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易碎,19世紀中國瓷器是如何裝箱運往歐洲的?
01-08
其實這個是一本雜誌上的問題,答案:先將精雕細琢的檀木箱和小檀木箱裝在釘在船艙地板上的大木箱里,四周用次等茶葉填滿,檀木箱里放瓷器用好茶葉填滿。到岸後茶葉篩選分包賣給茶商,小檀木箱當首飾盒賣.到各地古玩店,大的賣給歐洲人做茶几、櫥櫃,最後賣的才是瓷器。
作為景德鎮人,所知道的是:稻草填塞防震,並用稻草搓繩捆紮,再裝入木箱。現在景德鎮運輸大型陶瓷花瓶,還是用這種方式,只是為了節省成本,木箱改為木架。
樓上答案都弱爆了。。。那時候陶瓷包裝箱內是用豆子做填充物的,向箱內潑水,不久後豆子發芽,填滿了空間。。 自動填充材料啊有木有。
呵,那時候是把瓷器放在裝茶葉的箱子裡面,一起運過去到了之後茶葉瓷器一起賣。
用稻草鋪墊之後,再在箱子裡面灑上種子,再灑上點水,長時間的運輸會讓種子發芽,把箱子的空隙充實起來
來個全的。
16世紀前,中國的瓷器並不直接運至歐洲,而是通過絲綢之路運至中東地區,再由阿拉伯人這個二道販子轉入歐洲。由於瓷器易碎,在顛簸的駱駝背上要走幾千里,一不小心就跟節操一樣碎成渣了,實際上好多瓷器都碎在了路上,現在的考古可以在中亞絲綢之路上發現好多再瓷器碎片。
於是機智的商人便在每件瓷器中灌滿潮濕的沙土,再在沙土中撒上豆種或麥種,按瓷器規格碼放整齊,用繩子捆紮好,然後在縫隙再填濕泥土,播上豆種,每天撒水,待豆種或麥種發芽,相互交錯,糾纏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這樣瓷器就不容易碎了,但重量增加了好幾倍,不像是運瓷器,倒像是運泥土。於是後來便主要採取海運了。 海運便是他們說的,在各種精雕細刻的木箱子里,填充茶葉,把瓷器埋在茶葉里,在把木箱放入釘在船艙的大木箱子里,再在四周填充茶葉。到歐洲後,賣瓷器,賣茶葉,小木箱做首飾盒之類的賣,大木箱當做櫥櫃傢具賣。 19世紀靠的就是這種海運方式。防碎護具和現在一些瓷器運輸差不多,稻草繩。
初中時候學到的歷史知識好像說的是那時候是:在裝茶葉的箱子裡面放瓷器,運過去之後茶葉瓷器一起賣。
稻草 木架 還有水呀
瓷器用稻草綁住,然後再放到茶葉箱子里,拍庫網上有好多當年的外銷瓷
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稻草能解決的問題,現在要耗費石油製作的泡沫塑料來做。為了一點的美觀體驗,浪費不可再生資源。
這有何難,隨便找點草填上就行了。一百個茶碗碎十個八個根本不算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陶瓷碗和瓷磚都是陶瓷,為什麼瓷磚有輻射,而碗沒有??
※怎麼做陶瓷?
※景德鎮除了陶瓷還有什麼特色啊?
TAG: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