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普通 PC 配 HIFI 音響合理嗎?

普通電腦音效卡播放的音源是否對音箱聲音表現效果有很重要的影響?

如果用普通PC機播放無損音樂,接高保真音響。合理嗎?是否會存在短板效應?

如果不合理,需要怎樣配置?


PC不僅可以Hifi,甚至可以Hi-end。關鍵看硬體配置。

想想看,如果要聽24bit192kHz的錄音,音樂家還不是從數字音頻工作站來聽?

那就是一台配置合理的PC而已。


PC可以Hifi,搜一下馬頭音效卡,看自己能接受否其價格。

音樂由CD格式到WAV格式再播出來,經歷兩次較大時基抖動,肯定變蒙,市面上真正母帶級軟體都是8軌以上的,你會混縮嗎?


首先說,是你如何定義HiFi,那些Hi-End的玩家一根線動輒幾萬,對於聲音的音源之挑剔可想而知。如果你只是想通過PC獲得好的音質,那麼肯定是可以通過改造得到的。

PC有別於傳統的CD機的區別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原始文件,我們在網上下載到的「無損壓縮」的文件,這裡的「無損」只是在壓縮的過程中無損, 並不是相對於CD的無損。我們通常的把CD轉換為WAV的過程中實際上是一種有損的轉換,這種有損是取決於CD本身的技術特點的,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彷彿從光碟上拷貝下文件的那種無損方式。另一方面是信號的傳輸和解碼,通常來說,普通的PC內部由於電路的複雜性,對於我們輸出的新號是有著各種複雜的干擾的,另一方面是解碼,實際上,這個我們通過外置的DAC解決,這個層面上來說是和傳統HiFi是沒有區別的,因為傳統HiFi也有轉盤+解碼這樣的搭配。

務實一點說,如果你只是打算做一個幾萬元以內的搭配的話,以PC為基礎來做,是沒有問題的。

------------------------

2016年8月4日補充,三年前回答的問題,現如今認識有一些變化,所以來補充一下。

根據我的實踐,pchifi和傳統cd比的話,有先天的弱勢。

更正一個之前的說法,cd抓取,一定條件下,其實是可以做到完全正確的。pchifi真正的問題是出在了輸出的信號失真的問題。

我一直以為,pc輸出的是數字信號,不存在一個失真的問題。而實際上並不是的,我之前用pc→藝雅qb9解碼→spl1280耳放→hd800這樣一個搭配,解碼和耳放都是萬元以上的級別。按理說聲音不應該有大的問題,然而我發現,出來的聲音干硬刺激。以為是因為hd800不好伺候,於是開始瞎折騰,最後發現,問題的根源,是pc機輸出的USB信號失真。

我查了一下,發現,USB介面在作為連接音效卡的輸出的時候,輸出的信號是不作校驗的。所以這個時候,輸出信號的準確度完全取決於計算內部的干擾和供電。一般來說,計算機的供電和屏蔽環境是極其惡劣的。

這個問題,真正合理的解決方案,必須是在pc內部,有的朋友用了價值上萬元的數字界面,裡面用了都是飛秒級別的原子鐘,然而,實際上收效並沒有那麼好。就像那個詩里說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你的信息源錯太多,你後面怎麼彌補,也還是難以和先天的優勢比擬。

有見過網友定製的專門用於pchifi的電腦,這個思路上是正確的。改成外置的線性電源,然后里面各種隔離、濾波,每個零件都精挑細選,要知道,光這一台電腦的花費就幾萬元。而且系統內部的設置也是各種繁瑣的優化。當然,聲音的效果也確實是飛躍式的提高。

所以,結論是,pc可以作為hifi的前端,但是普通pc真是hifi不起來,得大幅度優化。如果你有錢又想省心,那麼就玩cd;如果你有錢又不怕折騰,可以玩pchifi。當然,你也可以訂製一台網友做的所謂pchifi專機。但是我總覺得,幾萬塊也能買不少cd了,買個cd機何樂不為呢?


最近研究了一下

發現HIFI水很深 各種品牌迷信 各種傳說神話滿天飛

背後推手主要都是經銷商

我認為不要過分追品牌,不要過分迷信洋品牌

欣賞音樂是主要目的,過度追求設備參數無意義

目前主要結論是

1

電腦作為聲源完全可行,數字化音頻採樣率是124bit 單位記不清了,CD採樣率大概是44.1bit。

HIFI燒友有人接受,有人激烈反對,一般都認為和CD音感有區別。

不過我是不在意,CD和黑膠還有區別呢,黑膠和愛迪生還有區別呢,非要認為老的好,只能是一種情懷,就沒意思了,要相信科技的進步。

2

需要「高品質音效卡+解碼器「,或者帶USB功能的外置解碼器(一般電腦音效卡沒有解碼器需要的專用音頻輸出埠的),或者用埠轉換器。

音效卡一般700-3000足夠,解碼器跨度很大 700-8000

網文引用 最原始作者已經不可考

引用一

一些對電腦音效卡HIFI的看法,也適用於掃盲

一些對電腦音效卡HIFI的看法,也適用於掃盲 - 【人人分享-人人網】

一套發燒系可以簡單說成:音效卡——功放——音箱(有源音箱是將功放與喇叭集成在「音箱」內)

