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大業是否走失史實?
01-08
想看,但是看到劇組選了一群小時代的演員來講一個冰與火之歌的故事還是有點不放心。由於豆瓣沒影評,加上對這部電影和那段歷史時期的了解不夠充分。如果拋開演技主旋律這些主觀層面的東西,單從客觀的角度去看的話,這部電影是否符合當時的歷史史實?包括各種對出場人物性格的刻畫,對武器裝備軍隊的布置,以及一些其他的明顯與史實有衝突的細節balabalabala
錢大均並沒有三萬人,雖然當時北部確實有三萬追兵,但朱培德、程潛大都只是駐足觀望。三河壩分兵本來就是葉挺的錯誤決策,錢大均又不是傻子,看到朱德的三千人德國式陣地也知道自己六千人是打不下來的,攻了一次就繞道走了,留下炮兵每天放炮而已。但是電影嘛,就是要好看。。。不這樣拍肯定是不行的
南昌起義原本就有很多失誤,秋收起義才是希望之所在。電影這點表現的不是很好,也就摘掉國民黨帽徽點了一下題
我覺得是符合史實的。電影從四·一二開始一直說到井岡山會師,可以說故事相當複雜人物極多。但是受制於電影篇幅的限制,對事件和人物的表現則有不同的側重。比如四·一二隻說了一個結果,怎麼開始的沒說。馬日事變則完全沒提。南昌起義從頭到尾說的比較完整。秋收起義則是零零碎碎地帶了一下。人物方面當時還是下級軍官林彪和粟裕著筆很多,但是作為南昌起義的參謀長劉伯承和秋收起義的總指揮盧德銘卻是只有寥寥幾個鏡頭。另外武器方面還說的過去。上海青幫手中拿的芝加哥打字機盧,德銘手中的槍是手提花機關而不是司登就很符合歷史。在很多國產影視作品中就有很多把德國花機關和英國的司登弄混的。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地方不太符合史實的話,個人覺得只有些細節不太符合。比如汪壽華,並不是死在杜公關,而是在杜公館被打昏後拉到楓林橋活埋的。
另外可能照顧不同觀影者的認知水平,當時的中國共產黨的路線錯誤沒有過多的交代。包括四·一二時期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和陳獨秀離開後黨的左傾冒險主義都沒有去說。總體來說是比較符合史實的,值得一看。沒有三灣改編,沒有把黨支部建立在連隊上,這支軍隊就不是黨領導的工農紅軍,還只是脫離於舊軍閥的軍隊,一旦有人對革命失去信心,走到半路上就會有軍頭帶部隊集體出走,南昌起義的主力部隊完全失敗是必然的。
簡單地說,就是這隻軍隊丟了魂,所以看起來怪怪的。
沒看電影,不做具體評價,但關於史實,我想說,秋收起義的第一面軍旗是製作於江西九江修水縣,而不是銅鼓,雖然這兩個縣就在隔壁。
編劇可以概括,但不可以胡編亂造,這是政治問題,你懂的,用不著多說。
基本符合事實,包括對裝備的考證都是對的。有些細節則是為了觀影需要了。
推薦閱讀: