之視為我存在的意義的一部分。
想要區分對與錯、善與惡、某種東西(如哲學)對人有沒有好處,不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么?建議樓主看<哲學的慰籍>,作者阿蘭.德波頓,至少就這本書的內容而言,哲學是積極有益的。(但這畢竟不是專業的哲學專著,所以你也可以將其視作披著哲學外衣的心靈雞湯)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哲學這一點無所謂是非對錯好壞。
說看哲學對人沒有好處的人一定是沒看過哲學,或者說看過一點壓根沒看懂。
如果硬要把讀哲學和心理問題扯上關係的話,我認為易患心理問題是因為這個人天生敏感,喜歡看哲學也是因為這個人天生敏感,所以是天生敏感使得喜歡看哲學與易患心理問題成為一對相關關係。不要胡亂確定因果關係,說看哲學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看哲學、思人生,反倒是一種有害的行為,使人虛偽、詭辯、使得事物反倒複雜起來」,對哲學是有多無知才能有這樣的觀點。可以去看一下公開課 第一集一下內容為字幕摘錄 應該是 聖城家園的(PS 沒有編輯 將就著看下)/*******************************追加線*************************************/忘記寫了 課程的名字是&<公正&>/***************************************************************************/2012-12-12今天終於編輯了下,看著舒服點兒了
/***************************************************************************/
這些聽起來很吸引人 但是在此我要提醒一下
我們通過讀這些書來了解自己將帶來一定的風險這些是個人以及政治上的風險是所有政治哲學系學生都了解的風險這是因為哲學會使我們對我們所了解的知識產生質疑諷刺的是這個課程的難點卻是你已經懂了它教給你的知識
我們將發現習以為常的事情不再熟悉通過課程開始時那些看似有趣卻很嚴肅的假設場景我們將學習到這些知識這也是這些哲學書起到的作用哲學使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這並非是通過提供給我們新知識 而是指引我們一種新的看待事物的新方式 然而風險便在此一旦熟悉的事物變陌生了 它就不再和以前一樣了自我認識讓人不再無知 不管它是如何使人不安
你都永遠無法避免去想它這個課程困難卻又有趣正是由於道德與政治哲學就像一個故事 而你永遠不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但是你卻知道這個故事與你息息相關這些就是個人風險 那麼政治風險又是什麼呢?像這樣介紹這門課後 我承諾你會成為一個更守法 有責任心的公民你會思考制定國家政策的前提是否正確你會訓練你對政治的判斷力
你將更加有效的參與進公眾事務中但是這是一個片面的 產生誤導的承諾大部分政治哲學並非如此你要允許有其他可能存在 比如政治哲學或者在你成為好公民之前使你變差這是因為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甚至會破壞我們的生活這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時期 在柏拉圖的高爾吉亞篇里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蘇格拉底的一個朋友Callicles
試圖說服蘇格拉底放棄哲學Callicles說"如果一個人只是適當的了解一下哲學那將會很有趣 但是如果一個人過度追求哲學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聽我的勸告吧"Callicles說 "放棄你的爭論看看生活的美好之處別總研究那些喜愛說模稜兩可話的人把重心放在那些生活美好功成名就的人身上"
Callicles實際上說的是"脫離哲學思維 現實點去商學院吧"Callicles有一點說的很對 哲學會讓我們與日常生活 已建立的假設以及固有思想疏遠開來這些就是個人與政治上的風險面對這些風險時有一種獨特的避免方法這種避免方法就是懷疑主義 這是種理想的...這麼說好了... 對於我們剛剛開始時討論的這些情況以及理論