音效卡:決定音質的關鍵東東,好比地基,地基不好什麼也是白搭。

功放:又名功率放大器,由於音效卡直接輸出的功率較小(一般只能用於耳機),所以必需要通過功率放大器才能使喇叭發音。任何功放對放大的音源都有損失,衡量其好壞可以說簡單理解為:越好的損失越小。(註:功放對提升音質無任何作用反而還有損失,它只是放大而已)

喇叭:展現聲音的東東,筆者幾十塊的喇叭也有,上百塊的喇叭也有。二者的參數都差不多,不過實際聽的效果還有能略微聽出。筆者懷疑是實際參數未必與商標所說的一致,手上沒有相關測試工具,目前只是猜測。

以上是點基本理論,下面說點選購問題:

先談音效卡,對比兩套電腦,筆記本自帶的是AC97、台式機自帶第二代集成音效卡HD888,從使用的角度來看,這二者區別還是很大。USB音效卡和黑金2個人感覺與HD888差不多。現在的電腦主板都已集成第二代音效卡,除非你是發燒級,否則我勸大家還是不要在上面浪費金錢。

至於功放,同一首曲2套功放播放出的效果相差很大(當然不是聲音質量的差別,是音色),多媒功放「漫步者201T」低音炮放出的效果和上述相比可以說是「慘無忍睹」低音全無細節,只能看看電影,打打遊戲用。

喇叭,這個目前來看還真不好評價,從貴的到便宜的差別遠遠沒有價位上表現出來的明顯。個人認為主流幾十塊就差不多了,當然還要看喇叭的做工等因素,這裡是入門介紹不詳細討論。

總結一下,如果像AC97這種集成的,先花錢升級音效卡吧,兩百來塊的烏龜海岸這種就夠了,太高級的音效卡如果後面的功放喇叭檔次不夠,也同樣表現不出來。其它情況就不要考慮升級音效卡啦,花的錢還不如放在後面功放中提升的效果大。功放——筆者認為最值花錢,筆者有兩百來塊的1875功放,也有四百來塊的3886功放,至少要搞台1875吧。喇叭——家庭影院中的兩個環繞箱也差不多可用(在裡面加塊高低音分頻器效果更好,不加也可用。)環繞箱在二手市場最多50塊。

這樣算下來,功放與喇叭差不多300塊吧,基本才有hifi的感覺(資深人式不要抬杠,發燒的路上萬的裝備也算不了什麼,這裡只針對入門者)這種搭配與外面一樣質量的音箱相比還是要便宜300來塊。用不著自己DIY淘寶上有現成的功放,200多塊應該能搞定,選家成交量多點的、信譽好的賣家就行了。

當然,如果你實在只有兩百來塊的預算,我勸你還是先忍忍,存夠300塊再說。要你是忍不住,我只能建議不要買低音炮,那東西不是聽歌用的,買2.0音箱(雜牌不要,市面主流品牌就行)。

(以上是電腦HIFI的入門級東東,請大家往下看,看看對電腦HIFI要求較高的對功放的看法)

音箱部分

1、在商業炒作上,發燒音響的價格永無止境。

  動輒10萬元甚至是幾十萬元的音響,絕對不是普通百姓的目標,普通朋友在購置家庭音響的時候千萬不要期望往這個檔次上去靠。有些大款派發燒友,其配置確實非常經典,但是他們更多的不是聆聽音響給他提供的高標準音樂效果,再現音樂會的恢宏場面,領略正宗音樂所能包含的精神世界,從而達到與音樂大師在精神上的溝通和交融,他們更多的是炫耀家庭的富有和家庭的氣派,就算聽聽音響,他們也是痴迷於雷鳴電閃,摔瓶子,砸玻璃等等所謂效果碟,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樣的音響配置已經脫離了音樂欣賞的範圍,屬於另外的話題了,這裡就不論。

  

2、既不迷信國際名牌,也不否認大多數國際名牌的確實具有很高的技術參數和運用了相當的先進技術。

  某些人一談音響,什麼馬蘭士、安橋、麥景圖、怪獸等等讓普通百姓望而生畏的品牌。其實不少國產品牌並不遜色,價格卻公道得多,從傳統的電子技術的成熟程度角度來講,我國在音響方面並不落後,在現代數碼技術上差距也不是很大,那麼是不是國產品牌和國際品牌就沒有差別了呢,這就錯了,在音響方面,我國與國際品牌的差別,最大的就是製作工藝上的差別,大家知道,有關音響的電子技術是一門很具有工藝差別和經驗差別的領域。一組完全一樣的電子原器材作出一個功放機可能千差萬別,區別就在於工藝和經驗。

  

3、HIFI和家庭影院的一般區別

  說到這個區別,就要說說純功放和AV功放的區別了,所謂純功放,無論是膽機(電子管機器)石機(晶體管或者運用集成電路的功放模塊)還是膽石混合機(先石後膽),在製作理念上是遵循「簡潔至上」的原則,去掉或者關閉可能影響效果的任何其他電路和電子元器件,儘可能的提高音樂的真實還原,達到所謂的「原汁原味」,關於音樂的真實還原涉及到幾個技術參數,頻率相應曲線、信噪比、動態範圍、瞬態速度、隔離度(解析力度)等等,當然AV機器也講究這些。

