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評論里出現「j8」對人不友善,我舉報給管理員沒有成功,有沒有別的渠道舉報?

有人評論我說「呵呵,啥都是別人的錯,你這心態學個j8啊,天下人都哄著你?你是誰啊」我舉報不成功。從整個過程來看,法嘉宗智和劉大通是不是一個人?因為我不認識劉大通,在此之前也從來沒有交集,怎麼突然說出這種下三濫的話。知乎上有人懷疑法嘉宗智是個團隊在操縱。我只是猜想。


法嘉宗智從頭到尾就是一個人。謝謝各位勞神惦記了。

你那條提問的態度就是讓我不想回答,上來直眉瞪眼的問,請問如何修四念處?問誰呢?問我啊?問別人啊?從小到大家長沒教過怎麼叫人啊?寒暄懂不懂?客氣懂不懂?尊重一下大家就是尊重你自己懂不懂?

你不是求法的態度,你不尊重你想求的法要。難不成我還上趕著求你學?真逗……

自己法緣差,就謙虛點。

自己智慧差,就恭敬點。

自己福德差,就忍著點。

自己資糧差,就讓著點。

這不是無知有理的年代,誰也不該你的不欠你的。

學會怎麼聽人家才會說,再學學怎麼說人家才會聽。

自己沒得到想要的答案,吃虧的是你自己。

惱羞成怒舉報能解決什麼問題么?只能顯得你自己淺薄和氣量窄。

這成色真用不著學佛,先學做人。

擱東北那疙瘩,你得學學怎麼出門兒不挨揍。

劉大通和法嘉宗智不是一個人,只是一個瞧不上你的旁觀者。

人家說的有道理,你該聽。

你要對我有看法,用不著遷怒人家,更用不著瞎琢磨我,不是我不稀罕,是你真沒那能耐……

寫在別人答案下的評論,我的一些想法

----------------------------------

我回答問題,其實更多的看提問者的心行。什麼原因會讓他問出這個問題來。我解答的角度到底是給問題一個答案,還是指出問題本身的漏洞。畢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好問題,更不是每個問題都沒問題。有一種問題我會不加考慮去回答,就是這個問題對於提問者相當重要,無論從那個角度切入,我得把問題解決了……

佛門有句老話,莫將容易得,視作等閑看。太容易到手的東西都不會珍惜。所以很多大德都在注重培養學人的恭敬心。你不用恭敬我,我就是一屁。但是你要恭敬三寶。恭敬法要。珍惜自己的福報……

他的題我可以洋洋洒洒圓圓滿滿給他答完。但是對他一點好處都沒有。這麼不負責任的提問,他會珍惜么,他會照著做么,四念處怎麼修應該是句題外話么?所以我說他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別人。

這題他沒福報聽。真要是答了,倒是更糟損他的福報。因為他今後在四念處的行門上,再也不會認真,再也不會珍惜,再也不會精進……

至於法嘉宗智,有人愛,也有人恨。這個真無所謂。只要你肯修行,能為了讓你對路子修行,我會無所不用其極……至於接不接得住,聽不聽得懂,照不照著做,做不做得來……隨往昔緣,隨大小便。恭敬我就免了,恭敬自己難得的人身,珍惜自己未來五百世里都不可能再有的聽經聞法的機會,這比啥都要緊……

莫將容易得視作等閑看,只要你不等閑看,我必將讓你容易得!


網上就是這樣,現實中因為禮貌和別的原因,一般不會這樣說話,你有沒想過,只是別人一句評論就可以讓你很不開心,而這就是學佛的原因


都嘴帶這麼髒的髒字了,還有人洗,也算開眼了。

嘴裡說著沒有貪嗔痴,打的字裡行間卻充滿了傲慢,譏諷,不屑,到底能不能好好說話?

也許你覺得這是一種棒喝,但是法門八萬四,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啊,這不是激起題主的嗔心了嗎?

我認為,說話還是客氣點,你不喜歡可以不理會,但是切不可抱有嗔心去懟人家。


不知道緣由,所以也不能說你們誰對誰錯。

針對你的疑惑來說,網上確實存在一些組織或團隊,把自己包裝成各類專業人士,在各種平台發帖。比如包裝自己是心理專家、法律專家、佛道修士等等,然後在百度知道、貼吧、知乎都等地方發帖跟帖,有罵的、有捧的,等你信任了,之後的事就可想而知了。


管他是誰呢?自己修好自己就好啦,至於提到的那位憤青式大德,就由他去嘛,看起來好像跟你也沒什麼關係,世上的路與緣分千萬條,隨緣就好咯


j8沒毛病。如果要舉報請向自己的心去舉報,心裡刪除了就刪除了,心裡不刪,管理員刪除了還是在心裡。要「善護念」!修大徹大悟的方法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里非常重要的,隨時念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