我們無法一次性解決並且如果這麼多年來 亞里士多德 Locke和Kant以及Mill都沒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我們以為自己是誰? 難道我們坐在Sanders禮堂里上了一個學期的課 就能解決問題?或者說我們只需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必評頭論足也不必思考更多這就是風險的避免方法 懷疑主義的逃避方式對此 我將作出以下回應這些問題的確已經被討論了很長時間了然而事實上 它們的反覆出現說明它們也許在某種意義上不可能發生卻在另一種情況下是不可避免的它們之所以不可避免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因此像懷疑主義這樣 放棄進行道德思考絕不是解決辦法Immanuel Kant很好地形容了懷疑主義產生的問題他寫道"懷疑主義是人類思考中的一個休息階段他會讓我們在教條主義之間徘徊卻絕不是我們永久的安身之所""如果只是使用懷疑主義"Kant寫道"永遠無法解決無止境的問題"通過這些故事和論據我在試圖告訴你們一些可能存在的風險與疑惑我簡單的總結一下 這個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大家長期思考的習慣 看看最後事情會如何發展謝謝大家
首先我相信一句話,人沒有太聰明,只有自作聰明。
這話可以放到一切我們在吸收知識卻產生負面效果的時候,我們接受知識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站在別人肩膀上看世界的時候,別人提供了一種想法,不等於他提供了一個標準答案,不等於全世界就一定要贊同他或者贊同那個書讀的最多的人,也不等於他一定有責任給我們一個結果或者人生的使用方式。無非是多一種看法而已,有些看法讓你同意,有些看法讓你迷惑,如果有一些書本知識讓你產生了極端負面的情緒,可以和別人討論,看看自己是不是理解有誤,也可以通過身體力行來證明這個知識不那麼適合自己,以後少看就是了。
當然了,最後我相信凡是都有個度,看書也不過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一直只思考人生又不敢付諸行動也甚沒意思,也有哲學家說過知行合一的嘛。在合適的天氣里,我們也可以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書本知識永遠就在哪裡,你完全可以出門約個心愛的人,或者找三五知己,體會下生命中其他純真美好的經歷以後再來慢慢消化哲學。有的人之所以看哲學,是因為心理狀況已經出現問題,就是說,他們具有精神不穩定的潛質,病的起因不能歸罪於哲學。但他們心理不穩定以後,看了不適合的哲學書,會加重他們的病情,因為他們沒人引路或者求錯了葯,晦澀的哲學書只會把他們引到死胡同。
我有個高中同學,就是考進武大以後從物院轉到哲學院,不到一年以後休學,現在都沒畢業,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是否有害要分人以我的經歷來看 哲學說的淺點是一種人生觀 世界觀 人生準則 難道這些會沒用么?
為什麼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慨? 因為在社會上剛開始打拚時這些東西可能被別人鄙視 但從長時間的角度來看 真正各個行業 領域 優秀的佼佼者無意不是有自己的一套哲學
是沒什麼好處,無法讓人像豬一樣快樂了。所以重要的是你想做一個痛苦但可以思考的人,還是一個快樂且無需思考的豬。(這比喻沒有任何攻擊意義,雖然功利主義討論過這個問題,具體就不展開了,但是我覺得做一個簡單而快樂的人也是一種人生選擇,而且事實上成為後者的難度要更大,因此我是絕對尊重的。)
我覺得有一定危險,但肯定不至於到了抑鬱症的地步。如果本來就有抑鬱症的危險或焦慮症,那就另當別論。
哲學給人的啟發我認為有邏輯上的和觀念上的。讀哲學之後,邏輯將變的更加嚴謹,看一個觀點往往從更多角度去考究,來看這個觀點的嚴密性與潛在錯誤。其實讀多了哲學,很少有觀點是絕對嚴密的,往往受到各種反駁,而這些反駁又有嚴密與不嚴密之分。這就造成了勤於邏輯分析的習慣。當然把握不好會進入一種,看到一個觀點就想怎麼反駁的境地。或者看到自己的「主義」之外的觀點,第一想的不是對方的合理性,而是直接想怎麼反駁
世界觀上,會發生比較重的變化。很多之前你認為理所應當的事,變的不那麼理所應當。你相信的整個體系,可能分崩離析。不過領悟到這點,估計你已經看進去了。我的體驗是,我有足夠的理由來推翻我之前所確信的一切,卻沒有足夠嚴密的理由來確定地相信什麼。無論是唯心還是唯物,但在這個過程著我受到了足夠的啟發,來嘗試性地思考;這就足夠了首先我是喜歡哲學的,我認為哲學使人明智,更加理性。對於題主題目所說的,雖說有點一竿子打死的意思,但是也是有其道理的。柏拉圖常說」常人都是生活在夢境之中,只有哲學家在掙扎著從夢境中解脫「,由此可知,哲學家是應該比我們常人更加痛苦的,畢竟世界是充滿太多的醜陋的,而他們看這個世界比我們看得更加透徹,故他們看到的醜陋是最多的。下面引用一段蘇格拉底和他朋友卡利克勒的一段對話:的確哲學會讓我們對以前頭腦中的世界產生生懷疑,你要知道當我們發現離自己曾經的慣例和價值觀越來越來遠的時候是多麼痛苦。所以有人對女人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不可做男朋友:第一,哲學家;第二,狂熱的足球迷。我想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ps:喜歡哲學沒有錯,看哲學書籍也沒錯,只要自己喜歡,對於書籍,多多益善!