  而AV功放的製作,從電路設計到創作理念就不是這樣,它至少應該充分考慮卡拉OK迴響延時和5+1甚至是7+1或者更多路信號的解碼和放大,他還要考慮到看DVD、VCD電影時候配音效果的渲染和加強,其電路其實比起純功放來複雜得多,由於電路複雜勢必影響到音樂的真實還原,也就違反了發燒友關於「簡潔至上」和「原汁原味」的發燒原則。所以業界就把這種功放稱為AV功放。

  

  在聽感上,如果經驗不足,很多人更喜歡AV機器,就是因為AV機器的渲染,渲染就是誇張、就是討好,如果我們確實喜歡這種渲染,就不要考慮HIFI,HIFI(直譯就是高保真)。從本人接觸的朋友來看,確實有許多朋友真的更喜歡AV機器的效果,從技術上說,渲染就是失真,渲染就是刻意的提升極端頻率而壓抑中間頻率,使得頻率相應曲線失衡。

  打一個比方,朋友們都曾經用過傳統照相機,比較一下美國柯達和日本富士兩種膠捲的效果,更多的人喜歡富士,為什麼?就是因為富士膠捲的照片比實際景象色彩更絢麗,而柯達照片更接近於真實,人們往往不喜歡太真實的東西,而富士膠捲就是寧願在一定範圍的失真加進某些渲染來迎合大多數人的心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成功的市場經驗。

  那麼純功放和AV功放(或者叫做影院功放,卡拉功放)在重現音樂效果的理念上就存在這種區別,那麼我們應該選擇什麼功放,這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能強求的,更不能指責選擇AV功放的朋友們欣賞水平就是低,就是不入流。

  

4、魚和熊掌兼得的問題

  從發燒友的最初提出HIFI的概念上來看,AV功放確實不夠高保真,也不原汁原味,但是目前有不少國產品牌已經考慮到魚和熊掌兼得的問題,而且已經做得相當出色,那就是在玩HIFI的時候,切斷或者關閉所有有礙於可能影響真實還原的電路,多路功率混成具有高隔離度的兩路信號輸出,以營造一個真實的音樂會現場。這一點可以請朋友們在準備購置家庭音響的時候充分考慮。

  

5、真正的HIFI大多數是可以體現出真實測試數據的。

  真正的HIFI大多數是可以體現出真實測試數據的,人們往往爭論膽機石機在測試數據上的差別,膽機一向為大家看好,而其測試的技術參數往往低於石機,從技術上來講,也就是所謂偶次諧波孰更豐富的問題,人們看好膽機,也就是人們從聽覺上更趨於豐富的偶次諧波,膽機的好也僅僅就在這裡。這裡關於膽機石機我們不展開了。只是說說在欣賞和購買器材的時候,注意幾個原則,千萬不要被很多文學形容弄得暈頭轉向,被奸商騙取銀子。什麼低音塌實,中音悠揚,高音清亮等等等等都是形容詞,不要被蒙。

  

我的幾個原則:

  * 無論是玩HIFI還是玩AV,一定要保證足夠的功率儲備,40平方米的房間,玩HIFI,每路儲備功率(RMS功率)最好在100瓦以上,而真正聆聽時實際輸出每路20瓦左右比較舒服

  * 小口徑喇叭永遠不是大口徑喇叭的對手,這是指在低音重現的時候,保持合理的頻率響應曲線,低音頻率到底能下潛到多少赫茲?而所謂低音炮就是把頻譜中部分中低音頻率加大功率而已,故意造成低音沉重的錯覺,而真實的頻率並沒有下潛,那基本上是瞎胡鬧不說也罷。

* 在一般家庭經濟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國產知名品牌,而不要被某些既不是正宗洋貨、也不知道是哪裡的花里胡哨的牌子迷惑。

  

* 不要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技術指標,比如看到有文章說道,即使把音量開到最大,也聽不到任何雜訊,這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我們平時聽音樂音量大小的狀態下,聽不到雜訊就已經滿足了我們的需要。但是為什麼提出要有相當大的功率儲備指標呢,提出實際聆聽功率是儲備功率的1/4、1/5甚至更大?這主要是考慮到在某些音樂片斷或者音樂瞬間,功放機能夠遊刃有餘的推動音箱而不至於捉襟見肘,氣力跟不上造成音樂再現時候出現疲軟。在發燒上,對於瞬間的大功率要求,稱為爆棚,爆棚是最考驗功放機儲備功率的。

  

* 最後一個原則,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一些雜談) 

  以上零零碎碎說了很多,究竟怎樣配置好自己的家庭音響,首先應該熟悉自己對音樂種類的喜好,這一點很重要。是偏好於輕音樂、民族音樂,還是搖滾迪斯科,還是聽歌也就是演繹人聲,還是大型音樂會交響樂,還是迷戀於國外大片的那種很誇張的配音效果,還是唱卡拉。任何一套成功的器材都有自己所長的地方,但是如果要求在所有方面都能很出色,與銀子的上漲就不是簡單的線性正比了。

    

  在購置器材前,多聽聽發燒友或者准發燒友的意見,是大有好處的,但是要注意一點,有些人也許有點經驗,也很熱情的幫助左鄰右舍購置音響,但是有不少這樣的人是和某一個某幾個音響店有暗地交易的,也就是人們說的托兒。