《寒山拾得忍耐歌》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無普賢,拾得定是。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寒山云: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郝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世人愛榮華,我卻不待見,名利總成空,我心無足厭,堆金積如山,難買無常限。子貢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謀,樊噲救主難,韓信功勞大,臨死只一劍,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鬢白,年年容顏變,日月穿梭織,光陰如射劍,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三寸氣斷了,拿只那個辦。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言,問著如啞漢,打著也不理,推著渾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兒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見,好個爭名利,須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談,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干,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佛祖被人砍了一條胳膊都笑呵呵,你卻被一個幾把給氣炸毛了


傳你六祖的大法: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

如果理解不了,我還有個二等法:心裡念:忍耐忍耐多多忍耐,菩提薩婆珂。這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還有一個最簡單直接的辦法:你給那個罵你的人磕頭,宣化上人就是這樣修道的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是怎麼邀請到我的。不過這個所謂大師也太刻薄太斤斤計較了吧?人家都請問了,你還想怎麼樣?焚香沐浴齋戒三天三拜九叩地問啊?太當自己是誰了吧?


純粹路過。。。因為有些地方感同身受,所以,留言以共勉

TZ讓我想起,自己的一些側面(現在仍在修正):說話不柔和,知識缺乏,自尊心強。請教別人的時候,很容易遇到一些人愛理不理,也很容易有挫敗感,甚至鬱悶很久——所以,很多東西我都自己研究,還好學習能力比較強——(但這終究不是好辦法,畢竟彎路還是走了不少,所以要修正)

(也許你覺得我有暗示你的缺點的味道,但還請把下面的話看完,沒有惡意)

我也會經常思考這些,也許是機緣到了,慢慢的對佛法有了興趣。到現在為止,說不上學或修,但它的確給我思考問題提供了很多不一樣的角度,及理論,慢慢我又重新看一些問題。

首先,被別人慢待之後,為什麼我們會有情緒呢?是因為「」被慢待,對吧。但這其中存在著一定的邏輯不嚴謹,為什麼「我」被慢待,就一定要有情緒呢?金剛經說「無我,無人,無眾生。。。",對"我"的態度或者說執著,就是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矛盾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無我,所以,佛才能超脫——過於執著於我,肯定不是正確的修行方向,也沒有必要。

其次,"我」的情緒,「我」的念頭,本質是什麼呢?我沒有修到定,無法實證。但現在越來越覺得,它們並沒有什麼意義。只是覺得,它們是業力對我的自性的一種作用,它和真我(應該是清凈心,但沒有修定,我姑且解釋為無情緒地以旁觀者身份觀察自己時的那個我)其實並不是一體的。也就是說,我們其實可以不甩它們的。

TZ開這個帖子,或許為了找一些認同感,順帶還能伸張正義,告訴大家一些所謂的大師是多麼的沒涵養。越來越感覺到,別人是否認同自己,對自己好,真不是你有多麼優秀可以決定的。它真實取決於你的福報,和你的慈悲能量(這個結論是從我修行很高的同學身上觀察出來的)。再說,就算它們被封號了,你能得到多少實實在在的好處呢?只不過順應了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情緒」而已。

法嘉說的其實是對的,只不過一些人不站他的側面看。工作中我也會遇到,一些新人,我還在忙就直接跑過來:請跟我講一下,請告訴我……雖然加了請,但改變不了這是一句祈使句的現實,祈使句就帶有一定的命令的意味,所以法嘉說,他沒有這個義務(聽你的命令)。其實,你在請問後面,打個逗號,都會讓這句請教的話,語氣柔和很多。法嘉後面還間接暗示你事情的本質在於你的福報等等&<或許你應該謝謝他,儘管很多人說他的不好,世間的人就喜歡「要求」別人是他順眼的樣子。就這件事情來說,還有他的回復,我認為你應該謝一下他&>——佛經里好像有說:「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福報,聞法聽法,都是難事」—— 我也在努力修正自己的說話問題。最近我發現,其實說話不柔和,不中聽,缺乏慈悲(可能還有智慧)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慈悲修(作他想)到了,就會大大改善。

那怎麼辦呢?他們不肯告訴你,就想其它辦法嘛,這個時代最不缺的,不就是對信息的查找么,何必弔死在現在的大師那。

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我們修行考卷上打的紅叉叉,它醒目的告訴我們,這個那個考點沒有過關。我們應該趕緊翻書複習,修正呀。為什麼要怪給我們打叉的那個人,甚至還要把試卷貼到校門口,告訴所有人,那個批閱試卷的人,是多麼的刻薄。

學佛學佛,個人認為,真不是把佛法當成一門科學或知識來學習,要看多少經記多咒知道多少法門,而是要將其應用於自身,增福減漏。這件事情TZ固然受了委屈,但如果能反思到東西,比得到的答案更有價值。


推薦閱讀:

知乎是否會直接透露出某種商機信息?是否有人真的按圖索驥獲得成功?
有何辦法使知乎上獲得的知識變得系統起來?
你在聽知乎live時,怎樣做筆記?
是不是知乎劣幣驅逐良幣會成為一種必然?
知乎上關於翻譯的精彩回答有哪些?

TAG:知乎 | 佛教 | | 舉報 | 舉報知乎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