先扯一個相關的例子吧。
在學校期間,我是個好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學校發了每一本書我都看得津津有味,自覺收益匪淺。
我一大學校友,大學期間估計都沒看過書,但他用生活費炒股,賺了自己人生的一個萬元(98年)。大學畢業後,我們進了同一家公司,做類似的產品。他有很多問題問我。比如,ifconfig怎麼用?我說 man ifconfig。再問:man 怎麼用?我說 man man。再問IAM什麼意思?我說是初始地址消息....畢業一年校友會,給又到我們公司來實習的校友做交流。他踴躍發言。我以為他會說最後悔的是大學沒好好讀書。他卻說:大學的書,一本都沒有用,你們一定要好好接觸社會先。
輪到我的時候,我猶豫了一下,說:我每天所用,都是學校所學。哪位覺得大四的專業課教材沒用,記得寄給我。我很後悔沒有保留大學課本。
那一年,我是我們同學裡面工資和職務漲的最快的。我自以為自己說的是真的真理。
又是三年。我還在公司里繼續努力寫程序,我這校友已經自己開了公司,開上了自己的第一輛車...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人生,認識自己的世界,給出關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結論。最最關鍵的是,每個人還都會獲得自己的精彩!
哲學這東西也是如此,不懂真死不了人,或許傻子最快樂;如果研習透徹,或可以看透人世繁雜,誰知道呢。這兩極非我這普通人所明白。若以我的經歷,學一點皮毛,有時候可以指導人生,有時候的確擾亂自己的思維。悟性不夠是一方面,沒有全力研習是另一方面。但,真的有大學校友思考人生到進了精神病院的地步。本答目的在於為少數不慎跌入抽象問題思考深淵尋求答案不可得而痛苦的人。我知道是少數,但我也看到確實有。想說說自己的想法,希望有所幫助。關於哲學問題很多人在爭論他有沒有用,有沒有意義。然後就各種說有用沒用,貨幣價值不是衡量標準,可以為人生提供導向之類的。其實我想說這種爭論因為文字理解偏差而偏題了。其實當反對哲學問題的人說「沒用」這個字眼時,他並不完全表達的是沒有經濟價值,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喜歡偏好開心有時候比經濟價值更滿足的。所以用不著爭論是否有經濟價值。這是由於語言理解各異帶跑偏題了。而反對的人自己很多都沒有意識到。那麼反對哲學問題的人其實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呢?舉個例子。兩個剛認識的人相互交流了解時,甲問:你有啥愛好不?乙說,我喜歡研究古代冷兵器。甲可能都會想,好吧好冷門小眾。再來丙,甲問有啥愛好,丙回答,我喜歡思考哲學問題,例如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想,此時甲的心理感受是絕對不一樣的。兩個愛好都可以說是毫無經濟價值。但給人的感受肯定不是一種類型。這種感覺差異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難用文字表達出來。我想了一下,發現用具象和抽象的性質區別來解釋是最好的。無論是關於冷兵器也好,恐龍也好,古生物也好,雖然對實際生活都是一點用處沒有。但是卻都是具象的,也就是,研究的內容本身是客觀的存在。但是一旦研究內容本身就是抽象的,性質就是根本的區別。人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真理是否有客觀性美的標準如何界定倫理的範疇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本身就是思維創造的,我也避免說它是否存在,是否有意義,否則一堆人會跳出來繼續爭論存在的概念是什麼什麼意義又是什麼什麼。我只說,抽象問題肯定是沒有答案的。你思考,你用文字表達出你的意思。例如生命的意義在於奮鬥。他又說生命意義在於享受。