  

  另外很多行家提出線材的問題,主要是指從功放機連到音箱的那兩對線(當然也包括音源、影源到功放機的連線)說的天花亂墜神乎其神,非某某牌子不能用不能聽,無氧銅線純度一定得達到多少個9,即99.99%以上,否則怎麼怎麼云云,要知道那些線材可是天價呀,比如(麥克唐納當時的價格為108元一米,一套線材就在千元附近了)為了檢驗這種線材是否對音樂再現造成如此大的影響,普通的秋葉原音響線,以及上海的無名音響線,來做實際聆聽比較和儀器測試,嚴格的來說,在儀器上可以看出有點差別,但是實際聆聽還真感覺不出差別。 

引用二

HIFIDIY論壇-(轉帖)詳解電腦作為hifi系統的音源! - Powered by Discuz!

詳解電腦作為hifi系統的音源!

電腦作為HI-FI系統的音源

首先,我想很明確地說明兩個基本點:

第一,如果是用電腦自身附帶的音效卡(即所謂「集成音效卡」或叫「板載音效卡」),那麼是很難取得過得去的音質的。不要說音質良好,就連「過得去」三個字,也很難達到。確實,我聽過一些老得掉牙的IBM電腦,和新的MacBook Pro筆記本,音質是還行的,但必須承認大多數的電腦,其集成音效卡的輸出,甚至底噪問題就難以忽視,更不要提其他音質要求了。

第二,用電腦作為音源,聲音可以達到的水平,是有個上限的。目前看來,它還達不到頂級CD機/SACD機的水平。當然,這是一個前途無限光明的分支,所以目前處於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各種新產品、新技術都會湧現出來,所以對未來是有理由持樂觀態度的。

說完這兩個基本點,可以進入正題了。首先從「音效卡」和「解碼器」這兩個概念說起。經常有發燒友問我,如何使電腦音質提高?我也經常回答,電腦只有接好的解碼器才能達到良好的音質。然後經常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解碼器?解碼器和電腦的音效卡有什麼區別?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是要首先搞清楚的。

「解碼器」這個詞,其實意義可以是很寬泛的,各種設備上有各種不同的解碼器,但HI-FI發燒友最經常說起的解碼器,一般是指「數字模擬轉換器」,即D/A Converter,簡稱DAC。它的唯一功能,是把數字音頻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

我們目前處在徹底的數字時代。數碼相機是數字化的,攝象機是數字化的,音樂也是數字化的。除了極少數玩黑膠唱片和磁帶的人外,絕大多數人聽的音樂源,都是數字音頻(Digital Audio)。不過請記住,這個概念僅限於「音樂源」。放大器和喇叭仍是模擬式的,只工作於模擬電流下。雖然已有一些能直接處理數字信號的「數字放大器」,但仍未成為主流。主流的放大器仍是只接受模擬信號,只放大模擬信號,你把數字信號塞給放大器,放大器是拒絕接受的。

所以不論是CD唱片,還是電腦上的音頻文件,它們都是數字化的音樂源,但在播放時,都必須轉換為模擬信號,才能輸入放大器,然後通過喇叭或者耳機播放出來。在這個播放流程中,數字模擬轉換,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而實現這個環節的設備,就是「解碼器」(DAC)。

當然,在很多播放設備里是找不到一件單獨的名叫「解碼器」的東西的。因為它已被集成在機器內部。所有的CD機、DVD機、VCD機、SACD機,簡而言之所有的碟機里都已包含了解碼電路,負責把光碟上的數字音頻信號轉換為模擬電信號。同時,所有的電腦內部也已包含了這個電路。它就是由所謂的「電腦音效卡」(Soundcard)來完成的。電腦離開了音效卡,就只能是啞巴。

什麼是「解碼器」呢?一個簡單的定義就是,獨立的、能高質量地完成D/A轉換的設備。它不是一個功能豐富多彩的設備,它幾乎唯一的功能,就是接受數字信號,高質量地轉換為模擬信號,然後輸出去。一部解碼器的背後,通常可分為兩部分:輸入端子、輸出端子。數字信號從輸入端子接進去,然後模擬信號從輸出端子出來,就這麼簡單。

電腦音效卡,可以功能很簡單,也可以功能很豐富,但它100%具備的一項最基本功能,就是「解碼」,這點和HI-FI解碼器是完全一樣的。電腦內部的音頻全部是數字化的,而要使這些數字化音頻發出聲音來,就必須有一個設備先把它轉換為模擬音頻信號,再進行放大,直至揚聲器輸出。音效卡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在電腦內部實現「DA轉換」。

然而電腦音效卡又往往功能比較豐富,比HI-FI解碼器豐富得多。很多音效卡是具有音效功能的,能結合控制軟體對聲音進行處理、編輯,甚至還有錄音功能,可用於音樂製作(能錄音的音效卡內部除了DA轉換還有AD轉換)。HI-FI解碼器則是一個單一功能的東西,除了DA轉換,別的幾乎什麼也不幹。而評價一部HI-FI解碼器的唯一標準,就是音質!所以HI-FI解碼器是一件音質至上,而且不講功能,只講音質的東西。