另一個又說在於運動,又有說在於奉獻。所以我想說如果是享受爭論的過程,那隨意你。不過如果是想得出某種一致答案,那純粹是浪費時間,兩片一樣的葉子都沒有,何況兩個人類個體。從基因到成長環境都不同,如果主觀思維一樣的話你基本可以報告有異次元空間平行宇宙了2333。所以可以總結來說,哲學的問題本身都是抽象的主觀的,又怎麼可能有具象的客觀的答案呢。但是去探尋去思考的精神是絕對值得肯定的。沒有這種提問題的精神,人類不可能進步發展。打個比喻,提問精神是統一的前進動力,只不過有兩條岔路口,一條路的提問對象是客觀事物,這條路明晰而寬闊,產生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經濟等等。另一條路的提問對象則是主觀思維概念,這條路永遠是濃霧籠罩,無論是剛一進去還是走了幾千年上萬年,都是一樣的濃霧籠罩。這就是為什麼說哲學永遠在路上。因為問題就是主觀思維所以永遠不可能有事實答案。只有根本從沒想走到頭而是根本上喜歡這霧氣的人才會享受其中。而那些本沒有偏好誤打誤撞一不小心跌進去的迷路人則像千與千尋里迷路的千尋一樣,不屬於你的世界,永遠沒有出路。焦急的在濃霧中亂轉怎麼也走不到光亮,對他們來說這濃霧不是仙境而是地獄。簡言之,主觀抽象問題永沒有客觀答案。如果享受思維過程,隨意。如果苦苦尋求結果,則付出多少時間就是浪費多少時間。
首先,會容易因為看哲學或者心理書籍而導致患上心理疾病的人,是沒有個人獨立思維的人、是思想偏激的人或者思想消極的人。他/她不懂得從看到的觀點裡作出分辨,他/她在看到的觀點裡沒有全盤理解作者所提出的觀點,而是理解了其中的片面,並且以偏激的思維固守的那種思想又或者只接收了那些觀點裡消極的一面,而沒有進行逆向思考,從而在消極的觀點裡感受到了如今生活的美好。如果對所看到的觀點,沒有自己個人獨立的判斷,就運用在現實之中,就容易發生矛盾。比如看到一個觀點讓你在與人交往中要慎言,於是就不經個人判斷,直接運用於現實之中,變得沉默寡言,怕說錯話,但其實大可不必如果拘謹。多說話,多表達自己,多思考自己說的話,分清場合就好,不必讓「慎言」而使自己拘謹到抑鬱而患上強迫症。並且人會容易敏感多疑。
有患心理疾病傾向的即便是看唐詩三百首也會有患病的可能
大多數是心理疾病是處於矛盾境地,不知何解吧。
本人看來以哲學愛思辨的特色來說,正是解決矛盾的不二法門,即便解決不了當下矛盾,但也可以明白矛盾從何而來,少受點心理折磨。
另外,斗膽提醒諸君,哲學最大的特色在於以開放的心態和嚴謹的思維面對問題,莫不要匆忙斷定哲人、偉人的觀點就是絕對真理,這是最大的忌諱。
愛智慧,愛思考,不是愛站隊,更不是愛結論。
哲學,真的會讓一個人的境界有所提升,思維能力增強,至少以前那些困惑著我的問題現在我已經可以理清思路讓自己不要那麼痛苦啦~(來自一個考研黨奮筆疾書馬哲的感悟)
至於壞處,我入門尚淺,至今還沒有發現~不會,如不接觸社會則會。同時可以讀些科普讀物,了解些科學,因為科學是新世紀的哲學
第一境界:傻傻的活得很快樂第二境界:傻傻的活得很痛苦第三境界:明白的活得很痛苦第四境界:明白的活得很快樂
看書(⊙_⊙)?有人看進去了,會吸收自己感興趣的,或者說是與自己價值觀極其相近的或者完全相反的方向(這種情況很少,除非經歷極其相似)思想的,舉例,一本書有人看到的優點,有人看到的是缺點,如同悲觀心態與樂觀心態的對應,所以看人啦看哲學,更多的是一種好奇,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對某個終極答案的探尋.有人得出階段性的結論,有人得不到任何有益的東西.
推薦閱讀: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有什麼區別?
※從思想、哲學、實踐的角度上分析毛澤東思想處於何等地位?
※人類痛苦的本質是否是對自己的動物性的否認?
※為什麼奶加茶和茶加奶不一樣?
※佛教創立之初其創始人就已經知道了輪迴等玄冥世界的存在,還是僅僅只是一種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