當一部HI-FI解碼器被接入電腦時,電腦內部的數字音頻由這台解碼器來實現「DA轉換」,而不再由電腦內部的音效卡來完成,這樣,就是一個最基本的PC-FI的概念。

為什麼要把HI-FI解碼器接入電腦,而不用音效卡呢?如何將解碼器接入電腦呢?下面談談這兩個問題。

電腦音效卡有聲音好的嗎?有高檔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有些音效卡音質還是相當不錯的。在玩PC-FI的群體里比較常見的高端音效卡有RME、LYNX等,價格在數千元,音質都比「集成音效卡」好得多,甚至有一些價格數萬的「極品音效卡」,如瑞士Weiss、英國Prism Sound的產品。但是,畢竟選擇還是少!而HI-FI解碼器的選擇,要多得多,品牌、產品、聲音風格,都要豐富得多。HI-FI解碼器是一種已經發展了十幾年的高度成熟的產品,至少有幾十個HI-FI廠家生產和曾經生產過數百種不同的解碼器產品。

那麼,解碼器如何去接入電腦呢?這就牽涉到了一個數字音頻傳輸界面的問題,即電腦數字音頻以什麼規格、什麼物理界面(介面)來連接解碼器。

這裡我想分兩個方面講。一個方面是,傳統的解碼器,是不考慮如何與電腦連接的,它一般具有的數字介面,是這麼3種:光纖、同軸、AES/EBU。這三個數字傳輸界面都是專門為音頻設計的,其中前兩個也被統稱為S/PDIF(由SONY和Philips公司共同開發的數字傳輸規格)。AES/EBU是一個專業領域內常見的介面,在民用產品里較少見到。這就出來一個問題:電腦有沒有光纖、同軸、AES/EBU輸出呢?如果沒有的話,如何接入解碼器呢?

電腦其實天生是不可能有光纖、同軸、AES/EBU介面的。電腦不是專門的音頻設備,不會去按照音頻設備的標準設置介面。但事實上在一些電腦音效卡的輸出端里,可以找到光纖和同軸數字輸出(AES/EBU很少見)。這就好了,只要電腦音效卡有數字輸出端,就可以直接連到解碼器,用解碼器來做DA轉換。甚至有一些音效卡是只具備數字輸出的(即不具有DA轉換電路),被稱為「純數字音效卡」。為什麼有這樣的音效卡,它有什麼好處呢?回到一條非常非常古老的原則:功能越少越專一,性能往往越好。

在這個「電腦音效卡數字輸出 - 解碼器」的方案里,在解碼器確定的前提下,聲音好壞與那個音效卡關係很大。也就是說,不同的電腦音效卡,輸出的數字信號,素質是不同的。千萬不要誤認為數字化的東西,都是一樣的0101,音質就是相同的。完全不同!同樣一台解碼器,接一個高級純數字音效卡,和接一個低檔音效卡的數字輸出,音質可以差異很大。

接著講第二個方面,那就是,近年來呈現一個明確的趨勢,越來越多的解碼器已考慮到了接入電腦的用途,特別增加了為電腦設計的介面,以便直接與電腦連接(而無須經過電腦音效卡)。這裡的「直接與電腦連接」的介面,具體說是什麼呢?就是兩種:1394火線口,及USB口。

USB口在電腦上幾乎是100%具備的,所以具有USB介面的解碼器,使用範圍更為寬廣,幾乎任何電腦都可直接接入,而1394火線埠,不是所有電腦都有,使用範圍會受一些限制,但由於1394火線有著傳輸速率高、非同步傳輸的優點,所以也受到了一些廠家的青睞,比如美國Apogee、瑞士WEISS的一些解碼器產品,就採取了火線的方案,而沒有採用USB。順便一說,在專業音樂製作的領域內,使用火線界面的音效卡、音效卡是非常常見的。

同時必須指出的一點是,雖然新近的解碼器越來越地考慮到了電腦用途,紛紛增加了USB或火線端,但之前的大量解碼器,畢竟是沒有的,要把它們接入電腦,而電腦音效卡又未必有數字輸出端,為解決這個問題,一種新型的產品應運而生,那就是「USB-S/PDIF轉換器」。它一般體積很小巧,一頭是USB端,能用一根USB線連接電腦,另一頭是同軸或者光纖輸出,以便直接連入解碼器。我在09年1月介紹過一個國產麗特的U-S1產品就是此種()。國外也有一些類似產品,而且有些設計檔次很高,價格很貴。比如美國Bel Canto的USB Link,售價達三千多元。

正是由於用電腦作為播放音源的人越來越多,解碼器除了常規的光纖、同軸之外,必須有「電腦介面」(USB或火線)成為一個強大的需求。大家看,所謂的美國「三小強」里,Apogee Mini-DAC是最早走USB路線的,後來改版為火線(Apogee公司和蘋果產品關係密切,而蘋果產品多有火線輸出),Benchmark DAC1之後就推出了帶USB介面的DAC1USB,Lavry DA10之後就推出了帶USB介面的DA11。此外,英國Cambridge、Chord、音樂傳真、美國Bel Canto、MSB、日本Esoteric等廠家的解碼器都帶了USB介面,甚至出現了Ayre QB9這款獨特的,只有USB介面的「解碼器」(嚴格意義說這已不是常規的解碼器了)!火線陣營除了Apogee外還有瑞士Weiss這個堅強的支持者。可以說,2010年,如果一款HI-FI解碼器不帶USB或火線介面,恐怕就老土了,商業前景不妙!

在平價解碼器產品里,到目前為止我仍比較欣賞國產MDAC這台解碼器。在1680元這個價位,它做到了以USB方式接電腦能獲得相當不錯的音質,這也是它最近頗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其實它接CD機時表現並不算最為搶眼,至少不算「同價位最好」,但它以USB方式接電腦時,卻做到了其他2千元內產品難以做到的聲音水平,僅這一點,就使它脫穎而出。這個現象說明了,在當今的情況下,一台解碼器並不只是「有USB」就可以了,而是必須盡量把USB端的音質做好,使它連接電腦使用時,能給出一個盡量象樣的聲音。

在PC-FI的方案中,除了解碼器的水平會決定音質之外,電腦軟硬體環境也會影響音質,這也是必須指出一下的,並不是說在解碼器確定的前提下,它接什麼電腦,運行什麼軟體,都出來相同的音質。不是這樣的。軟體方面,最主要的一環是播放軟體。舉例來說很多人用Windows自帶的Windows Media Player或者蘋果電腦自帶的iTunes來播放音頻文件,但實際上它們的音質卻是蠻一般的。如果你的後端播放設備水平一般,也就算了,一旦你的後端播放設備水平很高,那播放軟體之間的音質差異,可以說是非常大的。我建議以PC+解碼器為音源的燒友注意一下這個問題,嘗試一些公認音質較好的播放軟體,如Saw Studio、Samplitude、cPlay等。同時,如果要把CD碟抓軌,盡量用專業的抓軌軟體(如dBpoweramp、EAC),而不要用iTunes等大路軟體。

除了播放軟體外,軟體的設置也是值得注意的,比如緩存的大小設置,使用ASIO輸出和WASAPI輸出等,也會影響音質。此外,在播放音樂時,盡量少運行其他程序,如電腦有多隻USB口,盡量讓音頻設備獨享等。最後,和傳統HI-FI一樣,保證電腦的供電質量,採取一些避震措施,都是有利於音質的。

電腦連接到解碼器的方式,除了火線和USB線之外,還有一種可通過Wi-Fi或Ethernet網線傳輸音頻數據的途徑。這個流派主要是Squeezebox和Linn兩家在採用。Squeezebox原本是澳洲一家獨立開發的小公司,後被Logitech收購,產品改換門庭成為羅技品牌。Linn則是英國一家從黑膠時代一直做到如今的傳統HI-FI廠。它們的產品雖然式樣和風格不同,但大致可歸入一派,因為都可通過Wi-Fi無線方式或Ethernet網線來傳輸音頻數據。從原理可知,這樣的數據傳輸是完全「非同步」的,這就減小了電腦軟硬體環境及傳輸環境對音質造成影響的程度。

事實上,這兩家的產品很難說是一台純粹意義上的「解碼器」了,儘管它的內部仍包含了核心的解碼電路。一般把它們稱為「網路播放器」(兩者也都能收聽網路電台)。同時,這樣的產品有一個值得指出的特點,使它有別於前面所提到的解碼器,那就是,聲音的播放是由「播放器」來主導和操縱的,而不是由電腦主導和操縱。使用者通過機器面板或遙控器來給機器髮指令,要求播放某首曲子,機器再去問電腦索取相關數據(音頻文件),得到數據後完成播放。這個操控的方向正好和前面的電腦+解碼器的方案是顛倒的。在電腦+解碼器的方案中,是人操控電腦,運行音頻播放軟體,電腦給解碼器發送音頻數據,完成播放。電腦是主導的,解碼器是被動的。

所以值得指出的一點是,這種「播放器」是不能當作電腦音效卡用的,比方你在電腦上觀看電影,就無法用這種播放器得到伴音,在電腦上打遊戲時也無法用它聽到相關音效,但如果你是用電腦+解碼器的方案,就可以通過解碼器聽到電腦發出的一切聲音,包括電影伴音和遊戲音效。

在播放音頻文件,而非CD光碟的「新式數碼音頻」的方案中,還有一種是完全獨立的播放器,完全不依賴於電腦,比如Naim HDX、McIntosh Music Server、Bladelius Embla、Blacknote DSS等產品(圖為我在2009年音響展上拍攝到的DSS)。這些產品的廠家都有傳統HI-FI製造背景,價格都比較貴,基本相當於一台高端CD機了。由於這些產品都徹底擺脫了電腦,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產品了,要硬說成PC-FI也很勉強了,就只提到算數,不再多說了。

最後,稍微說一點我對「PC-FI音質」的看法。這個問題比較主觀了,很難做到徹底客觀和不偏不倚,到目前為止,雖然開始玩PC-FI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不少傳統燒友從CD機轉到了PC-FI,但燒友間的看法大多偏激,要麼是認為CD機老土了,音質也不行,高端CD機更是騙人玩意兒,要麼認為高檔CD機音質仍無敵,代表數碼音頻的頂尖,比起PC音源好得多。

我個人覺得,PC-FI確實是有它自身的聲音特點的,與傳統中高端CD機有差異。出於尚不很明白機理的某些原因(我猜測也許與硬碟磁頭讀取硬碟數據的過程有關),PC音源容易聲音偏冷、偏硬、偏楞、偏薄,四個字「冷薄硬楞」大致可以概括。聲場寬度好,但深度層次一般,整個聲場容易扁平。不過,請注意,並不是說PC為音源最後搞出來的聲音就一定是如此!關鍵是搭配的解碼器,以及解碼器之後放大器和喇叭/耳機的搭配。總的來說,在PC音源上,溫暖的、厚潤的、柔和的解碼器和後端,是比較受歡迎,容易搭配出一個良好效果的,應盡量避免風格偏冷、偏硬、偏薄的解碼器及後端播放設備。我舉一個例子,Benchmark DAC1系列解碼器,本身在它的價位是素質很好的解碼器,但用在PC音源上,出來的聲音,我始終無法喜歡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恐怕就是DAC1的聲音雖然兩端延伸很好,速度很快,但聲底不厚,音色也不溫暖(稍有些偏冷峻),還有些偏硬,這樣的解碼器,搭配多數電腦的後果,就是聲音「不好聽」。當然,我知道人的口味是差別很大的,有些PC玩家還用DAC1解碼,接丹拿或真力的有源喇叭聽音樂,追求「中性呈現」,還聽得蠻開心,而這樣系統的聲音,我是肯定吃不消的。

除了所謂「美國三小強解碼器」,最近我還聽到並比較了一些更貴的解碼器,如Weiss DAC2、Minerva、DAC202、Berkerly Alpha DAC、Ayre QB9、MSB Signature Platinum DAC IV等。對具體聽感有興趣的話可讀這兩個帖子:DNA耳放,BERKELEY解碼器,今天聽到的新東西 - 音 響 論 壇 - 耳機俱樂部論壇 - Benchmark DAC1, Ayre QB9, Weiss DAC2, MSB頂級解碼: PC上的較量!

必須要指出的是,PC音源的一個突出優勢在於,它可以播放高規格錄製的音樂,如96K取樣,甚至192K取樣的音樂,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到非常驚人的效果,明顯勝出普通CD的44.1K的規格。也就是說,再高檔的CD機播放44.1K的CD,在一些方面也會不如PC系統播放176K或者192K錄製的音樂。當然,我們都知道目前高規格錄製的音樂數量還較少,無法做到「想聽什麼能找到什麼」,但作為一個未來趨勢,高規格錄製的音樂在將來會大放異彩,而CD機仍只能播放44.1K/16比特的普通CD碟,儘管現在有了升頻、升比特等處理,但這些「事後處理」的絕對音質總是不如原生高比特/高取樣率錄音的。

然而大多數人還是在PC-FI系統上聽44.1K的音樂資源,因為最常見的音樂資源,仍是來自CD抓軌。在這個情況下,PC-FI系統的音質,就仍無法和同價位的CD機相比,這是我的看法。也就是說電腦+1萬元的解碼器播抓軌文件,音質會稍不如1萬元的CD機播原版碟,電腦+2萬元的解碼器播抓軌文件,音質會不如2萬元的CD機播原版碟。即使是4-5萬元的解碼器,非常高級了,播44.1K的抓軌文件,整體音質仍會稍不如4-5萬元的高檔CD機。有些人喜歡神化一些解碼器,認為用在電腦上,音質多麼多麼好,能勝出同價位甚至更貴的CD機,但我的感覺不是這樣。當然,這個我的個人結論里是包含口味成分的,如果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應該也很正常。還有一點是,我們平時能聽到的「電腦」,也都是普通家用電腦,據說有些專業級的台式電腦是非常強悍的,比如蘋果的Mac Pro Tower,可惜多數人沒機會聆聽,我也沒有,所以也只能存疑了。


先說結論:

PC和CD放起來有區嗎?有數碼味和模擬味的區別,不說的話聽不出來,但是你換著聽一聽就能聽出來,CD的味更純正。PC能達CD這樣的水平嗎?能,但是代價太高,你不如老老實實買個CD機吧。可能幾百元的非專業CD機都比PC放出來的感覺好。

下面詳細說說PChifi的成本要大於傳統轉盤的原因

最好的hifi方案是:
CD/LP轉盤---解碼---功放---耳機/音箱
中間的方案是:
數字轉盤(其實就是各種大小的MP3)---解碼---功放---耳機/音箱
最差方案是:
PC(用的是PC的音效卡,一般是同軸或光纖)---解碼---功放---耳機/音箱
但是從使用方便性來說是反過來的。
有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是PC(用的是USB)---數字界面---解碼---功放---耳機/音箱

所以關鍵還是看燒的有多嚴重。看預算。中間設備越多,錢花的越多,特別是你還想在線材上花點功夫的話。

PC的短板就是軟體之間的干擾和時鐘頻率(為了降低Jitter)

由於現在的新的解碼器大多和數字界面二合一了(也有解碼+功放+數字界面三合一的),所以PChifi和傳統hifi來說,就是少一個CD機而已。不仿先從pchifi燒起,如果以後想玩一下CD機的話,再買好了。

初燒我認為買一體機是比交划算的方案。非常省錢。而且足夠好聽。接CD或PC都可以。

其實現在很多專業音響展會上的試聽也都是用的筆記本+解碼器/功放+耳機/音響現場放的,效果已經足夠好。


且不說配不配得上,就光論題主的疑問,同樣的問題還有:

家財萬貫還吃粗茶淡飯合理嗎?

世界首富上下班還自己擠公交合理嗎?

帥的一塌糊塗卻娶了個丑妻合理嗎?

明明JB50cm長卻禁慾合理嗎?

男生喜歡男生,女生喜歡女生,合理嗎?

簡單點講就是,自己掙的錢,自己買的設備,怎麼搭配自己舒服就行。沒有合不合理,只有合不合適。


PCHIFI或者CAS想玩好需要注意這麼幾個方面:

1.電源,這個不用說了,除了傳統HIFI一樣的以外還需要注意主機內的電源,包括機內電源線

2.硬體配置,這個東西見仁見智,有些人為了追求完美處理器主板內存硬碟顯卡(有說法是獨顯比集顯好)甚至是sata線usb線都有特殊的要求。

3.軟體優化,包括系統軟體優化和專業的音頻軟體,這個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需要多多嘗試。

4.一個高素質的usb界面

再之後的東西就和普通hifi沒什麼區別了


作為低成本hifi音源是可以的,升級方便,但高追求有銀票就不要考慮了,不然浪費投資太多


PC-HIFI當然是可以的,不過要看你用什麼電,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PC-HIFI這個詞早就出來了。我家現在就有基於CD機和基於電腦的PC-HIFI兩套走線,目前聽起來用PC播放無損FLAC和APE文件效果比在CD機上播放原版CD要好。建議用筆記本電腦或者MACBOOK AIR(沒有風扇,噪音更小)。當然,能有個好的解碼器是上佳選擇。


如今的音樂大部分是 PC 和 MAC 上製造出來的。

這個問題就好象問奶牛, 你的奶是不是奶粉做的?


好多人想問題都太簡單了。。

單反窮一生,HiFi毀三代。。所以不要輕易中毒

hifi是個系統工程。。

PC作為音源,最hifi的手段也就是輸出s/pdif音頻串流到外接DAC解碼,這樣的方式相對於傳統的高階CD一體式解碼,是有技術上的缺陷,因為s/pdif 界面是有jitter的,而且是不可控的


目前的解碼器接受信號的方式決定了還是從cd轉盤走I2S傳輸最直接,其他光纖、同軸方式次之,usb再次之。


pc-hifi是一個趨勢。但是從目前來講,將pc打造成一個堪比cd那樣的音源成本很大。

低成本的一般是dac解碼器,更好的比如linn之類的,就是數字界面硬體播放了,不過價格說出來也是嚇死你的。國內也有些公司在做數字界面。比如純笛hd1,乾隆盛qa660之類的,不過本身這類產品市場很小,所以賣不開的。


我是從 傳統HIFI 到 PC-HIFI,再到手機HIFI過來的, WIFI手機+解碼功放+音響是最簡便的 HIFI 。


只能說普通PC可以做為hifi系統的一部分


怎麼不可以,數字輸出外接DAC+雙聲道功放+音箱,不就是一套HIFI嗎。


非常大的影響 因為音源已經不HIFI了。

PC上的HI-END可能還稍微差一點(並不是技術問題) 但獨立的數字播放器已經可以做到了。

現在有一些非同步時鐘的

USB轉同軸或者光纖輸出即數字界面 ( 替代轉盤)

+外接電源的獨立DAC 也就是解碼,效果跟台機是一樣的。

+功放或者耳放

+ 耳機或者音箱。

可能還需要避震貼 各種線材 房間位置擺放。。等等

PC端取代CD,大勢所趨。

單純欣賞音樂, 二三萬的耳機系統已經非常足夠了。


可以實現,pc作為數字轉盤,現在不少主板帶同軸輸出音頻的,不帶也可以通過usb或內置音效卡或別的方式輸出,接到DAC作數模轉換,此時輸出的是數字信號,機箱內的電磁干擾其實影響不大,比如說,如果PC主機放在書房,數字信號用光纖傳到客廳的DAC上,機箱干擾又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有大牛說區別在高檔cd和pc通過spdif輸出信號的jitter不同導致音質差距,那如果到這個層次,可以在DAC端,使用DAC的時鐘重整信號,而不用轉盤的時鐘,轉盤只負責輸出音頻數據)


再然後,從DAC輸出數模轉換後的模擬音頻信號,接功放,功放接音箱,其實蠻好的,

pc作為數字轉盤有容量大,對多格式兼容性好,可玩性高等眾多優點,還是不錯的選擇。


目前樂之邦專業音效卡,耳機森海塞爾hd595(主要不想再配耳放),網上下載無損音樂,用foobar播放器,遠強於5000元級別cd功放套裝


推薦閱讀:

監聽音箱電流聲很大,音量旋到最大後電流聲反而小了,是什麼原因?
考慮入手中等價位的無線音響,在Bose和Libratone之間糾結,如何選擇呢?
幫忙看看這個家庭影院設計方案如何?
預算6萬左右整套家庭影院系統(路由、NAS、播放器、功放、音響、投影、幕布等)該如何搭配?
小米的Soundbar如何僅靠前面的一條音響和一個低音炮模擬出環繞聲的?

TAG:音響 | Hi-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